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相互关系的学科。
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培养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了解和掌握。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3. 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培养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意识。
4. 学习运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1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教育的关系2. 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2.1 0-2岁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2.2 3-6岁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2.3 7-12岁幼儿的认知和自我意识发展3. 幼儿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3.1 幼儿教育环境的设计与管理3.2 幼儿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实施3.3 幼儿发展评估与干预手段4. 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方法4.1 观察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的应用4.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4.3 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递和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
2. 实践体验法:通过参观实验室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状况。
3. 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4. 课堂演示与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和实验,在具体案例中帮助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方法。
5.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小测、论文写作、实验报告和小组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五、参考教材1. 钱永祥. 幼儿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 刘斌, 郭瑞斌. 幼儿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六、考核要求1. 平时表现(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占总成绩10%。
2. 课堂小测:占总成绩20%。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其二者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共识: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它不单纯是心理学,还有探讨幼儿教育教学问题;它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来考察幼儿的学习与教育。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
)替代学习: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他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复习提纲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聊聊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
这个话题可大可小,但是我们要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聊聊,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概述。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
咱们都知道,孩子从小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等。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这就要涉及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
比如说,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因为情感是孩子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的基础。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因为认知能力决定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发展,因为行为是孩子与外界互动的主要方式。
我们来说说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
比如说,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自主性,因为自主性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动力。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适应性,因为适应性是孩子面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能力。
现在,我们来说说如何在幼儿园里进行有效的教育。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因为情感需求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比如说,我们要关心孩子是否感到快乐、安全和有价值。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认知需求,因为认知需求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比如说,我们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行为需求,因为行为需求是孩子与外界互动的主要方式。
比如说,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学会运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注孩子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匪浅!下次再见啦!。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名词,下面为您逐一解释。
“幼儿心理发展”:指幼儿从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心理活动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这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幼儿从只能简单地感知周围事物,到逐渐能够理解复杂的概念,就是认知发展的体现。
“认知发展理论”:这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理论。
他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这三个过程实现的。
同化是指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则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
“学习动机”:它是推动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幼儿可能因为对某事物的好奇、渴望得到表扬或者想要获得知识等原因而产生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学习”: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比如,看到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得到了表扬,自己也会尝试去分享。
“强化”:这是一种增加某种行为出现频率的方法。
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如表扬、奖励,以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如免去惩罚,从而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自我效能感”:指幼儿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儿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儿可能会对困难任务望而却步。
“情绪调节”: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从大哭大闹到能够慢慢平静下来。
“依恋”: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照顾者离开时会表现出适度的不安,回来时则会愉快地迎接;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可能会过度焦虑或者对照顾者的离开和返回表现出冷漠。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关键信息项:1、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心理学》2、课程目标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5、考核方式6、教材选用11 课程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112 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113 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教学内容121 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发展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幼儿意志的发展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2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123 幼儿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观察与评价方法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与干预12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3 教学方法131 课堂讲授系统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的教育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交流与学习。
133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的幼儿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4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观察和实习,亲身体验幼儿教育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
14 考核方式1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占总成绩的 30%。
1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占总成绩的 70%。
15 教材选用151 选用权威、经典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
《幼儿教育心理学》提纲_0

---------------------------------------------------------------最新资料推荐------------------------------------------------------《幼儿教育心理学》提纲《幼儿教育心理学》提纲09950410 ◆ 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注意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2.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3.强化: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的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另一种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辨识消极强化。
4.消退法消退法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的减少两种或以上的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作出有辨别的反应。
5.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1 / 3难到易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幼儿对每个框架的学习内容作出反应,若正确,就会获得积极的强化,并进入下一进度的学习,若错误,有利于找出正确答案的信息,帮助幼儿重新解决问题。
6.发现学习是布鲁纳主张的最佳学习方式,指儿童用自己的头脑通过探索过程获得知识。
7.观察学习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刻板的模仿榜样行为。
8.学习的个别差异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境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等方面的差别。
9.外部动机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复习提纲一、教学内容1.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4.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5. 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4. 引导学生掌握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幼儿教育场景,让学生思考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幼儿心理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4. 知识拓展:介绍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的整体理念。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幼儿教育心理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幼儿教育目标及实现途径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列举三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4. 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5. 阐述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发展、学习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解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的基础。
教师需要了解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等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婴儿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幼儿期,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在学龄前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二、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和分类的能力;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发展的培养情感发展对幼儿的整体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例如,教师可以倾听幼儿的心声,给予他们关注和理解;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四、社交技能的培养社交技能的培养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之间的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会分享和合作;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流和解决冲突;可以通过讨论和反思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意识和社交技巧。
五、评估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学习和行为,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与家长和同事的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0-6 岁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游戏、交往等心理活动。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动力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情感发展的特点、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等。
幼儿学习心理 包括幼儿学习的特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幼儿游戏心理 包括幼儿游戏的特点、游戏的作用、游戏的指导等。
幼儿交往心理 包括幼儿交往的特点、交往的方式、交往的指导等。
幼儿心理健康 包括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表情等,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实验法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测验法 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 2. 3. 4. 5. 6. 1. 2. 3. 4. 1. 2.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推动幼儿教育改革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推动幼儿教育改革,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的综合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综合化,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多个方面。
幼儿教育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是指对3岁到7岁儿童进行有系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心理学名词,这些名词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下面将对几个常用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幼儿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对自身情绪的感受和处理的过程。
幼儿在情绪调节中逐渐学会识别不同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应对困惑或挫折,以维持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2.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和描述,包括自身特点、能力、外貌以及对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认知。
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自己行为的观察,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同和理解。
3. 同理心同理心是幼儿在感受他人情感的同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并体谅对方的心理状态。
通过培养和发展同理心,幼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在与他人相处中展现出关心、尊重和合作的行为。
4. 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幼儿在行为和情感上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自律能力包括规律性行为的养成、延迟满足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律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教育环境,并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5.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思维和知识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认知发展涉及到幼儿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通过与物体、人和环境的互动,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6. 社会化社会化是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
在幼儿教育中,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会分享、合作、与他人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幼儿能够逐步融入社会,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7. 幼儿期发展阶段幼儿期发展阶段是指3岁到7岁之间的儿童所经历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幼儿期,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1. 幼儿教育心理学导论: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
2. 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3. 幼儿教育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
4. 幼儿学习心理:学习的实质、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5. 幼儿教育心理实践: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应用实践。
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幼儿教育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章节、重点概念和原理等。
板书要求清晰、简洁、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2)请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请分析一个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2. 答案:(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过程中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旨在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让宝宝们快乐成长的小秘密一、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嘿,亲爱的家长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幼儿教育心理学。
简单来说,幼儿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的学问。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呢?因为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二、孩子们的心理特点1.好奇心旺盛小朋友们天生就有一颗好奇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他们喜欢摸摸这,碰碰那,总是想要知道一切事物的来龙去脉。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模仿能力强孩子们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和表情。
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好榜样。
我们也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
3.情感丰富小朋友们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高兴或者难过。
所以,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鼓励。
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如何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1.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不要强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
2.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我们还要教育孩子们学会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逐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穿衣服、收拾玩具等。
这样既能锻炼孩子们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独立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注重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旨在研究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2、掌握幼儿学习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
3、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4、培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幼儿心理发展概述1、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介绍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发展学派等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
分析不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2、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详细阐述幼儿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举例说明幼儿在各年龄段的典型行为表现。
(二)幼儿学习心理1、幼儿学习的特点强调幼儿学习的直观性、行动性、无意性和模仿性等特点。
对比幼儿学习与成人学习的差异。
2、幼儿学习的类型介绍幼儿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等类型。
分析不同学习类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3、幼儿学习的动机探讨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奖励机制等方式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与教育讲解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提出促进幼儿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活动和方法。
2、幼儿的注意发展与教育分析幼儿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如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性差等。
介绍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策略和方法。
3、幼儿的记忆发展与教育阐述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如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等。
提供有助于幼儿记忆发展的教育建议和活动。
4、幼儿的思维发展与教育探讨幼儿思维的特点,如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等。
设计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让人又爱又怕的玩意儿——幼儿教育心理学。
你们是不是觉得这门课就像是一场“心理大冒险”,既刺激又充满未知?别急,让我来给你们划重点,轻松应对这个挑战。
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这可不是简单的“儿童心理学”哦,它更注重孩子们的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想象一下,这些小家伙们就像小树苗一样,每天都在悄悄长大,我们得好好呵护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门课的重点内容。
第一,我们要了解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比如“三岁看老”嘛,就是说三岁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基本定型,以后变化不会太大。
第二,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就像咱们大人有时候也需要个拥抱和安慰一样,孩子们也不例外。
第三,我们要学习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可是教学的关键啊。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呢?你得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心声,跟他们一起玩耍、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要多观察、多思考,遇到问题不要怕,大胆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别忘了实践出真知,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组织亲子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现在,让我们来个小测试吧!看看谁能最快地记住这些关键点:
1.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2.情感需求在幼儿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对的小伙伴,掌声鼓励!嘿嘿,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心灵成长之旅”吧!。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幼儿教育心理概述复习提纲《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一、引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幼儿 幼儿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幼儿是指 3-6 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指对 3-6 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情境 幼儿教育情境是指幼儿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等。
幼儿教育情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幼儿学习心理 幼儿学习心理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幼儿学习心理主要包括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方面的研究。
(二)幼儿教学心理 幼儿教学心理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核心研究内容。
幼儿教学心理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三)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四)幼儿教育情境心理 幼儿教育情境心理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
幼儿教育情境心理主要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情、语言等方面的表现,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中与心理发展和行为相关的科学领域。
它旨在了解幼儿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以指导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幼儿教育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及其解释。
一、感知感知是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和处理外部信息的过程。
在幼儿教育中,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能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感知到世界,并通过感知过程了解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二、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实践和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幼儿教育中,学习是培养幼儿认知、社交和情绪发展的关键。
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操作等方式进行,并随着幼儿成长逐渐提高。
三、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
幼儿的记忆能力发展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者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四、适应适应是指个体在面对新的环境或情境时,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来适应新的要求。
在幼儿教育中,适应是幼儿面对学校、班级和家庭等新环境时必备的能力。
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的适应过程,并提供支持来帮助幼儿顺利适应。
五、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能够识别、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
教育者需要提供情绪教育和支持,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处理冲突和控制情绪波动。
六、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认可和提供适当的反馈,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七、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行为。
在幼儿教育中,社交技能是幼儿顺利融入集体生活和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
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学习分享、合作、倾听、尊重等社交技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结语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这些名词解释是帮助理解幼儿发展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学分支领域,旨在了解幼儿的情感、认知、社会和个性发展,并探索如何促进他们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情感发展:指幼儿在情感方面的成长与变化。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情感联系,学会表达情感,并开始发展自我意识。
2. 认知发展:涉及到幼儿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思维和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获得更多的认知能力,如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
3. 社会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规范方面的成长。
幼儿通过与家人、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4. 自我概念:指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这包括对自己外貌、能力、性格特点和身份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在家庭和社交场景中的角色的认识。
5.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因素。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以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6. 适应能力:指幼儿应对环境变化和挑战的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幼儿对新情境的适应、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7. 错误纠正: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通过及时的错误纠正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是培养幼儿自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一环。
8. 游戏教育: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
幼儿通过各类游戏活动,获得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机会。
9. 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对规则和纪律的认识和遵守能力。
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在学校和社交场景中的适应和协作。
10. 情绪管理:幼儿教育中需要教授幼儿正确有效地管理情绪的技巧。
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者的重要参考和指导,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了解和应用相关的心理学名词,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辅导幼儿,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幼儿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
这包括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注意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能力发展等。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
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在出生后的前几年迅速发展。
例如,新生儿的视力相对较弱,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够逐渐看清更远处和更细小的物体。
注意力是幼儿集中精力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幼儿的注意力通常较为短暂且容易分散,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发育,他们能够逐渐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记忆力在幼儿时期也不断发展。
幼儿往往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逻辑记忆和意义记忆。
思维能力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核心。
幼儿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随后逐渐发展为具体形象思维,最终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幼儿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发展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其次,幼儿的学习具有直观性。
他们更多地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来学习,而不是依靠抽象的讲解和理论。
再者,幼儿的学习具有无意性。
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非有意识地去追求学习的结果。
另外,幼儿的学习具有个别差异性。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速度,教育者需要关注并尊重这些差异。
三、幼儿情绪情感幼儿的情绪情感丰富而多变。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高兴或伤心,情绪的表达较为直接和强烈。
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建立自信、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调节,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4.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6.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7.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8.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9.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0.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11.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2.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3.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6.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9.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10.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12.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4.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15.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16.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顿悟的过程。
17.效果律:桑代克认为,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行为后果,凡是导致满意行为反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会加强,凡是带来令人烦恼的行为反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会被削弱。
18.操作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连结。
19.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20.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21.认知内驱力: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释学业问题的需要。
22.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23.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者来说是新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表征,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24.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25.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6.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是一个尚未成熟有可能崛起的学习理论流派。
28.幼儿学习:是指幼儿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9.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30.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前儿童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时,引导儿童理解知识的简单联系和规律性。
这种知识体系应当是最基础的,实在感性的实物活动过程中认识某种现象的各种联系,它不同于学校儿童的知识体系。
31.关系中的学习:在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身就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
这种学习对于儿童个体来说是“向他人学习”,对于儿童之间来讲则意味“互相学习”或“共同学习”,这些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
32.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是学习的动力。
33.迁移:是一种学习的普遍规律。
3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5.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
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36.合作游戏法:指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37.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实现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38.生活预备说: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根据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原理,提出的早期最全面的游戏理论。
在他看来,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39.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出现。
40.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的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形。
41.游戏观察:不仅能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而且构成了准备工作和成人介入游戏的桥梁。
42.平行游戏法: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3.真实发言人: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44.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45.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46.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47.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48.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4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智力活动的“原样”,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及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50.原型定向阶段: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51.表征:表象性思维的出现。
52.运算: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
53.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54.概念:在逻辑学中,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
在心理学中,一般从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和概念定义四个方面进行概念分析,以把握一个概念的确切含义。
55.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
56.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57.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58.守恒法:是由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而演变过来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
59.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60.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61.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2.幼儿社会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是幼儿学做人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63.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模仿学习):指人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
64.移情: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65.角色扮演:就是承担一定角色的幼儿表现出该角色在履行职责、遵守规范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即角色行为。
66.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67.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品质。
68.创造性四阶段论:华莱士把创造性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前人的研究认为人和创造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69.主观评定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70.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其创造性水平的方法。
71.类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72.真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73.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能充分发展各个幼儿创造性反应能力的绘画、拼图、泥工、绣花、舞蹈等媒体。
7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75.生活活动:是指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入园到离园期间内,除游戏、教学以外的一切活动。
76.游戏活动:指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和教师的游戏教育活动。
77.自由游戏:是幼儿个人的自由活动,其特点是计划自定、材料自选、游戏方式方法自定、伙伴自选,学习的性质是发现学习。
78.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