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研情况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研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061af86348d7c1c708a14586.png)
倪恨美教授(留学日本) 13675106412
脉冲药物缓释系统的研制 乳液聚合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新型透析膜的研制 呼吸用药装置的研制
吴敏副教授
wuminnj@
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
本课题组从2002年开始生物发酵甘油生产1,3-丙二醇 的技术研究,已完成了菌种的培养筛选工作、实验室 5L发酵罐发酵、2吨罐中试等技术研究,与国内其它工 艺相比,菌种耐受性好,发酵浓度高,发酵周期短 (24-28小时),生产强度高,生产成本低,最终摩尔 转化率在60%以上,1,3-丙二醇含量达65g/L,为微生 物法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工业化提供了经济可行的 发酵工艺路线。该项目成果已申请专利。
主要研究方向
制药:生物制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天然药物分子的合成, 药物缓释系统
功能性材料:介电材料,光敏性材料,生物材料,仿生材料, 氟材料
新能源开发:太阳能电池,新型化学电池,多孔储氢设备 医疗诊断设备:综合性诊断试剂盒 环保型材料:改性沥青复合材料,油田抗乳及破乳剂、无磷
水处理剂, 化工技术与工艺: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与工艺,含氮杂环药物
氮杂环含能材料研究(多氮杂环高爆炸 药和火箭固体燃料)
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研究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 含氮杂环化合物 吡啶工业化专用催化剂 光致变色材料六芳基二咪唑系列化合物 哌嗪、哌啶、氯化吡啶系列药用材料
林保平教授 院长
13601401581, lbp@
光敏银浆的制备及研究 超细玻璃粉的制备及研究 超细银粉的制备及研究 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的合成及研究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研情况
科研概况
师资(2009年)
教职工总数:99人;教授:25名(博导19名); 副教授:31名
口服新型降糖多肽ODA的设计及其口服降糖活性
![口服新型降糖多肽ODA的设计及其口服降糖活性](https://img.taocdn.com/s3/m/d8ba1c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5.png)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4):511 - 518学 报口服新型降糖多肽ODA的设计及其口服降糖活性安东贤,姚文兵,高向东,田浤*(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生物药物成药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98)摘 要 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能通过血糖依赖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其特异性结合受体GLP-1R和GIPR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良好靶点。
以本实验室前期设计的口服降糖多肽OHP2为基础,设计了可口服的新型降糖多肽——ODA。
ODA较OHP2的亲脂性提高,在Caco-2细胞中的胞吞能力及跨细胞转运能力更强。
ODA保留了OHP2对GLP-1R的激活能力,增强了与GIPR的结合能力。
口服低剂量ODA(0.53 mg/kg)即可达到与口服OHP2(1.06 mg/kg)相当的降糖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ODA是治疗2型糖尿病极具潜力的口服药物。
关键词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活性中图分类号TQ9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5048(2023)04 -0511 -08doi:10.11665/j.issn.1000 -5048.2023032703引用本文安东贤,姚文兵,高向东,等.口服新型降糖多肽ODA的设计及其口服降糖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3,54(4):511–518.Cite this article as:AN Dongxian,YAO Wenbing,GAO Xiangdong,et al. Design and or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novel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DA[J].J China Pharm Univ,2023,54(4):511–518.Design and or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novel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DAAN Dongxian, YAO Wenbing, GAO Xiangdong, TIAN Hong*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ruggability of Biopharmaceuticals,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ChinaAbstract Incretin promotes insulin secretion through a glucose-dependent mechanism, involving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and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 (GIP). Therefore, their correspondingly specific receptors GLP-1R and GIPR are suitable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the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HP2 designed by our team, we further designed a new oral hypoglycemic peptide, ODA to reduce glucose. Compared with OHP2, ODA exhibited better lipophilicity as well as the enhanced endocytosis and trans⁃cytosis in Caco-2 cells. In addition, ODA remained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GLP-1R and enhanced the binding abil⁃ity to GIPR. The hypoglycemic efficacy of the low-dose ODA (0.53 mg/kg)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OHP2 (1.06 mg/kg).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DA could be a new oral drug with potent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Key words incretin;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 type 2 diabetes; oral hypoglycemic activity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No.2020B03003)GLP-1由小肠L细胞分泌产生,经GLP-1R介导,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1],刺激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的凋亡,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的数量[2],抑制胰收稿日期2023-03-27 *通信作者Tel:************E-mail:tinahew@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No.2020B03003)511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4):511 - 518第54 卷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3],降低肝脏糖异生[4]和肝脏脂肪贮存量[5],还能减少肠蠕动、抑制胃排空[6]、降低食欲,有助于控制摄食,减轻体重[7]。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汇总(59家) - 南京市科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汇总(59家) - 南京市科](https://img.taocdn.com/s3/m/14d7c309844769eae009ed0f.png)
省教育厅
49
江苏省有机电子与平板显示重点实验室
南京邮电大学
省教育厅
50
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淮阴师范学院
淮安市科技局
51
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52
江苏省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无锡市科技局
53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大学
镇江市科技局
59
江苏省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
南京林业大学
省教育厅
三、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序号
平台名称
承担单位
一、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90项)
1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生测部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2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
3
江苏省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
32
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33
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
南通大学
省教育厅
34
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35
江苏省畜禽产品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科院
省农科院
36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37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常州市生态技术应用研究所
46
江苏省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常州佰腾科技有限公司
47
江苏省常州工控软件新技术与智能监控技术服务中心
26911931_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
![26911931_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8233e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b.png)
[重点实验室简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年2月获国家药监局认定ꎬ重点实验室以中国药科大学药用辅料及仿创药物研发评价中心为核心ꎬ整合药物化学㊁药剂学㊁药物分析㊁药代动力学等学科优势资源ꎬ联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和江苏省水溶性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建设ꎮ学术委员会主任侯惠民院士㊁实验室主任郝海平副校长ꎮ重点实验室拥有实验场地1.2万平方米ꎬ仪器设备原值约2.9亿元ꎮ配套设施完善ꎬ包括SPF级药学实验动物中心㊁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㊁病理与PDX药效评价平台㊁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公共实验平台ꎮ重点实验室聚焦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与标准提升㊁创新辅料研究㊁药用辅料功能性评价与合理使用㊁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研究㊁药物制剂及辅料分析和评价技术研究㊁靶标的发现/确认与成药性研究等领域ꎮ力争利用3~5年时间ꎬ在上述领域形成多个 国际一流㊁国内领先 的技术平台ꎮ初步建成 以药品制剂为核心ꎬ以药用辅料为抓手ꎬ以体内作用为指标ꎬ以分析评价为支撑 的 全链条㊁贯通式 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体系ꎮ实验室主任:郝海平ꎬ男ꎬ理学博士ꎬ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技术ꎬ药物代谢转运分子调控与靶标研究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ꎬ江苏省特聘教授ꎬ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ꎬ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ꎬ第十一届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ꎬ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㊁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㊁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ꎮ曾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㊁ 2011计划 建设办公室主任㊁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 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ꎮ㊀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重大新药创制 (No.2017zx09101001006)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972894)㊀作者简介:秦云ꎬ女ꎬ研究方向:智能/多功能纳米制剂技术研究ꎬE-mail:Daisy_q_y@163.com㊀通信作者:孙春萌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教授ꎬ研究方向:药剂学ꎬTel:025-83271305ꎬE-mail:suncmpharm@cpu.edu.cn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秦云ꎬ涂家生ꎬ孙春萌(中国药科大学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09)摘要:乳化剂是一类在药品中应用广泛的表面活性剂ꎬ大多是蛋白质㊁磷脂㊁多糖㊁两亲性合成物质ꎬ或这些物质的复合物组成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ꎬ综述了乳化剂种类㊁特点及应用ꎬ对卵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㊁吐温和司盘等几种不同类别乳化剂的基本理化性质㊁乳化特性等分别进行阐述ꎬ并对乳化剂的关键物料属性或功能性相关指标的研究进行了介绍ꎬ同时对乳化剂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ꎮ关键词:乳液ꎻ乳化剂ꎻ乳化性能中图分类号:R94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2)04-0236-006doi:10.13506/j.cnki.jpr.2022.04.007ResearchprogressonemulsifyingpropertiesandcriticalqualityattributesofemulsifiersQINYunꎬTUJiashengꎬSUNChunmeng(NMPAKeyLaboratoryforResearchandEvaluation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andExcipientsꎬ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09ꎬChina)㊀㊀Abstract:Emulsifierisakindofsurfactantwidelyusedindrugs.Mostofthemarecomposedofproteinꎬphospholipidꎬpolysaccharideꎬamphiphilicsyntheticsubstancesorcomplexesofthesesubstances.Thetypesꎬcharacteristicsandapplicationsofemulsionpreparationswerereviewedthroughsortingandretrievingliterature.Thepaperexpoundedthephysi ̄calandchemicalpropertiesꎬemulsifyingcharacteristicsofseveraldifferenttypesofemulsifierssuchaslecithinꎬproteinꎬpol ̄ysaccharideꎬTweensandSpansꎬandintroducedtheresearchonthekeymaterialpropertiesorfunctionalrelatedindexesofe ̄mulsifiersꎬAtthesametimeꎬthefutureresearchhotspotsanddirectionsofemulsifierwereprospected.Keywords:EmulsionꎻEmulsifierꎻEmulsifyingproperty1㊀引言乳液是一种液体以分散(分散相)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不相容液体中(连续相)的分散体系ꎬ主要成分包括水相㊁油相和乳化剂[1]ꎮ由于乳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ꎬ因此为了制备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乳液ꎬ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分散成微小的乳滴ꎬ其次是提供使乳液稳定的必要条件ꎮ考虑到乳液具有生物利用度高㊁刺激性小㊁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快㊁靶向性等特点ꎬ现已将乳液开发并应用于注射㊁外用㊁口服等给药途径ꎮ在乳液研究的早期ꎬ人们已认识到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类型和稳定性的显著影响ꎮ乳化剂通过吸附在油相/水相界面ꎬ降低界面张力和保护液滴不聚集来促进乳化和增强物理稳定性[2]ꎮ油包水(waterinoilꎬW/O)乳液的形成通常要求乳化剂具有良好的油溶性ꎬ并优先分配到油相ꎬ通过自身的两亲性来维持油水界面的稳定ꎮ陈正昌[3]使用水溶性乳化剂(聚乙二醇)和油溶性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探究了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ꎬ结果表明油溶性乳化剂的稳定效果更好ꎮ乳化剂的选择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ꎬ针对乳液的配方也有着广泛研究ꎬ主要有3个理论基础:Bancroft规则㊁Griffin量表㊁Shinoda相转变温度(phasetransitiontemperatureꎬPIT)ꎮ根据Bancroft规则ꎬ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倾向于使水成为连续相ꎬ从而可用于稳定水包油(oilinwaterꎬO/W)乳液ꎬ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倾向于使水成为分散相ꎬ从而可用于稳定W/O乳液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和亲脂性基团结合的分子组成ꎬ这些基团的平衡表示为亲水亲油平衡(hydro ̄philiclipophilicbalanceꎬHLB)值ꎬ由此ꎬGriffin[4]提出了一种计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方法ꎬ表征了在不同HLB值乳化剂作用下形成O/W和W/O乳液的趋势ꎮ然而ꎬHLB量表没有考虑温度和油的性质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ꎻ这些影响被自然地纳入了Shinoda的PIT概念ꎬ该概念将宏观乳液稳定性与油-水-聚氧乙烯(polyoxyethyleneꎬPO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相态行为联系起来[5]ꎮRen等[6]研究利用亲水性聚氧丙烯(polyoxypropyleneꎬPOP)二胺和疏水性长链脂肪酸之间的静电作用合成了与POE类似的POP乳化剂ꎬ通过研究POP单元数㊁乳化剂浓度以及烃链不饱和度对相转变稳定性及乳液液滴大小㊁形态的影响ꎬ证明了POP乳化剂是通过PIT法形成纳米乳液的有效乳化剂ꎮ乳化剂通常在空间位阻和静电相互作用条件下稳定乳滴ꎬ但由于乳液环境中的温度㊁pH值等的改变ꎬ造成界面失衡ꎬ进而导致乳液中不稳定现象的产生ꎮ常见的不稳定现象包括重力分离㊁絮凝㊁破裂与合并(聚结)㊁Ostwald熟化㊁酸败等[7-14]ꎮ乳液中几种不稳定现象在变化过程中也可进行转化[15]ꎬ因此ꎬ如何通过添加合适的乳化剂以保持乳液在制备和存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一直关注的问题ꎮLi等[8]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来预测乳液的沉降过程ꎬ证明了液滴大小是乳液沉降的关键因素ꎬ液滴直径越大ꎬ聚结概率越大ꎻ同时该模型也说明了油水比㊁不同乳化剂浓度㊁搅拌时间和转速对乳化液滴的大小及乳液稳定性有显著影响ꎮKelley等[9]研究表明将离子乳化剂吸附到蛋白质包裹的油滴表面ꎬ通过增加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可以提高絮凝稳定性ꎻ非离子乳化剂吸附到蛋白质涂层液滴表面ꎬ通过增加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来提高它们的絮凝稳定性[10]ꎮGeorge等[11]将亲脂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pan80)掺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in)ꎬ通过取代油滴表面的一些蛋白质来促进聚结ꎬ在这种情况下ꎬSpan80分子头部小的亲水性基团将不足以保护液滴免于聚结ꎬ相反地会促进乳滴聚结ꎬ破坏乳液的稳定性ꎮYan等[14]研究表明Ostwald熟化作用可能是p-CMS/St细乳液失稳的主要原因ꎬ通过调整乳化剂用量㊁乳化剂与助稳定剂的比例可有效提高细微乳的稳定性ꎮ随着乳液在制药领域中的不断发展ꎬ乳液的稳定性逐渐成为学者们首要考虑和关注的最重要性质之一ꎬ本文旨在对乳化剂的分类及乳化性能进行阐述ꎬ并对其稳定乳液的机理㊁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ꎬ以期为后续乳液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ꎮ2㊀乳化剂的分类㊁特点及应用药物制剂中ꎬ乳化剂的应用颇多ꎮ但对于乳化剂的选择ꎬ应根据乳液的使用目的㊁药物的性质㊁处方组成㊁乳液的类型㊁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ꎮ主要的分类方式有:根据乳化剂中是否含有亲水基可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油酸盐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胺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ꎻ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和合成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和司盘)ꎻ根据HLB值的大小可分为亲油表面活性剂(HLB<10ꎬ如司盘)和亲水表面活性剂(HLB>10ꎬ如吐温)ꎮ2.1㊀卵磷脂㊀卵磷脂(lecithin)是一类从动物源(如蛋黄㊁奶酪乳清㊁鱼等)或植物源(如大豆㊁油菜籽等)中通过提取获得的磷酸盐混合物[16]ꎮ卵磷脂是由疏水性的脂肪酸酯基和亲水性的磷酸基组成的两亲性分子[17]ꎮ磷脂(phospholipidꎬPL)是卵磷脂的主要成分ꎬ由sn-1和sn-2位用脂肪酸酯化㊁sn-3位用磷酸酯化的甘油骨架组成ꎮ在sn-3位上ꎬ磷酸酯基团与特定官能团酯化ꎬ赋予PL亲水特性ꎻ磷脂的亲油性使其能以薄膜状包裹在油滴表面ꎬ磷脂的亲水性使其能与水分子相互吸引ꎬ大大降低了水油之间的界面张力ꎬ从而形成均匀稳定的乳液[18]ꎮ此外ꎬ根据酯化到sn-3位的官能团ꎬPL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ꎬPC)㊁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ꎬPI)㊁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 ̄lamineꎬPE)㊁磷脂酸(phosphatidylicacidꎬPA)ꎮPL的化学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ꎬ强烈影响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16]ꎮ卵磷脂的乳化性能与乳液pH值㊁盐浓度和温度有关ꎮ对于卵磷脂的乳化能力评估可以采用多种试验[17]:①粒径分布(particlesizedistributionꎬPSD):基于光散射和激光衍射原理ꎬ对稀释乳液中液滴大小及分布进行评估ꎻ②浊度测量:通过光学浊度扫描或贝克曼扫描ꎬ记录乳粒迁移和乳粒尺寸变化ꎻ③显微镜观察ꎻ利用共聚焦扫描光学显微镜㊁扫描电子显微镜㊁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显微镜法ꎬ可以观察乳粒的粒径㊁形状和结构ꎮ应用知识结合分析方法来表征组成㊁乳液粒径和乳液稳定性将有助于理解各种磷脂的功能性ꎮ卵磷脂的HLB值介于4(标准化卵磷脂)和7(富含PC馏分的卵磷脂)之间ꎬ这意味着它可以分散在油相和水相中ꎮ卵磷脂中的PL可以在水或油中自缔合形成直接胶束或反胶束ꎻ当PL分子的疏水基团(脂肪酸)与水分子的接触降至最低ꎬ并通过范德华和疏水/亲水相互作用以双层囊泡的形式排列可形成脂质体ꎻPL分子还可以通过将脂肪酸尾部伸入油滴㊁亲水性头部朝向水ꎬ进而降低界面处表面张力ꎬ形成稳定的O/W乳液[19]ꎮ虽然卵磷脂已经被人们熟知很长时间了ꎬ但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在药物研发体系中仍然有着新的潜力ꎮWunsch等[20]研究了将卵磷脂包裹在油酸胆固醇酯纳米颗粒表面来模拟天然脂蛋白ꎬ形成一种用于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ꎬBBB)的新型药物载体ꎮ2.2㊀蛋白质㊀蛋白质是由多种亲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以 脱水缩合 的方式组成两亲性化合物ꎬ在油水界面排列时ꎬ疏水性基团朝向油相移动ꎬ而亲水性基团朝向水相移动ꎬ其独特的界面性质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ꎬ因此ꎬ它们能够在油水界面形成强烈吸附ꎬ有利于乳液的形成[21]ꎮ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量和所采用的构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ꎬ因为吸附是通过其结构中存在的疏水基团进行的[22]ꎮ蛋白类乳化剂(如乳清分离蛋白㊁酪蛋白酸钠㊁β-乳球蛋白㊁大豆分离蛋白等)作为乳化剂具有良好的特性ꎬ但其对环境应力(如pH值㊁离子强度和温度)高度敏感ꎬ由于液滴之间的静电斥力不再足以克服各种吸引性相互作用ꎬ因此它们在接近被吸附蛋白质等电点的pH值和离子强度超过特定水平时会破坏乳液的稳定性[23]ꎮ盛布雷[24]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ꎬBSA)和阿拉伯胶(gumarabicꎬGA)分别作为内层乳化剂和外层乳化剂ꎬ制备得一种β-胡萝卜素双层乳液BSA/GA-eꎬ并验证了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小肠靶向缓释作用ꎮ为了克服蛋白质作为乳化剂在其等电点附近易导致乳液等不稳定这一缺点ꎬGuzey等[25]提出加入额外的多糖涂层ꎬ即由蛋白质和多糖的不同界面层组成的一类多层乳液ꎬ通过与蛋白质层的静电相互作用来稳定O/W乳液ꎬ从而提高蛋白质作为乳化剂的O/W乳液对环境应力的物理稳定性ꎮZhang等[26]研究了多糖(阴离子海藻酸盐和阳离子壳聚糖)涂层对类胡萝卜素乳状液体外消化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ꎬ发现多糖涂层可略微抑制类胡萝卜素的降解ꎮ2.3㊀多糖类㊀许多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如壳聚糖㊁果胶多糖等)表现出亲水界面性质ꎬ并倾向于稳定脂质层以形成O/W乳液[27]ꎮ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阳离子碱性多糖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ꎬ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8]ꎮOst ̄wald熟化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液滴电荷和界面层厚度ꎬKontogiogos[29]研究表明ꎬ壳聚糖等多糖作为乳化剂可增强O/W乳液中液滴界面厚度并提供空间效应ꎬ以稳定乳液并保护亲脂性成分免受氧化ꎮ然后壳聚糖自身丰富的氨基和氢键使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ꎬ限制了其作为乳化剂的应用ꎮ因此ꎬ许多化学修饰被用于改善其缺点并扩展其功能ꎮ如壳聚糖通过美拉得反应与多肽类物质(酪蛋白磷酸肽)接枝ꎬ可提高壳聚糖的两亲性ꎬ进而用于制备稳定性良好的乳液[30]ꎮ2.4㊀吐温㊁司盘类㊀小分子表面活性剂ꎬ如吐温(Tweens)㊁司盘(Spans)等是常用的非离子乳化剂ꎬ因其主要通过空间位阻来稳定乳液ꎬ对pH㊁离子强度不敏感ꎬ降低表面张力能力强且可形成小粒径的乳液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药品领域ꎮ通过调整不同类型乳液中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质量分数ꎬ可获得较为稳定的乳液ꎮPeng等[31]以不同质量分数的Tween80作为乳化剂ꎬ利用超声乳化技术制备获得粒径㊁电位㊁pH稳定性㊁热稳定性等物理特性均较好的大豆分离蛋白乳液ꎮKumar等[32]采用重量百分比为0.5%的Tween80和正庚烷高能法制备了纳米乳粒在91.05~40.16nm之间的动力学稳定的O/W乳液ꎬ并通过评估表明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Tween80)比离子表面活性剂(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ꎬCTAB和SodiumdodecylsulfateꎬSDS)更适于形成稳定的O/W乳液ꎮ2.5㊀其他㊀乳化剂的选择是影响乳液最终乳滴尺寸㊁乳液分散性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ꎬ制药工业中最常用的乳化剂是合成乳化剂(如吐温和司盘类)和天然乳化剂(如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㊁皂苷等)ꎬ它们的分子量影响乳化过程中两亲分子的吸附动力学ꎮ与酪蛋白或β-乳球蛋白相比ꎬ吐温㊁司盘或卵磷脂等小分子在类似均质条件下更适合产生更小的粒径ꎬ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界面上的吸附速度更快[33]ꎮ然而ꎬ随着制药领域的发展ꎬ研究人员逐渐对使用 环境友好 的天然两亲性乳化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ꎬ这些天然乳化剂通常被认为更加环保㊁更加安全[34]ꎮ葡萄糖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亲水性ꎬ可将其与疏水基团连接ꎬ合成新型生物可降解乳化剂ꎮ更重要的是ꎬ它产生水作为唯一的副产品ꎬ使其成为制备糖基非离子乳化剂的合适策略ꎬ具有相当低的环境影响ꎮZhang等[35]以分子共轭的方法ꎬ设计并合成了以腙健(-NHN=CH-)为特征的新型两亲性葡萄糖腙作为糖基非离子乳化剂ꎬ并对其乳化性能㊁聚集行为㊁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综合分析ꎬ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lightscatteringꎬDLS)分析了解了烷基侧链长度与乳液稳定性的关系: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ꎬ乳液层先增大后减小ꎬ呈现倒V型分布ꎮ皂苷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非离子生物基表面活性剂ꎬ其极性糖链附着于非极性三萜或甾体单元分子ꎬ使其具有高表面活性的两亲性结构[36]ꎮSchreiner等[37]研究了3种不同来源(蒺藜㊁胡卢巴和刺五加)富含皂苷的提取物作为天然乳化剂的乳化性能ꎬ通过评估皂苷提取物在水㊁乙醇㊁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等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溶解性ꎬ了解其两亲性特征ꎻ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ꎬFTIR)对可溶性部分进行了表征ꎬ指出富含甾体皂苷和富含三萜皂苷的提取物的相似性ꎻ并通过构建伪三相图ꎬ对乳化剂进行了分类:Ⅰ相对应O/W双相系统ꎻⅡ相对应W/O双相系统ꎻⅢ相对应三相系统ꎻⅣ相对应均质单相体系ꎬ即在油㊁水和乳化剂之间形成的乳液ꎮ3㊀乳化剂的功能性相关指标研究不同乳化剂具有不同理化性质ꎬ能够对乳液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化性质可称为乳化剂的关键物料属性(criticalmaterialattributesꎬCMA)或功能性相关指标(functionality-re ̄latedcharacteristicsꎬFRCs)ꎬ它们是决定乳液液滴大小及分布㊁分散性㊁稳定性等的最重要因素ꎮ因此ꎬ对乳化剂进行表征可以对不同类型乳液的制备有指导性意义ꎮ3.1㊀溶解性㊀乳化剂的溶解性对于乳化过程至关重要ꎬ因为它促进了乳化剂向油-水界面的迁移和扩散ꎮpH值是蛋白质类和磷脂类乳化剂溶解度的决定因素ꎬ唐世涛[38]在研究蛋白粉溶解性及乳化稳定性过程中发现ꎬ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ꎬLDL)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并非直接溶解在连续相中去吸附到油水界面的ꎬ而是以完整LDL球形粒子的结构分散到连续相ꎬ而其颗粒只有在中性pH值条件下才以胶束形式溶解ꎬ在酸性条件下几乎不溶ꎻLiu等[39]也对pH值影响蛋白质乳化性能进行了说明ꎬ溶液pH值会影响蛋白质的疏水性和表面电荷ꎬ进而影响蛋白质-溶剂(亲水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疏水性)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之间的平衡ꎮ由于油水界面两相的特殊性ꎬ极易受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ꎬ因此对乳化剂在溶液中溶解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ꎮ3.2㊀HLB值㊀HLB值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水包油乳化剂或油包水乳化剂的标准参数之一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和亲脂性基团结合的分子组成ꎬ这些基团的平衡可表示为HLB值ꎬHLB值对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有显著影响ꎮ通常认为HLB值3~8倾向于稳定W/O乳液ꎬHLB值在9~12之间的表面活性剂易于形成O/W乳液[40]ꎮWu等[41]建立了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propertyrelationshipꎬQSPR)模型来预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ꎬ为评估乳化剂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ꎮHong等[42]采用Span/Tween混合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ꎬ研究了HLB值对O/W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ꎬ选择了HLB值范围8~13的混合乳化剂ꎬ通过观察O/W乳液中液滴的粒径分布㊁形态㊁流变性能和Zeta电位ꎬ最终在HLB=10.8/10.7的乳液中观察到高度均匀的最小液滴尺寸ꎮ3.3㊀表面润湿性能㊀接触角(θ)是测量和评估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ꎮ接触角小于90ʎ表示高润湿性ꎬ而接触角较大(θ>90ʎ)表示低润湿性[35]ꎮLi等[43]将待测样品用去离子水配制成1.0g L-1水溶液ꎬ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ꎬ表征了几种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接触角ꎬ结果说明液体表面张力越低ꎬ接触角越小ꎬ其润湿性能就越好ꎮ3.4㊀界面张力㊀界面张力可以描述为每单位长度作用在液体界面上的收缩力ꎬ也可表示为界面能ꎮ乳化剂一旦吸附在油水界面上ꎬ就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ꎮ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排列逐渐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ꎬ形成的界面膜对乳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44]ꎮWang等[45]通过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ꎬDPD)模拟表征了不同HLB值乳化剂分子形成的界面膜的结构和性质ꎬ研究表明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20制备的O/W乳液界面膜厚度随HLB值从9到15的变化而增加ꎬ当HLB值为13时ꎬ界面张力最小ꎬ乳液最稳定ꎬ而HLB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本质上受界面膜厚度㊁界面张力和乳化剂分子结构的综合影响ꎮ3.5㊀临界胶束浓度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 ̄centrationꎬCMC)是指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最低浓度ꎬ多数情况下CMC与分子结构的疏水性相关[46]ꎮ影响乳化剂CMC的主要因素是其分子结构中亲水与疏水基团的性质ꎬ疏水性的增加会使得CMC降低[47]ꎮ电导率法[48]是测量离子乳化剂CMC的一种常用方法ꎮ随着离子液体水溶液浓度的增加ꎬ电导率曲线都会出现一拐点ꎬ拐点处的离子液体浓度称为CMCꎮ张永贺等[49]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高分子乳化剂十一烯酸/马来酸酐-十二醇聚合物(undecylenicacid/maleicanhydride-dodecanolpolymerꎬUMA-DA)和水的临界胶束浓度ꎬ依次测定含乳化剂的乳液的表面张力ꎬ绘制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ꎬ其拐点处即为CMC值ꎬ结果显示UMA-DA的表面张力要远低于纯水ꎬ表明UMA-DA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效果非常明显ꎬ可用作乳化剂ꎮ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bydesignꎬQbD)出发ꎬ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溶解度㊁HLB值㊁表面张力㊁润湿性㊁临界胶束浓度等这些方法来判断乳化剂的乳化性能ꎬ结合乳液制备技术ꎬ对乳液的处方进行优化ꎬ并对其理化特性(如粒径尺寸及分布㊁Zeta电位㊁包封率等)及贮藏稳定性相关的乳液稳定性指数(emulsionstabilityindexꎬESI)[35]进行评估ꎬ以期获得目标乳液产品ꎮ4㊀总结及展望乳化剂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ꎬ目前我们使用到的乳化剂包括天然表面活性剂和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两种ꎮ前者来自动植物体ꎬ为较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ꎬ易于乳化稳定且无刺激㊁无毒副作用ꎬ如卵磷脂㊁壳聚糖等ꎮ后者通常为固体颗粒乳化剂ꎬ如吐温㊁司盘等ꎬ这类乳化剂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液滴之间的聚集而制得稳定的油/水分散相ꎮ非离子乳化剂因其不易受酸㊁碱㊁盐㊁电解质的影响ꎬ更有利于乳液的贮藏稳定性ꎬ也将更为受到研发者的关注ꎮ随着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ꎬ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ꎬ以及人们对于药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ꎬ可以预见ꎬ未来乳化剂将不断朝着安全㊁无毒㊁温和㊁易降解的研究方向日益深入ꎬ天然产品由于自身容易被细胞降解ꎬ并整合到身体组织中ꎬ或在没有炎症反应的情况下被清除的特点ꎬ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ꎮ当前市场环境下ꎬ乳液已成为许多商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药品㊁食品㊁化妆品等ꎮ乳化剂作为乳液配方中最重要的稳定剂之一ꎬ还决定了乳液形成的难易程度和最终产品的功能属性ꎬ因此ꎬ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对于未来乳液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然是重要决策之一ꎮ参考文献:[1]㊀KACIMꎬEIMIRAATꎬDESJARDINSIꎬetal.Emulsifierfreeemulsion:Comparativestudybetweenanewhighfre ̄quencyultrasoundprocessandstandardemulsificationprocesses[J].JFoodEngꎬ2017(194):109-118. [2]RAVERAFꎬDZIZAKꎬSANTINIEꎬetal.Emulsificationandemulsionstability:Theroleoftheinterfacialproperties[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21(288):102344.[3]陈正昌.新型碘化油Pickering乳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ꎬ2020. [4]GRIFFINWC.Classificationofsurface-activeagentsby"HLB"[J].SocCosmetChemꎬ1954(5):249-256. [5]LEEMHꎬTAE-EUNKꎬJANGHWꎬetal.Physicalandturbidimetricpropertiesofcholecalciferol-andmenaquinone-loadedlipidnanocarriersemulsifiedwithpolysorbate80andsoylecithin[J].FoodChemꎬ2021(348):129099.[6]RENGHꎬSUNZCꎬWANGZZꎬetal.Nanoemulsionfor ̄mationbythephaseinversiontemperaturemethodusingpolyoxypropylenesurfactants[J].J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9(540):177-184.[7]MCCLEMENTSDJꎬJAFARISM.Improvingemulsionfor ̄mationꎬstabilityandperformanceusingmixedemulsifiers:AReview[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8(251):55-79.[8]LIYBꎬHETSꎬHUZMꎬetal.Studyonthemathematicalmodelforpredictingsettlingofwater-in-oilemulsion[J].JPetroleumSciEngꎬ2021(206):109070.[9]KELLEYDꎬMCCLEMENTSDJ.Influenceofsodiumdo ̄decylsulfateonthethermalstabilityofbovineserumalbu ̄minstabilizedoil-in-wateremulsions[J].FoodHydrocol ̄loidꎬ2003(17):87-93.[10]KYROSD.InfluenceofpHandHeatingo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ofWheyProtein-StabilizedEmulsionsContainingaNonionicSurfactant[J].FoodChemꎬ1998(46):3936-3942. [11]GEORGEAꎬAKENV.Competitiveadsorptionofproteinandsurfactantsinhighlyconcentratedemulsions:effectoncoalescencemechanisms[J].ColloidSurfaceAꎬ2003(213):209-219.[12]ASUAJM.Ostwaldripeningofreactivecostabilizersinminiemulsionpolymerization[J].EuropeanPolymerJꎬ2018(106):30-41[13]ALEXEYSKꎬEUGENEDS.Ostwaldripeningtheory:ap ̄plicationstofluorocarbonemulsionstability[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1992(38):69-97.[14]YANZꎬYINGCꎬDONGCꎬetal.ResearchonthePrepara ̄tionandStabilityof4-ChloromethylStyrene/StyreneMiniemulsion[J].FineChemicalsꎬ2015ꎬ32(10):1195-1200.[15]WANGJWꎬHANXꎬLITTꎬetal.MechanismandAppli ̄cationofEmulsifiersforStabilizingEmulsions:AReview[J].FoodScienceꎬ2020ꎬ41(21):303-310.[16]BOTFꎬDanielCꎬJAMESAOꎬetal.Inter-relationshipsbetweencompositionꎬ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functionalityoflecithiningredients[J].TrendsFoodSciTechꎬ2021(111):261-270.[17]WILLEMVNꎬMABELCT.Updateonvegetablelecithinandphospholipidtechnologies[J].EurJLipidSciTechnolꎬ2008(110):472-486.[18]XUJꎬDAIY.Biologicalsurfactantphospholipidsandtheirapplication[J].LeatherChemicalsꎬ2012ꎬ29(2):31-35. [19]WANGMZꎬYANWQꎬZHOUYLꎬetal.Progressintheapplicationoflecithinsinwater-in-oilemulsions[J].TrendsFoodSciTechꎬ2021(118):388-398.[20]WUNSCHAꎬLANGERKꎬMULACDꎬetal.Lecithincoatingasuniversalstabilizationandfunctionalizationstrategyfornanosizeddrugcarrierstoovercometheblood-brainbarrier[J].IntJPharmꎬ2021(593):120146. [21]WANGYTꎬWANGYJꎬBAIYH.Recentadvancesinpretreatmenttechniquestoimprovetheemulsifyingpropertyofproteins[J].FoodMachineryꎬ2020ꎬ36(5):211-215.[22]刘甜ꎬ赵鹏森ꎬ张玉玲ꎬ等.提高蛋白质乳化功能性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ꎬ2020(1):82-86.[23]TRAUDYWꎬANAMꎬRUBILARMꎬetal.Multilayeremul ̄sionsstabilizedbyvegetableproteinsandpolysaccharides[J].CurOpin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6(25):51-57. [24]盛布雷.pH响应型β-胡萝卜素双层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ꎬ2018.[25]GUZEYDꎬJULIANM.Formationꎬstabilityandpropertiesofmultilayeremulsionsforapplicationinthefoodindustry[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06(128):227-248. [26]ZHANGCLꎬXUWꎬJINWPꎬetal.Influenceofanionicalginateandcationicchitosanonphysicochemicalstabilityandcarotenoidsbioaccessibilityofsoyproteinisolate-sta ̄bilizedemulsions[J].FoodResIntꎬ2015ꎬ77(3):419-425.[27]ZHANGCꎬZHUXꎬZHANGFꎬetal.ImprovingviscosityandgellingpropertiesofleafpectinbycomparingfivepectinextractionMethodsusinggreentealeafasamodelmaterial[J].FoodHydrocolloidꎬ2020(98):105246. [28]LIUTTꎬSUGZꎬYANGTS.FunctionalitiesofchitosanconjugatedwithlauricacidandL-carnitineandapplicationofthemodifiedchitosaninanoil-in-watere ̄mulsion[J].FoodChemꎬ2021(359):129851.[29]KONTOGIOGOSV.Polysaccharidesatfluidinterfacesoffoodsystems[J].AdvinColloidInterfacꎬ2019(270):28-37.[30]HUANGXNꎬZHOUFZꎬYANGTꎬetal.Fabr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ickeringHighInternalPhaseEmulsions(HIPEs)stabilizedbychitosan-caseinophos ̄phopeptidesnanocomplexesasoraldeliveryvehicles[J].FoodHydrocolloidꎬ2019(93):34-45.[31]PENGXCꎬZAOLꎬCAOTTꎬetal.InfluenceofMixedIn ̄terfaceofTween80andSoyProteinIsolateonEmulsionStability[J].FoodIndustryꎬ2021ꎬ42(5):208-212. [32]KUMARNꎬMANDALA.Thermodynamicandphysico ̄chemicalpropertiesevaluationforformationandcharac ̄terizationofoil-in-waternanoemulsion[J].JMolecularLiquidsꎬ2018(266):147-159.[33]LUAAꎬPAOLAEꎬENRIQUEFAꎬetal.Carotenoidnano ̄emulsionsstabilizedbynaturalemulsifiers:WheyproteinꎬgumArabicꎬandsoylecithin[J].FoodHydrocolloidꎬ2021(290):110208.[34]BAILꎬHUANSQꎬGUJYꎬetal.Fabricationofoil-in-waternanoemulsionsbydual-channelmicrofluidizationu ̄singnaturalemulsifiers:saponinsꎬphospholipidsꎬproteinsꎬandpolysaccharides[J].FoodHydrocolloidꎬ2016(61):703-711.[35]ZHANGSXꎬLIYSꎬHULꎬetal.Physicalandbiologicalevaluationofglucosehydrazonesasbiodegradableemulsi ̄fiers[J].JMolecularLiquidsꎬ2021(350):118224. [36]YANGYꎬLESERMEꎬSHERAAꎬetal.Formationandstabilityofemulsionsusinganaturalsmallmoleculesur ̄factant:Quillajasaponin(Q-Naturale)[J].FoodHydro ̄colloidꎬ2013(30):589-596.[37]SCHREINERTBꎬGIOVANACꎬDIASMMꎬetal.Evalua ̄tionofsaponin-richextractsasnaturalalternativeemulsi ̄fiers:AcomparativestudywithpureQuillajaBarksaponin[J].ColloidSurfaceAꎬ2021(623):126748.[38]唐世涛.超声联合蛋白酶酶解对蛋黄粉溶解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20.[39]LIUCꎬPEIRSꎬMARINAH.Fababeanprotein:Aprom ̄isingplant-basedemulsifierforimprovingphysicalandoxidativestabilitiesofoil-in-wateremulsions[J].FoodChemꎬ2022(369):130879.[40]SCHMIDTSTꎬDOBLERDꎬPAULUSNꎬetal.MultipleW/O/Wemulsions UsingtherequiredHLBforemulsifierevaluation[J].ColloidSurfaceAꎬ2010(372):48-54.[41]WUJQꎬYANFYꎬJIAQZꎬetal.QSPRforpredictingthe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HLB)ofnon-ionicsurfactants[J].ColloidSurfaceAꎬ2021(611):125812. [42]HONGIKꎬKIMSIꎬLEESB.EffectsofHLBvalueonoil-in-wateremulsions:dropletsizeꎬrheologicalbehaviorꎬzeta-potentialꎬandcreamingindex[J].JIndustrialEngi ̄neeringChemꎬ2018(67):123-131.[43]LIGZꎬJIAOTLꎬHUOYQꎬetal.Propertiesofseveralsulfonateanionicsurfactants[J].TextileAuxiliariesꎬ2021ꎬ38(11):45-48.[44]HONGZHꎬXIAONꎬLILꎬetal.Investigationofnanoe ̄mulsioninterfacialproperties:Amesoscopicsimulation[J].JFoodEngineeringꎬ2020(276):109877.[45]LIANGXPꎬWUJQꎬYANGXGꎬetal.Investigationofoil-in-wateremulsionstabilitywithrelevantinterfacialcharacteristicssimulatedby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J].ColloidSurfaceAꎬ2018(546):107-114.[46]ZHUZWꎬZHANGBYꎬCAIQHꎬetal.Acriticalreviewontheenvironmentalapplicationoflipopeptidemicelles[J].BioresourceTechnolꎬ2021(339):125602.[47]DINGWꎬLIUKꎬLIUXꎬetal.Micellizationbehaviorofi ̄onicliquidsurfactantswithtwohydrophobictailchainsinaqueoussolution[J].J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13ꎬ129(4):2057-2062.[48]SUNJꎬLIDꎬWANGJYꎬetal.PropertiesofpolymerizableionicliquidemulsifieranditsapplicationinSANsynthesis[J].FineChemicalsꎬ2020ꎬ37(4):734-740. [49]张永贺ꎬ付高位ꎬ金立维.十一烯酸基乳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ꎬ2019ꎬ53(6):22-26.。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苏教科[2014]10号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苏教科[2014]10号](https://img.taocdn.com/s3/m/6989474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d.png)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苏教科﹝2014﹞10号)各有关高校:为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优化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结构,提高层次,完善布局,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评审认定工作。
在对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考核评估、组织专家对各高校申报的重点实验室评审论证和公示的基础上,经研究,确定继续培育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1个(具体名单见附件1)、新建省重点实验室38个(具体名单见附件2)、新建省重点建设实验室8个(具体名单见附件3),现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论证工作请各有关高校认真开展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论证工作,主要围绕重点实验室名称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研究方向是否明确,主要任务目标是否可行,建设计划进度和具体考核指标是否可实现,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可行等内容。
同时,提前将论证专家组名单报送我厅科学技术与产业处核准。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论证专家组长原则上由同领域院士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担任,其他类型重点实验室论证专家组长原则上由领域内院士或有关高校领导担任。
发展规划的论证工作应在8月31日前结束。
二、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的编制工作请各重点实验室在发展规划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按照规定格式要求编制《2014年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格式见附件4),并于9月15日前将《2014年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一式三份)报送我厅科技与产业处,我厅将对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任务进行审核,正式下达建设计划任务。
具有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铂类药物研究进展
![具有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铂类药物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c6fa9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c.png)
具有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铂类药物研究进展陈飞虹,赵德明,苟少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与制药工程系,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1189)摘 要 经典铂类药物是一类潜在的免疫调节剂,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来参与肿瘤免疫调节。
因而可将铂类药物分子与免疫治疗药物分子或其药效团进行拼合或融合,提高协同抗肿瘤疗效。
铂(Ⅱ)药物是临床化疗最常见药物,由于其副作用和耐药性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铂(Ⅳ)配合物具有动力学惰性和优于铂(Ⅱ)配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发表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肿瘤铂配合物,通过化疗协同免疫疗法提高抗肿瘤疗效,为具有免疫功能的铂类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免疫调节药物;铂(Ⅱ)药物;铂(Ⅳ)配合物;联合用药;免疫化学疗法中图分类号 R979.1;R39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5048(2024)01−0026−10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120201引用本文 陈飞虹,赵德明,苟少华. 具有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铂类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4,55(1):26 − 35.Cite this article as: CHEN Feihong, ZHAO Deming, GOU Shaohua.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platinum-based chemo-immunotherapies[J]. J China Pharm Univ , 2024, 55(1): 26 − 3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platinum-based chemo-immunotherapiesCHEN Feihong, ZHAO Deming, GOU Shaohua *Department of Chemical Bi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Province Hi-Tech Key Laboratory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Abstract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s, platinum-based drugs could trigger 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Hence, combination of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could have better synergistic anticancer effect. Pt(II)-based drugs are the most common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in cancer treatment yet with limi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due to their toxic side-effects and drug resistance. Pt(IV) complexe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the past decades due to their kinetic inertness and unique mechanisms .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Pt(IV) antitumor complexes via introducing different immunomodulators into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in literature over recent years and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targets and molecular signaling pathway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latinum-based chemo-immunotherapeutic agents.Key words immunomodulators; platinum(II)-based drugs; platinum(IV) complexes; combined drug therapy;chemo-immunotherapy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21571033,No. 82173852)作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人类亟待攻克的难题。
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077af1d1ad51f01dc281f120.png)
南京的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2.2.239.* 1楼1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玻纤院)2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3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4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5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6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7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8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9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10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11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3 人类生殖调控与危害评估重点实验室南京医科大学14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15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16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17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8 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科院19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的就多了1 江苏省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2 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南京医科大学3 江苏省建筑工程诊断与处理中心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4 江苏省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5 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6 江苏省公路运输工程实验室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7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8 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9 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中国药科大学10 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11 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12 江苏省畜禽产品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13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江苏点实验室东南大学14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15 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16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17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8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19 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20 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高附加值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21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22 江苏省医药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23 江苏省有机电子与平板显示重点实验室南京邮电大学24 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25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26 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医药大学27 江苏省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当然终极最强的还是下面1 江苏省(南京)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 江苏省(联创)软件研究院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 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4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南京大学5 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6 江苏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南京医科大学7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东南大学国家实验室要远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生物医药科研院所情况
![南京生物医药科研院所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1728fc59da38376baf1faed8.png)
省级
13
江苏省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
南京市第一医院
省级
14
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15
江苏省纳米药物制备与生物学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16
江苏省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服务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2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生测部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3
江苏省新港创新药物成药性研究服务平台
江苏省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省级
4
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物医药科技公共服务中心
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省级
5
江苏省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
江苏省人民医院
省级
6
江苏省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
省级
31
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32
江苏省纳米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33
中药复杂组分整体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研究室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34
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35
江苏省新型神经药物制剂技术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
省级
国家、省部级工程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南京大学
省级
25
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
省级
26
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
南京医科大学
省级
27
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
咔唑及其衍生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咔唑及其衍生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a25f076edb6f1aff001fa0.png)
咔唑是一种含氮的杂环化合物, 是许多精细化学品 的中间体, 可用于制作塑料、农药、杀虫剂、医药以及 新型聚合物材料等. 在咔唑分子特定位置引入各种取代 基团或官能团对其进行化学修饰, 可以获得多类结构新 颖的咔唑衍生物, 目前已有多个被当作药物或药物中间 体被加以开发, 例如许多的咔唑衍生物显示出良好抗肿 瘤活性和抗惊厥活性, 这也体现了咔唑类化合物在医药 方面的应用潜力[1~4]. 近年来, 随着研究和生产需求的 不断增长, 对咔唑及其类似物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 势, 传统方法合成的化合物虽然比较经济, 但是产品单 一, 不能满足多样性需要. 因此, 研究咔唑的合成方法 并使之便于工业化生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生物制药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
![生物制药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611c8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4.png)
生物制药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制药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制药实验室是进行药物研发的核心场所,对于开发新药和改进现有药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制药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的相关要点,并就实验室的设备和人员管理进行重点介绍。
一、实验室建立的要点1. 确定实验室的目标和定位:在建立实验室之前,需要明确实验室的目标和定位。
实验室的目标可以是开发新药、改进现有药物、药效评价等。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实验室的定位,例如是否采用初级实验室、中级实验室还是高级实验室。
2. 设定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
需要根据实验室的目标和定位规划实验室的功能区域、工作流程和实验室设备的配置。
同时,合理规划实验室的尺寸和空间布局,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作。
3. 选择实验室的地点和环境:实验室地点的选择对于实验室的建立非常重要。
需要选择离医药产业园或医药企业较近,便于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同时,实验室选址要考虑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和安全因素,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4. 购买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实验室的设备和器材是开展实验工作的基础。
根据实验室的需求,购买适当的实验室设备和器材,例如生物反应器、分离纯化设备、培养箱等。
在购买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性能、质量和价格,选择适合实验室研究的设备。
二、实验室管理的重点1. 人员招聘和培训:实验室的管理离不开合适的人员。
在招聘实验室人员时,需要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人员的专业背景来确定招聘要求。
招聘到合适的人员后,还需要进行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验操作技能。
2. 建立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
需要制定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规范等。
实验室人员应遵守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秩序。
3. 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实验室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资产,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保养实验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生物制药技术的实验室操作指南
![生物制药技术的实验室操作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c67ea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9.png)
生物制药技术的实验室操作指南生物制药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和化学方法来制造药物的技术。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各种实验操作对于成功开发和生产高质量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室操作的指南,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正确地开展实验,并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首先,实验室操作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方案和操作手册,并确保准备充足的材料和试剂。
确认所需的设备和实验器具是否齐备,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验证。
在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大衣、手套和护目镜,以确保实验者的安全。
其次,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实验操作。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制药技术中常用的实验装置,用于容纳和培养生物细胞或微生物。
在使用生物反应器之前,应先清洗和消毒,并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在培养细胞或微生物时,要控制好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参数,以保证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过程正常进行。
另外,定期对生物反应器进行维护和清洗,以防止污染和设备损坏。
在生物制药技术中,分离和纯化目标产物是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常采用离心、过滤、吸附和层析等技术来实现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
在离心操作中,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目的设定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
在过滤操作中,选用合适的过滤膜孔径和材料,以去除杂质。
吸附和层析操作需要根据目标产物和分离条件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层析介质,以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分离。
实验操作中还需要进行分析和检测。
通过实验室分析设备和方法,可以对样品中的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测定。
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
在进行分析和检测之前,要认真准备样品,按照方法要求进行前处理,并在分析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最后,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需要准确记录和计算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014年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示清单
![2014年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示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2cf60f13c5da50e2524d7fa8.png)
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省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部共建) 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药科大学 徐州医学院 南京大学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 盐城工学院 河海大学等
江苏省道路载运工具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 江苏大学 室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 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 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 所 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苏州大学
江苏省干细胞与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省 苏州大学 部共建) 江苏省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重点 江苏大学 实验室 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大学
序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项目名称
依托单位
评估结果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整改
附件1:
2014年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结果公示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项目名称 依托单位 评估结果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 南京邮电大学 (省部共建) 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 苏州大学 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东南大学等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 院 东南大学 扬州大学
乳腺癌代谢重编程与微环境重塑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代谢重编程与微环境重塑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1edb3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7.png)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21,52(2):156-163学报乳腺癌代谢重编程与微环境重塑的研究进展钱思嘉1,2,尹骏1,2,姚文兵1,2,高向东1,2*(1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生物药物成药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9;2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09)摘要近年来,诸多报道表明致癌信号通路与代谢活动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代谢重编程在肿瘤中的重要性。
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乳腺肿瘤细胞经历代谢重编程,包括增强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谷氨酰胺分解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然而不同亚型之间的代谢重编程会有所差异。
此外,乳腺肿瘤细胞的代谢改变重塑了肿瘤的微环境,例如促进了肿瘤的血管形成和抑制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进而加速了肿瘤的进展。
对当前乳腺癌代谢重编程以及微环境重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能够为开发各乳腺癌亚型的代谢靶向药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细胞代谢;重编程;肿瘤微环境;进展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048(2021)02-0156-08doi:10.11665/j.issn.1000-5048.20210203引用本文钱思嘉,尹骏,姚文兵,等.乳腺癌代谢重编程与微环境重塑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1,52(2):156–163.Cite this article as:QIAN Sijia,YIN Jun,YAO Wenbing,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breast cancer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J].J China Pharm Univ,2021,52(2):156–163.Research progress of breast cancer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QIAN Sijia1,2,YIN Jun1,2,YAO Wenbing1,2,GAO Xiangdong1,2*1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Druggability of Biopharmaceutical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2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Abstract As numerous connections between oncogenic signalling pathways and metabolic activities emerge, the importance of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cancer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During tumorigenesis, breast cancer cells undergo metabolic reprogramming,which generally includes enhanced glycolysis,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activity,glutaminolysis and fatty acid biosynthesis.The extension and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these metabolic alterations may diverge according to breast cancer subtypes.Besides,aberrant metabolism of breast cancer cells remodels tumor microenvironment,promoting cancer vascularization and inhibiting anti-tumor immu⁃nity,and thus accelerates tumor progression.This review addresses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breast cancer microenvironment,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target drugs for each breast cancer subtype.Key words breast cancer;cell metabolism;reprogramming;tumor microenvironment;advance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on Team of the"Double-First Class"Disciplines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o. CPU2018GF08)根据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肿瘤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是2018年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全球约有200万例病例登记,到204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300万[1-2]。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科研院所部分名单及简介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科研院所部分名单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f0568f6172ded630b1cb6e5.png)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科研院所部分名单及简介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专业设置:电子信息、计算机与软件开发、纳米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科研机构:苏州市下一代WEB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水环境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城市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嵌入式重点实验室、苏州市软件安全与移动计算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香港城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苏州分中心等2)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专业设置:电子信息、纳米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科研机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研究中心(苏州市电力设备与电器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苏州中心、苏州市电动汽车与系统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交大苏州新材料研究中心、西安交大江南电梯苏州自动化研究中心等3)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专业设置: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科研机构:南京大学生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等4)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专业设置:电子信息、计算机与软件开发、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科研机构:苏州市无线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电气设备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汽车电子与智能交通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集成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卫星定位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保节能土木工程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苏州分中心、驱动与伺服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等5)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专业设置:金融学、法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知识产权硕士、财政学等科研机构:全球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院等6)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专业设置:MBA、财经、酒店管理、对外汉语、平民高等教育、就业实践教育等科研机构:口腔科学中心等7)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专业设置:软件等8)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专业设置:智能电网技术与设备、新能源发电技术与设备、电力电子技术与设备、新材料、通讯及信息技术与设备、环保等9)西交利物浦大学专业设置: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语言文化、数学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商务、经济与管理等科研机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能源与电力研究中心等10)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专业设置:材料、化学化工、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放射医学、公共卫生、管理、艺术、传媒、文学等科研机构: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性质:中外合作全日制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会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12)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性质: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商务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13)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性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设有机电工程系、精密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外语系、艺术系、公共学科部九个教学系部等14)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院性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机电、电子、计算机、汽修、物流、旅游等六大方向15)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方向:围绕能源、环境、信息、生命与医学等领域开展研发工作,布局了纳米器件及相关材料、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学、纳米仿生技术和纳米安全技术四大研究方向。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b61587bb68a98271fefadd.png)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 (4)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7)(一)专业发展目标 (7)(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7)(三)专业建设思路 (8)三、建设内容 (8)(一)完善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机制 (8)(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参与度,深化校企合作 (9)(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四)实施三项工程,提升双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17)(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9)(六)服务社会能力建设 (21)(七)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生物制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22)(八)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为抓手,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23)四、改革举措 (24)五、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26)六、保障措施 (28)七、资金预算(表9) (30)八、拟购设备清单(表10、表11) (33)项目建设团队组长:李耀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主任副教授高工副组长:韦平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带头人副教授邱玉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系生物教研室主任讲师谢中其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主要成员:谢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副教授周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副教授丁敬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教授赵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讲师吴玲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讲师彭加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讲师邓玉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讲师赵怡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副教授杨艳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副教授王旭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讲师张文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副教授王平江苏张家港华昌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陈乃军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副教授龚小玉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张华常州市泰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执业药师吴文英江苏太平洋美诺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工程师韦利军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工程师汤礼军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汤金春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高级工程师徐新平常州新博龙泉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一、专业建设基础1. 区域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强劲发展江苏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达地区,2010年实现年产值2000亿元,总量规模约占全国的11.5%。
D13.医药智能材料与技术
![D13.医药智能材料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f5084b80975f46526d3e11f.png)
08:30-08:35 致辞和讲话:顾宁和魏于全院士(眉山厅)
09:20-09:45 D13-34 (Invited) 基于生物自组装功能纳米探针的分子识别与肿瘤精准诊疗 研究 王雪梅 东南大学
单元 D13-3:7 月 12 日上午 主持人:聂舟,李舟 地点:9 馆眉山厅
08:30-08:35 致辞和讲话:顾宁和魏于全院士
16:30-16:45 D13-09 铜氧化物/金属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性能研究 孔春才
西安交通大学
16:45-17:00 D13-10 功能化 Fe3O4 磁共振造影剂的构建及其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王志勇
中山大学
17:00-17:15 D13-11 用于光学-免疫级联抗肿瘤的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光敏剂 /CpG 寡核苷酸纳米诊疗剂的研究 吴春惠
08:35-09:15 D13-25 (Invited) Self-powered sensors and systems for medical sciences Zhong Lin Wang 1. Beijing Institute of Nanoenergy and Nan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lanta, Georgia USA
14:20-14:35 D13-56 基于毛细行为调控的无封堵药物控释及传感体系的构建 温永强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4:35-14:50 D13-57 基于核酶的 DNA 分子逻辑电路
张成 北京大学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b59baa79852458fb770b5683.png)
1994
陈家伦
31
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94
陈竺
32
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94
萧树东
33
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
湖南医科大学
1994
姚开泰
34
卫生部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医科大学
1995
马大龙
35
卫生部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
1985
修瑞娟
5
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
1985
朱平
6
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
北京医科大学
1986
韩启德
7
卫生部抗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
1986
李焕娄
8
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同济医科大学
1986
夏穗生
9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admin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批准主任1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实验室复旦大学1985袁正宏2卫生部抗菌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1985张婴元3卫生部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1985杨建伯4卫生部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1985修瑞娟5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1985朱平6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北京医科大学1986韩启德7卫生部抗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1986李焕娄8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同济医科大学1986夏穗生9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87杨晓光10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87徐仓宝11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大学1987陈誉华12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1988史轶繁13卫生部生物技术产品检定方法及其标准化重点实验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988李德富14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华西医科大学1989温玉明15卫生部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医科大学1989王廷础16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1990陈家祺17卫生部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白求恩医科大学1990刘树铮18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同济医科大学1991王迪浔19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1冯正20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1992顾玉东21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北京医科大学1992王海燕22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1993王正敏23卫生部肾脏病临床重点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1993叶任高24卫生部医学分子细菌学重点实验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3徐建国25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医科大学1993沈渔屯26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医科大学1993韩济生27卫生部辅助循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1994郑振声28卫生部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上海医科大学1994查锡良29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医科大学1994杨英珍30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4陈家伦31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4陈竺32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4萧树东33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湖南医科大学1994姚开泰34卫生部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医科大学1995马大龙35卫生部胚胎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于2016年8月21日上午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化工新楼召开。
21日上午,学术委员会成员认真听取了重点实验室成员和豪森药业主管领导及各位学术委员的发言。
结合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更好的解决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加强共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出席本次学术委员会的有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广基院士、承担单位东南大学科研院孙岳明副院长、化学化工学院周建成院长、实验室主任苟少华教授、豪森药业吕爱锋总裁、研究院孙长安院长、首席专家王亚里博士等。
苟少华教授首先代表重点实验室对各位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实验室近三年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同时希望借助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豪森药业吕爱锋总裁代表企业对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表示支持,强调2014年后企业的发展方向已明确,即以实验室为主体,关注基础研究。
但研究方向较分散,应把方向凝练起来。
此方面已得到企业的重视,以后会更明确方向,同时也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要求。
豪森药业首席专家王亚里博士指出要针对靶向药物的药物周期性的问题,寻找新的药物评价体系。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岑均达研究员提出要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和药物研发的互补性,重点实验室一定要强调基础研究,在考核指标里也应加入,在企业里也应考虑到。
南京大学的华子春教授提出,东南大学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很大,对参加评估有很大帮助。
虽然省科技厅改革以后,提倡以高校为主,企业辅助,但是仍要强调产权合作,重点突出结合作用,即企业和重点实验室的结合,这个特色要坚持,在竞争中更应重点提出。
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上,每单个方向过大,体现不出特点,希望把每个方向都收一收,比如把实验室的成果和豪森企业定位在一起,让所有东西无缝拼接,在答辩的时候可以进一步表明,同时也要开展开放课题。
南京医科大学的朱东亚教授强调,实验室的工作做的很好,但在明年评估之前,改变现状不是很容易。
建议吸纳一些生物医学人才,壮大队
伍。
关于靶向和多靶点研究而言,要清楚一点是靶点多并不一定好,因此要加入生物深入机制,从机理上解释清楚,同时加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药物研发的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的赵凤生教授也提出,对重点实验室而言,在研究机制上多深入,同一个成果和文章,可以共同合作。
本次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广基院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一是希望该重点实验室把未来的方向凝练起来,着重以靶向和多靶点为主,把生物标志物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二是为了完成具有标志性的成果,要重视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最终有一个被大家认可的特色内容;三是对重点实验室而言,与企业合作不能丢,要以合作为主,并开展一些开放性课题。
在此基础上努力将本实验室建成更高水平的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主任苟少华教授强调未来重点实验室需结合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科研水平,做出有特色的成果来迎接评估,并对本次会议上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和考虑,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长期规划,使重点实验室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