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0f8123a76e58fafbb00331.png)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圈的组成 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体连同与
这些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不是独立于地球其他圈层外的,单 纯由某一形态物质所组成的圈层,它是由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交集”。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 部,厚度约为20km。实际上生物的大部分 个体集中在地表上下约100m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
以用一个简化的图 式来表示生物圈的 垂直结构。从整体 上看,类似正态分 布,可以称为准正 态分布模式。因此 生物圈的垂直结构 可以叫做垂直准正 态分布式结构
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生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连续 性和不均匀性。 连续性:是指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 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连续的。 不均匀性:尽管极端干旱的沙漠和在极端寒冷 的极地地区,生物稀少,但仍然有生物的存在。 可以说,生物圈是个连续的圈层。当然,这个 圈层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 布是不均匀的。
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形构造与进化程度差异 极大,因此也被划分出许多门类。如: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等。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不仅占有广阔的水平空 间,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延伸,因此 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从生物圈的垂直结构来看,具有垂直准正态分 布式结构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是指在垂 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 都逐渐减小。
鉴于生物的地表的水平分布具有连续性和
不均匀性的特点,可以认为生物圈具有水 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1963e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8.png)
自然地理学课件绪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经济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
二、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研究某一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尽管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为研究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基础。
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除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外,还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自然地理学课件2
![自然地理学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1c3e08d7195f312b3169a521.png)
叠瓦状断层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阅读)
1. 板块构造学说 2. 槽台与地洼说 3. 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一、火山
岩浆喷出地 表叫做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 火山。火山喷发 是地球内部物质 和能量骤然强烈 释放的一种形式。 火山喷出物很复 杂,既有气体、 液体,也有固体。
火山喷发组图
4 3 2
1
4. 侵入接触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0
三、地质构造
(一)概述
1. 地质构造的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岩体的变形、破裂形迹。
2. 方位
(方位角与象限角)
3. 产状(岩层、节理、裂隙、断层)
(1)产状的概念
(2)产状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3)产状的文字表示
“倾向( ο)∠倾角( ο)”,
岛弧;
深海(大洋)盆地;
洋中脊。
海底地形
西藏巴松湖周边地形地貌
金沙江河谷地貌及台地
山谷地貌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热量与温度分布复杂化
(二)降雨量分布严重不均 (三)对生物界的影响 (四)对地域分异的影响 (五)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
d. 平移正断层(张扭性)和平移逆断层 (压扭性) (4)断层的组合发育特征 阶梯状断层、地堑与地垒(三P43,四P61) 叠瓦状断层等 (5)断层的识别特征 (6)断层的研究意义 岩体稳定,区域稳定、汾渭裂谷的研究实例
(7)断层的图示方法
华山断层
科罗拉多大峡 谷位于美国亚利桑 那州西北部,科罗 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 长446公里, 平均宽度16公里, 最深处1800米,平均 深度超过1500米,
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b4a70e52ea551810a687ae.png)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不仅占有广阔的水平空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 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延伸, 间,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延伸,因此 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 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从生物圈的垂直结构来看,具有垂直准正态分 从生物圈的垂直结构来看, 布式结构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 布式结构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是指在垂 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 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 都逐渐减小。 都逐渐减小。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具有准正态分布的特征: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具有准正态分布的特征: 生物集中分布在平均海平面附近, 生物集中分布在平均海平面附近,从海平面向上或 者向下随着高度或深度的增大, 者向下随着高度或深度的增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依次减少。 依次减少。
有 机 物 质 无 机 物 质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大气 水 岩石、 岩石、土壤 阳光 其他无机物
生 物 圈
二、元素组成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生物体的元素组成成分主要是 氧和碳,它们分别占49.8% 24.9%和 49.8%、 氢、氧和碳,它们分别占49.8%、24.9%和 24.9%,三种元素占到生物有机体的99.6% 99.6%。 24.9%,三种元素占到生物有机体的99.6%。此 还有微量的氮、 外,还有微量的氮、钙、钾、硅、镁、磷、硫、 铝等。 铝等。
3、亲气性:生物圈的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圈结构上的亲气性, 因为海平面附近空气最充足,向高空、向地 下和水下,空气都变得稀薄。
4、亲光性:生物量和生物生产率,地表大于 地下,海面大于水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生物圈结构上的亲光性,因为地表的光 强大于地下、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大光 强越小。亲光性反映了太阳辐射对于生物 生长发育的重要性: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 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 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 取决于光合作用的强弱。没有光, 取决于光合作用的强弱。没有光,生物就 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生物的生产, 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生物的生产, 更谈不上生物量的多少了。 更谈不上生物量的多少了。
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0012d626fff705cc170a2c.png)
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515c5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f.png)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课课件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课课件[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认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色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向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色,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区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天气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色(一)全世界性因为地球系统过程拥有显然的全世界性特色,所以很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
20 世纪 60 年月板块结构学说的出现,第一在固体地球研究中成立了全世界观观点。
80 年月以来大气科学和大海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世界化,有名的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惹起的天气灾祸影响遍布全世界 3/4 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世界性特色决定了人们一定采纳全世界范围检查研究和察看测试方法。
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地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世界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供给的数据得出的全世界图像。
从地表的地学实地检查和标本收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大海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世界观研究供给了基础资料。
与此相适应, 80 年月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 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天气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等,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世界立体研究网络。
自然地理PPT课件
![自然地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a62f1a50e2524de4187e7c.png)
▪ 二、填空题
▪ 1.当地球公转至春分点或秋分点时,太阳 光线直射_____ 。此时,北半球或南半球 各纬度地带的昼夜长度_____ ,南、北极 的太阳高角度为______ 。
▪ 2.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地 段_____ ,两极比较_____ 的扁球体。
▪ 3.彗星是一种质量很小但具有特殊外表和 轨道的天体。它由______ 、______ 和 ______ 三部分组成。
▪ 16.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是自 向 ,环绕太 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它行星的 自转方向也是自 向 ,与其公转方向相同。
▪ 17.所有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球表面相割 而成的圆圈统称为 或 。一切通过地轴的平 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圈叫做 。
三、选择题
▪ 1.目前使用的历法是建立在_______ 基础上的。
▪ 7.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_____ 球状或 星球状天体。行星是绕______ 运转且 ______ 的天体。
▪ 8.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绕太阳运动具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______ 。第 二、______ 。第三、_____ 。第四、 ______ 。
▪ 9.卫星是围绕______ 运转的天体。它的质 量小,自身______ 光。
▪ 四、问答题 1.试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2.怎样正确理解自然地理学同其它学科的联系? 3.现代自然地理学有何明显特征和发展趋势? 4.试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何地理意义? 6.简述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7.试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8.何谓太阳活动?它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 A.加上一天。 C.从早上开始。 B.不变。 D.减去一天。
▪ 6.国际日期变更线是
▪ A.180o经线。 B.0o经线。 C.A和B D.本 初子午线。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5503581c758f5f71f678a.png)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自然地理学课件3
![自然地理学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2c491200a26925c52dc5bf71.png)
E=
1 2
M V2
E = R 搬运 E > R 侵蚀 E < R 沉积
E - 水的动能 M - 水的质量 V - 水流的流速 R - 搬运固体物
质所需能量
第五章 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二、暂时性流水作用与地貌
(一)坡面流水及其地貌
1. 坡面流水的概念 (1)定义
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斜坡坡面上形成的面(片) 状流水。
2. 河流的纵断面 (1)定义:以据河口距离为横坐标,落差为纵坐 标的各河底点的连线。
(2)形式 (3)发展 (4)均衡剖面
第五章 地貌
3. 侵蚀基准面
第三节 流水地貌
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基面:基本侵蚀基准面—海洋
局部侵蚀基准面—湖泊、水库、岩坎等
4. 河流横断面
(1)定义 (2)水位的概念
平均水位
条小溪汇成小河,小河聚集在沱沱河,顺着通天河
流入横跨全国的长江。
第五章 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2. 上游:位置紧接河源,一般发育于山区,断面呈 “V”字形,纵比降大、侵蚀性强,以下蚀为主;
第五章 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3. 中游: 河谷开阔(也有峡谷)、比降减小、侵
蚀能力减弱,蚀积作用大致平衡,常发育有阶地、
形态特征
第五章 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4. 曲流河床及其发展演变
第五章 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曲流发展、裁弯取直与牛扼湖
第五章 地貌
5. 心滩与江心洲
a. 心滩的形成 (双向环流)
b. 江心洲的形成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五章 地貌
(三)河漫滩
1.河漫滩的定义 (P197); 2. 河漫滩的形成; 3. 河漫滩的范围; 4. 河漫滩的结构; 5. 河漫滩的水文 地质特征。
1.自然地理学概论幻灯片
![1.自然地理学概论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d9dcb21310a6f524ccbf8547.png)
第 二 章
北半球水平运动的偏向
第 二 章
在极地、赤道和中纬地区的偏转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
第 二 章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俯视图
第 二 章
宇宙中的地球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第 一 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 其区域分布规律。 •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 律。 •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 (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 化、调控。
第 一 章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时间轴 古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第 一 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地理环境
• 1) 概念 • 2)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 • 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深5-6km,海 洋上深4km)。 • 即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 和生物圈。
第 一 章
• 1. 2. 3. 4.
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个视野(全球) 两个基础(文理工融合的学科基础和地球系统科学 专业基础) 三种技术(地理观测、调查与信息获取技术,地理 实验与分析技术,地理综合与集成技术) 四个观念(人地相互影响,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 互作用,可持续发展) 五种能力(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多视角观察 和多维度分析,多尺度分析,多种方法合理使用和 集成,应用地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服务社会和经 济的能力)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cdc78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3.png)
(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斑杂构造
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三 沉积岩
1,定义:由堆积于海洋或陆地中的碎屑,胶
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 石。
2, 特征:
①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 并有生物化石。
②具有碎屑结构
③岩层波状起伏
3,沉积岩主要类型: ①碎屑岩类;②粘土岩类;③生物化学岩类。
4,沉积物类型:
碎屑沉积物—砾,砂,粉砂,粘土。 化学沉积物—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 硫酸盐,卤化物。
3、矿物
定义: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 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 合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
4、主要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
主要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 辉石,橄榄石,角闪石。(七种)
常见矿物:石墨C,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 赤铁矿,磁铁矿,硬石膏,石膏,磷灰石。
二 岩浆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其产状:整合侵入体: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
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等。
喷出地表即成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三)岩浆岩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岩浆岩可分为酸性、中性、 基性和超基性岩四类;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又可 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其综合分类见P33 表2-2。 岩浆岩构造: 块状构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 界存在92种,还有300多种同位素
2 ,地壳的主要构成元素:O;Si占74% ;Al、Fe 、 Ca、Na、 K、 Mg占24% ;1924年,F.W.克拉 克对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 16Km 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 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所获数据后来被称 为克拉克值。
自然地理学课件 第一章 地球
![自然地理学课件 第一章 地球](https://img.taocdn.com/s3/m/0f8d1e1ecaaedd3383c4d38d.png)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 和特征
• 一 海陆分布
在5.1×108km2的地表面积中,海洋面积 3.6×108km2,约占71%; 陆地面积 1.49×108km2,约占29%。
从 天 空 看 海 陆
世界海陆分布及各大洲
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
•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的 2/3集中于北半球。而在南半球,
土
星
地球 火星
2008年11月20日美国科学家借助美国“火 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最新探测数据证实,火星 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几个地带存在大面积的被岩层 覆盖的冰川。科学家认为,确定岩层之下埋藏着 大片冰川的事实不仅具有宝贵的科研价值,这些 冰川还可以为未来的火星探测项目提供水源。
(二)矮行星
• 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 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 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太阳位于地 球轨道面上, 从地球上看来, 太阳终年在这 个平面上运动, 这就是太阳的 视运动。
黄赤交角: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黄 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即为黄赤交角,为23o27`。
赤道和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春分点和 秋分点。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地球 表面的内部内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 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 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 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思考题
• 1.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 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 作用:科里奥利力对气团、洋流、流水 的运动方向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有着明 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