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欧洲文学导读英国三大诗人全国通用
四年级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勃朗特三姐妹 全国通用
经典选读简·爱(节选)夏洛蒂·勃朗特“离开什么地方,简?”“离开英格兰和桑菲尔德,还有——”“怎么?”“离开你,先生。
”我几乎不知不觉中说了这话,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
但我没有哭出声来,我也避免抽泣。
一想起奥加尔太太和苦果村,我的心就凉了半截;一想起在我与此刻同我并肩而行的主人之间,注定要翻腾着大海和波涛,我的心就更凉了;而一记起在我同我自然和必然所爱的东西之间,横亘着财富、阶层和习俗的辽阔海洋,我的心凉透了。
“离这儿很远,”我又说了一句。
“确实如此。
等你到了爱尔兰康诺特的苦果村,我就永远见不到你了,肯定就是这么回事。
我从来不去爱尔兰,因为自己并不太喜欢这个国家。
我们一直是好朋友,简,你说是不是?”“是的,先生。
”“朋友们在离别的前夕,往往喜欢亲密无间地度过余下的不多时光。
来——星星们在那边天上闪烁着光芒时,我们用上半个小时左右,平静地谈谈航行和离别。
这儿是一棵七叶树,这边是围着老树根的凳子。
来,今晚我们就安安心心地坐在这儿,虽然我们今后注定再也不会坐在一起了。
”他让我坐下,然后自己也坐了下来。
“这儿到爱尔兰很远,珍妮特,很抱歉,把我的小朋友送上这么今人厌倦的旅程。
但要是没有更好的主意了,那该怎么办呢?简,你认为你我之间有相近之处吗?”这时我没敢回答,因为我内心很激动。
“因为,”他说,“有时我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尤其是当你像现在这样靠近我的时候。
仿佛我左面的肋骨有一根弦,跟你小小的身躯同一个部位相似的弦紧紧地维系着,难分难解。
如果咆哮的海峡和二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分开,恐怕这根情感交流的弦会折断,于是我不安地想到,我的内心会流血。
至于你——你会忘掉我。
”“那我永远不会,先生,你知道——”我不可能再说下去了。
“简,听见夜莺在林中歌唱吗?——听呀!”我听着听着便抽抽噎噎地哭泣起来,再也抑制不住强忍住的感情,不得不任其流露了。
我痛苦万分地浑身颤栗着。
到了终于开口时,我便只能表达一个冲动的愿望:但愿自己从来没有生下来,从未到过桑菲尔德。
语文版必修四第三单元之《哈姆莱特》课件教学讲义
故事梗概
总结词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及相互关系。
详细描述
哈姆莱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聪明又软弱,既善良又冷酷。他的行为动机主要是为父报仇,但他在复仇过程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克劳狄斯是一个虚伪的统治者,他为了篡夺王位杀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奥菲利娅则是一个悲惨的角色,她深爱着哈姆莱特,但最终因为无法理解他的行为而走向悲剧。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0年左右,当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高潮,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丹麦王子的复仇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
《哈姆莱特》是一部复仇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报父仇而与敌人斗争,最终导致自己和亲人走向悲剧的故事。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及时反馈与评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建议
06
CHAPTER
《哈姆莱特》教学评价与反思
学生能够掌握《哈姆莱特》的剧情梗概、人物关系及文学特点。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剧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目标
教学评价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性,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典型的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和情感表达,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具有现实感。
人物内心的揭示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外国文学(二):英国、法国、俄国作家作品(无答案)全国通用
【文常】外国文学(二):英国、法国、俄国作家作品笛福、雨果、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笛福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4),英国小说家。
位列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之首(另外三位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理查逊和亨利·菲尔丁)。
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
笛福的一生早年经商,失败。
后因对政治的兴趣,撰写政论文章,也因得罪政治人物多次入狱。
1719年,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第一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享誉后世。
后期笛福体弱多病,收到债主追债,在落魄中离世。
笛福代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讲述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并在岛上谋生的故事。
《鲁滨逊的沉思集》:《鲁滨逊漂流记》续集。
《辛格尔顿船长》:讲述辛格尔顿船长航海冒险、开发荒岛的故事。
笛福作品特点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
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
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笛福作品选读——《鲁滨逊漂流记》主要人物:鲁滨逊、“星期五”——岛上的土人主要情节:第三次出海的鲁滨逊流落到荒岛,在岛上顽强地生活下来。
情感表达:勇敢、智慧、无畏补充:该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位苏格兰人塞尔柯克在航海中因与船长不和,流落在荒岛上并生活了下来,后被别人搭救回到文明世界。
《鲁滨逊漂流记》选段原文:为此,我考虑良久,觉得只有两个办法可以保全羊群。
一是另外找个适当的地方,挖一个地洞,每天晚上把羊赶进去;另一个办法是再圈两三块小地方,彼此相隔较远,愈隐蔽愈好,每个地方养六七只羊。
万一大羊群遭到不测,我还可以花点时间和精力再恢复起来。
这个办法虽然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劳力,但我却认为是一个最合理的计划。
——第九章解析:鲁滨逊为了保存羊群,动用了自己的智慧,看出了他在岛上生存的艰辛,同时也看到了鲁滨逊强大的生存技能。
原文:当我们来到大树跟前时,星期五已爬到一根树枝的枝梢上,那根树枝长长地向外伸展。
小学语文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家与作品
小学语文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家与作品但旦,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主要作品为《神曲》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中,悲剧有《哈母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下夜之梦》等,历史剧有《查理三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曲天才”。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主要作品有《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偶也妮·葛朗台》等。
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
安徒生1805—1875年。
丹麦童话作家。
主要作品有《夜莺》《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法布尔1823年到1915年,法国昆虫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主要作品有《空城计》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马克吐温,1835--1910年,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汤姆·索业离险记》等,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和《百万英磅》得。
莫泊桑,1850到1893,法国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泰戈尔1861--1941年。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卢梭 全国通用
卢梭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代表作品有《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卢梭是“第二个牛顿”,牛顿的功绩在于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而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
——康德知识链接顺应自然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口中“东西”就是指刚出生的儿童,为什么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就是因为教育出现了问题。
他的《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学名著,小说通过对他所设想的学生爱弥儿的教育,揭示了腐朽的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系统地表达了他的自然教育的理论,即让儿童根据自己身心发展的特征去自然地接受教育,与大自然亲近,充分发展个性,教育者也不要在不适宜的时候教给孩子太多繁杂的社会知识。
对于二至十二岁的儿童,卢梭主张以感觉教育为主。
感觉教育就是发展儿童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
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
所以现在应该锻炼并发展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那么如何进行感觉教育呢?卢梭认为,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是最好途径,此外,还应该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强健体魄。
当然,尽管卢梭主张不要强迫这个时期的儿童去读书,因为他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
可是我们看看卢梭自己的经历,他从小就开始和父亲一起通宵达旦地阅读各种书籍,到7 岁的时候就将家里的藏书都看完了,还自己出去借书看。
可见,如果儿童喜欢读书并愿意多读书,那就可以尽量广泛地涉猎群书,而卢梭也是认同这种多读书的习惯的。
作品赏析很多写自传的人,名为自述,实为自赞,往往把自己写成他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他实际上的那样。
虽然也讲自己的缺点和罪恶,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英法文学导读-第十课:莫泊桑
莫泊桑莫泊桑(1850 - 1893)19 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其作品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
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又像雷声一样离开。
——莫泊桑知识链接莫泊桑‚买打‛——为文学而献身我们常听说艺术家为艺术献身之事,却似乎很少听到文学家为文学献身的例子。
实际上文学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并不输给艺术家,看看我们的短篇小说之王是如何献身文学的吧!一天,一位青年去看望莫泊桑,不料刚走进院子就发现一个陌生人正对莫泊桑拳打脚踢,青年立马卷起袖子准备收拾这个恶棍。
不料,莫泊桑的仆人立刻拉住了他,并说:‚千万别阻拦!这‘打’可是莫泊桑花钱买来的。
‛青年感到莫名其妙。
原来,莫泊桑正在写一篇小说,但在描写一个人挨打的心理状态时,写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此才想出了‚买打‛的主意。
最终,莫泊桑终于在鼻青脸肿的状态下完成了对一个人挨打时的心理状态的完美描写。
此事也确实堪称是为文学献身的经典案例了。
比起莫泊桑的‚买打‛,柳青的‚找骂‛便显得稍稍逊色些了,不过也算得上是为文学献身了。
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小说中写到一个泼妇骂街的场面,但苦于没有亲身经验,写了几次都不成功。
当他听说村里有个泼妇骂人很有‚特色‛,便计上心来:趁那位妇女从他门前经过之时,故意将一盆凉水向她身上泼去,并若无其事转身回屋。
那位妇女果然中计,破口大骂,把柳青骂了个‚酣畅淋漓‛。
有了这次切身经历,柳青笔下的泼妇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作品欣赏《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于1983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日趋贫困,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
我的叔叔于勒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课件21:第3课 哈姆莱特
2.在比剑开始前,霍拉旭和哈姆莱特有几段对话,这几段对话,说明 了什么问题?
哈姆莱特 霍拉旭
参考答案:哈姆莱特:①认为是雷欧提斯的复仇,为平息其愤怒,勇于 接受挑战。②看重命运,坦然看待生死,表现出英雄主义气概。霍拉 旭:①认为哈姆莱特会输掉,心中有不祥的预感。②看重友谊,劝告 哈姆莱特,放弃比剑。
《哈姆莱特》共五幕,这里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即全剧的结尾部分。 《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母 后匆匆地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正是克劳狄斯谋杀了老 国王,哈姆莱特肩负着为父报仇、重整朝纲的重任。哈姆莱特一时鲁莽, 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立即打发他去英格 兰,想借英格兰国王之手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了他的诡计,半路上逃 了回来。波洛涅斯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受到情 人哈姆莱特“变心”和父亲被杀的双重打击后,精神恍惚,落水而死。 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 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相关常识
话剧是戏剧种类之一,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这个剧种于20 世纪初传到中国。它综合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 种艺术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
读准字音
加点字
棕榈. 禀.赋 山鹬. 鞘 剑鞘.
鞭鞘. 处 处.置
处.所
读音 lǘ bǐng yù qiào shāo chǔ chù
加点字
国玺. 戕.害 蟊.贼 切 恳切.
切.磋 畜 畜.牲
畜.牧
读音 xǐ qiāng máo qiè qiē chù xù
文章思路
发现阴谋 开端:讲述逃归过程 篡改密信
英国文学 讲义
The Romantic PeriodGeneral features of Romanticism▪1. An emphasis on feeling, imagination, intuition, that is emphasis on subjectivism.▪2. A love for nature▪3.A belief in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4.The glorification of the commonplace▪5. An interest in the past, the unusual, the unfamiliar, the bizarre or the picturesque▪6.A feeling of loneliness▪All in all, Romanticism is a revolt against authority and tradition..Representative poets:▪Pre-Romanticists: Blake, Burns,▪The most prominent Romanticists: Wordsworth, Coleridge, Lord Byron,Shelley,Keats,Robert BurnsThe life▪Burns, sometimes known as the 'ploughman poet', was the eldest son of a poverty-stricken farmer. He was born at Alloway, near A yr, on January 25, 1759.▪Robert, who had been to school since the age of six, and was also educated at home by a teacher, had, by the age of fifteen, already become the farm's chief labourer. He had also acquired a reading knowledge of French and Latin and had read Shakespeare, Dryden, Milton and the Bible.▪After his father's death, he and his brother continued farming together, working now at Mossigiel. ▪The poverty of Burns' early life, though far from being overcome, had produced in him a suppor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a rebel against the social order of his time. His rebellious nature soon became evident in his acts.▪His first love, Nelly Kirkpatrick inspired him to try his hand at poetry, a song entitled "O, once I lov'd a bonnie lass". Burns spread his affections freely, and the next decade saw 8 illegitimate children born to him through 5 different women. One of these, Jean Armour, became Mrs. Burns in 1788.▪The first published work of poetry by Robert Burns was "Poems, 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 which saw the light of day on 31 July 1786.▪He was unable to find a patron to support his writing, but publisher James Johnson gave him work editing a collection of Scottish folk songs. This work, titled "The Scots Musical Museum", was published in 5 volumes over sixteen years. Burns himself contributed over 150 songs, including "Auld Lang Syne", a reworking of an earlier folk song of unknown origin.▪Burns contributed 114 songs to "A Select Collection Of Scottish Airs" by George Thomson, but he received very little payment for his efforts. In 1795, Burns was inspired by the even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o write "For a' that and a' that", his cry for human equality.▪One year later, on July 21, 1796, Burns was dead of rheumatic fever. He was buried in the churchyard of St. Michael's in Dumfries,▪Robert Burns gained more fame after his death than he ever did during his lifetime. Many of his songs and poems have become international favourites - even among those who find his use of Scottish lowland dialect difficult to decipher.Writing characteristic▪His peasant origin and environment aided him in capturing the happy simplicity, humor, directness and optimism,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all old Scottish songs.Burns’ significance▪He collected, edited, restored, and imitated traditional Scottish songs, or wrote verses of his own too traditional tune. Thus, he rescued and perserved the literrary heritage.▪He shared the Romantic 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on people.His songs speak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of a plowman to express in simplest words the common feelings of millions of working people.▪He was able to unite nature and man into a single vision.▪The brilliant of his imagination, the sweetness of his eclogue and happiness of his phrase makes him a most loved poet, not only of Scotland but also of the world.A Red, Red Rose▪It is Burn’s most famous love poems. It is written in Ballad form. The rhyme scheme of the poem is abcb.歌谣(The Ballad)▪歌谣(The Ballad)▪歌谣又称民歌体诗,是一种较短的叙事诗歌,由民歌发展而来。
四年级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欧洲文学导读巴尔扎克全国通用
巴尔扎克一、巴尔扎克的生平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00 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二、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介绍三、巴尔扎克的一生1、童年的不幸生活1799 年 5 月20 日巴尔扎克出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
巴尔扎克的父亲原姓巴尔沙(巴尔沙是普通姓氏),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他来自农村,幼年时跟当地教士学了一点文化,中年因为法国大革命而致富,成为了一个有身份的人。
天方夜谭一样的故事:1797 年近 50 岁的老巴尔扎克娶了年方 18岁的银行家的女儿,这就是巴尔扎克的母亲--萨朗比埃。
寄养:巴尔扎克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几乎被家人遗忘。
稍大一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会学校寄读,过着极其严格的幽禁生活,学习的制度古板而严肃,教师冷漠而残酷,回到家以后得不到父母的宠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白眼和呵斥。
母亲对巴尔扎克的态度:严肃、冷漠、残酷;巴尔扎克对母亲的印象:害怕、冷淡、憎恨;2、青年时期以书为乐巴尔扎克说过:“只有读书才能维持我的头脑活着。
”1814 年,巴尔扎克随父母迁往巴黎。
在巴黎,巴尔扎克以超人的忍耐力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了学业,并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法律。
他了解到很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之事,也看到了人性的虚伪和善变,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在律师事务所当文书。
3、初涉文坛受挫失败的《克伦威尔》,巴尔扎克在1820 年写的该作品。
笔名发表许多粗制滥造的“日常消费”的浪漫小说。
(这一时期的巴尔扎克是“山寨”的代名词,水平基本上也就是网络小说的水平,根本不是严肃文学。
)1826 年借钱出版了一步普及版的《莫里哀全集》,接着又出版一部拉封丹寓言诗集,销路不佳,亏损负债 9,000 法郎。
四年级下册语文英法文学导读-第十三课:英国三大诗人
英国三大诗人拜伦(1788 - 1824)拜伦是19 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生跛足的理想主义者,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拜伦所创造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们都是孤傲、狂热的叛逆者,孤独苦闷的骄傲者。
雪莱(1792 - 1822)雪莱是19 世纪英国最富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雪莱的代表作主要有诗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和《致云雀》等,其作品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也正因为如此,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济慈(1795 - 1821)济慈是19 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和《希腊古瓮颂》等。
济慈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且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的天才诗人,英年早逝,却有多部作品传世。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知识链接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衰落19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文学浪潮——浪漫主义运动,我们本课所讲的拜伦、雪莱、济慈都是这一运动中的先驱。
熟悉欧洲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此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一场从思想到制度上全面的大解放。
发生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在这场大的变革之中,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六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
而后来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正是在这场大革命中崭露头角的。
然而这场大变革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穷兵黩武,而其后的复辟王朝又逆行倒施。
种种复杂的情绪汇在了一起,诗歌就成了一个有力的表现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漫主义运动揭开帷幕了。
在这场持续时间并不长久的文学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作家: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法国的雨果、乔治桑、梅里美……正如拜伦、雪莱与济慈的诗歌一样,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产生的文学作品都充满炽热的感情,这种炽热来源于人们积累已久的、深厚的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狄更斯 全国通用
狄更斯狄更斯(1812 - 1870)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童年时曾做过童工,其作品中创作的儿童形象与其童年经历联系紧密。
代表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等,注意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黑暗复杂的社会现实。
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林纾知识链接上帝的玩笑狄更斯对童年题材和儿童主人公的热衷超出了任何一位英国作家。
从《雾都孤儿》到《远大前程》,在这25 年的创作中,他倾向于把主人公的童年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并采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
而这种童年情结无疑与其本人那交织着美好与梦魇的童年有很大关系。
狄更斯原本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海军职员,待遇优厚,常带着他泛舟河上,漫步乡间,去皇家剧院看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和《麦克白》等著名戏剧演出。
然而,这美好的童年却因其父亲的挥霍无度而过早结束,在他十二岁那年,上帝和他开了个小玩笑——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家庭经济立即陷入瘫痪。
作为长子的狄更斯被迫到一家皮鞋厂当童工,沉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老板把他当“模特”,让他在路人的围观下待在橱窗里表演制鞋的过程,使得他幼小的心灵遭受重创。
不过,上帝毕竟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六个月后,其父亲意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还清债务后出狱,不久又升职加薪,狄更斯重新回到了学校。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经历过童工生涯的狄更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日趋成熟,他体会到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对不幸儿童的深切同情与鼓励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尽管上帝的这个玩笑令狄更斯饱尝了生活的辛酸,但同时也为他最终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代文豪提供了沃土。
作品欣赏《雾都孤儿》是狄更斯于1838 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遭遇——主人公奥立弗从小在济贫院①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9 岁时又被送往棺材铺当学徒,最终因为不能忍受老板的折磨而独自逃往伦敦,却误入贼窝,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初三语文英国诗两首、美国诗三首知识精讲 人教四年制
初三语文英国诗两首、美国诗三首知识精讲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英国诗两首、美国诗三首二. 教学目标:1. 欣赏诗歌,首先要重视朗读、背诵,加深感受。
2. 抓住诗两首中所表现的形象特征。
3. 细细品位浪漫主义诗风。
英国诗两首《咏水仙》(一)作者介绍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1843年被宫廷封为“桂冠诗人”。
他出身于律师家庭。
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回到大自然去”的思想影响,曾去法国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等地徒步旅行。
华兹华斯长期住在乡村、湖畔,他的诗大多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
他重视想象力,善于把平凡的日常生活勾勒得富于奇妙的色彩。
他注意吸取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
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
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二)知识分析华兹华斯说:“诗是从平静中回想的情绪发生的。
”《咏水仙》正是1804年诗人回忆两年前见到一片水仙花的情景而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既是一幅奇丽的风景画,绘出了水仙的迷人光彩和妩媚风姿,也写出由水仙形成的令人陶醉的美景给诗人孤寂的心灵带来的慰藉。
《咏水仙》一诗情景交融,诗人的情感与水仙的景象交互感应。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心情孤寂,无所寄托,有如一片飘荡的孤云。
就在这时,他的面前突然展现了一幅美景:一大片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随风嬉舞。
第二节继续描写水仙的美景,以银河闪烁的群星比喻水仙的繁多与色彩之夺目,又以开阔的视野写出水仙向前伸展通往远方的景象,并写出水仙摇首舞蹈的欢乐情态。
第三节写欢乐起舞的水仙感染了诗人,使他的心灵也不由得愁云消散而充满欢乐。
但这欢乐只是诗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时引起的欢乐,他未曾想到这景象会长久地留在他的心中,将长久地影响他的精神世界。
四年级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福楼拜 全国通用
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
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萨朗波》等。
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福楼拜知识链接史上最早“恶炒”在《炒作学》一书中,炒作被认为是“一项高智商的艰苦的运动”。
的确,如今的商业炒作紧紧盯着“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创意和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应”的目标,这无疑是个既消耗体力又消耗脑力的艰苦运动。
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那个连“炒作”一词都还未诞生的时代,我们伟大的福楼拜就被“恶炒”了一把。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切都得从《包法利夫人》讲起。
其实,福楼拜天赋一般,他从16 岁开始着手创作,直到30 岁之前,也没写出像样的好作品,朋友们甚至劝他烧掉手稿。
不过,他并未放弃,潜心苦作将近五年,《包法利夫人》终于完成了,并连载于《巴黎杂志》上。
但《巴黎杂志》的编辑们认为小说中的部分情节有伤风化,便自作主张删去了几段,这可惹恼了福楼拜,他在小说正文底下刊出抗议:原文被多次删节,读者看到的仅是片段,不是整体,我对此不负责任。
此举无疑引起了政府的注意,竟然有不符合出版原则的作品被发表,而且作者还抗议被删节,福楼拜很快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雄辩机智的大律师的帮助以及广大作家、学者们的力挺,法院最终判他无罪。
这样一来,政府当局不仅没有将福楼拜送进监狱,反而使他名声大噪,《包法利夫人》立即成为出版商们争相出版的新宠,出版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法国几乎人手一本,福楼拜的名气便如此这般地被政府当局“恶炒”起来了,这着实堪称史上最早的“恶炒”事件了。
名篇欣赏《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呕心沥血将近五年,于1856 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爱玛的人生悲剧。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笛福 全国通用
笛福—英国小说之父一、英国——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一)17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18、19 世纪,一场巨大的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这场革命既没有战争,也没有流血,相反,它的创造多于破坏,这就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阶段。
●英国是最早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起于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机器,所以工业革命又被称为“机器时代”。
●工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带来的。
●1802 年,威廉〃赛明顿制造了第一艘实用汽船,到1830 年,英国开凿运河4000 余公里,形成水路网。
1804 年,特里维西克发明了火车头。
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了更完善的机车。
1825 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1850 年,英国已经建成铁路9600 多公里。
●瓦特的小机器给英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各个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生产量都十倍、百倍地增长。
比如,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 年到 1850 年增长了 49 倍,钢铁产量从 1740 年到 1850年增长了 1300 多倍。
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炭的 60.2%、钢铁的 50.9%,加工了全世界 46.1%的棉花。
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英国在发展,这时我们中国在做什么呢?此时的清王朝由乾隆皇帝执掌,他躺在“康乾盛世”的大床上,舒服地做着“十全老人”的美梦,他对不服管辖的周边国家反复用兵,消耗掉超过一亿两白银的军费(折合人民币200亿元),表面上看起来,中国还是那么强大,可是乾隆皇帝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的盛世已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盛世了,并且,这个盛世也已经走上了下坡路,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轮流坐庄的世界海权大国早期的海权大国影响有限,只是在海洋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足以形成霸权,比如西亚的腓尼基人、南欧的希腊-罗马人,都倚重海权来积累财富、保卫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才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权国家。
四年级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塞万提斯 全国通用
塞万提斯—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一、中世纪骑士精神1、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一共分成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五段。
上古从刚刚直立行走的猿人开始,慢慢进入捕鱼和放牧的时代,再进入定居和农耕的时代,直到奴隶制度产生。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是奴隶时代的代表文明。
476 年,欧洲北部的蛮族哥特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终止了欧洲的奴时代,也标志着上古时代的结束。
从476 年开始,欧洲就进入了中古时代,也称作中世纪,中世纪也很长,直到1640 年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为止,共持续了一千多年。
奴隶制度被推翻以后,欧洲进入了封建时代,这段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封建时代,只不过比中国的封建时代要短得多。
2、骑士与骑士精神(1)骑士概述(2)骑士精神3、骑士小说的盛衰骑士以浪漫多情著称,前面讲过,骑士文武双全,擅长艺术,英俊高大的外表,搭配上丰富传奇的经历,使得骑士身上散发着难以抗拒的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纷纷成为贵妇人城堡里的座上客,与她们迸溅出爱情的火花;在文学作品中,他们和自己的爱人一起,成为爱情故事里的主人公。
中世纪工商业的日趋繁盛使得城市里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经济状况尚可,有相当数量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贵族宫廷生活对他们来说,一方面是神秘的未知空间,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更是他们心中的梦想,点燃他们对挤入上流社会的希望。
骑士小说里面既有火爆刺激的打斗场面,又有温柔缠绵的爱情桥段,还有珠光宝气的生活场景,这些元素加在一起,真是太符合市民阶层的胃口了,中世纪的作家们正是看中了这种审美心理,创作了大量的骑士小说,受到了广泛的追捧。
骑士小说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公式:“剑+红玫瑰”,这既便于读者理解,也便于作者创作,因此越来越流行,到16 世纪左右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1508至1550 年间,几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骑士小说问世,共出版60 余部,印了300 版。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无人不读骑士小说,可见其流传之广。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雨果 全国通用
雨果一、古典主义文学1.从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3.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二、浪漫主义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制度在文艺上反对古典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
1.从人物内心出发,展现丰富的情感。
2.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
3.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塞缪、乔治〃桑、大仲马三、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和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不使用艺术手段美化或歪曲生活,也不回避生活中平淡无奇或消极黑暗的场面。
✧反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学院主义风气✧提倡作家客观地、无偏见地观察事物✧坚持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1.真实再现客观生活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四、维克多〃雨果(一) 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二) 生平及创作历程1.第一个时期(1)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2)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领(3)雨果很早就显露文学才华,早年的诗歌受到过法兰西学士院褒奖并获得过路易十八的奖金。
(4)1822 年发表《颂诗集》,歌颂封建王朝和天主教,获国王的年金赏赐;(5)1823 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冰岛恶魔》,有明显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十分崇拜消极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昂。
2.第二个时期(1)1827-1831 年:走向自由主义(2)1827 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这篇文章里,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3)1830 年,戏剧《欧那尼》正式上演,浪漫派与伪古典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浪漫派宣告胜利。
四年级下-英法文学导读-第十课:莫泊桑
莫泊桑莫泊桑(1850 - 1893)19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其作品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
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又像雷声一样离开。
——莫泊桑知识链接莫泊桑‚买打‛——为文学而献身我们常听说艺术家为艺术献身之事,却似乎很少听到文学家为文学献身的例子。
实际上文学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并不输给艺术家,看看我们的短篇小说之王是如何献身文学的吧!一天,一位青年去看望莫泊桑,不料刚走进院子就发现一个陌生人正对莫泊桑拳打脚踢,青年立马卷起袖子准备收拾这个恶棍。
不料,莫泊桑的仆人立刻拉住了他,并说:‚千万别阻拦!这‘打’可是莫泊桑花钱买来的。
‛青年感到莫名其妙。
原来,莫泊桑正在写一篇小说,但在描写一个人挨打的心理状态时,写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此才想出了‚买打‛的主意。
最终,莫泊桑终于在鼻青脸肿的状态下完成了对一个人挨打时的心理状态的完美描写。
此事也确实堪称是为文学献身的经典案例了。
比起莫泊桑的‚买打‛,柳青的‚找骂‛便显得稍稍逊色些了,不过也算得上是为文学献身了。
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小说中写到一个泼妇骂街的场面,但苦于没有亲身经验,写了几次都不成功。
当他听说村里有个泼妇骂人很有‚特色‛,便计上心来:趁那位妇女从他门前经过之时,故意将一盆凉水向她身上泼去,并若无其事转身回屋。
那位妇女果然中计,破口大骂,把柳青骂了个‚酣畅淋漓‛。
有了这次切身经历,柳青笔下的泼妇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作品欣赏《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于198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日趋贫困,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
我的叔叔于勒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四年级语文讲义-语文能力拓展: 欧洲文学导读 歌德 全国通用
歌德一、简介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将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向了顶峰。
二、生平1.童年幸福,才华初显歌德的父亲约翰〃卡斯帕〃歌德是帝国议会的成员。
约翰〃卡斯帕〃歌德首先就读于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萨克森-科堡大公国的首府科堡的卡西米利安乌姆中学,随后到莱比锡学习法学,在韦茨拉尔的最高法院工作,又到罗马和巴黎旅行,最后定居于他的故乡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文学、音乐、绘画综合培养。
✧母亲的教育艺术✧8 岁 4 国语言2.求学时代,狂飙突进的天才作家。
1765 年 10 月至 1768 年 8 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
他听了作家盖勒特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
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歌德出生地瑟的绘画课程。
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
1770 年,结识赫尔德——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
接触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引导走进自然,收集民间歌谣。
【知识链接】狂飙突进运动是18 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1)歌德 21 岁,开创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
【诗歌欣赏】《五月之歌》(片段)大自然多么美丽,在我的眼前闪耀。
太阳多么辉煌,原野在欢笑。
每颗树的枝头,鲜花正开放。
草本丝里飞出,千万种音响。
人们的心中快乐高兴,哦,大地,太阳!幸福,欢欣!(2)25 岁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世界级作家。
a)内容简介维特:漂亮、聪明、善良,才华横溢。
性格:反对封建习俗,渴望自由。
热情奔放,多愁善感。
经历:在黑暗现实中四处碰壁,屡遭打击。
市民的庸俗、贵族的歧视、官僚的压制、爱情理想的幻灭。
结局: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与世界格格不入,以死亡求得解脱。
高中语文欧洲诗人选介优秀课件
欧洲诗人 选介
拜伦
乔治·戈 登·拜伦〔1788— 1824〕,是英国 19世纪初期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代 表作品有《恰尔 德·哈洛尔德游记》 《唐璜》等。在他 的诗歌里塑造了一 批“拜伦式英雄〞。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
诗人·美男子·英雄
耶弗沙的女儿 拜伦
一 既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上帝, 噢,父亲!都要你的女儿死亡, 既然你用誓言取得了胜利—— 请用刀刺进我袒开的胸膛!
二 于是我的悲恸不再发出声音, 故土的山峰不再有我的足迹: 哦,是我所爱的手使我丧命! 我不会痛苦于你的那一击!
三 相信吧,我的父亲!相信这句话: 你的孩子的血是纯洁的, 它和我祈祷的福泽一样无瑕, 它纯洁有如我最后的思绪。
•
四
• 别管撒冷的少女的悲叹声,
• 英雄和法官阿,任他们哀求!
• 我已经为你赢得伟大的战争,
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是俄国伟大的诗人、作家, 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 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 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被称 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 阳“。
丹特士瞄准普希金〔剧照〕
普希金中弹〔剧照〕
普希金决斗时穿的衣服
雪莱尸体火化
雪莱的名言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济慈
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 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 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 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 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 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表达了西 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 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帆 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三大诗人
拜伦(1788 - 1824)
拜伦是19 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生
跛足的理想主义者,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代表作有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拜伦所创造
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
们都是孤傲、狂热的叛逆者,孤独苦闷的骄傲者。
雪莱(1792 - 1822)
雪莱是19 世纪英国最富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
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雪莱的代表作主要有诗歌《解放
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和《致云雀》等,其作品节
奏明快,积极向上,也正因为如此,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
人”。
济慈(1795 - 1821)
济慈是19 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和《希腊古瓮颂》等。
济慈
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且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的天才诗人,
英年早逝,却有多部作品传世。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知识链接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19 世纪20-30 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文学浪潮——浪漫主义运动,我们本课所讲的拜伦、雪莱、济慈都是这一运动中的先驱。
熟悉欧洲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此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一场从思想到制度上全面的大解放。
发生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在这场大的变革之中,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六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
而后来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正是在这场大革命中崭露头角的。
然而这场大变革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穷兵黩武,而其后的复辟王朝又逆行倒施。
种种复杂的情绪汇在了一起,诗歌就成了一个有力的表现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漫主义运动揭开帷幕了。
在这场持续时间并不长久的文学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作家: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法国的雨果、乔治桑、梅里美……
正如拜伦、雪莱与济慈的诗歌一样,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产生的文学作品都充满炽热的感情,这种炽热来源于人们积累已久的、深厚的感情。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过于炽热,所以它并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待生活也大多比较理想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没有活过四十岁。
而像雨果、歌德这样比较长寿的,也在中年之后转向了现实主义。
我们可以这样区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描述的是对生活的理想,而现实主义则描述生活的实际。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有它们存在的理由和适合的土壤,所以我们并不能以高低优劣来评价它们。
作品欣赏
(一)
拜伦不光会塑造坚强无畏的英雄,还非常擅长写优美的抒情诗。
《我看过你哭》就是拜伦一首有名的抒情诗,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用诗的形式描
写哭泣之美是很困难的事情,要么显得幸灾乐祸,要么缺少情感。
而这首诗却把哭泣写得优美动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看看吧。
【赏析】
我看过你哭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一瞥的灵活的光线。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大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查良铮译
拜伦这首诗的构思新颖别致。
他抛弃了对少女哭泣缘由的交代,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着力描写她落泪和微笑的瞬间,赞美少女的美丽。
诗人对少女的赞美是通过一系列比喻和侧面描写来完成的,没有直白倾诉情感,但这样的表达更加细腻感人。
优秀的诗歌往往是虚实结合的,只有实写会拘泥呆板,只有虚写会轻飘空泛,虚实相融合才能既具体又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
(二)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
云雀是一种黄褐色小鸟,筑巢在地面,清晨升入高空,入夜而还,有边飞边鸣的习性。
19 世纪英国诗人们经常吟咏云雀。
在雪莱之前,著名诗人华兹华斯也写过类似的作品,但当他读到雪莱的这首诗时也表示自叹不如。
致云雀(节选)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暗空里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紫色黎明,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它那强烈的明灯,
在晨曦中暗淡,
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赏析】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喉,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你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宇宙。
——江枫译
雪莱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准确而富于音乐性。
此处节选的是《致云雀》
开头的部分,但也能反映出这样的语言特点。
比如本诗格律上每节五句,四短一长,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篇所用的字词和意象都很平易,没有晦涩的语句。
在小小的
云雀身上,雪莱以饱满的激情寄托了他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他那卓越的才华和丰沛的感情就像点睛之笔,使这首诗充满了感染力。
(三)
《秋颂》作于1819 年9 月,是济慈的名作。
济慈当时已经患了肺病,年
轻的生命正在消逝,心爱的弟弟也刚刚去世不久,但乐观的济慈仍然用他热情的笔
触抒发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一切富于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这首
诗中,济慈富有创意地把秋天拟人化,并用第二人称跟他说话,描绘的画面温
暖美好。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秋颂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赏析】呵,春日的歌哪里去了?
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查良铮译
《秋颂》是济慈晚期的作品,它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济慈最成熟的作品。
这首诗写于 1819 年 9 月,那时正值秋天。
济慈常到温彻斯特近郊田野去散步。
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现在这季节多美——空气多好,爽利而适度。
真的,不开玩笑,确是适中的气候——暗蓝的天空——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喜欢收割以后的田地——是啊,胜过春天的冷绿。
布满麦茬儿的田地看起来很温暖——就像有些画看上去很温暖一样。
这些我星期天散步时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写了它。
你一定也写过赞美秋天的文章吧,看到这首绝美的秋季颂歌你是不是也赞叹诗人的文采呢?其中将“秋”拟人化的写法和第二人称的口吻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技巧。
1.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是1 9 世纪国流派的先锋诗人,其中拜伦的代表作有、等,雪莱的代表作是、课后习题
,济慈的代表作是、。
2.《我看过你哭》中,诗人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少女的哭与笑的?
3.请把《秋颂》的第二段改写成一段以“秋大爷”为主人公的优美的记叙文。
4.搜索江枫译版的《致云雀》的全诗,朗读两遍,体会一下诗作的音乐美,再将你最喜欢的一段抄写下来。
5.外国诗歌一般一首诗会有很多个翻译版本,不同译者的翻译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个人的语言风格,请找来《我看过你哭》的英文原诗和另外至少一种译本,借助字典读读原诗,然后再读读不同的译本,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版本的翻译。
作业得分:
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