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1、性三品说:韩愈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按照是否具有和具有多少五德情况,将人性分为上、中、下等,相应的有三品之情。他认为人性是天赋的,不易转移,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改造。这种改造的效果与可能因人性品级不同而有差异。上品之性自然向善,不用教化,中品具有善因,可通过教化使之向善。下品人不可教化,只能用刑。韩愈的人性论对以往的人性学说都做出了重要改造,对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佛教的人性论形成对立。
7、法术势: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法和术是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条件。法是法律,是用来统治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用阴谋的手段考察群臣的手段,用术愚弄臣民。势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其内容是利用群臣的好利心理,操德和刑二柄达到统治目的。韩非法、术、势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权力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一旦实施,就是苛政。但是,其中对于君臣间的揭露是真实的,对于历史进化过程的认识,也较为接近历史实际。
9、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韩愈进一步提出,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儒家之道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0、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任务做到敬天保民需要做到:①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②体察民情。③要慎用刑罚。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是敬天从命,但又不盲目地依从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表明他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周灭商,并不是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天命不常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支配人的行为。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说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荀子从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说明了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人的利欲之心。
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明分使群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
他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区,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团的能力。
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
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

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发展演变的重要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将以“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系统地介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政治动荡,各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也逐渐形成。
这些思想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为后来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萌芽在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两种主要的思潮: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爱”、“君子”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与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道家思想更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然之道。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等观点,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儒学复兴秦朝的统治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带来了中央集权的新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得到复兴,并成为了当时的统治思想。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外,秦朝的法家思想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提出了“法胜于术”的观点,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思想的多样化与中庸之道的提出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取而代之,政治思想又进一步发展。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但其他思想也逐渐发展起来。
佛教、道教等思想进入中国,并与儒道两家相互影响。
中庸之道的概念也从这个时期开始被提出。
第四部分:宋明时期的新思潮与理学的兴起宋朝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时期,理学成为主导学派,强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联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法家2. 公车上书3. 黄老之学4. 《劝学篇》5. 儒家6. 李鸿章7. 性三品8. 君利中心论9. 法后王10. 道统论11. 王守仁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天命不常14. 玄武门之变15. 皇帝16. 玄学17. 格物致知18. 二程19. 贞观之治20. 《淮南子》21. 洪秀全22. 知行合一23. 天人合一24. 人性好利论25. 道二、简答题1. 朱熹的政治思想2. “敬德保民”的内容。
3. 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5.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 道的特点7.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8.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9. 德治的内容。
10.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1. 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
12. 张载的政治思想1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4.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
15.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7.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8.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9.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20. 简述韩愈的道统论。
三、论述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2. 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
3. 试论述“仁政”的内容。
4. 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
5. 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
6. 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7. 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8. 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6×5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化性起伪:这是荀子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也是荀子“性恶论”的一个依据。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人为地对人性进行矫正的结果。
知行合一: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法术势:“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法家学派中对于三者各有侧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简答4×101、请简要阐述儒、墨、道、法四家各自的政治路线2、在中国古代君王与学者看来,影响国家政治安危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点?3、简述先秦诸子关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并请解释“性善论”与“性恶论”为什么并不冲突?孔子最早谈到了人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有明确回答人性是善是恶,只是强调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
1. 性善论——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所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固有的,“善端”代表人的善,人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以人性是善的2. 性无善无恶论------ 主要代表人物告子在告子看来“性无善无不善也”,善与恶都不是性,而是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变,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同而使性或变为善、或变为恶。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性善论又称性善说,由战国孟子所创立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人无有不善”)。
善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将这四者称为“四端”,即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
认为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就象人体生来就有的四肢一样,是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能充分发挥四端的人为“圣人”,不能保持以致丧失四端的人为“小人”孟子的性善说为仁义礼智的天然合理性,人从本性上应该恪守这些规范提供了人性论的根据。
孟子以后,儒家人性论一直以性善论为正宗,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最有影响的人性学说。
性恶论: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关于人性的一种观点。
荀子反对天赋道德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利”而“恶害”。
并指出如果顺从这种自然本性,“必出于争夺”。
强调后天的教化,主张“化性起伪”用“师法之化”、“礼义之导”使人改造为善。
荀子的这种经验的道德论比之孟子的先验的道德论,更加深刻,更加合理。
荀子敢于说出尧舜和桀跖的本性都是相同的。
圣人也是性恶的,圣人之为圣人,只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等思想不能不说是当时思想的一大解放。
荀子的性恶论,有着时代的进步意义。
弱用之术老子的思想之一。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察,提出了新的宇宙本原———“道”。
道的运动规律是“反”,道的基本特征是“弱”,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弱”为道之“用”,其最终目的在于“强”。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指自古代开始,中国人民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理论,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以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影响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仁义理念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政府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礼教制度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来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强调自由放任、养生治国。
与儒家强调秩序和规范不同,道家注重自然运行的自发性,认为过多的干预会扰乱自然的平衡。
道家思想的政治理念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倡导包容和宽容,主张尽量减少对人民的限制和干预,让个人自由发展。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
法家思想强调权力的集中与法治的实施,主张依法治国,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力制衡的工具。
法家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认为统一和集权的政权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避免权力的分散和滥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是《韩非子》,该书主张通过严格而公正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国家治理的效能和社会稳定。
墨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比较特殊的学派之一。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通过普遍的爱和互助来消除矛盾和敌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这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一些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名词,如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其具体内容是,天子诸侯的诸子中由嫡长子集成王位或君位,其余的庶子另立宗族为该宗族的始祖。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各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形式的纽带,使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家族组织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和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
2.礼: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儒:是官府学校中教授六门课程的教师,到春秋时期,人们习惯上称懂得古代礼仪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3.天谴说:维护君权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认为君主是社会政治中唯一的最高权威,可是同样存在君主个人权力过于强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候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也是有违于统治阶级整体利益。
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的约束,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以此即“天谴说”,所利用的天的权威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只有权力才能约束权力,天谴说是统治阶级进行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
4.道统说:为了同佛教和道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认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所谓儒家也有一套传授谱系,以仁义道德为中心思想,并且韩愈以儒家“道统”的传承人自居,他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期替代佛道教义。
表明了儒家开始自觉的以“道”来概括统辖自己的学说体系,这是儒家思想面向实际的新发展。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一、政治学:(Politics)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二、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的学科三、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从中国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想的政治学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下的重要学科,是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四、道德: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依靠个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维系的,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五、宗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嫡长继承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六、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1、牢记历史2、体察民情3、慎用刑法七、儒家学派的特点: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2、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3、以孔子为师八、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2、仁、礼学说仁:A、爱人B、克己复礼礼: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3、德治主张:A、礼治与正名B、举贤才C、实行平均主义政策D、愚民政策4、人生哲学: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八、孟子1、作《孟子》七篇2、孟子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九、荀子荀子在《礼记》篇中关于礼的起源的看法: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十、老子<!--[if !supportLists]-->1、所说的道,不是物质的道,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另外,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老子无为政治主张A、不尚贤,使民不争B、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C、绝圣弃智,绝仁弃义D、慎征伐3、庄子1、《庄子.齐物论》阐述了相对主义哲学思想:A、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B、无是无非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十一、秦汉隋唐1、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3)、郡县制度2、中央集权的建立(1)户籍制度(2)统一文字(3)统一货币(4)五德始终。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措施主要是:折叠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折叠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4.天谴说:董仲舒的“天谴论”是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
《春秋繁露》中提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天谴论”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天灾就是自然灾害,是宇宙自然运行中自身规律所为,人类是无法抗拒的。
当时提出这个“天谴论”也只是为了限制帝皇甚至是平民的思想活动,从限制帝皇这角度来说,“天谴论”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思想,起码让帝皇们有所顾忌,从而不做出严重损害人们利益的事情;但从限制平民这一角度来说,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色彩,限制平民百姓需要听从统治阶级的发号施令,使这些平民的奴性更加严重,更加服从封建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孔子仁礼治思想答: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仁”从二人,即同情心;礼: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孔子之礼主要指西周的各种制度。
2、小国寡民答: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体现了老子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因为老子把原始蒙昧状态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蓝本。
体现了老子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
因为他对春秋时期社会分化与混乱的不满的,他对民众生活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这一主张与历史发展潮流是相违背的。
因为老子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都当作是“道”衰败的结果。
特征: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在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的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3、墨子答: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主张兼爱,尚爱,尚同,天志、明鬼,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4、韩非答: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是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张君主专制。
主要思想:人性观上的非道德主义,君利中心论,势术法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5、民本思想答:民本思想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在君、国、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础性的要素。
所以在政治上要以民为本,围绕民本来制定和执行政策。
6、魏晋玄学答:魏晋玄学正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维,目地是为汉以来的纲常名教进行合法性论证。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政治思想:
所谓的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有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的重要思想,曾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
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
其基本上是从三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演化而来。
五权宪法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
权力的制衡原则是五权宪法的基石。
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的。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刘泽华先生认为,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首先是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 小国寡民。
2 兼爱。
3 仁礼学说。
4 独尊儒术。
5 天命不常。
6 道统论。
7 性善论。
8 性恶论。
9 至德之世。
10 居安思危。
11 法、术、势。
12 天人不相干预论。
第二部分:包括简答、分析说明、论述。
1 为什么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
2 叙述慎到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思想。
3 叙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4 叙述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思想。
5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6 法家学派有何特点?
7 鲍敬元无君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 叙述秦始皇的尊君思想。
9 叙述周公慎用刑罚的思想。
10 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 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 韩非子关于术的定义是什么?
13 贞观统治集团关于重贤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 试论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思想)。
15 试论述并评价孔子的人生哲学。
(克己忍让、反省修身)
16 试论述商鞅关于法律的作用、法治的原则的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三点)
17 试论述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的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绪论部分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揭示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和特点,阐明它们形成、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历史观;圣贤观等。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孔子“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小国寡民”的设想;孟子“王道世界”;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4.伦理道德三. 概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1.20世纪30至40年代为开拓学科新领域阶段代表人物:梁启超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2.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开创研究新局面阶段代表人物:徐大同代表作《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朱日耀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第一章夏商周政治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神权政治思想是由祖先崇拜思想发展而来的,祖先崇拜,帝、祖合而为一,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为王权至上的观念,即君权神授。
神权思想是神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利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利,管理人民。
二. “余一人”?“余一人”是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人辞中王自称“余一人”,其政治内容是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
“余一人”思想影响: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三. “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 “以德配天”说(1)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上天授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民本(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周书康诰》的核心思想。
(2)A、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殷民”,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3、孟子的“仁政”(1)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政治上实行仁政。
(2)孟子继承孔子“仁”思想。
“仁”者爱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即“仁政”。
在政治上实行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置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
孟子的“仁政”带有很强的人民性。
主张贵王贱霸。
(3)“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4)“仁政”“以民为本”对当今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4、荀子化性起伪,(1)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由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力欲望引起的。
人的自私自利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
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刘黔义·编1、仁政(孟子)“仁政”说: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1)“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
通过恢复井田制,首先解决老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问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滕文公》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2)恢复周代的国野制度,均平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取民有制,减轻民众负担。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滕文公上》)“市廛(chan)而不征,法而不廛”(《公孙丑》上)(3)举办学校,加强教化、省刑罚。
“人之有道也,饱食、焕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2、隆礼重法(荀子)隆礼重法: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说:“礼者,养也。
”(《礼论》)认为礼既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相应礼仪,还是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和音乐文化等精神需要所制订的制度和规范。
(2)关于礼的起源,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的欲望。
所谓“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认为政治制度、法令、规定等礼制源于人的生活欲望和社会物质财富所能达到的程度。
(3)关于礼的功能:第一、“分物以养体”,乃社会分配的原则。
其功能在于使人对外物的使用有所节制,且因外物归属明确而避免争夺。
第二、礼另一个功能是“别”,即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当然,荀子认为礼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改造人性,“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4)隆礼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刘黔义·编1、仁政(孟子)“仁政”说: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1)“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
通过恢复井田制,首先解决老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问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滕文公》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2)恢复周代的国野制度,均平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取民有制,减轻民众负担。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滕文公上》)“市廛(chan)而不征,法而不廛”(《公孙丑》上)(3)举办学校,加强教化、省刑罚。
“人之有道也,饱食、焕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2、隆礼重法(荀子)隆礼重法: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说:“礼者,养也。
”(《礼论》)认为礼既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相应礼仪,还是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和音乐文化等精神需要所制订的制度和规范。
(2)关于礼的起源,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的欲望。
所谓“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认为政治制度、法令、规定等礼制源于人的生活欲望和社会物质财富所能达到的程度。
(3)关于礼的功能:第一、“分物以养体”,乃社会分配的原则。
其功能在于使人对外物的使用有所节制,且因外物归属明确而避免争夺。
第二、礼另一个功能是“别”,即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当然,荀子认为礼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改造人性,“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4)隆礼重法。
治国之道,不仅要“导之以道”,还要“禁之以刑”。
“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制》)“法者,治之端也”(《君道》)“听政之大分(要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王制》)“《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论》)荀子强调礼法并用,认为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或出发点,法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礼是一般原则,对法起着指导作用。
(5)隆礼重法要与尊君爱民相联系第一、礼有三个根本:尊奉天,尊奉地,尊崇祖先和隆尚君师。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礼论》)第二、在提倡隆君的同时,又主张爱民。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大略》)“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王制》)(6)隆礼重法要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第一、治理国家,既要有法,又要靠人。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君道》)3、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1)“无为”政治的中心思想是政事清简。
即把国家、政府的活动缩减至最低程度,尽最大限度不干预民众活动,使民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安居乐业,认为这样就能使国家大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二十九章)天道自然,无为而万物生,无为而功自成;人类社会之政治亦当如此。
(2)“无为”政治的具体内容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章),以制止社会纷争。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三章)第二、“绝圣去智”、“绝仁弃义”,认为仁义礼智破坏天道自然,是社会动乱的原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第三、慎征伐,反对随意发动战争。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三十章)(3)反对“有为”,因其乃是对天道的背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五十三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七十五章)4、名教本于自然(王弼)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政治哲学(1)政治的根本原则:以无为本,崇本息末。
首先,“无”为宇宙万物之源,又是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无”寓于“有”,又是“有”的本质。
故“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
”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老子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何以尽德?以无为用。
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
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
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
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
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
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
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同上)其次,有所“为”必然有所“不为”,故“无为”。
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
故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也。
无不为者,无所偏为也。
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
……本在无为,母在无名。
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
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直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
……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
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同上)第三,道以“无”为用,故最尊贵,而“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以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
……以无为用,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
下此以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
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同上)第四,道作为万物之母不可远,不能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
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
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
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
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
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
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
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而非可以为匠也。
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同上)第五,“崇本息末”“举母存子”的治国方针。
而法者尚乎齐同,而刑以检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爱,而誉者进之;墨者尚乎俭啬,而矫以立之;杂者尚乎众美,而总以行之。
夫刑以检物,巧伪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誉以进物,争尚必起;矫以立物,乖违必作;杂以行物,秽乱必兴。
斯皆用其子而弃其母,物失所载,未足守也。
尝试论之曰:夫邪之兴也,岂邪者之所为乎?淫之所起也,岂淫者之所造乎?故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察善;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
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
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如斯而已矣。
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素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
故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剪华誉,弃巧用,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
故见素抱朴以绝圣智,少私寡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
(《老子指略》)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克,乃反其名。
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
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
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此道之与形反也。
安者实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实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实尊,而曰非尊之所为;天地实大,而曰非大之所能;圣功实存,而曰绝圣之所立;仁德实著,而曰弃仁之所存。
故使见形而不及道者,莫不忿其言焉。
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老子指略》)故绝圣而后圣功全,弃仁而后仁德厚。
夫恶强,非欲不强也,为强则失强也;绝仁,非欲不仁也,为仁则伪成也。
有其治而乃乱,保其安而乃危。
后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为也。
功不可取,美不可用,故必取其为功之母而已矣。
篇云:“既知其子”,而必“复守其母”,寻斯理也,何往而不畅哉!(《老子指略》)5、王霸杂用(陈亮)王霸杂用论。
(1)天地万物,人情利欲无不涵容于道,任何事物皆道的体现。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夫天下岂有道外之事哉”(《勉强行道大有功》)其一,道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