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课前自习学案

【自学方式方法】

①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诵读全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②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结合文章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③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

【字词积累】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zhîng)槁暴

..(gǎo)(pù)须臾.(yú)驽.马(nú)

跂.而望矣(qì)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

..(qí)(jì)锲.而舍之(qiâ)金石可镂.(lîu)爪.牙(zhǎo)

六跪二螯.(áo)蛇鳝.(shàn)輮.以为轮(rïu)金就砺.则利(lì)【文学常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五种。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名言格言】

摘抄古人关于学习的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链接】

●作者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年)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他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前后,卒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春申君死后不久。据说他15岁就到齐国稷下“游学”,在稷下学风的熏陶下勤奋学习研究。后因齐败于燕,聚集在稷下的学士各自分散,他也离齐去楚。公元前 279年齐襄王回临淄,重新在稷下招待学士。由于老一辈的学者或死或散,荀子在稷下“先生”中“最为老师”,从而成为稷下有威信的领袖。但于齐王建十年(前255)遭受谗言,最终离齐。他在稷下积累了长期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思想营养,为以后总结诸子百家之学,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

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课堂互动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内容】

1、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2、给本课重点文言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

劝学(劝勉)木直中绳(合于)槁暴(同“曝”,晒干)不复挺者(直)

金(金属)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日参(检验)省(反省)乎己

须臾(片刻)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声非加疾(快,此处引申为“洪亮”)

闻者彰(清楚)而致千里(达到)非能水也(善,会)而绝江河(横渡)

生非异也(同“性”,天赋,资质。)善假于物(借助)跬步(半步)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用心一也(专一)寄托(藏身)用心躁也(浮躁)虚词:

而、于、之、焉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检查预习。

2、质疑问难。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

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课后运用自学进修学案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A )

①木直中( zhîng) 绳②虽有( yîu) 槁暴( pù)

③不积跬( guǐ) 步④锲( qì) 而不舍

⑤金石镂( luî) ⑥驽( nú) 马十驾

⑦假舆( yí) 马者⑧輮( rïu) 以为轮

⑨用心躁( cào) 也⑩生( xìng) 非异也。

A . ①②⑥⑧⑩

B . ②③⑤⑥⑧

C . ④⑥⑦⑨⑩

D . ①③⑤⑦⑨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