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彝族的历史及其文化述略
【历史故事】彝族文化 彝族织布文化“腰机”织布的历史
【历史故事】彝族文化彝族织布文化“腰机”织布的历史【历史故事】彝族文化彝族织布文化“腰机”织布的历史织布文化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而最早的织布机是坐在地上的踞织机,俗称“腰机”。
在彝族文化中就有“腰机”的织布文化,所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
“工艺来源于小自然所给与的材料。
没材料,就并无工艺凌驾。
工艺本并无故乡,因其相同的种类、变化与趣味,才产生了相同的故乡。
地方特色也彰显了工艺之美。
因为就是在某个特定地方的特定材料的产物,所有都就是天然之恩赐。
”由此来看,对于任何服饰,制作服饰的材料就是最基础的物质载体,如果离开了材料这个载体,任何服饰上的图案、款式、工艺等都无从谈起。
而制作服饰面料的纺织工具和官窑方法同意着服饰在质感、款式、色彩及艺术上的风格。
凉山彝族“腰机”缝纫工艺的存有unclear了中国传统服饰由经纬线交织的古老文明。
“腰机”织布的历史在纺织历史上最早的织布机,就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做腰机)。
这种肢拖式腰机没机架,而是将卷布轴的一端系则于腰间,双足拖居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为两层,用加综杆提出诉讼经纱构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紧纬。
腰机官窑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使用了加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这种织机虽然很直观,但是已经存有了上下打开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纬线等三个方向的运动,它就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由此“腰机”被称为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它储存了最原始的人类气息,携带远古原始人的文化基因,它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倾注了古人对生活情思的期待,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灵气,拉进了我们与先人的情感距离。
凉山彝族“腰机”缝纫技艺凉山彝族服饰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与保存完好的古老的“纺专”、“腰机”纺线技艺和织布工艺密切相关。
凉山彝族传统衣料以自面团、自纺、自织、自染的毛、麻织物居多,地鸣鼠羊毛面料为上。
凉山彝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羊不仅就是他们的肉食美味,同时也就是主要的擀毡和缝纫原料。
彝族文化概述
(一)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
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
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
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
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
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
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
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
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
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
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
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历史文化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已形成了较大的人们共同体集团。
以笮都夷、昆明夷、旄牛等比例、白狼夷等部族组成的“夷”系部族集团,至公元3世纪时,已在今云南西部、中部、东部及贵州的西北部地区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政治势力。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以彝族先民乌蛮为首,广泛吸纳白蛮等民族建立的南诏政权,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
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世纪,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先民先后建立有“自杞”“罗甸”“罗施”等地方政权。
元、明、清时期,彝族与西南其他民族一样,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先后经历了土司统治的历史和改土归流后区域性的不平衡发展。
总之,彝族与其他民族一道,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历史和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彝族是一个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语支民族先民已在川滇横断山脉的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上生息繁衍。
当时,在今四川西部、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活跃着一个大的部族集团,其中著名部族有徙、笮都夷、昆明夷、旄牛夷、白狼夷、盘木等,其经济生活为“随畜迁徙,无常处”的游牧和“或土著,或移徙”的半牧状态。
这一部族集团是今天盅西南彝语支民族的先民,因其族名多以“夷”字概称,故称之为“夷系部族”。
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夷系部族”不断向云南中部、东部,四川凉山州东部迁徙发展,在与云南滇池地区的“滇”和凉山州安宁河流域的“邛都”等农业部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彝语支各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作为彝语支民族之一的彝族,其先民至东汉时期多以“叟”、“昆明夷”作为部族称谓。
1936年,在云南昭通县洒鱼河古墓中出土了一颗铭为“汉叟邑长”的铜印,证明当时滇东北已出现了“雄长一方”的彝族豪酋。
活跃于滇西地区的“昆明夷”也具有较大的部族势力。
公元76年,汉王朝依靠邪龙县(今巍山县)昆明夷头人卤承的部族力量,镇压了哀牢人的反汉斗争,为此,卤承被汉王朝封为“破虏傍邑候”。
公元3世纪初,南中汉族大姓起兵反对蜀汉政权,越西郡“叟帅”高定(亦名高寂元)率“叟夷”起兵响应。
彝族的简介
彝族简介彝族,历史记载为“夷”,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871万人(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
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拥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风俗习惯“左脚舞”传说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整理]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
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一、彝族支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
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
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
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彝族文化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 和艺术。
(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 语 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 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 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倮倮文”、“韪 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 文 字 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 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 丰富,虽无海味,但山珍较多。彝 族的饮食比较粗糙,以就地取材为 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 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 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 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 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 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越南历史文化简介
越南历史文化简介越南历史文化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对越南历史文化的详细介绍:一、概述越南位于东南亚半岛的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
这个国家的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线,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自然条件。
越南历史文化是越南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对越南的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和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历史与文化越南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南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使用石器工具,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在公元10世纪左右,越南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即喃字。
这种文字系统基于汉字,但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以适应越南语言的表达。
喃字的出现标志着越南文化的独立发展,对越南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越南古代主要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在公元2世纪左右传入越南,逐渐成为越南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道教也在同一时期传入越南,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的道教信仰。
三、中世纪历史与文化在中世纪时期,越南经历了多个王朝的统治。
这些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李朝和陈朝是越南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两个王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他们积极发展经济,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中世纪时期的越南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越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李朝时期的诗人杜法顺和陈朝时期的诗人朱文安都是越南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近现代历史与文化近现代时期是越南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越南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
19世纪中叶,法国开始侵略越南,并在1885年将其沦为殖民地。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彝族的历史和起源彝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的后裔就是彝族的祖先。
彝族有自己的源流神话,传说他们是由尧和舜的后人组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先民之一。
在历史上的《史记》和《新唐书》等史书中,也有对彝族的相关记载,这些都是了解彝族历史和起源的重要资料。
二、彝族的居住地区和分布情况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在四川的凉山、云南的楚雄和文山、贵州的黔南和广西的罗定等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聚居区。
彝族的聚居地区多为山区和边远地带,这也是影响着彝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三、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的语言是彝语,是一种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语音特点。
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彝文。
彝文是一种表音文字,由象形、指事和象形指事相结合的文字构成,是彝族人民用来书写的重要工具。
四、彝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彝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和家族宗教,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山水树木都被视为神灵,尊崇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火把节、门巴节、三月三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彝族的传统服饰和民间艺术彝族的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编织的纺织品为主,色彩艳丽,图案多样,绣花技艺精湛,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刺绣、唢呐、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以上所述就是彝族文化的一些必考知识点,这些都是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希期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彝族的文化魅力。
彝族文化特色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可以追溯到距今商周时期,当时,彝族人民曾在江南一带定居,后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也被称之为“大彝族地区”。
据记载,彝族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就有自己的写作文字,公元7世纪起,彝族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民族。
二、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天象宗为核心,它是以宇宙中的天象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宇宙为本体,以天象神灵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人民将天文学中的星宿、月相、日月潮汐及其他自然现象作为信仰的依据,以“星宿”、“潮汐”、“月相”等诸神为祭祀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的宗教信仰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彝族人民将祖先视为“太上老君”,认为祖先是可敬可畏的神,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
每年的春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彝族人民还信奉神仙、佛道等宗教信仰,如在一些村落中还有佛像供人们敬拜,在一些地方也有祈福神仙的仪式。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衣”为主,其中男性穿着黑色长袍,女性穿着黑色衣裙,头戴黑色头巾,脚踩黑色鞋。
彝族服饰的设计精致典雅,色彩鲜明,细节处设计精巧,反映出彝族服饰的精致性和传统性。
此外,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穿着它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受到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彝族人民住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气候寒冷,彝族服装的设计考虑到保暖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了厚实的长袍和衣裙,而且袖口,衣襟等都有特殊的装饰,可以有效的保暖,有效的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彝族的传统礼仪彝族传统礼仪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礼仪,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尊重、礼让和谦虚。
比如彝族人民拜见祖先时,会以礼貌的态度,叩头磕额表示敬意;拜年拜月时,会献上祭品,表达对神灵的尊重;敬老尊贤时,会跪拜表示尊重,并称赞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彝族历史_精品文档
彝族历史彝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彝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和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南方的原始社会。
在这个时期,彝族人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土地和自然资源为基础。
彝族人民以其独特的彝语和彝文,形成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组织的部落。
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形成了彝族地区的政治格局。
其中最有名的是彝族部落的盟约制度,各部落之间通过盟约形成联盟,共同对抗外敌。
随着历史的发展,彝族地区逐渐与中原文化接触和交流。
这一时期,彝族开始学习和使用汉字,与汉族、藏族等民族形成了交往和融合。
在唐宋时期,彝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彝族文化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明清时期是彝族历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彝族地区逐渐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
明朝时期,明政府设立了彝州,进行对彝族地区的管理。
清朝时期,清政府以土司制度来管理彝族地区。
然而,清朝对彝族地区的统治并不顺利。
彝族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抗清起义,如彝历起义等。
这些起义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外来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这些起义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和坚守。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权益。
在这一时期,彝族地区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如今,彝族文化在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表达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彝族人民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为中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彝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善的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多元文化。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彝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彝族文化
古代彝族文化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中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省区。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彝族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结果,在彝族先民的生活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彝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水平。
古代彝族社会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族长、武士、巫师等社会角色。
彝族崇尚自然、崇尚和平,注重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巫教、佛教、基督教等。
其中,尤以巫教为主要信仰形式。
巫教是彝族的原始信仰,被称为“彝族宗教之母”。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巫师是重要的社会角色,常常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包括治病、除灾、解危等。
彝族的语言是彝语,是历史悠久的汉藏语系中的一种。
彝语是符号化程度很高的语言,除了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外,还包括很多象征性和抽象性的表达。
彝族的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很丰富,充满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彝族的服饰和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彝族的服装主要是多彩的民族服装,其图案和色彩都各具特色。
彝族的传统饮食以玉米、糯米、豆类、野菜、山茶油等为主,口味清淡,寡淡如水,但却相当营养。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活泼多姿,充满了稳健、美好、和谐的气息。
虽然古代彝族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现代彝族文化中,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彝族婚礼、祭祀、舞蹈、戏剧、音乐、文学等多个方面窥探到这个古老文明的风采。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根据考古发现,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黄帝、炎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在历史上,彝族曾经迁徙到阳春龙派(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地区)建立了彝文化的“两圣八母”历史文化瑶族和白蛇金华华阳山左岸女尊神圣世界。
据《史记》和《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彝族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居住。
隋唐时期,彝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
元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特色民族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组织。
二、文化1. 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彝族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彝族文字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文字,其音节、字母、汉子和数字均非常完备。
2. 服饰彝族服饰十分独特,女性的服装以华丽、多彩、绚丽而著称。
男性的服饰则以简单、朴实为主,以羊皮制品为主。
同时,彝族还有各种头饰、饰物、鞋子等。
3. 风俗习惯彝族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如丈夫送妻子猪头等,彝族还有花儿节、火把节、射会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人温情、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时人们喜欢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4. 艺术彝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歌舞、织布、编织、锻造、篆刻等。
其织锦制陶、织布编织等颇有特色。
彝族的歌舞节目也较为丰富,尤其以《黄梅舞》最为有名,舞蹈的动作优美多姿,节奏跳跃欢快。
彝族的传统音乐也颇为悠扬动听。
5. 建筑彝族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房屋盖有石板、木板、草帽等。
房屋多为方形,呈一,二层木楼,民居典型,窗通明净,门宽展阔。
三、宗教信仰彝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东巴教是彝族的传统宗教,彝族人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祖先会保佑他们,所以家里必须有祖先堂。
在农事、生产等方面,彝族人士会进行丰富的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藏传佛教是在元代传入彝族地区的,后来逐渐深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历史与研究报告
彝族的历史与研究报告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彝族的历史和研究进行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彝族的起源与迁徙彝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族社会,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
在历史上,彝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演变,最终定居在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二、彝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彝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他们传承了古代巴蜀文明的一部分,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彝族信仰萨满教、土地神等宗教,他们在传统节日和仪式中,通过祭祀、歌舞、祈福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三、彝族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彝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发展了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农民文化。
在近代,彝族积极参与了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彝族的危机与发展尽管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些危机和挑战。
现代化的社会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给彝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彝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当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彝族的文化和语言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彝族也在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潮中。
未来,彝族有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
综上所述,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他们的起源与迁徙、文化和宗教信仰、历史演进和发展等都是研究和了解的重要方面。
同时,彝族也面临一些危机和挑战,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彝族未来发展的关键。
彝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彝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些背景研究和分析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彝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彝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食品、建筑等方面。
我们需要了解彝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影响。
2. 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彝族传统文化是由他们的祖先们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我们需要了解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何体现在不同领域的表达和实践中,以及它们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彝族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彝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还与彝族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需要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和变化,以及它们对彝族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4. 彝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对彝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和分析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时,我们需要从原始资料中收集数据,如历史文献、民间资料、专家访谈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越南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变迁
越南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变迁越南地处东南亚半岛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越南曾经经历过多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演化,这些变迁和演化深刻影响了越南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逐步探究越南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变迁。
一、古越南时期古越南时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879年的王越时期,到公元前207年的南越时期。
这段时期,越南地区形成了古越人的文化。
古越人主要以渔猎为生,他们用简单的石器、陶器和竹木制品生活。
在文化方面,古越人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音乐舞蹈等。
其中,古越人的语言文字主要有“裳简”、“金文”等。
二、汉化时期公元前111年,中国汉武帝开始对越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统治,这标志着越南进入了汉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越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汉化时期的越南,不仅汉族文化深入越南,一些民族文化如傣族文化、壮族文化等也影响着越南文化。
三、吴哥时期公元9世纪,越南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吴哥王朝。
在吴哥王朝的统治下,越南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文化遗产,如先祖庙、泰山寺、皇城、嫔城等建筑。
除此之外,吴哥时期的越南还创造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四、大越时期13世纪至15世纪,越南进入了大越时期,大越王朝在这一时期掌控了整个越南地区,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此外,大越王朝的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大越王朝吸收了中国、印度、柬埔寨等地区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越南自己的文化。
五、西山朝西山朝又叫黎朝,是越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
在这一时期,越南开始航海并与外界交往,这极大地促进了越南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越南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体裁,如项背、陈平奏鼓、越南诗歌等等。
六、阮朝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也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阮朝统治持续了143年。
在阮朝的统治下,越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彝族族源概况
彝族族源概况彝族族源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主要有土著说、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
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
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代越人或古僚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
西来说一种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源,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还有一种认为彝族来自西藏,或者来自西藏与缅甸交界的地区。
北来说认为,彝族为古羌人(古羌人也称氐羌或西羌)的后代,是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南迁来的。
随着彝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彝族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由于缺乏证据已被学术界否定,一些学者认为彝族源于古羌人的北来说成为过去一定时间内探讨彝族族源问题的主导观点。
实际上,部分古羌人南迁融人西南彝族等土著人之中是商周时期发生的事。
史书明确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甘青一带,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强悍古羌人从河湟流域开始向四方发展。
向东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融入周族之中成为姜姓,向南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进入金沙江南北地区后,很快融人西南彝族等各土著部族之中,在西南地区形成武都羌、广汉羌、旄牛羌、越嶲羌、青羌等,古羌人的某些习俗自然为后来有的彝族所承袭和保留。
通过半世纪以来对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各地,发现和发掘的大量考古实证资料、彝文典籍资料、汉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田野考察资料的积累研究,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充分证明:彝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主源是西南地区土著人,先秦时期的彝族自称“宜”“尼”,汉文献讹称为“夷”,今天滇、川、黔、桂、渝等地的彝族均发源于中国西南或云南。
彝族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有不少的演变,彝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一、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彝族称昆明、嶲、叟、僰曾到过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族,统称“西南夷”。
彝族经典传统文化特色介绍
彝族经典传统文化特色介绍(中英文实用版)英文文档: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Yi Ethnic GroupThe Yi ethnic group, one of the fifty-six ethnic groups in China, has a rich and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This document aims to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Yi ethnic group.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Yi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ts strong attachment to nature.The Yi people believe that nature is the source of all life and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protected.This belief is reflected in their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Torch Festival, which is held annually to pray for good harvests and luck.Another key feature of Yi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ts rich folklore, including myths, legends, and folk tales.These stories often center around important figures in Yi history, such as the goddess Naxi and the heroic figure Shizishan.These stories serve as a way to pass down cultural values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Yi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includes a unique writing system, which is one of the oldest writing systems in China.The script, known as "Yi scrip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intricate and delicate strokes.Additionally, Yitraditional culture is known for its beautiful embroidery and silverware, which are often used in traditional clothing and jewelry.Furthermore, the Yi people have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music and dance.Traditional Yi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tuning system and use of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flutes and drums.Yi dance is known for its graceful movements and intricate steps.In conclusion, the Yi ethnic group has a rich and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is deeply rooted in nature and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The strong attachment to nature, rich folklore, unique writing system, beautiful embroidery and silverware, and deep appreciation for music and dance are all classic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Yi ethnic group.中文文档:彝族经典传统文化特色介绍彝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越南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越南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白兴发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8)003
【摘要】彝族在历史上由中国迁徙进入越南后并不称为彝族,而称倮倮族和濮拉族.文章依据有关资料,对越南彝族的人口分布、迁徙历史、文化特征等进行初步阐述,以就教于有关彝学研究之方家.
【总页数】5页(P211-215)
【作者】白兴发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33.8
【相关文献】
1.从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看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J], 马达
2.越南彝族历史与文化探究 [J], 刘鑫
3.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 [J], 龙倮贵
4.第一篇马边彝族自治县概貌——第一章马边彝族自治县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经济文化综述 [J], 向玉成; 孔胜; 刘玉琳
5.彝族漆器——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物 [J], 马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南彝族的历史及其文化述略越南彝族的历史及其文化述略2009-2-13 15:53| 发布者: 沙玛阿布| 查看: 347| 评论: 0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之一。
在我国,彝族共有675万多(1990年)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国外,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均有彝族分布。
中国和越南是世代邻邦,自汉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进兵交趾(即今越南)以来,互相往来不断,壮、汗、傣、彝、苗、瑶、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形成两国的国民。
根据越南已经发表的调查资料,]越南54个民族中属于藏缅语族的现有7个民族共29521人。
他们分别是:贡族(有1261人,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和奠边县。
)、哈尼族(有12489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封土县和老街省、巴沙县。
)、拉祜族(有5319人,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县北部。
)、倮倮族(有3134人,分布在河江省同文、苗旺县和高平省保乐县。
)、扑拉族(有6424人,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巡教,安沛省文安,老街省文盘、保胜、沙巴、北河、孟羌县和甘堂市,以及河江省新门和北光县。
)、西拉族(有594人,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县的干胡乡肖核、西头寨和孟聂乡南兴寨。
)、尼苏人(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的麻栗寨、红坡寨等地。
)。
这些民族都分布在越中边境相接壤的地区。
如果按照我国的民族学分类,上述的7 个民族均属藏缅语族彝语支(各这支系内部有方言和土语之)。
但根据越南民族学者的田野调查和已经发表的资料,上述的7个民族中,只有其中的三个民族群体同彝族有直接的来源关系,那就是倮倮族、汉扑拉人(属扑拉族的一个支系),以及尼苏人。
也就是说,在越南民族分类中的倮倮族、汉扑拉人及尼苏人是严格意义上彝语支的彝族。
一、越南彝族的历史迁徙与分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越南彝族分为倮倮支系和汉扑拉支系(因为尼苏人实际上是属于倮倮支的)。
根据越南民族学者的统计(吴德胜:《关于越南各支彝族的若干问题》,2000年),倮倮支系共有人口3134人,扑拉支系6424人,尼苏人300多人,越南彝族的总人口为9858人,总数近万人。
1.越南彝族倮倮支系倮倮支系在越南民族学界称之为黑倮倮和花倮倮,他们(包括尼苏人)所操用的彝语属于彝语南部方言,与我国云南红河、元阳、金平等地的彝族尼苏支系尼苏人所使用的彝语相同。
黑倮倮和花倮倮主要居住在北越河江省同文县和苗胜县的山区,以及高平省保乐县山区和平地,宣光省也有零星分布。
接近广西百色地区平锰县的越南保乐县的倮倮支系有彝文经书,据说是从中国迁出时带去的,目前当地彝族无人能够认读。
而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的麻栗寨、红坡寨等地的越南彝族尼苏人还保存着老彝文古籍《指路经》、《钱行书》、《驱鬼书》、《献牲书》《叙情书》等彝文书。
越南倮倮人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居住在越南的瑶、傣、壮等民族称之为“布姆阿”,苗族称他们为“麻”,这与国内的苗族自称Hmong相同。
与他族交往时,倮倮支系的彝族自称为“曼彝”、“曼几”、或“门彝”等。
自称稍有差异主要是由地方语言音变所致。
越南彝族倮倮支系迁徙于中国。
根据越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大越史记全书》(第六集)记载:“戍辰年(1508年)云南倮倮人流入兴化镇(即今老街省)水尾区域”。
“苗旺和同文的倮倮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明王朝捕杀而从中国来越南的。
”据越南学者研究,这些倮倮支系的第一次迁徙很可能与明正德年间云南红河弥勒十八寨(今虹溪)阿寺,阿务造反被镇压有关。
也就是说,彝族倮倮支系在越南出现的最可靠时间大约在16世纪,这种迁徙一直延续到以后的各个世纪。
但根据史料,多数倮倮支系迁入越南与命末清初的阿迷州(即今云南开远市)普沙事变有着直接的历史关系。
明天启、崇祯年间,阿迷州土司普明声因应召平乱(即1622年平贵州水西土司安邦爰反明之乱)有功,天启5年(即1625年)得授从五品土守备衔,题授宣慰司衔。
其子普柞远也准袭阿迷土知州世职。
父子由此声势日渐显赫,威慑各处土司,四邻土司于是纷纷上告省城。
云南巡抚王伉也忌普氏父子势力逐大对其不利,列虚罪奏准朝廷。
崇祯四年(1631年)3月,亲率劲旅驻临安府督师,遣军1.7万人进攻阿迷州。
王被普名声的伏兵夹击而全军覆灭,被朝廷革职查办。
崇祯五年(1632年)普名声受招抚。
1632年10月“川贵总督朱元疏奏:酋普名声久叛逋诛,其妻万氏嫫虑祸其身,密与家人吴道泰、普明超,举人章呈锦、生员万民瞻、吏目谢良臣等定计,于九月十一日进毒杀之,率其所部以降,滇患悉平。
”(《明实录.崇祯长篇》)。
后其遗孀万氏嫫招赘王弄山副长官沙源之子沙定州,继续扩充实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元谋土司吾必奎反,黔国公沐天波急调各地土司会剿。
十一月,沙定州兵临城下。
十二月初借机突袭沐府,直逼省城。
后分兵追杀沐天波至楚雄,攻陷大理、蒙化,1646年克石乒、宁州等地。
同年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以扶明反清为借口,进兵昆明,击退万氏嫫、沙定州,沙、万退至今弥勒大麦地,一场恶战后败走临安、阿迷两地。
1647年李定国部破临安,直捣阿迷。
1648年,沙、万在老巢阿迷东山佴革龙被捕,擒送昆明,万氏被剥皮示众。
这次混战,阿迷城中的彝民和汉民被牵连而残遭杀戮者很多。
由于“阿迷州的普氏土司自古与交趾(今越南)交往甚密。
普名声为抗击王伉,遣使交趾搬兵,从背后牵制明军的围攻。
”普沙事件后,在开远蒙自的彝族为了躲避朝廷官兵的追杀,大部远走他乡。
其中有不少的彝族纷纷朝河口、马关、金平方向逃难。
大批从开远等地迁往越南。
根据现今开远中和营彝族自称倮倮和金平老乌支系的历史情况来看,有彝文经书的越南彝族倮倮支系大都是从开远迁出的,而普沙事件是倮倮支系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普沙事件后迁往越南的彝族成为了“开发越南同文、苗旺山区的首批主人。
”(吴德胜,2000)“由于定居时间早,后来的苗、壮瑶、傣等民族在祭祀祖先、祭拜田鬼等的时候,这些民族都不忘祭祀倮倮人的灵魂。
”(吴德胜,2000)越南彝族倮倮支系由于是战败而从云南迁入的,越南高平省保乐地区的倮倮支系现在仍还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认为是黑彝,自称我曼彝诺,与国内的彝族黑彝支自称“诺苏”相同。
而现居在其他地区的,如同文、苗旺的部分倮倮支系却对自己的地位很模糊。
苗旺北部的新街、上等乡的彝族与崇拉、垄刀的彝族还有婚姻往来。
但是由于受到从国内迁入时地位的影响,彝族中一些宗族仍然被视为上等,如在同文、苗旺的彝族中有声望的黄、王、卢、尧、苗、郎、李、板等姓,他们人少但分布于各村,处于相当领主的地位。
这可能是我国境内彝族倮倮支系贵族的后裔。
“但分布于越南的倮倮支系,从习俗、语言到经济文化生活都相当统一,没有多少差异,只是由于迁入越南的时间不同而存在吸收越文化上的高低差别而已(吴德胜,2000年)。
”2.越南彝族扑拉支系越南彝族扑拉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两岸老街省的孟羌、北河、保胜等县,河江省的兴门、北光等县,以及莱州省的巡教县和安沛省的文安县等地。
越南学者把他们分为佬扑拉和汉扑拉。
孟子羌县的大峡丘、南卢、清平乡的汉扑拉,自称扑拉颇。
汉扑拉是操汉语的扑拉,人口有3000人;佬扑拉是操彝语的,约3500人左右。
佬扑拉还有“舍付”、“博柯巴”、“普”等其他泛称。
博柯巴的称法与我国境内屏边县内彝支博卜泼相同。
在越南北河县的垄平、那会、南门以及光门县的南喜还有称为阿嘎的扑拉人。
当地苗、壮瑶等民族称他们为扑拉。
这部分被称为阿嘎的扑拉人,是属于从国内迁入越南的节伙(白彝)彝族阶层(包括曲伙、阿加和呷西)。
因为根据我国境内(四川凉山彝族、贵州毕节彝族和云南部分彝族)在解放前(特别是凉山奴隶制社会)社会家支等级划分制度,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地位的彝族分5个不同的等级:兹莫(土司)、诺合(黑彝)、曲伙(白彝)、阿加(安家娃子)和呷西(锅庄娃字),属于处于被统治地位的节伙等级阶层,其地位在5 个等级中仅略高于呷西(锅庄娃字)阶层。
“诺合等级婚姻集团与节伙等级婚姻集团之间绝不允许通婚。
”[⑨]节伙等级中的阿加(阿嘎)等级主要是经主子(诺合)婚配成家后的单身呷西和伙中的地位下降者,节伙等级集团中的最低等级呷西主要由抽来的阿加子女、外地抓来的汉人或其他民族以及少数破产的曲伙组成。
在彝族等级中,其地位较低。
在越南被称为佬扑拉的彝族何时迁入越南,至今尚不清楚。
但根据他们的居住地的莱州省、老街省以及安沛省的地理位置看,莱州的佬扑拉与金平县的马鞍底乡阿普支系有联系,老街、安沛同在红河沿岸,根据佬扑拉“博柯巴”的称谓,可能与屏边博卡颇是同一个支系。
从地理位置和称谓来看,佬扑拉从屏边到河口迁出的有一支,另一支是是从个旧到金屏后再迁往越南的。
佬扑拉最早从云南迁出的具体时间虽然尚不能确定,但大部分扑拉人是在元、明、清时期从云南境内迁去的。
因为明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云南彝族地区的很多土官被流官替代,民族压迫极为残酷,阶级矛盾尖锐。
同时明正德年间在云南的阿寺、阿雾彝民起义,万历崇桢年间的的普沙事件、大西军攻打滇南、吴三桂反清、鄂尔泰血洗彝族土司等历史事变都对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些事件前后,很多彝族为躲避战乱,免遭屠杀而纷纷外逃。
因此大多数的佬扑拉人迁出的时间在明清之际是可以肯定的。
越南汉扑拉人居住在老街省的孟羌、北河、保胜县,靠近云南文山马关、麻栗坡的河江省兴门、北关、等县也有分布。
这部分彝族从马关县和麻栗坡县迁出。
根据越南学者的考证。
迁出时间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在清末至民国年间。
避乱求生求安是迁出的主要原因。
3.越南彝族尼苏人越南彝族尼苏人自称为“南苏泼”,主要分布在莱州省封土县的麻栗寨、红坡寨等地区,与苗、瑶、汉、哈尼等民族杂居。
有300多人(另有100人已融合在越南姆基支系中)。
当地汉足称他们为“倮倮”,苗族称之为“么”,哈尼族称之为“腊俄”,瑶族称之为“甲罗倮”。
据考证,越南尼苏人迁入越南的时间比倮倮支系和扑拉支系要晚。
据越南麻栗坡寨、红坡寨一带尼苏人的《家谱》看,尼苏人是20世纪20年代初从中国元阳县逢岭一带迁入金平县保山寨,40年代中期又从宝山寨迁入越南封土县麻栗坡寨,70年代末期越南政府动员他们搬迁,麻栗坡寨的尼苏人有一部分搬迁到红坡寨。
现居住在红坡寨的有几家越南尼苏人祖坟还在金平宝山寨,1960年前,每年清明节都要回金平县保山寨扫墓。
越南彝族尼苏人还保存着老彝文古籍《指路经》、《钱行书》、《驱鬼书》、《献牲书》《叙情书》等彝文经书,但现在无人能识读。
(注: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