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DAYING
瞬时记忆保存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瞬时记忆的保存量,通过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评估被试在视觉和听觉刺激下的瞬时记忆能力。
二、实验材料1. 瞬时记忆实验仪(型号:DP-EP807)2. 实验指导手册3. 数字和字母卡片4. 实验数据记录表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一组进行视觉瞬时记忆实验,另一组进行听觉瞬时记忆实验。
2. 视觉瞬时记忆实验:- 被试面对实验仪的主试面板,主试通过操作启动键开始实验。
- 刺激以数字和字母的形式随机呈现,标准刺激时间为0.01~9.99秒,每秒间隔10ms。
- 被试需在刺激呈现后尽快通过键盘盒回答操作键进行再现,主试记录被试再现的正确数量。
3. 听觉瞬时记忆实验:- 被试戴上耳机,通过实验仪的音频输出接收刺激。
- 刺激以数字和字母的声音形式随机呈现,标准刺激时间与视觉实验相同。
- 被试需在刺激呈现后尽快通过键盘盒回答操作键进行再现,主试记录被试再现的正确数量。
4. 实验流程:- 实验前对被试进行简单的指导,确保其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
- 进行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实验,每种方法进行3次,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 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视觉瞬时记忆实验:- 部分报告法:平均保存量为9.6个数字或字母。
- 全部报告法:平均保存量为7.2个数字或字母。
2. 听觉瞬时记忆实验:- 部分报告法:平均保存量为8.5个数字或字母。
- 全部报告法:平均保存量为6.1个数字或字母。
五、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瞬时记忆的保存量在视觉和听觉刺激下存在差异。
视觉瞬时记忆的平均保存量高于听觉瞬时记忆。
2. 部分报告法的结果显示,瞬时记忆的保存量较大,这可能与被试在部分报告法中能够有更多时间进行信息处理和编码有关。
3. 全部报告法的结果显示,瞬时记忆的保存量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需要同时处理更多信息,导致信息过载和遗忘现象。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信息输入大脑后的第一阶段记忆,通常保持时间极短,从几十毫秒到几秒钟不等。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瞬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记忆过程、信息处理机制以及大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讨瞬时记忆的容量、保持时间以及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6人,女性14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随机排列的数字、字母和图片,每组实验材料包含10个刺激项。
3. 实验设计:采用2(性别:男/女)×3(报告方法: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4.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实验者接受一种报告方法的训练。
(2)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刺激呈现阶段、信号出现阶段和报告阶段。
(4)刺激呈现阶段,主试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持续时间为50毫秒。
(5)信号出现阶段,主试在刺激呈现结束后立即向被试发出信号,提示被试开始报告。
(6)报告阶段,被试尽量回忆并报告刺激材料中的内容。
5. 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报告阶段回忆出的刺激项数量。
三、实验结果1. 瞬时记忆容量:根据实验结果,瞬时记忆的平均容量为9.1个刺激项,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
2. 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3. 性别对瞬时记忆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瞬时记忆容量上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1. 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平均容量为9.1个刺激项。
2. 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不受报告方法的影响。
3. 性别对瞬时记忆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不受性别的影响。
4.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一般在几十毫秒到几秒钟之间。
5. 瞬时记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外界信息传递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暂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被称为工作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串数字、一段话或一张地图等信息,然后进行相关的思考和决策。
而瞬时记忆实验就是为了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
首先,我们给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大约只有一秒钟。
然后,参与者需要在数字消失后,依次回忆出他们刚才看到的数字。
实验进行了多次,每次数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参与者的瞬时记忆能力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当数字的数量超过了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时,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部分数字,或者干脆忘记了其中的一些数字。
这说明人们的瞬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存储和处理信息。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参与者在回忆数字时的一些策略。
有些参与者选择将数字以口诀或者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够增加数字在记忆中的可持续性。
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倾向于将数字进行分组,比如将连续的数字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
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了人们在瞬时记忆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除了数字的数量和记忆策略的影响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因素对瞬时记忆能力的影响。
例如,参与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其瞬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年龄较小的参与者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参与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瞬时记忆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进行了测试。
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与瞬时记忆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
参与者在瞬时记忆实验中的表现与他们在工作记忆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这表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虽然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独立的特征。
记忆容量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探讨不同类型记忆材料对记忆容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报告方法对记忆容量测试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
2. 实验材料:随机排列的数字表、无关联的汉字、双音节词、四字成语、七言诗词等。
3. 实验程序:(1)数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数字长度。
(2)汉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6个无关联的汉字,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汉字数量。
(3)双音节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7个双音节词,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词数量。
(4)四字成语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7个四字成语,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成语数量。
(5)七言诗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每次记忆7句七言诗词,记忆时间为30秒,记录被试能正确复述的诗词数量。
4. 报告方法:(1)即时报告法:被试在记忆结束后立即复述所记忆内容。
(2)延迟报告法:被试在记忆结束后延迟一段时间(如1分钟)再复述所记忆内容。
三、实验结果1. 数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7.8个数字。
2. 汉字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6个汉字。
3. 双音节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6.2个词。
4. 四字成语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5.4个成语。
5. 七言诗词记忆广度测试: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5.8句诗词。
6. 即时报告法与延迟报告法比较:在即时报告法中,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7.2个单元;在延迟报告法中,被试平均记忆广度为6.5个单元。
四、分析与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记忆材料对记忆容量有显著影响。
数字、汉字、双音节词、四字成语、七言诗词的记忆广度依次递减,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2. 本实验中,即时报告法与延迟报告法的记忆广度存在显著差异。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4043摘要:本实验通过两个实验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得到的结果,来比较瞬时记忆的差异。
进进而验证短时记忆之前还有瞬时记忆,并测量瞬时记忆。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
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软件3、实验步骤: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
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
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
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
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测验耗时:214秒测验耗时:262秒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参数表参数表准备时间(毫秒)=500准备时间(毫秒)=500 呈现时间(毫秒)=75 呈现时间(毫秒)=75延迟时间(毫秒)=XX 延迟时间(毫秒)=XX 休息。
实验三十四 不同报告法的顺势记忆容量
实验三十四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背景知识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中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完材料后,要求他们将识记的材料再现和再认出来。
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再现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瞬时记忆的再现方法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以此确定瞬时记忆的保存量,此种方法用于研究刺激呈现时间在几十毫秒至几秒的情况。
而对于呈现时间极为短暂的瞬时记忆材料,则不能进行可靠的测量。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瞬时记忆的保存量,此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记忆保存的总量,避免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其他的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一、Sperling等人对瞬时记忆的研究(一)Sperling的研究Sperling(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Whole-Report Procedure)和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Sperling在全部报告法实验中,同时给被试呈现3、4、6、9……个数量的字母,呈现的时间是50毫秒,字母呈现后立即要求被试尽量尽量多地把字母再现出来。
实验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个数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以上时,被试的报告开始出现错误,其平均正确报告的个数为4.5个。
根据这个结果,斯柏林认为,在瞬时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采用全部报告法报告的要多些,只是由于全部报告法的局限性未能检查出来。
于是,Sperling设计了部分报告法的实验。
使用的实验材料仍是字母。
他将字母4个一排,3个一列的形式列成3×4矩阵,每个矩阵包括12个英文字母(如下图所示)。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瞬时记忆是人类大脑的一项神奇能力,它允许我们暂时存储和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
这种记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记住电话号码、临时的购物清单以及路线指示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瞬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瞬时记忆实验。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记忆阶段和回忆阶段。
在记忆阶段,被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的图片,每张图片仅显示一秒钟,然后被遮挡。
每个试次中,图片的数量会有所不同,以便观察不同记忆负荷下的表现差异。
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要尽量回忆并描述他们在记忆阶段中看到的图片。
首先,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记忆阶段的表现。
随着图片数量的增加,被试者的表现逐渐变差。
当图片数量较少时,被试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大部分图片的细节,甚至能够描述图片的颜色、位置和形状等特征。
然而,当图片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被试者开始出现记忆混淆和遗漏的情况。
他们可能会将不同试次中的图片混淆,或者忘记一些图片的细节。
其次,我们观察到被试者在回忆阶段的表现。
无论记忆负荷的大小,被试者往往能够回忆出一部分图片的主要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致颜色等。
然而,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回忆准确性明显下降。
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图片的细节,或者混淆不同图片之间的特征。
有时,被试者会出现错误的回忆,即他们会描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片。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记忆负荷对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容量有着显著影响。
较少数量的图片可以在被试者的瞬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并且能容纳更多的细节信息。
然而,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减少,容量也受到限制。
这说明瞬时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负荷后,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受到影响。
除了记忆负荷,我们还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瞬时记忆的表现。
例如,被试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对记忆能力产生影响。
年龄较大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较差的瞬时记忆能力,而那些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摘要本实验利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36名学生(7男29女)。
实验是给被试呈现3*4的字母矩阵材料,材料呈现时间为100ms,然后被试根据要求对所给材料进行回忆输出。
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时记忆保存的容量有限,且不同的被试的瞬时记忆容量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的容量要少于全部报告法,且部分报告法测得的瞬时记忆容量随延迟的时间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与斯柏林Sperling的研究不相符。
性别与不同报告方法两种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瞬时记忆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记忆容量1引言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印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是记忆系统对外界输入信息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1]。
其特点是:每次记忆的容量有限,保持时间短,容易受干扰等。
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如电报接收员,可以具备较强的瞬时记忆的能力。
感觉记忆中具有丰富的信息,只有被注意到的信息会被识别而转入短时记忆中,如果未被注意,信息会很快消失。
在阿特金森和谢夫林(Atkinson & Shiffrin,1986)提出的记忆多存储器模型中,有关瞬时记忆的部分可以表示为: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的研究目前多以视觉和听觉的感觉记忆为主。
在视觉范围内,材料保持的时间大约为0.25到1秒钟,称为映象记忆;在听觉范围内,材料保持的时间约在0.25秒到2秒之间,称为回声记忆。
瞬时记忆的生理机制是在感觉通道的末端,在刺激停止后有关神经元的活跃状态的短暂继续,信息的储存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本实验主要讨论映象记忆。
瞬时记忆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柏林(G. Sperling,1960)首先发现的,他在研究图像记忆时还首创了部分报告法[2]。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XX(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3150201班山西 041004)摘要本实验以20张英文字母为实验材料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立即报告法和部分延迟报告法对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3级心理系的45名学生进行瞬时记忆保存量的测试,结果显示全部报告法与部分延迟报告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相差不大,三种报告法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立即报告法部分延迟报告法1.前言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了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感觉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
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部分报告法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Sperling(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识记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比全部报告法的多。
另外,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步增加是会遗传及逐渐下降。
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3150201班的45名同学,其中男生6名,女生39名。
年龄在18到22周岁之间。
2.2实验设计本实验为实验室实验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报告方法,有三个水平,全部报告法,部分立即报告法和部分延迟报告法,因变量为被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
本次实验,将女生随机分为三组,并将六名男生平均分入三组中。
瞬时记忆时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时实验报告研究背景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时间内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暂时性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比如我们需要记住电话号码、购物清单、路线指示等。
因此,研究瞬时记忆的机制和特性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瞬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进一步了解瞬时记忆的特点。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 计算机- 音频播放设备- 刺激材料:一系列不同数字的音频文件实验步骤1. 让被试者坐在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中。
2. 对被试者进行简要的实验说明和知情同意征得。
3. 启动音频播放设备,依次播放不同数字的音频文件。
4. 被试者听到每个音频时,需尽可能记住其顺序和内容。
5. 实验结束后,被试者进行记忆回忆任务。
6. 记忆回忆任务包括:通过计算机界面逐一展示数字,被试者根据记忆按照顺序操作键盘输入。
7. 实验记录被试者在记忆回忆任务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
实验变量- 自变量:音频中数字的数量。
- 因变量:记忆回忆任务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
结果与分析共有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他们均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按照实验设计完成实验任务。
容量测试结果在容量测试中,我们分别播放了2个、4个和6个数字的音频文件,然后要求被试者按顺序回忆这些数字。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音频数字数量正确率(%)平均反应时间(秒)2 90 3.24 75 5.66 60 7.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试者在记忆2个数字时的正确率最高,平均反应时间最短;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正确率逐渐下降,平均反应时间逐渐增加。
这说明人们的瞬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有限。
持续时间测试结果在持续时间测试中,我们播放了一个包含6个数字的音频文件,然后要求被试者在特定时间间隔后回忆这些数字。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时间间隔(秒)正确率(%)平均反应时间(秒)2 80 4.14 70 6.36 50 8.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试者在时间间隔为2秒时的正确率最高,平均反应时间最短;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正确率逐渐下降,平均反应时间逐渐增加。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报告瞬时容量记忆实验瞬时记忆容量是多少瞬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的容量篇一:yj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摘要:本实验选用26名同学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瞬时记忆保存量测量。
实验采用sperling的研究范式,即分别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和延时部分报告法多;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1 前言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储存。
研究者认为,瞬时记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
这一特征是由斯珀林(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揭示出来的。
此前的研究传统,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的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
这类报告成为全部报告法,它认为人的瞬间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
而斯珀林认为这个数值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瞬间记忆中消退了。
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
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另外斯珀林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
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
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瞬时记忆的实验报告篇一: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摘要:本实验通过两个实验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得到的结果,来比较瞬时记忆的差异。
进进而验证短时记忆之前还有瞬时记忆,并测量瞬时记忆。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引言: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
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方法: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级心理学1班同学2、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软件3、实验步骤: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
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
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
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
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实验结果: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结果分数:总量:6.40结果分数:总量:4.20 上:2.40 上:2.30 中:3.10 中:1.40 下:0.90 下:0.5 备注备注测验耗时:214秒测验耗时:262秒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组号对应的各秒=2部分报告参数表参数表准备时间(毫秒)=500准备时间(毫秒)=500 呈现时间(毫秒)=75 呈现时间(毫秒)=75延迟时间(毫秒)=XX 延迟时间(毫秒)=XX 休息时间 (秒)=30休息时间 (秒)=30讨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一、研究背景瞬时记忆是指人脑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
人们处于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信息,有些信息比较重要,需要长期存储和记忆,而有些信息则只是短暂性的,只需要在瞬间进行处理和临时记忆即可。
因此,瞬时记忆是人类生存和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和观察人类在瞬间记忆的情况,并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以期提高对瞬间记忆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方法3.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的对象是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普通学生。
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纸笔、数字图片(共10组图片,每组图片各包括9个不同的数字)。
(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简单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让实验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2)每名实验对象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观察10组数字图片,每组图片呈现3秒钟,然后消失。
(3)实验对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3分钟)记住每组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时间到了之后,在回顾所见图片的同时写下记忆中呈现的数字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每组图片的记忆时间间隔为30秒。
(4)实验结果的收集和数据处理:对实验对象的答案进行记录和统计,计算其正确率和答题时间,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共20名实验对象,其中有18名实验对象记住了全部10组数字图片,2名实验对象忘记了其中的2组图片。
平均答题时间为2.5分钟,正确率为90%。
4.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实验对象在短暂时间内可以准确地记住图片呈现的数字顺序,并且记忆时间间隔在30秒内的情况下,实验对象的正确率和答题时间没有明显降低。
这说明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
五、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具有较强的瞬时记忆能力,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
yj 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摘要:本实验选用26名同学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瞬时记忆保存量测量。
实验采用sperling的研究范式,即分别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和延时部分报告法多;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1 前言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储存。
研究者认为,瞬时记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
这一特征是由斯珀林(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揭示出来的。
此前的研究传统,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的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
这类报告成为全部报告法,它认为人的瞬间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
而斯珀林认为这个数值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瞬间记忆中消退了。
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
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 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记忆容量达到平均9.1个项。
另外斯珀林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
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
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斯珀林的实验结果,即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时间条件下瞬时记忆容量是否存在差异,并学习和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
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那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在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称为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10. 正启动效应:当连续呈现两个在语义、结构等特征上具有一定关联的刺激时,前一个字词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后面的刺激的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启动效应。
11.反应时影响因素的各种结论;反应时减法法的实验逻辑,加法法的实验逻辑;
哪些实验验证了加因素法,哪些实验验证了减因素法,分别是谁创立的,实验程序是什么样的?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3.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产生了疲倦厌烦情绪,导致反应速度下降和准确性下降的一种系统误差。
听觉掩蔽:一种听觉现象,即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强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 连续觉上的表现是声音的响度在声音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适应发展最快是在声音作用后1~2分钟,恢复也快。
(二)再认法
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三)再学法
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的第一阶段,它是信息从感官输入到意识之前的短暂存储。
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在0.25秒到2秒之间。
为了探究瞬时记忆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瞬时记忆的容量;2. 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瞬时记忆的保持效果;3. 探讨瞬时记忆与注意力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材料:随机生成的数字序列,每个序列包含5个数字,数字范围在1-9之间;3. 实验设备: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4. 实验步骤:(1)被试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2)第一组被试者接受刺激,刺激呈现时间为0.1秒;(3)第二组被试者接受刺激,刺激呈现时间为0.5秒;(4)两组被试者均在刺激呈现后立即进行回忆测试,要求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刺激中的数字;(5)记录两组被试者的回忆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第一组被试者回忆出的数字平均数为2.5个;2. 第二组被试者回忆出的数字平均数为3.5个;3. 两组被试者的回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五、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且受到刺激呈现时间的影响。
在刺激呈现时间为0.1秒时,瞬时记忆的容量较低;在刺激呈现时间为0.5秒时,瞬时记忆的容量有所提高。
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瞬时记忆的容量受到刺激持续时间的限制;2. 实验结果还表明,瞬时记忆的保持效果与注意力有关。
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被试者更容易注意到刺激,从而提高瞬时记忆的保持效果;3.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瞬时记忆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结论本次实验探究了瞬时记忆的容量、保持效果以及与注意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且受到刺激持续时间和注意力的限制。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瞬时记忆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张旭(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班,山西,041004 )摘要:本实验采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三种不同方法探究瞬时记忆的容量差异。
通过进行2(性别)×3(报告方法)双因素混合实验得出:1)不同报告方式的瞬时记忆容量有显著差异;2)性别对瞬时记忆容量无显著性差异;3)不同报告方式与性别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1 .前言(引言)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
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感觉登记有不同的类型,如视觉登记、听觉登记等。
凡接触到感觉器官的信息,都成了登记的内容。
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
如果人不予注意,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丧失,所以保持时间相当短。
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
早期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是再认法,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熟记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报告出来。
但此项目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几十毫秒以上的情况。
而部分报告发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他可以避免由于呈现时间短、回忆材料过多及其他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斯帕林(Sperling,1996)使用字母(3×4矩阵)的实验材料,呈现时间为50毫秒,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识记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全部报告法要多。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学生33名,其中男生4名,女生29名,平均年龄20.89,标准差为0.97,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实验编号:2013.2.10.8 2013学年第2学期Stroop效应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实验组别: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其他成员:实验时间:2014.03.19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4种不同刺激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命名(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16名学生。
被试应用计算机及PsyTech 心理实验系统,观察屏幕上3*4的矩阵材料。
实验结果发现:全部报告法的保存量在4~5个左右,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明显比全部报告法多;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
关键词再现法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1 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因而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斯特鲁普(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 效应”。
实验中他使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使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是大大增加了。
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感受。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不同所致。
如用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些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做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
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还利用Stroop效应研究主义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语言功能一侧化等。
根据前人研究,本实验假设字的颜色不会干扰念字过程。
颜色命名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字义与颜色的相关程度越高干扰就越大。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10名2.2 实验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2.3 实验步骤实验分为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三部分。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实验五瞬时记忆1、实验简介:全部报告法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让其尽量多的再现全部项目,以此确定被试的保存量。
但此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ms级),部分报告法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ing的试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
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实验目的:证实瞬时记忆的现象及其性质。
学习部分报告法。
3、实验程序3.1 被试:本科生一名,女性,20岁,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386计算机一台3.3 实验设计:本实验的呈现材料是由12个互不重复的英文字母组成的图片,分3行排列,每行4个,呈现时间是50ms,延迟部分报告在刺激呈现完毕后有1s的延迟。
自变量一为再现方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
自变量二为行数,有三个水平,分别是上、中、下行。
因变量是被试正确报告的字母数。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1)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三行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2)呈现的字母的大小、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等条件均控制不变。
3.4 实验程序:1、被试准备好记录用的纸和笔;2、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开始实验,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图片。
3、先做全部报告法,刺激呈现完后,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不必按顺序,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4、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后,屏幕即出现一个空白方框,框左边有一个指向某一行的箭头(箭头颜色分为绿、红、蓝),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字母,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5、延迟部分报告法是在刺激呈现完后,屏幕延迟1s后出现箭头,被试回忆箭头所指行的项目,先将记得的字母写在纸上,再输到输入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学号姓名班级
摘要本实验选用········学院心理学10级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瞬时记忆保存量测量。
实验采用sperling的研究范式,即分别使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全部报告法确实一般只能记住4—5个,但是全部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多。
关键词瞬时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
1 引言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
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
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
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斯柏灵(Sperling 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他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字母(3×4矩阵),呈现时间为50毫秒。
实验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识记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全部报告法要多。
另外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
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
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Sperling的实验结果;学习和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学院10级心理学本科生12名同学,4名男生,8名女生,均视力正常。
2.2 仪器与材料
2.2.1 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2.2 材料:大写的英文字母,字母间无关联,每张3行,每行 4个字母,即3×4的矩阵材料共20张。
2.3 实验程序
2.3.1 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3.2 指导语共3种:
(1)全部报告法: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
呈现的时间很短,你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
当字母消失后,请你将看到的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
按回车键确认后再次进入下一次实验。
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2)部分报告法: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
呈现的时间很短,你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
当字母消失后,将提示你需要回忆的行数。
请将你看到的该行英文字母输入到下
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
按回车键确认后将进入下一次实验。
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
呈现的时间很短,你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
当字母消失后经过片刻时间延迟,将提示你需要回忆的行数。
请你将看到的该行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
按回车键确认后将进入下一次实验。
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2.3.3 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 3×4的字母矩阵20张。
每呈现完一张都提示被试回忆并输入识记过的字母。
共3种方法,即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
被试根据参数中设定的报告方法及相应的指导语,回忆并输入识记的字母。
计算机记录保存量及正确回忆百分比。
注意实验前应使计算机处于输入字母状态。
2.3.4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回到“参数设置”重新设置报告方法继续实验。
或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的“数据”菜单中查看结果。
3 结果
3.1计算被试三种报告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填入到三线表中。
表1 全部报告法的保存量
被试编号保存量
M1 10
M2 4.15
M3 3.3
M4 3.65
F1 4.7
F2 4.4
F3 4.85
F4 4
F5 3.8
F6 4
F7 3.5
F8 6.1
表2 部分报告法的保存量
被试编号保存量
M1 2.25
M2 3.3
M3 7.5
M4 5.4
F1 4.65
F2 6.15
F3 1.8
F4 3.6
F5 3.9
F6 4.95
F7 3.3
F8 6.15
表3 延迟部分报告法的保存量(延迟时间是1000毫秒)
被试编号保存量
M1 3.45
M2 2.4
M3 8.7
M4 2.67
F1 5.55
F2 4.65
F3 5.7
F4 7.2
F5 2.85
F6 5.55
F7 6.45
结果发现:全部报告法确实一般只能记住4—5个,但是全部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多。
4 讨论
1.本实验的结论是否与Sperling的研究一致?
斯珀林的研究的到的结论是: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全部报告法多。
通过比较我们实验得到的不同报告法正确百分比,我们发现全部报告法确实一般只能记住4—5个,但是全部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多。
2.三种报告方法的结果是否有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种报告法的结果有差异。
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可以把自己凡是记住的都输入,而部分报告法只要求被试输入要求输入行数里的字母,在短时间内,被试也许还来不及记住该行中的字母,最后导致了实验数据显示全部报告法比部分报告法保持的信息更多。
当然,这个也可能和被试对实验不熟悉有关。
3.查阅有关资料,总结研究记忆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研究记忆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建法、部分报告法、记忆广度法、分散注意法等等。
本实验着重说说再认法、再学法和记忆广度法。
再认法(recognition method)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是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再学法(relearning)也称节省法(saving method)。
此法要求被试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种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
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及代表处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记忆广度法(memory span method)乃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科布斯(Jakobs,1887)床用的,它是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法稍加改动形成的。
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
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及请被试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反应,度量他能正确记忆多少项目。
刺激内容可以是数字、符号、单词等。
为了避免误差,研究这一版得准备多套等价的材料,每个刺激只对被试使用一次。
5 结论
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和延时部分报告法多。
6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