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的人性美
撰写者:何兴伟导师:陈政
论文概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的女神翠翠的崇拜;传达着沈从文心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凄凉,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性美人情美悲剧意识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文本,是文学牧歌传统中顶峰之作。沈从文的《边城》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为悖人性的人生形式”。[1]小说刻画了众多鲜明独特、至善至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沈从文心中的女神翠翠形象的塑造,她是爱的天使,人类的精灵,。是爱与美最完美的体现。作品极力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和谐、优美、纯净,令人钦慕。沈从文用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读者所仰慕。
一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湘西世界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洁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2]固然,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沈从文是一富于诗性的作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欣赏《边城》带给读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其三人性美。一条绵长千里的湘水,一座耸立的白塔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边城茶垌的风土人情,儿时的回忆是他作品主题展现的源泉,倾诉着他的
全部情思。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正如他所说:“我只想把我生命里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终于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他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远离政治,超越时空,苦心经营他的“湘西世界”,宣泄他的湘西情感。他把时代精神的需要与他对湘西世界的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艺术家的执着和忠诚来构筑他的理想家园。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纯朴善良,勤劳忠诚。正是沈从文毕生崇拜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二、沈从文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沈从文在心理交错忧郁之际完成的小说《边城》是沈灰暗心灵中的一盏明灯,是沈从文心中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人性美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和赞美。在沈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3]他认为美是纯乎自然,在自然中芸芸而生,加之用上帝之手去捏造,从而显出圣境中的“神”。“神”“爱”“美”三者为一体。沈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边城》中展示的“湘西世界”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出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自然的、纯情的、内在的“爱”。茶垌里一件平凡事,几个平凡人被人类“爱”字牵连在一处,沈用虔诚的心对他们的哀乐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在湘西边境茶垌附近住有这样的一户人家:外祖父,少女翠翠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翠翠的爸爸和妈妈曾有过一段私情,后来因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就先后自尽了。翠翠从小就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翠翠渐渐长大,在一年过端午节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遇见了当地关水码头船总的次子傩送,在少女纯真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船总还有个大儿子天保,这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先表露爱意的是大老天保,他托人来说媒失败后,照当地习俗兄弟俩要到西边山上唱山歌让翠翠从中选择。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于是失望之余坐船远行,不料葬身于漩流之中,傩送因为父亲不愿把间接弄
死长子的故娘娶进家中为媳也负气出走了。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外祖父感到惊愕,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带着为翠翠的命运担忧,带着人际间的无奈离开人世。孤怜怜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但她还在思念她的那个心上人。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整部小说是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结束的。
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没有山盟海誓之语,没有离经叛逆之举,没有裙带交易;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隽永的传统东方美德。作品充分展出了他们的行为高尚,和心灵之美。在这令人神往之地,两个年青人心心相映,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实,而在这平实古朴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圣地上绽放着永久的魅力。作者正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人性美。
初次阅读《边城》时还有一个人物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是“善”的化身。在他身上表现出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我们有用不完的赞美之词来形容他,他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作品用老船夫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是通过一是他对外孙女翠翠的挚爱;二是他对乡邻的爱。对翠翠老船夫倾注了作为外祖父应有的呵护,而且还肩负了对翠翠的父母之爱。他把自己整个身心都给了外孙女,为了翠翠幸福,他可以接受女儿为了纯洁爱情而殉身,精心哺育外孙女长大,他还能几次拉下老脸,到船总顺顺家中,结果遭到误会,碰到钉子,这么大年纪的一位老人,你说能经得住几回碰,于是老人带着对翠翠的关爱毫无怨言地撒手人间。他终身为乡邻服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不图一丝回报。从老船夫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即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作品还通过天保与傩送的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爱上翠翠,可这里没纷争,没有忌妒,有的只是兄弟间的理解,他们互敬互爱用公平的方式去争取恋人的爱意。在唱歌求爱这件事上,天保自知无望,傩送决定到天保唱时也由自己代唱,由翠翠选择。天保外出遇难,哀伤中的傩送出于兄弟之情,离开了他心爱的翠翠,出走了。船总顺顺大方洒脱、豪爽慷慨、仗义疏财。面对风雨飘摇中失去唯一亲人的翠翠,忙前忙后。还有连昔日向翠翠母亲示爱遭拒的杨马兵,不但平日里与老船夫过往甚密,而且得知翠翠丧亲之事后也不请自来施以照料。这里没有邪恶、贪欲、倾轧、争执,更没有功利、企图。人与人之间呈现的那么良善、诚挚、豪侠重义、肝胆相照。人和人之间就用一个“爱”字牵连着。两性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兄弟之爱、乡邻之爱等等。多么优美的人生形式,多么令人神往的理想生活世界。湘西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4]沈从文经历的年代充满着黑暗与痛苦,作者通过傩送与翠翠之爱,着意淡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