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推荐】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3.3.1.6-小说主旨、标题2类题课件(含答案)
4.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 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 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 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 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 一抓”: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 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 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
•3
题型一 主旨题 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 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 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 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 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 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 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分
节、人物、主旨、环境) 目是“血的故事”,但主
析
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 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
标
受。题干中往往有“谈 开的,如果以“血型的
题
谈”“分析”等作答动词 故事”为题,你认为是
作
和“题目”“观点”“好 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
用
处”“理由”等表答题方 点和具体理由。(林海音
型
向的名词
《血么,怎么答 落实“5 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1.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 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 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 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 竟然翻了 10 倍。自此,赵老板声名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 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
《志鸿优化设计》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1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
教材整合 必修1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一、明通假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环境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环境教案第三课小说环境描写●复习目标1.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2.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设计思想●教学资源《小说环境描写》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它的主要作用有:④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⑥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三、一景三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
“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
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语文是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的鉴赏-咏物诗 教案
咏物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咏物诗是以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鉴赏方法、步骤鉴赏方法(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能较好阅读和鉴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准确分析课文的情感色彩,把握文本的表达意图。
4.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诗歌的鉴赏。
3.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词语和句子的灵活运用。
2.诗歌的深度阅读和鉴赏。
3.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内容和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从而体会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要着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词性、词义、用法和搭配。
2.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含义。
3.从词语和句子的搭配中,体会语言的表达要素。
诗歌的鉴赏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通过鉴赏的过程,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和特点。
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特点、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2.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等,深入分析文艺作品的内涵和离不开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3.通过团体合作、集体讨论、个人思考和转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本,让学生进行细读并分析其中的情感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色彩。
2.从语言和文学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3.让学生进行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活动活动一:搭配词语和句子时间:30分钟内容: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集体备课组教研计划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针对上学年教与学的不足,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年级部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通过考点突破第一轮的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扎实打好基础,积极备考。
二、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一)教学目标1.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为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语文行为,促进学生快乐自觉地学习语文。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3.加强基础练习,改进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三、教学工作(1)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1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重点讲成语第2周:辨析并修改病句第3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第4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第5周:阅读评价中外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第6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第7、8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第9周:筛选文言文信息第10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11周:半期考试,分析总结第12周:翻译文言句子及文言语段断句第13周:鉴赏诗歌形象第14周:鉴赏诗歌语言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16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第17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第18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19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20周:阅读鉴赏中外散文第21周:阅读评价中外传记第22、23周:作文专题训练及期终考试以上时间安排并非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调整。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大类。
(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释义:像翅膀一样(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释义:向上;向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释义:用箕和畚(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在朝廷上(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释义:从小路(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释义:一天比一天(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释义:像对待兄长一样(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释义:在早晨;在傍晚[规律总结]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如上面“翼”“兄”“箕畚”。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如上面“廷”“上”“下”“间”。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如上面“旦”“暮”“日”。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释义:驻扎、驻军(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释义:命名(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释义:称王(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释义:使眼色(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释义:做标记(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释义:游水(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释义:登记[规律总结]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妈》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妈》教案◇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
2.鉴赏“高妈”的语言特点。
3.分析语句的深刻含义。
4.剖析“高妈”的人物形象。
◇1.题目解说《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把“人”变成“鬼”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盘剥和压榨。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揭示旧中国城市底层劳动者悲惨命运的现实主义巨著,不仅代表着老舍创作水平的高峰,还代表着我国30年代文学的水平与成就。
◇2.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北京人,满族。
著名的现代作家、剧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并在1950年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浓郁的“京味”,其作品中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最有代表性。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作品中《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颇具特色,耐人寻味。
建国以后,老舍致力于话剧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
老舍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颇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3.背景资料:课文节选自《骆驼祥子》的第八章。
祥子被抓了壮丁,新置的人力车也被充了军,他第一次从心底里喊出了:“凭什么?”趁军队撤退的时候,他溜了回来,并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在一个村子里卖了三十五元钱,又返回了人和车厂,重新拉起了人力车。
他又燃起买车的希望,“对花钱是这样一把死拿,对挣钱祥子更是不放松一步”;没包月,就拉整天;早出晚妇,不拉够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一点也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抢生意,“像一只饿疯的野兽”,“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13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教案.doc
考点13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渗透作用原理(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导致蔗糖溶液液面上升。
2.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1)(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考向一渗透作用的发生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仔细观察图示,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上升,由于实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所以液面上升速率较大。
随着液面高度的增大,液柱抑制水分渗入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当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入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液面不再上升。
此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入与渗出达到平衡。
2.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A .甲高于乙B .乙高于甲C .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 .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答案】C【解析】在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葡萄糖分子是单糖,蔗糖分子是二糖,所以同样的体积内葡萄糖分子数目多于蔗糖分子,即单位体积内半透膜甲侧的水分子数少于乙侧,水分整体表现为由乙侧向甲侧流动,导致甲侧液面越来越高,后来甲侧的葡萄糖通过半透膜进入乙侧,导致乙侧溶液浓度越来越高,水分子又从甲侧流向乙侧,最终表现为乙液面高于甲液面。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推断6大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另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殊句式,所以此处译为“被”。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程教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程教案目标本次一轮复的目标是帮助高三学生全面复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为高考做好准备。
知识点概述- 课文分析与理解: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各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包括主题、结构、情感和意义等方面。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了解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能够运用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中。
- 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文本中。
- 写作技巧与规范: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包括写作思路、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并严格遵守写作规范。
教学步骤1. 梳理课本知识点: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进行梳理,明确主题和结构,分析情感和意义。
2. 细致讲解和讨论: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深入分析课文的细节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的艺术性和意义。
3. 阅读理解训练:安排针对不同题型的阅读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写作训练和批改:安排各类写作任务,包括议论文、应用文等,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及时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5. 测验和评估: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和大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评估和反馈。
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本:作为教案编写和课堂讲解的主要参考资料。
- 文学作品: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 阅读理解练册:提供丰富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进行训练和巩固。
- 写作例文集:收集一些优秀的写作例文作为学生的参考和模仿对象。
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提问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作业评分: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分和批评,并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
- 测验成绩:通过定期的测验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研究效果。
教学时间安排本次一轮复全程教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训练和巩固。
结束语通过本次一轮复习全程教案,相信高三学生能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B项和文中破折号作用都为“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选项A“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
选项C属于转移话题;
选项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四、方法总结
见《活动单》教师版P268—269 生P209
时间
2020.9
课题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授课时数
1
复习目标:1.了解考点要求。
2.掌握方法,能准确使用并辨析标点符号。
教学重、难点:破折号和引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 备
二 备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反馈
二、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在以往高考中考查热度不是很高,2019年全国卷Ⅱ考查了“引号”的使用,所以要对这一考点加强复习,2020年新高考卷考查了“破折号”的使用,尽管有十多种可考查的标点符号,但高考考查的热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顿号、逗号、分号、句号的使用,二是引号与其他标点符号的连用,三是破折号、冒号的用法。高考无论怎样考查,都要求考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实例掌握规则,通过实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应是考生备考的主要策略。
A.风生水起 B.短小精悍 C.然而 D.激荡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2)A,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语境里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扣人心弦”呼应。“风生水起”使用不当。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6
第一轮复习教案16
一、学习内容
本次复习内容为《红楼梦》第七至第八回。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遭遇;
2.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3.理解贾母的权利地位和家庭作用。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黛玉的遭遇。
难点:贾母的权利地位与家庭作用。
四、学习方法
1.通读全文,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理变化;
3.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复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习
1.授课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读《红楼梦》第七至第八回,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遭遇,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
系,以及贾母的权利地位和家庭作用;
3.学生发言,交流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4.老师进行解答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反映社会现实的
重要性。
3. 总结
老师向学生总结本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强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故事情节;
2.撰写一篇关于贾母的权利地位和家庭作用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
本次课上,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表现良好。
但是,部分学生对于贾母的权利地位和家庭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次课上进行点拨和讲解。
同时,老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文学常识
2020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学常识【题组一】经典纠错1、、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⑴唐传奇标志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李朝威创作的《》就是其中的名作。
法国作家(人名)以总标题“名人传”的一系列文章,表达了自己对贝多芬等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⑵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⑶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
秦民绝,秦君灭。
”以四个三字句发端。
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⑴《柳毅传》罗曼•罗兰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⑶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答案】 B【解析】B项“清传奇”错,应为“明传奇”。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
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
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
(《三国演义》)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
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
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C.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语言连贯之语句补写——精读语段精确推导
学案63语言连贯之语句补写——精读语段,精确推导复习任务掌握语句补写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根据语境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保证语言的连贯。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年全国甲、乙卷和新高考Ⅰ卷2021年全国甲、乙卷和新高考Ⅰ、Ⅱ卷2019—2020年全国Ⅰ、Ⅱ、Ⅲ卷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字。
(6分)(1)语段:①内容:“社会生活”情境,以科普类为主。
②类型:a.以说明性为主,兼顾议论性、文学性。
b.内部层次性、逻辑性强:上下句之间、首尾句之间均有一定的逻辑照应,语意紧密。
c.由4~5个句子组成。
(2)句子:①要补写的是三个句子;②类型有领起句、展开句、过渡句、总结句,中间句或展开句居多。
(3)答案:①简练,每句一般不超过15个字。
②答案中的关键词(包括内容与形式的)多在语段前后句中出现过。
(4)趋势:高考命题综合化的要求,会把它与其他考点放在语段中一起考查,且语段由原先一个大语段增至由2~3段组成的更大语段。
知识图要活动一精读语段,把握意脉(补写第一步)解答语句补写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第二步是推导句子——明位置,看联系,抓暗示,推导出要补写句子的表达内容和形式;第三步是检查验证——代入检验,以求连贯。
其中第二步是最核心的工作。
第一步: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
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________。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文艺学论文和随笔单元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2、调动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把握文章精髓,培养创新能力。
13.咬问嚼字朱光潜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指导归纳法、练习巩固法学法指导: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充分预习,对比阅读,讨论提问完成课文的重难点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提问:古今的伟大文学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问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咬问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一起看看《汉语大词典》的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这
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让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四、研析课文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
二是本文有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
‘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