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雷志斌;张少华;张雨田;李毅玮【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7(041)004【摘要】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中型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油气田发育受构造阶段控制.(1)烃源岩发育具有分期、分区特征,礼乐盆地发育前裂谷期、裂谷1幕烃源岩;万安、曾母、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2幕烃源岩,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期烃源岩.(2)储层发育具有分期、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裂谷2幕)、内带新(后裂谷期).(3)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圈闭及构造?岩性地层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大致具有内带以地层圈闭为主,外带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特征.(4)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特点.(5)南沙海域及邻区发育两个后裂谷期主含油气区,即东部巴兰三角洲砂岩背斜油气区和西部卢卡尼亚碳酸盐台地气区.其中,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要素组合为裂谷2幕烃源岩、后裂谷期碳酸盐岩储层和地层圈闭;大中型油气田则为后裂谷期烃源岩、砂岩储层和背斜圈闭.%The tectonic stages of major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Nansha sea waters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South China Sea) can be divided into pre-rift, syn-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by rift-onset unconformity and break-up unconformity based on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drilling data, seismic profiles, regional geolog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Moreover, from a view of hydrocarbon exploration,the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 hydrocarbon fields in this area are influenced by the tectonic stages, and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different domains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tag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Reed Bank Basin mainly developed in pre-rift stage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1st period of syn-rift stage (Paleocene to Eocene),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Nam Con Son Basin, Zengmu Basin and Northwest Palawan Basi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2nd period of syn-rift stage (the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while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Brunei?Sabah Basi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post-rift stage (the Middle?Late Miocene); (2)The reservoir rocks within different zones also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tag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servoir rocks within the outer zone (Balingian Province and the offshore area of Nam Con Son Basin developed Lower Miocene and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sandstone reservoirs, respectively; and Northwest Palawan Basin developed the Upper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usually older than these within the inner zone (the Middle?Upper Miocene reservoirs mainly consist of sandstones within Brunei?Sabah Basin and carbonate rocks within Nam Con Son Basin and Zengmu Basin); (3)Trap styles in this area mainly include structural, lithologic, stratigraphic and composite traps, and the inner zone mainly developed stratigraphic traps, while the outer zone usually developed structural traps; (4)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large and middle size hydrocarbon fields,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within the outer zone mainly accumulated oil and gas, while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usually formed gas fields; and (5) There are two hydrocarbon-rich domains in the Nansha sea waters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which are the oil- and gas-rich domain in the East (the offshore of Brunei?Sabah) and the gas-rich domain in the West (the offshore of West Sarawak). Furthermore, the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 gas fields are the Upper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source rocks, the Middle to Upper Mioce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stratigraphic traps, while the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 oil and gas fields are the Middle to Upper Miocene source rocks,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structural traps.【总页数】11页(P710-720)【作者】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雷志斌;张少华;张雨田;李毅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 35010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TE121.2【相关文献】1.渤海西部海域渤中西洼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 [J], 徐春强;张震;张新涛;郭瑞;张志强;2.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 [J], 刘振湖3.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张震;张新涛;徐春强;吴庆勋;李龙4.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张震; 张新涛; 徐春强; 吴庆勋; 李龙5.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 [J], 姚伯初;万玲;刘振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吴招才;高金耀;李家彪;张涛;沈中延;杨春国【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1(54)12【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e have calculated the RTP (Reduction To the Pole) anomaly, apparent magnetization and pseudo-gravity anomaly with the latest shipboard magnetic data in the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n the densit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long three OBS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high magnetic anomaly belt (HMAB) of Dongsha Uplif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volcanic belt in the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s, and is dislocated by F10 fault trending NW which may be the old transformation boundary. F2 fault trending NW is the south boundary of the HMAB, and limits the north boundary of underplating. F3 fault is a weak zone before the crust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and deep thermal state is different on its two sides, which may reveal the location of the Late Mesozoic subduction. The magnetization of magnetic layer reduces in the magnetic quiet zone between F2 fault andF3 fault. We ascribe the reducing magnetization to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while high temperature mantle materials being underplated. However, in the south side of F3 fault, the magnetization increases and magnetic source blocks of the magnetic quiet zone are fragmented, thecause of weak positive magnetic anomalies on the surface is mainly due to the suppress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agnetic anomalies under oblique magnetizati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netic layer in the area may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oceanic crust".%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转换边界断裂F10错断;NE向的F2断裂是高磁异常带的南界,并限制了底侵活动的北界;F3断裂在拉伸减薄前是一个薄弱带,两侧深部热状态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是晚中生代古俯冲缝合带位置.磁静区在F2和F3断裂之间的磁性层磁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底侵活动引起的热蚀变作用影响;而在F3断裂南侧磁性层磁性较强且较为破碎,斜磁化下磁异常正负相互压制是该区形成弱正磁异常的主要原因,该区磁性层的独特特征也可能反映了“古洋壳”的存在.【总页数】11页(P3292-3302)【作者】吴招才;高金耀;李家彪;张涛;沈中延;杨春国【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南海北部及台湾海峡晚白垩世—新生代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构造性质 [J], 丘元禧;李平鲁2.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J], 林长松;高金耀;虞夏军;叶芳;谭勇华3.南海中—西沙地块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J], 朱荣伟;刘海龄;姚永坚;周洋;王印;黎雨晗4.南海北部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发育特征与构造意义 [J], 夏少红;范朝焰;孙金龙;曹敬贺;赵芳;万奎元5.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J], 程世秀;李三忠;索艳慧;刘鑫;余珊;戴黎明;马云;赵淑娟;王霄飞;安慧婷;熊莉娟;薛友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大陆和南海卫星磁异常的初步解释
中国大陆和南海卫星磁异常的初步解释
张昌达
【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
【年(卷),期】2005(24)3
【摘要】中国境内存在6个明显的卫星磁异常,其中4个分布在大陆,2个分布在南海.塔里木、四川、松辽和南海曾母盆地地区磁性层的下界面在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约10 km厚的一层呈强磁性,磁化强度约为2 A/m;西藏高原地壳呈弱磁性,磁性层厚度小于30 km,磁化强度约为0.66 A/m,而该区莫霍面深度约为60~70 km.因此,Wasilewski等提出的'莫霍面是一个磁性界面'的论断,不能普遍成立.
【总页数】5页(P99-103)
【关键词】卫星磁异常;中国;南(中国)海;塔里木;西藏
【作者】张昌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8.62
【相关文献】
1.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 [J], 魏荣强;于磊
2.冲绳海槽及邻区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J], 尚鲁宁;张训华;韩波;杨传胜
3.磁卫星资料中国区域磁异常的地球物理解释 [J], Zhao,SK;许惠平
4.功率谱法在银额盆地居延海坳陷磁测异常解释中的应用 [J], 段瑞锋;刘建利;申晨;
尹虎;李冰
5.伽利略卫星观测磁异常及其解释 [J], 焦立果;匡伟佳;马石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异常解释
磁异常解释(一)确定磁异常是否由地表磁性地质体引起的方法大多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将磁测平面图和地质平面图进行对比,磁测剖面图和地质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
着重分析研究以下两个方面:1、分析异常的形态特征和异常分布与地质体的对应关系磁异常受地形的控制很明显,异常高低与地形起伏基本对应,南北测线时,正地形南坡和高点出现正值和峰值,北坡和沟谷出现负值和负极值,这时磁异常可能是出露或浅部磁性地层引起。
若磁异常受地形影响不明显,则异常可能是深部磁性体引起。
异常形态为锯齿状,强度高,梯度变化大,一般是出露地表或浅层磁性地质体的反映。
若异常形态圆滑,强度较低,梯度变化较小,则可能是深部磁性体反映。
异常与出露的岩层无论在平面和剖面图上密切相关,相互对应,反映异常可能由该岩层所引起。
若异常分布横向上穿越几个不同的岩层,则可能异常由隐伏磁性体引起。
2、分析地表岩石的磁性大小与实测异常关系当异常主体范围内出露磁性地质体范围较大(直径大于30m),地形较平坦时,则磁性体能引起的最大磁异常可由下式近似计算:⊿T max≈2πJ z·sinI0(1)式中⊿T max—磁性地质体能引起的最大磁异常J z—磁性地质体总磁化强度J的垂直分量I0—测区地磁场倾角将实测⊿T max结果与上式据实测岩(矿)石物性资料计算结果对比,若两者相近或计算结果大于实测值,则可认为异常可能由出露岩(矿)石引起。
若实测结果大于计算结果,则可能存在隐伏磁性体或磁性体深部磁性增强情况。
由于地表岩矿磁性可能受风化作用影响减弱,故应结合上述磁异常特征和位置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判断。
例如:在某岩体上实测到⊿T max=1300nT。
经测定岩体磁性标本,J z=3000*10-3A/m。
由(1)式可估算岩体能引起的⊿T最大异常(测区地磁场倾角为500)⊿T max=2π·J z·sinI0=0.1*2π*3000*sin500=1444nT计算出的⊿T极大值大于实测的⊿T极大值,故认为实测磁异常由岩体所引起。
南沙中部海域诸盆地地震地层分析
南沙中部海域诸盆地地震地层分析
彭学超;郭依群;陈玲;沙志彬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
【年(卷),期】2003(042)004
【摘要】利用在南沙中部海域所采集的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资料,对南薇西、南薇东和永暑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这为研究该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总页数】7页(P486-492)
【作者】彭学超;郭依群;陈玲;沙志彬
【作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震地层初步分析 [J], 陈玲;彭学超
2.南沙群岛海域北康盆地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新近纪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J], 许红;闫桂京;陆永潮;施和生;孙和清;张莉;蔡瑛;杜家元;王嘹亮;陈平
3.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 [J], 林珍
4.南沙海域北康盆地、曾母盆地北部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 [J], 王立飞
5.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层序地层学分析 [J], 王嘹亮;吴进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内部优质砂岩精细刻画
LUO Shuaibing, WANG Xiaoxue, ZHANG Li, LEI Zhenyu, SHUAI Qingwei MENR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Guangzhou 510075, China
骆帅兵,王笑雪,张莉,雷振宇,帅庆伟
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075
摘要:随着全球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大,优质砂岩储集层的研究和刻画逐渐成为当今全球油气,尤其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中 的热点和难点。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内已证实发育大量优质砂岩储层,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北康-曾母盆地早 中新世时期(约 23~16 Ma)属于大陆漂移阶段,盆地整体以大幅度热沉降为主,发育大规模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其内 部砂岩具有丰度高、种类多、分布广且多期次发育的特征,但受控于盆地特殊的地质背景,砂岩的物性受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 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导致资料有限且采集难度大,使得盆地相较于南海北部陆缘盆地而言砂体预测难 度更大。基于地震波形分析建立的优质砂岩及其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选取骨干地震剖面,识别并厘定了北康-曾母盆地早中 新世层序格架内典型砂层组,在平面上圈定与刻画了砂岩的发育分布范围,最终建立了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内从三角 洲到深水扇的砂质沉积体系发育模式。 关键词:波形分析;砂岩分布;早中新世层序;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 中图分类号:P736,TE121 文献标识码:A
南海中央海盆条带状磁异常特征
第22卷第4期物 探 与 化 探Vol.22,No.4 1998年8月GEOPHYSICAL&GEOCHEMICAL EXPLORA TION Aug.,1998南海中央海盆条带状磁异常特征与海底扩张方迎尧 周伏洪(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摘 要 在我国南海中央海盆中分布着大范围的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近50万km2)。
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与解释,认为这是我国疆界内存在的由中央扩张脊型海底扩张产生的磁条带地层的反映,是洋壳增生的一个实例。
它发生在新生代第三纪中晚期,距今32.3Ma~1.7Ma,具有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底扩张型特点。
对国内外地学界有争议的南中国海的形成与演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南海深部地质构造、地壳结构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条带状磁异常,南海,海底扩张,洋壳增生。
0 前言在南海中央海盆内分布着大范围的条带状磁异常区,它的范围和位置大体与南海深海盆的范围相当(图1),总面积接近50万km2。
该条带状磁异常区明显地区别于南北两侧陆缘区的平缓磁异常特征。
1 南海中央海盆地区条带状磁异常的特征从整体上看,条带状磁异常区大致以南西—北东向伸展,沿走向的延伸长达860km以上。
西南段比较狭窄,宽约220km左右,西起112°E线附近,约在11°06′N至12°30′N之间,有20条左右正负相间、平行排列、断续分布、以N E50°方向延展的磁条带,当延伸到115°30′E 附近时,很明显地看出条带状磁异常区的宽度突然膨胀到620多公里,条带状磁异常的数目增多到50余条,分布在12°30′N到18°30′N之间的辽阔海区,一直到119°00′E左右才结束,规模巨大。
条带状磁异常区内各个异常带的宽度均在10~30km之间,大多数宽度为20km左右,强度一般在100~300n T之间,最强的约450n T左右。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3 重磁震资料综合对比
图3 南海东北部海域基底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平面
由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图可见, 自西北向东南, 重 力异常值变化总趋势是西北低, 东南高。西北部存 在两条重力低带: 一条重力低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
- 5 2 缘, 最小值为 - 6× 1 0 m/ s , 异常走向呈北东、 近
将空间重力与化极磁异常图进行叠加对比分 析, 结果发现在南海东北部海域中部, 存在化极磁力 低对应空间重力高和化极磁力低对应空间重力低这 两种不同现象, 如东沙隆起东南部( 潮汕坳陷) 、 台 西南北部呈化极磁力低、 空间重力高, 而在白云凹 陷、 笔架盆地及中央海盆北西部呈化极磁力低、 空间 重力低。如果将空间重力剔除海水及新生界影响而 获得的基底布格重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进行叠 合, 则呈现重力低、 化极磁力低两者相当吻合的现 象。图 5为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 磁力异常做归一处理后的合成图, 图中珠江口盆地 北缘、 珠江口盆地南缘呈两条明显的北东向重力低 值带。 从引起重力异常成因角度分析, 海底地形的起 伏引起局部重力异常, 深部场源引起区域重力异常, 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的起伏及其结构差异是引起空 间重力异常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 空间重力异常 主要反映了新生界的结构形态。磁异常是反映磁性 场源体的磁性差异情况, 磁异常与沉积盆地虽然没 有直接关系, 但化极磁力异常不受斜磁化的影响, 其 磁力低主要是沉积岩及一些弱磁性的岩浆岩和变质 岩引起。从本区的情况看, 化极磁力低值区主要是 沉积岩的影响, 磁性基底的起伏变化也间接地反映 了沉积基底的变化特征。由此可见, 空间重力异常 与化极磁力异常所揭示的场源体不在同一层面上, 这也就是空间重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出现不吻合 的原因所在。所以, 利用重力异常寻找中生界就必
南海北部磁静区重磁特征及成因
南海北部磁静区重磁特征及成因刘鸿;栾锡武;岳保静;曾洁【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4(34)4【摘要】南海磁静区位于南海北部的洋陆结合带上,在磁异常图上位于陆架高值正磁异常带以南,海盆磁异常条带区以北。
收集了南海北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总结了南海北部磁静区的研究现状,对ΔT磁异常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参考磁静区周围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划分了南海磁静区的分布;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讨论了南海北部磁静区及周围区域的重磁场特征,对主要界面的反演发现磁静区内存在磁性基底深度增加、居里等温面隆升、磁性层厚度减薄和莫霍面抬升的现象,认为南海磁静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区域内磁性层厚度的减薄,包括中生代末期地壳的拉张沉降使区域老地层断陷,磁性基底深度增加,磁异常减弱;拉张减薄促使深部地幔热物质向上运移,莫霍面抬升,磁性层发生热退磁,居里等温面抬升,磁性层厚度减薄,磁异常减弱;南海扩张期和张裂以后磁静区的热活动剧烈,深部高温物质底侵,形成高速层,进一步减弱了区域磁异常。
【总页数】14页(P65-78)【关键词】南海北部;磁静区;化磁极;居里等温面;高速层【作者】刘鸿;栾锡武;岳保静;曾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相关文献】1.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带成因的地球物理反演研究 [J], 胡登科;周蒂;吴湘杰;何敏2.南海东北部磁静区深部构造及成因模式 [J], 赵俊峰;张毅祥3.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岩性地震-重磁响应特征与识别 [J], 鲁宝亮;孙晓猛;张功成;张斌;郎元强;王璞珺4.重磁震联合反演在南海东北部地球物理解释中的应用 [J], 林珍;张莉;钟广见5.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J], 林珍;张莉;易海;韦振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ppt课件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8
海对称分布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10
特征2:普遍性
• 三大洋磁异常条带对比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11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2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3
概念②剩余磁性:地磁场录音机
• 剩余磁性: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因地磁场的 影响而获得磁 性,并顺当时磁力线方向磁化, 岩石的磁化即使经过长 时间的环境变化也不会 消失,这种与现代磁场无关的岩 石磁性称剩余磁性。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7
条带状海底磁异常现象
50年代初,A.D.拉夫发明了一种船用磁力仪,用来记录海底 岩石的磁性,50年代,美国“先驱者”号考察船以密集路线 对太平洋部分海域进行了地磁调查。1958年,英国学者梅 森(R.Mason )首先报道了东北太平洋洋底存在着条带状 磁异常,60年代以来,在三大洋中调查,发现普遍存在, 特征相同,其强度一般是数百伽玛,在中脊轴部位强度较 大,向两侧减小,大体上平行大洋中脊的轴线延伸,正、 负异常相间排列,对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5
• 超级计算机中的地球磁场模型。左侧为通常所见具有两个 磁极的地磁场,这是两次倒转之间漫长年代的典型形态; 右侧为短时间(相对而言)内处于磁极倒转过程中地磁场 发生了剧烈变化的复杂形态。图片来自NASA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6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1906年布容在法国马西夫中央山脉的熔岩中发现其剩余磁性方向和现代地磁场方向正好相反这就是反向磁化现象此后几乎世界各地都陆续发现了这种现象说明反向磁化和正向磁化岩石都同样普遍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CHINA OFF SHORE OIL AN D GAS ( GEOL OGY )
第 16 卷
第2期
南沙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姚永坚
摘 要
姜玉坤
曾祥辉
广州 510760)
(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根据南沙海域丰富的地球物理资料和调查结果, 对南沙海域各盆地区域不整合面及与
图 3 万安盆地 T g 地震反射界面特征
块在 45M a 与欧亚板块碰撞, 太平洋板块 在 42Ma 向欧亚板块俯冲方向由 NNW 转 澳板块向北漂移, 沿爪哇海沟左行斜向俯冲2) ,
为 NWW 向, 印度板块东南缘发生第三次海底扩张导致印
菲律宾海板块形成并受这三大板块运动的直接影响。此时 , 围绕南沙海域周围的边缘海开始扩张 , 进一步促 使东亚大陆分离。南海西南海盆于 43Ma 发生海底扩张, 将南沙块体向南推挤 , 苏拉威西海的扩张将苏禄块 体向北挤压, 南沙海域各盆地在此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裂解和发展 , 形成 NW 向或近 SN 向走滑断裂, 同时产 生一系列 NE NEE 向断 层, 对 中构造层 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并伴随着与断裂同生 或沿断裂侵位的中酸性及中基性的岩浆活 动。该时期构造运动在不同地区表现形式 不同。在南沙中部海 域北康盆地、 南薇西 盆地和曾母盆地北部 , 地震剖面显示中、 下 构造层具有截然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 ( 图 4) , 下构 造层经 历了抬 升、 剥蚀的 改造过 程; 在南薇东盆地和九章盆地3) , 下构造层 ( T5 T g )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以快速充填
1
前言
构造运动是地史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重要事件 , 与周围的板块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中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姚伯初;刘振湖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06(018)003
【摘要】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为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为走滑边缘.南海南部在新生代中期以后为挤压环境,形成张裂盆地、前陆盆地及前弧盆地.南沙海域位于南海南部,区内万安、曾母、北康、南薇、中建南和礼乐等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南沙海域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油气区.烃源岩、高热流值、挤压构造发育和生储盖条件匹配等是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
【总页数】11页(P150-160)
【作者】姚伯初;刘振湖
【作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 [J], 刘振湖
2.南沙海区沉积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重点勘探地区 [J], 张智武;吴世;樊开意;阎贫
3.广州幅(F49)南半幅—海南岛幅(E49)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和油气资源
[J], 杨道斐;寇新琴
4.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 [J], 王建桥;姚伯初;万玲;刘振湖
5.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查明南沙海域油气资源丰富 [J], 王善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摘要】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外磁静区磁性基底深度为6-7km,介于内磁静区(8-10km)和海盆区(4-5km)之间,可能是前新生代残留古洋壳.外磁静区和下地壳高速层相对应,指示其可能是在裂前或裂间由底侵作用形成的.陆架坡折带附近的F2断裂是内磁静区的北侧边界,指示了南海北部陆壳向过渡壳的转变分界;位于下陆坡与海盆的交界处的F4断裂为外磁静区的南侧边界,F3断裂可能指示了洋陆分界线的位置.【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0(029)006【总页数】8页(P162-169)【关键词】南海北部;磁场特征;断裂;磁静区;下地壳高速层【作者】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8南海北部陆缘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交汇拼合部, 经历了自中生代以来由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 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图1)。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 记录了大陆张裂拉伸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1]。
经过多年对南海的研究, 特别是近20年来在南海北部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 北部陆坡存在磁静区[2−5], 下地壳存在高速层[6−8]。
南海海盆测高重力异常特征及构造解释-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第27卷第4期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 .27N o .42002年8月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A ug .2002文章编号:1000_050X (2002)04_0343_05文献标识码:A南海海盆测高重力异常特征及构造解释晁定波1 姚运生2 李建成1 徐菊生2(1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2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市小洪山,430071)摘 要:利用由多代卫星测高资料反演得到的2.5′×2.5′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解释了南海地块边界及内部结构的重力异常特征,表明高分辨率的重力异常资料有助于研究海洋岩石圈的细结构和资源评估勘探。
关键词:重力异常;卫星测高;构造演化中图法分类号:P223.7;P313 由于对海洋的实地地学勘查比陆地要困难得多,目前采用的深海钻探、人工地震以及海洋重力和地磁测量等技术不但代价高,而且工作范围也很有限。
海洋重力场是由海洋岩石圈及其深度物质分布和构造所确定的,是反映海洋岩石圈构造和海底地形的基本地学信息,然而要用船测测量,即使要求100km 的分辨率,就目前的技术条件,估计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卫星雷达海洋测高技术为恢复高分辨率的海洋重力场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该技术能精密地描述全球平均海面的形状,平均海面去掉1m 量级的海面地形影响就是海洋重力大地水准面,由此,可确定海洋重力场。
本文联合利用T /P 、ERS1/2、Geosat GM /ERM 完整的卫星测高资料,反演求解了南海海区2.5′×2.5′空间重力异常(简称重力异常),精度约为9.0mGal ,虽然精度仍低于船测的重力测量,但其高分辨率基本上反映了重力场的细结构,为认识海洋岩石圈结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1]。
南海地处菲律宾板块、欧亚板块与印度_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林珍【摘要】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曾母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中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2处坳陷及3处隆起;北康、曾母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21~26 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03(027)004【总页数】6页(P263-268)【关键词】重力异常;磁力异常;磁性基底;北康、曾母盆地【作者】林珍【作者单位】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广东,广州,5107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北康盆地(文中所解释资料以北康盆地为主、部分曾母盆地北部区域)位于南沙中部海域大陆坡上,面积约6.2 ×104km2,水深 100 ~2 000 m,是南沙中部海域大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外国石油公司已在该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勘探工作,目前只有一口油气钻探井详细资料未知。
北康盆地的调查在1996年之前偏重于大区域调查和基础研究,对油气的勘查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1996~1998年,广州海洋地质局重点围绕北康盆地开展了1∶25万比例尺、8 km×16 km测网的区域普查工作,提交了北康盆地首份综合调查报告——《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区域普查报告》;2000年,南沙“95-4科学考查”选择在北康盆地及曾母盆地北部区域开展了4 km×8 km、局部2 km×4 km测网的油气面积普查工作,进一步评价了该区域的油气远景,优选构造,为实现南沙海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做准备。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白志琳;王后金;高红芳;郭依群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
【年(卷),期】2004(043)001
【摘要】局部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场所,研究其形态和成因以及空间展布特点,有利于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藏特点对提高钻探成功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总结了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局部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局部构造的组合样式以及配套形成的油气圈闭类型,认为南沙海域具有形成有利局部构造的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局部构造与断层的控制因素密切相关;各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圈闭类型,取决于构造发育部位以及所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
【总页数】8页(P41-48)
【作者】白志琳;王后金;高红芳;郭依群
【作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1
【相关文献】
1.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J], 吴炳伟
2.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J], 张厚和;刘鹏;廖宗宝;赫栓柱;徐庆梅;朱筱敏;漆家福;杨明慧
3.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数量分布 [J], 张静;姚壮;林龙山;李渊;宋普庆;张然;高天翔
4.南沙海域曾母盆地构造样式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和圈闭的关系 [J], 刘大文;邱燕;谢学锦
5.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J], 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杨光;龚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张厚和;刘鹏;廖宗宝;赫栓柱;徐庆梅;朱筱敏;漆家福;杨明慧【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18(023)001【摘要】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重力、磁法、电法资料最新处理与研究成果,结合新近收集的国外地质分析化验资料,系统总结了南沙海域主要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等.研究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经历了三大构造演化阶段、两大成盆期,发育4组断裂系统,控盆断裂分带性明显,发育3类盆地群;三大古水系控制了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体系展布,新生界主要发育海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沼泽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及生物礁相,伴随古南海消亡和新南海扩张,不同盆地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的沉积演化;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以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为主;主要发育3套储层,主力储层是中新统砂岩和礁灰岩;主要发育滨浅海相碳酸盐岩、海陆过渡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3套生储盖组合.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的特点;油气分布不仅在纵向上具有分层性,而且在横向上具有分段性.南沙海域资源潜力巨大,主要盆地累计石油地质资源量201 x 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32.4×1012m3.【总页数】9页(P62-70)【作者】张厚和;刘鹏;廖宗宝;赫栓柱;徐庆梅;朱筱敏;漆家福;杨明慧【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相关文献】1.南沙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油气地质特征 [J], 张厚和;刘鹏;廖宗宝;赫栓柱;杨明慧2.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J], 姚伯初;刘振湖3.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J], 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杨光;龚婷4.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J], 吴冬;朱筱敏;张厚和;朱茂;赵东娜;耿名扬;李维;廖宗宝5.南沙西南海域万安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油气分布特征 [J], 刘宝明;金庆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布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布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谢晓军;张功成;赵志刚;刘世翔;王龙;兰蕾;郭佳;王一博;宋双【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5(027)001【摘要】以前人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对中国南海曾母盆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结合南海构造演化背景分析,认为曾母盆地新生代经历了渐新世—早中新世断拗期和中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2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了不同的物源体系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特征,断拗期形成煤系和陆源海相2类主力烃源岩,拗陷期形成中—上中新统生物礁主力储层与上新统—第四系区域泥岩盖层.曾母盆地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呈南油北气的特征,垂向上主要分布于中—上中新统;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种油气藏类型,具有下生上储型和自生自储型2种成藏模式.曾母盆地西北部的康西凹陷中北部,特别是深水区,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总页数】8页(P19-26)【作者】谢晓军;张功成;赵志刚;刘世翔;王龙;兰蕾;郭佳;王一博;宋双【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121.1【相关文献】1.华南陆缘南部三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 [J], 龚晓峰;何家雄;张景茹;陈胜红;柏杨;王晨2.华南陆缘南部三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 [J], 龚晓峰;何家雄;张景茹;陈胜红;柏杨;王晨3.南海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J], 刘宝明;金庆焕4.曾母盆地沉积特征及有利相带预测 [J], 戴春山;陈建文5.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有利区带及勘探方向研究 [J], 伍致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晚期构造沉降分析
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晚期构造沉降分析
钟建强;黄慈流
【期刊名称】《黄渤海海洋》
【年(卷),期】1994(012)002
【摘要】曾母盆地是一个NW向走滑型沉积盆地,新生代晚期经历了强烈沉降,平缓沉降,加速沉降和差异升降四个时期,其构造演化主要决于加里曼丹与南沙两地块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NW向断裂的活动方式。
【总页数】7页(P40-46)
【作者】钟建强;黄慈流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4
【相关文献】
1.南海构造旋回对曾母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刘世翔;张功成;赵志刚;谢晓军;王龙;宋双;郭佳;王升兰;毕研坤
2.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沉积体系特征 [J], 郭佳;谢晓军;刘世翔;王一博;宋双;胡文博;王龙;廖计华
3.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降分析及构造意义 [J], 王蓓羽;张健;艾依飞
4.南海曾母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 [J], 姜绍仁;周效中;黄慈流;夏勘原;刘帝光;黄志明
5.南海西缘曾母西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盆地沉积发育的控制作用 [J], 杜文波;邱燕;黄文凯;韩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林 珍(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广东广州 510760)摘要: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曾母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中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2处坳陷及3处隆起;北康、曾母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21~26km 。
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关键词:重力异常;磁力异常;磁性基底;北康、曾母盆地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03)04-0263-06 北康盆地(文中所解释资料以北康盆地为主、部分曾母盆地北部区域)位于南沙中部海域大陆坡上,面积约6.2×104km 2,水深100~2000m ,是南沙中部海域大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外国石油公司已在该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勘探工作,目前只有一口油气钻探井详细资料未知。
北康盆地的调查在1996年之前偏重于大区域调查和基础研究,对油气的勘查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1996~1998年,广州海洋地质局重点围绕北康盆地开展了1∶25万比例尺、8km ×16km 测网的区域普查工作,提交了北康盆地首份综合调查报告———《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区域普查报告》;2000年,南沙“95-4科学考查”选择在北康盆地及曾母盆地北部区域开展了4km ×8km 、局部2km ×4km 测网的油气面积普查工作,进一步评价了该区域的油气远景,优选构造,为实现南沙海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做准备。
重、磁资料的解释工作主要针对盆地内火成岩的分布和性质不明、深部断裂特征和构造形态不清的问题而展开,根据重磁异常特征、重磁资料的处理结果并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对该区岩体性质、分布及深部和基底断裂体系有了新的认识,有助于对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并为北康盆地与曾母盆地的划界提供依据。
1 重力场特征及分区1.1 重力场特征重力场总的特征是:空间重力异常以正值为主,一般幅值为(0~20)×10-5m/s 2,极大值为62×10-5m/s 2,极小值为-24×10-5m/s 2,异常走向以N E 或NN E 向为主,个别异常走向为NW 向。
布格重力异常均为正值,一般幅值为(35~135)×10-5m/s 2,极大值为135×10-5m/s 2,极小值为35×10-5m/s 2,总体走向为NW 向。
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均与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有关,地形高部位(如海山、海丘等)对应空间重力高,地形低部位(如海沟、海槽等)对应空间重力低。
布格重力异常由于布格改正不完善造成异常走势与等深线走势非常相似,由南至北,水深由140m 渐变到2200m ,布格重力异常值则由25×10-5m/s 2递增至135×10-5m/s 2。
1.2 重力异常分区根据空间重力场形态,由西至东可划分为:西部重力异常正值区(Ⅰ区)、中部重力异常平缓低值区(Ⅱ区)、东部重力异常变化高值区(Ⅲ区)(图1)。
西部重力异常正值区(Ⅰ区)位于工区西部的曾母盆地北部,控制面积约18900km 2。
该区背景为宽缓的重力高带,重力异常值均为正值,一般幅值为(0~15)×10-5m/s 2,总体走向呈NN E 向。
Ⅰ区与Ⅱ区的分区界线为北康盆地与曾母盆地的划界提供依据。
中部重力异常平缓低值区(Ⅱ区)控制面积约13600km 2,重力异常变化平缓,以负值为主,一般幅值为(0~10)×10-5m/s 2,主体走向为NNW 向。
区内共有7个重力低(G 3~G 8、G 11);2个重力高(G 9、G 10),其中G 3~G 7共同构成一条NW 向的重力低带。
收稿日期:2002-05-10 第27卷第4期物 探 与 化 探Vol.27,No.4 2003年8月GEOPHYSICAL &GEOCHEMICAL EXPLORA TIONAug.,2003 图1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空间重力异常1—空间重力异常分区及编号;2—局部异常编号;3—重力高/重力低;4—Δg 等值线(10-5m/s 2)图2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磁力异常 东部重力异常变化高值区(Ⅲ区)控制面积约12100km 2。
重力异常走向无明显规律,局部异常走向为NN E 、N E 或NW 向,异常值变化大,梯度大,幅度高,一般幅值为(5~20)×10-5m/s 2,极大值为62×10-5m/s 2,极小值为-24×10-5m/s 2。
2 磁力异常特征及分区2.1 磁力异常特征北康盆地、曾母盆地位于磁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正常地磁场强度(T 0)为40750~41060n T ,宏观上由西南往东北逐渐减弱,正常地磁倾角(I 0)为-5.5°~-3.5°。
在此地磁场背景下,理论上,一个直立板状磁性地质体(β=90°),当i s =I 0(i s 为有效磁化倾角)时,其特征角ε=185°~191°,受正常地磁场磁化,其感应产生的磁异常(ΔT )以近似对称的负值磁异常为主,并且异常的北翼略高于南翼。
当特征角参数发生变化时,磁异常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磁异常以负值为主,在测区西北部及南部有局部正异常。
全区异常变化平缓,梯度小,极小值为-245n T ,极大值为58n T 。
走向为N E 或NW 向。
磁异常类型有负异常、正异常及伴生异常,异常形态多呈宽波浪状。
磁异常具分区性。
东部为高幅度负磁异常区,幅值为100~200n T ,主体走向呈NWW 向;西部为正负变化平缓区,一般幅值为50n T ,异常较零碎,走向不稳定。
磁异常是长波长磁异常与短波长磁异常叠加的结果,背景场幅度为50~100n T ,其异常主体走向、高低变化与原观测磁场相似。
2.2 磁力异常分区根据磁异常特征,本区分为西部磁异常正负变化平缓区(Ⅰ区)和东部磁异常负值区(Ⅱ区)(图2)。
Ⅰ区对应曾母盆地西北部坳陷、北部断褶带以及北康盆地西部隆起、北部坳陷、东南部坳陷西部。
磁异常特征是平滑的弱磁异常,在平面图上,磁异常表现零碎、正负异常交替出现,呈团块状分布,走向不稳定;剖面异常曲线平滑、水平梯度小(一般小于5n T/km )。
Ⅱ区与重力异常高值区(Ⅲ区)大致吻合,在构造位置上对应于北康盆地中部隆起、东部隆起以及北部坳陷、南部坳陷东部。
该区磁异常面貌不同于Ⅰ区,磁异常以条块状负磁异常为主要特征,异常类型为负磁异常或伴生关系不明显的北高南低负磁异常,磁异常一般幅值为100~150n T ,总体走向呈・462・物 探 与 化 探27卷 NWW 向。
3 重力、磁力异常综合解释3.1 岩石物性准确掌握岩石物性参数是进行地球物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对重磁资料解释起作用的岩石物性是密度及磁性。
海水层的密度为1.03×103kg/m 3,沉积层岩石的平均密度为(2.0~2.5)×103kg/m 3(按公式ρ=0.31v 1/4换算,v 为按厚度加权平均计算所得的地层速度),中地壳层的平均密度为2.7×103kg/m 3,下地壳层的平均密度为2.9×103kg/m 3,上地幔层的平均密度为3.3×103kg/m 3。
工区内无钻井资料,磁性资料的解释只能参考南海周围地区的岩性特征进行,其主要特征为:①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如页岩、千枚岩、砂岩等)一般无磁性或弱磁性,但某些变质岩却具有强磁性,如北尖岛变质砂岩、绢云母片岩的磁化率为(0~1500)×10-5SI 。
②火山岩的磁性变化大,同类岩石可从无磁性到弱磁性,一般以玄武岩磁性最强,安山岩次之,凝灰岩呈弱磁性或无磁性。
火山岩的剩余磁化强度一般大于感应磁化强度。
③侵入岩类中,一般以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基性岩(如辉长岩)磁性最强,分布于南海北部陆地及岛屿上的印支及燕山第一、四、五期花岗岩一般无磁性,燕山第二、三期花岗岩具弱磁性。
综上所述,新生代、中生代火山岩和前新生代变质岩及燕山第二、三期侵入岩均可能引起磁异常,它们可能共同构成南沙地块的磁性基底。
进行磁性资料解释时,为便于资料分析,按岩石有效磁化强度的大小,将岩石归为4类:变质岩类(部分中酸性火成岩类)M s <300×10-3A/m 、中酸性岩类M s =(300~500)×10-3A/m 、中基性岩类M s =(500~1000)×10-3A/m 、基性岩类M s >1000×10-3A/m 。
3.2 磁性基底据磁异常特征及磁性资料处理结果,认为本区只存在一个磁性层,即长波长磁异常与短波长磁异常叠加形成的磁性层。
由于缺乏钻井资料,对磁性基底的认识只有通过磁异常的反演结果并结合重力资料、测区钻井资料进行分析,推测本区磁性基底由前新生代变质岩、中生代火成岩(统称磁性基岩)组成,埋藏深度为3~19km (磁性基底埋藏深度值主要采用中科院研制的重磁解释系统(IGGM )进行反演计算所得,局部采用V 2外奎尔法、切线法计算所得,其中作反演计算时磁性基底面用声波基底面作为控制界面)。
利用磁性基岩深度值所作的磁性基岩埋藏深度图(图3a )宏观上反映了磁性基底的起伏变化,由西往东,可分为5个区(图3b )。
图3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磁性基底埋藏深度、构造及岩性a —磁性基底埋藏深度;b —构造及岩性;1—断裂及编号;2—分区界线及分区编号;3—变质岩;4—中酸性岩;5—中基性岩;6—基性岩;7—推测盆地分界线 西部磁性基底坳陷区(Ⅰ区)所控制的面积约21200km 2。
磁性基底埋深约8~19km ,与邻区最大落差达10km 以上。
该区磁场平静、异常强度弱,磁异常以感磁为主,是感磁与剩磁方向一致的磁异常,重力异常反映空间重力高,沉积层厚度大(最大厚度约19km ),莫霍面深度为21~26km ,这样巨厚沉积层下的硅铝层约5~6km ,可见该区处于减薄的地壳上。
据钻井资料,在Cipta 2A 井位钻遇白垩系变质沉积岩,AS 21X 钻遇白垩系黑云母角闪花岗闪长岩,AP 21X 井钻遇花岗闪长岩。
反演计算磁性体有效磁化强度为(50~2200)×10-3A/m ,有效磁化倾角为-4°或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