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报告角度随动控制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项目名称:角度随动系统******
专业:信息工程
学号:**********
本次设计的是角度随动系统,主要运用到了模拟电路的相关知识来设计系统的硬件,实现角度自动控制。通过控制前端转动角度的大小来控制系统末端的角度。主要由电位器、电阻、齿轮、运放、功放、电机等部件组成,使之可以通过一个电位器的转动以达到控制末端角度跟随变化。
关键词:角度控制、电机、角度随动
Abstract
The design Angle servo,us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analog circuit to confirm the hardware,can realize the automatic angle control. The angle at the end of the system can follow the change of the ang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ystem.Th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potentiometers,resistances,gears ,operational amplifier , power amplifier, a motor and etc.
Keywords:Angle control,Motor,Angle tracking
摘要
一、引言
1.1角度随动系统的应用背景
1.2角度随动系统实现功能
二、系统方案论证
2.1总体方案思路
2.2方案比较论证
三、角度随动系统
3.1系统框图
3.2角度随动系统的结构组成3.3角度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3.4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四、系统电路原理图
4.1综合电路
4.2电路模块分析
五、系统实物及性能测试
5.1器件的选择
5.2实物图
5.3性能测试及校正
六、结束语
七、参考文献
一、引言
1.1角度随动系统的应用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动控制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化已是现代控制系统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年来,角度控制系统虽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不多见,但是在工业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在军事中的运用也举足轻重,角度控制的方案也多种多样,不同的角度控制系统,优缺点各异。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一个角度控制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实际意义。
如今,在传感技术、交通、电力和航天等行业,尤其是军事中雷达的运用,都要求很高的角度控制,在当今社会,角位置控制系统,运用会越来越广泛。
1.2角度随动系统实现功能
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前端,有一个角度控制器,通过调节该角度控制器的角度,在自动控制系统的末端,会有一个跟随的角度变化,达到后端角度转动和前端手动的调节的角度一致,从而达到角度跟随的作用。
二、系统方案论证
2.1总体方案系统思路
控制末端的角度随着前端旋钮的角度一起变化,并且保持一致,而且可以反向调节,就得根据闭环负反馈系统的相关理论,在末端角度部分有一个反馈信号到前端输入部分,从而控制末端角度到达目标角度时能够停止转动。在本次设计中被控对象是系统输出端的角度,通过前端角度变化来控制末端角度的变化,通过下面三种方案进行比较。
2.2方案比较论证
方案一:
前端角度变化通过齿轮的相互咬合,将这一角度变化传递到末端角度器的下端,通过齿轮将角度传递到末端角度变化。
方案二:
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外围电路以及内部程序来控制角度的变化。
方案三:
通过两个电位器,两个电位器均能输出电压,一个作为输入角度变化的电压,一个作为末端角度变化反馈的电压,分别接入到差分电路的两端,当差分电路的输出电压差不为0时,电机转动,带动末端的电位器转动,反馈的电压也就发生变化;当输出的电压差为0时,电压停止转动,则可以通过
此方法实现角度控制,且存在反馈系统。
方案一的优点是组成元件和整个系统结构都十分简单,但是只有齿轮传动,速度较慢,而且精度也不够,很难符合要求。方案二用到单片机系统,经费会超出预算,且内部程序比较繁琐不适合使用。方案三电路不是很复杂,不需要内部程序,而且精度和调节时间也可以符合要求。
通过上述三种方案的优缺点之间的比较,本次设计中采用方案三。
三、角度随动系统
3.1系统框图
本次实验,采用上述的方案三,则其系统框图如下:
图3.1 角度随动系统框图
此处前端电位器,可以使用多圈电位器,能够实现角度变化带动电位器的变化要求,末端电机转动带动电位器的变化,可以使用马达电位器,也能够实现电机转动带动电位器的变化。差分电路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电机转动的要求电压较高,而差分电路输出的电压会出现较小的值,不能驱动电机转动,从而达不到角度一致的要求,所以加入功放电路来驱动电机。
3.2角度随动系统的结构组成
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1。该系统的作用是使负载J(工作机械)的角位移随给定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要求被控量复现控制量。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使工作机械随指令机构同步转动即实现:Q(c)=Q(r)
图3.2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Z1—电动机,Z2—减速器,J —工作机械
系统系统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系统中手柄是给定元件,手柄角位移Qr 是给定值(参考输入量),工作机械是被控对象,工作机械的角位移Qc 是被控量(系统输出量),电桥电路是测量和比较元件,它测量出系统输入量和系统输出量的跟踪偏差(Qr –Qc )并转换为电压信号Us ,该信号经可控硅装置放大后驱动电动机,而电动机和减速器组成执行机构。
3.3角度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控制工作机械的角位移Qc 跟踪输入手柄的角位移
Qr 。如图3.2,当工作机械的转角Qc 与手柄的转角Qr 一致时,两个环形电位器组成的桥式电路处于平衡状态。其输出电压Us=0,电动机不动,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当手柄转角Qr 发生变化时,若工作机械仍处于原来的位置不变,则电桥输出电压Us 不等于0,此电压信号经放大后驱动电动机转动,并经减速器带动工作机械使角位移Qc 向Qr 变化的方向转动,并逐渐使Qr 和Qc 的偏差减小。当Qc=Qr 时,电桥的输出电压为0,电机停转,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当Qr 任意变化时,控制系统均能保证Qc 跟随Qr 任意变化,从而实现角位移的跟踪目的。
3.4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直流电机电枢回路电压平衡方程为:
a a a a a a E R i dt
di L t u ++=)( (3-1) a E 是电枢反电势,m e a K E ω=,e K 为与电动机反电势有关的比例系数。 )()(t i K t M a m m =,m K 为电动机的转矩系数,)(t M m 是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
电动机轴上的转矩平衡方程为:
)()(t M t M B dt
d J c m m m -=+ωω (3-2) 暂不考虑负载转矩,则电动机的输出转矩来驱动负载并且并克服粘性摩擦,故得转矩平衡方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