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句式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式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句子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分析和翻译技巧。

一、句式分析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而”、“且”、“及”等连词连接在一起。

例如:“夫以赴难,壮士何恤?以死逆生,古之人尚讥之。

”并列句多用于对比或列举。

2. 对比句:通过使用“若”、“则”、“非”等词语进行对比和转折。

例如:“非彼其人而恶其名也,则将以其人之事其名矣。

”对比句常用于表达相对关系或进行条件判断。

3. 连接句:通过使用“因”、“所以”、“乃”等词语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之命也。

”连接句主要用于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 修辞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夸张、排比或对比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修辞句多用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生动的篇章中。

二、翻译技巧1. 确定句子成分: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句子的主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3. 翻译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序和词语,使译文更流畅、易懂。

4. 翻译修辞手法:在翻译修辞句时,需要将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夸张词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强调词来表达,排比句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倒装句来表达。

通过对常见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和阅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并非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些古文特有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句式特点解析

文言文句式特点解析

文言文句式特点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独特的句式结构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对文言文句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典型的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但句法结构相较于现代汉语较为复杂,包括了许多特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使用“而”、“且”、“以”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连接起来。

这种句式常用于交代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件或描述。

例如:天生万物,养育人类;地覆生命,孕育万物。

2. 递进句递进句是通过使用“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词语表达一种递进的关系。

这种句式用于强调后一个分句的内容是对前一个分句的进一步扩展或修饰。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句式,通过使用“以...”、“若...”、“如...”等引导词引出一个对主句进行补充说明的从句。

这种句式常用于表达条件、目的、方式等。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来强调某种语气或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表达强调、反问等语意。

例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影响文言文句式的因素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如夸张、比喻、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会改变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使其具有鲜明的特点。

2. 上古汉语的影响文言文的句式受到了上古汉语的影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如句子的衔接要求更加严格,修辞成份更为突出。

3. 韵律的要求文言文句式的形成也是为了满足韵律的要求,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句子往往需要符合一定的音律和节奏。

三、文言文句式的优点和应用文言文句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复杂的句法结构,这使文言文能够表达更加准确、精练和生动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式分析与翻译

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式分析与翻译

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式分析与翻译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句子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分析和翻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古代汉语的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翻译。

一、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它通常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下面是一个例子:吾爱彼科技公司。

在这个句子中,“吾”是主语,表示“我”,“爱”是谓语,表示“喜爱”,“彼科技公司”是宾语,表示“那个科技公司”。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我喜爱那个科技公司”。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也非常常见。

除了有主谓结构的成分外,还加上了宾语成分。

下面是一个例子:汝见吾友。

在这个句子中,“汝”是主语,表示“你”,“见”是谓语,表示“见到”,“吾友”是宾语,表示“我的朋友”。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你去见我的朋友”。

三、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倒装结构也十分常见,它能够增强句子的语气或调整语序。

下面是一个例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这个句子中,谓语“者”位于主语“师”之后,构成了倒装结构。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老师,是用来传播知识、接受学问、解答疑惑的”。

四、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句子组成,通过并列连接词来将它们连接起来。

下面是一个例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这个句子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并列的两个句子,通过连接词“不见”来连接。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你难道没有看到,黄河的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流到海却不再回流”。

五、从句结构从句结构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它可以进一步展开句子的内容或表达更加复杂的观点。

下面是一个例子:昔之良马,骄不可治。

在这个句子中,“骄不可治”是一个从句,用来进一步说明“昔之良马”的性格特点。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过去的优秀马,因为骄傲而无法驾驭”。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逻辑结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积累和理解各类句式,并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文言文句式结构分析与运用

文言文句式结构分析与运用

文言文句式结构分析与运用一、文言文句式结构的基本概念1.文言文: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以《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为代表。

2.句式结构:句子成分的排列方式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言文句式结构的分类1.主谓结构:主语 + 谓语2.动宾结构:动词 + 宾语3.偏正结构:修饰语 + 中心语4.并列结构:并列成分5.转折结构:转折词 + 并列成分6.因果结构:因果词 + 并列成分7.条件结构:条件词 + 并列成分8.疑问结构:疑问词 + 并列成分三、文言文特殊句式结构1.判断句:用“者”、“也”等词表示判断。

2.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谓语动词、宾语、状语等成分提前或放在句末。

4.被动句:用“被”、“受”等词表示被动。

5.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词表示疑问。

6.比喻句:用比喻手法表达意思。

四、文言文句式结构的分析方法1.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中各成分的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

2.句型分析法:分析句子的基本句型和变化。

3.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文言文句式结构的运用1.翻译: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句式结构不变。

2.仿写:根据句式结构,创作具有古文风格的句子。

3.解读:理解句式结构,把握句子的意思。

4.对比:分析不同句式结构在表达上的特点和差异。

六、文言文句式结构的学习建议1.积累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为分析句式结构打下基础。

2.阅读经典: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对文言文句式结构的敏感度。

3.分析练习:多做文言文句式结构分析的练习,加深对句式结构的理解。

4.请教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请教老师,获取解答。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结构,提高阅读和创作古文的能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句式结构。

句子:《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该句子为主谓结构,主语为“关关雎鸠”,谓语为“在河之洲”。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文言文常用字词句式分析

文言文常用字词句式分析

文言文常用字词句式分析18个文言虚词:之、而、以、于、为、其、因、乃、何、乎、且、若、所、焉、也、与、则、者“之”的用法一、作代词(一)可代人、代物、代事:例:(1)代人,作宾语:作《师说》以贻之。

(【唐】韩愈《师说》)译: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代物,作兼语: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译:用火烤,使它弯成车轮。

(3)代事理,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比较这两种情况。

二、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或不译。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译:如果能以江东的兵力,可以与中原抗衡。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的观览,大多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思考、探究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呢?(四)“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五)定语后置的标志,一般不译。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六)补音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一些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译:比不上片刻所学到的东西。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分析“之”的用法;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分析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分析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分析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写作形式,其独有的句式结构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本文将从主要的句式结构入手,通过分析说明文言文句子的组成和特点。

一、主谓结构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结构是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谓语放在主语之后。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突出了动作的主体和主谓关系。

例如:「夫人之言,甚合我志。

」(出自《红楼梦》)在这个句子中,主语「夫人之言」放在了句子的前面,谓语「甚合我志」表达了动作的主体和主谓的关系。

二、主谓宾结构除了主谓结构外,文言文中还常见的句式结构是主谓宾结构。

主谓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宾语通常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秋桐,酒尝枕冷;红炉,烛烧饮长夜。

」(出自《庐山谣·呈冯同封》)在这个句子中,主语「秋桐」和「红炉」是主谓结构的主语,谓语是「酒尝枕冷」和「烛烧饮长夜」,表达了动作的主体和主谓宾的关系。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并列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连接在一起。

例如:「愿闻其详,不寿陈年,亟致回音。

」(出自《牡丹亭》)在这个句子中,「愿闻其详」、「不寿陈年」和「亟致回音」是通过并列连词「,」连接在一起的,并列结构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丰富。

四、状语结构状语结构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状语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用来表达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例如:「悲切时,泪湿双蛾红。

」(出自《西江月·金陵怀古》)在这个句子中,「悲切时」是状语结构,用来描述情感发生的时间。

另外,文言文中还常见的句式结构有倒装句、祈使句等,它们在句子表达和句法结构上都有独特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多样且独特,通过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和状语结构等,表达出丰富多彩的句子和完整的意思。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同学来说,熟悉和理解这些句式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文章。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文言文常见句式以及断句方法

文言文常见句式以及断句方法

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1)……者,……也。

(“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

“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游记二则》)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①投(之)以骨。

(《狼》)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3、倒装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主要包括:(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文言常用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特征分析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特征分析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特征分析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特征。

本文将从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和状语结构四个方面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一、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结构是较为基本的句式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谓语则紧随其后。

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主谓语序灵活,文言文中主语和谓语的顺序一般不可调换。

例如,“吾爱人如己”中的主语“吾”位于句首,谓语“爱”紧随其后。

二、动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是动宾结构。

该结构由动词和宾语构成,通常以“之”作为宾语的引导词。

动宾结构中,动词常位于句首,宾语跟随其后。

例如,“欲速则不达”中的动词“欲”位于句首,宾语“达”紧随其后。

三、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

并列结构的特点是通过“而”、“且”、“、”等连词将并列成分连接起来。

例如,“明德而成器,取予而行”中的“而”起到连接前后两个并列成分的作用。

四、状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状语结构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成分。

状语结构的特点是修饰成分紧跟在被修饰的成分之后,并通过副词、介词短语或动词等进行表达。

例如,“忽焉如鸟,然後有馀音”中的“忽焉如鸟”修饰动词“有”,表达了动作突然发生。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和状语结构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有助于阅读与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作品。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结构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但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古文经典中的文言文句式分析

古文经典中的文言文句式分析

古文经典中的文言文句式分析古文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精妙的文言表达。

本文将对古文经典中的文言文句式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点和魅力。

一、并列句古文经典中的并列句是广泛运用的一种句式,它通过并列结构将两个或多个词、短语或句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并列关系,以突出重点,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句子,充分体现了并列句的运用。

二、对比句对比句是古文经典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对比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点,突出表达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论语》中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都是通过对比句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古文经典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同种句式或相似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连续排列,形成韵律感和冲击力,以达到强调和感染读者的效果。

《孟子》中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句子,都展现了排比句的魅力。

四、状语从句古文经典中的状语从句是一种常见的复句结构,通过在句子中引入一个状语从句,来修饰或限制主句,以增强语句的表达力和信息量。

例如《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教无类”等句子,都运用了状语从句。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古文经典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要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未达一,不能获谨也”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句。

六、反问句反问句是古文经典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何必鲁般也?”七、倒装句倒装句是古文经典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改变主谓语的正常顺序,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结构,以达到强调某种信息或表达特定的情感色彩。

例如《尚书》中的“当今之世,讷于言而耄于行者众矣”,运用了倒装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见 句
◇知识梳理

总 ◇巩固练习


2
☆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
• 判断句
•被动句
•疑问句
•省略句
•变式句 (即倒装句) •固定句式
3
一、判断句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 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 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 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9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刘备,天下枭雄 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答案说明 D句是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判断句。
10
二、疑问句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 包括:
• 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 孰等)
此亡秦之续耳。
6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 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5、无标志,直接判断 例:①“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②秦,虎狼之国。
8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是”表判断的一句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答案说明
B项的“是”表判断,与现代汉语同。A项的 “是”是代词,这,这个地方。C项的“是”是 代词,这,这样。D项的“是”是个形容词,正 确的,对的。
19
四、省略句
•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 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20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 要作出判断。 • 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4
1、用“者”或“也”表判断
• “......者,......也。”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 “......,......也。” 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 • “......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14
三、被动句
•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 有两大类型:
•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 词来表示
•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5
★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一鼓作气,再( 鼓 )而(气 )衰,三( 鼓 )而(气 )竭。
22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介词宾语的省略。 •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 尉剑挺,广起,夺( 剑 )而杀尉。(《陈涉世家》)
• 介词宾语的省略。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 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5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等表判断。译为“是……”“就是……”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 答案说明: B项非被动句,“被”解释为“遭受”
而其他三句是被动句。
18
4、指出下边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欲苟殉私情,则告诉不许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说明: A项不是被动句,其余三句都是被 动,C句虽无表被动的词,但在意 念上仍是被动句。
• 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 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11
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 的有: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司马迁《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12
★ 用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④“被”表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无标志的被动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①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②“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17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C,外欺于张仪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 人)具答之。
(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1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②用 “见”、“于”,“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③ 用“为”、“为……所……” 表被动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①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④其可怪也欤
(《师说》)
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13
★用疑问副词(岂、独、其等)的: 盛衰之理,虽非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