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的教育公平
中国的教育公平中国的教育公平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化的进程,教育公平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教育公平,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是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明显存在。
城市的学校设施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和条件。
同时,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二、高考制度的不公平性高考制度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高考中,学生的命运几乎完全依赖于一次考试的成绩。
这种制度存在一些不公平的问题,比如考试内容的不合理性、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改革高考制度,引入多元评价的方式。
除了考试成绩,还可以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此外,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咨询和指导,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避免过度应试。
三、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也是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学校的条件更好,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
而农村学校由于薪酬和生活条件的限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增加他们的福利和生活条件。
同时,可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在中国,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常明显。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则往往面临着教育机会的限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发放教育补贴或奖学金,帮助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继续接受教育。
同时,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质量,减少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如何理解教育公平
如何理解教育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
教育公平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保障每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
在现实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很大,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因此,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歧视或排斥,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公正的教育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和展示机会,避免歧视和排斥现象的发生。
教育公平还需要考虑结果公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仍然无法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那么教育的公平性就值得怀疑。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环境,让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覆盖面,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教研系统,以提升教育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六大中心”构想,旨在重新构建教研系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资源中心:该中心负责开发、整合、管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培训中心:该中心负责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教育公平》 ppt课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 育公平的基本价值。从2006年起,西部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不用交学杂 费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了,大学生基层服务 3年可免还国家助学贷款了……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
目录
•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 三、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 四、教育公平的意义 • 五、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 六、十八大教育改革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 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既要符合社会整 体的发展和稳定,又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 且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它反应出人对教育活动认识 的价值取向, 涵盖了人们对教育特殊社会功能的认识。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 层之间差距的拉大, 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 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 似乎人们都习惯了拼爹时代的来临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 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教育政策不尽合理
(一)颠倒的基础——是基础还是专业 一是基础已不再具有原韧性,而已经赋予了很强的专业性特征。一年级学生解一道题需演 译出许多种怪诞的解法,语文连一个字第几划是撇是捺,都设计得极为专业,且还给出非 常专业化的名称,几近文字专业语言学,既干涩又难懂,很难想象是为6岁儿童而设。二 是对重要性理解偏差。中国基础教育却把考试科目列为重要,对语文、数学加大份量,不 断加深难度,强化了学科专业性,造成了以书本为中心的“窄而深”的课程设计,与美国 中小学“浅而广”的课程设计恰好相反。三是偏离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教育设计偏离学生 发展实际,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小学生要粗通马列主义,但大学里则给大学生们上讲文明礼 貌的课。这是发展上的颠倒! (二)失衡的英才教育模式——重精英还是重普及 近来,大声疾呼要培养英才之声不断,对所谓素质教育、就近入学、普及教育提出密告, 认为应突出教育的选拔性,主要发展重点中小学。这深刻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政策 在如何推行全民教育与英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与选拔人才上定位的摇摆。 世界是不平衡的,重点与非重点、英才与庸才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么产生这些重点 和非重点学校、英才和庸才的。美国现代化学者H.瓦尔马认为,现代化的社会的人的发展 有五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人发展的合理性。如果在一个国家中哪些学校是好是坏,是 由政府来划分的,是政策性重点,用政策来规定哪些学校是重点。政策造成了英才和蠢才, 实行强制性分流,那么这种人才的发展是不合理的,这种人才的分流很难真正选拔出栋梁 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对人的发展是不合理的,人才的分流很难真正选拔出栋梁之才。因 此政策定位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教育问题惠及千家万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众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不公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及教育公平问题概述1.教育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从我国的宪法中可以看到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力也是公民的义务。
因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也是国家保障人民的权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公民履行义务的重要的前提。
2.教育是一种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力也称宪法权力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力。
具体包括:政治权力与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力;社会经济权力;教育、科学、文化权力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力;监督的权力。
3.公民享受的教育也是一种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
公民的基本义务决定着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
具体内容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方面的义务。
4.我国教育公平的含义。
在我国的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具有双重含义,也就是广义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而公平包括权利、机会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平等,因而教育公平就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现1.城镇学生上学概率不均衡在中国的当今现状是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从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地域位置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城市与农村的教育程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农村教育的弱势主要表现为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流入了城市的重点学校。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是一个长期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教育公平,通过改革教育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一、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阶段。
其中,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是六年制,初中教育是三年制,高中教育通常是三年制,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教育公平,通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措施,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三、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分配是指将教育经费、师资、设施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学校和学生之间。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措施,优化了教育资源分配,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教育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推行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等措施,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指教育的水平、效益和效果。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措施,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六、教育保障教育保障是指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权利。
中国政府通过实行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措施,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七、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222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前言:时事政治课上,针对中国最近的时事,老师分析了很多,也观看了有关的视频,对中国当代教育公平问题略有感触,貢文于此。
摘要: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和行为。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而当前,中国却存在着很大的教育部公平问题。
能否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的贫富差距及社会发展。
一、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
现代意义上教育公平的具体内容和规则主要是:受教育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原则;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按照能力或才能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补偿原则。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就在努力探索教育公平的解决办法。
1986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后不断颁布出台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足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
纵然如此,依然存在很大的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话题,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存在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由于公平的不同层次(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之间具有矛盾性,也由于人类生存资源的空间具有稀缺性,因此,任何公平总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教育亦如此,它总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的教育评价标准而言才有意义。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之前,教育公平问题是能否享受到教育的问题,体现在农村与城市及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中。
穷人的孩子根本交不起学费和昂贵的书本费,只能在简陋的教室里学几个字,而相对富裕一点家庭的孩子则可以享受到长久的教育。
如今,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学上”、“上的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教育公平变成了教育质量差距的问题。
城里的孩子所享受教育的质量自然好于农村及在城务工作人员的孩子。
从半寄宿制幼儿园到高质量私立高中,从奥数、英语班到小提琴钢琴二胡辅导班,这些是农村孩子想都不敢想的。
教育公平是辩论辩题
教育公平是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教育公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论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或种族背景。
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通过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潜力。
首先,教育公平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
在当前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就能够减少社会不平等,为每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次,教育公平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通过教育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说,“教育是我们社会的最大公平机会。
”。
反方观点:教育公平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教育公平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而这些往往是有限的。
在现实中,一些地区和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公平的难以实现。
一些地区的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即使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支持教育公平,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次,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也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些社会阶层和少数族裔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受到了教育机会的限制,这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缺失。
即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由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教育公平依然难以实现。
结论:从正方和反方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虽然教育公平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才能够实现教育公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
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
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
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
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
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校的机会远远大于其他省份。
1.4普通高中校际差距较大择校现象严重首先,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校际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进而导致择校现象盛行。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不同类别高中学校的投入不均衡,导致所谓的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教育资源占有量产生巨大的差距。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教育不公平问题
种种现象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我们面对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教育公平辩论辩题
教育公平辩论辩题正方,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应该得到重视。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种族、性别、贫富等因素的限制。
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因为只有通过公平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公平,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首先,教育公平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教育是解放的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好的生活。
如果教育不公平,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失去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这是不公平的。
其次,教育公平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上有很多案例都证明了教育公平对社会的影响。
比如,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就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结果是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和不稳定。
而在美国,通过推动教育公平,许多少数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公平,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反方,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但难以实现。
虽然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很多地方,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一些富裕地区,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却非常匮乏。
这就导致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从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其次,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也影响了教育的公平。
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会影响到教育的公平。
在一些地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孩子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此外,家庭背景也会影响教育的公平。
在一些地方,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而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则很难获得好的教育资源,这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因此,教育公平虽然是一种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公平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华艳娇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1期摘要:教育公平是常提常新的话题,也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在当今社会,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公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分析当前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问题对策一、教育公平的多重含义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之一,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第一,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
学生公平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是否公平,教师公平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是公平的。
第二,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方面:开始、过程、结果。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个个体。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1.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分配不平衡虽然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突出了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平衡,我国教育公平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城市和农村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普遍短缺,尤其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从城市、农村、东西部城市的学校建设,师资投入等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差距。
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也是较突出的问题,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十分重视教育、重视科教兴国,但相对于人口的增长及其对教育需求的增长还是远远不够的。
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存在许多的不公平现象。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序不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不同,各地区的经济资源分配也存在明显差异,使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距,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的经济较落后。
教育公平完整版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近代西方社会 新中国
中国古代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
有教无类
孔子
凄美的爱情
教育公平吗?
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 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 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 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 气概的闺阁人物,为了 满足她不能驰骋疆场的 遗憾,遂降格以求地说 服了父母,女扮男装, 到杭州负笈游学
2 第一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 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 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 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 的 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 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 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 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由于户口 不在当地, 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 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 理;由于没有 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 地各级政府举办的 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 一些体育竞赛;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农民工 子女 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 利。
15655 36535 34797 22037 23930 34538 16519 2941 10512
2225 5950 5449 3843 2601 2850 1976 517 1677
459 1388 1496 1022 637 513 456 116 452
1767 4562 3953 2821 1964 2338 1520 401 1225
7.20 8.21 7.91 8.70 5.35 4.12 5.82 8.54 8.00
3.01 3.86 4.39 4.62 2.58 1.48 2.62 3.74 4.33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
中国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中国教育的公平与平等07级2班戴维斯中国教育的公平与平等07级 2 班戴维斯随着我国教育系统内出现的某些不和谐声音,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而教育公平直接关系着教育领域的公平与正义,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教育公平及平等的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成员分享教育资源的一种状态,隶属于社会公平。
从教育中可以窥视到社会公平的状况,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从长远来看,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均来自于教育不公平。
现在,我们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互相协调的状态。
按照该标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和谐社会的含义中,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富裕的社会,也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公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因此,教育公平对于营造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倾向于弹性结构的社会,是一个可以平等自由流动的社会,知识成为资本,可以使人向上流动。
因此,教育成了影响个人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事关人的一生。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已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它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收入和地位状况。
可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的意义尤其巨大。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表现(一)城乡投入失衡。
我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直接导致了无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 价值取向。
国家将教育经费的大头投向了城市教育,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则少之又少。
(二)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统一造成不同地域的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教育的公平与机会平等
教育的公平与机会平等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教育的公平和机会平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公平性与机会平等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教育的公平性与机会平等的定义教育的公平性是指每个个体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无论其出身、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其他背景因素如何。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发展自身的潜能,并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机会平等强调的是每个人有权利获得与其能力和潜力相适应的教育机会,而不是因为其社会地位或背景而受到歧视或限制。
机会平等包括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以及为每个人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以实现其个人发展的机会。
二、教育的公平性与机会平等的重要性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平等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平的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社会阶层和经济差距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有能力的个体可以获得充分发展,不再受到贫困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其次,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提高整体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最后,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平等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机会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无论其背景如何。
只有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而进步。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然而,尽管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性广为认可,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源不均衡问题。
一些地区、学校和家庭仍然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分配。
此外,缺乏师资力量和适当的学习条件也会影响学生的公平发展机会。
其次是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
某些社会群体可能会因为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因素而受到歧视,导致其教育机会受限。
这种偏见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法律保护和社会觉醒来逐步减少。
近年来中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近年来中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第一章:导言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不论个人的出身背景、国家地域等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和受到公正的待遇。
然而,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国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地区、贫富差距、城乡差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中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其对策。
第二章:中国教育公平现状中国拥有着13亿人口,贫富差距也比较明显,大城市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其他地区。
同时,城乡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比城市地区低,这导致了城乡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此外,部分少数民族、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也存在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方面,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但在人才培养、学校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两者存在明显的差距。
同时,高校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也存在问题,校际、学科、性别等进入大学的门槛差距大,这导致了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第三章: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对策1.平衡教育资源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扶助计划等方式,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财政政策上应该更好的对公立学校进行经费补助,提高财政投入比例,同时在建设和维护学校设施上也应该加强投入。
2.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为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在实践中,应该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建立教育公平考核评价制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教师职业化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同时,需要鼓励优秀人才加入教育事业,吸引优秀人才回归流向教育事业,提高教育体系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模式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过于依赖,需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教育等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先进和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同步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第四章:结论近年来,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仍然存在,贫富差距、城乡教育差异、少数民族、残疾人等群体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辩论辩题的教育公平
辩论辩题的教育公平正方,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应得到重视和保障。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基石,因为只有通过教育公平,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首先,教育公平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如果教育资源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公平现象,这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而通过教育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其次,教育公平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教育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最大资源是人才。
”只有通过教育公平,才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教育公平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凝聚力。
只有通过教育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凝聚力。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教育是我们从黑暗向光明的桥梁。
”只有通过教育公平,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凝聚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基石,应得到重视和保障。
反方,教育公平是一种虚假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教育公平是一种虚假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而且,即使有教育公平的政策,也很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公平的。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匮乏,而一些富裕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丰富。
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而教育公平只是一种虚假的幻想。
其次,即使有教育公平的政策,也很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即使有教育公平的政策,也很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选择的开题报告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选择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教育的普及,中国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其中教育公平问题备受关注。
虽然中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教育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人口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选择进行研究。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从政策角度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3. 研究内容(1) 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本节将阐述教育公平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从理论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本节将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全面描述目前教育公平的状况。
(3) 教育政策的作用与措施本节将探讨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总结目前教育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投入、优质资源的调配等。
(4) 国外教育公平政策的对比研究本节将选取几个国家的教育公平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以提供借鉴和启示,为中国未来的教育公平政策提供参考。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方法等,以获取足够的数据和信息,以梳理出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分布、政策措施的缺陷和建议,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5. 预期结果本文预期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选择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尤其是对于当前中国的教育政策调整的倡导与参考,为教育公平的推进贡献思想。
教育公平问题演讲稿
教育公平问题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教育公平这个问题。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公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农村的孩子们往往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家庭背景也对教育公平造成了影响。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则往往面临着教育机会有限的困境。
这种差距不仅在教育资源上存在,更在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期望上存在差异。
这就使得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则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再者,性别、种族等因素也会对教育公平造成影响。
在一些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如男性多,种族歧视也会导致一些少数族裔的孩子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家庭和少数族裔孩子的帮助,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每个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不因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而对孩子进行歧视。
教育公平是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它关系着每个孩子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
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
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
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
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
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15张)教育公平的多重含意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
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
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
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
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西方学术界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编辑本段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沉重的翅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景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
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教育不公平问题种种现象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我们面对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
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式。
这里,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城乡公平缺失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
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
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
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地区公平缺失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
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
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
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担,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
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
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
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
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
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
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配置公平缺失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
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
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
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
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而且这些学生很大部分都会选择出国的路),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谁也不能肯定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