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及玉米的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稻谷、小麦、玉米不完善粒种类以及判定标准

稻谷、小麦、玉米不完善粒种类以及判定标准

Sep. 2020 CHINA FOOD SAFETY13食品安全根据当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不完善粒检测情况来看,不同的检测人员对于不完善粒的认定与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同一样品可能存在不同的检测结果。

基于此,各检验人员之间要多交流,以便提高自身粮食检验技巧与经验,提高原粮检验准确性。

1 稻谷不完善粒的种类以及判定标准稻谷不完善粒指的是没有成熟但是仍然有使用价值的稻谷颗粒。

1.1 未熟粒如果稻谷全部为粉质颗粒,那么不管稻谷的形状以及颗粒大小,只要稻谷的外观呈粉质没有光泽,那么都属于未熟粒。

反之,如果稻谷外观存在角质,哪怕角质的范围很小,稻谷也属于正常粒。

1.2 虫蚀粒虫蚀粒指的是被虫蛀蚀伤害了稻谷胚或者胚乳的颗粒。

检测人员在检测稻谷虫蚀粒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胚以及胚乳部分,只要伤害其中一个,便要将稻谷归为不完善粒。

此外,还需要对稻谷表面进行细致观察,查看是否存在细小蛀孔,以防漏检。

在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区别开稻谷的机械损失与虫蚀损伤。

1.3 病斑粒稻谷胚乳以及糙米胚存在病斑,那么此类稻谷一律称为病斑粒。

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病斑的稻谷表面颜色通常为深褐色或者黑色,对于存在白斑的,斑外围无明显色差的稻谷,将其视为完善粒。

2 玉米不完善粒的种类以及判定标准在检测玉米不完善粒的过程中,按照容重论,没有成熟的玉米粒不饱满容重小,会影响等级的划分。

2.1 破损粒只要玉米籽粒的破损程度达到了整粒体积的1/5,便归类为破损粒。

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存在裂纹现象的籽粒,其不属于破损粒的范围,但是如果已经断开,没有分离,则属于破损粒的范围。

2.2 生芽粒当玉米粒的幼根或者芽突破了表皮,或者虽然没有突破表皮但是玉米的胚部表皮已经存在明显隆起或者破裂现象,也被归类为生芽粒。

检测人员还需要对玉米芽或者幼根的萌动状况进行判定,一定要注意观察玉米的发芽痕迹,以免将已经发芽但是断掉的籽粒遗漏。

2.3 生霉粒指的是玉米表面存在生霉现象。

玉米品质标准

玉米品质标准

玉米品质标准
1、外观标准
国家对于玉米外观的标准主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指标。

成熟玉米粒呈黄色、圆柱形,长度大于5毫米,直径大于3毫米。

表面应平整、光滑,没有霉斑、疤痕等明显痕迹。

2、品质标准
玉米品质的评价主要包括口感、储存性、加工性等指标。

国家对于玉米品质的标准要求玉米粒饱满度高、肉质鲜嫩、口感好、不易老化和变质。

3、营养成分标准
国家对于玉米营养成分的标准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指标。

成熟玉米粒淀粉含量应不低于70%、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8%、脂肪含量应不超过4%。

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

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

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小麦的质量要求中,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等都是用来判定小麦等级的指标,其中小麦的1-5等级中,对容重有严格的要求,比如一级要求容重≥790g/L,二级要求容重≥770g/L,三级要求容重≥750g/L,四级要求容重≥730g/L,五级要求容重≥710g/L,因此对于粮食收购或相关的行业人员而言,熟练掌握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容重是粮食收购的必检项目之一,根据GB1353-2009《玉米》新国际中测量粮食容重要求和GB/T5498《粮油、油料检验容重测定仪法》谷物玉米小麦容重器,小麦玉米小麦容重器,玉米玉米小麦容重器是测量粮食等级的专用测量工具,容重是单位体积的重量,小麦、玉米容重是一升小麦、玉米在标准的玉米小麦容重器实验下的重量(克)。

GHCS-1000玉米小麦容重器是小麦容重测定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容重器,具有操作简单,测定准确等优点,为小麦品质的准确判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

而当前掌握托普云农GHCS-1000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第一可以学会谷物电子容重器的操作使用方法,第二则是学会小麦容重的测定方法。

因此针对于检验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或者是专业院校的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下面就来介绍一下GHCS-1000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

①电子称校准。

②去皮(将排气锤放入容量筒放在电子称上取零)。

③安装底座,插上插板放上排气锤,套上中间筒及小颗粒专用筒。

④关上漏斗阀装入小麦样品刮平,打开漏斗阀让谷物流入中间筒,迅速抽取插板让小麦样品流入容量筒,再插上插板一次取下小颗粒专用筒和中间筒,倒出插板上多余的小麦样品,卸下底座放在电子称上称量,打印结果。

以上就是GHCS-1000玉米小麦容重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准确测定小麦的容重,在结合其他的检测项目数据,就可以准确判断此小麦的等级,从而为小麦的价格制定和合理的定等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小麦交易中的公平公正,维护供求双方的利益。

中国的小麦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

中国的小麦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

中国的小麦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中国的小麦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是确保民众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国民的重要食物之一。

因此,对小麦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关注和监管,对于保障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对小麦的质量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小麦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加工质量和卫生指标等方面。

在外观质量方面,要求小麦粒形饱满,颜色均匀,无霉变、损伤等现象。

在理化指标方面,要求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度、筋度、过氧化值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在加工质量方面,要求小麦具有较高的糊化程度,以保证面粉和面食的质量。

在卫生指标方面,要求小麦的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通过对小麦质量标准的严格规定和检测,保证了小麦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中国重视小麦的食品安全问题。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主粮之一,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

因此,中国对小麦的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小麦的食品安全。

首先,加强了小麦种植环节的管理与监管。

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对小麦的影响。

其次,加强了小麦粮食贮藏和运输环节的管理。

通过严格控制贮藏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等,减少小麦受损、霉变的可能性。

同时,在小麦运输过程中,也要求采取防潮、防尘等措施,确保小麦安全无害。

此外,对于小麦粮食加工厂,也加强了对小麦加工质量和卫生状况的监管,确保小麦面粉和面食的质量安全。

通过这些严格的管理与监管,有效地保障了小麦食品的安全性。

然而,尽管中国在小麦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小麦种植面积庞大,分散在全国各地,管理难度较大。

其次,因为小麦种植和加工环节涉及到众多农民和农民工,监管难度较大。

另外,小麦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和违法行为,给小麦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此外,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国外的小麦和小麦制品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小麦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理)国际标准gb1353-玉米质量指标

(整理)国际标准gb1353-玉米质量指标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三、如何鉴别和处理玉米中的霉菌及其毒素
目前,获得人们的偏好、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的意愿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类:①从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中获得;②从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间接获得;③通过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的意愿获得。3.1鉴别玉米中的霉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毒素
A.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范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霉变玉米中还往往同时存在呕吐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DON)是单端孢霉稀族真菌毒素中一种分子量较小的代谢物,是由各种镰刀菌,尤其是禾谷镰孢菌产生的。其产毒菌株适宜在阴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当谷物的水分含量为22%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谷物即可产生大量的呕吐毒素。呕吐毒素养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中毒后会产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还可有全身无力、口干、流涎,少数患者有发烧、颜面潮红等症状。畜禽呕吐毒素中毒后一般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影响免疫和
3.不同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玉米破碎粒和整粒谷物中串珠镰孢菌B1毒素的含量研究表明,碎粒及其它谷物废料中的霉菌毒素是整粒谷物的30-500倍。这主要是因为整粒谷物有起保护作用的外层果皮。所以饲料厂和养殖场对玉米的选择要建立严格的检测指标(主要有水分、容重、霉变、胚变、破碎度、杂质和虫蛀等指标)。玉米副产物主要有DDGS、DDG、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玉米胚芽粕等。这些副产物在美国和欧洲能够被很好的利用,且使用价值很高。但在国内,由于我们的玉米在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感染较多的霉菌,这些被感染的玉米大多被用来生产玉米副产物,且由于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化学性质较稳定,不受玉米加工过程的影响,这些霉菌毒素大多存留在玉米副产物中,甚至被浓缩,含量是普通玉米的三倍以上。粮食在收获期间遭受连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霉变。霉变后的粮食如小麦、玉米、花生、大麦、大豆等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霉菌对玉米的污染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玉米本身传带。寄附在玉米种子上的霉菌,常随播种而传至田间,成为玉米霉害的来源,重新导致作物带菌,而这种带菌的玉米在收获后,又从田间回到仓库。二是自然媒介的传播。霉菌孢子广泛存在于空气之中,植物从生长到收获、储藏,与各种自然物广泛接触,霉菌可随气流、雨水、尘埃、以及昆虫等有害动物传播到玉米上来。三是储藏环境的感染。粮库、堆栈的内外境,常存在一个相对平衡的霉菌区系,常常造成谷物的感染。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1、稻谷( GB1350-2009):⑴整精米率指标按1-5 等级分别为:籼稻:≥50%、≥47%、≥44%、≥41%、≥38%粳稻:≥61%、≥58%、≥55%、≥47%、≥44%⑵等外级:出糙率低于 5 等的稻谷⑶ 标签表记要求: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种类、产地(县)、收获时间,为稻谷产品溯源供应依照和方便。

2、玉米( GB1353-2009)⑴按 1-5 等容重指标分别为:≥ 720g/L、≥ 685g/L、≥ 650g/L、≥ 620g/L、≥590g/L等外级:< 590 g/L⑵5 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可以与各主要玉米生产国家要求相一致。

⑶不完满粒按 1-5 级分别为:≤ 4%、≤ 6%、≤ 8%、≤ 10%、≤ 15%⑷对于水分> 18%的玉米,须将水分降到 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测定容重。

⑸ 表记要求。

3、大豆( GB1352-2009)⑴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 均分别为:≥ 22%、≥ 21%、≥ 20%,低于 20%的大豆不作为高油大豆,其他质量指标与一般大豆 3 等相同。

⑵高蛋白大豆按蛋白质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 均分别为:≥ 44%、≥ 42%、≥ 40%,低于 40%的不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与一般大豆2 等相同。

⑶一般大豆定等指标使用完满率代替纯粮率进行定等,质量等级仍为 1-5 级分别为:≥95%、≥90%、≥85%、≥80%、≥75%,⑷ 新标准取消东北黄大豆与一般黄大豆分类,依照种皮与子叶颜色将大豆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颜色大豆、混杂大豆等,并要求黄大豆、青大豆和黑大豆中同种类大豆不低于95%,不吻合要求的归为混杂大豆。

⑸我国新标准中首次对伤害粒单独进行要求,1-5 等伤害粒分别要求≤ 1%、≤2%、≤ 3%、≤ 5%、≤ 8%,其中热伤害粒分别为:≤ 0.2%、≤ 0.2%、≤ 0.5%、≤ 1%、≤3%。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为了规范小麦的质量标准,保障小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小麦质量标准,以便对小麦的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

本文将对小麦质量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小麦质量标准。

首先,小麦的外观质量标准包括籽粒形状完整,不破碎、不变形,籽粒表面光滑,无霉变、虫蛀、沾污、异种籽粒等;籽粒色泽饱满,无色素沉积、变色、发黑等;籽粒大小均匀,无过大或过小籽粒;籽粒无异味、异味不明显等。

这些外观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小麦的商品价值和食用安全,因此在小麦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操作和管理。

其次,小麦的理化质量标准包括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面筋品质等。

其中,水分含量是小麦贮存和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指标,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小麦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品质则直接关系到小麦面粉的加工和食用品质,因此在小麦的种植和生产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以保证小麦的理化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另外,小麦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也是小麦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会直接影响小麦产品的食用安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小麦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加强对小麦的农药使用和土壤环境的监测,以保证小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小麦质量标准是保障小麦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小麦质量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严格按照小麦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和管理,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小麦产品,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希望广大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能够重视小麦质量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2009年春训班仓储人员学习材料二00九年元月一、主要粮食质量标准:1、新质量标准发布实施时间是:1999年11月1日发布,2000年4月1日实施。

2、稻谷质量标准:GB1350——1986《稻谷》发布实施12年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相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1)、新增内容:——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整精米: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米粒产生破碎,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成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含4/5)的米粒。

整精米率: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谷外糙米:稻谷由于机械损伤等原因形成的糙米。

(2)、主要修订内容:—-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在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

5%与早籼稻谷相同。

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3)、质量要求:①、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等级,出糙率:一等≥79。

0%、二等≥77.0%、三等≥75.0%、四等≥73.0%、五等≥71。

0%.整精米率:全部是≥50。

0%。

水分:≤13.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②、粳稻谷出糙率:一等≥81.0%、二等≥79。

0%、三等≥77.0%、四等≥75.0%、五等≥73.0%.整精米率:全部是≥60.0%。

水分:≤14.5%。

杂质:≤1。

0%。

色泽、气味正常。

各类稻谷以三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五等的为等外稻谷。

稻谷中混有其它类稻谷不超过5。

0%。

各类稻谷中黄粒米不超过1.0%。

各类稻谷中谷外糙米不超过2.0%。

3、小麦质量标准:GB1351——1986《小麦》是1986年修订的,十几年来由于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粉加工企业要求的变化,使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购销矛盾更为突出,原标准已经滞后.新标准把原标准中小麦皮色和粒质六类分为九类,并对小麦同色比例,硬质率进行调整,把北方冬小麦、南方冬小麦、春小麦质量指标合并为一个质量指标。

小麦检验标准

小麦检验标准

小麦检验标准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
水平。

为了保障小麦的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小麦检验标准,以确保小麦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并满足人民的需求。

首先,小麦的外观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小麦检验中,外观包括小
麦的色泽、大小、完整度等方面。

优质的小麦应该有金黄色泽,颗粒饱满,完整度高,无霉变、虫蛀等现象。

通过外观的检验,可以初步判断小麦的质量是否达标。

其次,小麦的含水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

小麦的含水量直接关系到小麦
的保存期限和加工质量。

一般来说,小麦的含水量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小麦的质量。

因此,在小麦的检验中,含水量的测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除了外观和含水量,小麦的营养成分也是小麦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麦中含
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小麦的检验中,需要对小麦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以确保小麦的营养价值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小麦的品质特性也是小麦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麦的品质特性包括面
筋品质、面团发酵力、面包体积等方面。

这些品质特性直接关系到小麦的加工和食用价值,因此在小麦的检验中需要对这些品质特性进行全面的评估。

综上所述,小麦检验标准是保障小麦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对小麦的外观、含水量、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验,可以确保小麦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并满足人民的需求。

希望相关部门和检验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小麦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工作,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规范小麦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小麦质量标准,以确保小麦的品质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小麦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小麦的外观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麦籽粒应该饱满、颗粒饱满、色泽均匀,无霉变、变质、发芽等现象。

同时,小麦的外观还应该符合一定的大小和形状要求,以确保小麦的通货性和商业价值。

其次,小麦的品质指标也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麦的品质主要包括面筋品质、面粉品质和馒头品质等方面。

面筋品质是评价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面筋的强度、伸展性和粘度等指标。

面粉品质是评价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指标,主要包括面粉的筋度、吸水性和发酵性等指标。

馒头品质是评价小麦面粉加工成品的指标,主要包括馒头的外观、口感和风味等指标。

另外,小麦的营养成分也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麦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是评定小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麦的蛋白质含量直接关系到面粉的加工品质和面食的营养价值,因此,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应该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最后,小麦的安全指标也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麦的安全指标主要包括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方面。

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以确保小麦的安全性。

同时,小麦的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也应该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以确保小麦的食用安全。

综上所述,小麦质量标准是评定小麦质量的重要依据,其包括外观、品质、营养成分和安全指标等方面。

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小麦,才能保证其品质和安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小麦生产者和加工者应该严格按照小麦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强管理和控制,提高小麦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小麦检验标准

小麦检验标准

小麦检验标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

为了保障小麦的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小麦检验标准,以确保小麦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本文将介绍小麦检验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小麦的外观是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麦籽粒应呈金黄色,有光泽,无霉斑、破损和异物。

颗粒应饱满,大小均匀,无虫蛀、变质和霉变。

外观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小麦的质量,因此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小麦的水分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

小麦的水分含量过高容易导致霉变,过低则容易引起燃烧。

因此,小麦的水分含量应在一定范围内,符合国家标准。

除此之外,小麦的脂肪酸值、蛋白质含量、面筋品质等指标也是小麦检验的重点内容。

脂肪酸值是反映小麦加工适宜性的重要指标,蛋白质含量则直接关系到小麦的营养价值,面筋品质则关系到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

这些指标的检验,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测,以确保小麦的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小麦还需要进行贮存性能的检验。

小麦的贮存性能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保存期限和质量。

因此,小麦的贮存性能检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的来说,小麦检验标准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小麦的外观、水分含量、脂肪酸值、蛋白质含量、面筋品质以及贮存性能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小麦的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对小麦检验标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希望各级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小麦质量的监管,确保小麦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保障小麦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小麦质量标准,以确保小麦生产、加工和贮藏的质量安全。

本文将就小麦的质量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标准。

首先,小麦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品质,小麦的外观应该干净整齐,无杂质、霉变、变质等情况。

籽粒应饱满、色泽均匀,无破损和变形。

2. 加工品质,小麦的加工品质主要包括面筋品质和面粉品质。

面筋品质直接关系到小麦加工的面筋产量和品质,而面粉品质则关系到小麦加工的面粉产量和品质。

3. 营养品质,小麦的营养品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小麦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价值。

4. 生长环境,小麦的生长环境也是影响小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肥力、水分、温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小麦的质量标准对于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该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良种,合理施肥、灌溉,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在收获、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小麦的质量安全。

对于小麦加工企业和相关部门来说,也应该严格执行小麦质量标准,保证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小麦产品。

最后,小麦的质量标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标准,更是一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准。

只有严格执行小麦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小麦的质量安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小麦质量标准是保障小麦质量、促进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希望广大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和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共同为小麦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小麦、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国家小麦、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国家小麦、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下面是中国针对小麦、玉米等级的质量标准:
小麦等级质量标准:
一等:蛋白质质量指数≥90,湿面筋≥28%,泛酸≥2.8mg/100g,色泽洁白,筛面90%以上,杂质≤1.0%;
二等:蛋白质质量指数≥85,湿面筋≥25%,泛酸≥2.5mg/100g,筛面85%以上,色泽洁白,杂质≤2.0%;
三等:蛋白质质量指数≥80,湿面筋≥22%,泛酸≥2.2mg/100g,筛面80%以上,色泽略黄,杂质≤3.0%;
四等:蛋白质质量指数≥70,湿面筋≥20%,泛酸≥2.0mg/100g,筛面70%以上,色泽略黄,杂质≤4.0%。

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一等:干物质≥96.5%,容重≥720g/l,水分≤14.0%,不杂质、不发霉、无切伤、无腐烂、无变形,收缩率≤5%;
二等:干物质≥95.5%,容重≥710g/l,水分≤15.0%,不杂质、不发霉、无切伤、无腐烂、无变形,收缩率≤6%;
三等:干物质≥94.0%,容重≥690g/l,水分≤16.0%,不杂质、不发霉、不超过2个切伤、腐烂,无变形,收缩率≤8%;
四等:干物质≥92.0%,容重≥670g/l,水分≤17.0%,不杂质、不发霉、不超过4个切伤、腐烂,无变形,收缩率≤10%。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2009年春训班仓储人员学习材料二00九年元月一、主要粮食质量标准:1、新质量标准发布实施时间是:1999年11月1日发布,2000年4月1日实施。

2、稻谷质量标准:GB1350——1986《稻谷》发布实施12年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相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1)、新增内容:——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整精米: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米粒产生破碎,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成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含4/5)的米粒。

整精米率: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谷外糙米:稻谷由于机械损伤等原因形成的糙米。

(2)、主要修订内容:——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在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

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3)、质量要求:①、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等级,出糙率:一等≥79.0%、二等≥77.0%、三等≥75.0%、四等≥73.0%、五等≥71.0%。

整精米率:全部是≥50.0%。

水分:≤13.5%。

杂质:≤1.0%。

色泽、气味正常。

②、粳稻谷出糙率:一等≥81.0%、二等≥79.0%、三等≥77.0%、四等≥75.0%、五等≥73.0%。

整精米率:全部是≥60.0%。

水分:≤14.5%。

杂质:≤1.0%。

色泽、气味正常。

各类稻谷以三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五等的为等外稻谷。

稻谷中混有其它类稻谷不超过5.0%。

各类稻谷中黄粒米不超过1.0%。

各类稻谷中谷外糙米不超过2.0%。

3、小麦质量标准:GB1351——1986《小麦》是1986年修订的,十几年来由于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粉加工企业要求的变化,使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购销矛盾更为突出,原标准已经滞后。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等级划分标准对于小麦的质量评定和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等级划分主要是根据小麦的外观、品质和加工特性来进行评定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等级划分的标准。

首先,小麦的等级划分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两个方面。

外观品质主要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色泽和完整度等方面;加工品质主要包括面筋品质、面粉品质和面包品质等方面。

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是评定小麦等级的主要指标。

其次,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根据籽粒的大小和形状来进行评定。

籽粒的大小主要分为大麦和小麦两种,大麦籽粒的直径大于2.5毫米,小麦籽粒的直径小于2.5毫米。

籽粒的形状主要分为长粒和短粒两种,长粒的长度大于宽度的1.5倍,短粒的长度小于宽度的1.5倍。

籽粒的大小和形状是评定小麦等级的重要依据。

再次,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还包括籽粒的色泽和完整度。

籽粒的色泽主要分为白麦和红麦两种,白麦的色泽较浅,红麦的色泽较深。

籽粒的完整度主要指籽粒是否完整无损,有无破碎或变形等情况。

色泽和完整度是评定小麦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还包括加工品质的评定。

面筋品质主要指面筋的强度和伸展性,面粉品质主要指面粉的筋度和吸水性,面包品质主要指面包的体积和口感。

加工品质的评定直接影响小麦的加工利用价值和市场交易价格。

综上所述,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两个方面,其中外观品质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色泽和完整度,加工品质包括面筋品质、面粉品质和面包品质。

这些标准的严格执行对于保障小麦质量、促进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小麦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了解小麦等级划分标准,促进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定温定时烘干法 2.1 仪器和用具:.同1.1。 2.2 试样制备:同1.2。 2.3 试样用量计算:本法用定量试样,先计算铝盒底面积,再按每平方厘米为 0.126g计算试样用量(底面积×0.126)。如用直径4.5cm的铝盒,试样用量为2g; 用直径5.5cm的铝盒,试样用量为3g。 2.4 操作方法 用已烘至恒重的铝盒称取定量试样(准确至0.001g),待烘箱温度升至135~145℃ 时,将盛有试样的铝盒送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在5min内,将烘箱温度调 到130±2℃,开始计时,烘40min后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称重。 2.5 结果计算 定温定时法的含水量计算与1.4同。 C小麦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 小麦杂质、 小麦杂质 杂质检验 1.1仪器和用具 1.1.1 天平:感量0.01g、0.1g; 1.1.2 谷物选筛; 1.1.3 电动筛选器; 1.1.4 分样器和分样板; 1.1.5 分析盘、镊子等。 1.2 试样 检验杂质的试样分大样、小样两种:大样是用于检验大样杂质,包括大型杂质和 绝对筛层的筛下物;小样是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样品中分出少量试样,检验与粮粒 大小相似的并肩杂质。检验杂质的的试样用量见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样杂质含量按公式(1)计算: 大样杂质(%)=(W1/W)×100 ………………. (1) 式中:W1——大样杂质重量,g; W——大样重量,g。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3%,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1.5 小样杂质检验 1.5.1 操作方法: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试样中,按照1.2的规定用量称取试样(W2),倒入分析 盘中,按质量标准的规定拣出杂质,称重( W3)。 1.5.2 结果计算 小样杂质含量按公式(2)计算: 小样杂质(%)=(100-M)×(W3/W2)……………(2) 式中:W3——小样杂质重量,g; W2——小样重量,g; M——大样杂质百分率,%。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3%,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 位。 1.6 矿物质检验 1.6.1 操作方法:质量标准中规定有矿物质指标的(不包括米类),从拣出的小样杂质中拣出矿 物质,称重(W4 )。 1.6.2 结果计算 矿物质含量按公式(3)计算: 矿物质(%)=(100-M)×(W4/W2)………………………(3) 式中:W4—矿物质重量,g; W2—小样重量,g; M—大样杂质百分率,%。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1%,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 1.7 杂质总量计算

饲料原料的质量标准及验收指标

饲料原料的质量标准及验收指标

玉米的质量标准及验收指标营养指标非营养指标物理性状指标水分≤14.0% 粗蛋白质≥8.0% 粗纤维≤2.0% 粗灰分≤2.0%验收指标水分粗蛋白粗灰分黄曲霉毒素B1≤50PPb玉米赤酶烯酮毒素≤500PPb呕吐毒素≤1000PPb杂质≤1%容重≥680g/L不完善粒≤6.5%玉米脂肪酸值≤50mgKOH/100g验收指标容重杂质不完善粒玉米脂肪酸值黄曲霉菌毒素玉米赤酶烯酮毒素呕吐毒素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饲料用玉米。

一般性状:色泽:黄或金黄色霉变粒≤2%无虫害、无霉味、无异味异嗅验收指标气味虫害霉变粒小麦的质量指标及验收指标营养指标非营养指标物理性状指标冬小麦水分≤12.5% 春小麦水分≤13.5% 粗蛋白质≥12.5%粗纤维≤3.0%粗灰分≤2.0%验收指标水分粗蛋白粗灰分霉变粒≤2.0%杂质≤1.0%容重≥740 g/L不完善粒≤8.0%验收指标容重不完善粒杂质霉变粒适用范围:饲料用冬小麦和春小麦色泽:有红白两种,均可适用于饲料生产气味:无霉味,异嗅虫情:无活虫验出熏蒸后的小麦需通风一周后方可投入生产验收指标气味虫蛀膨化玉米的质量指标及验收标准营养指标非营养指标物理性状指标水分≤11.0% 粗蛋白质≥8% 粗灰分≤2.0%验收指标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淀粉糊化度≥70%黄曲霉毒素B1≤50PPb玉米赤酶烯酮毒素≤500PPb呕吐毒素≤1000PPb验收指标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酶烯酮呕吐毒素淀粉糊化度适用范围:玉米经过加工膨化后产品;一般性状:内部有大量气孔,具有烤玉米的香味,不应有烧焦及生玉米的味道颜色:呈黄色或黄白色杂质:本品不应有其它掺杂物气味:无异味,有玉米熟化后正常的香味无虫蛀霉变现象验收指标气味颜色小麦胚芽的质量指标及验收标准营养指标非营养指标物理性状指标水分≤14.0%粗蛋白质≥24%粗脂肪≤10.0%粗灰分≤5.0%粗纤维≤4.0%验收指标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酸价≤50mgKOH/g验收指标酸价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小麦除去麸皮、面粉、提取胚芽所得的部分。

国际准则GB玉米质量指标

国际准则GB玉米质量指标

一、国际标准GB1353-2009玉米质量指标等级容重/g/L不完善粒含量%杂质含量%水分含量%色泽、气味总量生霉粒量1≥720≤4.0 ≤2.0≤1.0≤14.0正常2 ≥685 ≤6.03≥650 ≤8.04≥620≤10.05 ≥590 ≤15.0等外<590—注:“—”为不作要求;二、玉米霉菌毒素一、玉米及其副产物DDGS中的霉菌含量和毒素1.1玉米霉菌种类和含量玉米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其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在国际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玉米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由于不当的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导致霉菌在玉米中污染和繁殖;玉米中大量霉菌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同时由于霉菌产生的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和潜在的危害;玉米是饲料和养殖业主要大宗原料,我国玉米主要产地在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和东三省等;不同地区,同一季节收获的玉米所带菌属有较大差别,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玉米所带菌属也不一样;玉米受霉菌感染的程度也与玉米的成熟度、玉米粒的完整度等有较大关系,成熟度差及破损粒较多的玉米易受霉菌的侵染;有人对筛出的玉米破碎粒和整粒谷物中串珠镰孢菌B1毒素的含量研究表明,碎粒及其它谷物废料中的霉菌毒素是整粒谷物的30-500倍;这主要是因为整粒谷物有起保护作用的外层果皮;所以饲料厂和养殖场对玉米的选择要建立严格的检测指标主要有水分、容重、霉变、胚变、破碎度、杂质和虫蛀等指标;玉米副产物主要有DDGS、DDG、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玉米胚芽粕等;这些副产物在美国和欧洲能够被很好的利用,且使用价值很高;但在国内,由于我们的玉米在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感染较多的霉菌,这些被感染的玉米大多被用来生产玉米副产物,且由于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化学性质较稳定,不受玉米加工过程的影响,这些霉菌毒素大多存留在玉米副产物中,甚至被浓缩,含量是普通玉米的三倍以上;粮食在收获期间遭受连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霉变;霉变后的粮食如小麦、玉米、花生、大麦、大豆等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霉菌对玉米的污染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玉米本身传带;寄附在玉米种子上的霉菌,常随播种而传至田间,成为玉米霉害的来源,重新导致作物带菌,而这种带菌的玉米在收获后,又从田间回到仓库;二是自然媒介的传播;霉菌孢子广泛存在于空气之中,植物从生长到收获、储藏,与各种自然物广泛接触,霉菌可随气流、雨水、尘埃、以及昆虫等有害动物传播到玉米上来;三是储藏环境的感染;粮库、堆栈的内外境,常存在一个相对平衡的霉菌区系,常常造成谷物的感染;二、霉变玉米的危害粮食在收获期间遭受连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霉变;霉变后的粮食如小麦、玉米、花生、大麦、大豆等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 黄曲霉毒素是由一组真菌黄曲霉、曲霉等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真菌毒素,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试验证明,黄曲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它是一类肝毒素;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认定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许多科学家甚至认为,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生物代谢产物;我国粮食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是:20μg/kg玉米、花生仁、花生油、玉米胚油B1,10μg/kg大米、其他食用油,5μg/kg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B1,不得检出婴儿代乳食品;霉变玉米中还往往同时存在呕吐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DON是单端孢霉稀族真菌毒素中一种分子量较小的代谢物,是由各种镰刀菌,尤其是禾谷镰孢菌产生的;其产毒菌株适宜在阴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当谷物的水分含量为22%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谷物即可产生大量的呕吐毒素;呕吐毒素养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中毒后会产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还可有全身无力、口干、流涎,少数患者有发烧、颜面潮红等症状;畜禽呕吐毒素中毒后一般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影响免疫和繁殖机能,并导致血磷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下降;我国建议供人食用的谷物DON含量不得超过1mg/kg,小麦、面粉、玉米、玉米粉均应≤1000μg/kg; 玉米赤霉烯酮简称ZEN是由在潮湿环境下生长的镰刀菌群主要是真菌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真菌毒素;它首先是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存在于玉米和玉米制品中,小麦、大麦、高梁、大米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它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癌作用,可引起动物发生雌激素中毒症;我国粮食卫生标准中规定小麦、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为60μg/kg;可见,人畜食用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后,会出现霉毒素中毒现象,能够诱发肝癌、免疫和生殖机能下降等疾病,急性中毒还能产生恶心、呕吐、头疼、头晕、腹痛、腹泻等症状;人畜长期食用低剂量的霉变玉米,毒素会在体内沉积;特别是对动物而言,毒素会在动物肌肉组织有很高含量的残留,而正常烹饪过程不会对它有破坏,也就是说,它可以通过动物组织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并且这种有害物质的残留远远比药物残留危害严重得多;因此,产生霉变的玉米应集中收购、专仓储存、及时送质检机构检测,经检验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只能作为工业用粮定向销售,严防流入口粮市场和用于饲料加工;三、如何鉴别和处理玉米中的霉菌及其毒素3.1鉴别玉米中的霉菌及其毒素发霉玉米的特征是玉米胚芽部变黑或变暗,有明显发霉气味;玉米发霉后经水洗有时不易轻易看出,且霉味不浓,但其胚芽部颜色发暗,破开外皮可以发现内部发黑,这种玉米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霉玉米鉴别方法一般可以参考如下:1、发霉后的玉米表现玉米皮特别容易分离;2、观察胚芽,玉米胚芽内部有较大的黑色或深灰色区域为发霉的玉米,在底部有一小点黑色为优质的玉米;3、在口感上,好玉米越吃越甜,霉玉米放在口中咀嚼味道是很苦的;4、在饱满度上,霉玉米比重低,籽粒不饱满,取一把放在水中有漂浮的颗粒; 3.2处理玉米中的霉菌及其毒素一、物理脱毒法1、水洗法:将发霉的玉米磨成碎粉,倒进缸中,加入3-4倍的水,然后进行搅拌静置浸泡,每日搅拌换水2次,直至浸泡的水由茶色变成无色为止;2、脱胚去毒法:将玉米磨成1.5-4.5毫米的小颗粒,加5-6倍的清水后进行搅拌、胚部碎片因轻而浮在水面上,将其捞出或随水倒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达到脱胚去毒的目的;3、用石灰水浸法;将发霉玉米粉碎成直径1.5-5毫米的小颗粒,然后将过120目筛后的石灰粉按0.8-1%的比例掺入发霉玉米中,最后将掺入石灰粉的料和水按1:2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搅拌1分钟,然后静止0.5-5小时,将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次,一般去毒率可达91%以上;二、化学脱毒法1、碱煮处理法;按每1000克发霉玉米加入清水3000克,再加入500克苏打粉或1000克石灰共煮,待煮到饲料裂开时,让其冷却,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到没有碱味时即可使用;2、中草药熏蒸法;用含芳香油的中草药如山苍子油在60℃条件下熏蒸发霉玉米,对黄曲霉毒素有解毒去毒的作用;栓皮能加速黄曲霉毒素的氧化而解其毒性;四、国家对玉米中霉菌毒素含量的最大允许量根据中国国家有关规定,上述各种毒素的最高限量分别为:黄曲霉毒素 20μg/kg,烟曲霉毒素500μg/kg,赭曲霉毒素20μg/kg,T-2毒素80μg/kg,呕吐毒素5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 100μg/kg;中国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要求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为≤50μg/kg,而我国粮食及食品中对玉米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是:20μg/kg;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中规定,玉米霉菌总数允许量为<40×103个/克,但是霉菌总数并不能代表玉米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程度;最准确的方法是检验各种毒素的含量;在中国,玉米生霉粒比重南方高于北方,黑龙江重于辽宁和吉林;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2007年秋季,东北、河北、山东等地在玉米收获期间都普遍降雨,可以预计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比较普遍和严重;我国建议供人食用的谷物DON含量不得超过1mg/kg,小麦、面粉、玉米、玉米粉均应≤1000μg/kg;同时我国也遵循国际上的标准制定了我国的霉菌毒素含量标准,分别是:黄曲霉AFB1:5ppb、呕吐霉素DON:1000ppb、赤霉烯酮:500ppbppb是什么意思μg/kg;。

粮食卫生标准

粮食卫生标准
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
主要指标:
表1粮食的感官要求
项目
指标
热损伤粒/(%)
小麦≤
0.5
霉变粒/(%)≤
2.0Hale Waihona Puke 表2有毒有害菌类、植物种子指标
项目
指标
麦角/(%)
大米、玉米、豆类≤
小麦、大麦≤
不得检出
0.01
毒麦/(粒/kg)
小麦、大麦≤
1
曼陀罗籽及其他有毒植物的种子(粒/kg)
豆类≤
1
表3真菌毒素限量指标
热损伤粒小麦05霉变粒麦角大米玉米豆类不得检出001毒麦粒kg小麦大麦曼陀罗籽及其他有毒植物的种子粒kg豆类限量ugkg黄曲霉毒素b1玉米2010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小麦大麦玉米及其成品粮1000玉米赤霉烯酮小麦玉米60赭曲霉毒素a谷类豆类限量mgkg铅pb02镉cd稻谷包括大米豆类0201汞hg002无机砷以as0150102最大残留限量mgkg磷化物以ph3005溴甲烷马拉硫磷大米01甲基毒死蜱甲基嘧啶磷小麦稻谷05六六六005林丹小麦005滴滴涕005氯化苦以原粮计002其他农药按gb27632005农药残留标准的规定执行
项目
限量/(ug/kg)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
大米≤
其他≤
20
10
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小麦、大麦、玉米及其成品粮≤
1000
玉米赤霉烯酮
小麦、玉米≤
60
赭曲霉毒素A
谷类、豆类≤
5
表4污染物限量指标
项目
限量/(mg/kg)
铅(Pb)
0.2
镉(Cd)
稻谷(包括大米)、豆类≤
麦类(包括小麦粉)、玉米及其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述分类为基础,我国小麦国家标准把小麦 细分为9类:
*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混合小麦:不符合上述各条规定的小麦
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
我国小麦国家标准( GB1351-1999)按容重、不完 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分为5个等级:
容重 小麦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不完善粒 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包括下列几种: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病斑粒:包括赤霉病及黑胚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 粒。 破损粒:压扁、破损,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芽或幼 根虽未突破种皮已有芽萌动的颗粒。 霉变粒:粒面生霉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
杂质 包括下列几种: 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 矿物质、砂石、煤渣、砖瓦块、泥土及其他矿物质。 其他杂质:无使用价值的小麦粒,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 的小麦粒,毒麦、麦角、小麦线虫病、小麦腥黑穗病等麦粒, 异种粮粒及其他杂质。[1] 色泽 一批小麦的综合色泽。 气味 一批小麦的综合气味。
玉米的不完善粒 虫蚀粒
玉米的不完善粒 病斑粒
玉米的不完善粒 破损粒
玉米的不完善粒 生霉粒
玉米的不完善粒 生芽粒
玉米的不完善粒: 热损伤粒:包括自然热损伤粒、烘干热损伤粒
本周授课结束,谢谢!Fra bibliotek小麦的不完善粒: 虫蚀粒
小麦的不完善粒: 病斑粒
小麦的不完善粒: 破损粒
小麦的不完善粒: 生芽粒
小麦的不完善粒: 霉变粒
玉米的分类、等级及质量标准
小麦 玉米
玉米的分类:
按子拉形态与结构分类 根据子粒有无稃壳、子粒形状及胚乳性质,可将玉 米分成9个类型。 (1)硬粒型:又称燧石型,适应性强,耐瘠、早熟。果穗多呈锥型,子粒 顶部呈圆形,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质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泽,且 坚硬,多为黄色。食味品 质优良,产量较低。、 (2)马齿型:植株高大,耐肥水,产量高,成熟较迟。果穗呈筒形,子粒 长大扁平,子粒的两侧为角质淀粉,中央和顶部为粉质淀粉,成熟时顶部粉 质淀粉失水干燥较快,子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故而得名。凹陷的程度取决 于淀粉含量。食味品质不如硬粒型。 (3)粉质型:又名软粒型,果穗及子粒形状与硬粒型相似,但胚乳全由粉 质淀粉组成,子粒乳白色,无光泽,是制造淀粉和酿造的优良原料。 (4)甜质型:又称甜玉米,植株矮小,果穗小。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及 水分,成熟时因水分蒸散而种子皱缩,多为角质胚乳,坚硬呈半透明状,多 做蔬菜或制罐头。
玉米的等级及质量标准
容重 玉米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不完善粒 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包括下列几种: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病斑粒:包括赤霉病及黑胚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 粒。 破损粒:压扁、破损,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芽或幼 根虽未突破种皮已有芽萌动的颗粒。 生霉粒:粒面生霉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 热损伤粒:受热后籽粒显著变色或收到损伤的籽粒
(5)甜粉型:子粒上部为甜质型角质胚乳,下部为粉质胚乳, 世界上较为罕见。 (6)爆裂型:又名玉米麦,每株结穗较多,但果穗与子粒都小, 子粒圆形,顶端突出,淀粉类型几乎全为角质。遇热时淀粉内 的水分形成蒸气而爆裂。 (7)蜡质型:又名糯质型。原产我国,果穗较小,子粒中胚乳 几乎全由支链淀粉构成,不透明,无光泽如蜡状。支链淀粉遇 碘液呈红色反应。食用时粘性较大,故又称粘玉米。 (8)有稃型:子粒为较长的稃壳所包被,故名。稃壳顶端有时 有芒。有较强的自花不孕性,雄花序发达,子粒坚硬,脱粒困 难。 (9)半马齿型: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顶端凹陷 深度比马齿型浅,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产量较高。
小麦的分类、等级及质量标准
小麦 玉米
小麦分类
⑴ 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春季播种的小 麦称春小麦,秋季播种的小麦称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春小麦籽粒两端较尖腹股沟深,皮层较厚,故出粉率较低。 ⑵ 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 (简称白麦)和红皮小麦(简 称红麦)两种。白皮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 出粉率较高;红皮小麦呈深红色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 少,出粉率较低。 ⑶ 按籽粒胚乳结构呈角质或粉质的多少,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 质小麦。角质又叫玻璃质,其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粉 质胚乳疏松,呈石膏。凡角质部分占籽粒横截面二分之一以上 的籽粒称角质粒。含角质粒70%以上的小麦称为硬质小麦。凡 角质部分不足本籽粒横截面二分之一的籽粒称粉质粒。含粉质 粒70%以上的小麦称为软质小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