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技术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理性情绪疗法(REBT)是一种以理性情绪疗法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它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

小明是一位30岁的职场新人,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不和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他在工作中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会不会被同事和上司批评,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沮丧和愤怒。

他的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在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首先帮助小明识别和理解他的不健康情绪和思维模式。

小明经常将自己的价值和自尊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上,他总是认为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才能感到满足。

治疗师指出了小明这种思维模式的不合理性,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他的不健康思维模式所导致的。

接下来,治疗师和小明一起进行认知重构,帮助小明改变他的不健康思维模式。

治疗师教导小明如何通过自我对话和自我反思来挑战和改变他的消极思维。

小明通过练习和实践,逐渐学会了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价值和自尊。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学会了如何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调节来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愤怒,不再让消极情绪左右自己的生活。

他也学会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来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更加理性地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摆脱了焦虑和沮丧的困扰,他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他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他也学会了如何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理性情绪疗法在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不健康情绪和行为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管理的训练,个体可以逐渐学会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案例分析

认知心理学案例分析

认知心理学案例分析一般资料:李××,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主诉:与人交往感到紧张、害怕,因此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自我报告:在高一那年,我对班上一男生有好感,我也发觉他经常看我,每当他看我时,我感到很紧张,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他提出要与我交朋友,当时我紧张极了,连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他。

自那以后他不再理我,我想他肯定很恨我,我不敢去面对他,总是有意无意躲着他,后来大概是为了报复我,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个劲地咳嗽,我有时也用咳嗽回敬他,他就更加明显,分明他咳嗽是针对我来的,我学习也学不进去。

后来请老师换了一个座位,我开始还满有信心的,可到后来我对那个声音还是特别敏感,每当周围同学咳嗽就担心是针对我的,我感到很烦恼,后来在与同学交往时也感到紧张,面红出汗,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后来变的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不敢去教室上课。

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他人介绍:能力发育正常,父母性格急躁,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很高。

性格内向、胆小。

平时与男同学很少交往。

记得在初二的一次期未考试,同桌的一位男同学问她一道题怎么答,她很高兴地告诉了那位同学,后来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说:“有些同学眉来眼去的干什么!”,当时她感到十分害怕,怕别人说她不正经。

案例分析:1、诊断名称根据李某的自我报告、症状表现,判断其为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

多数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李某的表现符合这一描述。

2、诊断依据从李某的述说看,她的问题是从高一到现在,持续的时间有4年,病程较长。

根据对李某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可判断她智力水平正常,但人际交往上存在困难,不敢与同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李某感到紧张,面红出汗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母亲失眠治好了河北省涿鹿县张海明我的母亲从八年前开始就有失眠症状伴随,为此母亲很烦恼,我也是上网查,求医问药,找偏方,还有穴位按摩等等,不定期的给母亲买西药、中药,强身的、补脑的,但是都没有治疗好。

偶尔吃某些药物后,当时也能见效,时间一长,效果降低。

近一年,母亲不让买药了,说是不管事,自己白天也没什么干的,困了就躺会儿。

说实话母亲是不愿意让我花钱再买药,尚且吃药也不管事。

医学上失眠是这样定义的:失眠即睡眠失常,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

一、母亲的症状主要表现,我归纳如下1、入睡困难。

入睡慢,母亲晚上十点躺在床上,直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

这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睡不着的这段时间里,大脑会不停地想事情。

结果,越想越清醒,很难入睡。

2、睡眠中途经常醒来。

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在睡眠中途突然醒来,有时是因为外界的声音,有时是自动醒来。

虽然,醒来后能够再次入睡,但是,数次的醒来也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对声音敏感。

只要有哪怕是极轻微的声音也会睡不着。

比如,父亲的鼾声,甚至呼吸声音大一些,都会让母亲觉得很烦,不能入睡。

4、睡眠质量不高。

母亲觉得每晚真正睡着的时间就是傍天亮时才睡着,其它时间都是“迷迷糊糊的”,还做些漫无边际的梦,感觉睡眠质量很低。

5、白天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如果晚上失眠严重了,那么次日上午母亲会感觉没有精神,身上发困难受,心情烦躁。

6、对睡眠过分担心。

母亲一直都非常担心睡眠,经常不自觉地想起睡眠问题。

庆幸的是母亲每天在中午饭后,只要赶快躺下睡午觉,即使睡的时间短或是睡不着,也会感觉下午精神状态会好些。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带来了福音今年我有幸成为教科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验教师,从看书自学到听金洪源教授的讲座,我都热情很高,尤其是金教授说失眠是很好治疗的,我更是万分欣喜。

认知疗法案例研究

认知疗法案例研究

第20卷第6期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1月Vo.l20N o.6Journa l of Ji ngm en T echnica l Coll ege N ov.2005认知疗法案例研究谢金凤(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湖北荆门448000)[摘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例社交恐怖的求助者进行咨询与矫治,发现该求助者社交恐怖的直接原因与童年早期性好奇及成长过程中性心理受挫而形成的错误认知评价有关;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与分析,并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和技术解决了该案例的心理问题,及矫治后的效果评估.经过连续8周的咨询与矫治,求助者的恐怖症状逐渐消除.[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B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05)06-0059-03认知行为疗法(cogn itive 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克(A.T.Beck)和艾利斯(A.E llis)[1].该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2].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和影响.负性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3].认知治疗特点原理明了,容易掌握;操作性强,短程,适应范围广;治疗目标清楚,接受实验评估,能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想法,放弃非理性信念,学习合理信念,并使之内化为新的自我语言.改变过程要由求助自己完成.现就笔者在咨询实践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成功咨询与矫治社交恐怖症1例报告如下.1案例介绍求助者阿红是一位高中三年级18岁女生.一年前,曾来我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8周,直到症状缓解消失而结束咨询.阿红自述,初三以来,不敢与异性的目光对视,起初不敢与同班男生的目光对视,高三后发展为对班里女生的目光也不敢对视.为此,深深陷入痛苦之中,害怕出入公共场所,自知是一种病态,但又无力摆脱,十分痛苦.经过咨询师与阿红的接触,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后,得知她的一些情况:阿红性格内向,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其从小性格孤僻,在陌生人前特别拘谨,缺少伙伴.初三时,有天晚上她上公共厕所,正在换卫生巾时,发现一个男子在外窥视,当时很紧张,匆忙回家,不敢声张.第二天上课时,前排有个男生回头瞟了自己一眼.接着,与那男生同桌的另一男生也回头(是否在看自己不清楚).想到昨晚被人窥视之事,逐渐怀疑是那个男生所为,但不能肯定,也不敢过问.当时特别紧张,感觉浑身不自在,不敢抬头,总认为他们肯定在议论自己/月经0之事,不敢看那两个男生.当学习生理卫生知识后,自己才知道了女孩子来月经并不是什么丑事,心理负担稍有减轻,但还是尽量回避那两个男生.当时,因中考在即,此事有所淡忘,但仍经常感到烦躁不安.刚上高二时,阿红尽量不与男生讲话.看到其他男女同学很要好,自己也想与男生交往,但没有勇气,不敢有/非分0之想.高中二年级时有一次考试,一位男生问她一道题目,她当时/魂不守舍0地觉得浑身不自在,但还是告诉了那位男生所提的问题,恰巧被监考老师发现.老师/阴阳怪气0地说:/有些同[收稿日期]2005-04-13[作者简介]谢金凤(1959-),女,湖北天门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E-m ai:l x jfsun@.59学眉来眼去在干什么呀!0阿红听后十分害怕.接着,她又听到了同学的讥笑声.此后,再不敢与男生对视,总怕别人说自己不正经.以致现在发展到不敢看所有人的目光.上高三后,阿红深感问题严重.认为,自己连别人的目光都不敢对视,将来走向社会怎么与人交往呢?她也曾到书店查阅过不少关于心理治疗的书籍,但一到实际生活中常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觉得内心有/鬼0,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别人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总也摆脱不了这种阴影.这些想法已影响到了她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咨询师问阿红,幼年时期是否遭遇过刺激性事件.起初,她不愿意谈起,只是在后来的咨询中咨询师了解到,阿红自幼胆小、懦弱,不敢单独睡觉,六岁之前一直与父母同床.在此期间,经常感觉到父母在夜深人静时所做的/那种事0,当时自己非常好奇,她经常故意装着睡着了.直到有一次,她好奇地用手去触摸父母,被父亲发现后打了自己的手,此后才与父母分床.2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2.1心理诊断求助者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0.2.2诊断依据求助者害怕与人目光接触,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避免与他人交往,出现回避行为.学习、生活及同学关系受到影响.回避情境,严重破坏了求助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症状持续时间为2年.未发现有其它精神病性症状.3咨询方案的制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协商,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的时间和次数.坚持协商不能确定时,以求助者目标为主的原则.4确定问题行为,探讨问题行为的性质、形成及维持的因素.4.1认知分析让求助者充分认识幼年时期形成的错误认知图示(/我从小是一个不正经的人0、/我是一个坏女孩0),以及该图示形成的错误判断和假设y该假设被后来的生活实践激活(/被人窥视月经0、/教师-阴阳怪气.的指责0)y形成了现有的不良的、不适应现实环境的行为(害怕与人对视,害怕见所有人).4.2行为分析让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不良的、不适应的行为是造成自身社会功能破坏的直接原因.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作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y巩固y再运用y再巩固y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和体验y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5咨询目标的建立5.1近期目标缓解紧张、恐惧情绪,逐渐减少回避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以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的方式进行,使用SCL-90测验,测查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分数等是否降低至正常范围.5.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心,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6认知行为疗法技术的运用6.1检验负性自动想法采用了负性自动想法问卷法、三栏(负性自动想法、逻辑错误、合理想法)作业法、每日记录表,并鼓励求助者将其落实到行为中去.这些治疗方法和手段,对检验负性自动想法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这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6.2识别和改善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在识别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之后,鼓励求助者将这种自动想法作为一种尚待检验的预测或假说.然60后,咨访双方讨论或设计一种严格的检验方法,审查这种自动想法的真实性,即采用言语盘问法进行.向求助者所提的问题包括:你这样想的证据是什么?有无可供选择的其他不同看法?你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你这样想在逻辑上是否出了什么错误?通过言语盘问法的使用,使求助者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即错误的认知模式.并逐步建立起新的、正确的认知思维.6.3系统想象脱敏训练咨询师与求助者讨论建立焦虑等级.本案中焦虑程度按5级划分(想象在5m远处与人目光接触、在4m远处与人目光接触、在3m远处与人目光接触、在2m远处看与人目光接触、在1m远处看与人目光接触),每一级按1分记载.让求助者想象自己被暴露在诱发焦虑的情景中,通过想象、放松,再想象、再放松,进行逐级脱敏.采用此治疗前要有充分的讲解,激发求助者的治疗动机,让求助者清楚治疗的过程.作业:练习放松技术,每天练1~2次.每次30m in.练习想象系统脱敏,每天练1~2次.经过5次训练,求助者完成了想象逐级脱敏的过程.6.4现实脱敏练习按照想象脱敏的方法,进行现实脱敏练习.首先,选择在同寝室同学中进行,按照想象脱敏的方法,进行现实脱敏练习.刚开始,求助者有些紧张但能与人目光对视,通过反复训练,紧张感消失.接着,根据求助者练习的情况,选择了学校的操场,在课间人多不被人觉察情况下进行,求助者能与人对视,紧张感消失.作业:练习系统脱敏,每天练1~2次.练习放松技术,每天练1~2次.每次10~15m i n.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尽量到操场去参加集体活动.6.5巩固疗效强化治疗所取得的疗效,使新的认知、新的行为得以巩固.帮助求助者建立个人发展目标,促进其适应性发展.7评估咨询效果通过治疗后求助者反馈,在与人目光对视时,自我焦虑、恐惧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并能与周围的人自然相处,不再回避与人交往的行为,心情也逐渐愉快起来了;周围的同学反映,求助者咨询后在与人交往谈话时,变得成熟而大方了;经过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比较,其症状因子得分有了明显的下降.为此,咨询师认为,求助者的治疗是成功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求助者无论是在自信心,还是在社会功能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8个人体会求助者经过8周的咨询治疗,其效果是满意的.说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恐怖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意义,而且很适合对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中生进行治疗.笔者已在大学生的咨询实践中得以应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相似案例疗效并不显著,这并不能否定认知行为疗法的本身治疗效果,而与求助者自身求助动机有关.本案例中,求助者求助动机强烈,能与咨询师积极配合,这是治疗成功的根本动力.此外,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及技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纠正求助者对性的错误认知和主观臆断.咨询师应持尊重、平等的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理解、关怀的态度,而非嘲笑的态度.其次,对抗焦虑的生理反应采用放松训练.这种放松训练使人体产生一种对抗自律神经兴奋的躯体反应.自律神经兴奋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而放松训练所产生的躯体反应是减轻肌肉紧张、减慢呼吸节律和心率.因此,在运用此方法时,首先应弄清其基本原理,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第三,善于识别与焦虑有关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是内隐行为,只有让求助者学会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和内部自我言语,才能确定自己想法有误,改变不合理的性观念和思维模式(认知),从而学习积极的社会行为(行为).行为治疗中坚持练习十分重要.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激发求助者坚持练习的动机,督促求助者按要求完成练习,对巩固疗效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考文献][1]胡佩诚.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4-256.[2]石林.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83-289.[3]石林,程俊玲.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83-389.61。

心理咨询师论文(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师论文(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失眠抑郁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波罗和硕卫生院失眠抑郁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松山区波罗和硕卫生院管长生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男性失眠抑郁性的心理咨询个案。

采用认识疗法进行咨询,通过5次会谈,取得良好效果。

文章报告了在收集临床资料基础上形成的评估诊断结果,报告了咨询目标及方案的制定过程以及每次会谈的主要内容和进展,并从求助者个人感受方面呈现了咨询效果。

关键词:失眠抑郁症认识疗法个人感受一、一般资料患者,男,45岁,原为电脑硬件技术员,一年前被公司裁员后待在家中,无业。

有慢性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况十余年,其间曾有两次抑郁发作,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在服用抗抑郁西药后得到部分缓解。

此次发病主要表现在情绪日渐低落已经两周,认为自己毫无本事,不可能找到新的工作,不能养活家人,自己又有这种病,反而会拖累家人。

因为其父亲在过世前,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亲眼见到父亲痛苦的模样,并总是记忆犹新,所以认为自己的病和遗传有关,不可能彻底治好。

看见上中学的儿子形迹有些孤单,不常与同学交往,便认为儿子也是遗传得到了这些糟糕的基因,患上了同样的疾病。

整日痛苦不堪,甚至自认为儿子的“病”已经很重,有好多的症状,将来儿子不会有好的前途。

满脑子都是一些过去所经历的不愉快的、失意的事情在那儿打转,觉得自己的家庭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看不见光明和希望。

二、主诉头晕头痛,肩背发紧,时有疼痛,脚步行走沉重。

整日都打不起精神找工作或学习,对其他的事也不感兴趣,或者就是为儿子的“抑郁症”而焦虑,在是否带儿子去看病诊断的事情上思前想后,不能决断。

自感已经被这些事折腾得头晕脑涨,心悸不安,不堪忍受。

每晚睡眠很浅,不易入眠,早晨5点左右醒来,不能再入睡,必须外出步行,约1一2小时后再回家。

没有朋友,只有少数熟人,关系也很浅。

时常待在家中,没有做任何的健身运动。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概述】1.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逐字记录和分析,以了解CBT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患者个案介绍】2. 患者尊称:李小姐3. 芳龄:32岁4. 主要症状:抑郁和焦虑5. 就诊原因:患者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经常焦虑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程记录】6. 2019年10月1日患者首次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诉求。

患者表达了她长期以来的焦虑和抑郁感,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中遇到的困扰。

7. 2019年10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8. 2019年11月1日患者进行了第三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讨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学会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等。

9. 2019年11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四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总结了治疗的效果和未来的计划。

患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找到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治疗效果分析】10. 经过3个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患者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方法,提高了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韧性。

1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感到满意,明显减少了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出现频率。

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总结与展望】12. 本文通过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介绍,展示了CBT在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中的有效性和作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3.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3)模仿。
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 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这样他可以直 接体验自己恐怖情绪的产生过程。(死亡恐怖症例子) 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应用,是可以纠正了那些表 层的错误观念,但并不能纠正深层错误观念而不能使求助 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第2~3次治疗。 在这两次治疗中,求助者逐步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 认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和人交往,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从前,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感到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这都是一些 具体事件,代表着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针对这些观念,咨询 师建议他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 象是否真的那样坏。同时鼓励求助者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看看他 是否真的不能做这些事情。 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是,求助者周围的人除了觉得他情绪不 好外,在他方面和以前并无很大差别,对他的评价仍然较高。求 助者对此结果感到高兴,因为他一直认为别人会因那件事看不起 他,并坚信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通定是个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呢?
这样,通过几次实际验证与讨论,求助者的一些 表层错误观念便不攻自破了,求助者的情绪也因此有了 好转。但遗憾的是,这种效果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他 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无法像以前那样生活。虽然一些人对 自己印象很好。但他认为那只是个别的人,他无法保证 所有他认识的人,特别是那些对他很重要的人也能这样 看待自己。他觉得自己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像个懦夫, 在很多的重要事件上表现得毫无能力。他不再用具体事 件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是代之以更为隐蔽和抽象的另 一种解释,即他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毫 无能力和毫无价值的人。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 念有关的命题。如: 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 我什么都不如人家。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文章题目: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摘要】一例初中学生因对中考及未来过分担心、学习成绩长期不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

求助者性格内向,进入初四以来成绩下滑后一直不能得到改善,中考日渐临近,很是焦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否则精神会濒临崩溃。

咨询师通过给予求助者共情,尊重与无条件关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了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焦虑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贾某,独生女,16岁,重点中学初四学生,生于山东淄博市,父母在大型企业工作。

自幼成长过程较为顺利,父亲温和,母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

2、成长史求助者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均为高中毕业,家庭条件一般。

小时聪明伶俐,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家境虽然一般,但是求助者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为其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后性格渐渐内敛,儿时的活泼现象渐渐消失。

上初中后,由于青春期的发育,体重越来越重,由于自尊心强,对自己的体型自信心不足。

小学毕业选择初中时,在爸爸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本地区的重点初中上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

为了能在中考中增加有利的砝码,参加了绘画和奥术辅导班。

在初三结束时,父母为了能后升入更好的高中,费尽周折,将其转入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四。

在新的学校读初四以来,成绩一直排在班内二十名以后,自认为非常努力,却不见成绩有所长进,感觉周围的同学学习状态比自己好,觉得同学们慢慢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再关注自己;在特长班中的学习也到了瓶颈阶段,总是努力学习但是长进不大,担心父母的付出会打了水漂。

中考一天天临近,心情越来越急躁,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会辜负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长的期望,更觉得对不起父亲为自己择校付出和帮助。

模拟考题:认知疗法案例分析题

模拟考题:认知疗法案例分析题

模拟考题: 认知疗法案例分析题案例1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

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

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案例2钱某,34岁,女性,小学校长,刚从副校长提升为校长,但只工作了三周,就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校舍基建、人事安排、薪酬改革等,觉得无法应付,又累又烦,也感到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此岗位,所以,提出辞职。

但周围人都反对,家长、老领导、好朋友都劝她要坚持下去。

这令她犹豫不决,十分矛盾。

由此,她出现身体症状;每天凌晨三点就会醒,感到心慌,怕去学校上班,到下午才缓和。

前一段时间是暑假,情况还算好,但随开学日期临近,情况越来越糟糕。

直到开学典礼那天,升旗仪式时,她不敢露面,躲在办公室面色苍白,大汉淋漓,随即离校回家,休息至今。

此后,也到某医院心理科看过,煎服中药治疗。

案例3李涛,男,25岁。

他的大哥、大姐先后因肾病去世。

在照顾他们至送走他们后,李涛开始怀疑、恐惧自己也得肾病死去。

虽然检查后没有生病迹象,但他仍然怀疑。

他开始害怕听别人谈医院,后来连看到药都会恐惧,他不允许父母在自己面前吃药,也不允许任何跟医院有关的人靠近自己。

案例4陈某,男,大学生,本人来咨询。

“我面临退学的危险,我很苦恼。

我是大四的学生,考入重点大学也不容易,我是以高分考入大学的。

入学开始学习还可以,但在升入大二时我和一个同班的女同学比较好,谈起朋友。

我对她很好。

在大二下半学期,她莫名其妙地以一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与我分手了。

我的情感受到了挫折,很沮丧。

到了大三,我很灰心,读不进书。

我开始打电脑游戏。

在游戏中有一个女妖,我专门杀她,杀了又复活她,再继续杀。

我每天打游戏最多的要12个小时,连续打,这样我的心灰意冷会好些。

我的时间都花在打电脑游戏了。

我无法自己克服,迷在里面。

我现在已经有6门课不及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及认知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及认知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案例:网络红人---凤姐罗玉凤,女,重庆人,身高1.46米,在綦江师范学院获得中师文凭,在重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大专文凭。

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

现主要研读经济类书籍和《知音》杂志和《故事会》等人文社科书籍。

2008年罗玉凤来到上海,为找工作,她曾经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

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

最终选择在上海一个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不过千余元。

按照计划,工作稳定后要结婚。

于是她在上海地铁站发了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并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更令人咋舌的高标准征婚条件从而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

以下是凤姐的征婚条件以及部分语录及行为表现:首先,征婚条件有以下7条: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

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

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

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

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

第四,身高176--183左右。

长得越帅越好。

第五,无生育史。

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

第六,东部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福建、北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户籍。

第七,年龄25--28岁左右。

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者不予考虑。

但就职于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顶尖型企业或银行者又比较喜欢。

现自主创业者要商榷一番。

罗玉凤表示,自己的智商已经无人可及,只能要求结婚对象在身高和外貌上弥补,之所以选择经济学科人才,是因为自己对经济学很有兴趣,并且认为经济学科是最先进的,自己对征服经济世界很有兴趣和天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呈现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个案概念化报告。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且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广泛认可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详细阐述个案的概念化过程,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治疗目标的设定以及治疗计划的制定。

我们将关注患者的认知过程、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通过收集患者的自我报告、临床观察和标准化评估工具的数据,全面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和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通过个案概念化,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治疗师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焦虑障碍,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享这一治疗过程,为其他治疗师在处理类似案例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模式,有效应对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二、患者背景患者李华(化名),男,43岁,已婚,育有一子,目前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李华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性格开朗,但近年来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家庭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自诉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工作失误、家庭不和等问题,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华的症状逐渐加重,他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缓解焦虑,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但效果均不明显。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我院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经过初步评估和诊断,李华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华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心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李华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过度担心,同时伴有一定的抑郁情绪和自卑感。

他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

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

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训练和指导改变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认知,从⽽达到改善和矫正适应不良的情绪和⾏为,以便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常采⽤认知重建、⼼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例如:两个⼉童⼀起⾛在路上,迎⾯碰到⼀个认识他俩的⼈,但对⽅没与他们打招呼,径⾃⾛过去了。

对此,其中⼀名⼉童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到了我们⽽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另⼀名⼉童可能想:“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

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样他们的情绪及⾏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所谓,⽽继续⼲⾃⼰的事;⽽后者则可能觉得不安,⽽⽆法平静下来做⾃⼰的事。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 是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的,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于⾮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形成的。

认知疗法即是使来访者改变⾮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来访者的情绪好转。

核⼼:改变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的⼀种⼼理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引起⼈们情绪困扰的的并不是外界发⽣的事件,⽽是⼈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于改变外界事件,⽽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改变情绪。

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为反应C,因此其核⼼理论⼜称ABC理论。

常见的⾮理性思维对⾃⼰、对他⼈和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绝对性要求和信念。

①⼈应该得到所有⼈的喜爱和赞许;②⼀个⼈就应该在各⽅⾯都能⼒⼗⾜;③犯了错误,就⼀切都完了,应该受到惩罚;④任何事情都要按⾃⼰意愿发展,否则就太糟了;⑤情绪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法控制;⑥总是担⼼灾祸降临;⑦逃避困难和责任⽐正视它们要容易得多;⑧⼈要依靠他⼈,尤其要依靠强者;⑨过去事件的影响是⽆法消除的;⑩任何问题都应有⼀个圆满的正确答案;⑾⼀个⼈应对别⼈的问题关注和负责。

唐纳德梅肯保姆和认知行为治疗

唐纳德梅肯保姆和认知行为治疗

唐纳德梅肯保姆和认知行为治疗
(7) 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CBT治疗焦虑症的案例分析
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过大,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她试图通过药物和自我安慰来缓解症状,但效果不佳 在CBT治疗中,医生首先评估了她的症状和需求,然后开始教授她如何识别和记录自己的 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认知重构,医生帮助她认识到她的消极思维模式是导致她焦虑的原因之一 在行为疗法中,医生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放松技巧和积极的行为来应对焦虑 经过几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并学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六、CBT的有效性 CBT已经被广泛验证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的 治疗。多项研究表明,CBT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心理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疗 效。同时,CBT也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有效辅助手段 七、CBT的应用领域
-


唐纳德梅肯保姆和认知行为治 疗
-
以下是一个CBT治疗 焦虑姆和认知行为治疗
一、人物简介 (1) 唐纳德‧梅肯鲍姆博士(Donald Meichenbaum)是当代心理学发展史的传奇人物,作 为认知行为疗法 的创始人之一,他被《美国心理学家》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 位心理治疗师之一",与贝克(Aaron Beck)和埃利斯(Albert Ellis)一起将"C"加入 CBT(Cognitive Behavior Treatment),他也是无数认知行为理论治疗师的引路人 他致力于整合CBT,并开创了认知行为矫正法(CBM)、自我指导训练技术、压力接种训练技 术,且为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CBT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来访者情况:孙某,男,30岁,事业单位办事员。

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受到领导或他人称赞,也认为是事件太容易自己偶然。

朋友很少,至今仍无女朋友。

他很苦恼,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因此前来咨询。

咨询师了解情况:孙某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他物质要求能充分满足,但在情感上关心很少,还经常批评他,这养成了孙某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且没有什么朋友,包括女朋友。

他感觉其他人个个比他强,怕交朋友朋友会嘲笑他。

也不敢交女朋友,担心女孩看不上他,所以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总是逃开。

他是害怕与女孩走近之后被女孩发现自己的弱点,抛弃自己。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他、惩罚他,他首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喜欢?父母也会传达给他这样的信息:“是你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你。

”因为小的孩子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仅是成人的态度来判断的。

还不会自我评价,他的评价也是通过成人来确立的。

这个时候,成人一句贬低的话语,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孙某这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拒绝尝试新事物,人际关系不良,可以说就是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错误教养。

这样的孩子,往往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自怨自艾,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家,自己也不如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这种自卑又来来一种不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以,他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行。

所以,本案中,来访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缺少自卑与缺少自信。

本案的咨询,首先要让孙某了解自己性格产生源自家庭教养,并不是他不行,而是他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负面的,是消极的。

这种信念,是功能失调的,深深扎根在他的意识中,并且会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影响到孙某的情绪和行为。

采用认知疗法,查找自动负性思维,并挖掘问题的产生的根源。

同时,采用自信训练,提升孙某的自信心。

咨询中多采用积极关注技术,帮助孙某体验到被自己忽略的成功经验,消除自卑。

概念: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代表人物: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
论和技术。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主要论点: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
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

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

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

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

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已构成了来访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来访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帮助来访者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咨询师可以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来访者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

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咨询师应听取并记录来访者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来访者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3.真实性检验
真实性检验就是将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4.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

很多来访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

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

如果来访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咨询师可以让
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多数来访者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

让接受咨询的来访者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抑郁症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

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

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其它适应症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

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

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

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入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

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

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

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