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王国维读后感
王国维读后感
王国维读后感
王国维,这位中国近现代文史大师,他的学识涉猎广泛,领域众多。
他的学术研究,如哲学、美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都有深入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而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源自于他的勤奋和毅力。
他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他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62种著作,无一不是他多年钻研、积累的结晶。
在王国维的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读书方法十分严谨和科学。
他注重原典的阅读,重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而且总是从整体上把握一门学问,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局部的问题。
这种读书方法,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中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王国维的读书心得,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注重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强调“真我”的追求,主张学者应该以“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来进行学术研究。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王国维的爱国情怀和对学问的热爱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身学术研究,用他的知识和才华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这种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读书心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更给我们展示了对待学问和人生的态度。
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学问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人间词话美学读后感
人间词话美学读后感
王国维这人可真有点意思。
他讲境界,就像在给诗词分等级似的。
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这“有我之境”呢,就像是诗人在诗词里大喊:“看我,我在这儿悲伤呢,我在这儿高兴呢!”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股子悲伤哀怨的劲儿,感觉诗人自己就站在花前哭哭啼啼的,这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绪明晃晃地摆在那儿了。
而“无我之境”呢,就更妙了,诗人像是隐身了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着就感觉是一幅宁静的田园画自然地展开在眼前,诗人就像个摄像机,只是把这美景记录下来,但是又能让你感觉到一种淡淡的悠然。
这境界的划分,让我感觉像是在给诗词玩一种超酷的分类游戏。
而且他对那些词人的评价也特别犀利。
他把李煜夸得跟朵花似的,说李煜那词啊,“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的词确实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阶下囚,他那些词里满是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叹,就像从云端狠狠摔下来后的哭诉,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
再看他对南宋词人的一些看法,有些地方还挺让我意外的。
他觉得南宋有些词人写词有点太刻意,就像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拼命往词里塞各种华丽的东西,结果反倒没了那种自然的美感。
这就好比一个人打扮得太花枝招展,反而让人看着有点腻歪。
读的时候也有点小烦恼。
王国维有时候说得太精炼了,就像他在和你打哑谜一样。
一句话里包含了好多层意思,得反复琢磨,就像嚼一块特别有嚼劲的牛肉干,得慢慢嚼才能品出味儿来。
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读《人间词话》有感
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王书慧——读《人间词话》有感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通过从“境界本也”“唯真即美”“摘句法”“诗人之眼”等几个角度入思,对《人间词话》中部分重要的美学观点进行理解与赏析并简要地阐述其理论思想对于当代文艺批评的借鉴意义,浅谈从中的所感所悟。
关键词:“境界说”“唯真即美”“摘句法”“诗人之眼”当代意义之思考引言王国维先生!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号观堂,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
他一生从事文史哲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先生之文艺美学观念,提出了词之“境界说”的美学评判标准。
他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概念、术语并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与方法,所总结的理论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至今仍闪烁其睿智的光彩,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意图赏析《人间词话》中部分重要的美学观点并简要阐述其理论对当代文艺批评的借鉴意义,浅谈笔者的收获与感悟。
一、境界本也“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切诗词,凡上乘之作,都应该是“有境界”的。
“境界”论诗,当始于《诗经》之“思无疆”,言其之思深广无穷也。
思无疆,意无穷,也就是所谓“意趣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情趣与艺术技巧结合的品格,包含着诗人的禀赋、胸襟和才学。
①中国历代“能自树立”的豪杰之士无不在力争这“第一义”的“境界”,可见“境界”于诗词的美学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笔者经过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包含了如下的几个方面。
其一,格调之雅#刘熙载《艺概》云:“余谓论词莫先于品。
”同样,王国维也非常看重诗96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人的人格品质,他说:“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一在中国20世纪的美学历程中,王国维、鲁迅……都是令人心动的名字,而与他们的名字一同进入我们的视野的生命美学,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它与西方的现代美学(尤其是现象学美学)传统、中国美学传统一同,构成了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理论资源。
因此,越是日益沉浸其中,我就越是发现:这实在是一座美学的富饶的金矿。
遗憾的是,今人不读王国维、鲁迅之书者寡,但是,能够深入把握其中深意者也寡。
以至百年后的今天,王国维、鲁迅的“超前”与今人的“滞后”之间的反差对比之大,仍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从“境界说”的角度研究王国维,从“美的圈”、“真实的圈”与“前进的圈”的角度研究鲁迅,就是两个最常见的例子。
这实在令人涕笑皆非。
实在无法想象,他们的思想竟会如此简单,如此传统。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他们的思想竟然会在百年中国美学的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巨大的魅力,始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就实在是一件咄咄怪事。
王国维、鲁迅的“超前”之处,在于他们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美学转向的大潮,并且直探美学的现代底蕴。
他们都有着“无量悲哀”,有着殊异的哲学气质,都不是中国历史上所常见的高蹈者、逍遥者,而是“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忧生孤苦,衣带渐宽,固守着生命的感悟,洞察着人生悲剧,并且敢于把他们的独得之秘公诸于世。
这独得之秘,就是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个体生命活动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够得到显现、敞开,审美活动也只有作为个体生命活动的对应才有意义。
可惜,领受这独得之秘十分不易,他们也因此而往往被视做异类,或者往往被误解、曲解。
以王国维为例,作为世纪第一学人,他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中的出现,堪称奇迹。
他“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前。
”而“人生之问题”的核心,就是:“忧生”。
这无异中国美学历史中“石破天惊”的千古一问。
个体的生命存在如何可能?就是与“忧生”俱来的生命困惑。
“忧与生来讵有端”,《人间词》的115阙中,“人间”就出现了38次,“梦”出现了28次。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
读写频道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陈晨摘要:在我国美育思想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西方先进美育思想引进中国的是王国维,他从审美心理和社会需要出发,研究了美育的目的、功能、途径、理想以及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等,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体系。
梳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美育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上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审美境界王国维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启蒙的第一人,他开启了美学学科进入中国的大门,陆续将叔本华、康德、尼采和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并尝试运用西方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对美的基本性质以及美育问题都有自己的阐释与发挥,从而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
本文拟对王国维美育思想作简要论析。
一、美育的功能:“无用之用”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审美超功利性的思想,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活动,他说:“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
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1]因此他十分重视艺术美的特殊作用,即“无用之用”。
与“无用之用”相对应的是“有用之用”,所谓“有用之用”指的是官能欲望上的满足,是实现功利目的的用处,而“无用之用”指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对灵魂的净化,它是无功利不计较利害得失的。
“无用之用”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因此它是无形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长久而深远的。
“有用之用”即满足于当下的需求,常常是感官所能知觉到的,它是有形的但也是短暂的。
目光短浅的人只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的妙处所在。
正是由于缺乏这样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观,国民缺乏高尚的精神生活,没有适宜的消遣活动,因此会染上“感情上之疾病”。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认为当时国人远离纯粹的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政治和社会思潮,是中国社会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他说:“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2]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一种最神圣的事业,哲学和艺术所追问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等具有终极目的的问题,这些都是真理,与政治无关。
浅谈王国维自沉原因
浅谈王国维自沉原因一、自沉原因综括及其可商榷之处:(一)为清室殉节关于王国维自杀原因的说法推此说为最盛,然而就笔者看来,也恰恰是最为不可信和最庸俗的一个,把王国维的死政治化,王氏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此说的支持者主要有罗振玉、梁启超、吴宓等人。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第三天,罗振玉便连夜“代替”王国维写了一份“遗折”,然后让其四子罗福葆模仿王国维的笔迹予以誊抄,然后急传给寓居天津的废帝溥仪,里面有这样的句子“而二十年来士气消沉,历更事变,竟无一死节之人,臣所深痛,洒此耻此则臣之所能。
” 在后来罗氏所做的《海宁王忠慤公传》中,他又说“今年夏,南势北渐,危且益甚,公欲言不可,欲默不忍,乃卒以五月三日自沉颐和园之昆明湖以死。
” 溥仪在接到罗振玉伪造的这封“遗折”之后大为感动,立即“降谕”对王氏加以褒奖,“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伸恻朕怀。
著加恩予谥忠慤……”王国维1906年时在清室任职过一段时间,辛亥革命之后与罗振玉逃往日本。
1923年又经罗振玉引荐任职“南书房行走”,罗振玉在其自传《集蓼编》中提到这段“壬戌冬,皇上大婚礼成。
升相国奏陈,皇上春秋方富,请选海内士夫学行并茂者八侍左右。
皇上谕其请,乃于癸亥夏,诏温肃、杨钟义、王国维、景方昶入值南书房,首命检景阳宫书籍。
” 在王国维自沉自后,时人见到其上溥仪的“遗折”和溥仪的嘉奖,联想到其生前与清皇室的关系,难免就落入了罗氏等的圈套。
而且王国维还一直拖着长长的辫子在脑后,这也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对王氏殉清一说坚信不疑。
这其实都是罗振玉等人做的文章。
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这件事情时说“王国维死后,社会上曾有一种关于国学大师殉清的传说,这其实是罗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
”“其实那个表现着‘忠心耿耿’的遗折,却是假的,它的编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见’的罗振玉。
” 这已经揭穿了王国维上溥仪的“遗折”实为罗氏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伪造的。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作者:韩清玉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05期摘要:王国雏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
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
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辨证色彩。
关键词:王国维;道家美学;康德;艺术自律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5-0124-05在中国美学的发展进程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精华的精彩展现;另一方面,它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遭遇西方现代美学观念后所形成的最早理论形态。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关节点,“体现了中国文艺美学从传统向现代、从中西隔绝向中西融合的历史转变。
”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定位于中国现代美学的滥觞,不仅在于他较早尝试中西文艺思想的融合,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美学理论建设;更重要的是,他一反传统美学中“文以载道”的文艺工具论和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艺术自律的美学观念,明确提出文艺要超脱于政治而独立。
王国维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美学思想深刻而丰富,但其核心在于艺术自律思想。
如同康德阐扬审美自律而被后人尊为西方现代美学的鼻祖,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的提出是在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
当下,或许对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探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趋之若鹜,然而从“艺术自律”这一现代性视角对其重新审视,对于我们建立文艺美学的现代话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上,脱离其现代性语境来考察艺术自律问题是不明智的。
因为在现代性潮流中所涌现的诸如唯美主义、先锋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批判理论都把艺术自律作为其核心命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集,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诗歌世界。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就是以自然和宁静的美感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王国维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极具美感的宝库,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他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感受。
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美丽的风景,还有生机勃勃的鸟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王国维也极尊重宁静之美。
他认为,宁静是所有美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也是灵感的源泉。
他的诗歌里,常常能看到他对宁静的追求,他把梦中的宁静海洋、宁静的湖泊、宁静的夜晚等描绘得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恬淡美感。
最后,王国维也认为,人们应当以理智的审美来衡量美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抨击空洞的浮华,赞美纯粹的审美,他认为,只有经过理智审美的过滤,才能把美的真谛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理智审美完美融合起来,把自然和宁静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对美的追求,也指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追求美的真谛。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如下是关于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对学术界影响非常大。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
其文学与美学思想如下:一、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王国维是从康德、叔本华的文艺观、美学思想中获得了文学创作起源于“天才”的观点。
但是,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移用,他打破了叔本华“天才”观的神秘主义成分而把“天才”人格化,一方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扬天才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为一体的主体性。
“天才说”是王国维论文学创作起源的一大理论,而“游戏说”又是另一大理论。
这是受康德一席勒一斯宾塞“游戏说”影响的产物。
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叔本华与尼采》两文中较详细地说明了“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文学、美术是最高尚的嗜好,“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自由对象化于文学创作。
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会带来痛苦,“欲”偿之不足,是苦痛;如愿以偿,是厌倦,也是一种苦痛;要追求“快乐”的努力,是苦痛;“快乐”以后,又是苦痛。
而这种苦痛,随着文化愈进,知识弥广,苦痛更深,结论只能是:世界是地狱,生活是无穷的苦痛。
他的“苦痛说”植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建立于主体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要求对生活本质即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深刻的自我升华与解脱,不要以“乐天色彩”为文学的特质,而是以“苦痛”为矩度去创造能够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王国维的唯美句子
王国维的唯美句子1. 王国维说过:“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就好像时间这小偷,偷走了我们的青春美貌,多让人无奈啊!你想想,曾经美丽的花朵也会凋零,不就跟我们的容颜会老去一样吗?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这句话啊,不就像我们为了梦想拼命努力,哪怕累瘦了也不后悔一样吗?你看那些追求艺术的人,不就是这样执着吗?3.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哎呀,这说的不就是人生的无常吗?就像那风中的柳絮,飘忽不定,高兴和悲伤都那么零碎,多像那水面上的点点浮萍呀!你说是不是很形象?4.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孤独迷茫吗?就像一个人站在高楼上,望着那看不到尽头的远方,心里那个惆怅啊!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呢?5.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王国维这话多有道理呀!就好比不同的艺术风格,不能说哪个就一定好,哪个就一定差,各有各的魅力呀!不是吗?6. “美成能入而不出。
”这就好像有些人陷入了某种情绪或情境中出不来一样,多贴切啊!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7.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这就如同我们对待生活,既要深入体验,又要能超脱出来看看,这样才能更明白呀!你觉得呢?8.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不就是说我们看东西会带上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吗?就像你开心的时候看什么都美好,不开心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多神奇!9.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哎呀,这不就跟我们在安静的时候才能真正放松自己一样吗?只有静下来,才能达到那种无我之境呀!10.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这就好像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成长方式一样,多有意思!你更倾向于哪种呢?我觉得王国维的这些句子都特别精妙,能让我们对人生、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揭开王国维自沉的千古之谜
揭开王国维自沉的千古之谜----1c9f68b5-715f-11ec-8de0-7cb59b590d7d清华大学校园内的王国维纪念碑1927年6月2日上午,在学术生涯的巅峰时期,中国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沉入颐和园的昆明湖。
当人们对他“中间被抛弃”感到惋惜时,他们竞相猜测他自我沉沦的原因。
王国维的“自我沉沦”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谜团。
70多年来,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殉情说”“逼债说”“惊惧说”“谏阻说”“文化信念说”“诸因素说”……王国维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伟人。
在他的个性与思想、生活与著作之间,我们看到存在着一种深刻的统一关系———他的著作就是他的精神自传,印上了他的个性痕迹。
笔者以为,王国维的“自沉”与其深陷其中的“人生悖论”密不可分。
首先,它显示了他的职业选择困境。
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哲学家,你会感受到的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
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这种情感与理性的矛盾,使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披露了他在选择职业时无所适从的两难心态。
其次,表现为他精神世界中“可爱”与“不可信”、“可信”与“不可爱”的冲突。
他非常看重哲学,他曾说哲学的事业是“探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定教育之理想者”,但又感叹:“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这种矛盾正是他哲学研究导致的最大烦恼,也是他放弃哲学而转向文学研究的主要原因。
再者,王国维对“人生悖论”不仅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对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也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来分析中国哲学史上的善恶论者的言论。
他列举中国哲学史上的善恶论者的言论,认为他们都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但“性之为物,超乎吾人之知识外也。
”“故古今言性者之自相矛盾,必然之理也。
”王国维的意思是说,性善性恶是不能讨论的,讨论人性的善恶必然导致“人性论悖论”。
他指出:“欲论人性者,非驰于空想之域,势不得不从经验上推论之。
人间词话王国维读后感
人间词话王国维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了王国维的,就像在喧嚣的尘世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我沉浸其中,思绪纷飞。
说实话,一开始读这本书,着实被那些古雅的词句和深邃的见解给震住了。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谈论诗词的书,更是王国维先生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洞察。
书里提到的“境界”一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以前读诗词,也就看个热闹,觉得词句优美就行。
可王国维先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读过的诗词。
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前我就觉得这景色描写得挺壮观,但通过王国维的“境界”论,我才真正感受到诗人那种孤寂、辽阔又带着点悲壮的心境。
那直直的孤烟,圆圆的落日,仿佛不是简单的景,而是诗人内心情绪的投射。
还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前只觉得这词挺有意境,现在明白了,这哪里只是在说登高望远,这分明是在描绘人生路上追求理想时的那种迷茫和孤独,却又带着坚定的决心。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段时间,我特别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往哪儿走。
工作上遇到了瓶颈,生活也好像陷入了一团乱麻。
每天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个着落。
有一天,我决定出去走走。
来到了城市边缘的一座小山脚下。
山不高,但爬起来也挺费劲。
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
当我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眼前的景色让我一下子呆住了。
远处的城市,高楼大厦密密麻麻,车水马龙,像一个巨大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
而我所在的这座小山,却安静得仿佛与世隔绝。
山风呼呼地吹着,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醒了我的思绪。
那一刻,我突然就有了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
我明白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会有迷茫,会有困惑,但只要你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也许就能找到方向。
再看里说的“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这让我想到了旅行中的一些见闻。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读后感心得体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时至今日,对治学做事、为人为官仍有重要影响。
近日,党中央在全党全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出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
作为组工干部,需要走在前、做表率,将爱党之情、报国之心、为民之念融入到投身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当中,书写好组工干部的“人间词话”。
做人先立心,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的鸿鹄志向。
组工干部的“天涯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远大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更在于不以功名利禄而“物喜”,不以宁静致远而“己悲”。
这是“为天地立心”的坦荡,是“为生民立命”的决绝,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改革时代的风雨兼程,都毫不动摇。
这份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内心的灯塔,照亮组工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使他们不会在漫长黑夜中不知所措,不会在茫茫大海上迷惘徘徊,不会在颠簸路上沮丧灰心。
做事要用心,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私奉献。
奉献是组工人的永恒追求,也是政治底色。
组工人的奉献,是与青灯古卷为伴的独善其身,是加班加点不舍昼夜的安贫乐道,是“身已许国难再许家”的无悔选择,是“人消憔悴心也甘”的处之泰然。
当下,党建工作的地位越发重要,组织工作也面临责任更重、时间更紧、要求更高等诸多考验。
组工干部只有以“铁肩”担起“道义”,以“妙手”写好“使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甘为人梯,甘当绿叶,才能书写好党建工作这篇“大文章”。
做官需守心,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使命担当。
守望初心,是为了时时刻刻矫正方向,对准目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组工干部的初心,是涵养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是营造务实敬业的政治习气,是树立忠诚担当的社会风气。
组工人要甘于清贫,淡泊明志,时时拂尘,常常回望,永远铭记“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终身”的铮铮誓言,真正答好祖国和人民出的这份“时代问卷”。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一、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滿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在王国维看来,人生难免是悲剧,无论是圣贤还是普罗众生,概莫能外。
如何能够化解悲剧使人们得以解脱,这就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
在此,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理想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出世。
《红楼梦》这部作品,就刚好揭示了这一原理。
但是出世绝不等同于自杀,相反,自杀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
出世作为解脱之道,只是通过摒除欲望来得到救赎。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
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
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去。
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王国维。
忧郁的性格,悲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担,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性格上也异常敏锐。
恰恰在他青年时代,正好又面临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根本找不到出路。
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热爱自由,有着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抱负。
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写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王国维思想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造就外,还必须要提到的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
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
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彭莹(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 佛山 528300)[摘 要]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受到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新的美学范畴。
其“游戏”、“古雅”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人生“真”的反映并弥补了人与自我的灵魂维度的阙如。
然而,因自身内在思维机制的局限,王国维最终还是以“自沉”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关键词] 王国维; 美学思想; 维度; 审美; 自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12-02一20世纪,在中国乃至中国美学都是一个重估人类一切的时代,而不是人类重估一切的世界。
在这方面,王国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起点。
王国维不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者,还是其发端者。
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国维所理解的美学是典型的现代美学。
而现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审美、艺术同现实生活的分离,从而有了无利害性(d i s i n t e r e s t e d n e s s)、游戏(p l a y)、形式(f r o m)等独立自足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通过对康德(I.K a n t)、席勒(F.S c h i l l e r)、叔本华(A.S c h o-p e n h a u e r)等西方现代美学家的继承,全面接受了这些具有典型的现代美学特征的观念,而在《哲学辩惑》里他曾提出“异日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者,必在深通西方洋哲学之人无疑也。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了中国审美的探索之路。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叹及以自沉汨罗江之举为自己所选择的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的道路立下“此路不通”的界碑,并昭示国人幡然醒悟,转而寻求新的精神出路。
潘知常在《王国维:独上高楼》中指出,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摘要]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受到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新的美学范畴。
其“游戏”、“古雅”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人生“真”的反映并弥补了人与自我的灵魂维度的阙如。
然而,因自身内在思维机制的局限,王国维最终还是以“自沉”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思想;维度;审美;自沉一20世纪,在中国乃至中国美学都是一个重估人类一切的时代,而不是人类重估一切的世界。
在这方面,王国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起点。
王国维不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者,还是其发端者。
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国维所理解的美学是典型的现代美学。
而现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审美、艺术同现实生活的分离,从而有了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游戏(play)、形式(from)等独立自足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通过对康德(I.Kant)、席勒(F.Schiller)、叔本华(A.Schopenhauer)等西方现代美学家的继承,全面接受了这些具有典型的现代美学特征的观念,而在《哲学辩惑》里他曾提出“异日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者,必在深通西方洋哲学之人无疑也。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了中国审美的探索之路。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叹及以自沉汨罗江之举为自己所选择的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的道路立下“此路不通”的界碑,并昭示国人幡然醒悟,转而寻求新的精神出路。
潘知常在《王国维:独上高楼》中指出,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
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全力看护,使中国的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出现了根本的扭曲。
本应诞生的“自我”根本就无从诞生。
尽管在中国“爱人”(孔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天地人,万物之本也”(董仲舒)之类的声音充盈于耳,但是,在中国却根本没有“人”,而只有“人伦”,即血缘宗法关系中的人,或即“仁”。
中国人选择了从“原善”而不是“原罪”的角度来规定人,将现实关怀的“德”取代作为终极关怀的爱,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出现只是一种逃避、遮蔽、遗忘、僭代。
而心灵空间、人性空间的巨大黑洞必然导致审美的巨大黑洞。
在中国,苦难、悲剧、痛苦一度失重,有苦难却没有苦难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
中国的审美实质上是一种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无限扩张的虚幻活动,它的对象都是一些没有内容的形式,“天道”、“天理”、“天下”之类,而主题也都是没有内容的形式,因此可以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来加以无限扩张。
审美诗话了风花,美化了雪月,可是却没有触及人与意义的维度这一根本问题。
就以给中国美学重大影响的儒家忧患意识为例。
与西方的出生原罪不同,它体现了中国独有的责任原罪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亘古原罪使他们抛弃个人的一切:幸福、自由乃至生命。
与儒家相比,道家则始终认定人即“天性”,始终强调自然人格。
认为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生存,因此不惜以扼杀自我为代价来片面强调生命的规律。
相比之下,禅宗始终认定人即“佛性”。
始终强调宗教人格,认为人只有在空无中才能生存,因此不惜以扼杀自我为代价来片面强调生命的皈依。
古人一直在探索,但他们却走上了一条遗忘生命存在的审美之路。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曹雪芹发现了中国美学的缺陷,在《红楼梦》里出现了深刻地触及了中国人的美学困惑与心灵困惑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答案:以“情”补天,弥补作为第三进向的人与自我(灵魂)的维度的阙如。
而王国维不仅是世纪第一学人,也是曹雪芹美学思想的第一传人。
第三进向的人与自我的维度,三百年后在王国维那里再次得以凸显。
不过,王国维并非像曹雪芹那样是依赖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而是在西方美学得语境下得以完成。
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美学思想的影响,王国维认为欲望成为与生俱来的本体,意味着美学的根源不在“忧世”而在“忧生”,因而,它思考的不是社会的缺陷,而是生命本身的缺陷。
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比,王国维的美学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自我的存在的拒绝,使得中国传统美学通过取消向生命索取意义的方式来解决生命的困惑,而对于自我的存在的见证,使得王国维转而通过向生命索取意义的方式来解决生命的困惑,如此一来,也就从我们的世界进入我的世界,并且开始从悲观主义、痛苦、罪恶的角度看世界,长期被中国传统美学从乐观主义、快乐、幸福的角度掩饰起来的美学新大陆得以显露而出。
二王国维美学著述,主要可分两部分:一是他对西方哲贤的单纯译介,不含他的独特见解;二是他对西方哲贤的创意性理解与发展,具有再创性。
而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天才,游戏,古雅,境界。
“天才”就是灵魂痛苦者。
由于将生命存在从赖以凭借的虚幻的“德行”、“天性”、“自性”、“佛性”剥离出来,并且维系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灵魂的痛苦必然会随之而生。
其中,痛苦最深者莫过于王国维所谓的“天才”。
“天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
”蚩蚩之民“虽有大疑大患,不足以撄其心”。
“若夫天才,彼之所缺陷者与人同,而独能洞见其缺陷之处。
彼于蚩蚩者俱生,而独疑其所以生。
“天才”的灵魂痛苦只能在“游戏”中得以解脱。
倘若“天才”是指维系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生命的内涵,“游戏”就是指的维系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生命的特征。
人们往往以为只有成人状态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才是正常的,但在王国维看来却不然,实际人在“游戏”状态才是正常的,但是这不是所谓“儿戏”,而是一种“无用之用”的自由的精神生命、开放的灵魂生命。
王国维关于“游戏”的看法又与叔本华有一定的差距。
后者认为根本无用,而前者认为无用而又有大用。
应该说,这与王国维对于“游戏”在维系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生命中的特殊意义的阐释密切相关。
而“天才”的灵魂痛苦则适宜在“古雅”的古色古香中熏陶。
“古雅”是王国维自创的一个美学范畴,他为此专门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指出通常的优美和崇高(宏壮)存在于自然和艺术中,而古雅只存在于生活中。
优美和崇高都是形式的美,是第一形式的美,古雅则是形式之形式之美,是第二形式的美。
古雅与优美、壮美存在明显区别,但又互相联系。
它们的共性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不同之处则在于:古雅并非“天才”的灵魂痛苦的解脱,而是天才的灵魂痛苦生命的流溢,或者说,是天才的灵魂痛苦生命的缓冲,是一种生活的趣味,一种程式美。
这无疑与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特性的深刻领会有关,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中国的笔韵墨趣之类的把表现力(写实的技巧)转为表现性(程式美)的美的把握,使得美者愈曾期美。
“天才”的灵魂痛苦的象征是境界。
“境界”说作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其《人间词话》里。
他以境界为标准,判断词的高下优劣并指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附录》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此“意境”即境界;“以其能观”的“观”,指审美观照。
词以致整个文学,以其能观,才有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实则是把境界作为词最本质的特征。
王国维还阐述了词的境界不同的表现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王国维指出“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在其《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说:“美之中又有优美和壮美之别。
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
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
”优美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赏和爱悦,以致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故说此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壮美、宏壮即崇高,在体积和力量上,要比审美主体高大出千百倍,给审美主体一种震慑感,引起审美主体感情上的激荡,故说“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但最终给审美主体以美感和感情上的满足,故又说“于由动静时得之”。
王国维还进而提出了境界的“隔”与“不隔”说,以及“写境”与“造境”等问题。
三在王国维那里,生命被还原为个体,因此,个体唯余“痛苦”,个体就是“痛苦”。
结果,与传统的“生生不已”的生命美学形成“反讽”,一种全新的充满悲剧意识的生命美学诞生了。
遗憾的是,王国维为这一全新的发现而手足无措:既然个体必亡,既然个体生存的虚无再也无法用“天下”、“汗青”之类去遮掩,生命也就进入一种孤立无援的绝境。
然而,受叔本华关于生活、欲与痛苦三者合一的悲观主义影响,这千百年来为他所第一次发现的生命的“痛苦”固然确实“可信”,但是却实在绝不“可爱”,王国维为此寝食难安。
无法也无力去拒绝这千百年来为他所第一次发现的生命的“痛苦”和“可爱”,就正是王国维的“心病”之所在,也正是最终导致他的形而上的“死”的内在原因。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对其死因,半个多世纪来众说纷纭,有“罗振玉事件”说,“生活窘迫”说,“殉清”说,陈寅恪的“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说和叶嘉莹的“殉生于他所欲持守的最后一点清白”说等。
毋庸置疑,无论是从外因还是内因的角度出发,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的因素。
综合说,王国维的“自沉”是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与其本身独特的个体禀赋所形成的尖锐矛盾的必然结果。
然而,我认为导致王国维“自沉”之举的内在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吸收西方美学思想时自身内在思维机制的局限。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其根源在于人有太多的意志与欲望,因此他力主“拒绝意志”,但自杀并非拒绝意志,相反,它是强烈执著意志的表现,因此,叔本华否定个体自杀行为。
“解脱”的真正道路在于,意志必须领悟到它自己就是造成永恒痛苦的根源,认识到这一点,意志才能够超越其自身从而终止痛苦,而这一“领悟”必须依赖偿透人生苦味后的一种大彻大悟,它把意志导向“自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美”的思想所在。
尽管王国维借助了叔本华的启示敏捷地进入了生命体验并完成了理论的应用。
例如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坚决地否定了金钏儿、司棋、尤三姐等人的自戕行为。
但在现实生活中,王国维却未能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有限性,拒绝将“痛苦”作为“必然”,始终坚持“可信”,拒绝“可爱”,并感慨“人间总是堪疑处,唯有兹疑不可疑。
”王国维的精神支柱难免因此摇晃,因为信仰不是靠怀疑,而只能靠虔诚来维系的。
也因此,他必然会梦见如下幻境:“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
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
何人往,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王国维的理想目标终于化为卡夫卡式的“城堡”,可往而不可驻,并最终选择以“自沉”的方式为自己画上悲凉的句号。
潘知常在《王国维:独上高楼》里曾说:“王国维并非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而是早在暗夜中就高高飞翔的夜莺——不无痛苦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