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0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0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❶关②梳理考点—、明朝1.废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步加强。

2.设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忙,力不从心。

(2)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明成祖确立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专职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易错提醒]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中国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二、清朝1.顺治时: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设军机处。

(1) 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 特点: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裁决。

(3) 影响:提高了+ + + +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过程:①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②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③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1、废行省, 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 , 宰相职权扩大三司: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2、废中书省和宰相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A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B 宰相胡惟庸专权,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 不许以后再立。

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内阁的创立内阁创立、发展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1.创立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不可无辅臣”。

2.确立:①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务;②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3.发展:①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②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部权尽归内阁”特别注意: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清朝清中央机构的演变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它是与君权抗衡的机构。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表现:1、明朝:﹝1﹞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1)原因:⑴直接: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向皇权提出了挑战。

⑵历史: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⑶具体: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⑷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表现:1380年,明太祖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下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准再立宰相。

(3)影响:⑴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⑵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但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⑶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制应运而生。

﹝2﹞内阁的创立。

(1)原因:废相后,政务繁多,明太祖无力应对。

(2)过程:⑴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⑵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

⑶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①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②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⑷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5)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2、清朝:﹝1﹞设置南书房。

(1)原因:皇权受到制约。

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⑵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目的:扩大皇权。

(3)设置和职责:⑴设置: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⑵职责: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是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4)影响:使中枢机构分一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提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提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政治体制的变革: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2、措施:废丞相,设内阁清政治体制的变革:1、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2、措施:中枢分权,设立军机处一、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除宰相,创设内阁1、废除的原因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③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 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表现:在中央废行中书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 表现:撤中书废宰相,权分六部;并创设内阁3.废除宰相的意义: 积极作用:废丞相,皇帝操纵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作用: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易出现太监专权二、 创设内阁1、 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无法再亲自全部处理2、 形成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3、职权:侍从咨询为主4、机构性质:内侍机构5、作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三.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创立(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实质是封建社会的衰落)1.形成过程:清初设内阁—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2.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具体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3.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4.特点:简、速、密5、措施(1)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2).设立军机处a 目的:扩大皇权b 职能:参与机务,起草谕旨c 作用:中央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上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过程:①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②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③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1、废行省, 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 , 宰相职权扩大三司: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2、废中书省和宰相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A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B 宰相胡惟庸专权,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 不许以后再立。

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内阁的创立内阁创立、发展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1.创立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不可无辅臣”。

2.确立:①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务;②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3.发展:①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②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部权尽归内阁”特别注意: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清朝清中央机构的演变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它是与君权抗衡的机构。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 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③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历史纵横)④胡惟庸骄横擅权。

(直接原因)(2)经过:①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立内阁(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1)南书房①时间:康熙帝时期②目的:为扩大皇权。

③职责: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④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帝时期②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

③特点: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b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c办事机密。

④职责:跪受笔录,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⑤影响:a提高了行政效率;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历程及认识(1)主要历程: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宰相制度形成。

②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③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和监督。

④北宋时期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________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预习评价】1.(判断)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2.(判断)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

( ) 3.(判断)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

( )4.(思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指什么?试答: 知识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________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_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________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预习评价】1.(判断)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高中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中枢机构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雍正
特点:简、精、速、密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互相制约, 集权于帝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材料一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 在太和门外,直(连日 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处的原因是什么?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直(值)缮写。后名军 ——为用兵西北,防 机处,地近宫廷,便于 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 宣召。 置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 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军机处特点:简、精、速、密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 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 (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 中枢机构 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内阁制正式形成
(3)明宣宗:授予阁臣票拟权
3、职权: 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4、机构性质: 内侍机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 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结合三个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左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左图:军机处的位置
镜头一: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有两个重 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

第三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三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构建帝国组织。 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二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 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 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 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 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 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结合材料,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 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 代背景。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 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 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 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 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 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式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 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1.(2009· 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 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史学家郭廷以说:“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 于明。” 最能够证明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明代( ) A.废丞相制度使君相合一 B.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C.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助理机构 D.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权力
【知识拓展】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 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 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 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 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 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 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内阁的出现(1)原因 (2)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 责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任 免
对皇权影响
要经皇帝及大臣 直接由皇帝意愿 商议 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资料:
•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文化:八股取士
地方
中央
废宰相, 权分六部 设置内阁
废行省 设三司
皇帝
五军都督府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三司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行政
军政
监察
宰相制的废除所产生的影响
积极:有加强皇权,巩固统 治。 消极:皇权缺少制约,有利于君主的 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 身心疲惫。
设置时间: 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军机房,1739年成为一 个正式的常设机构) 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军机大臣的职责: 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胡惟庸案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批红 (发展)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2.特点简速密3.职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考知识点总结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考知识点总结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考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欢迎大家阅读。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考知识点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二、清朝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1)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2)两个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要知识点(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消失了?为什么?宰相制度的废除并不意味着相权从此就消失。

因为相权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

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

只要皇权存在,相权就存在。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2.内阁首辅有时也被人称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具备实际意义?为什么?不具备实际意义。

内阁与宰相相比,其地位、职责、权力来源都有着明显差异。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权力无法制约皇权。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是什么?(1)表现: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②明朝逐步形成了内阁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③明朝设立“厂卫”,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视。

④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⑤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2)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②空前强化。

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弱的时代特征。

练习题答案:1-6 ABABCD7.(1)丞相位高权重。

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反映的本质问题: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顶峰。

(3)同意。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梳理
一、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二、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易错扫描】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也使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2、雍正帝时设立的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拟,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其地位与职能比内阁更低,从而加强了皇权专制。

四、【对比分析】
五、【轻巧识记】
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2)两个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