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成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成因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统计资料表明,截至今年6月末,按照“五级分类法”,112家城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38.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43%。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综合处置和资产置换,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已从最高额的34.2%下降到了10.43%。
上述数据基本反映了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但也应注意到,上述数据中不乏水分。
近年的不良贷款率下降是在贷款总量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存在人为制造数据的可能。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有其与国有银行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性。
(一)中小借款企业经营不善是造成不良贷款的客观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同于国有银行,有限公司、集体企业等中小企业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高达80%以上。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不良贷款始终是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银行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是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代理人手中,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根本无法对银行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目前各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原则,仍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
(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1、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
其后果就是导致了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2、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
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在不断“复制”监管部门出台的各类风险管理条例,目的仅是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经营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量,造成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按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相反,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
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不良资产。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危害近年来在金融性报刊公布的个案调查显示,不良资产占比在20以上,此比例也被专家学者及人行总行所认可。
1994年末,全国银行贷款余额xxxx亿元,其中,四家专业银行贷款余额为亿元如不良资产占比在20一30之间,那么,四家专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大约为XX//亿一x///8200亿元。
巨额不良资产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特殊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必定的资金损失。
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必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
由此而论,公司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峻。
4.制约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龙头,资金沉淀配置效益便无法发挥,这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实现。
由此可见,巨额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进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释解不良资产,并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成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已刻不容缓。
三、不良a资产的成因1.宏观经济形势剧烈波动及投资膨胀,是导致大量无效资产的政策性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给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不良资产概述1、不良资产定义及分类1.1 不良资产定义1.2 不良资产分类2、不良资产现状2.1 不良资产总体规模2.2 不良资产分布情况2.3 不良资产涉及的行业三、不良资产成因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因素1.1 经济周期波动1.2 不良资产的经济回报率低 1.3 资产价格波动1.4 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风险2:金融机构内部因素2.1 风险管理不到位2.2 贷款审批流程不合理2.3 内部控制缺陷2.4 员工行为不端导致的风险3:政策和监管因素3.1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3.2 不良资产处置政策3.3 风险暴露披露要求四、应对策略1、宏观经济调控1.1 经济增长预期和控制政策 1.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1.3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风险管理优化2.1 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2.2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2.3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3、不良资产处置3.1 多元化处置方式3.2 加速资产证券化进程3.3 健全市场化处置机制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或无法收回本息的部分。
2、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指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成因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并对涉及的法律名词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希望本文对相关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附件】:1、不良资产相关数据及图表2、相关研究报告和数据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或无法收回本息的部分。
2、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指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监管,以及行业调整造成的贷款结构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贷款审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抵押物监管,做好行业调整准备,加强数据系统建设,优化贷款结构,并建立赔付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1. 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推进,金融机构深受外界的关注。
不良资产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运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十分严峻。
为获得更深入的见解,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以便为商业银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1 Lack of Effective Loan Approval Mechanism and Poor Credit Management
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导致处理贷款申请的不规范和偏袒贷款申请者,造成贷款的低水平,流动性和质量,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处置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处置对策分析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存款储备、信贷投放、支付结算和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商业银行在借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资产,这将给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深入分析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处置对策对于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一、不良资产成因分析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
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加。
2.不良贷款风险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贷款融资对象的风险评估不准确、审批过程不严谨等问题,导致高风险的贷款被放贷。
此外,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未及时关注贷款对象的经营动态和偿还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3.内部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也是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因素。
包括对借贷行为的内部控制不完善、风险管理团队的不足以及内部腐败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银行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风险,威胁到银行的资产质量。
二、不良资产处理对策分析1.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贷前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尽职调查、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机制等。
通过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降低不良资产的产生。
2.优化信贷政策和授信流程:商业银行应定期优化贷款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和期限。
同时,商业银行应通过改进贷款审批流程,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核,避免风险选择问题。
3.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团队,提高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
对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4.积极处置不良资产:面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置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精选5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文章摘要】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银行业的焦点。
随着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各银行为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参与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竞争,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通过法律途径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国内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者吞没掉。
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
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但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社会条件还没有根本上消失,进一步加剧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
为此,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任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然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梯子改革的不断深入,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不仅是开发市场法,拓宽服务领域,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的转化吸收,为即将开展的竞争派出后顾之忧。
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善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高速发展的我国银行业正在接受着严重的考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影响着银行自身的壮大发展,还大大的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应对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应对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1. 不良贷款率波动较大。
经济发展不稳定、行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等原因都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的波动。
2. 不良资产规模巨大。
自201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持续上升,截至2020年底,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73万亿元。
3. 不良资产涉及多个行业。
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能源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占比最高。
应对措施:
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监控和管理,提高贷款准入标准,加强担保措施等。
2. 实施不良资产处置。
通过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流程,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如转让、清收、重整、破产等,加速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
3. 引入专业机构支持。
引进国内外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
4. 优化银行业务结构。
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降低对某行业的依赖度,减少贷款集中度,有效管理风险。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解决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双升”。
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作用。
然而截至2016年12月末,根据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不良贷款率数据显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双升”。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既有政策性、行业性、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控制不严和处置方式的选择等内部因素所致,而且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客观外部因素1、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
从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转轨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在失控、紧缩、放松、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中进行,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困难。
这无疑会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很大的风险。
2、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欠发达,企业所需资金难以靠直接融资来取得,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几乎完全靠贷款创办和经营的国有企业,而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业绩欠佳,从而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3、信用环境带来的风险。
信用环境不佳,直接影响了债务人的还款意愿。
有的地区因长期以来信用环境不好,债务人之间相互观望,造成还款意愿不强,甚至存在债务人不认款或认账不还的恶意逃废银行债现象。
加之受贷款剥离和一些优惠政策的影响,有的债务人就出现了“拖一拖我就能少还一点”的侥幸心理。
而付诸法律进行清收需要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执行结案,执行时间长,见效慢,贷款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导致形成不良。
4、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受自然灾害影响形成不良。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化解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化解金融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资金不足,金融监管不力,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外部原因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原因及体制的原因,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
而国有商业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成为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隐患。
多年的改革和实践证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特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
从本质上看,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在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大量亏损额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银行不良贷款的70%;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可以解释银行不良资产剩余的30%。
虽然经过近10年的集中清理和处置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已有所改观,但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机制因素并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触动,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因素正阻碍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并继续积累较大的金融风险,危及经济及金融安全。
因此,必须研究采取措施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否则将继续增加未来时期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一)借款人因市场化经营失利而造成的不良资产我国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是造成此类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
作为借款人的各种企业法人,只要其从事经营活动,就必然会面对多方面的经营风险,而我国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现状,很容易将借款人的经营风险转嫁聚集于银行,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不当放贷。
银行在贷款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风
险评估,放贷过于宽松,贷款对象没有能力还款。
2.经营管理不规范。
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
严格,导致内部失控,资产质量下降。
3.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均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多。
对于这些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规范贷款流程。
银行应该对客户进行全
面的风险评估,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信贷风险。
2.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组织效率。
银行应该强化风险内控评估,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内耗。
3.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
银行应该制定完
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4.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银行应该尽早、快速地处理不
良资产,避免不良贷款拖长时间在账上挂账。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成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成因中国银监统计资料表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从最高额的34.2%下降到10.43%。
尽管近年的不良贷款率下降是在贷款总量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但上述数据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中国银监统计资料表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从最高额的34.2%下降到10.43%。
尽管近年的不良贷款率下降是在贷款总量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但上述数据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其特殊性。
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环境不佳。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薄弱,部分企业经营者信用观念淡薄,往往将贷款挤占挪用,或利用改制、破产、兼并、多头开户等手段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
一些地方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不少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只考虑地方、部门利益而置银行于不顾,暗地里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开绿灯。
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致使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惩处、打击不力,助长了“失信毁约”的蔓延。
(2)借款中小企业缺乏偿还能力。
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同于国有银行,中小企业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高达80%以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企业中的许多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低下,包袱过重、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等原因,经营效益持续大幅下滑,无力偿还债务。
(3)商业银行治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由于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代理人手中,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对银行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
(4)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一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
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多数银行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是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
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风险评价体系定性、静态、局部的分析多,定量、动态、全局分析少,难以对贷款风险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无法确保借贷决策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不良资产处置的背景与意义不良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信用卡等业务中发生的违约或违约风险较高的资产。
这些不良资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置,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不良资产处置,能够降低风险暴露、维护良好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现状处置方式多样化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处置方式。
除了传统的内部处置和委外处置之外,还出现了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债权转让等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这些方式的出现,拓宽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提高了处置效率和市场流动性。
处置市场逐渐规范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逐渐规范化的现象也日益明显。
政府和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监管标准和要求。
同时,处置市场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交易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处置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处置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导致价格不透明和价格波动较大;其次,部分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需要加强风险管控和监督机制;此外,处置市场的参与主体相对集中,市场竞争程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拓宽市场的参与主体和加强市场竞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展望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处置效率和精准度。
其次,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在全球经济处在缓慢波动中复苏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中。
在这转换与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在发生新的演变,直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不佳,银行授信客户违约比例明显增加,集中表现为银行新发生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同比成倍增加,逾期、不良余额快速攀升。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金融正是经济发展周期性的产物。
金融业的繁荣状况和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经济处于上行期,市场对于信贷的需要旺盛,银行资产的质量能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不良资产回收处置的压力和难度就比较小;反之,经济处于下行期,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回收处置压力难度大。
而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正处于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正面临全面性的改革和转型。
(二)新常态使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放缓,外国投资增长不足,出口低迷,原本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当下问题,信贷的有效供与求之间矛盾逐渐加深。
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对于贷款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宏观调控相关的企业要求银行降低贷款门槛,这一双重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回收处置遭遇困- 1 -境。
(三)企业还款意愿以及还款能力下降。
随着经济下行,市场进入新常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收入减少,对于银行的信贷还款能力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不良资产积累,更加增加了其回收处置的难度。
同时地方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道德风险事件频发,导致不良资产诉讼清收难度增大。
二、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滑和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降温,基建投资下滑,目前国内面临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出口增长减速的经济形势,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减少,钢价持续走低,钢贸行业整体出现了过剩局面,直到金型重工等较大型的钢贸企业出现债务风险,之后又陆续出现“基柏”、“钢丰”等较大金额的钢贸企业信贷风险事件,涉及金额约40亿元,牵涉20多家银行和数十家互保联保企业,进而触发了银企互信危机衍生的行业整体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这既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度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外部原因,也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等方面的内部原因。
四点国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所得到的启示,它们分别是首要原则、国情原则、市场运作和加快内部改革。
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模式,这些模式有内部消化模式,分离模式,合并式、核销式、破产清算式等,我们应当根据国情,适当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措施。
银行可以通过一些经营活动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比如上市筹资、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增提普通准备金。
与此同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能有效地防范不良资产风险,比如构建完善的内部经营机制、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用人机制等。
此外,立法、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也是相当重要的。
还行,但是距离国际水准还有距离哦中国工商银行境内外机构不良资产率为2.72%,不良贷款率降至4.58%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5年12月31日单位:亿元,%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2006-12-20 15:26韩克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资产质量是关系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既有政策、体制、企业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
需要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便是其中之一。
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不良资产是指银行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存在风险、难以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资产。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如下: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1.存在较高的不良贷款率: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银行贷款中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不良贷款率超出监管要求。
2.资产质量将继续恶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资产仍然面临增加的风险。
受到疫情冲击以及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还贷能力减弱,贷款违约风险上升。
3.影响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资产的措施: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不良资产的监控和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资产,避免发展成大规模风险。
2.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对贷款审查流程的改进,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建立更为严格的审批流程,加强对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3.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采取积极主动的处置政策,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通过转让、追偿等手段尽早剥离不良资产,减轻不良资产对银行业的不利影响。
4.加强风险防控措施:针对不良资产问题,加强风险防控措施。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散,降低风险侵蚀资本的风险。
5.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应推动多元化经营,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降低对贷款的依赖,减少不良资产的风险。
6.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一定比例的不良资产进行转移,解决流动性问题,减少对不良资产的持有风险。
7.加强监管合规: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降低违规风险。
并与监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避免监管风险。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资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风险管理、风险防控、不良资产处置、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进行应对,以减少不良资产对银行业的影响,并提高银行的偿付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已经成为现如今各大商业银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造成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长远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的经济形势。
基于此,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便成了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成因(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近几年来成为攸关中国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经营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之间的主要差距,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如此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1.外部原因一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差。
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也加大了对征信体系建设与推广的力度,但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
而且近年来我国社会、企业信用日益淡化和恶化,有些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
信用机制的不够完善,自然缺乏群众的信任,企业的信用也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形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是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国企和国有银行都归国家所有,最终责任人是各级政府,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国企贷款软约束,形成政府行政干预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关系带来的“硬负债”与“软资产”之间的失衡,导致了不良贷款形成,加剧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的监管体制还不太完善,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监管意识。
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其解决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并不能达到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处置市场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不良处置市场发展现状引言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直接影响银行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以降低不良资产的风险并保护银行的利益。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不良处置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相关问题和挑战。
不良处置市场的背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不良贷款和不良投资。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不良投资则是指银行投资的资产价值下降或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
不良资产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并带来潜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不良资产的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
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者合作进行追偿、采取法律手段追回债务等。
不良处置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中每年都有显著增长。
这主要归因于金融危机后不良资产数量的增加,以及政府加强监管要求和市场化改革的推动。
主要参与方在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中,主要参与方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和法律机构等。
商业银行是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体,负责识别和评估不良资产,并与其他参与方合作进行处置。
资产管理公司则承担不良资产的收购和管理工作。
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不良资产获取收益。
法律机构则提供法律支持和风险评估。
不良处置市场的挑战和问题不良处置市场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透明度不足:不良处置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市场透明度不够,导致交易难以进行。
•法律环境问题:不良资产处置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法律风险,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才能有效进行。
•专业人才短缺:不良资产处置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但目前市场上的专业人才供应不足。
•资产定价难题:不良资产处置涉及到资产的评估和定价问题,定价难度大。
•监管政策不完善:不良处置市场需要合理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机制来规范市场行为,但目前监管政策仍有待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经营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造成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按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相反,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
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不良资产。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危害近年来在金融性报刊公布的个案调查显示,不良资产占比在20以上,此比例也被专家学者及人行总行所认可。
1994年末,全国银行贷款余额xxxx亿元,其中,四家专业银行贷款余额为亿元如不良资产占比在20一30之间,那么,四家专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大约为XX//亿一x///8200亿元。
巨额不良资产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
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
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4.制约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龙头,资金沉淀配置效益便无法发挥,这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实现。
由此可见,巨额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释解不良资产,并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已刻不容缓。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原因分析以及化解不良资产的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原因分析以及化解不良资产的措施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1.外部原因(1)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
首先,在企业登记注册开始就存在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创办企业没有资本金注入或注入严重的不足。
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资本金补偿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资本金比重越来越低。
在我国实行不同项目差别利率的条件下,那些取得国家重点项目的国有企业就可以得到国家优惠贷款,使预算约束软化。
而这些国有企业又以重点项目为名拖延、抵赖和逃废银行贷款,银行也没有办法。
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受到各个方面的干预,无法成为独立的法人,从而使得预算约束软化。
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过多、受到的政府干预过大和过多地负担了体制转轨时期的改革成本。
(2)企业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银企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资产的债权人国有银行和债务人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
国家可以指令国有银行延期收款或追加贷款,致使效益不好的企业债务越滚越大。
这时的企业主要靠信贷资金运营,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企业资本金的严重不足,同时造成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长期沉淀,从而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3)金融监管不力。
由于监管体制缺陷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力度则不够。
成立不久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存在着只注重合规性的监管,不注重风险监管的倾向。
(4)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
它主要体现在:法律不健全,使得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务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使得已有的法律规定无法具体实施;银行与企业间的大量业务活动依照政策办事,而政策与法律相矛盾,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
2.内部原因(1)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没有树立起风险和效益意识,没有把银行看作自负盈亏的实体。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与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与对策【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难题。
本文从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包括贷款风险管理不善、风险定价不合理和市场风险管理不足等因素。
然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如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审批制度和加强对风险客户的管理等。
最后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以降低不良资产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善不良资产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对策、风险管理、贷款、风险定价、市场风险、审批制度、风险客户管理。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的重要金融机构,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对于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
在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在贷款审批、风险定价和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疏漏,增加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还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密切相关。
经济下行周期和市场波动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违约率上升,进而加剧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发生。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存在与日益增加,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之道。
只有深入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实现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1.2 研究目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与对策本文旨在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深入分析导致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银行业的焦点。
随着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各银行为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参与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竞争,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通过法律途径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国内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者吞没掉。
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
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但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社会条件还没有根本上消失,进一步加剧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
为此,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众所周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
一方面,不良资产存量数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增量不断累加。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及政府的干预,银行对陷入困难的企业不能见死不救,“安定团结”之类贷款的发放,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迅速累积。
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工商企业,其份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潜在的金融资产风险还净不断释放。
其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良贷款占比过高,贷款周转速度缓慢。
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
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
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占比高达25%,贷款周转率十分低下,流动资金贷款周转率为0.8 次/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2 次/年,分别是正常周转速度的50%和60%,不良贷款大量沉淀了银行资金,使银行信贷资金缺乏了流动性,削弱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把握贷款投向、支持重点企业的经营能力。
(二)、无抵押、无担保或无效抵押、担保的“三无”贷款,银行债权难以得到保障。
在报表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率、保证率近几年明显上升,信用贷款大幅减少,但抵押贷款中真正有变现能力较强的商品房、商铺抵押或股票、存单等质押的不是很多,保证贷款中相当一部分也是属于无代偿能力的企业保证或贷款户之间互相担保,即所谓的“连环保”,“对子保”等,实际等于是风险贷款,如果其中的一个企业破产,可能导致的是一串企业的倒闭。
至于不良贷款中能落实有效合法抵押的更少,这必然潜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企业倒闭、破产,银行贷款就难以得到清偿,缺乏安全性。
(三)、欠息严重,已成为典型低效资产。
不良贷款欠息严重,不能创造收益,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利润计划中难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四)、超比例企业贷款质量差。
体现在:一是贷款比较集中的地方,超比例贷款企业户数多,贷款质量差;二是单户超比例严重的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甚至出现区域性最大几户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于区域水平10 个百分点左右。
(五)、不良贷款率差距大。
目前国际上的优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3% 以下,中等商业银行在5%左右,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差距很大。
二、商业不良资产成因的分析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
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更有体制、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内外因素交织,其中主要是:(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借款人还贷能力降低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各商业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到了产品老化、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
这部分国有企业因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观念转变慢、技术水平低、产品老化多、服务意识弱,一时难以适应企业改革的进度。
他们当中有的只求产值不求效益,重生产轻市场开发;有的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借鸡生蛋”负债经营;有的因“三角债”困扰,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等等。
同时,这些企业内部政企不分、资产产权混乱,且本身又受负债率高、富余人员多、设备陈旧以及社会负担重等问题的影响,偿还能力逐渐尚失。
经对金融借款案件的调查,涉讼时借款人、担保人企业已实际上处于关、停、并、转不正常运转状态的约占此类案件的50%左右。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是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
由于流动资金的补充来源和有关措施没有落实,流动资金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变成了统包。
各项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划归新设置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
由于国企得不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往往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二)、企业资信证明和验资证明不实,盲目放贷形成不良资产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企业法人和公司登记除需具备法定条件外,还需提交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和验资证明。
但是,由于有关部门违反法定程序,导致没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企业被合法登记注册。
突出表现在:企业不惜以高利贷非法拆借注册资金,一旦注册,又将资金抽回归还他人,造成企业财产真空,名存实亡。
对此,有关部门未加审查和干预,听之任之。
银行利用职权私自动用企业的注册资金帐户。
对注册资金的专用帐户,银行无视规定而违规操作,或出具虚假材料证明出资额已存入银行,或是在验资后以还贷名义直接将出资额划归银行。
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失实。
一些审计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在审查会计凭证、报表和有关项目时,不进行调查,闭门造车,甚至仅根据销售发票或上级单位的批复进行审计,草率作出验资证明。
此外,少数验资机构还随意更改验资报告数据,出具虚假的验资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
经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分析发现,一是个别银行严重违反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程序,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不作审查就草率放贷;二是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质物权属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实现上述权利的可行性审查不实就轻易放贷;三是主管信贷的行长、科长在逐级审批时不认真核实、评定、复测贷款的风险度,即随意批准放贷。
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从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对银行贷款质量产生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
紧缩过渡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
19 9 4年,我国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
这从体制上解决专业银行“一身两任”的问题,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但在实际执行中,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中,仍包含着部分具有政策性的银行业务。
(四)、借款人规避法律、转移风险、非法使用贷款使用贷款步入误区。
企业在负债时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中走出困境,而是以贷款来偿还其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债务。
另有一些企业则采取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
这些企业给银行造成的表面现象似乎信誉很好,但如此循环,其向银行的贷款总额已远远超出企业本身的财产。
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
不少企业缺乏完善的帐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帐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都无法实现。
骗取贷款,非法使用,损公肥己。
借款人为获取贷款,经常采取多种手段,一是用虚假的财产抵押;二是骗取担保人担保或与担保人串通一气搞假担保和无风险的担保;三是不择手段搞金钱交易,拉拢腐化贷款人和担保人,一旦贷款到位,几经转账后,贷款就被提取现金转为个人存单或转入个人信用卡,严重的甚至携款外逃。
贷款到期后,根本无法找债务人,造成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资产。
(五)、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税,影响资金周转8 0年代后半期至9 0年代上半期间,由于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升幅度增大,企业的物资储备和商品库存,经反复几次周转,货币价值相应增长,因此出现账面盈利激增。
但在按规定缴纳税利后,虽然账面货币金额较前仍有所扩大,但实际库存实物量却反而减少。
因为经几次营销周转,尽管货币金额较前增长,但因后进的单价往往比原有库存单价高,所以补进的实物量比原来缩减了。
如企业要按原来规模(原有实物量)经营,势必将追加相应的货币资金量,否则要维持简单再生产也不敷周转了。
在通货膨胀期间,有些人因囤货而发财致富,这是因为借入资金的利息及有关成本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但按正常产销循环的国企,却受物价上涨的损漏,特别是在严重通货膨胀中,由于物资价格金额增大,形成账面虚盈,将这部分“虚盈”作税利上交后,实际是短了一块。
由于没有增拨资金,迫使经营规模缩小,以致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和贷款本息的如期归还。
(六)、按习惯行政干预,赖债、逃债。
执行到位难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商业银行已成为自主经营、自打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其不能也无法再承担过去由专业银行承担的社会总出纳的职能。
然而,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个别政府、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仍习惯于按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银行施加影响或直接干预银行信贷行为,使一部分资金直接流到了产品无销路、经营效益差、资信程度低的企业,人为地增加了银行的坏账、呆账、悬账率。
银行为了最大限度地收回国家信贷资金,运用法律手段追索贷款。
但是,当法院依法执行已生效的判决时,往往有些涉案当事人所在地政府、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不仅不予以配合,反而唆使债务人逃债,故意给法院执行设置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除部分债务人确无偿还能力外,在许多情况下则是债务人故意采取能拖则拖、能赖则赖的办法。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加之司法执行力度不强,客观上助长了一些逃债赖债者的侥幸心理,致使银行的债权常常难以实现。
(七)、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运作,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难以适应,加以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