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九版普外科课件-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一、二、三节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ppt课件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c51eeb4693daef5ef73d8d.png)
X线 钡灌肠用于肿瘤的定位及良性疾病的诊断 CT 明确术前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MRI 低位直肠癌的常规检查 腔内超声 用于肿瘤的术前分期
23
结直肠肛管功能检查
直肠肛管压力测定 直肠感觉试验 模拟排便试验(球囊逼出试验、球囊保留试验) 盆底肌电图检查 排粪造影
结肠传输试验
24
第三节 乙状结肠扭转
第三十七章
结、直 肠 与 肛 管 疾 病
1
2
剖
几个重要概念:
解剖学肛管 外科学肛管 白线 内、外括约肌
齿状线
肛管直肠环
齿状线的构成:
肛柱
肛瓣 肛窦
直肠肛管肌
肛管内括约肌 不随意肌 肛管外括约肌 随意肌 部 皮下部 浅部 深
肛提肌 耻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髂骨尾骨肌
5
肛管直肠环
3.排便习惯改变
4.腹痛和腹胀
(二)体征
1.贫血与消瘦
Peutz-Jeghers 综 合 征 ,
又称黑斑息肉病,少见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伴 口腔黏膜、口唇、口周及 肛周、手掌等处黑色素沉 着。
癌变率为2-3%
病 因 学
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仅占6%。绝大多数结直肠癌为散 发病例,危险因素包括:
不良生活习惯
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
Hale Waihona Puke 27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手术方式 全结肠、直肠切除及回肠造口术 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结直肠切除、回肠囊袋肛管吻合术 回肠囊袋(储袋)类型:J型 S型 H型 W型
外科学-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含案例分析
![外科学-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含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4292bd52ea551811a68715.png)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 吸收为主, 水分、无机 盐、气体、 少量糖
• 储存为主 • 粪便呈半固
体、固体状
• 粪便呈液体、
半液体
肛管直肠
• 控制排便; 直肠下端 (肛管以上 3cm以内直 肠)是排便 反射的重要 部位
结直肠粘膜、 肛腺
• 分泌黏液
第二节
结、直肠及肛管检查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 直肠指检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重点难点
掌握 1. 结肠的辨认方法 2. 齿状线上下结构的不同 3. 直肠的毗邻关系
熟悉 结直肠血管及淋巴回流
了解 直肠肛管环的组成
外科学(第9版)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解剖标志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 乙状结肠,下接直肠,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外科学(第9版)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升结肠 横结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后有右肾下级,内侧有腰 大肌和十二指肠降部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易扭转 肠速度,防止返流
直肠系膜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外科学(第9版)
(二)直肠
外科学37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外科学37结、直肠与肛管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4883cdd05fbfc77da269b181.png)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标志。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 (120~ 200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袢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保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恬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易发生扭转或排便困难。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骶岬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骶骨、尾骨前面下行,至尾骨平面穿过盆膈与肛管相连。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 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在此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骶骨、尾骨和梨状肌。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直肠:齿状线上5cm、10cm、15cm,分别称为下段直肠、中段直肠、上段直肠。
上段直肠癌与中下段直肠癌,治疗方案上有所不同。
结直肠和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结直肠和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76d8e802020740bf1e9b3b.png)
一、痔(hemorrhoid)
(五)处理原则 • 非手术治疗
➢ 一般治疗:保持大便通畅,热水坐浴,肛管内用 栓剂。血栓性外痔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内 痔脱出手法复位。
➢ 注射疗法:常用于 II 、 III度出血性内痔的治疗 ➢ 胶圈套扎疗法:可用于治疗II、III度内痔
血栓性外痔
一、痔(hemorrhoid)
(三)临床表现 -- 结缔组织外痔 是肛
缘皮肤皱折变大,内 有结缔组织增生,血 管少,无曲张静脉。 偶有瘙痒感,炎症时 可疼痛。
结缔组织性外痔
一、痔(hemorrhoid)
(三)临床表现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
痔的表现 --严重时呈环状脱出
肛门,呈梅花状(环状痔) --充血、水肿甚至坏
--前面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下段直肠完全位于腹膜外 ◆直肠肌层: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
直肠瓣(下) 直肠壶腹
--直肠壶腹部内面有直肠黏膜和环形肌构成直肠瓣 肛直线
齿线
内外括约肌间沟
肛管外口(肛门)
直肠的解剖
◆肛柱:肛管黏膜出现8~10个隆起的 纵行皱襞 肛瓣:相邻两个肛柱基底之间的半 月形相连的皱襞 肛窦:每个肛瓣与相邻两肛柱之间的 直肠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小窝 肛乳头:肛管与肛柱连接处,三角 形的乳头状隆起 齿状线:直肠和肛管交接处由肛瓣 边缘与肛柱下端共同形成一条锯齿 形的环形线
--饮食、缓泻剂的应用
有,便时出血或便疗后滴失血 败的病人。
②直肠下静脉丛位于齿线以下的肛管皮肤下层,是外痔的发生部位。 注射疗法:常用于 II 、 III度出血性内痔的治疗
• (1) 血栓外痔剥离术: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手术治疗只限 左侧卧位 向左侧卧,左腿伸直,右髋膝关节各屈曲90度,必要时可垫高臀部15~30度,适用于病重,年老体弱的病人。
【人卫第九版普外科】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一、二、三节
![【人卫第九版普外科】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一、二、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58d1ccca767f5acfa0c7cd49.png)
肛提肌上 骨盆直肠间隙 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下 坐骨肛管间隙(亦称坐骨直肠间隙) 肛门周围间隙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盆腔冠状面)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肠的动脉
外科学(第九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肠的静脉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外科学(第9版)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外科学(第9版)
(三)肛管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 解剖学肛管1.5~2cm • 外科学肛管3~4cm
外科学肛管 解剖学肛管
肛管
外科学(第9版)
(三)肛管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齿状线 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 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 同,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
齿状线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外科学(第9版)
左侧卧位临床最常用
一、常见检查体位
肛门检查的时钟定位法
外科学(第9版)
二、肛门视诊
肛门视诊
观察肛门处有无红肿、血、脓、粪便、黏液、瘘口、外痔、疣状物、溃疡、肿块及脱
外科学教学资料37结直肠肛管疾病PPT课件
![外科学教学资料37结直肠肛管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3789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7.png)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结直肠肛管疾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与原则
手术指征
当结直肠肛管疾病达到一定程度,如严重的炎症、 狭窄、肿瘤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时, 需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
以解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同时遵循个体 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 术方式。
手术方法与技巧
手术方法
包括结肠切除术、直肠切除术、肛门修复术等,根据疾病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免疫调节剂
用于调节结直肠肛管 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功 能或抑制过度免疫反 应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
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 量。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时服药,不随 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药物 过敏和毒性反应。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健
预防措施与建议
0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降低结直肠 肛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2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手段,早期发现结直 肠肛管疾病,提高治愈率。
03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减少结直 肠肛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日常保健与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
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02
地区差异
结直肠肛管疾病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可能与地区的生活习惯、饮食
习惯等因素有关。
03
年龄与性别特点
结直肠肛管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发病率存
在差异,如痔疮等疾病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而结肠炎等疾病在儿童中
直肠肛管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直肠肛管疾病-精品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a74341a6c30c2259019ef8.png)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肛管上至齿状线,下至肛门 缘,长约1.5-2cm。
由肛管内、外括约肌环绕, 封闭肛门
括约肌间沟(白线)及意义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直肠肛管肌:内括约肌、外 括约肌、肛提肌。
肛管直肠环
直肠肛管间隙:骨盆直肠间 隙、直肠后间隙、坐骨直肠 间隙、肛门周围直肠间隙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第五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二)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1)全身中毒症状:畏寒、发热、乏力等。 (2)肛管周围出现持续性胀痛和明显跳痛。 (3)直肠指检:肛管部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
第五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1)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直肠刺激征,肛门坠胀,大便次数增多, 里急后重。 (3)膀胱刺激征。 (4)直肠指检:直肠壁局部有隆起并有触痛和 波动感。 (5)诊断需行穿刺,必要时行CT检查
第六节 肛 瘘
肛瘘切除术
肛瘘切开挂线术术
第七节 直肠脱垂
定义与分类: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 直肠脱垂。 仅有直肠粘膜下移,称为粘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 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 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 下移脱出到肛门外称外脱垂
第七节 直肠脱垂
第七节 直肠脱垂
治疗: 一般治疗:适用于幼儿,自愈可能。 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粘膜下层,对儿童和老年 人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适用于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和注射治疗无效的粘膜脱 垂;包括直肠悬吊、切除部分肠管、环行切除脱垂粘膜及肛门环 缩术等
1.便后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 2.口腹缓泻剂,多食纤维食物,纠正便秘。 3.肛门扩张术(复发率高)。 (二) 手术治疗: 1.肛裂切除术,切除裂缘,肥大的肛乳头及
人卫版外科学之结直肠与肛门疾病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外科学之结直肠与肛门疾病教学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9c8c9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2.png)
增强信心与勇气
向患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增强患 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
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促进患者自我调节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患 者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深呼 吸、冥想等,缓解焦虑、抑郁等
情绪。
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 者的康复效果。
社会支持
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适 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树立 战胜疾病的信心。
04
结直肠炎性疾病护 理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症状,如腹痛 、腹泻、便血等,以及 全身情况,如发热、贫
血等。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 高蛋白、低脂、易消化 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
物和饮料。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协助医生给予药物治疗,如抗炎药、 止泻药等,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 应。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心理支持 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05
结直肠肛门疾病患 者心理护理
心理评估与干预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通过观察、交流和心理测试等方法,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 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
为患者提供社会资源支持,如志愿者服务、康复俱乐部等,增加患 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 作息时间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痔疮的发生与长期便秘、腹泻、不良 排便习惯等因素有关。
结直肠与肛门疾病的发生还与年龄、 性别、饮食习惯、职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外科学--结直肠与肛管疾病-讲课专用
![外科学--结直肠与肛管疾病-讲课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c10e47d9e87101f69f31952f.png)
结肠的淋巴引流有 4 组淋巴结, 从结肠壁到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结肠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肠系膜上血管 根部淋巴结
肠系膜下血管 根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肛管直肠淋巴引流
以齿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
上组
齿线
下组
向上 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 两侧 直肠下血管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向下 髂内淋巴结
二 肠息肉病 (polyposis)
FAP
Peutz-Jeghers
结直肠息肉腺瘤病
息肉>100颗者 且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phers综合征): 家族史,青少年发病, 口粘膜、手掌、足趾、手指、肛门周色素 易发生肠梗阻
家族性肠息肉病: 5号染色体长臂,APC基因突变 青年期发病,易癌变 占大肠癌1%
• 病变多局限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肠壁增厚不明显,表现 为粘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
• 临床上以血性腹泻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为脓血便,腹 痛表现为轻到中度的痉挛性疼痛,少数病人因直肠受累而 引起里急后重。
二、外科适应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指征:中毒性巨结肠、穿孔、 出血、难以忍受的结肠外症状(坏疽性脓皮病、 结节性红斑、肝功能损害、眼并发症和关节炎) 及癌变。
结肠检查
钡剂灌肠 结肠镜 CT/MR
直肠肛管检查
视诊、肛门镜、指诊 、直肠镜
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
• 定义:是指发生在结、直肠粘膜层的一种弥漫性的炎症性 病变
• 人们通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统称为非特异性炎性 肠病。
• 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 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学(第9版)
(二)直肠
侧面观 直肠的位置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比邻关系 • 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 • 后有骶骨 • 两侧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经及重要血管
直肠的位置
外科学(第9版)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是指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 肠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 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 吸收为主, • 储存为主
水分、无机 盐、气体、 少量糖
• 粪便呈半固 体、固体状
• 粪便呈液体、
半液体
肛管直肠
• 控制排便; 直肠下端 (肛管以上 3cm以内直 肠)是排便 反射的重要 部位
结直肠粘膜、 肛腺
• 分泌黏液
第二节
结、直肠及肛管检查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 直肠指检步骤及注意事项
外科学(第9版)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组织学结构
外科学(第9版)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结构
• 长约12~15cm • 以腹膜反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齿状线上15cm、10cm、5cm) • 解剖标志:直肠瓣、肛柱、肛瓣、肛窦、肛乳头、
直肠系膜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外科学(第9版)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重点难点
掌握 1. 结肠的辨认方法 2. 齿状线上下结构的不同 3. 直肠的毗邻关系
熟悉 结直肠血管及淋巴回流
了解 直肠肛管环的组成
外科学(第9版)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解剖标志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 乙状结肠,下接直肠,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外科学(第9版)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升结肠 横结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后有右肾下级,内侧有腰 大肌和十二指肠降部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返流
熟悉 常见检查体位
了解 常见辅助检查方法
外科学(第9版)
左侧卧位临床最常用
一、常见检查体位
肛门检查的时钟定位法
外科学(第9版)
二、肛门视诊
肛门视诊
观察肛门处有无红肿、血、脓、粪便、黏液、瘘口、外痔、疣状物、溃疡、肿块及脱
垂等
外科学(第9版)
二、肛门视诊
混合痔
肛裂
直肠脱垂
外科学(第9版)
直肠指检
直肠的静脉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七)直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肛管直肠淋巴引流 以齿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
齿线
上组 下组
向上 两侧 向下
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 直肠下动脉旁淋巴结→盆腔侧壁的髂内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外科学(第9版)
二、结、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三、直肠指检
是简单而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及早发现 肛管、直肠癌意义重大。距统计约70%的直 肠癌可以在直肠指诊时被发现,而85%的直 肠癌延误诊断病例是由于未作直肠指诊
外科学(第9版)
三、直肠指检
① 右手戴手套涂以润滑液,首先进行肛门周围指诊,肛管有无肿块、压痛,皮肤有无疣状物等 ② 测试肛管括约肌的松紧度,在肛管后方可触到肛管直肠环 ③ 检查肛管直肠壁有无触痛、波动感、肿块及狭窄,触及肿块时要确定大小、形状、位置、硬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三)肛管
齿线以上
黏膜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上静脉丛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齿线以下
皮肤 直肠下动脉 直肠下静脉丛
外痔 淋巴引流向下
至腹股沟及 髂外淋巴结 阴部内神经支配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四)直肠肛管肌
• 随 意 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肛提肌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肠的淋巴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七)直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直肠的动脉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七)直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 直肠上静脉丛 经门静脉回流,位于齿状线上
• 直肠下静脉丛 经髂静脉回流,位于齿状线下
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管疾病
目录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第二节 结、直肠及肛管检查方法 第三节 乙状结肠扭转 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第五节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目录
第六节 结肠癌 第七节 直肠癌 第八节 直肠肛管先天性疾病 第九节 肛裂 第十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目录
第十一节 肛瘘 第十二节 痔 第十三节 直肠脱垂 第十四节 便秘的外科治疗
外科学(第9版)
(三)肛管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 解剖学肛管1.5~2cm • 外科学肛管3~4cm
外科学肛管 解剖学肛管
肛管
外科学(第9版)
(三)肛管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齿状线 • 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 • 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
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
齿状线
外科学(第9版)
肛提肌上 • 骨盆直肠间隙 • 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下 • 坐骨肛管间隙(亦称坐骨直肠间隙) • 肛门周围间隙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盆腔冠状面)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肠的动脉
外科学(第九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肠的静脉
外科学(第9版)
• 不随意肌:肛门内括约肌 • 中间肌层:联合纵肌 • 肛管直肠环:有重要括约功能
切断可致肛门失禁
肛直肠环
肛管外括约肌肌环
肛管外括约肌深部 肛管内括约肌 耻骨直肠肌
上环-外括约 肌深部,向上
中环-外括约肌 浅部,向后
下环-外括约肌 皮下部,向前
直肠纵肌
外科学(第9版)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五)直肠肛管周围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