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市旧城风貌和文物保护现状
北京市旧城风貌和文物保护现状北京市政协调研报告指出:“在名城保护核心区域,历史文化环境局部虽有所改善,但多年来旧城内一些风貌保护区整体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根据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案,我们得知,“十一五”以来,截至2009年底,市财政共计投入约40亿元,促进历史街区成片保护,共涉及5000多个院落。
然而,北京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部分文保单位被长期占用、地下文物保护不力等。
概括成五大问题:(1)5%旧城承担50%的功能压力仅占北京城市土地总面积5%的旧城却承载了城市总量50%以上的交通和商业压力,城市核心区功能过多,人口、交通、环境压力过大,旧城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2)北京旧城胡同54年消失近半市政协调研报告陈述了北京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的现状。
截至2003年,旧城内胡同与1949年相比锐减了一半,从3250条降至1571条,目前划入保护区的仅有600多条胡同,未被划入保护范围的胡同还在不断消失。
而旧城一些胡同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居住增多,管理无序,可能沦为新城中村。
(3)地下文物因为建设项目受损毁地下文物不断遭受严重破坏。
建设项目很少主动申报地下文物勘探,2007年和2008年,北京共有4191项新开工建设项目,但只有97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仅占总数的2.3%,致使大量地下文物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损毁。
(4)大量超高建筑严重破坏风貌文物周边大量超高建筑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相当突出,天际线和旧城整体风貌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5)54处文保单位存在安全隐患数据显示,北京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2处,其中中央单位等占用共90处。
市文物局表示,有5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具体到名人故居这一块在北京,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与西城两区,东城区有: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朱启钤、杨昌济、茅盾、欧阳予倩、田汉、老舍故居;西城区有:纪晓岚、李大钊、宋庆龄、邵飘萍、鲁迅、郭沫若、齐白石、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故居。
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保护的思考
座有着 悠久 历史 的古 老城 市 。近 年 来 , 随着 国 民
经 济 的高 速发展 , 京市城 市建 设 与 旧城保 护 这对 北 矛盾 日益 突出 , 如何进 行 旧城保 护 引起 了越 来 越多
的 国 内外 专 家 和 学 者 的 重 视 。
2 )旧城 更 新方 式 的简 单 化 。从 19 90年开 始 , 北 京对 旧城 区进 行 了长 达 1 0年 的 危 旧房 改 造 ( 简 称危 改 ) 基 本 上 采取 的 是 “ 片拆 除 、 一 规划 与 , 成 统 重建” 的大规模 改 造方式 , 在 明显 的 简单化 倾 向 : 存 首先 , 种 改造 方 式 耗 资 巨大 , 这 在资 金 上 依赖 商业 性 的房地 产投 资 , 致改 造工 程受 制 于房 地 产开 发 导 商 。其次 , 规模 改造 采 取 简 单 化 的“ 大 一刀 切 ” 不 ,
第 1 第 l 总 4 期 6卷 期 7
・
迈 向现 代化 的古 都 北 京 ・
对 于北 京市 开 展 旧城 保 护 的思 考
李 琛, 王 珂
10 8 00 3 【 京 联 台 大学 应 用 文理 学 院 . 京 北 北
[ 图 分 类 号 ] T 8 .1 中 u9 4 2
[ 献标 识码 ] A 文
经 济 中心 与 旧城 区的 文化 、 游 中心不 再 重 叠 , 旅 实
Hale Waihona Puke 今仍未 在 北 京城 市 总体 规 划 中得 到 明确 调整 这
种战 略 在 15 9 0年 代 曾将 大量 行政 办公 活 动安 排 到 旧城 , 而在 19 90年 代 则 将 更 大 量 的 商业 经 济 活动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老城新生的景象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瑰宝,更是人们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
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历史街区的独特特色和风貌,通过改造提升,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和谐共处。
此外,还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幸福感。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通过“活态保护”,让古建筑焕发新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成为城市中的活动场所。
例如,什刹海地区的传统四合院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聚集。
其次,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工作也注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例如,方家胡同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进了咖啡馆、餐厅等现代化设施,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西城区还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西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西城区每年都会举办的老城徒步活动,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到老城的历史风情,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老城新生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需要融入当代的城市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诱惑的干扰。
例如,有些私人投资者可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导致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破坏。
其次,保护和复兴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合作不够紧密。
北京的旧城改建与文物保护
北京的旧城改建与文物保护内容摘要: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其在建国61年来的规划和发展以及对于旧城的保护和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关于历史古迹的开发和保护问题至今都存在争议。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京城在旧城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关于北京城开发的争论,从而引发关于北京未来发展的更深思考。
关键词:北京旧城文物拆迁保护梁思成正文一梁思成的斗争在1949年建国之初,北京城作为两朝故都,却有许多的问题,如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供水供暖问题,居民区卫生条件差,交通道路系统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样的北京城是无法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而发挥其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的作用的,因此如何规划北京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到这一时期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争论,那么有一个人是必然被提及的,那就是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建筑,而北京城是他生活的地方,对于这座古城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当解放北京前夕时,不少人劝过他离开,但为了保护他深爱的北京,他选择留下来了,而当时他是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对的决定的。
梁思成先生在解放军攻城前受一名解放军将士的要求把把北京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以便在攻城时避开这些建筑,当时的梁思成先生感到十分的欣慰,认为终于能够避免北京城在炮火的摧残下而毁于一旦的命运。
但新中国成立后,保卫下来的北京旧城。
却要在“保卫者”手中毁掉了。
它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得到了保护。
在功城的炮弹尚未发射时得到了关怀,但却要在和平时期里彻底消失。
梁思成与北京城墙当时的梁思成,不仅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而且是北京市的副市长,但他无法主宰北京城墙的命运。
1924年,瑞典学者喜仁龙在其所著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北京墙城门唯一详实的记录。
下面只是其中的两个“镜头”:“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西直门都显得气象不凡。
沿通往城门的宽阔街道接近城门时,远远就可以看到耸立于一片样式相同的低矮建筑之上的巍峨门楼……从城外接近此门时,但见方型瓮城和箭楼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颇具城堡气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乘着飞驰的饿汽车经由此门前往颐和园和西山参观的游人,到了这里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车速,慢慢驶过这个脆弱易逝的古老门面,因为,这些城门比起颐和园和卧佛寺来,毕竟能够提供关于古老中国日常生活更为真切的印象。
《2024年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京为例,对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北京旧工业区概况北京的旧工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及近郊地区,这些区域在过去的工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这些区域逐渐出现了产业空心化、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必要性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对于北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更新改造,可以改善旧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
其次,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进入。
此外,旧工业区的更新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针对北京的旧工业区,应采取综合性的城市更新策略。
1. 规划引领策略制定科学的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更新目标、更新内容和更新时序。
同时,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更新改造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
2. 产业升级策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要保留和发扬旧工业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
3. 基础设施建设策略加强旧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要注重绿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4. 社区参与策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过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确保他们在更新改造中受益。
五、实施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
2. 强化监管和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对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北京市城市更新白皮书
北京市城市更新白皮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更新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更新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城市更新白皮书》。
一、背景介绍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更新对于北京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环境整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北京市的城市更新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二、目标设定《北京市城市更新白皮书》旨在促进北京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实现以下目标:1.提升城市功能: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市区的功能布局,优化交通、住宅、商业等功能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保护和传承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
3.改善居住条件:改造老旧小区,提高住房的品质和居住环境,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
4.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城市更新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
三、政策措施《北京市城市更新白皮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的城市更新政策,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投资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为城市更新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持。
2.鼓励市场参与:引导社会资本、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通过市场化方式带动城市更新工作。
3.提升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更新,增加资金来源。
4.加强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城市更新成果的品质提升。
5.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强城市更新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加强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更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成果预期《北京市城市更新白皮书》希望通过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取得以下成果:1.城市功能提升:通过实施城市更新,整合市区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2.历史文化保护: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保护和传承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市原拆原建政策文件
北京市原拆原建政策文件一、背景介绍北京市原拆原建政策文件是指针对北京市城市更新和改造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原拆原建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在拆除旧建筑的同时,原地进行新建,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北京市原拆原建政策文件的相关内容。
二、政策制定背景2.1 城市更新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旧城区建筑老化、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北京市亟需进行城市更新工作。
2.2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传统的城市更新方式往往是先拆除旧建筑,再进行新建。
这种方式存在着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原拆原建政策的意义3.1 节约资源原拆原建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在原地进行新建,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避免了拆除后重新开发所需的大量资源投入。
3.2 保护文化遗产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的城市更新方式可能会对这些遗产造成损害。
原拆原建政策强调尊重历史和文化,通过在原地进行新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北京市的文化遗产。
3.3 提升城市形象原拆原建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
通过更新和改造旧建筑,可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3.4 促进经济发展原拆原建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新建项目的实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就业增长,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原拆原建政策文件内容4.1 政策目标原拆原建政策文件明确了政策的目标,包括节约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
4.2 政策范围原拆原建政策文件规定了政策适用范围,包括旧城区、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
同时,也规定了政策的实施条件和限制。
4.3 政策措施原拆原建政策文件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奖励政策、扶持政策和监管措施等。
这些措施旨在激励和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原拆原建工作。
毛概课社会实践报告-关于新时期旧城区的保护欲旧城区改造措施的探讨
毛概课社会实践报告书关于新时期北京旧城区保护与旧城区改造措施的探讨一、前言 (3)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三、研究背景: (6)(一)北京旧城现状总体概况 (6)(二)北京旧城现状详细情况 (8)四、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措施 (9)(一)旧城保护与改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9)1、对旧城功能分区,应予以适当调整。
(9)2、旧城内的行政区划应该重新进行合理安排 (9)3.建立北京旧城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9)4、明确旧城保护与改造的主体力量 (10)5、正确处理好人与城市的关系 (10)(二)旧城保护与改造的具体途径与方式 (10)1、实现危房改建与胡同—四合院保护有机结合。
(10)2、实现资源整合与百姓安置有机结合 (13)3、实现旧城改造与文化特色保护有机结合 (14)4、实现旧城区道路改造与保护文物古迹有机结合。
(15)5、实现旧城改造与优先建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有机结合 (15)一、前言八年前,一本叫做《城记》的书横空出世。
记者兼作者王军披阅十载,采访五十余位当事人,用三十万字写出北京旧城区从“梁陈方案”起始半个世纪风起云涌的沧桑变化。
这本书在国内外大受好评,获得意料之外的反响,因为它强烈呼应了现实———如何保护残存的旧城区,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堵塞”,如何通过新规划赋予城市新的催化剂,这些问题对今天的北京已刻不容缓。
北京旧城是历经元、明、清各个时期发展而来的,胡同内分布着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层的院落。
经考古调查证实,旧城内长安街以北至北二环地区,除了紫禁城及其邻近区域在明朝初期经历过大规模改造外,其余城区仍保留着元大都的街巷胡同格局,这是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保护的。
北京古都风貌的建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实际执行层面的种种因素,理想化的“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基本落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在北京出现了大规模改造的热潮,对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直到20世纪末,北京特有的旧城,仅剩下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呈“凸”字形区域,约62.5平方千米。
《2024年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范文
《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旧城居住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老旧房屋、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旧城居住区进行有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北京旧城居住区的现状及问题北京旧城居住区多以低矮的老式住宅为主,建筑密度大,空间布局混乱。
这些住宅区普遍存在房屋老旧、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住宅区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简单地进行大规模拆除重建。
此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城居住区的住房需求和公共服务设施压力日益增大。
三、有机更新的原则与目标针对北京旧城居住区的问题,有机更新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护历史文化、改善居民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是通过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适宜的有机更新途径1. 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
同时,对老旧住宅进行适度改造,提高其使用功能和舒适度。
通过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存。
2.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为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应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改善供水、供电、燃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完善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3. 推动社区参与与共建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和建设。
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等组织,推动社区参与与共建,实现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作者:李建平来源:《前线》2021年第11期[摘要] 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体现了当下人们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发展。
北京老城由四重城和中轴线组成,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
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深入挖掘老城人文价值和中轴线文化内涵,做好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讲好老城与中轴线的故事,是北京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北京老城; 中轴线; 整体保护; 活化传承[中图分类号] D616; K9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1-0077-03通过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尤其是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人们对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越来越深入。
人文北京是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要挖掘和传承北京老城保护的人文价值,发挥中轴线在保护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讲好中轴线申遗与老城保护故事。
对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的认知推进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现代化的根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检验一个民族进步的尺度。
北京老城汇集了中华优秀的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过去,在文物保护中人们只关注有突出价值的古代建筑,对老城整体文化价值认知不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
1对北京老城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珍重。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把老城作为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将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
提升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意识。
北京老城是一个整体,过去人们往往只关注老城内的故宫、天坛和一些有突出价值的古代建筑,而忽略了老城整体保护价值。
由此,北京老城四重城廓不断流失,河湖水系减少,街巷胡同变样,一些有价值的四合院也被拆除,一些古代建筑虽然得到抢救性修缮,但修缮后显得孤零、冷清。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不仅为国内外所公认,更是其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首都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关乎北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北京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故宫、天坛、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对全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首都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发展的重要资源,为首都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支撑。
其次,首都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得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措施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和谐共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物质支持。
再次,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此外,还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五、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建议1.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3.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内容摘要:前门大街是北京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在当今新时代商业文化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困境。
应如何遵循“整体保护、合理保留、延续文脉、局部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以使其历史空间与现代商业空间和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前门地区为例,聚焦北京旧城更新现状与现代文化带来的一系列冲击,提出了对于老城更新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前门,历史街区,文化更新正文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无数先辈们用充满智慧的劳动创造为我们留下许多历史底蕴浓厚的城市,北京城便是其一。
北京旧城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物质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然而在过去对北京历史街区的规划改造中,旧城肌理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面积的合院被拆除,胡同亦随之减少。
基于此现状,如何在文化不断更新、融合的现代社会中,保留原有的城市文化风貌与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点。
明清时期即发展为著名传统商业街的前门地区,可以被看作是北京旧城发展更新的代表区域,这里见证了这座百年古城的历史变迁,聚集了整座城市几百年来的市井文化。
如今的“前门”依然是一个区域性、空间性的概念,以正阳门为核心,八大胡同、菜市口、大栅栏、鲜鱼口等周边街巷与胡同不断繁荣,产生了一种“产业链”式的共存共荣的集群效应。
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前门地区的生活不断变得丰富。
前门大街街区前门大街西侧传统城市肌理1 城市交通分析1.1 地区交通历史遗留问题前门地区的先天条件与其重要性十分不匹配。
地区以承担居住和商业功能为主,街道步行空间丰富,商户集中,低端三产繁荣,再加上去天安门故宫的旅客必须途径此处,导致地区人口密度极大;原有道路狭窄,机动车的普及导致街巷空间尺度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使用要求;长期乱搭乱建、非法侵占进一步加剧了街道空间的局促;长期缺乏统一尺度规划、街巷空间形式单一、人车混杂等原因使得街道空间的特色难以展现。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进行浅议,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意义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拥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能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张,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为首都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首都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
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是实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策略建议1. 制定科学的规划:根据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城市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顺利进行。
3.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浅析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城的保护与规划设计
浅析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城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关键词:梁思成;保护原则;“梁陈方案”;规划设计一、背景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悠久,从着各朝代在此都相继规划和建造了陪都或国,使得北京城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因此在城市规划和房屋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突出的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设计。
新中国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局面的稳定和经济逐步好转,北京城经过历史的洗礼,急需要进行新的整改和规划设计。
建筑起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建筑也更加迫切,使得提高整个民族的自信心。
因此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关于如何利用好旧北京。
国内存在着两种相距甚远的意见。
苏联专家和一些中国专家提出利用并改造旧城,梁思成则坚持“旧城唯上”理论。
二、梁思成简介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省,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研究、以及文物建筑保护等学科领域做出了非凡卓越的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梁思成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给出它方案,合理的提出了开辟新区、保护古城的提议。
可见,他是为古建筑而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
三、梁先生对北京城保护和规划梁思成先生,他在清华的学习加上他的父亲梁启超国学知识渊博对其从小就灌输传统文化有助于古建筑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中的传统文化、珍爱古建筑的有了更多的执念因此,便一生在不遗余力的进行保护古代建筑的行动。
(一)古建筑保护原则以北京城故宫为例梁思成先生保护了众多的文物保护中,就仅以故宫为例对先生的保护思想做出浅析。
他曾专门对故宫内的各类建筑开展全方位调研,并在特殊时期捍卫故宫,保护故宫不受破坏。
梁思成先生认为应以“整旧如旧”为核心原则,即对旧的方面,除了要从内部在结构上的加固,或者是把外部有损坏的部分“归安”之外,尽可能的不改,不换料。
在维缮文物时,在施工工艺和材枓使用上要求“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即大规模修缮文物工作之前,要先抽选出小部分的构件试验,效果确保后再进行大面积的施工。
《2024年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更新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并以北京为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二、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拥有众多旧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等挑战。
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旧工业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空间布局混乱:许多旧工业区空间布局混乱,建筑老旧,缺乏统一规划。
2. 产业结构滞后:部分工业区产业结构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
3. 环境污染:部分旧工业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生活。
4. 土地利用效率低:一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缺乏活力。
四、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1. 规划先行,统一布局- 制定详细的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更新目标、任务和时序。
- 统一规划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连通性。
- 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2. 产业升级,激发活力- 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向转型。
- 引进新兴产业,如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区域活力。
- 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人才聚集。
3. 环境治理,提升品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 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
-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4. 土地利用优化,提高效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通过土地整理、腾退等方式,为城市更新提供空间。
-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1. 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动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
2.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合力。
以科学发展观看北京旧城环境保护与改造
对于 北 京旧城 环境 保护 和 改造 的重 要意 义 。
关 键 词 : 城 改 造 ; 学 发 展 观 ; 文 主 义 旧 科 人
1 目前 在 旧 城 保 护 和 旧 城 改 造 方 面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缺 乏 整 体 的 方 案 和 时 间 表 。 由 于 旧 城 保 护
一
乏 向导 面 高差 的坡 度 在 老年
性 的 环 境 。 供 老 年 人 步 行 的 道 路 尽 量 避 免 路 , 对 平 坦 的 坡 道 要 比 台 阶 好 。 般 步 行 地 面 相 一 应 在 8 以 下 并 且 必 须 平 整 , 行 道 上 应 避 免 步 人身 体高 度 内有 横 向突 出物 , 免伤害 老 人 。 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呻 … ・ … ● ● ● ● ● ● ● ●
确 需 要 保 护 的 建 筑 。 以 , 要 制 定 更 加 长 远 的 城 市 所 需 规 划 来 保 持 政 策 的 稳 定 性 , 对 于 文 物 的 保 护 也 应 而 该 通 过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文 物 保 护 法 》 地 方 的 法 律 中 和 法规 予 以保 护 。 三 是 旧城 改 造 的 功 利 色 彩 浓 重 。 旧 城 改 造 伴 随 着 强 烈 的 功 利 主 义 色 彩 , 要 表 现 在 改 造 的 选 址 多 主 具 有 很 好 的 商 业 价 值 , 改 造 后 的 物 业 类 型 也 多 集 而 中 于 商 业 地 产 。 于 “ 市 改 造 ” 为 紧 迫 的 目标 , 对 城 最 即 居住条 件 恶劣 , 套 设施 很 差 的部分 却 关注 不够 。 配 即 使 很 多 “ 改 区 ” 被 开 发 商 取 得 开 发 权 , 拖 延 开 危 已 商 发 时 间 , 种 旧城 改 造 的行 为 有 背 于改 造 的初 始 目 这 标 , 予 以改变 。 应 四 是 拆 迁 安 置 问 题 仍 然 存 在 利 益 冲 突 。 随 着 北 京 房 地 产 价 格 的 不 断 攀 升 , 迁 补 偿 往 往 难 以 满 足 拆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
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 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
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
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
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
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传统商业文化街。
二、保护规划的原则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保护原则。
1、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
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商圈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商圈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北京商圈的持续发展与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二、北京商圈改造背景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商圈分布广泛且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城市发展需求的转变,北京商圈面临着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升级和形象提升等多重挑战。
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商圈改造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1. 空间布局优化:商圈改造将更加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调整商业设施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等方式,提高商圈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2. 功能升级:商圈将由传统的购物消费功能向文化、娱乐、休闲等多功能转变,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3. 绿色发展:绿色理念将贯穿商圈改造全过程,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推广节能环保设施等方式,打造绿色、生态的商圈环境。
4. 智能化改造: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商圈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消费者体验。
四、策略建议1. 坚持规划引领:在商圈改造过程中,应坚持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确保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注重文化传承: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传承商圈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商业设施和活动中,提升商圈的文化价值。
3. 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提高商圈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4. 绿色发展: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施,打造绿色、生态的商圈环境。
5. 完善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商圈的交通便捷性,方便消费者出行。
6. 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提高商圈的服务水平。
建国以来北京的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有文字可考的城市历史始于公元前1045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
周代燕、蓟等诸侯国开始在此建立都邑;秦汉至隋唐时期成为北方重镇;作为封建都城历经辽、金、元、明、清800多年。
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的修建,古城格局更加完整宏大,形成了在大片平房四合院民居衬托下,以紫禁城为主体,以景山为制高点,自永定门至钟鼓楼对称严谨、起伏有致的,总长约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
在这条中轴线及其两侧,布置了紫禁城、景山、钟鼓楼、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建筑群。
北京旧城以大片青砖灰瓦的民居为基调,突出了金黄琉璃瓦的皇宫及蓝、绿琉璃瓦的王府、坛庙,形成了统一而重点突出的城市色彩。
城内既有平直整齐的棋盘式街道网,也有与严密对称格局相对比的园林水系,并由城楼、牌楼和亭、塔、殿堂构成丰富的街道对景,形成了红墙黄瓦、绿荫碧波、刚柔相济的城市空间。
北京的旧城集中国封建都城建设之大成,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中,将北京列入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的城市性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旧城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
特别是近十年来,改造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如何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虽经多次研究,但一直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
为此,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1.北京旧城现状的基本情况1.1土地使用和房屋建筑北京旧城是指在二环路(原城墙和护城河位置)以内的地区,面积62.5平方公里。
北京城市保护与改造的现状与问题
1 6片, 共 |拆 除 危 1 4 f 日建 筑 4l 5
万 m 蝗 T 0 片 . 1 , 4 5万 居 民 迁
…
… bl m s 0 f t … e t b ur h
di s
c s d b s d 0n t n l s s o1 h us e a e he a a y e "【 e
北京 有关 部 门统 计. 在
l9 年 90
代 的 1 年 间 , 北 京 城 市 改 造 蓉 0 投 资 高 达 3 0亿 元 建 l r 4 0 3 啦 5 万 新 建筑 。 累计 动 I 改 危
Zha g 』i n e
A BS 1 RAG T : T hi pa er e pl e - s p x or s
】d t  ̄ n a f s o i a b l k l o v nd tl h(t r c 】 i c s K EYa / V0 RD S : hi t i pr s r a s orc ee v
卜的 住 宅 楼 和 3 m 0
的 公 建
为 丁摸 索 新 的 政 策 框 架 ,北 京市 政 府 在 2 0 年 开 始 陆 续 在 00 相 对 不 太 敏 感 的 北 京 南 城 的 龙潭 西 里 、 盘 鱼 池 、 天 桥 三 个 地 段 进
张 杰
【 要 】 对 北 京 市 危 房 , 童的 现 摘 主三
状 及 其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 北 京 市 古
房 地 产 J 垃 的 带 动 下 , 北 京 市 义 r 陆 续 划 出 第 批 、 第 批 危 改
区 一 由 于 历 史 的 源 . 北 京 的
济 发 展 北 京 市 政 盯 把 危 房 改 造 作 为 拉 动 经 济 的 重 要 手 段 .提 定 在 5年 内 基 本 改 造 完 旧 城 的 危 I 口 房 区 : 如 何 在 市 场 过 剩 的 前 提 下 . 吸 收 资 金 、 开 拓 有 救 需 求 戚 为 此 次 危 改 的 重 点 。北 京 1 日城 的 住 房 短 缺 是 长 期 存 在 的 问 题 , 改 善 居 住 条 件 是 民和 政 府 的 迫 切 愿望。就 是 说. 如 果政 策 到 位 . 政 府 可 通 过 吸 纳 大 量 的 居 民 挫 资,进 行危房 改造 .这样既 - 玎拉 动 经 济 卫 I 改 善 『 城 居 民 居 件 E 1 条 件 。 为此 北 京 市 政 府 出 台 r 危 改 加 房 改 的 新 政 策 。 该 政 策 指 导 思想 是 i 坷动 政 府 、 社 区 、 居 民 二 方 面 的 积 极 陆 , 强 调 以 居 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提要本文在回顾40余年来北京市旧城保护和改造工作经历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北京市名城保护工作存在的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提出今后对北京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
在这次总体规划修订中确定了加强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控制以实现对城市的整体保护的观念。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故宫、万里长城和猿人洞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确立了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历史地位。
保护好北京这座历史城市,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一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发展加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北京旧城的保护与改造,40多年来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大量实践,这项工作正在逐步纳入比较科学的轨道。
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城市保护工作的紧迫性经过40多年的建设,北京旧城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旧城改造的速度加快,北京旧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旧城的空地潜力已经挖尽,再要改造就要伤筋动骨。
回顾40多年的建设,前20多年,主要是利用空地进行建设。
自从1974年允许单位在自己的用地内自建住宅以来,不少单位在自己的大院里就地膨胀,拆少量平房建楼房,挖小块空地见缝插楼。
鉴于空院大、密度小的旧房大多是明、清时代留下的王府和园林宅邸,分布在旧城中心地区,因此,见缝插楼造成了对古都风貌的极大破坏,搞乱了城市空间布局。
现在可插楼的空地已不多,必须成片拆房改造,如改造不好,势必伤筋动骨,使古都传统风貌受到破坏。
2.旧城新建的房屋已超过旧有房屋,数量的变化已引起旧城风貌质的变化。
目前旧城区拥有的建筑总量为3300多万平方米,建国后新建房屋已占2/3以上(2000多万平方米),建国前留下的旧房只剩下不足1/3,在近1000 万平方米的旧房中,包括宫殿、王府、园林、宅邸和较好的四合院民居不足200万平方米。
物以稀为贵,如再不珍视保护,势必倾家荡产了。
因此,如果说在建国初期更多地强调改造是正确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更多地强调保护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高层建筑的发展给古都风貌造成严重威胁。
从1984年开始,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骤然加速,目前,旧城内高层建筑的数量已超过300万平方米,大量简陋的高层住宅破坏了平缓开阔、起落有致的城市轮廓,成片绿树掩映下的灰顶民居被“混凝土森林”所取代、吞食。
不少地方阻断了重要景观走廊,破坏了古建筑周围的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败笔,古都风貌面临严重威胁。
4.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旧城保护与改造提出了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兴起,既为加速旧城现代化改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又使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机遇与挑战并存,迫切需要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为详尽的规划指导。
二、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对历史城市保护的探索规划工作者对北京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的总体规划。
在旧城总体规划中,保留和发展了城市中轴线,保持了棋盘式的道路系统,维护了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活泼的园林水系,保护了诸多文物古迹,划定了四合院保护区,以上措施起到了从总体上保持和发展北京城的艺术风格的作用,至今旧城的大格局没有搞乱,说明了当时总体规划的设想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是,也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是,总体规划还局限在平面布局的研究,没有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旧城三维空间的布局;没有及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建设法规。
因此,在大规模建设的冲击下,总体规划未能得到切实的贯彻,造成了旧城改建中诸多混乱。
二是,对于文物古建筑较多地注意了其本身的保护,当时还没有明确地提出要保护其周围环境和从整体上保护旧城的思想。
第二阶段:80年代的总体规划。
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编制的。
这个期间大家经历了10年动乱给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空前浩劫,从反面教训中使对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持不同观点的各方人士统一了认识,一致呼吁要加强对北京旧城的保护。
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了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名列榜首。
因此,80年代编制的总体规划,正式把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词写入城市总体规划,弥补了50年代总体规划的不足,对北京旧城明确提出了要保护古建筑周围环境,还要从整体上保护和发展北京特色的原则。
嗣后,文物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考古发掘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新公布了两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使北京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由78项增加到209项。
还有近千项区级保护单位,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保护措施。
市政府还颁布了202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法规。
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首次公布了市区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定。
1987年,又进一步作了调整,并规定了容积率的限制,提出了对景观走廊和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
1990年,市政府颁布了25个街区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所有这些工作,都有效地加强了对历史城市的保护,对协调保护与改造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
从50年代至80年代,可以明显地看出对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从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90年代的总体规划。
也就是最近完成的总体规划修订方案。
第一次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列为总体规划专题。
进一步明确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如何保护历史遗产上,还应该对新的建设提出要求。
规定了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传统风貌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发展,规定必要的政策,从三度空间的角度对城市的建设与改造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包括: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从城市格局、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上实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两部分。
为进一步编制分区、详细规划提供较为完善的依据。
三、对北京历史城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这次编制总体规划,在进一步研究了明、清北京城的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旧城保护与改造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历史城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
1.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北京旧城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
一方面要保护好传统轴线的原有风貌特色;同时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南、北两端延伸,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体现出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体现明清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廓形象为了弥补拆除城墙和填埋护城河带来的旧城轮廓不清的缺陷,要沿旧城墙原址保留相当宽度的绿化环,并在原城门口安排适当的标志性建筑。
3. 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北京旧城除护城河外,还有长河经松林闸进入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的六海水系,并有筒子河、织女河、金水河、菖蒲河、御河经前三门护城河进入通惠河的水系。
庄严整齐的宫殿与迂迥曲折的河系形成北京旧城的独特风格,现在东、西护城河与前三门护城河以及菖蒲河、御河等河段已被改成暗沟,但是南、北护城河依然遥相呼应,六海穿插于景山、故宫西侧,仍为北京旧城提神之笔,一定要保护好。
4.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北京旧城,特别是东、西城的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体系,是从元代开始经数百年留传下来的。
这种道路格局,主次分明,繁华的商业区与宁静的四合院既有联系,又互不相扰,城市结构非常合理。
在改建旧区时,保护好原有道路格局,就可以把旧城的传统特点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貌。
在当前危旧房改造规划中切忌把旧区视同一张白纸,完全打乱原有街巷系统,生硬地把已用习惯的小区规划模式搬进城来,使旧城的传统特点消失。
5.注意吸取传统城市色彩的特点建筑色彩是体现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北京旧城的建筑色彩作出规定,工作基础还很不够。
但对一些特定区域规定建筑色彩要求是可能的。
如皇城以内的建筑,规定为以绿树掩映下的青砖灰瓦为基本色调,禁止滥用金黄琉璃瓦屋顶,以维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拱托金黄色宫殿的传统色调。
在旧城内其他公共建筑也不宜随便采用宫廷专用的金黄琉璃瓦,避免冲淡传统色彩格调。
6.按照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特点,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以内,建筑高度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别按平房、9米、12米、18米控制;沿二环路及其它少数特殊地区按30米到45米控制,旧城以外一般不超过60米。
北京作为一个历史城市,对超过高度控制规定的高层建筑应该严加控制,绝不能盲目发展。
今后,旧城区要严格禁止建设超高层建筑。
在近郊区大量高层住宅出现,已连成一片,造成了缺少起伏的、单调的城市轮廓,从城市设计角度,需要建一些制高点以丰富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发展商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也应该有一些超高层建筑。
但是,这种建筑只能是个别的,它的设置应该服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需要。
从已经形成的现状出发,西部、西北部地区以小西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是城市重要景观线,颐和园佛香阁和玉泉山塔是这一带风貌标志,显示了独特的天际轮廓,这个方向不宜再建设超高层建筑。
景山南望故宫是显示古都传统建筑天际轮廓的重要景观线,也不宜有超高层建筑插入,南部地区对此类建筑也要控制。
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传统景观的制约较少,还可以选择合适地点安排少数高点。
7.保护城市景观线北京市区以太行山脉尾端的小西山为依托,是城市主要背景。
市区往西的干道,是观山的重要景观走廊,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看到西北部山景。
对传统城市景观线要加以保护。
如景山南望故宫,天坛祈年殿遥望正阳门城楼、银锭观山等。
景观线通过地区的建筑应按测试高度分别控制,避免破坏通视环境。
8. 保护街道对景街道对景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门大街北望箭楼,地安门北望鼓楼,北海大桥东望故宫角楼,陟山门街东望万春亭、西望白塔,以及体育馆路西望天坛等等。
对已有的街道对景,必须注意对其前景和背景环境的保护,保持其风貌的完整性。
对规划中具备街道对景条件的地段,在规划设计时,应明确提出景观要求。
9.增辟城市广场除了天安门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广场外,旧城各城门口、城市内环路上的东单、东四、西单、西四、新街口、北新桥、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等是旧城区体现城市功能和传统风貌的重要广场,要搞好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
10.保护古树名木北京有近千年的建都史,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和有特定意义的名木有3万多棵,这是比建筑更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格外珍惜,加以保护,对其周围环境要加以整治,为传统风貌增色。
城市风貌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后一代人总是要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取舍,加以改造与创新,形成适合时代特点的新面貌。
城市就是在这种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