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资源禀赋及传承人谱系梳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以凯里市为州府,辖雷山、丹寨、施秉、黎平、榕江、台江、剑河、麻江、黄平、天柱、三穗、镇远、从江、锦屏、岑巩等15个县。
据统计,全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32个世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接近80%,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3年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同意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黔东南州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八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项目名录)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53项72处入选(部分项目统计见表1),居全国同级别行政单位前列。
(二)其他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州拥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2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处;拥有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4项300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08项。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遗的分类与国家级名录相比有所区别,第二批开始与国家级非遗名录分类相同。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共分为民间信仰、民间音乐、岁时节令、文化空间、人生礼俗等13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11类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可见其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总结报告模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
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万人。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
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
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各种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汇报和评估。
一、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修订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常顺畅传承。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实施办法》。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修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法律氛围和制度环境。
二、认定工作的推进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大类,即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保健。
各地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已有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认定和保护。
2014年至2019年,国务院批准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076个,其中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数量从17个增加到了40个。
这些认定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保护和传承机构的专业化建设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传承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保障。
各省市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质提高,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同时,一些著名的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在不断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非遗文化。
四、活化利用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和旅游业重要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开发非遗文化旅游、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承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
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0.16•【字号】黔东南府办发〔2016〕58号•【施行日期】2016.10.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府办发〔2016〕58号各县(市)人民政府,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州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0月16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面落实州政协《关于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题协商的协商意见》(州政协字〔2016〕2号),深入保护与传承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2016年底,制定完成各项工作推进方案,“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州政协2016年5月18日在凯里召开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题协商会议形成的协商意见,取得实质性成效,唱响“非遗大州”品牌,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好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落实中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打造黔东南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重点工作(一)强化保护传承人才队伍1.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在传统口传心授基础上,抓住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方式扩大传承范围和壮大传承人队伍,教育、人事、财政、民宗、文化、体育、文联等部门要通力协作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每个学校至少设置一门当地非遗特色科目课程,深度挖掘当地非遗特色项目精准编写校本教材。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中小学校,要恢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走进教学课堂,加强校园非遗社团建设,建立民族文化研究室,进一步利用学校主要课程的教学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强化考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导向作用。
如何保护和传承贵州非遗文化作文
如何保护和传承贵州非遗文化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贵州非遗文化的使命。
贵州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省级非遗项目保护情况汇报
省级非遗项目保护情况汇报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省级非遗项目保护情况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下面我将就我省省级非遗项目保护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省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保护机制、加强调查研究等多种手段,我省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同时,我省还注重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培养一批批非遗传承人,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我省加强了非遗项目的保护管理。
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加强了对非遗项目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我省还注重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培养一批批非遗传承人,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我省加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我省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我省还注重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培养一批批非遗传承人,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我省还注重了非遗项目的社会参与和传播。
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我省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我省还注重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培养一批批非遗传承人,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我省省级非遗项目保护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加强传承和发展工作,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黔南府发〔2019〕2号
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正文:----------------------------------------------------------------------------------------------------------------------------------------------------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黔南府发〔2019〕2号各县(市)人民政府,都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州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弘扬黔南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要求,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将《古法制糖技艺》等57个项目列为我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予以公布。
附件:黔南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南州人民政府2019年3月7日附件黔南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7项,60处)一、传统技艺类(22项,24处)红糖制作技艺(荔波县、罗甸县)翁贵豆腐制作技艺(长顺县)布依族酿酒技艺(荔波县、罗甸县)布依族布艺(荔波县)瑶族树膏染制作技艺(荔波县)香藤粑制作技艺(独山县)米粉制作技艺(独山县)虾酸制作技艺(独山县)夏黑子?坛子鱼制作技艺(平塘县)豆油皮制作技艺(平塘县)泡糟酒酿制技艺(平塘县)藤编技艺(平塘县)龙里石雕(龙里县)冲冲糕制作技艺(都匀市)布依族蓝靛染织技艺(都匀市)苗族谷蔺锦制作技艺(惠水县)王卡酸汤豆腐制作技艺(福泉市)苗族麻布制作技艺(福泉市)布依革兜牛肉粉窖藏牛汤制作技艺(福泉市)荞灰豆腐制作技艺(罗甸县)刺梨干制作技艺(贵定县)水族牛角雕(三都县)二、传统体育类(3项)布依族猫叉(独山县)福泉三丰太极拳(福泉市)水族棋艺(三都县)三、传统舞蹈类(2项)瑶族板凳舞(都匀市)苗族猴鼓舞(罗甸县)四、传统戏剧类(5项)花灯戏(龙里太平花灯)(龙里县)天生桥灯夹戏(福泉市)五通戏(福泉市)张家院傩戏(长顺县)花灯戏(长顺翁贵花灯)(长顺县)五、传统音乐类(4项)布依族笔管歌(荔波县)芦笙乐(苗族芦笙曲)(龙里县)布依族古歌(惠水县)布依族里勒(罗甸县)六、传统医药类(5项)苗族中草医(都匀市)杨氏化石散(都匀市)苗医药·火功疗法(龙里县)毛南香囊(平塘县)禅渗骨药酒(独山县)七、民俗类(14项,15处)瑶族凿壁谈婚(荔波县)青瑶洞葬习俗(荔波县)布依族“固僦”习俗(荔波县)布依族四月八习俗(独山县)苗族“系郎周”(龙里县)苗族“数格”节(龙里县、惠水县)苗族冬年节(罗甸县)布依族“洒向”(罗甸县)苗族服饰(都匀市)瑶族过冬(都匀市)凤山畲族三月三(福泉市)布依族龙王节(福泉市)布依族小年(三都县)布依族“三月三”(长顺县)八、民间文学类(2项)榜郎长歌(惠水县)亚鲁王(罗甸县)——结束——。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黔东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传统习俗、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文学艺术等方面。
它
们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大自然、历史事件、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
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已经趋于完善。
在实施中,相关部门应加大管制力度,严厉打击非
法侵占、摧毁、盗窃等行为,切实保护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展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
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传承人等。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传承人应当积极传承
文化遗产,推广文化艺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
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为后代留下更加完整的文化遗
产。
总之,保护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法
律制度建设、开展科学保护工作、加强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等措施,才能更好地为后代留下
更加丰富、完整、多元的文化遗产。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标志,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现状和问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唱歌、舞蹈、手工艺等。
其中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最为丰富多彩。
苗族、侗族的歌舞文化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出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情。
黔东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技艺也非常独特,如苗族的织布、刺绣等,侗族的银饰、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保护现状和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 传统技艺失传: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这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断代传承。
2. 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矛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被改编和歪曲,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
3. 保护体系不健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专业人才。
以上问题都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保护对策为了有效保护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增强保护意识。
2. 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大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20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
黔南州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黔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自治州,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多姿多彩,文化积淀深厚,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着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
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州情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抓好优秀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努力建设具有丰厚底蕴的黔南文化。
一、基本情况(一)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2005年国务院出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以来,根据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部署,我州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及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共建立了10个类别涉及259个项目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项、省级57项、州级75项、县级259项;有国家级项目传承人5人(水书习俗潘老平、欧海金,水族马尾绣韦桃花、宋水仙,惠水枫香染杨光成)、省级33人、州级120人、县级1200多人。
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不断的宣传和展示,我州马尾绣、牙舟陶、花灯戏、水族端节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知名度和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对于扩大黔南影响,推动黔南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2012年以来保护工作情况2012年以来,我州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整合资源,努力构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高效运转体系。
州人民政府为推动保护工作落实,2006年专门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州长为主任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文化、民宗、财政、教育、体育、旅游、人事、文联等多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州文广局。
机构建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取得了明显成效。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
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好,是承载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生态存续良好、人文价值高的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针对这一需要,实验区积极建立生态博物馆。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致力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留存。
“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普通民居和景观建筑以及与之相依连的山水环境等;“非物质”层面包含民俗节日等文化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在相关信息资料中心,专业人士对文化价值高的典型器物进行收集、整理、修复,并运用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习俗等。
实验区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村寨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缮加固,保障当地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幸福感。
由于传统村落多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容易出现建筑损坏,火灾隐患大,整治工程优先进行消防改造,提高建筑防火防腐蚀能力,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此外,实验区还制定村规民约,如《丹寨县王家村五户联保公约》《占里公约》等,对村民精神层面加强道德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同时,在“乡村旅游+”“非遗+扶贫”、乡村产业推动传统村落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指引下,实验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大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国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民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口述传统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措施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黔东南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复杂,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在这样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布依族的亲属称呼等,都是当地非常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是黔东南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黔东南,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各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比如苗族的长桌宴、侗族的踩堂等,都是当地非常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在黔东南地区,设立了一些传统文化保护基地,包括苗族村寨、侗族歌舞表演场所等,这些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得到了国家级、省级的支持和资助。
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等项目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和保护。
这些举措为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尽管目前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A s at Wi s ces l w tr as teQ nsu ie a rd cds nf atn u n e nte b t c : t i csi e a w y , h igh i vr s ou e i icn f e c r h ta b e R h p gi il o h
民 出版 社 。98 18 . 【 任编辑 : 泽江 ] 责 龙
柱, 这恐 怕是 在 其 它 木 材 丰 富而 交通 不 变 的 地 方 看 不到 的情况 吧 。
参考文献 : [] 1 王复 宗. 天柱县志[ . 阳: 州人民出版社 。9 3 M] 贵 贵 19
T eOp nn f h e aewa si n s u ie e in h e igo eN w W tr y Qigh i v rR go t n R
J r lofOr g n lEC i g c 1 Na i n l Cu t r ou na i i a o o i a to a l u e
: = : | : j = =嚣 =: : : l = = : = : 篡 :: == 嚣= : : : : 、 : 一 = 竺 : 、 : = 嚣 : :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是中国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个地区特别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保护和传承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谱写中国文化多样性,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黔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比如“瓮灌节”、“朝阳节”等等。
这些节日既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
保护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保护了当地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黔东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互联系的。
当地举办的各种民族文化节、传统舞蹈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地民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和一个民族的认同感的体现。
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金支持。
当地居民和社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相关保护活动中来,传承和发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东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当地民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和民俗的重要代表。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
程的加速和传承方式的改变,许多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
临失传。
以下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1.加强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对贵州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及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重视度。
2.建立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保护贵州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法律框架,并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制度。
3.强化传承: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挖掘潜力,推
广传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接受更多的
传承和发展。
4.积极开展考古:加强对历史文物的挖掘和考古工作,发掘出
更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历史背景,从而推动传承和保护。
5.加强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开展相关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培训,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提高保护力度。
2024年农村非遗保护工作总结
2024年农村非遗保护工作总结2024年,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是对该年度工作的总结,共计1800字。
一、工作回顾2024年,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下,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这一年度,我们积极推进了非遗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以下是主要工作回顾:1.非遗资源调查与研究针对农村非遗传承者的分散性特点,我们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深入了解了各地的非遗资源情况。
通过清查登记、考察调研等方式,我们对农村非遗项目进行了详细分类、整理和评估,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2.保护传承为保护农村非遗项目,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场所和设备,并配备专业的指导师资力量,帮助他们进行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经济扶持,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鼓励广大非遗传承者参与到相关产业和市场经济中。
3.宣传推广为提高农村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大力开展了各种宣传推广活动。
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展览、组织文艺演出等形式,将农村非遗项目展示给更多的人民群众,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2024年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非遗传承人年龄老龄化严重,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遗传承人已逐渐年老并且精力不济。
同时,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因此,非遗传承面临着艰巨的困境。
2.非遗项目保护标准和措施不够细化和规范。
在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尚未建立起科学的保护标准和评估方法,导致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不够系统和深入。
3.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影响力有限。
尽管我们在宣传推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大,影响力有限。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传推广效果。
贵州非遗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对贵州省近年来非遗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旨在为今后的非遗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工作成效1. 非遗名录不断丰富。
截至目前,贵州省拥有99项159处国家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省级非遗名录,其中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代表性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贵州省积极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技艺交流等活动,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
贵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率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3. 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逐步完善。
贵州省政府搭建了完善的非遗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从传统工艺振兴、生态文化圈打造、非遗与产业融合等方面发力,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4.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贵州省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贵州非遗文化。
5. 非遗传播推广力度加大。
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览、演出、论坛等活动,以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拓宽了非遗传播渠道,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存在的问题1. 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2.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
随着传承人年龄增长,传承人才队伍面临断层风险。
3. 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矛盾。
如何在保护非遗的前提下,实现非遗的合理开发利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4. 非遗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非遗项目知名度较低,传播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
2.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
3.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及传承保护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及传承保护无【期刊名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摘要】黔东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多民族地区创造了多民族的文化,黔东南境内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综观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齐全,体系完备;总体数量多、国家级名录分量重;原生性突出,多元性凸显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的成因又与黔东南区域之自然地理环境、民族自身和社会变革等方面极其相关。
而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及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等的时代因素无疑给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生态环境上的变迁,迫切要求人们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其创新路径做进一步的深入而又积极的思考。
【总页数】9页(P135-143)【作者】无【作者单位】[1]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2]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3]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相关文献】1.大数据时代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构建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J], 龙虎;李娜2.在旅游仪式展演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视野中的黔东南郎德苗寨民族歌舞传承 [J], 陈素华;杨殿斛3.论传承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为例 [J], 袁瑛4.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以黔东南州岜扒侗族大歌为例 [J], 张欣5.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黔东南州丹寨县为例 [J], 戴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南州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黔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自治州,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多姿多彩,文化积淀深厚,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着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
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州情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抓好优秀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努力建设具有丰厚底蕴的黔南文化。
一、基本情况(一)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2005年国务院出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以来,根据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部署,我州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及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共建立了10个类别涉及259个项目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项、省级57项、州级75项、县级259项;有国家级项目传承人5人(水书习俗潘老平、欧海金,水族马尾绣韦桃花、宋水仙,惠水枫香染杨光成)、省级33人、州级120人、县级1200多人。
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不断的宣传和展示,我州马尾绣、牙舟陶、花灯戏、水族端节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知名度和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对于扩大黔南影响,推动黔南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2012年以来保护工作情况2012年以来,我州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整合资源,努力构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高效运转体系。
州人民政府为推动保护工作落实,2006年专门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州长为主任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文化、民宗、财政、教育、体育、旅游、人事、文联等多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州文广局。
机构建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不断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需要,今年以来,州政府加大保护机构充实调整力度,新组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及其专家组,加强对全州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有力保证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运转协调高效,推动保护长效机制的形成。
2.加大项目和资金申报争取力度,夯实保护工作基础。
项目申报和保护资金争取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关键,能有效克服地方投入不足,争取更多上级保护专项资金,落实保护措施,提高保护效益。
2012以来,在国家和省压缩项目申报批次和数量情况下,我州仍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文化厅支持,做好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力争申报公布新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
目前我州各县(市)开展资料采集、编制申报省级预备项目25项,国家级预备项目10项;累计争取到位中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资金476万元(2013年中央专项资金未下达),预计两年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将超过700万元。
各县(市)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2012年以来全州共投入保护资金达1500万元以上,使我州部分濒危项目得到有效的抢救性保存,部分保护项目经费匮乏现状得到缓解,保护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3.加强保护队伍建设,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队伍和健全的保护网络。
近几年来,根据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需要,州政府重视解决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文化、民宗、教育等部门立足实际,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努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护工作网络,推动保护业务顺利开展。
一是抓好保护队伍学习培训。
通过举办专业技术讲座、外出交流学习、举办培训班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全州保护队伍业务技能培养提升工程,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二是重视传承人队伍培养选拨。
传承人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2年我州推荐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家级、省级评审,共有3人获得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称号,有14人获得省级项目传承人称号。
目前,我州共培养选拔国家、省、州、县四级传承人1400多人,队伍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三是鼓励和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做好后续传承人培养。
教育、文化、民宗等部门密切配合,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文学、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教学活动中。
如独山县中小学校普及花灯操,惠水枫香染传承人进校园举办技艺传承培训班,平塘牙舟陶传承人在陶艺制作车间对学生进行现场制作培训等等;四是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2012年州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使州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专门的业务指导和研究机构,财政增拨了工作经费,保证工作运转。
全州各县(市)也相继挂牌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抽调人员开展保护工作。
通过全州上下的积极努力,我州保护队伍力量有了加强,州、县、乡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已初步形成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4.积极培育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品牌效应。
为更好体现我州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达到最有效保护和最大价值利用好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以来,各县(市)在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汇聚力量,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了一批黔南特色文化品牌,涌现了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典型节会活动:如州、县联合举办的“好花红”广场文艺精品展演;都匀市毛尖茶文化节;三都县“端节”、“卯节”;贵定县“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惠水县“好花红”艺术节;福泉市“6.24”民族歌节;独山县“花灯艺术节”等等。
这些活动的举办有效传承保护了黔南传统文化,有的剧目还多次外出展演,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推动了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
5.积极探索实施区域性保护新思路。
结合黔南水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建立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水族文化整体性保护。
2011年以来,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整合我州都匀、三都、荔波、独山四县(市)水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省级和国家级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申报工作,力争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实现水族文化的重点区域得到完整保护,区域范围文化遗产资源永续保存。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多方借鉴省外成功经验,完成申报文本编制和音像视频资料制作,并顺利通过了省、州专家论证,已于今年上报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审查待批。
6.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多年来,我州通过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2012年及2013年6月,分别是我国第七个和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全州各县(市)文化部门和保护单位精心组织、认真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去年6月,州和都匀市联合举办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场展示展演活动,精心组织水族马尾绣、都匀毛尖茶、惠水枫香染、平塘牙舟陶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到现场展演和作品展示,活动吸引了10000多市民群众前来参观,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期间,黔南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黔南”专栏节目,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7.积极组织对外宣传推介,努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黔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
2012年以来,先后参加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博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香港“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活动、贵阳国际酒博会、上海旅游推介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
通过对外宣传推介,使我州丰富文化遗产资源受到中外人士广泛认识和关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为促进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产生了积极影响。
8.积极探索保护传承新理念,努力推进民族工艺产业发展。
近年来,抓住国家对西部倾斜政策机遇,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动力,积极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传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基地重点项目,积极探索发展我州民族工艺产业,取得初步成效。
国家级项目平塘牙舟陶、三都马尾绣、惠水枫香染等技艺类项目,生产、流通、销售已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工艺产品销往国内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一位熟练马尾绣制作能手从事马尾绣制作月收入可达三千元以上,制作马尾绣已经成为部份水族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2013年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示范项目申报评审中,三都水族马尾绣和独山盐酸菜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第一批特色文化产品。
二、存在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得到快速发展,保护机制已然形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对经济社会促进作用日趋明显,保护工作总体取得明显成效。
但客观上讲,我们面临困难和问题比较多,有些问题仍相当突出。
主要表现在:1.经费投入不足。
基于我州当前发展状况,财力有限,在上级专项投入逐年加大的情况下,地方性投入仍显不足,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缺少资金保障。
2.保护机构和人员不健全。
目前我州项目保护单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部分仍为挂牌兼职机构,没有独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多为兼职行为,履行保护职责力不从心,开展项目经常性保护缺乏专业指导和管理。
3.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年大部分外出务工,且从事非遗传承收入微薄,传承人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后续传承人队伍呈现断层危险。
4.群众依法保护意识不强。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时间短,还需要加大法制宣传工作力度。
5.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不够。
我州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低水平,整体性、综合性利用还缺少科学的规划管理。
三、今后工作打算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化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切实履行政府工作职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用好用足保护政策,积极主动争取支持,扎实做好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尽快建立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争取专项保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保护专项经费投入。
2.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建立一支素质好、相对稳定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建立健全县级保护机构,充实配备保护人员,保证工作经费,实现保护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3.继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保护与开发共融。
继续加大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牙舟陶》、《水族马尾绣》、《枫香染》、《都匀毛尖茶》等项目推介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促进项目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