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

发表时间:2016-09-19T10:05:30.97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卢焕堂[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

珠海市斗门区连洲镇文化站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探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传承与创新方法,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0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但由于在保护方面存在着缺陷,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进行传承创新,才能真正的保护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1 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原则,实施直接果断的保护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遗落,不论是受到自然环境、人为破坏、文化发展以及城市变化等原因,其具体的表现形式都造成了直接性的伤害。而我们在保护这些受到损害的遗产时,不能够犹豫不决,考虑其意义和价值,而应该直截了当地先将其“护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事情。其决定权在政府手中,因此更要将保护工作作为立足点,充分考虑其对现实政策的要求。保护第一是要摆脱“金钱”的束缚,要考虑到失去了,是多少钱都弥补不回来的。在其他利益面前,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政府给予这方面支持,改变价值衡量的现状。抢救第一,则是要求政府和人民能够对文化遗产有所关注,关注身边的“旧物”,考虑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一旦发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动作,抢救其存在,保护其完整性。在城市飞速建设的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压迫。只有号召全体人民自发保护,并将其付诸于行动,才能够改变犹豫态度,直接果断地保护。对于一些破坏的行为,应该团结一致,坚决抵制。这一点在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上,一定要加大力度,采用先抢救后传承的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精神和艺术形式,在保护上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有专人对其研究,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共同讨论,深度挖掘,将一些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挽留,无论是影视资料,还是艺人、书籍等,要先留住形,再留住神。简单粗暴的保护形式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却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和其他方法结合,方能起到作用。

2 弘扬精神内涵,提高社会意义,丰富其对人民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但是多数是在相关专家的号令下,似乎是一种形式化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普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不是很多,甚至有些反面的呼声会认为:社会在进步,一些不适应的东西就应该被淘汰,做过多的挽留可能会“劳民伤财”。这些意见的存在也是因为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不是很详细,对其功能和保护意义更是不明确。而政府想要号召大家都参与到这一保护行动中,就应该先从理念的层面上做指导。

3 重视人民智慧,回归朴质内涵,创形而不改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是古人的智慧和普通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因此对其的保护应该回归本质,寻找到出发点,再度创新和传承。重视人民的智慧是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在今天社会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作为强国中坚力量,如果没有从“心”出发地尊重劳动人民,那么很难真心实意去保护历史文化。重视人民智慧,采用更加创新的保护形式。在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增加一些人民重视的成分。比如采用物质奖励,或者是弘扬宣传的方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难以从中获利的,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或者是一种消遣方式。这样守护它的人民难以靠此支撑自己的生活,许多情况下便选择了放弃,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普通的一员。因此重视人民智慧,给这部分人物质上的支撑,金钱上的帮助,也帮助这部分文化遗产的弘扬。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得到大家的肯定,自己也能够有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肯定,会增加他们守护的信心。这个保护方法更加适应于那些民间艺人以及一些传统的表演艺术家。第二点,回归朴质内涵,是针对目前因为过于商业化而失去其精髓灵魂的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换来更加“原汁原味”的文化。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想要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去改变,或者是加入商业成分。这样不纯粹的保护,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要采用绝对朴质的保护形式,将原本的形式,不掺杂任何外界影响的艺术展现出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一部分,它们随着时间有所改进,反而更会增加其韵味。这也要求在传承和保护时,能够创形而不改神。

4 深入群众生活,从教育开始,从孩子抓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源自于民族,不脱离人民生活,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表现。如果想要真正做到对其的保护,就要放回群众中,在群众中进行保护。首先因为它是依托于人存在的,再者其声音、形象和记忆都是具象的表现形式,所以它不能离开人。再者只有在人群中,它的意义才能得到发挥,才能在认可中发展延续下去。它是文化中最“活”的,也是最难以保护的部分。深入群众的生活,和现代化科技结合起来。从教育开始。既然是“活”的文化,就需要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所以继承者是必须的。而当今,人们对其了解较少,或者本身艺人也缺乏继承人,而造成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在保护,也是在逐渐消失。将这些艺术带到人们身边,让更多的人看到其美好的一面,这样会有更多自愿的人来学习这些,动力充足,兴趣浓厚,自然掌握更加熟练。而作为教育方面,除了民间艺人的教学之外,如果学习者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以成立学习班,将这部分艺术更远地传播开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继承和传播这些文化的将来力量。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老东西”,它们无论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动手能力的提高或者是性格的培养都大有帮助。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如今我国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有相应的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其保护的效果越来越好。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