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展现了沈从文独特的审美理想。
首先,沈从文
喜欢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他通过小说中描绘的石头城、青箐岭、云峰寺等地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的崇拜和渴望。
同时,沈从文也深入地挖掘了老街子的文化底蕴,例
如八卦楼、古桥、钟楼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沈从文对女性的审美情怀也是独具特色。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不仅有着丰富的内
心世界,还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美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小说中,阿英、兰妈、艳史等女
性形象的典型性作用十分明显。
她们既有着朴素而自然的美,同时又掩藏着坚韧的内核。
尽管她们都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保持着她们自己的特色。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于
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所做的描绘,对于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
沈从文看来,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追求幸福的表现,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
自己对于自己的追求和探索。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于人生的探寻。
他
的小说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审美情怀,对于美的理解和体验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白族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婚恋、宗教、风俗等方方面面。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沈从文先生的审美理想,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全书,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对自然的审美理想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在《边城》中,自然被描绘得绚丽多彩,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者通过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他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感,而是将自然融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中,赋予自然以情感和灵性。
在小说中,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审美效果。
沈从文对人性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上。
在小说中,作者展现了对女性形象的独特审美情怀。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才多艺,聪慧美丽,有着独立坚强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
沈从文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表现了对女性的赞美,更是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通过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人性的多元审美理想。
沈从文对乡愁的审美理想也是《边城》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小说中,乡愁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是对家乡、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作者通过对白族人民的乡愁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对乡愁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他通过描写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留恋,寄托了对故乡的美好向往,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审美情怀。
沈从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白族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善良、快乐”的追求,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
通过对《边城》中的审美理想的分析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深刻的审美情怀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对自然、人性、乡愁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他对美的追求贯穿于作品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审美情怀,使得《边城》成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美感的伟大作品。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5 2 6 4 4 2)
、
美 的天 国。作品 中那种‘ ‘ 优 美、健康 、 自 然 ,而又 不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 式” 促使 作 者 以特异 的湘西边 陲,作 为构筑善与 美的“ 神庙 ” 的地基 小说 《 边城 》正是 通 过抒写祖孙 之间 的亲 爱、青年 男女之 间的情 爱 、来表现 人性之 美的 。 ( 一 )小 说 由老船 夫对 儿孙 辈 的挚 爱展现 了人性美 老船 夫是 作者 在 小说 中尽 力 刻画 的一 个人 物 。他 是 中国古 代 劳动 人 民 的杰 出代 表 。他 善 良、勤 劳 、朴 实 、忠 于职 守 。“ 五十 年 来不 知把 船来 去渡 了若 干人 ‘ 年纪 虽 大 ,但天 不 许他 休息 ,他 仿 佛便 不 能够 同这 一分 生活 离 开 。” 他 生活 虽然 清 贫 ,但 从不 贪心 ;乐 善 好施 ,却 从 不索 取 ,“ 凡 事求 个 心 安 理得” 。终 生为 别人服 务 ,却不 图别 人 的一丝 报答 。对 于 自己的女 儿和 外 孙 女 ,他痛 爱 有加 ,把 自己 的整个 身心 都给 了她们 。 随着岁 月 的流逝 , 转 眼 间 ,外 孙女 已成 了一个 如她 母亲 一样 美丽 的 少女 。老 船 夫的 心里 又 多 了一 层心 事 :为 翠 翠找 一个 如意 郎君 。 为此他 不 辞辛 苦 ,竭尽 全 力周 旋于 翠翠 、天 保 、傩 送之 船 总顺顺 和 杨 马兵之 间 ,无 意 中为孙 女 的婚 事设 置 了 些 障碍 ,导致 了一 系 列的 误会 ,最 终酿 成 了傩 送与 翠 翠 的爱 情悲剧 ,他 带着 万般 的无 奈和 无 限 的愧 疚 悄悄 地离 开 了人世 。 老船 夫慈祥 、 敦 厚、善 良、 凡 事但求心 安理得 的 良好品德仿佛 就是我们 中 华 民族 的化 身 。 从他 的身上我们看 到了 中华 民族那原始 而又古老纯 朴的人性之 美 ,小 说正是通过 老船夫这 个典型人物 的描述展现 亲子之爱 的人情美 的。 沈 从文 为 自己造 了座 希腊小庙 一一“ 选 山地 作基础 ,用坚 硬石块 堆砌 它, 精致 、 结 实、 匀称 , 形 体虽 小而纤 巧, 是理想 的建筑 , 这神 庙供奉 的是 ‘ 人性 ’ 。 ” 这就 是沈从 文作家 的所有 作品 中始终蕴涵 的主 题。不 重在 骂谁 讽谁 ,不在模 仿谁 ,不过 是一种 属于 精神方 面而使 情感“ 凝聚成 为渊潭 ,平铺 成为 湖泊” 的 ‘ 情 绪 的体 操” 。他的对 农人和 士兵 的温情 ,他 的对勇敢 、天真 、爱 美等人 性 美 的讴歌 ,无不像 一条清 澈的小 溪从他文 字 的海 洋 中汩汩涌 出。 ( 二 )青年 男 女的 爱情 反映 了人 性美 主 人公 翠 翠是 一个 迷人 的 形象 ,是 全书 之魂 。 《 边 城 》的人 性 美 、人 情 美 ,首先 体 现在 翠 翠身上 。作者 所着 重表 现 的是 翠翠 的 品性美 、童贞 美 和 爱情 美 。他 笔下 的 翠翠 ,与 青 山绿水 作伴 ,心灵 上没 沾 染一丝 尘 埃 ,她 乖 巧伶 俐又 带 有 山区 女孩 的淳 朴 ,天真 而不 娇嫩 ,就如 湛 蓝的天 空 下刚 长 上 青枝 翠 叶的嫩 竹 ,而她 在恋 爱 中所表 现 出来 的情 爱美 ,则更 是真 切 感人 。 翠翠对 “ 爱” 的到 来是怀 着既 向往 担 忧 的复杂心 理的 当夜幕 降临 ,祖 父仍 “ 忙个 不息” 时 ,她心 中“ 会 有点儿薄 薄 的凄凉” ,她“ 成熟 中的生命 ,觉得 好 像缺少 了什 么” 。她担心 在这 个“ 规 矩” 中听歌 的 日子过 去 了,顿 生“ 好像 生 活 太平凡 了 , 忍受 不住” 的念头 。 这 正是一个 情窦初 开 的少女心理 最细致 入微 的生动写 照 ,洋 溢着 爱和美 的柔情 蜜意 。翠翠与傩 送这对 深深 爱着对方 的年 轻 人既没 有 山盟海誓 的豪言壮 语 ,也没有 离经叛道 的骇世 之举 ,更没有 充满 铜 臭味 的裙带 交易 ,有的只 是原始 乡村孕育 下 的超 乎 自然 的朴素 纯情 ,有的 只 是‘ ‘ j 薹从古礼” 的淳 厚人性 ,有 的只是含蓄 的东方 的传统 美德 。 作者 着重 表现 了他们 行 为 的高 尚和灵魂 的美 。翠 翠是 个天 真无 邪 的 山 区女 孩 ,她 聪明 、美 丽 、纯 朴 。傩 送是 个 童稚 无 欺的 乡下 小伙 ,他 勇敢 、 英 俊 、热 情 。在 这人 杰地 灵 的偏 僻之 地 ,两 颗 年 青的 心靠 拢 了,他 们按 照 自己的标 准 同时 选择 了对 方 。一 切显 得那 么 自然 ,而 在这 自然 之 中却 显示 了“ 人性” 在 这块 尚不开 化 的 山村 的永久 魅力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作者 那 “ 选 山地 作基础 ,以坚硬 石 头堆 砌” “ 精致 ,结 实 ,匀称 ,形 体虽 小而 不纤 巧” 的“ 希 腊 小庙” 中所 供 奉 的“ 人 性” 之美 。 二 、迷人 的边 城 .源 自醉 人的风 情 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是其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
《边城》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他深刻的审美理想。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基于自然的。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审美感受,表现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热爱。
小说开篇便写到:“灰的山,灰的坡,灰的天,灰的苍茫,不辨东西,既不离开,也无从接近,真是永远看不够的山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对自然界的各个元素进行审视,寻找它们所具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也很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也是基于自然环境的。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与人文相通的。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的田家文化和小城镇风情,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文的关注和热爱。
他通过对小镇风景和田家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边城》的主题是青春,爱情和命运,其描写的场景和情节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从而反映出自己对人类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讨。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源于思想的。
在《边城》中,沈从文追求的审美理想固然是源于自然和人文,但更加基于对人类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有自由和理性的内涵,并具有批判性和进取性。
在小说中,沈从文透过主人公莲儿和大夫的形象,表现出对传统和保守习俗的批判,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通过这些思想性的元素,他激发了读者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提高了文学对生活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基于自然的、与人文相通的,并源于思想的。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和人文的价值,更具有思想引导和社会启示的价值。
《边城》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一个杰出展示,它深入揭示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人性、生活、文学和传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和探索。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呈现了他对和谐生态的向往。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展示了他对人性复杂多样的理解与认知。
情节发展则呈现了沈从文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和传统的独到理解。
《边城》体现了沈从文对美的追求和崇尚,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通过对小说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沈从文的审美观念,以及他对世界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理想、自然、人性、生活、文学、文化、传统、美的追求、崇尚1. 引言1.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字三毯,号笞岑,湖北咸宁人。
生于一九〇三年,卒于一九四一年。
沈从文自幼聪颖,喜好文学,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小说《边城》和《孽子》等作品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肯定,被誉为"湖畔夫子"。
他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影响,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创新元素。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精通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
1.2 《边城》的背景与主题《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小说,取材于他在湘西边城凤凰县的生活经历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
小说以凤凰古城为背景,通过描写当地世代相传的习俗、民风和人情,展现了一幅独具韵味的湘西山水画卷。
作为湘西地区著名作家,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将湘西的山川风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神秘的风水文化等元素融入构建了一个独特而鲜活的小说世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沈从文对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审美追求。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代表之一。
从《边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独特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倾诉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表现。
在《边城》中,他描绘了边城小镇的美丽景色,如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等。
他用独到的笔触将这些自然元素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书中写道:“山峦绵延高巍,环绕纤细的道路,若为了歌唱,挑选了玲珑灵巧。
山顶有些半裸的怒吼般的稜梁,伊势风猛地在壁上发了一声震雷般的嗡嗡叫。
一百个颜色的杂草撒在江水上,它竟痴迷了,几乎没有办法。
”通过这样的描写,沈从文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细小事物的敏感。
他通过这种审美理想,将大自然描绘得非常美丽,并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俗风情的追求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表现。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小镇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矛盾和思想感情等,展现了边城的独特风情。
他不仅仅描写了人们的苦难和困境,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书中写到:“她们有时互相竞争,有时互相扶助,有时又整个热情,有时又针锋相对。
只有见她们两个尽搂在一处,亲吻彼此肥硕的脸,如下晚后般叫最多的欢笑声外,谁也不能预料她们之间能做出什么意外的举动。
”通过这种描写,沈从文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的情感和欲望,从而通过这种审美理念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体现。
在《边城》中,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描写得生动有趣,并且充满了诗意。
例如书中写到:“春夜的月光泻在小湖之上,湖的皱纹把层层的月光截得动也动了。
船一般的短影子里夹着一点黄色闪烁,像是很陌生的鱼肚子露在水面上。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一,通过阅读《边城》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精湛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诗意和宁静的小镇,这个小镇被山水环绕,景色优美,天然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用文字表现出的自然景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他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花草、小溪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方式,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这种自然之美是无需修饰和雕琢的,而是一种天然而纯粹的美。
从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男女主人公胡雨和姑苏。
胡雨是一个虽生活贫苦却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年轻人,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爱情充满热情。
姑苏则是一个温柔体贴,聪明伶俐,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执着不懈,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沈从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和表达。
他认为人物形象的美是深藏在人性深处的,而非外在的容貌和仪表之美。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胡雨和姑苏的人物塑造,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于真挚情感和纯粹人性的追求,这也是他审美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从艺术表现的方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是一部融合了散文、小说和诗歌元素的杰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整部小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沈从文借助这些艺术表现的方式,将他对于审美的追求通过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文字营造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氛围,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审美的愉悦和沉醉。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取向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取向作者:陈玉焕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式。
《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的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人情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式。
《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造就了他小说独特的风格。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在那青山绿水,秀丽的自然风光里,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翠翠和她年老的外公,每天都守着渡船,为来往的过渡人摆渡,又是那样的热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民之间的那种和谐,人性的美和古朴的风土人情的有机结合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一幅乡村世界的和谐画面,充分体现出湘西边地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
在美学上极有见地的沈从文,对“翠翠”形象的刻画,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作品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
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
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她在隔绝的“边城”里,从模模糊糊的状态下,逐渐经历爱情,也慢慢懂得爱情,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苦恋并执著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清纯可爱的翠翠,她浓缩了人性最纯美的形态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彰显了作家对于生命彻悟的大智慧和深沉之爱。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以人性的善良与纯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翠翠天真善良、善解人意、温婉多情。
她的身上凝聚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特定内涵:保守着人的勤劳、朴素、善良、热情,她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精神寄托,她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生长的外界美,而且体现在她那种顽强的生存能力,而旺盛执著的生命力是她的灵魂。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小说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与典型并立的审美范畴。
他的湘西乡土题材小说,取材具有某种原始的神秘性,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构设人事场景,以青绿为底色摹绘自然风物图画,主观情意的抒发采用情景交融或隐喻象征的手法等等,都为抒情写意小说的意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沈从文说他写《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主意并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可理解为是《边城》所要表达的主题。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美丽动人的文学作品。
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苏星河在坐落在河边的边城小镇里童年及青春时期度过的故事。
从《边城》中可看出沈从文对人性美有着深刻的体悟,集中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作者对家庭的珍视。
苏星河的童年就带有家的味道,母亲对他的温柔照顾、父亲的教诲和弟弟的爱抚,都令苏星河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在苏星河的心里,家既是他的心灵的港湾,也是他感知安全和慰藉的依托。
其次是作者对爱情的缠绵。
苏星河遇到了一个名叫故城的少女,因两人一见钟情而爱上了彼此,苏星河坦诚细腻地向故城表达心中对她的爱意,他多次为故城甘愿冒险,让苏星河在恋爱中经历了求而不得,从而体悟到了真爱的刻骨铭心,他也力图从爱情中获得长久的幸福,体会到了爱情带来的甜蜜风暴。
另外,作者对友谊的重视也是很明显的。
小说中穿插着苏星河与朋友们的温馨友谊,朋友们在斗智斗勇但又带有舶来品般的温馨友谊,在关键时刻他们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令人怀念的时光,满腹诗词,满怀热情。
此外,沈从文还在作品中加入了一种穿越、宿命论的想法。
故城的出现,就像是天意的安排,让其萌生对苏星河的深情。
宿命论让爱情更具有浪漫色彩,苏星河即便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也仍能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坚信自己的爱情可以真正的永存,他能坚定地迎接未来,走进光明的山洞。
总而言之,《边城》通过苏星河深刻地探索了一种既深情又普遍又及时近乎的人性美。
接受苏星河的升华之旅,可以给我们一些安慰,人生,我们拥有希望,而爱情如果真的存在,也许就有可能实现。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意境或情境,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
它指的是诗歌或绘画作品中,作者主观体验到的人生情绪,与作品描绘的客观物象融汇交织而形成的审美境界。
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整部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展现了湘西奇特风俗人情,这种美又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文艺理论中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一、讴歌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边城》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角,她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
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她对二佬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这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两年后进城看龙舟,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而后对情郎更执著地追求。
论《边城》的审美理想及现实意义
一、审美理想
1.
诗意人生:《边城》中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深厚的诗意,沈从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思想紧密结合,表现出他追求诗意人生的审美理想。
2.
3.
爱的伦理:小说中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是人类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
4.
5.
崇尚传统:《边城》对传统文化、道德和习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崇尚和推崇。
6.
二、现实意义
1.
山水人文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小说中的自然景观被描绘得十分细腻、壮美,引人遐思,提醒人们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更多人欣赏到美丽的山水和文化。
2.Biblioteka 3.家庭和谐:小说中多个家庭的生活被刻画得非常真实、生动,体现了作者对于家庭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对于当代社会的家庭建设和家庭伦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4.
5.
社会责任:小说中揭示了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的社会风貌,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6.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作者深邃的审美理想和现实意义的展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丰富和多彩的生活世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一、沈从文对自然美的追求自然是沈从文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对象之一。
《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集中表现出自然美的精髓。
作品开头即以石钟山的景色为开端:“穿过了一片凉荫,就是石钟山。
这山公园常常有许多游客。
天气好的时候,河面湖水都晶莹明亮,清晰得能看见鱼。
”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山、水、鱼三种自然元素,将其融为一体,犹如画境一般,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
文学是沈从文内心最深处的追求,他对文学美的追求和探索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边城》中,他将文学美运用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塘上毛家庄的桥边,沈从文细致地描绘了桥的结构和构造的形态,同时注重抒发自己强烈的感受:“这座桥限定了我的想象,也限定了我的朝向。
我终日看着它,或者倚着它。
它像上司一样,使我老老实实地安分地度过了许多日子。
”用语简练准确,情感表达生动深沉,展示了他对文学美的求索和探索。
人文美是沈从文审美理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他的笔下,人文美和自然美相互交融、汇聚成一片独特而绚丽的风景。
书中,他把毛家庄与它的居民描绘得深入人心。
人物形象生动,形同似真;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最重要的是,沈从文通过书中人物的命运与感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领略到边境小镇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主要体现在自然美、文学美和人文美三个方面。
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学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关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深邃的人文情怀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近些年,沈从文在华语文学的地位更加凸显。
人们不断探索、研究,寻找更深刻的审美理念,这让沈从文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加显著。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论沈从文《边城》
论沈从文《边城》论沈从文《边城》胥奎平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人民政府[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本文仅从沈从文对审美追求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性美人情美艺术形象造境艺术《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是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
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部雅致、清新而乡土气味又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湘西世界,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灵魂。
阅读《边城》,首先震憾我的是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
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尤其是作品中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富有诗情,那么地和谐,那么地优美,那么地纯净,那么地本色,令人钦慕。
《边城》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主体的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后人所仰慕。
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峒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在那战乱年代,沈从文在都市现实中看到的是生活中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的文学大师之一,其作品普遍被誉为“有韵味、有生命力,具有无尽可能性的小说”。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边城》。
从这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强调“细胞美学”。
他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能够发掘出物件中微小的细节,赋予其美感。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山水、民俗、风情等自然环境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美丽和特色。
例如,在描写雪景时,他写道:“雪片滴水落在树上,滴到地上,接着四散迸裂,如鸟儿饮水。
”这种细致入微、自然悠然的美感,使得小说的描写更富有生命力、真实感和美感。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不是为了表面奇异或特立独行,而是为了探寻人性的深层次。
在《边城》中,他通过群众中的“小人物”塑造了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例如,父亲、少爷、丐帮小霸王等各种不同的形象,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强与弱、忠诚与背叛等方面。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强调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生命力量的根源。
在《边城》中,他特别强调了土地、水、天、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将人物的命运和大自然相互联系,考虑到了地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表现出了小说中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强烈和深刻的体验。
在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所关注的审美理想。
他通过对细胞美学、人物形象和生命力量的强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小说《边城》中的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文化特色等,都通过沈从文的描写,得到了更深入、更真实和更具有美感的表现,这也使得这本小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的人性美撰写者:何兴伟导师:陈政论文概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的女神翠翠的崇拜;传达着沈从文心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凄凉,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性美人情美悲剧意识《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文本,是文学牧歌传统中顶峰之作。
沈从文的《边城》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为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1]小说刻画了众多鲜明独特、至善至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沈从文心中的女神翠翠形象的塑造,她是爱的天使,人类的精灵,。
是爱与美最完美的体现。
作品极力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和谐、优美、纯净,令人钦慕。
沈从文用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读者所仰慕。
一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湘西世界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洁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2]固然,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沈从文是一富于诗性的作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欣赏《边城》带给读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其三人性美。
一条绵长千里的湘水,一座耸立的白塔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边城茶垌的风土人情,儿时的回忆是他作品主题展现的源泉,倾诉着他的全部情思。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正如他所说:“我只想把我生命里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终于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于是他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远离政治,超越时空,苦心经营他的“湘西世界”,宣泄他的湘西情感。
他把时代精神的需要与他对湘西世界的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艺术家的执着和忠诚来构筑他的理想家园。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纯朴善良,勤劳忠诚。
正是沈从文毕生崇拜的。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二、沈从文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沈从文在心理交错忧郁之际完成的小说《边城》是沈灰暗心灵中的一盏明灯,是沈从文心中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
人性美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和赞美。
在沈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
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3]他认为美是纯乎自然,在自然中芸芸而生,加之用上帝之手去捏造,从而显出圣境中的“神”。
“神”“爱”“美”三者为一体。
沈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
《边城》中展示的“湘西世界”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出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自然的、纯情的、内在的“爱”。
茶垌里一件平凡事,几个平凡人被人类“爱”字牵连在一处,沈用虔诚的心对他们的哀乐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
在湘西边境茶垌附近住有这样的一户人家:外祖父,少女翠翠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
翠翠的爸爸和妈妈曾有过一段私情,后来因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就先后自尽了。
翠翠从小就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
翠翠渐渐长大,在一年过端午节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遇见了当地关水码头船总的次子傩送,在少女纯真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船总还有个大儿子天保,这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
先表露爱意的是大老天保,他托人来说媒失败后,照当地习俗兄弟俩要到西边山上唱山歌让翠翠从中选择。
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于是失望之余坐船远行,不料葬身于漩流之中,傩送因为父亲不愿把间接弄死长子的故娘娶进家中为媳也负气出走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外祖父感到惊愕,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带着为翠翠的命运担忧,带着人际间的无奈离开人世。
孤怜怜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但她还在思念她的那个心上人。
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部小说是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结束的。
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没有山盟海誓之语,没有离经叛逆之举,没有裙带交易;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隽永的传统东方美德。
作品充分展出了他们的行为高尚,和心灵之美。
在这令人神往之地,两个年青人心心相映,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实,而在这平实古朴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圣地上绽放着永久的魅力。
作者正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人性美。
初次阅读《边城》时还有一个人物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是“善”的化身。
在他身上表现出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我们有用不完的赞美之词来形容他,他就是翠翠的外祖父。
作品用老船夫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是通过一是他对外孙女翠翠的挚爱;二是他对乡邻的爱。
对翠翠老船夫倾注了作为外祖父应有的呵护,而且还肩负了对翠翠的父母之爱。
他把自己整个身心都给了外孙女,为了翠翠幸福,他可以接受女儿为了纯洁爱情而殉身,精心哺育外孙女长大,他还能几次拉下老脸,到船总顺顺家中,结果遭到误会,碰到钉子,这么大年纪的一位老人,你说能经得住几回碰,于是老人带着对翠翠的关爱毫无怨言地撒手人间。
他终身为乡邻服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不图一丝回报。
从老船夫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即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作品还通过天保与傩送的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
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爱上翠翠,可这里没纷争,没有忌妒,有的只是兄弟间的理解,他们互敬互爱用公平的方式去争取恋人的爱意。
在唱歌求爱这件事上,天保自知无望,傩送决定到天保唱时也由自己代唱,由翠翠选择。
天保外出遇难,哀伤中的傩送出于兄弟之情,离开了他心爱的翠翠,出走了。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豪爽慷慨、仗义疏财。
面对风雨飘摇中失去唯一亲人的翠翠,忙前忙后。
还有连昔日向翠翠母亲示爱遭拒的杨马兵,不但平日里与老船夫过往甚密,而且得知翠翠丧亲之事后也不请自来施以照料。
这里没有邪恶、贪欲、倾轧、争执,更没有功利、企图。
人与人之间呈现的那么良善、诚挚、豪侠重义、肝胆相照。
人和人之间就用一个“爱”字牵连着。
两性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兄弟之爱、乡邻之爱等等。
多么优美的人生形式,多么令人神往的理想生活世界。
湘西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4]沈从文经历的年代充满着黑暗与痛苦,作者通过傩送与翠翠之爱,着意淡化现实,去追求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生活方式;作者抒写风土人情,通过相濡以共的人际关系去和当时社会的杂乱纷争相对照,去呼唤那久违的“善良人情”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以此来寄托作者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三、沈从文在《边城》中塑造了“爱”与“美”的“女神”——翠翠沈在《边城》里给世人展示了至善至美的人性。
倘若把《边城》这部作品比作一座“神庙”,那翠翠便是这座“神庙”中的“女神”。
她是“美”的化身,是沈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她身上散发出清新淡远的自然美气息。
她在灵山秀水和淳朴民风的呵护下渐渐长大。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薰薰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5]“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
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过程。
看龙船初遇傩送“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爱情的种子就在少女的心里朦胧地生发。
两年后的端午节又相遇,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
既不轻浮又不撒娇,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
顺其而然下来是她对爱情深切追求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天保也爱上了她。
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这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当傩送按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
[6]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甜蜜幸福的爱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直生活在幸福里的她却迎来了人生的风暴,外祖父撒手人间,心上人负气出走。
但她依然坚守渡船,苦盼情人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7]留给翠翠的是遥遥的等待,这个等待也许是值得的,也许是茫然的,但她确实是孤独的,惆怅的,郁闷的。
全篇表现了翠翠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但还没有超乎自然,翠翠身上从另一方面还反映出人性的怯懦。
傩送从川东押货回到茶垌时翠翠的情形“见两个人站在码头边,斜阳影里背身看得极分明,正是傩送二老同他家中的长年!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
[8]明知是心上人,还躲躲藏藏。
翠翠虽对爱情专一,但不懂得应合时机。
这表现出人受环境的客观制约,导致人生阅历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