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人口结构对比

合集下载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作者:————————————————————————————————日期:2中国的人口结构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我国历年人口老龄化结构表

我国历年人口老龄化结构表

我国历年人口老龄化结构表
我国历年人口老龄化结构表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当今全球性的问题,其中包括了人均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婚姻率降低等多个因素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亚于其他国家,而且该问题也日益加剧。

下面是我国历年人口老龄化结构表:
年份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000 7.96
2005 8.87
2010 9.81
2015 10.5
2020 12.6(预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自2000年起,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

在2000年,该比例为7.96%,而到了2015年则达到了10.5%。

这一数据的上升速度很快,预计2020年则将达到12.6%。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增加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的费用,还包括劳动力的短缺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劳
动力市场将会出现短缺,这将导致经济增速的下降。

另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医疗费用也成为了国家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积极地解决。

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包括推行“两孩政策”以提高出生率、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的宣传和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总之,我国历年人口老龄化结构表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制定更好的政策和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一、1949年-1978年: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约为5.3亿左右。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同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缓慢。

二、1979年-199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控制为了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通过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为9.8亿左右。

三、1991年-2000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人口数量约为12亿左右。

四、2001年-2010年: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继续稳定增长。

政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人口数量约为13亿左右。

五、2011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使得人口寿命延长。

人口数量约为14亿左右。

六、2021年-未来:人口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年轻人口数量下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将继续探索适应人口发展的新模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人口增长缓慢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再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中国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政策,逐渐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优化了人口结构。

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存在,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

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

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1. 1980年: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结构相对较为年轻。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44%。

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实施的初期阶段,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2. 1990年:到了1990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开始逐渐显现。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9.45%。

这一变化既是我国人口规模逐渐增长的结果,也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有关。

3. 2000年: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1.92%。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有关。

4. 2010年:到了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明显。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3.26%。

与此我国人口总量也开始进入了负增长阶段,胎儿出生率下降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5. 2020年:进入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继续加剧。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至18.1%。

这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养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老龄化经济压力日益增加。

观点和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需求,例如老年旅游、养老服务产业等。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回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从198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7.44%增加到18.1%。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年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年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5~59岁人口占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那么,在目前人口增长的三低态势下,中国人口顶峰会是多少,又将何时出现呢?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为亿。

1949-2018我国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平均预期寿命

1949-2018我国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平均预期寿命

25166 25660
18.95 19.42
96680 95833
72.80 72.53
2006年 2005年
131448 130756
25961 26504
19.75 20.27
95068 94197
72.32 72.04
2004年
129988
27947
21.50
92184
70.92
2003年 2002年
34146
0.00 33.59
62517
0.00 61.50
1981年
100072
0.00
0.00
1980年 1979年
98705 97542
0.00 0.00
0.00 0.00
1978年Βιβλιοθήκη 962590.00
0.00
1977年 1976年
94974 93717
0.00 0.00
0.00 0.00
1975年 1974年
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总人口和
135404
22287
16.46
100403
74.15
2011年 2010年
134735 134091
22164 22259
16.45 16.60
100283 99938
74.43 74.53
2009年
133450
24659
18.48
97484
73.05
2008年 2007年
132802 132129
26 26.8 27.3 28.1 30.3 31.4 31.9
32 32.6 37.5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 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 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 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 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 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 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_数量_中国人口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_数量_中国人口

0.35
0.13
1130
366
764
279
75
204
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
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年龄
人口数 (人)

占总人口
40440
6.35
3.13
88490
43530
44959
7.06
3.47
117954
59010
58944
9.41
4.71
122574
61490
61084
9.78
4.91
100595
50558
50038
8.03
4.03
89609
45320
44289
7.15
3.62
86438
43875
42563
6.90
本表是2003年人 口变动情况抽样
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人口数(人)
合计


合计
占总人口比重(%) 男
总计
1260498
643400
617098
100.00
51.05
0-4 5-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70-74 75-79 80-84 85-89 90-94 95+
573115 27018 28296 33610 39345 43636 37803 39901 53461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为(以女性人口为)。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上升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高于汉族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七、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析-02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析-02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

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增长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资源压力: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短缺, 如水、食物、能源等
环境问题:人口增长加剧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
社会问题:人口增长导致社会不平等、 贫困、犯罪等问题
应对策略: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如计划生育、教育、医疗等,以控 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Part Two
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人口城乡结构变化
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比 例下降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 比例上升
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较 轻
人口区域分布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例上升 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比例下降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密度低 南北方人口分布不均,南方人口比例高于北方
全球人口增长趋势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高 于发达国家
过去几十年,全球人口持续 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 比例上升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 人口比例上升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1950-1970年:人口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 1970-1990年:人口增长放缓,年均增长率约为1.5% 1990-2010年: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年均增长率约为1% 2010年至今:人口增长持续放缓,年均增长率约为0.5% 未来趋势:预计未来人口增长将继续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增加,消费市场扩大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市场萎缩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人口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轻 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从1949年到60年代中期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基本上是年轻化,即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70年代初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转变。

到199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完全成为成年型。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社会经济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步向老年型转变。

一般来说,年轻型人口少年儿童比重大,意味着未来进入育龄群的人口多,人口增长潜力比成年型和老年型人口都大。

而老年型人口由于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大,每年死亡的人数就较多,如果其他条件一样,人口的死亡率就较高。

下图是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
从上图199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外凸和一个内凹:15~24岁年龄组和0~4岁两个年龄组的扩张,5~14岁年龄组的收缩。

它们分别对应于1966~1975年和1986~1990年的两个人口出生高峰期,以及1976~1985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