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大纲要点>

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骨髓标本的采集

4.骨髓涂片检查方法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1.骨髄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诊断价值,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证: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

(2)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

(3)应避开重要脏器。

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经髂骨后上棘)示意图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①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的痛感;

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低倍镜下骨髓小粒形态(瑞-姬氏染色)

③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

④骨髓中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4.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涂片的质量;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见下表)。

骨髄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涂片片尾交界处为油镜下观察的适宜部位

5.骨髄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各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

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

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应通过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电镜或集体读片等方法弄清楚类别,或作形态描述记录、照相记录、动态观察,以待进一步明确。

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粒系统细胞改变、红系统细胞改变、巨核系统细胞改变、淋巴系统细胞改变、单核系统细胞改变和其他血细胞改变。

诊断意见种类分为以下几种:

(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2)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3)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

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4)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形态学描述: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并建议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二、骨髄细胞形态学

<大纲要点>

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

(1)粒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常清晰可见。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

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1/2~2/3,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小块,并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无。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粒系细胞形态特点总结:

(2)红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个,胞质量少,深

蓝色,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 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直径8~9μm,胞质内仍含嗜碱物质,属未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总结

(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 μm,圆或椭圆形。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形态不规则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 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胞质极少,

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圆或椭圆形,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细致。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3)淋巴细胞:

①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2~15μm,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

②小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6~9μm,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大块状。胞质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5)浆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1~2个。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核附近较淡染,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 μm,多呈椭圆形。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核染色质较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近核处有淡染色区,

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3)浆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6)巨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较大,圆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核仁1~2个。胞质量较少,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核周着色浅淡。

2)幼稚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μm,外形常不规则。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转,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质量增多,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浅粉红色,出现少量天青胺蓝颗粒。

3)巨核细胞:

①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无核仁,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胞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质呈团块状。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4)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4μm,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7)正常骨髓中形态类似细胞的鉴别(见下表)

正常骨髓中形态类似细胞的鉴别

2.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25%,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5%,幼巨核细胞0~10%,颗粒巨核细胞10%~50%,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20%~70%,裸核0~30%。血小板较易见,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3.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意义

(1)胞体异常

1)大小异常:胞体比同期正常细胞明显增大或缩小。如:①巨幼红细胞,直径22~28μm,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②小型原始红细胞,直径10~12μm,见于缺铁性贫血及感染等;③巨大型原始粒细胞,直径17~22μm,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④小型原始粒细胞,直径8~12μm,与淋巴细胞相似,见于急粒;⑤大小不匀。

视野中央为巨幼红细胞

2)形态异常:①幼稚细胞形态畸形显著,不规则,多形性,瘤状突起。如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恶性组织细胞,见于急粒、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急单)、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②成熟的细胞,如红细胞呈椭圆形、口形、球形、靶形、镰刀形、泪滴形、盔形及不规则形等。

各类异形红细胞形态示意图

(2)胞核异常

1)数目的异常:正常时只有一个核的细胞在异常时变为多个核。见于各系统白血病细胞、严重贫血。

多核幼红细胞

2)形态异常:奇形怪状,极不规则,可呈凹陷、分叶、切迹、折叠、扭曲、笔架状,S、W、V形,肾形等。如白血病细胞、恶性异常组织细胞,变化显著异常,各阶段红细胞的核本为圆形,异常时也可成为分叶或其他不规则状,像晚幼红细胞核呈花瓣样,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困难,出现粗杆状、花生状或眼镜样的Pelger-Hu t异常。

左为中性粒细胞胞核Pelger-Hu t异常,右为晚幼红细胞核碎裂呈花瓣状

3)核染色质异常:疏松、粗糙如巨幼红细胞或巨幼粒细胞。

4)核仁异常:大小不一、数目增多、色泽改变等见于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组织细胞。

5)异常核分裂:正常血细胞核分裂数目约为1‰~5‰。在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易见异常核分裂,即分裂体大小不等,数目多少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

(3)胞质异常

1)胞质量异常:较正常减少或增多。

2)内容物异常:出现Auer小体、Phi(Ф)小体、中毒颗粒、空泡、D hle体、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红细胞出现Cabot环、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变性珠蛋白小体。浆细胞可见Russel小体。

左为Auer小体,右为中毒颗粒

图A:Howell-Jolly小体;图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图C:嗜多色性红细胞及Cabot环

3)着色异常:如成熟的红细胞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红细胞、高色素大红细胞、低色素小红细胞。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4)颗粒异常:颗粒大小异常,增多或减少。如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天青胺蓝颗粒明显增多,巨幼红细胞贫血者有的中、晚幼粒细胞颗粒减少。

5)内外质现象:指胞质内外带发育不平衡,在色泽、颗粒大小及分布方面有明显差别,见于白血病细胞。

(4)核质发育不平衡: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等。这种发育不平衡在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均可出现,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产血小板型的幼巨核细胞。先天性Pelger-Hu t异常也属此类。

(5)特殊异常细胞:如Reed-Sternberg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有多方面形态异常。

习题

不属于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的是

A.血细胞

B.造血组织

C.出血倾向的致病原因

D.慢性肠胃炎

E.外伤所致的血象异常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显而易见,慢性肠胃炎是一种疾病。并不是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是

A.网织红细胞

B.定向祖细胞

C.前体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在中胚叶造血期首先形成血岛的是下列哪个组织

A.骨髓

B.胸腺

C.卵黄囊

D.肝

E.脾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

关于出生后造血,错误的是

A.淋巴器官产生淋巴细胞

B.正常情况下,成人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髓

C.长骨骨髓腔被黄骨髓替代后,失去造血功能

D.7岁以下幼儿几乎全部骨髓为红骨髓

E.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脾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髓外造血可发生于下列哪些情况

A.慢性再障

B.婴幼儿严重贫血

C.多发性骨髓瘤

D.严重感染

E.血友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髄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不包括

A.微血管系统

B.基质

C.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网状细胞

E.成熟红细胞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四周的支架细胞、组织。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以下不符合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A.胞体由大到小

B.核染色质由粗糙至致密

C.核仁由有到无

D.颗粒由无到有

E.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正确答案』B

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POX染色阳性。这是

A.早幼粒细胞

B.原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幼单细胞

E.幼淋细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由题干可知该细胞核仁可见或消失,而原始粒细胞核仁清晰可见,所以排除B选项。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可排除C和D选项。POX染色阳性可排除E选项。

胞质淡红色,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颗粒,此种细胞是

A.晚幼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中幼红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嗜酸性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下述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A.原粒+早幼粒占6%

B.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

C.原淋+幼淋占10%

D.全片巨核细胞数为20个

E.可见极少量的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正常骨髓象: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25%,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区别原始红细胞和原始粒细胞时,不符合原始粒细胞特点的是

A.胞体圆形或类椭圆形

B.胞浆染深蓝色,常有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C.核染色质呈细致颗粒状

D.核仁界限清楚

E.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呈阳性反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下列哪种原始血细胞核染色质呈纤细、疏松、网状

A.原单核细胞

B.原红细胞

C.原粒细胞

D.原淋巴细胞

E.原巨核细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 μm,圆或椭圆形。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区别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最重要的标志是

A.染色质粗细情况

B.胞体直径的大小

C.胞核的形状

D.胞核的凹陷程度

E.胞质中颗粒的多少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中性中幼粒细胞: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1/2~2/3,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胞体80μm,形态不规则,核呈多叶扭曲状,染色质粗糙,无核仁,浆内充满紫红色颗粒,边缘有血小

板堆集,该特征符合

A.幼稚巨核细胞

B.颗粒型巨核细胞

C.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D.裸核型巨核细胞

E.原始巨核细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下列不符合浆细胞特点的是

A.胞核明显缩小

B.无核仁

C.胞质有泡沫感

D.胞浆内可见Auer小体

E.核染色质浓密成块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浆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下列各阶段细胞哪种不具有有丝分裂能力

A.早幼粒细胞

B.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C.原始单核细胞

D.中幼红细胞

E.幼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不具有有丝分裂能力。

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块状,核仁消失,胞质嗜多色性,符合以下哪种细胞的特点

A.早幼红细胞

B.中幼红细胞

C.晚幼红细胞

D.网织红细胞

E.成熟红细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下列关联组合错误的是

A.靶形红细胞见于地中海性贫血

B.大红细胞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细胞名称血片髓片% 平均值±标准% 原始血细胞0.08 0.01 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0.64 0.33 早幼粒细胞 1.57 0.6 中性粒细胞 中幼 1 6.49 2.04 6.5 晚幼 5 7.90 1.97 3.5 杆状核10 23.72 3.5 13 分叶核20 9.44 1.92 9 嗜酸粒细胞 中幼0.38 0.23 晚幼0.49 0.32 杆状核 1.25 0.61 分叶核0.86 0.61 嗜碱粒细胞 中幼0.02 0.05 晚幼0.06 0.07 杆状核0.10 0.09 分叶核0.03 0.05 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0.57 0.07 早幼红细胞0.92 0.41 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 中巨红细胞 晚巨红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0.05 0.09 幼稚淋巴细胞0.47 0.84 淋巴细胞46 22.78 7.04 15 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0.01 0.04 幼稚单核细胞0.14 0.19 单核细胞 2 3 0.88 1 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0.004 0.02 幼稚浆细胞0.104 0.16 1 浆细胞8 0.71 0.42 35 其他细胞网状细胞0.16 0.21 内皮细胞0.05 0.09 巨核细胞0.03 0.06 吞噬细胞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0.004 0.03 脂肪细胞0.003 0.02 分类不明细胞0.005 0.04 分裂细胞个 退化细胞个 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 2.76 0.87 2 血片共数白细胞 100 个 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 200 个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分析报告单模板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XXX年龄XX性别X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XXX-XX-XX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临床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XXX年龄XX性别X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临床诊断—— —-------------------———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

细胞名称血片髓片 % 平均值±标准% 原始血细胞0.08 0.01 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0.64 0.33 早幼粒细胞 1.57 0.6 中性粒细胞 中幼 1 6.49 2.04 6.5 晚幼 5 7.90 1.97 3.5 杆状核10 23.72 3.5 13 分叶核20 9.44 1.92 9 嗜酸粒细胞 中幼0.38 0.23 晚幼0.49 0.32 杆状核 1.25 0.61 分叶核0.86 0.61 嗜碱粒细胞 中幼0.02 0.05 晚幼0.06 0.07 杆状核0.10 0.09 分叶核0.03 0.05 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0.57 0.07 早幼红细胞0.92 0.41 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 中巨红细胞 晚巨红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0.05 0.09 幼稚淋巴细胞0.47 0.84 淋巴细胞46 22.78 7.04 15 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0.01 0.04 幼稚单核细胞0.14 0.19 单核细胞 2 3 0.88 1 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0.004 0.02 幼稚浆细胞0.104 0.16 1 浆细胞8 0.71 0.42 35 其他细胞网状细胞0.16 0.21 内皮细胞0.05 0.09 巨核细胞0.03 0.06 吞噬细胞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0.004 0.03 脂肪细胞0.003 0.02 分类不明细胞0.005 0.04 分裂细胞个个退化细胞个个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 2.76 0.87 2 血片共数白细胞100个 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200个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立方毫米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 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 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 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 5.1试剂: 5.1.1 瑞姬氏染色液: 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 6.5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 血液科 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 髂骨、胸骨 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 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 个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立方毫米 细 胞 名 称 血片 髓 片 % 平均值 ±标准% 原始血细胞 0.08 0.01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0.64 0.33 早幼粒细胞 1.57 0.6 中性粒细胞 中幼 1 6.49 2.04 6.5 晚幼 5 7.90 1.97 3.5 杆状核 10 23.72 3.5 13 分叶核 20 9.44 1.92 9 嗜酸粒细胞 中幼 0.38 0.23 晚幼 0.49 0.32 杆状核 1.25 0.61 分叶核 0.86 0.61 嗜碱粒细胞 中幼 0.02 0.05 晚幼 0.06 0.07 杆状核 0.10 0.09 分叶核 0.03 0.05 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 0.57 0.07 早幼红细胞 0.92 0.41 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 中巨红细胞 晚巨红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 原始淋巴细胞 0.05 0.09 幼稚淋巴细胞 0.47 0.84 淋巴细胞 46 22.78 7.04 15 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 0.01 0.04 幼稚单核细胞 0.14 0.19 单核细胞 2 3 0.88 1 浆细胞系统 原始浆细胞 0.004 0.02 幼稚浆细胞 0.104 0.16 1 浆细胞 8 0.71 0.42 35 其他细胞 网状细胞 0.16 0.21 内皮细胞 0.05 0.09 巨核细胞 0.03 0.06 吞噬细胞 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 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 0.004 0.03 脂肪细胞 0.003 0.02 分类不明细胞 0.005 0.04 分裂细胞 个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呈缗钱状排列。 5、骨髓瘤细胞明显增生,原、幼浆细胞明显增多。 6、淋巴细胞(15%)和单核细胞(1%),多以成熟细胞为主,比例和形态均大致正常。 7、巨系增生明显抑制,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8、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成缗钱状排列。 4、淋巴细胞(46%)比例相对增多;单核细胞(2%)比例和形态大致正常;可见部分异常浆细胞(8%)。 5、血小板少见。 6、无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 )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2010-10-1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发表时间:2009-08-04T17:12:37.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丽娟 (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塔河1652 [导读] 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9-01 1 方法及参考值 1.1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 1.2低倍镜观察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2)有无体积巨大、形态和染色性异常的异常细胞。(3)判断骨髓增生程度。(4)巨核细胞计数。(5)选择油镜观察区域,要求有核细胞较多,分布均匀,细胞形态清晰。 1.3油镜观察 (1)骨髓细胞构成,粒、红两系增生情况。(2)观察有核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有无异常,核浆发育是否平行,异常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3)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各占的比率,计算粒细胞与红细胞的比例(粒/红比例)。(4)粒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是否有核左移或右移及形态异常改变。(5)红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改变,是否有巨幼变、类巨幼变及双核、多核、核分裂和核残余物等。(6)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发育阶段、胞浆颗粒、分类及观察有无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有无巨大异常、亚小型、小型、微型巨核细胞。(7)其他非造血细胞的观察,一般都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处。(8)有无血液寄生虫。 2 临床意义 2.1粒/红比例改变 (1)粒/红比例增高:见于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种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生成减低,如纯红再障。(2)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癌转移、淋巴细胞白血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3)粒/红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早期、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2.2粒细胞系统改变 (1)粒细胞增多。①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类白血病反应。 ②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早幼粒性类白血病反应。③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④以中性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痛风等、药物或毒物中毒如汞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⑤以中性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⑥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⑦以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2)粒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2.3红细胞系统改变 (1)红细胞增多。①以原始、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2)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等。 2.4巨核细胞系统 (1)以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脾功能亢进等。(2)以巨核细胞减少为主: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苯等化学物质中毒、过量x线照射等。 2.5淋巴细胞系统 (1)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等。(2)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等。 2.6单核细胞系统 (1)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以成熟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粒细胞缺乏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进行性结核病等。 2.7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麻疹、血清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 2.8组织细胞增多。见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网状细胞肉瘤、伤寒、结核等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9通过骨髓像各种细胞的变化及结合血常规的检查,可做出以下4种诊断。(1)作出肯定诊断:具有典型、特征性细胞学改变,如各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高雪氏病或尼曼-匹克病、淋巴瘤、骨髓转移癌、血液寄生虫病等。(2)支持临床诊断:具有支持某些疾病诊断的细胞学特征,但不具备鉴别诊断意义的改变,如增生性贫血、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3)排除某些诊断:骨髓细胞学特征不支持某些方面的临床诊断,有助于缩小临床鉴别诊断的范围。(4)不确定诊断:骨髓细胞学确有某些改变,对临床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意见,应详细描述骨髓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等特征,供临床参考。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例)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 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 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 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 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 1)制片 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 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 ①瑞氏(Wright)染色 ②吉姆萨(Giemsa)染色 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 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 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 (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 1)检查步骤 [骨髓涂片检查] ①低倍镜 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 常见病例

野) 1:1>100各种白血病 增生极度活 跃 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明显活 跃 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 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极度减 低 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 1.5cm×3.0cm(4.5cm2),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 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 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3)骨髓报告 1)结果计算 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粒红比值代表粒系和红系的相对数量关系,正常人约为2-4:1。如有核细胞增生亢进,G:E增大,则为粒系增多;如有核细胞增生低下,G:E增大,则为红系减少。 2)骨髓象报告单的填写 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填写骨髓检查报告单。 ①“骨髓特征”一栏主要内容为Ⅰ.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Ⅱ.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Ⅲ.分别叙述各系细胞的情况。Ⅳ.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由全片来评估;Ⅴ.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60.8%,红系占13.2%,粒红比值为4.61:1。 3、粒系极度增生,比值明显增大,以原粒增生为主,原粒38.9%,NFC86.8%,白

骨髓细胞学检查(仅供参照)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 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 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 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 5000ml。最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 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 1.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 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 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 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 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 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 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 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 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 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 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到; 核质比例一般由到; 核染色质一般由到。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原始粒细胞直径是,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判断题 1.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2.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3.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5.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6.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8.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9.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10.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三、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 去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 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着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原始成熟胞体:大小胞质:量少多色深蓝浅蓝或灰(红)颗粒无有(特异或非特异)胞核:量大小形态圆不规则(或消失)染色质疏松细致紧密粗糙色淡紫色深紫色核仁:可见消失血细胞形态分析要点涂片质量:a.厚薄b.染色c.部位选取细胞发育连贯性:注意细胞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细胞功能:细胞发育与细胞功能具密切关系粒细胞系一.原始粒细胞正常较少见生存期一天分裂一次胞体大小~μm胞质少色呈天蓝色无颗粒胞核较大位于胞体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紫红色纤细的颗粒体非常匀薄而平坦状如薄纱。 核仁清晰呈淡蓝色或无色体积较小约~个。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可呈阳性反应为局限性粗颗粒状。 二.早幼粒细胞较原始粒细胞多时间为天分裂次胞体大小μm。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近核凹陷处常有一淡染区。 此区域首先出现颗粒另整个胞质部分可含有多小不一粗大而不规则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其数量在初期时的几粒至晚期时可多至整个胞质内胞核仍较大可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粒网状。 核仁可见或不清晰(个)。 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三.中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分裂次。 由于胞体中高尔基复合体还生产三种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即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若胞浆中出现此类颗粒即进入中幼阶段随之嗜天青颗粒逐步减少。 三种中幼粒中嗜酸粒细胞体积最大(μm)、中性粒细胞居中(μm)、嗜碱粒细胞最小(μm)三种细胞各自继续发育成熟。 胞核占胞体左右椭圆形或一侧开始偏平可能出现凹陷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网状排列或索块状。 核仁基本消失偶见残存核仁。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三种特异性颗粒特征中性嗜酸嗜碱大小较一致大小一致大小不等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不均染淡紫红色排列紧密排列无序颗粒圆润粗颗粒不规则大染橘红色染紫黑色(早期可染褐色)四.晚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无分裂功能晚幼粒细胞是于中幼粒细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化已失去增殖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理功能的更趋成熟。 胞体渐小中性μm嗜酸μm嗜碱μm。 胞质量较丰富特异性颗粒更多更成熟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 胞核其染色质更紧密呈粗条块状。 常、异染色质分界明显核凹陷更明显(嗜碱粒细胞此期起因颗粒覆盖于核上常无法分辨核形)。 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