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表 里 虚 实 寒 热 阴 阳 表证 —— 表虚 表实 表寒 表热 —— —— 表
八纲基本证候
里证 里虚 里实 里寒 里热 —— —— 里
虚证 —— 虚寒 虚热 阴虚 阳虚 虚
实证 实寒 实热 —— —— 实
寒证 —— —— —— 寒
热证 —— 阴证 —— —— 阳证 热 阴 阳
一、表里辨证
第六章 辨证
薛霁
辨证的概念
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 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
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5.亡阳与亡阴证鉴别

四肢


其他ຫໍສະໝຸດ Baidu
汗热、 亡阴 温和 味咸 汗冷、 亡阳 厥冷 味淡
红干
洪实躁 肌热、气 急、按 粗、渴喜 之无力 冷饮 浮数而 肌冷、气 空、微 微、不渴 欲绝 喜热饮
白润
证候转化
• 证候转化——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 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 • 注意点: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 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 又是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之类证候关系。 • 分类 1)表里出入 2)寒热转化 3)虚实转化
1.阳虚证
• 概念: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 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 • 原因: 1)久居寒凉、过服苦寒清凉之品,耗伤阳气 2)气虚进一步发展 3)年高命门之火不足,寒从内生,产生虚寒 • 特点:多见于病久体弱,病势较缓者。
1.阳虚证
临床表现 • 畏冷,四肢不温,喜热饮——温煦无力; • 尿清,便溏,尿少浮肿——脾肾阳虚; • 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胖,苔白滑—— 阳气不能运化、蒸腾水液; • 面色白,脉沉迟无力,舌淡——阳不行血; • 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气虚的证候。
(一)寒证
临床表现: •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踡卧——阳 虚阴寒内盛或外感寒证,形体失去温煦; • 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苔白而润滑——寒不消水,津液未 伤; • 面色白,舌淡,脉迟或紧——寒致血脉收缩, 阳虚不能运血。
(二)热证
• 概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 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 分类: 1)实热证:外感火热之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 体内阳热过盛,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2)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盛, 即阴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所致。
(二)里证 临床表现 • 无新起发热、恶寒并见; • 脏腑症状为主; • 在腑、在上、在气——病轻浅; • 在脏、在下、在血——病深重。
(三)半表半里证 • 概念: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 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 里之间。 • 证候特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 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 脉弦。 • 注意:病位偏表则寒、偏里则热; 邪盛则寒、正盛则热。
(一)表里出入 • 意义: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及时改变治法 及时截断、扭转病势 因势利导 • 分类: 1)表证入里 2)里邪出表
1.表证入里 • 概念:表证 里证 表证消失 • 病机:外邪入里。 • 意义: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反 映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
1.里邪出表 汗 出 • 概念:里证高热 热退,病势转轻 斑疹外发 • 意义: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 愈有利。
(二)虚证
• 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 弱证候的概括。 •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导致阴液气血耗损。
(一)实证
• 概念: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 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 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 的概括。 • 病因病机 1)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 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 2)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 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 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 虚证
邪盛
虚实夹杂证
• 虚证+病邪
虚实夹杂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 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 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 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
返回本节
(二)寒热转化
•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 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 寒证化热: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 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 邪气;寒证 热证 寒证消失 • 热证化寒:是邪气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 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 热证 寒证 热证消失
(二)里证 • 概念: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 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 意义: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 • 特点: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 较长等。
(二)里证 里证的成因 • 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 •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 • 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 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 现的种种病证。
(一)表证 • 概念: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 证候的概括。 • 意义: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 特点: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 • 进展:治愈、内传。
(一)表证
临床表现: • 发热——阳气内郁则热; • 恶寒(或恶风)——外邪达表; • 头身痛——经络受邪不通; • 脉浮——气血抗邪达于外; • 舌苔薄白; • 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有 汗或无汗等症——皮毛口鼻的症状。
2.阴虚证
• 概念: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无以制阳、 滋润、濡养等作用所表现的症候。 • 原因: 1)热病、杂病日久,耗损阴液 2)五志(七情)过极,暗耗阴液 3)房事太过,耗精伤阴 4)过服温燥伤阴 • 特点:病程较长、病势缓等虚证。
2.阴虚证 临床表现 •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 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阴液亏 乏; • 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脉数—— 阴虚生虚热,虚火燥扰不宁。
3.亡阳证 • 概念: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 欲脱的危重证候(心肾阳气虚脱)。 • 原因: 1)阳虚进一步发展 2)阴寒极盛,致使阳气暴伤 3)大汗、失精、大出血,致使阳随阴脱 4)剧毒、严重外伤、痰瘀阻塞心窍,致 使阳气暴脱
3.亡阳证 临床表现 •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阳失固摄; •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温煦失职; • 神情淡漠——神失温养; • 呼吸气微——宗气大虚; • 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阳 不运血。
(二)热证 临床表现 • 发热、恶热、喜冷、苔黄——阳热偏盛/ 阴虚内热; • 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舌干少津——热耗津液; • 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 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热盛血液壅 盛,血运加速。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 热 寒 证 恶 寒 喜 热 恶 热 喜 冷 口 渴 不 渴
(一)实证
• 特点: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 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 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 点。 • 分类:风、寒、暑、湿、燥、热、疫毒以及 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 脓等,都属于实证的范畴。 • 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病情激剧、体质 壮实,多实证。
4.亡阴证 • 概念: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 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心肝肾)。 • 原因: 1)病久阴液耗竭 2)壮热大耗阴液 3)大汗、大吐、大泻或不止 4)严重烧伤
4.亡阴证 临床表现 •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口渴欲饮, 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脉 细——阴伤液少; • 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面色赤, 脉数疾——火热阳邪内炽。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寒热往来
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 以头身疼痛,鼻塞或 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 胸胁苦满 喷嚏等为常见症状, 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 等特有表现 内脏证候不明显 见症状 舌苔变化不明显 舌苔变化不明 显
多见浮脉
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返回目录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病因
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 失血过度。
证候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 时加重,自
(二)虚证
• 特点: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 并不明显。 • 分类: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 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 属于虚证的范畴。 • 临床:久病、势缓、耗损过多、体质素 弱,多为虚证。
四、阴阳辨证
•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 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 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 化较快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 •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 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 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 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 阴阳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 括,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六纲,阴阳是证候分 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病情性质的两个纲领。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反映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或属阳;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寒者热之”;
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热者寒之”。
(一)寒证
• 概念: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 候。 • 分类: 1)实寒证:外感阴寒邪气,或过服生冷寒凉, 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2)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致使阴寒偏 盛者,即阳虚证。 3)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 4)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脏腑阳气亏虚。
•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 • 从病位上,看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 病属里,病较深重。 • 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 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 为势退。 •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 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面 色
四 肢
神 态 踡 卧 少 动 仰 卧 躁 动
痰 涕 清 稀 色 白
二 便
舌 象 舌 淡 润苔 滑白 而 苔舌 黄红 而 干
脉 象 迟 或 紧


大 小便 便稀 清溏 长 大 小便 便干 短结 赤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黄 稠

三、虚实辨证 •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 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 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 实指邪气盛实,虚指正气不足。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概念
二、八纲辨证源流
一、八纲辨证概念
•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 辨证的纲领 •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 • 寒热——辨病情的性质 • 虚实——辨邪正斗争的盛衰 • 阴阳——辨病证的类别
二、八纲辨证源流
• 《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 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 • 《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 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 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 • 《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 《伤寒质疑》提出“八纲”一词
(三)虚实转化 •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 的变化,实证可以转变为虚证,虚证亦 可转化为实证。 • 实证转虚:临床常见,基本上是病情转 变的一般规律; • 虚证转实: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 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虚证转实
• 虚证
邪不盛
正气来复+新感病邪 实证
正气来复+旧邪 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