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格心理学课程主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六大流派,各流派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人格的障碍问题等。

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意识到人格在人的心理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任务:1、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课时分配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人格的六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对每个流派的研究领域进行讲解,且介绍该理论的应用领域。

人格评价也是各理论流派都研究的重要内容。

重点:理论(所有的理论流派都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的。

遗传、环境、意识、自由意志等)。

难点:应用(把人格理论和研究应用于个人与社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心理治疗。

除此,还有社会实践和教育界的育人等方面)。

作业:介绍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第二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本能和紧张的缓解;防御机制;了解无意识(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评价。

重点:人格结构理论。

难点:防御机制作业:解释人格结构理论。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介绍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主要观点介绍;荣格主要观点介绍;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主要观点介绍;沙利文主要观点介绍;弗洛姆主要观点介绍。

对新精神分析理论评价。

重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难点: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焦虑与应对策略;挫折和攻击;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作业:介绍阿德勒的人格观点。

第四章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第一节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了解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的特质理论家: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莫雷(Henry Murray);卡特尔(Raymond.B.Cattell)的主要观点;大致了解人格评价测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源是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意志自由,强调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此时此地重要,而不是过去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意识经验来了解自身,看重现象学的价值。

现象学要求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要根据以下四项原则开展活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验着的个体;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还原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心理学家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以下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但不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主观性就否认他的科学性。

2坚持人性的统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将其进一步深化。

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的倾向,能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

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一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点。

一、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12基本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心、信任和尊重。

爱分为自私和无私两种。

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34心理需要5认知需要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

6审美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56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 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 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 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为其行为负主 要责任,因为人有自由意志。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 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 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
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 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 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 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 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 马斯洛指出,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 此,现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应 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 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是欧美最为时髦的 哲学思潮。
4、存在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a)人性的本质是什么?b)个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存在 主义提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价值及个体 存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文化背景(p232) (1)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潜力和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注重个体的主动性、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在教育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提倡建立积极、包容、尊重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未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望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和谐尊重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观、教育观、素养、教育环境、影响、应用、培养、发展、重要性、关键词1. 引言1.1 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人类主义运动,该运动强调个体的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潜力,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的个体性和整体性被看作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础,而非传统心理学中强调的疾病和缺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尔•罗杰斯和Abraham Maslow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与实践。

他们都认为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是理解和幸福的关键。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巅峰,其理念与当时的人权、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思潮相呼应,受到广泛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是在对传统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通过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2 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需求,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了人的固有价值和个体的独特性。

人格心理学 第九章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九章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3)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 Mayer & Salovey, 1990 › Danial Goleman, 1995 › Mayer & Salovey, 1997 › Danial Goleman, 1998
MEIS, 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 MSCEIT,梅耶-萨拉维-卡卢索情绪智力量表 ECI,情绪能力问卷 EQI,情商问卷
bio-social theories

情绪理论的类型 人格子系统
cognitive-social theories


神经生理成分
› 神经结构 感觉 情绪通道 › 内分泌系统

表情行为成分
› 神经肌肉活动+感觉反馈信号
› 表情与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成分
[ 基 本 系 统 与 过 程
感知。” › 行为主义,情绪=生理反应 › 认知革命之后,情绪的认知研究取向

小结:情绪问题的关键
心理动力学: 精神分析
的人 格 几 理 种 论 传 研 统 究
现象学/人本主义:完形/格式塔-人本主义心理 学 特质论: 卡特尔等 以Carl Rogers为例 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
› 个人简介 › 社会文化观 生活环境 文化环境 个体环境 › 焦虑的本质和作用 › 基本焦虑和基本冲突 › 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神经症的需要
From: http://www.unbc.ca/wellness/dimensions.html
4.1身心疾病/A-B型行为 4.2乐观与健康 4.3负面情感状态 4.4情绪压制
Psychosomatic disorder,心身疾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冠心病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Optimism,乐观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生活定向测验 Positive/negative affect,PA/NA,正面/负 面情感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
;自我实现倾向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 的潜能,自我实现使人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增加了个人 的经验总量,提高个人的成长动机。它是选择性和非反应 性,是一种建设性的倾向。 2、所有的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 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我们因为某种行为(如作了 好人好事)而获得他人积极看待,这是有条件的积极看待 。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积极看待环境中长大。无条件的 积极看待意味着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样积极看待,即 使是客观上消极的行为也要接受,因为这是个人的一部分 。这种无条件积极看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 度上最常见。
三、人格结构—自我
1、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 的知觉整体。它既能够反映经验,又能够影响经 验;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 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2、在自我中,罗杰斯区分出“现实自我”和“理想 自我”。现实自我是指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 理想自我象征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
3、当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 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无条件地、真诚地关怀,个体就能够 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使自我更趋向于理想自 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别能够作为一个人的心 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4、自我一致指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 一致,即有维持自我系统的需要。但是,承认自己的经验 并允许其成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诚实对待自我的方 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即使某个人喜欢把自己看作是 永不愤怒的人,但是在一些时刻承认愤怒的感觉,允许自 己在某些时候愤怒也是很重要的。
二、理论基础和假设
(一)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强调尊重和关爱个体,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是最重要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格观和教育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欲望,这种内在的力量推动着人们不断的追求成长和完善。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格的看法是积极的,它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

人的个性是由内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而且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建构和重构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人们要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受到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个体内在的力量是最为关键的。

它倡导人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个体要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实现水平。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来实现的。

人们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而人们也需要关爱和帮助他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和个性,要在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对人格观的基础上的,它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个性。

在教育实践中,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成长性,注重人的全部经验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格观和教育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和教育观进行详细介绍。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主要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我决定权和成长潜能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意义,并具有实现这些目标和意义的能力。

人的个体差异是人格观的一部分,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体验到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主要强调创造性思维、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实现。

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中,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性。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观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还强调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多元智能。

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和潜能,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职业。

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心理学史 第九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ppt课件

心理学史 第九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ppt课件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的新科学——一种新的人的范 式:促使健康的个体变得更健康,即实现他们的全部潜 能。
第二,不采用“决定论”解释人的行为。人的科学不会 像物理科学研究物体那样来研究人。因为人能够自由地 选择自身的存在方式。行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主观实 在”。
“超个人的、超人类的、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 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
第2节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理论
一、生平与著作: Carl Rogers(1902—1987),人
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首 创“非指导式治疗”的一代宗 师。 主要著作:《问题儿童的临 床治疗》(1939)、《咨询与 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 (1942)、《来访者中心疗法: 当前实践、含义和理论》 (1951)
“对自身优点的恐惧;对自己命运的逃避;对自己天 才的回避。”
(三)、“自我实现者”: 其主要特征如下: 1、能准确、全面地洞察现实。 2、对自己及他人表现出极大的接纳性。 3、表现出自发性和自然性。 4、有独处的需要。 5、独立于环境与文化。 6、以持续新奇的眼光欣赏事物。 7、经常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
9、往往只有少数几个朋友。
10、有强烈的道德感但并不一定接受传统的道德标准。
11、良好的、善意的幽默感.
12、富有创造力。
(四)“存在性动机”(being motivation):
一个人在除自我实现之外的任何一个需要层次上发挥
作用的动机即为“ 缺失性动机”( deficiency motivation)。意即:寻找特定的东西来满足他特定的 需要,他的知觉受需要的指引(称“需要指引的知 觉”[Need-directed perception],或“缺失性知 觉”)]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3.社会历史背景
(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
(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
(3)对战争的反思
(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
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
4.
5.

一、需要层次论

二、自我实现的理论 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
一、需要层次论
人类的两种需要:
1.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 或生理需要; 2.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 或心理需要。
五种层次的需要就分布于这两种需要之间。
一、需要层次论
(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
• 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 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创造性 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 如此强烈。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他们。 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较高的 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growth needs)。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 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 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 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 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 睡得较好,胃口较佳; 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 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 活非常富裕等; 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重视个体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心理学流派,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积极力量的发挥。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格观和教育观是紧密相关的,并互相影响。

以下是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的中文叙述,共1000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性是积极向上的,并具有自我决定、成长和意义的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潜力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的人格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终极目标,个体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来追求这个目标。

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考虑个体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但核心在于个体如何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行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强调每个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

它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的动力和意愿,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为。

个体应该被视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有权利和能力去塑造自己的命运。

人本主义心理学鼓励个体追寻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同时也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面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后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它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关注个体需求和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决策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

教育过程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表达,提供他们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潜力的机会。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基本概念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

含义见下。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基本问题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的性质:第一、整体性(形诸于外,蕴蓄其中。

)第二、独特性第三、稳定性(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第四、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3、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4、人格理论体系及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00年,弗洛依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新精神分析(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行为学习论(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社会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凯利)5、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方法:投射测验、自陈测验、行为评定)6、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唯一从整体层面上研究人的心理、探讨人性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相关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课件

《人本主义心理学》课件

自我实现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鼓励咨询师关注个 体的内在需求和潜能,帮助个体发现自 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
和发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 要建立自我同一性和自我认同感,即个体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目标和角色等,并 能够将这些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理论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情 感和认知是人类心理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 构成人类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理论强调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和平衡,认为个体的情感 和认知应该相互一致、相互支持,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鼓 励咨询师关注个体的情感和认知状态,帮助个体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认知 状态,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存在的自由、选择和责任等 方面的问题,认为人们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 式和命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激发学 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 力,使其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人的整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心理咨询和治疗应关注人的整体性,包括情感、认 知和行为等方面。
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应 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0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1)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1)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主要内容有: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1
马斯洛的人格心理学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洛-梅的存在人格论
1、人本主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理论准备
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发表
20世纪60年代正式产生,被称为“第三势力(思潮)”
1967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理论已被众人接受
(产生背景:二战后科技发达,物质富足,社会压力大、人性异化加剧,导致严重精神危机如:价值观、孤独感、自我社会认同缺失等)
2、人本主义基本内容
●强调人的责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自由改变
自己的生活,如不能改变,只是身体局限——因而,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此时此地过去经验会形成&影响——我们是谁和怎么
做,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

人如困在过去阴影中,就不能生活在今天;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
生活,才能成为真正完善(fully functioning)的人
●个体现象学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别人建议只是参考,自己必须作出自己的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人的成长眼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寻求发展;除非有困难阻碍,会不断朝着满意的状态前进。

成长是人发展的自然特征
3、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比较,
人本主义重点:
•研究:强调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人,非动物或精神病态者)
•方法:开放性模式(不排斥客观,但强调主观;不忽视外部因素,但强调内在体验)
——人本研究的不是实验室中被试,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关注个体的成长、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格观和教育观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将分别就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能和价值。

在人格观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性和自我概念是构成人格的基础,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决定。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中,人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潜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1. 个体性和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认识。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影响,是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核心。

2. 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在教育观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个体化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1. 个体化教育个体化教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理念之一,指的是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内在需求。

在个体化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幸福。

个体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2. 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追求幸福和满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自我认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观去选择目标和实现梦想。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

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

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

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

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

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

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

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

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

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

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

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

·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

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

它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一、人本主义兴起的背景◆(一)、反对传统科学心理学理念的弊端1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忽视了人的主观性,把人降低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把人格看成是一套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和还原论.2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贬低了人的意识经验的作用,强调本能的原始欲望与人的消极方面,忽视了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东西。

基于对古典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健康的人身上,注重研究人的主观世界,突出人所特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古代哲学背景:1、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2、现象心理学的影响◆(三)、时代背景:1、对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反思。

2 、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工作原则:以马斯洛为首心理学家创立了一门研究人类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并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研究对象是具有经验的人(2)研究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3)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主要工作范围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1)人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具有强烈的兴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反对还原论,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看待意识经验。

(5)相信人的人格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对人本主义的批判1、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2、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他的著作颇丰。

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论》,《动机与人格》,《宗教、价值与高峰体验》《优美心灵的管理》,《科学心理学》等等。

两类需要匮乏需要(deficit needs, or D-needs ):由于一些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包括饥饿、渴以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也叫基本需要(basic needs)成长需要(growth needs):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也叫存在需要(being needs or B-needs)。

(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1)主张以整体动力观揭示动机的性质(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

即人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本能决定的,但他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

(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二)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的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对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2、安全的需要要求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具体表现:—物质上: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经济上: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心理上: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3、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

—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

4、自尊的需要两种基本的类型:—自尊的需要,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渴望名誉与声望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

最高等级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基本需要”与“动机”: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是一种潜能,动机是在先天基本需要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但有例外。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在进入高一级需要之间,低一级地需要无需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

在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不同。

行为是受多元动机(需要)驱动的结果。

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高层次需要的特点:(1)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

(2)是个体发育过程较迟的产物(3)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起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越容易消失(4)生活在高层次需要的水平上,更健康(5)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他需要混淆(6)高层次需要和低层次需要都得到满足时,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对人来说具有更大的价值,能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

(7)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

(8)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势同范围就越广,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自私成分更少(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社会因素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心理因素。

—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

◆需要满足的后果:—直接后果:一个需要平息下去,一个更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

—附带后果(1)人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变化;(2)认识能力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兴趣和价值观、注意力、记忆、思想等也在一定范围内被改变了;(3)只要是基本需要真正的满足,就会有助于人格的形成,健康的发展。

(4)特殊后果。

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一次揭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实质•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导源•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一)自我实现的概念两层含义:—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二)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两种类型:—1、务实型自我实现者:务实,能干。

如实干家—2、超越型自我实现者;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

如哲学家自我实现者特征1、能完整准确地知觉现实。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3、内心生活、思想、行为自然率真。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有独处的需要。

6、具有独立自主的特征。

7、接受并欣赏新事物且不厌烦平凡的事物。

8、具有高峰体验。

9、热爱人类并具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10、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持久而深入的人际关系。

11、有民主的性格,能尊重他人人格12、道德标准明确,分辨目的与手段的区别。

13、有卓越的幽默感。

14、富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15、具有批判精神,不容易被社会诱惑(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外部条件: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来满足其较抵层次的基本需要。

◆个人主观内部的问题与缺陷:—(1)自我概念的缩减—(2)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3)自己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4)成功恐惧,如约拿情结(四)自我实现的途径◆两条主要的途径:第一条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一种个人内在发展的途径第二条途径强调改变社会环境,是一条通过寻求改变社会来改变所有人的生活环境,促进共同发展的方法。

理论评价马斯洛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健康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这是对当时心理学界流行的以病人、动物为研究的对象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极大的超越。

马斯洛提出人类存在着对真理、善良、美好事物的追求倾向,比起当时只对人性阴暗面进行研究来说,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他的人格理论肯定人生的价值,并认为人有能力拥有一个快乐、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贡献:—对健康人和人性积极面的研究极大地超越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需要层次理论已获得广泛应用不足:—经验概括和构想较多,实证不足第三节罗杰斯自我理论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首先,罗杰斯从现象学意义上提出了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人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

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包括(1)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其与之相关的评价。

(2)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3)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其次,罗杰斯继承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自我包括主我和宾我两个方面:—宾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我的有意识的态度系统而形成;—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再次,罗杰斯还根据他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按一定社会要求对自己最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观点,是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自己设想或期望成为的那个“我”。

理想自我的实现即自我实现,就是指理想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罗杰斯称在这种情况下即“成为一个人”或“变成自己”,是一个健康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现实我则是自己所能意识到的真实自我。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二者之间差距过大将导致心理疾病;而二者在个体身上取得和谐一致时,则会引导个体人格朝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研究方法——Q分类技术由斯蒂芬森(Stephenson,1953)倡导用Q分类技术作为自比性研究(即对单个被试的前后测验结果作相关分析)或两个被试测验结果之间作相关分析研究时用。

罗杰斯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人本主义的人格模型,特别适合于自我概念研究而迅速采用。

一般有60-140张卡片,多数研究采用100张,每张卡片上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通常的语句“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我常感到害怕”,“我通常会先想到我自己”,“我喜欢人际交往”,“我常因愤懑招致麻烦”,“我从他人那里寻求支持”,“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等。

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己相同,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到从“真是我的特征”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上。

在分配这些卡片时还要求被试按正态分布的原则确定各等级上应分到的卡片数目,即中间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多,两端的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少。

这样既可以防止被试的反应定势,也有助于资料的处理。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比较常常运用Q分类第一次按照“现实自我概念”来进行分类。

然后,将卡片全部弄混,按照“理想自我概念”对卡片进行重新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