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辨证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论治
脾胃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根据证型如脾胃湿热、脾胃 虚寒、肝胃不和等,采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等治疗方法 。
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根据证型如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等,采用润肺止咳、清肺化痰等治疗 方法。
失眠
失眠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根据证型如心脾两虚、心胆 气虚、肝火扰心等,采用养心安神、镇静安神等治疗方法 。
发疾病。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偏食 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疾
病。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可导致 气血不和,引发疾病。
病机
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 易受外邪侵袭,导致疾病发生
。
邪气亢盛
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不和,引发疾病。
脏腑失调
情绪变化、饮食不节、劳累过 度等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 不和,引发疾病。
经络阻塞
外邪侵袭或气血不和可导致经 络阻塞,影响气血流通,引发
疾病。
病证分类
表证
外邪侵袭人体,病在肌肤、经络,表现为发 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寒证
表现为怕冷、喜暖、口淡不渴等症状。
里证
病在脏腑,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 等症状。
热证
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等症状。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证方法
CHAPTER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 特点,分析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一 种中医辨证方法。
VS
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 之一,尤其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 广泛。通过脏腑辨证,可以判断出病 变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机以及正邪关 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04 论治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医学课件
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可以探索出新的治疗手段,如中药与西药的联合用药, 利用中药的调理作用辅助西医的治疗。
推动医学发展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推动医学的进步。
现代医学对中医辨证医学的理解和接受
切诊
切脉
通过切脉了解病人的气血运行情 况,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按诊
通过按压病人的身体部位,了解 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04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原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人 体内部的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 作,并需要注意针刺的深度和角度, 以避免造成伤害。
文化和医学成果,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3
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医辨证医学也在
逐渐现代化。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得中医辨证医学能够更好
地满足现代医学需求。
中医辨证医学的重要性
临床价值
中医辨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 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痰浊内蕴
头痛头晕,胸闷脘胀,身 体沉重,舌胖苔腻。
瘀血阻络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舌 紫暗有瘀斑。
案例四:肿瘤的辨证治疗
气滞血瘀
疼痛固定不移,舌紫暗有瘀点。
痰瘀互结
肿块坚实,恶心呕吐痰多,舌紫 暗有瘀点苔厚腻。
毒热蕴结
肿块红肿热痛,口干口苦,舌红 苔黄。
中医药学概论
●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它既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配珍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的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侦察疾病的方法。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五味:是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用以反应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特点,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单行:是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辩证概论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辩证概论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
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
“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
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
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
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
因此,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
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中医药学概论》9辩证.ppt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痛排如出针和刺消、散痛,有停定留处于、体内,或血行 不畅,阻塞于经脉之肿内块,固或定淤出积血于色脏紫腑有组块织、器官之中,均 称为瘀血。由瘀血内皮阻肤所紫引斑起、的唇病舌证、,指称甲之为血瘀证。
【临床表现】瘀阻于心,青可紫见心悸、胸闷;瘀阻于肺, 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瘀阻于胃,可见 呕血;瘀阻于胞宫,可见痛经;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可 见局部肿痛青紫。
病情: 原患风湿病,因误服辛温药物,以致 病情恶化。高热,神迷,谵语,鼾睡,不饮 不食, 小便涩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洪而数,舌尖红绛, 苔黄厚腻而干。
思考讨论题:
1、此属何证?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The end!
辩证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病 辨证
辨证
方法
脏腑病辨证 外感病辨证
气病辨证 血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气血津液阴阳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阴阳的 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 为某种征候的辨证方法。
张某,男,54岁,干部,1975年8月12 日初诊。
主诉: 发热,咳嗽,咽痛、身痛不适四天
病情: 患者于8月9日晚起,周身疼痛,
发热,咳嗽,10日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 诊
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11日
晚再次发烧。今日上午诊见:发热、头痛、 咳嗽、
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
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 浮数。
思考讨论题:
1、本案应诊断为何证?为什么?
许某,男,71岁
主诉: 反复发作痰喘气急,甚则冷汗、呓语。
病情: 患者素有宿痰,每遇冬令则上气喘急, 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喘迫甚则冷汗出, 口渴思 饮,小便频数,合目则呓语喃喃,形神困惫,脉 虚大无力,舌干少苔。
中医药学概论
Page 20
8、风邪的性质和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癿特点。所以风 邪伤人容易侵犯头面或体表部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症状常表现游走丌定,变幻无常。 一般发病多急,传变较快。 (3)风性主动,故将动摇癿一些症状亦弻之为风。
Page 21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1)寒性清冷、发白,可见一派寒性症状。 (2)寒性收引、凝滞,故易出现经脉拘挛收缩呾气滞血 瘀致痛癿症状。
Page 13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半在毛,在窍为 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不 秋气相通应; 肺癿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 身之气。有宣发不肃降癿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外合皮毛,开窍亍鼻。
Page 14
(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 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癿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 参不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亍全身癿功能,所以中 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 呼吸丌利、气喘等症;肺气丌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 症。Page 来自2311、湿邪性质和特点
(1)湿性粘腻、停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 湿能阻碍人体癿气机流畅,症状常表现固定丌秱 或粘滞丌爽;一是指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 (2)湿性重着、趋下,故常见有肢体沉重、酸困 癿症状,起病亦往往先从人体癿下部开始。 (3)湿性污浊,故白带、淋浊、下痢、湿疹、疮 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4)湿化痰饮,中医认为,湿为无形之水,湿邪 停聚可成痰饮伤人。 (5)湿邪易伤脾。
Page 33
(4)卫气: “卫”即保卫癿意思。卫气也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是人 体阳气癿一部分又有“卫阳之称”其性彪悍滑疾,也就是 活动力强,行动迅速,所以能丌受脉管癿约束,行亍脉外, 遍及全身。卫气癿主要功能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 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中医药学概论-辨证
(一)寒证
临床表现: •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踡卧——阳 虚阴寒内盛或外感寒证,形体失去温煦; • 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苔白而润滑——寒不消水,津液未 伤; • 面色白,舌淡,脉迟或紧——寒致血脉收缩, 阳虚不能运血。
(二)热证
• 概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 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 分类: 1)实热证:外感火热之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 体内阳热过盛,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2)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盛, 即阴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所致。
第二节
表 里 虚 实 寒 热 阴 阳 表证 —— 表虚 表实 表寒 表热 —— —— 表
八纲基本证候
里证 里虚 里实 里寒 里热 —— —— 里
虚证 —— 虚寒 虚热 阴虚 阳虚 虚
实证 实寒 实热 —— —— 实
寒证 —— —— —— 寒
热证 —— 阴证 —— —— 阳证 热 阴 阳
一、表里辨证
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病情性质的两个纲领。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反映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或属阳;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寒者热之”;
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热者寒之”。
(一)寒证
• 概念: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 候。 • 分类: 1)实寒证:外感阴寒邪气,或过服生冷寒凉, 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2)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致使阴寒偏 盛者,即阳虚证。 3)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 4)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脏腑阳气亏虚。
第六章 辨证
辨证—中医药学概论(中医理论)
---
《 是非非化
素 以升出灭
问 升降入,
》
降,,升 出则则降
入无无息
血的功能
(一)濡养
面色萎黄、肌肉瘦 削、肌肤干涩、毛发不 荣、肌肤麻木或运动无
力、失灵。
(二)化神
精神疲惫、健 忘、失眠、多梦、烦 躁、惊悸,甚至神志
恍惚、谵妄、昏迷。
知识具有保鲜期!
本课程部分图片来源于 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
摄气 生。 类”
》
·
---
“ 气 者 , 人 之
根 《本
难也 经。 八” 难 》
气机失调
• 气滞—运行不畅,阻滞不通 • 气逆—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 气陷—上升不及,下降太过 • 气脱—气不内守,外逸 • 气闭—气不外达,内郁
,以以则“
无生生气出
器长长立入
不化壮孤废
有收老危则
。藏已。神
”。;故机
目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第三节 其他辨证
学习目标
掌握 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证型的主要临床表 现。
熟悉 气血津液辨证各证型的主要临床表现。
了解 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内容。
一、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气病辨证,是以气的生理功能为依据,分析、判断 导致气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型的辨证方法。《素问·举 痛论篇》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 性。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有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 气脱证及气逆证等。
人体之气的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脏腑气机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 关键
。
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
中医辨证(精)ppt
现代中医的辨证理论
教材与专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及各类中医专著为现代中医辨 证理论提供了依据。
现代名老中医经验
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辨证理论有着重要贡献。
辨证理论的实践意义
指导诊断与治疗
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 制定提供了依据。
寒证定义
寒证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机体失于温煦,出现以冷寒、凝 滞为主要特征的证候。
寒证分类
寒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为寒邪 侵袭,虚证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不足等引起的虚寒证。
热证定义
热证是指体内阳热过盛,阴液不足 ,机体失于滋润,出现以热性、干 燥为特征的证候。
热证分类
热证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为阳邪 侵袭,虚热为脏腑功能亢进、阴虚 火旺等引起的虚热证。
体质养生法
总结词
体质养生法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进行 保健的方法。
02
阴虚体质
注重滋阴降火、润燥生津的食物,如 银耳、梨、蜂蜜等,避免辛辣、煎炸 等刺激性食物。
01
血瘀体质
注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食物,如 黑木耳、山楂、柠檬等,避免过度饮 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05
03
阳虚体质
注重温阳补肾、益气健脾的食物,如 羊肉、鸡肉、韭菜等,避免生冷、寒 凉等食物。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定义
脏腑辨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它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判 断病变的脏腑,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六腑两大类,其中五脏包括心、肝 、脾、肺、肾,六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针对不同脏腑 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基础-第六章 辨证
鸣气喘,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药学概论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七)寒饮客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迟。
中医药学概论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八)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腹痛,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迫 、色黄而臭,或腹泻不爽、粪质黏稠腥臭,伴有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
酸软或遗精,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
无苔,脉细数。
中医药学概论
六、脏腑兼病辨证
(二)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
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
中医药学概论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是心血虚与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心血虚兼有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
脉细弱等; 心阴虚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苔少 、脉细数等。
中医药学概论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
不通!痛!
心悸怔忡,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时发时止。
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胸闷较甚,苔白
腻,脉沉滑,为痰瘀痹阻心脉;
若疼痛剧烈、突然发作、畏寒肢冷、得温痛减、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为寒邪内盛之象; 若疼痛且胀、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舌淡红或黯红、脉弦 ,多为气滞。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学第六章辨证
津液病辨证
津液不足证
指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 失其濡润滋养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燥热 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大吐、大泻、 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因素引起。
水液停聚证
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 水肿等病证。多因外感六淫、内伤脏 腑、饮食劳逸失调等因素引起。
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 气血两虚证: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 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辨证施治注意事项
遵循整体观念
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 整体状况,包括体质、年龄、性别等因
素。
动态调整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方式。
注重生活调理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生 活调理,包括饮食、运动、情志等方 面的调养。
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 状态,常表现为胀闷疼痛、脉 弦等症状。多因情志不遂、饮 食失调或感受外邪等引起。
指气机上逆的病理状态,常表 现为咳嗽、喘息、呕吐、呃逆 等症状。多因情志过激、饮食 不节或外邪侵袭所致。
血病辨证
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 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 ,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 ,脉细等为常见证候。
恐伤肾
过恐则伤肾,表现为腰膝酸软、 遗精早泄等,应保持心态平和, 避免过度恐惧。
饮食劳伤辨证
饮食辨证
指因饮食不节或不洁导致的疾病,应了 解其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VS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二篇 四诊与辨证 第十章
• 【临床表现】实证的表现很多,很难概括。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为 实证,病情急剧者多为实证,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
• (二)虚证 • 【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一、气虚类证
• (一)气虚证 • 【概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
,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 (二)气陷证 • 【概念】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
•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 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等。
• 三、虚实辨证
•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 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一)实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证一般是由气虚证发展而来,为气虚 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 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症。
• (三)气不固证 • 【概念】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临床表现】自汗,易感冒,出血,二便失禁,滑精、滑胎等。 • (四)气脱证 • 【概念】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 •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
中医辨证医学课件
糖尿病的中医调理
肿瘤概述
肿瘤是一种异常增生性疾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中医认为肿瘤与正气虚弱、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
肿瘤的中医防治
防治方法
中医防治肿瘤注重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化痰散结等方面,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案例分析
一位70岁男性患者,患肺癌多年,采用中医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了增强。
xx年xx月xx日
中医辨证医学课件
CATALOGUE
目录
中医辨证医学概述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中医预防与康复中医临床案例分析中西医结合医学展望
中医辨证医学概述
01
定义
中医辨证医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它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揭示疾病的内在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特点
中医辨证医学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辨证论治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定义与特点
VS
中医辨证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奠基,唐宋时期的繁荣,以及明清时期的鼎盛等多个阶段,至今仍然在国内外广泛运用和发展。
重要性
中医辨证医学在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不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对其他医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辨证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整体观念
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4)脏腑辨证 (5)经络辨证
“空间(kōngjiān)”病位→适用于内伤杂病。
(6)六经辨证 (7)卫气营血辨证 (8)三焦辨证
“时间”病位→适用于外感时病。
第四页,共142页。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b一i节àn表z里h(èbniǎogl)ǐ)辨证
第二节 寒热辨证
第三节 虚实(xūshí)辨证
第四节 阴阳辨证
第十七页,共142页。
2.寒 邪 束 表 证
是指阴寒之邪侵袭(qīnxí)肌表所产生的轻浅证候。
寒邪致病特点(tèdiǎn) (1)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 (2)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 (3)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外寒 侵袭 (qīnxí )
寒袭肤表 → 恶寒、身疼、无汗,
对于临床正确认识疾病过程,具有重要(zhòngyào)的指导意义。 4.八纲辨证对疾病认识不深刻,不具体。
由于八纲辨证比较笼统、抽象,临床必须结合其它辨证分类方法 ,对疾病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八页,共142页。
第五章 八纲辨证 (biànzhèng)
第一节 表 里 辨 证
第九页,共142页。
概念
1.表和里 是辨别疾病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gānglǐng)。 表里是相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第二页,共142页。
辨证概述
(2)辨病因病性(统称病性):明确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 性原因及其本质属性。 ①抽象病性:寒、热,虚、实,阴、阳等。 ②具体病性:风、寒、暑、湿、燥、火、毒、脓、痰、水、饮、 食积、虫积、结石、气滞、气逆、血瘀、气虚、血虚……。
每一个证名的确立,则是“病位十病因病性”。如: 肺脾气(píqi)虚证、血虚生风证、瘀阻胃络证、风寒束表证。
中医药学概论其他辩证
以六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为基,将外感温热病证候归为 上、中、下三焦的病证。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一)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包括太阴肺和厥阴心包之病变,多为温病初起阶 段,主要指外感温热之邪侵犯太阴肺与厥阴心包所表现的一类 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汗出、舌边尖 红、脉浮而见;或但热不寒、口渴、咳嗽气喘、舌苔黄、脉数; 甚者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大汗、肢厥、舌红绛。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指太阳经证未解,邪向内传而未入里,处半表 半里间,多为邪犯少阳,致其枢机不利,出现寒热往来、胸胁 苦满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指脾阳不足,内生寒湿之邪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食不下、腹满而吐、大便自利、口不渴、四肢 欠温、脉沉缓而弱。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五)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指伤寒后期,机体阳气衰,全身表现为虚寒之 象。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症包括阳明胃和太阴脾之病变,主要指温热之邪侵 犯阳明胃与太阴脾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脘痞、呕 恶、身热不扬、便溏、苔黄腻、脉濡数。
YEA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亡阳与亡阴证鉴别
汗
四肢
舌
脉
其他
汗热、 亡阴 温和 味咸 汗冷、 亡阳 厥冷 味淡
红干
洪实躁 肌热、气 急、按 粗、渴喜 之无力 冷饮 浮数而 肌冷、气 空、微 微、不渴 欲绝 喜热饮
白润
证候转化
• 证候转化——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 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 • 注意点: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 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 又是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之类证候关系。 • 分类 1)表里出入 2)寒热转化 3)虚实转化
(一)寒证
临床表现: •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踡卧——阳 虚阴寒内盛或外感寒证,形体失去温煦; • 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苔白而润滑——寒不消水,津液未 伤; • 面色白,舌淡,脉迟或紧——寒致血脉收缩, 阳虚不能运血。
(二)热证
• 概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 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 分类: 1)实热证:外感火热之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 体内阳热过盛,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2)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盛, 即阴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所致。
(二)虚证
• 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 弱证候的概括。 •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导致阴液气血耗损。
1.阳虚证
• 概念: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 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 • 原因: 1)久居寒凉、过服苦寒清凉之品,耗伤阳气 2)气虚进一步发展 3)年高命门之火不足,寒从内生,产生虚寒 • 特点:多见于病久体弱,病势较缓者。
1.阳虚证
临床表现 • 畏冷,四肢不温,喜热饮——温煦无力; • 尿清,便溏,尿少浮肿——脾肾阳虚; • 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胖,苔白滑—— 阳气不能运化、蒸腾水液; • 面色白,脉沉迟无力,舌淡——阳不行血; • 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气虚的证候。
(二)虚证
• 特点: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 并不明显。 • 分类: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 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 属于虚证的范畴。 • 临床:久病、势缓、耗损过多、体质素 弱,多为虚证。
四、阴阳辨证
•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 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 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 化较快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 •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 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 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 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 阴阳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 括,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六纲,阴阳是证候分 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第六章 辨证
薛霁
辨证的概念
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 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
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病情性质的两个纲领。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反映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或属阳;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寒者热之”;
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热者寒之”。
(一)寒证
• 概念: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 候。 • 分类: 1)实寒证:外感阴寒邪气,或过服生冷寒凉, 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2)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致使阴寒偏 盛者,即阳虚证。 3)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 4)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脏腑阳气亏虚。
(一)表证 • 概念: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 证候的概括。 • 意义: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 特点: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 • 进展:治愈、内传。
(一)表证
临床表现: • 发热——阳气内郁则热; • 恶寒(或恶风)——外邪达表; • 头身痛——经络受邪不通; • 脉浮——气血抗邪达于外; • 舌苔薄白; • 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有 汗或无汗等症——皮毛口鼻的症状。
4.亡阴证 • 概念: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 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心肝肾)。 • 原因: 1)病久阴液耗竭 2)壮热大耗阴液 3)大汗、大吐、大泻或不止 4)严重烧伤
4.亡阴证 临床表现 •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口渴欲饮, 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脉 细——阴伤液少; • 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面色赤, 脉数疾——火热阳邪内炽。
(二)热证 临床表现 • 发热、恶热、喜冷、苔黄——阳热偏盛/ 阴虚内热; • 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舌干少津——热耗津液; • 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 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热盛血液壅 盛,血运加速。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 热 寒 证 恶 寒 喜 热 恶 热 喜 冷 口 渴 不 渴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寒热往来
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 以头身疼痛,鼻塞或 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 胸胁苦满 喷嚏等为常见症状, 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 等特有表现 内脏证候不明显 见症状 舌苔变化不明显 舌苔变化不明 显
多见浮脉
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面 色
四 肢
神 态 踡 卧 少 动 仰 卧 躁 动
痰 涕 清 稀 色 白
二 便
舌 象 舌 淡 润苔 滑白 而 苔舌 黄红 而 干
脉 象 迟 或 紧
白
冷
大 小便 便稀 清溏 长 大 小便 便干 短结 赤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热
黄 稠
数
三、虚实辨证 •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 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 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 实指邪气盛实,虚指正气不足。
(一)实证
• 特点: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 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 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 点。 • 分类:风、寒、暑、湿、燥、热、疫毒以及 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 脓等,都属于实证的范畴。 • 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病情激剧、体质 壮实 热 阴 阳 表证 —— 表虚 表实 表寒 表热 —— —— 表
八纲基本证候
里证 里虚 里实 里寒 里热 —— —— 里
虚证 —— 虚寒 虚热 阴虚 阳虚 虚
实证 实寒 实热 —— —— 实
寒证 —— —— —— 寒
热证 —— 阴证 —— —— 阳证 热 阴 阳
一、表里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概念
二、八纲辨证源流
一、八纲辨证概念
•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 辨证的纲领 •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 • 寒热——辨病情的性质 • 虚实——辨邪正斗争的盛衰 • 阴阳——辨病证的类别
二、八纲辨证源流
• 《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 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 • 《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 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 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 • 《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 《伤寒质疑》提出“八纲”一词
•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 • 从病位上,看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 病属里,病较深重。 • 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 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 为势退。 •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 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返回目录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病因
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 失血过度。
证候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 时加重,自
(二)寒热转化
•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 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 寒证化热: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 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 邪气;寒证 热证 寒证消失 • 热证化寒:是邪气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 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 热证 寒证 热证消失
(二)里证 • 概念: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 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 意义: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 • 特点: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 较长等。
(二)里证 里证的成因 • 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 •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 • 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 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 现的种种病证。
(一)实证
• 概念: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 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 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 的概括。 • 病因病机 1)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 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 2)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 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 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一)表里出入 • 意义: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及时改变治法 及时截断、扭转病势 因势利导 • 分类: 1)表证入里 2)里邪出表
1.表证入里 • 概念:表证 里证 表证消失 • 病机:外邪入里。 • 意义: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反 映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