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EMIA营养性缺铁性贫血.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BC生成缺铁期(IDE):此期贮存铁进 一步耗竭,RBC制造Hb铁亦不足,但循环 中Hb量尚不减少;
缺铁性贫血期(IDA):出现低色素小 细胞贫血和一些非血液系统症状
2. 其他系统
神经症状: 消化系统:吸收障碍、胃酸缺乏等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降低 肌肉运动系统: 粘膜损伤:出现口腔炎、舌炎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Hb↓↓,RBC↓; RBC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浅染区扩 大。MCV<80 fl,MCH <26pg, MCHC <0 .31, Ret RBC正常或轻度减少。WBC、PLT一般无特 殊改变。
(二)骨髓像 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 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RBC均较小,胞浆量少, 边缘不规则,染色偏蓝。粒系和巨核细胞系一 般无明显异常。
婴儿和儿童铁代谢的特点
足月新生儿体内总铁平均75mg/kg,其中25%为 贮存铁;“生理性贫血”使得贮存的“节余 铁”↑,而从食物中吸收的铁减少。
生后6~8周,Hb降至最低点(110g/L) 第2阶段(约2月龄),造血又复活跃,不易发
生缺铁。 第3阶段(约4月龄以后),生长发育快速,对
吸收率
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高,植物性食物 中的铁吸收率低。
VitC、果糖、氨基酸等还原性物质能使 Fe3+变成Fe2+ 有利于吸收;磷酸、草酸等与铁 形成不溶性铁盐,难吸收;植物纤维、茶、咖 啡、蛋、牛奶可抑制铁的吸收。
几个概念
血中的铁均需由转铁蛋白进行运输。在正常 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 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其余2/3仍具有与铁结 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便可使其成 为饱和状态,其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 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 铁结ຫໍສະໝຸດ Baidu力。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百分比 称转铁蛋白饱和度
成熟儿 生后4个月~3岁每天约需铁1mg/kg。 早产儿 需铁较多,约为2mg/kg。 各年龄小儿每天摄入铁的总量不宜超过15mg。
(六)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
胎儿期铁代谢特点 母体获得(胎盘),孕期后3月获铁最多,
约4mg/天。 足月儿从母体获铁可供生后4~5月之用,
未成熟儿易发生缺铁。 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其对胎儿的铁供应。
(二)缺铁对各系统的影响
1.血液 系统 缺铁时血红素形成不足,Hb 合成减少,新生RBC中Hb含量不足,细胞 浆较少;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 响较小,故RBC数量减少的程度不如Hb减 少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
缺铁三个阶段
铁减少期(ID): 体内贮存铁减少,但 是供RBC制造Hb的铁尚未减少
膳食铁的需求增加,人乳、牛乳含铁量均低, 难以满足需求,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IDA,6 月~2岁或3岁小儿缺铁的发生率高
未成熟儿生长发育快、贮存铁耗竭更早,对外 源铁的需求量更大,更易早期发生IDA
儿童期缺铁的原因:食物搭配不合理,铁吸收 受抑制;钩虫、蛲虫感染的隐性失血;性成熟 期生长发育加快对铁的需量增加,初潮以后少 女月经过多。
(四)铁的贮存与利用
体内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需要铁时:铁蛋白→Fe 2+ → Fe 3+ + 转铁
蛋白→需铁组织。 到达骨髓造血组织后 进入 幼红细胞,在
线粒体中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后 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五)铁的需要量和排泄量
正常成人:排泄恒定,每天1mg,胆汁、尿、 汗和脱落的粘膜细胞。
原因: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可使某些 酶(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核糖苷酸还原 酶、琥珀酸脱氢酶等)活性下降,这些酶与生 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的合成和分解有 关,因而可出现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6个月至2岁最多见,起病缓慢
(一)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疲乏、 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缺铁性贫血外周血像
(三)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1、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在ID期已降低,IDE和IDA期更加明显。 小 于3个月婴儿 194 ~238μg/L; 3个月以后 18 ~91μg/L。<12 μg/L提示缺铁。缺铁合 并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SF 值可不降低。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FEP)
新生儿75mg/kg。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60-70%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肝、脾、BM)
30% 含铁酶(细胞色素酶、琥珀酸脱氢酶等)
极少量
(二)铁的来源
食物 每天1~1.5mg 衰老的RBC破坏释放的铁
(三)铁的吸收和转运
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 吸收途径
进入肠粘膜 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 结合形成铁蛋白(ferritin) 进入血液与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 运送至 BM等需铁和贮铁组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缺铁的病因 1.先天贮铁不足 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
孕母严重缺铁性贫血 2.铁摄入量不足 主要原因 人乳、牛乳、谷
物中含铁量均低 3.生长发育快 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 4.铁的吸收障碍 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 5.铁的丢失过多 鲜牛乳过敏、肠息肉、美克
尔憩室、膈疝、钩虫病
(二)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轻度肿大
(三)非造血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异食癖,呕吐、腹泻, 口腔炎,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 ,精神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心血管系统: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 重者心力衰竭
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 上皮组织:反甲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 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其临床特征为: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 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是小儿贫血 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铁的代谢
(一)人体总铁含量及其分布 正常成人男性 50mg/kg,女性 35 m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