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编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名师精品资料
2020年中国自然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大全(打印背诵版)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中国自然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地形的总体特征。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2020年高考】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一、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季蒸发旺盛;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2)、问题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⑵水资源短缺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最新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最新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一、高考地理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
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二、高考地理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
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譬如2002年文科综合测试的第36题就是一道地理学科内综合的图形题,第40题则是政史地综合的图形题。
2006年考长江流域城市区位分析,历史上沙尘暴频率分析也是地史综合的图形题。
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三、高考地理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总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极向热传输:区域间的能量不平衡,导致由低纬区域向极低高纬区域方向的能量传输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自然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物质发生淋溶、沉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来自成土母质,母质起源于岩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2020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2-4自然资源课件 精品

京 京、冀、豫 广 、鄂、湘、 线粤
北京、石家 庄、邯郸、 新乡、郑州 、武汉、长 沙、株洲、 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 洞庭湖平原 、江南丘陵 、南岭、珠 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 、华中与华 南,是我国 铁路网的中 轴线,运量 最大的南北 大动脉
干线名 称
跨越的省市 区
经过的城市
经过的地形 区
重要意义
焦 豫、鄂、湘 柳 、桂
长江三 角洲、 江南丘 陵、云 贵高原, 横贯江 南的东 西干线
重要意义
加强华中、 中南、西南 之间的联系 ,与长江航 线相辅相成
干线名 称
横
南昆 线
跨越的 经过的城 经过的
省市区 市
地形区
桂、贵 、滇
南宁、平 果、百色 、昆明、 大理
南宁盆 地云贵 高原
重要意义
“扶贫专线” ,带动沿线 资源开发与 经济发展, 促进西南与 华南的联系 ,加强民族 团结
少的趋势。
主要农作物
棉花
经济作
花
物
生
油油 料菜
作大 物豆
其 他
主要分布区及商品 粮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 原,冀中南、鲁西 北、豫北平原,长 江中下游滨海沿江 平原,黄淮地区,
南疆地区
山东丘陵
长江流域,并有北 迁南移趋向
东北平原、华北平 原
西北内陆的胡麻, 河南的芝麻
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影 响条件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 松、水源充足
经过的城市
经过的地 形区
北京、大同 、集宁、呼 和浩特、包 头、银川、 中卫、兰州
晋北山地 、内蒙古 高原、宁 夏平原
重要意义
促进华北与西北 的联系,分担陇 海线的运量,建 设少数民族地区 ,巩固边防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230个自然地理知识汇总(精华版)

范文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230个自然地理知1/ 9识汇总(精华版)2020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 230 个自然地理知识汇总(精华版) 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1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 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 年 10 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 年东方红一号、2005 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大国,境内地势高低错落、山川起伏、河流纵横,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景观。
因此,在考生备考的时候,自然地理也是一门重要的科目。
下面,笔者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地理的复习资料。
1. 地貌地理地貌地理是自然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时,地貌地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地貌景观各具特色,其中华南喀斯特地貌、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貌类型最为典型,也是高中生物地理课程的重要考点。
此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河流与流域地貌也是高考考试的重点内容。
2.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众多、种类繁多,其中地理位置、地下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都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点考察内容。
在学习自然资源时,不仅需要掌握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情况等基本知识,更要注意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
3.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是对生命在空间上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科学,范围涵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等。
在中国,生物地理分布非常广泛,例如华南热带雨林、长江水生态系和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等,都是高考考试的热点内容。
4. 气候气候是自然地理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气温、降水量、气压、湿度等等。
中国气候分布差异颇大,例如华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西南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如果掌握气候基本知识,考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复习资料有很多,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对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水资源等重点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备考中,考生可以设计分类思维导图、整理学习笔记和参加模拟考试,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地形三级阶梯明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阶梯相连。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山脉。
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第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
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区。
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走向,我国的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云贵高原:起伏较为和缓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植被稀疏,分布着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柴达木盆地:全国第三大盆地。
盐湖、盐沼、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光能资源丰足,河流沿岸,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察尔汗盐湖四川盆地: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紫色土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区域性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环境性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科系统性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层次性系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层次动态性系统大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结构功能性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匹配的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内部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与地球表层人文系统。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学科、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教学重点一、重要的概念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
3、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荒山、沙漠、湿地等环境系统。
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系统。
4、天气与气候(P.140):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征天气的气象要素虽然与气候是相同的,但是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瞬时或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
5、蒸发量与降雨量: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表示,以毫米为单位,蒸发量实际上是在蒸发皿中测得的数据,只说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6、干热风: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随着气团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气团饱和水汽压也逐渐降低,当饱和水汽压降至水汽压之下时水汽发生凝结逐渐形成降水,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生。
当气团越过山顶时,其中的水汽含量大为减少,空气沿坡下沉增温,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热且干的风,称为干热风,也称为焚风。
7、土壤和土壤肥力(P.237):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空隙结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时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然地理复习资料中国⾃然地理复习资料1、国⼟概况的基本特征:2、中国⾃然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形复杂、⾼原、⼭地、丘陵占很⼤⽐重;②季风影响显著,范围⼴阔;③⾃然资源丰富,⼈均占有量少;④中国⾃然环境地域差异⼤。
3、北回归线主要经过我国哪些地区:云南、⼴西、⼴东、台湾。
4、陆上领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挝、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本、菲律宾、⽂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6、地理环境优势:7、亚热带省份:云南、⼴西、贵州、⼴东、四川、重庆、江西、江苏、上海、湖南、福建、浙江、台湾、澳门、⾹港、安徽。
8、滨海省份:⼴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东、河北、天津、辽宁。
9、各省简称:⼴西(桂)、⼴东(粤)、福建(闽)、浙江(浙)、江苏(苏)、上海(沪)、⼭东(鲁)、河北(冀)、贵州(黔)、云南(滇)、四川(川、蜀)、重庆(渝)、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湖北(鄂)、河南(豫)、辽宁(辽)、⿊龙江(⿊)、吉林(吉)、内蒙古(蒙)、⼭西(晋)、陕西(陕、秦)、⽢肃(⽢、陇)、宁夏(宁)、青海(青)、新疆(疆)、西藏(藏)、海南(琼)、北京(北)、天津(津)、澳门(澳)、⾹港(港)、台湾(台)。
10、⼀、⼆、三阶梯分界线:昆仑⼭、阿尔⾦⼭、祁连⼭、岷⼭、横断⼭脉,为⼀⼆阶梯分界线。
⼤兴安岭、太⾏⼭、巫⼭、雪峰⼭,为⼆三阶梯的分界线。
11、中国⾯积最⼤平原:东北平原12、中国⾯积最⼤盆地:塔⾥⽊盆地13、北纬32地势剖⾯图: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东低,这使得我国的河流⼤部分都是⾃西向东流。
⽽这种特点也使得夏季时我国东部太平洋湿润⽓流能够向西深⼊我国陆地,在东部的⼴⼤沿海地区形成暖湿的季风⽓候。
14、我国的地势特征:西⾼东低,⼤致呈阶梯状分布。
由于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候有什么影响:我国地势西⾼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流(夏季风)深⼊内陆,为我国⼴⼤地区带来⼤量的降⽔,有利于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农业⽣产。
【名师推荐资料】(江苏专版)新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1讲

第3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方法技巧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口诀“北城南岭西日月,东到太行跨七省”(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深度思考】“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
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西部放歌》(1)“一道道岭,一条条沟”显示了黄土高原什么样的地貌特点?提示河谷发育、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这种地貌的形成与黄河有什么关系?提示黄河及其支流等地表径流的侵蚀、搬运作用而成。
2.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1.原则(1)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3)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保塬护坡固沟工程措施(见效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打坝建库(贮水拦沙) 生物措施(治根本) 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技术措施(是关键) 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等考点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地理特征的国家。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是学习地理学的基础,也是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自然地理的复习资料。
地貌中国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台地等。
中国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达到8844.43米。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圣地。
此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著名的山脉,如昆仑山、天山、秦岭和大别山等。
除了山脉,中国还有广袤的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等。
这些平原地势低平,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是两大重要的河流,它们在中国的平原地区形成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气候中国的气候多样,包括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等。
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西南地区气候多雨,植被丰富。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
中国的气候也受到地形的影响。
例如,靠近海洋的地区气候较为温和,而内陆地区的气候则较为干燥。
此外,中国还有季风气候,主要表现为冬季干燥、夏季湿润。
水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水库。
中国的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流经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等。
这些湖泊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中国旅游的热门景点。
植被中国的植被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中国的森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是针叶林,而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则主要是落叶阔叶林。
中国的森林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动物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珍稀动物和植物。
中国的大熊猫、金丝猴和朱鹮等是国宝级保护动物,它们是中国自然保护的重点对象。
2020年全国通用版地理中考复习第14讲

5.(2019·原创)2019年6月21日,我国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
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
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从自然资源利用上来看,分类投放垃圾、废物回收利用的主要目的是 ( C )
A.减少污染
B.降低成本
C.节约资源
D.提高效益
土地资源
(2019·咸宁)6月25日是我国土地日。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完成1~2题。
1.我国的耕地资源国情是
(D )
A.比重较大,后备耕地充足 B.比重较大,后备耕地不足
C.比重较小,后备耕地充足 D.比重较小,后备耕地不足
2.根据土地资源国情,我国确定的基本国策是 ( A )
(D )
A.人口数量少 B.耕地多、水资源少
C.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D.人均耕地面积小
2.解决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措施是
( B)
A.修建水库 B.南水北调
C.节约用水 D.防治水污染
(2019·保定)近年来,我国瓶装水消费量增长迅速,于2013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瓶装水消费国。长白山地区因拥有丰富优质矿泉水水源,吸引了国内外资本投资建厂。
途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东丘陵、华北平原
途经干湿地 半湿润地区
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区
线路 特点
优点 水质最好,基本自流 需开凿隧道,工程量
缺点 大
全线基本自流
可利用京杭运河河道, 黄河以北可以自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章:地理位置与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意义(1)纬度位置:4°N^53°31/N之间,南北相距5500km。
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地理意义:A、南北之间相距很远,造成太阳入射角大小不同T气温带分异。
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200N〜500N之间,亚热带和温带所占据的面积最广。
B、同时造成昼夜差别很大,在海南岛一年内差值为2h,而漠河为10h。
(2)经度位置:73°40/E-135°5/EZ间,东西相距5200km。
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东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耶字碑东南。
地理意义:东西跨度62。
,造成时差达到4h以上。
(3)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地理意义: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T干湿带分异。
B、西风带微弱,大陆性气候显著T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
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久)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
•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
•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高大山系T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T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
在自然地域分异屮,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
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
独特复杂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取得经济建设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各类自然灾害频发。
如华北平原的旱涝灾害、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
第二章:地貌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级阶梯内部特征: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在5000〜6000米以上,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二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有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
三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三级阶梯分界线: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东边有岷山、邛睞山和横断山等。
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阶梯分界线地理意义: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A、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
力卩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B、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C、丰富水能资源,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o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地貌形态空间分布的格局。
同时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总体来看,我国山脉有以下几种类型(按照山脉走向划分):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a、3500米高度山地的分界线b、东西山脉走向的分界线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南岭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边界b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的分水峻,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地理界线C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率,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北西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北东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东列:长白山•千山■鲁屮低山丘陵•武夷山外列:台湾山脉(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地貌。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聚宝盆))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五大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五、我国地貌形成的因素1.驱动力:内营力(来自地球内部)和外营力(来自太阳能)2.影响因素(地质构造、气候、地表组成物质、人类活动)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貌格局,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格局2)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的过程和强度;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
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许多峭壁形成悬崖,山峰林立的地貌红层地貌: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貌。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地表物质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同,在一定的外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4)人类活动因素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退化,生态失去平衡。
第三章:气候1、我国的气候特征(图为概括后的)1)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季风只是近地面层的现彖。
在距地面500- 1000m最显著。
2000m以上不明显。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A、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B、我国季风区界限: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东南C、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印度的夏季风强,冬季风弱。
我国冬夏季风都很强盛。
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季风区内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湿热。
(2)气候的大陆性强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同一纬度带,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
二者主要区别指标:气温和降水。
大陆性强:相对于海洋性而言。
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在我国具体表现:A、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在夏至和冬至Z后出现B、气温日较差大C、春温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和温带为主按照气温不同:热带、温带、高原气候区按照降水不同: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按照海拔不同:气候垂直带总体来看,以亚热带和温带为主。
雷州半岛一秦淮之间,独特的亚热带气候区;秦淮以北是温带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是热带气候地区。
我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影响我国气候的形成1)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同时决定了行星风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差异小;冬季普遍低温,南北差异大。
2)海陆位置:海陆物理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候的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差异。
东部:季风气候,靠近海洋,主要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大,降水充沛・。
西部: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影响•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明显。
我国的气候特征2、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秦岭)4、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影响一对三大自然区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其阶段性隆升导致亚洲季风,尤其是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
1、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
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雨,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
2、动力作用:冬半年西风,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势力;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处于背风部位,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高原的存在阻挡了南北气流交换,使冬季西北盆地冷空气局限在北坡而呈干冷气候。
夏季,高原南坡的爬升气流造成丰富降水,而高原北坡气流受阻下沉岀现干热气候。
3、热力作用:突出表现在夏半年,盛夏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形成相对高压。
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形成青藏高压。
青藏高压的出现是高原加热作用的结果,大气上升运动强烈的标志。
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半年,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
青藏冷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总之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4、大气环流:季风环流冬季环流冬季,低层大气屮影响屮国的主要气压屮心是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东部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大。
以蒙古高压为源地的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
冬季锋面有:寒潮冷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
夏季环流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夏季低层大气的主要气压系统。
源于太平洋副高的热带太平洋气团和源于南半球副高的赤道海洋气团。
在前者(表现为东南季风)控制下,常是晴朗少雨天气;而后者向屮国的移动表现为西南季风,其来自南半球,途经赤道海面,具高温重湿和不稳定性质,易发生对流性降水。
此外,北方还有移动性冷高压活动,使北方冷空气南下,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动力。
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是极锋,跳跃式从南向北推进。
5、气温的总体分布特征总特点:1)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2)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3)与世界同纬度平均的年均温比较,我国气温普遍偏低4)气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6、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时间分配规律我国5个降水量带的是如何分布的?1)、年降水量大于1600mn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粤、闽、琼的大部分,浙、赣、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
2)、年降水量800-16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3)、年降水量400-800mm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4)、年降水量200-4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5)、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指上述降水带之西北或盆地中部。
第四章:陆地水水系和流域的定义水系: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