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教案

合集下载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

2. 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包括如何使用登山装备、如何应对高原反应等。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地考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

2. 海拔高度: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

3. 气候条件:高山气候,四季分明,气温低,风力大。

2.2 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1. 如何使用登山装备:如登山鞋、登山杖、背包等。

2. 如何应对高原反应:如预防高原病、如何调整呼吸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3.2 演示法:展示登山装备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登山基地,实地了解登山环境。

3.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实践成绩:包括登山基地实地考察的表现、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介绍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讲解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5.2 第二周:演示登山装备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5.3 第三周:组织学生参观登山基地,实地了解登山环境。

5.4 第四周: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有关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的教材。

6.2 教具:准备登山装备的实物或模型,如登山鞋、登山杖、背包等。

6.3 场地:安排登山基地的实地考察地点,确保安全。

第七章: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展示勃朗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o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理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o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多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o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o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预习课文,识记生字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两张旅行照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o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去探索世界的绚烂。

o今天,我们就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登上西欧第一高峰——勃朗峰,去领略它的风采。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聆听教师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教师活动:1.介绍作者马克·吐温。

o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说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2.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

o俯瞰(kàn)穹顶(qióng)独踞(jù)巉峻(chán)霓裳(ní)o颠簸(bǒ)打嗝(gé)醺醺(xūn)皑皑(ái)络绎不绝(yì)纷至沓来(tà)3.解释重点词语。

o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o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o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o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o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历史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模拟登山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历史及安全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历史及安全知识。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勃朗峰的自然风光和登山活动。

3. 模拟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登山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模拟登山器材等。

2. 场地:教室、户外活动场地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登山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勃朗峰的自然风光和登山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环境。

4. 安全知识讲解:讲解登山安全知识,如装备准备、天气预报、登山路线等。

5. 模拟登山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登山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模拟登山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勃朗峰的登山历史,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勃朗峰自然地理特征、登山历史和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模拟登山活动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观察分析地理环境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热爱程度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2. 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3. 了解登山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方法。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 提高学生的户外生存技能;3. 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勃朗峰简介1. 地理位置及特点;2. 登山历史及文化内涵。

2.2 登山技巧1. 装备选择与使用;2. 登山步伐与呼吸;3. 攀爬技巧与安全操作。

2.3 心理调适1. 应对高反及恐惧心理;2. 团队协作与沟通;3. 积极心态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图片展示:勃朗峰的自然风光;2. 提问:同学们对勃朗峰的了解有多少?3.2 讲解1. 教师讲解勃朗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登山知识;3. 教师示范登山技巧和安全操作。

3.3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登山模拟训练;2. 学生尝试攀爬模拟岩壁;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 评价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2. 反思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1. 互相评价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2. 提出改进建议。

4.3 教师评价1. 评价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技能掌握;2. 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收获与反思1. 学生分享登山的收获;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登山过程中的成长。

5.2 建议与期望1. 学生提出改进意见;2. 教师对下一阶段教学的期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模拟登山1. 设计一场模拟登山活动;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登山;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6.2 户外生存技能培训1. 学习户外生存基本技能;2. 学生动手实践,如搭建帐篷、生火等;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培养学生对登勃朗峰所需技能的认知,如登山装备、技巧、体能训练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利用户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能和户外生存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海拔高度:4810米气候特点:极端寒冷、风力强大、天气多变2. 登山装备及技巧装备:登山鞋、登山服、背包、冰镐、绳索、头盔等技巧:攀爬、滑坡、过河、露营、急救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勃朗峰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其攀登难度。

3.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登顶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了解攀登勃朗峰的风险和挑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攀登勃朗峰所需准备的装备和技能。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能训练,提高其登山的体能素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登山装备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

五、教学资源:1. 勃朗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登山装备和技巧的资料。

3. 户外实践活动所需场地和装备。

六、教学步骤:1.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2.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登顶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了解攀登勃朗峰的风险和挑战。

3. 技能培训:讲解登山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如登山鞋、登山服、背包、冰镐、绳索、头盔等。

4. 技巧教学:教授学生攀爬、滑坡、过河、露营、急救等户外生存技能。

5.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攀登勃朗峰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海拔、地理位置、气候等;(2)培养学生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引导学生了解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观察能力;(2)利用地图、登山器材等工具,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通过模拟登山活动,提高学生的户外运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克服困难的品质;(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2. 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 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 登山器材的选择和使用;5. 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登山器材的选择和使用、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演示法:展示登山器材,讲解使用方法;演示登山动作,讲解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分享心得体会。

4. 模拟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登山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登勃朗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海拔、地理位置、气候等。

3. 讲解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攀爬、滑坡、装备选择等。

4. 讲解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登山英雄、登山文化等。

5. 展示登山器材,讲解使用方法,如登山鞋、背包、冰镐等。

6. 讲解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如领队、协作、后勤等。

7.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登山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登勃朗峰(第一课时)》教案

《登勃朗峰(第一课时)》教案

《登勃朗峰(第一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翌.日(yì)俯瞰瞬.息万变(shùn)旷野B.穹.顶(qóng)燎绕纷至沓.来(tà)灼热C.巉.岩(chán)浮燥拾.级而上(shí)陡峭D.沟壑.(hè)妩媚独踞.苍穹(jū)颠簸2.【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走进公园,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B.昆明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是名副其实....的春城。

C.市龙舟大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D.解放军医疗队的队员和颜悦色....地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

B.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C.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D.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

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作者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

B.【新素材·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协同推进下,顺利开展。

C.本文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马克·吐温融多种特点的语言于一体的创作风格。

D.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晴日挨晒,而是因为他们的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5.【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新独家原创】下列对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Y8205001)( )A.这篇游记通过描写作者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和记叙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2. 让学生掌握登勃朗峰的登山路线、装备要求和技能培训。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a. 地理位置: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b. 海拔高度:4810米c. 气候特点:常年积雪,气温低,风力大2. 登山路线a. 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b. 了解路线中的主要景点和难点c. 遵循安全原则,避免迷路和滑坠风险3. 装备要求a. 登山服装:防风防水,保暖透气b. 登山鞋:防滑耐磨,适合冰雪地形c. 登山器材:背包、登山杖、头盔、绳索等4. 技能培训a. 体能训练: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b. 冰雪技能:学习滑雪、冰镐使用等c. 应急处理:学习处理高原反应、受伤等突发状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路线、装备要求和技能培训。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登顶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冰雪技能学习和应急处理实践。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计划,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评分。

2. 实践成绩:评估学生在体能训练、冰雪技能学习和应急处理实践中的表现,给予相应评分。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深度、计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给予相应评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勃朗峰的自然景观、登山路线和装备示例。

2. 视频素材:登山成功和失败案例的视频资料。

3. 教材:登山技巧、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教材。

4. 户外器材:用于实践教学的登山装备和器材。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勃朗峰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登勃朗峰的兴趣。

2. 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介绍勃朗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候特点。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举例:针对文章中的描述,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这样描绘勃朗峰?”等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团队合作与表达: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写作技巧的迁移:将文章中的描绘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在课程进行中,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对勃朗峰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关于勃朗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最后,今天的课程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勃朗峰》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文章结构以及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熟读并理解课文《登勃朗峰》,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对勃朗峰自然景观的描绘,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4.了解勃朗峰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次,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其运用仍然不够熟练。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在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时显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多加练习,以便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手法。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中,第四单元是“Travel with Me”,其中包括两篇文章,“Climbing Mount Everest”和“An Unforgettable Journey”。

本教学设计以第一篇“Climbing Mount Everest”为基础,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多种训练方式,深入探究作者登世界最高峰勃朗峰的心路历程和挑战,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奋斗精神和重视生命价值的思想观念。

旨在培养学生探求、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登山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2)理解勃朗峰的相关知识,越野登山的危险性和保护山峰的意义。

(3)掌握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尤其是如何讲述自己的成长和挑战。

2.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对勇气和毅力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保护和重视环境的态度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文章“Climbing Mount Everest”并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及人类征服勃朗峰的奋斗精神。

难点: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挑战和成果。

四、教学步骤Step 1: Lead-In为了引出主题,老师让学生观看一些登山者攀登勃朗峰的图片和视频。

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你对登山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你愿意登山吗?为什么?Step 2: Pre-reading老师通过播放“Climbing Mount Everest”的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回答以下问题:(1)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2)What do you know about Mount Everest?(3)What do you think it takes for someone to climb Everest?Step 3: While-reading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挑战,以及人类征服勃朗峰的奋斗精神。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初二语文登勃朗峰(5篇)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初二语文登勃朗峰(5篇)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初二语文登勃朗峰(5篇)关于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一首先,遇到了很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好玩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布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仔细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学问,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根底。

地理新教材充分表达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学问。

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

在教学中肯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力量的提高。

其次,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索等内容相吻合。

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新课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是本人总觉得在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够。

再次,应当仔细讨论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敏捷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是系统的学问集合,而是敏捷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加的教学工具。

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分。

对于比拟生疏的教材编排,更应仔细钻研,吃透。

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展整堂回忆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供应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供应依据;课后准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根底上准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承受学问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供应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存与创新。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位置、高度、地质构造等。

2. 让学生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户外活动能力。

3. 通过登勃朗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高度、地质构造等。

2. 登山的基本技巧:使用登山器材、攀爬技巧、平衡保持等。

3. 登山安全知识:防止高原反应、避免自然灾害、保持体力等。

4. 团队协作: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模拟登山过程,让学生体验并掌握登山技巧。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协作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2. 教学器材:登山器材模型、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资料:登山案例分析、团队协作理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实践操作:模拟登山过程,让学生体验并掌握登山技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协作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模拟登山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掌握登山技巧的情况。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登山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结束后,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和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登山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

2. 邀请专业登山运动员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登山经验和心得。

3. 引导学生关注登山运动的发展,了解国内外登山领域的最新动态。

八、教学反馈:2. 听取学生对登山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 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登勃朗峰》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登勃朗峰》优秀教学案例
(3)感恩与珍惜:学会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恩身边的一切,积极面对生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登勃朗峰》的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勃朗峰的壮丽图片和攀登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播放相关纪录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攀登者面临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时,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策略在本节课中的应用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作者在攀登勃朗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4.知识拓展:介绍勃朗峰的地理知识、攀登历史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课后巩固: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方法方面: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意境;
2.讨论主题: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手法、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写作技巧:挑选文中的比喻句子,如“山峰如剑,直指苍穹”,讨论其表达效果,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文化背景:介绍马克·吐温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识别并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存在一定难度。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观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5.培育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崎岖”、“蜿蜒”、“凌空”等,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
-文学欣赏:分析课文中对勃朗峰自然景观的描绘,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登勃朗峰》,理解作者马克·吐温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崎岖、蜿蜒、凌空、腾云驾雾等。
3.领略勃朗峰的自然风光,学习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史上的林肯。
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 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四、整体感知
1本文是马克•吐温欧洲旅行的一篇游记。自读课文,勾画作者所 经过的地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
2、理清结构: 上山 (1-6)
登山沿途的所见所感。
下山 (7-11)
乘车下山的奇人奇事。
五、精读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 描绘山中奇景的?1、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总写 秀丽景色
2、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 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 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丽美景, 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
(2)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 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
七、主旨归纳: 表达了作者对秀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
八: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奇景、 奇人和奇事,表达了作者对秀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
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 法
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 记叙所遇 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分写 隧道长,峡谷幽,清流急,岩壁峻,丘岗绿。
视觉、听觉
3、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 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 几堆。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的奇形怪状。 侧面突出勃朗峰的雄伟,尽显大自然的神奇。
4、旅途上不但有美景, 还有奇人奇事,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刻画了 “车 夫之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 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
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 架车本领高超, 自信自得,为人热情, 乐于与人交谈。
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 时的全神贯注、镇定。
写行车的惊险,车夫却气定神显,侧面突出“车夫之王”架车技术的
高超。
六、写法探究
通读全文,比较作者写美景与奇人时的表达方式,思考这样写
的好处?
二、补充资料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 也是西欧最高峰,海拔4807米, 位于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 融化。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
三、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
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 被誉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