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PPT(精)

合集下载

儒家和文化ppt课件

儒家和文化ppt课件

和谐 和气
合作
和平
和合 和顺
联合
和美
相合
和善 符合谢谢观看 Nhomakorabea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提出了一个处理好个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不朽的伦理 原则:“忠恕之道”。何为忠恕之道?孔子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忠恕之道就是“仁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求立,使人亦立;自己求达 ,使人亦达。简言之,就是成己亦成人。张岱年说:“能 近取譬,是为人的方法,即由近推远,由己及人。”这还 主要是“忠”的一面,孔子也很重视“恕”。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 别人。这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底限,如果人人能自 觉地用它来约束自己,则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如此,则可实现普天下和 乐的理想状态。
“和为贵”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 “礼”, 它的特性有二:
其一是“别”。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 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 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 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
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 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 ”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 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或许你会问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和 文化,它从何而来,又将如 何发展?
WHAT 什么是和
和合文化的来源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 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 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 《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 见。《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 处理;合指相合、符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 ,构成和合范畴。

中国儒家文化PPT课件

中国儒家文化PPT课件
25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仁”是孔子儒家学 说的核心,它是天地之 间的大道理、圣人的德 行。“仁”的第一个含 义是“爱人”。强调在 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 人们要发自内心地爱人, 而不是靠外力的强迫。
伤人乎?不问马。
26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长春市民自发悼念许浩博小朋友
27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凡事都要积极进取
44
单选题
孔子去世后不久,儒家分化为几个学派? A 6个 B 7个 C 8个 D 9个
答案:C
45
判断题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 论,是孔子最先提出的。
答案:√
46
孔子在后世的影响
历代帝王封号:
汉平帝:褒成宣尼公
孝文帝: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邹国公
隋文帝:先师尼父
唐太宗:先圣、宣父
吃顿饭服务员90度鞠躬11次
37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5.孝悌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 而》)。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41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孝悌是儒家提出的两 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 不少中国文化遗产和人文 景观都体现了孝悌精神。
李天一
63
五伦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的 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地 以后,便融为一体,结成冰,化 成水,永远也就分不开了。
在兄弟关系上,孟 子认为关键是要有恭敬 的诚心。
你和兄弟姊妹的关 系是否融洽?面对兄弟 姊妹时,你的心中有恭 敬的诚心吗?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
64
五伦
睡过同一张床;互相认识至少3~5年;穿 过对方的衣服;吵过架但依然是好朋友;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王学发生分化,王艮 发展为泰州学派,成为王学左派, 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肯定饮食男 女之性。李贽师王艮之子,倡“童 心说”和“自然人性论”。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1,仁义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 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 “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 范畴。 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 个根本标准:忠恕。
三礼与五礼
• 三礼:儒家的三部典籍。
《周礼》,周王朝国家建构的基本大法; 《仪礼》,礼乐制度下贵族生活的细节规
定; 《礼记》,从礼的各种规定中阐发出的治
国为帮的微言要义。
• 五礼:吉、凶、军、宾、嘉
孔子礼乐观: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西周 的礼乐制度,“行夏之时,乘殷之 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晚年返鲁,以六艺教人,其中 礼与乐最为重要,孔子是礼乐文化 的传播者。
援“仁”入礼乐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子夏曰:礼后(于仁)乎?
游于艺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孔与民同乐
孟子说“今之乐由(犹)古 之乐也”,孟子并不在乎新乐 还是雅乐,而在乎统治者是否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是否与民 同乐。
孟子
孟子,名柯, 邹国(今山东邹 县))人。生卒 年不详,据《孟 子》一书推断, 约生于周安王十 七年,卒于周赧 王十一年(前 385-前304)。
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
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儒家文化概述(PPT74页).pptx

儒家文化概述(PPT74页).pptx

孔子出生于我国春秋时代,关于孔子的生年, 后世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 前552年)。持此说法的是《春秋公羊传》和 《春秋谷梁传》。
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持此说的是《史记》。
匡亚明先生曾参考以上两种说法,对孔子出生 年月作了详细推算:
(今)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月日从《谷梁 传》:“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周时历法比 夏历早两个月,故十月庚子后世推算为鲁襄公 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551年9月22 日)。(匡亚明:《孔子评传·生平概略》)
“今谓孔子生前一年 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 私人之寿,与世运之升 降,史迹之转换,人物 之进退,学术之流变, 无足轻重如毫发。而后 人于此,月之、日之, 考证不厌其详”,是 “劳而且拙”。
——国学大师 钱穆
传说中的那句话 没有错,孔子一生 的使命便是“继衰 周而素王”。
因为当时的社会 现实已经预示了孔 子一生所应经受的 一切。
整个世界杀伐不断,礼崩乐坏,纲常 殆废,百姓流离,人们需要一种道德政 治,社会需要一种道德政治。于是,为 这种道德政治提供一种理论乃至实践规 范的使命就落在了孔子身上。历史上真 实的孔子,是一位悲天悯人,坚持理想, 百折不挠,积极用世,空前绝后的杰出 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分化和演变
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常常在历史上被 混淆不清。因此,理清孔子儒家思想分化 和演变的历史脉络,还孔子儒家思想的本 来面目,就显得十分重要。
1.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 成
孔子弟子出身不同、阅历不同、造诣不同, 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各执己见、 各立门户,相互指责的情况屡见不鲜。逐步形 成了一些打着孔子儒家招牌而相互对立的派别。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精品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精品PPT课件
从形式上看,是有了主客体的对立和联结。
孟子是在什么领域完成了主客体的合一的?
三、荀子的“隆礼重法”
荀子,名荀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他将先秦儒学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我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 成者。
1、主张“天人相分”,强调主体能动作用
他直接把“天”解释为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 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 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 也。”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 乱理而归于暴。”因此,必须“化性起伪” 。
二、孟子的“以德王天下”
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 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 圣”。
孟子发展和完善了仁 的学说,提出仁政说和性 善论,反映出伦理本位的 人本主义思想。
1、仁政学的内容
(1)制民之产 民为邦本 保民而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教师:张金荣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汉代儒家 神学化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代儒家 哲理化
第四节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 —先秦儒家人情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 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宗师, 以《诗》、《书》、《礼》、《乐》、 《易》、《春秋》及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为经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33页PPT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33页PPT
• 另一种说法,认为儒是以六艺教民者。所谓六艺 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具体的技能。 “礼”、“乐”这两个问题,我下面很多地方会 讲到;“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射箭;“御”就 是驾驭车驾;“书”,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书写或 书法;“数”就是计数、算数了。儒者就是教授 六艺的人。
一、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
二、儒家的发展历史
• 《论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以恢复礼制。启发人
们道德的自觉性,也就是要明了自己处于一个什 么样的等级克己了 以后,人们才能够自觉地恢复这个礼、维护这个 礼,能做到这点就是“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 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 但是他基本上教导的都是规范性的东西,并没有 什么理论的说明 。
一、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
• 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求君主要“以德 配天”,强调君主自我人格的提升是最根本的, 只有提升自己的品德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他告 诫成王要“疾敬德”,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品德, 这就开创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根本”的人文精神。
•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个思想与 尧、舜、文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中庸》 评价孔子时,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特 点,是它的思想的根源。中国的儒家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儒家的发展历史
• 大儒董仲舒,他就极力地把《春秋》说成是孔子 为汉朝预先制定好的一部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 纲领。
•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局面。
• 董仲舒特别强调阴阳学。而阴阳学是把德和刑都 容纳了的,阳就是德,阴就是刑,阴阳要平衡, 要并用,那么刑、德也要并用。所以在他的学说 里实际上已经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了。

儒家文化与四书五经概述(PPT 51张)

儒家文化与四书五经概述(PPT 51张)

历史背景:夏桀
历史背景:商汤
商汤,即成汤,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 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 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以及夏朝的方国 韦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等,十一征而无敌 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 桀大战于鸣条,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 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定国号为“商”,成 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文化渊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文化渊源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杜甫
文化渊源
“杜甫情结” 为什么大诗人总是要怀才不遇?总是要忧国忧民 ?总是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当官?
历史背景:夏启
历史背景:夏桀
桀: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 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 名的暴君。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 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 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 。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 年后死于南巢。 “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 “妺喜”
先秦儒家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 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 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儒家思想概述(PPT37张)

儒家思想概述(PPT37张)
儒家思想概述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也称为儒 教或儒学。 《汉书·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 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 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 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一 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

二.儒学发展的各阶段及基本特征

⑴、孔子开创的先秦原始儒学 ⑵、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经学) ⑶、以程朱理学为标志的宋明新儒学(理学) ⑷、西学冲击下的现代新儒学
(一)、孔子开创的先秦原始儒学

1、孔子、《论语》与儒学的起点 ①创立背景: A、东周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周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B、鲁国在文化上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为 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②《论语》与孔子的思想 “仁”、“礼”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2、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仁政”说
“性善论” “内圣” 由人而天,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3、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2、董仲舒的理论观点:
①、“深察名号” ----------为什么学习经书 天意----真理-----“名”、“号”------儒家经 典

②、“微言大义” ----------如何学习经书 “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不任其辞,然后可与 适道矣。” (《春秋繁露·竹林》) (即领会圣人没 有明说,却透露于字里行间的意思。)
③、“大一统论” --------论证一统专制的合理 性

含义:所谓大一统就是大统一的意思, 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朝廷的专制统治。
“大一统论”的根据: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孔子儒家文化介绍PPT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孔子儒家文化介绍PPT

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对于提升 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 要意义;
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 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XXX演示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
XXX演示
肆 叁 贰 壹
国学概念
国学经典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 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
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 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 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 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 华六艺五术范畴。
子部
国学经典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 “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 “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 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 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 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 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儒家文化ppt模版

国学儒家文化ppt模版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7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文字标题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4 2013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2012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1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2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3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4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此处添加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此处添加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此处添加标 点此输题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此处添加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孔子以后
功能:修齐治平;修己安人
社会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内涵: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 文化:仁、中、和
一部《论语》治天下
儒 家 思 想 概 述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 “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 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中庸
《中庸》:“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 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 下国家可以平治,爵禄可以辞让,刀刃可 以承受,三者虽难都可为,而中庸看似容 易却难及)
中庸
3、政治范畴内的中庸:“中庸”表现于政 治范畴,就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4、哲学意义上的中庸:所谓叩其两 端,就是执两用中的哲学方法论。 第一,中和:《中庸》说“: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学在为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忧道不忧贫
儒家文化
工程管理03班 学号:10320306 姓名:李国武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 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 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 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 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何谓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具体产 生了哪些影响?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现代 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6.“义利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义利之辩
孔子义利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 语· 里仁》) 荀子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 荣辱》) 孟子贵义贱利: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猛子· 梁惠王》) 墨子认为“义,利也”(《墨子· 经说上》),主张义利 一致。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 宋代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 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 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
儒 家 文 化
儒 学 创 始 人 — — 孔 子
儒家先祖, 重视六经Βιβλιοθήκη 孟子孔子荀子
发展孔子仁学思想,提出 “人性本善”的理论,主张 施行“仁政”“王道”
继承孔子治学传统,倡言 礼法兼治,强调后天学习 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 礼、智、 信、恕、 忠、孝、 悌
(一)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 仁
儒家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如根深叶茂 永恒性的文化本质是其永续传承的价值所在
五、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3、儒家思想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象
征之一
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文化的世界性
五、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4、儒家基本价值观的普世性
诚信与忠孝 泛爱众而亲仁 为仁由己
(二)思维方式:中庸
1、中庸释义 “中”、“庸”:中庸所谓的中,有中正、 中和、不偏不倚义。如说中允、适中、折 中、中正等等。所谓庸,有经常、平常义,又 有用义。
中庸
2、道德层面上的中庸:中庸作为道德范畴, 是指道德的一种极高境界,中庸是至高至 难。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雍也》 :“中庸之 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这种 品德,是至善的,人民缺少这一品德,已经很 久了)
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 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1.儒家注重道德以及维持人际间的关系,有一整 套的礼仪规则,这些都是有利于规范人们的日常 行为,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 2.儒家的仁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从本源上理解并 付诸去“和谐”,以达到“恕”到准则。有利于 人们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谐的观念,自动并 自愿走上“和谐”之路。 3.儒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琴瑟和谐,中庸 之道等,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 提供整套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人民的实 践。
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庸思想使中国文化上有极强的包容性。
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 中庸扼杀个性,具有保守性。
儒家经典三礼是哪三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 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 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 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 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 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 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 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祭孔乐舞表演
据说吃了祭拜的果 实可保平安
儿童读经
or
or?
五、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1、儒家思想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复兴的文化
基础
五、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 金滕》: “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仁指好的道德。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仁者爱人”

义,《礼记.中庸》讲:“义者,宜
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行 而宜之之谓义”,义的内涵是适 宜,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主要用来区分和处理公与私、付 出与获取、权力和义务之间的关 系。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文明 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 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 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 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 系。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 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论语· 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