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
受戒汪曾祺赏析
受戒汪曾祺赏析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 创作多年的汪曾祺 重新提笔写小说, 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 作素材。
以下是受戒汪曾祺赏析,欢迎阅读。
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 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 当时有一户赵姓人 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 40 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 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 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 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 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 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 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
1980 年 7 月, 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 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 《受戒》 , 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
在场的 《北京文艺》 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 遂问汪曾祺要稿子。
8 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 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
尽管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对“极左”思潮还心有余悸,但 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 10 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 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人物介绍 1.明海 “荸荠庵”里 17 岁的小和尚。
因为家里兄弟多田地少,出于生计考虑选择 了出家,13 岁时到“荸荠庵”去家。
庵内的当家和尚仁山便是他的舅舅。
他与 “荸荠庵”的邻居赵姓人家的女儿小英子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还认了小英子的 母做干娘。
2.小英子 庵赵庄的赵大伯的小女儿,与明海年纪相仿,心灵手巧、活泼美丽。
她家是 “荸荠庵”的邻居,日子过得很兴旺,除了自家的地外还租种了庵上的十亩地。
3.仁山 明海的舅舅,“荸荠庵”的当家和尚,负责管理庵内的账簿,教明海念经,1/8深谙佛门的升迁之道。
其人黄、胖,不修边服,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披着短 僧衣,光脚趿 [tā]拉着僧鞋。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位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三个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高超的描写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受戒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文章以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入手,如小和尚坐在禅师前,双手合十,一声不响地等待,这一动作凝聚了小和尚对受戒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作者还描绘了禅师牵起小和尚的手,慢慢地走向受戒地点的场景,通过这个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内心的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情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汪曾祺将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小和尚和禅师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寓意。
禅师告诉小和尚:“寺中金宝,外边狗屎”,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追求的鼓励。
小和尚通过禅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通过这个寓意,汪曾祺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虚荣和功利的批判,呼吁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小和尚被受戒后的兴奋和喜悦所感染,他紧紧地握住禅师的手,热泪盈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而禅师则温和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汪曾祺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和尚的关怀和对美善事物的推崇。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美的追求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精心的描写、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的叙述,汪曾祺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呼唤,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共鸣和对美的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启示。
《受戒》的诗意建构
创作中, 对客观描写对象 的一种
心 灵化 的提 升 及心 灵 化 的传 达 , 是 作 家 心 灵 波 动 与 自然 人 生 节 律 的 协 调 统 一 所 产 生 的 律 动 的结 晶 , 是 作 家创 作 中 的诗 意 追 求 。” 受 戒 》用 散 文 化 的 笔 触 捕 绘 了庵 赵 庄 、 荠 庵 等 乡 情 世 界 , 人 一 种 荸 给 恬 静 闲 适 、 远 平 和 的感 觉 。这 与 淡
18 年 ,汪 曾祺 以一篇 《 90 受
戒 》 大 众 “ 现 ” 。汪 曾 祺 小 说 被 发 ① 创 作 流 溢 出 的诗 情 画 意 ,是 人 性 和人 情 的 欢 歌 。 《 戒 》 一 对 小 受 中 儿 女之 间 萌发 的纯 真 的爱情 , 于 乡 野 中透 m诗 意 。本 文 将 从 语 言 、 结 构 、 材 个 方 面 分 析 《 戒 》 题 受 这个 文 学 文 本 的 诗 意建 构 。 “ 意 建 构 是 指 作 家 在 文 学 诗
字 的 基础 上 的。
英子 家 的环 境 描 写 亦 是 别 有 韵
味 、 岛 上 有 六 棵 大 桑 葚 ,i棵 结 “
边能够写 出味儿 ” 。《 ③ 受戒 》 中长
句 子 与 短 句 子 搭 配 ,将 地 方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文 言 与 口语 相 结 合 , “ 分 融 合 来 自于 古 典 语 言 的 意 充
学教 育
《 受戒》 的诗意建构
回 串惠佳
内容 摘 要 : 曾祺 以 一篇 《 戒 》 返 文 坛 , 来 一 股 情 浓 旨雅 的 文 风 。 《 戒 》 汪 受 重 带 受 文本 中的 诗 意 让 人 回味 , 本 文 将 从 现代 韵 白的语 言形 式 、 文 化 的结 构 和 故 事 题 材 三个 方 面解 读 分 析 《 戒》 散 受 文本 的诗 意 建 构 。 关 键 词 : 意建 构 诗 现 代 韵 白 散 文 化 闲 笔 田 园牧歌
《受戒》的诗意建构6页word文档
《受戒》的诗意建构1980年,汪曾祺以一篇《受戒》被大众“发现”①。
汪曾祺小说创作流溢出的诗情画意,是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受戒》中一对小儿女之间萌发的纯真的爱情,于乡野中透出诗意。
本文将从语言、结构、题材三个方面分析《受戒》这个文学文本的诗意建构。
“诗意建构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中, 对客观描写对象的一种心灵化的提升及心灵化的传达, 是作家心灵波动与自然人生节律的协调统一所产生的律动的结晶, 是作家创作中的诗意追求。
”②《受戒》用散文化的笔触描绘了庵赵庄、荸荠庵等乡情世界,给人一种恬静闲适、淡远平和的感觉。
这与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韵味有着共通之处,因而作品透着诗意美。
(一)现代韵白的语言形式汪曾祺通过语言的音律节奏,使得作品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审美韵味。
“要在平平常常的、人人都能说,好似平淡的语言里边能够写出味儿”③。
《受戒》中长句子与短句子搭配,将地方方言与普通话、文言与口语相结合,“充分融合来自于古典语言的意蕴之美和现代白话畅达之美”,形成一种被学者称之为“现代韵白”④的汉语形式。
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的衔接十分自然顺畅,而且又显得错落有致,平实精确地表现了各种形象、色彩、声音、感情,营造出一个自然和谐、充满生命意识的单纯宁静的意境。
《受戒》的结尾处,写灰紫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蜡烛”,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用一种闲笔的方式置两个孩子的命运于不顾,而是笔锋转到这一片芦苇荡。
在孩子单纯的约定中,这片芦苇荡也显得灵动美丽,浮动着宁静悠远的诗意。
这种诗意的建构其实是基于语言所没有呈现给读者的空白而形成的,即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召唤结构”⑤。
召唤结构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的积极性,使得阅读成为审美的精神享受,从而在语言上完成《受戒》这个文本的诗意建构。
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层,除其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外,从根本上说,它更是构成文学作品诉诸读者审美感知的物质外观,是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和意蕴层的基础。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浅析。
从题材上看,《受戒》描写了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智准备受戒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戒律的仪式,展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浓厚的信仰。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益。
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采用了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线,穿插对话和描述的叙事方式。
整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智的思考和回忆,展现了他对接受戒律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而在他与大师的对话中,通过互相追问和换位思考,大师对小智的引导和启示,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教导的积极态度。
这种叙事方式既通过个人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主题,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受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力图达到“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的流动感。
作者还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小智翻开《本愿经》,被书中的“墨脱”所迷惑,象征着他对戒律的迷惑和困惑,而后大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洞悉了佛理佛义。
这种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也使读者更能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从题材上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待佛教的态度,呈现出他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成长与领悟。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受戒》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鉴赏方式。
浅谈《受戒》的“母体叙事”
浅谈《受戒》的“母体叙述”刘彬(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以“母体叙述”的方式,表现了人世间的纯情、朴素和健康的人性之美,通过嵌入或次叙述的手法展现“母体叙述”是叙事作品中最高的层次。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母体叙述汪曾祺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小说《受戒》是通过“母体叙述”的方法,向世人讲述了纯真、质朴、善良和健康的人性之美。
所谓的“母体叙述”(matrix narrative)在这里是指包含“嵌入”或“次叙述”的叙述。
【1】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始的叙述层次,故事的叙述者开始讲述他或她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还包括其他的故事等。
这篇小说就是以小明子和小英子两个男女主人公为主要叙述者,可谓别出心裁,利用多视角的转换,叙述者、读者和人物身份的层层移位,逐步向我们叙说故事,并把故事引向更深的层次。
一母体叙述者:小明子叙述是指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
在小说里,小明子作为母体叙述者是按照故事的出场来界定的,小明子在时间安排上是第一个出场,是第一叙述者,也可以说小明子所在的起始层次被称为第一叙事或母体叙述。
他在这个叙事文本中是陈述行为的主体进行嵌入式的叙述,我们可以通过小明子这个小和尚之口,了解他要说出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首先,小明子向我们叙述了他们那里当地的和尚的日常生活的情况。
实际上,“日常生活就是大众的本真存在方式。
”【2】在那时,当和尚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一个和尚有很多的好处,他们可以吃现成的饭菜,也可以攒足够的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
在庙里,和尚可以不上早课和晚课,只要敲几下磬就行了,他们挑水,喂猪,每年都要杀猪,吃猪肉,他们吃的时候也不避讳人。
这个庙里连小明子在内,只有六个人。
老和尚年龄最大,过年时也破戒,不光吃素食,也吃荤菜。
小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的一切事务,成天披着破旧的僧衣。
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二人可以在庙里过着逍遥自在的小日子。
“和谐”与“诗意”遮蔽下的文本痕璺——《受戒》文本的症候式分析
043[摘 要] 汪曾祺的《受戒》在和谐、诗意的文体风格中存在很多反常、阻塞等类似症候的裂痕。
叙事中呈现为“受戒”情节的无限延宕,文本结构中存在“荸荠庵—善因寺”的潜在对立,这是作家潜意识中焦虑、抵抗的投射。
汪曾祺个体苦难的生命经验在无意识中投射进其后期小说的文本,并通过“和谐”“诗意”的文体风格掩盖裂痕、想象性地解决创伤。
[关 键 词] 症候式分析;《受戒》;汪曾祺“和谐”与“诗意”遮蔽下的文本痕璺——《受戒》文本的症候式分析韩沐言《受戒》中“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评论界对这个“梦”有很多批评与注释,比如“平远小景,简雅拙淡”“和谐完美的伊甸园世界”“清新淡雅的风俗画”……但都一贯地相信这是一个抒写人性美的“桃花源”,淳朴、美丽、和谐、完满等词语加诸其上。
笔者认为,在看似和谐、融洽的文本中间有很多反常、阻塞等类似症候的现象:如叙事动力的阻塞、“受戒”情节的无限延宕;“荸荠庵”与“善因寺”描写的差异及其表现出来的“潜在对立”。
这些症候反映了作家潜意识中的焦虑与抵抗,是作家个体苦难的生命经验在文本中的反映。
本文将从《受戒》的症候式分析开始,以文本结构、叙事动力为主要观照对象,重新审视《受戒》及其代表的汪曾祺后期小说。
一、《受戒》文本的症候分析细读《受戒》文本,我们会发现,在《受戒》的故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阻塞的力量,延宕着“受戒”的发生。
《受戒》的故事由八组省略号隔开,共分为九个部分。
题为“受戒”,但其中通向“受戒”之路,也即与“受戒”直接有关的部分只有第一、二、八、九共四个部分,中间的三到七部分,用大量笔墨介绍了荸荠庵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小英子家的生活以及小英子与明海的感情。
而在与“受戒”有关系的部分中,也存在着大量与“受戒”事件无关的叙述,如第一部分对于庵赵庄的描写、第二部分对于荸荠庵的描写、第八部分对于善因寺的描写。
全文共计10300字左右,与“受戒”直接有关的部分约4600字左右,还不到全文篇幅的一半;与“受戒”事件无关的三到七部分,约5700字左右,占据全文篇幅的多一半;而“受戒”仪式在全文的将近尾声的第八部分才出现,通过小英子和明海的对话,草草介绍了“受戒”的仪式。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其审美追求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浅析。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小说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将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汪曾祺通过交错叙事的方式,将两个时代的故事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感。
他还巧妙运用回忆和幻想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与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凸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追求。
在情感表达上,《受戒》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虽然涉及了宗教信仰的话题,但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
在描述古代僧人的故事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对于现代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腻入微,展现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作者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文学审美追求的深刻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对人物形象丰满与复合性的审美要求。
小说中,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丰富性和复合性的刻画,展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古代僧人身上透露出的古朴与深邃,现代人物身上流露出的现实与朴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这种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丰满刻画,正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受戒》的民间化抒写
《受戒》的民间化抒写20世纪的中国主流文学史是一部国家命运史、政治变革史,当许多作家跻身于这部历史的共同抒写时,汪曾祺却始终按照自己的性情抒写他认为的酸甜苦辣。
他借助于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看法进行创作,与意识形态领域保持着严格的距离。
他力求一种民间化的生存状态,一种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原始文化。
他把眼光投向故乡农村,着力表现那里的人情美,人性美。
《受戒》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汪曾祺往往从两个方面展示民间生活,一是展示循环性的日常生活状态,比如,吃喝拉撒睡、劳作闲谈等这些每天必做之事。
二是展现民间生活状态,比如,婚礼、丧礼、各种仪式的举行等。
这两种状态恰恰构成了民间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汪曾祺小说往往以极大的篇幅展示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比如在《大淖记事》中,这样的展示占到小说篇幅的一半有余,在进行完这样的描述之后,小说才引出具体的人物和故事。
在《受戒》中,对于日常生活状态的描写也占了不少的篇幅,尤其是对小英子家周围的环境及风土人情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人性美。
汪曾祺之所以对人物的生活状态及自然风情做出详细的描绘,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即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情、人事,都要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力量,充满着人情味,充满着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
民间生活是循环和重复的日常生活,而穿插在其中并突显或反叛日常生活精神的则是节日生活。
比如《看水》里小吕的“成年礼”——看水,《露水》中女人举行的哭坟仪式,《忧郁症》里龚星北为妻子裴云锦举行的葬礼,尤其是《受戒》,全篇可以看作是由六个仪式组成:从念经到放焰口,从和尚杀猪到大英子赶嫁妆,从明海受戒到明海、小英子在芦花荡里完成青春成长仪式。
这六个仪式既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线索,又是主人公明海不断成长的印证。
下面我们分析这六个仪式: 1“念经”就像“唱戏”。
2“放焰口”这样的佛事活动不但不束缚生命,反而为和尚挣钱和吸引漂亮姑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佛家“八戒”里明确规定戒杀生,但这里的和尚却在供奉佛祖的大殿上郑重地杀猪,还象征性地念“往生咒”,比民间杀猪更增加了滑稽性。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第一篇: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
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重对《受戒》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本文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出发、第二部分通过进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刻画了诗意化的田园生活里率真、活泼的主人翁形象,第三部分诗意化叙事语言分析,第四部分对汪曾祺诗意化的叙事进行总结,说明了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生活形态,借鉴了“中国味儿”的民间语言魅力。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选自《关于(受戒)》汪曾祺】《受戒》小说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化叙事风格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清新风,并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影响。
《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苏北里下河,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懵懂的初恋。
汪曾祺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系的诗意化社会,在这个高度自由的自然环境里所有的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又美好,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性。
“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
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前者依据的是50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借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李博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诗化情结”从文学批评角度来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一个重要支点,既承袭了沈从文描写乡土风情的灵魂,又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
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将《受戒》从诗化小说文本、叙事视角以及表现诗意人生的角度进行解读。
诗意化描写撑起了汪曾祺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诗化;隐含作者;诗意人生作者简介:李博(1993.3-),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70-01一、对《受戒》是一个诗化的小说文本的解读在文学理论中,文学性和诗性基本上是同时存在的,文学性就是诗性,但小说与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小说负责故事,而诗歌则重在意境,若是小说中暗含着诗歌的意境,那便可视为诗化小说。
《受戒》在如下几方面就具有诗的特点:1、尽管《受戒》有一个故事主线,但作者又将叙述笔触伸向了主线之外的一些事。
首先开篇介绍了主人公明海的身份:和尚,从而引出了他出家也是他家乡的这个地方——庵赵庄,也就是荸荠庵,作者对庵赵庄的地理环境做了简单风趣的描述,随后作者展开了对明海的家乡的民情风俗作了介绍。
接着,小英子同明海发生联系了,笔锋在明海与小英子的几句交谈后又转入了对荸荠庵当和尚的规矩与日常,并用不小篇幅描述仁山——明海的舅舅这个当家的师父的惯常生活。
此时,对明海与英子的描述又是几段带过后开始用不小篇幅描述小英子一家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清新隽美的江南水乡图。
终于在这些叙述后,作者切入正题:受戒。
经历了受戒的考验,两人在回家途中互表心意,故事戛然而止。
纵观整个文本,作家的笔力大多在讲述庵赵庄的风土人情,人物与故事情节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受戒》的这种散乱的、介绍式的叙述方式,就会淡化叙述的成分,天与人与景与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让人不知是在讲故事还是在讲民情风俗,这使人产生一种“非小说”的感觉,并因材料之间的断裂而滋生意义空间。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入生活的细腻描写而著称。
其中《受戒》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人生轨迹的追溯,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叙事关系、意象符号和人物形象等角度来分析《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运用了复杂的叙事关系来展示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小说主要通过叙述主人公受戒前后的生活情景来体现。
受戒前,主人公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小的年轻人,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父亲坚决要求他受戒,这使他备受纠结。
在受戒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和束缚,忍受各种压力和痛苦。
通过对受戒前后主人公生活情景的对比,汪曾祺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在意象符号方面,汪曾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意象符号来呼应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譬如,小说中的大自然被描绘成丰富多彩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来对比主人公受戒后的生活,暗示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而主人公受戒后的压抑生活,则通过压抑的呼吸、令人窒息的烟味等意象来表现。
这些意象暗示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和幸福的渴望。
通过意象的使用,汪曾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幸福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主人公作为传统与现实的交汇点,他将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传统封建礼教之间进行了抉择。
虽然他选择了受戒,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从未消失。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而主人公的父亲则代表了传统礼教的权威和压力,他对主人公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汪曾祺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渴望。
《受戒》通过复杂的叙事关系,巧妙的意象符号和深入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汪曾祺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性美好的诗意彰显——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个”。
本⽂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说创作进⾏了较深⼊的探讨,分析这篇⼩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说的⽂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特⾊四个⽅⾯对《受戒》进⾏了具体的解读。
从⽽得出汪曾祺的⼩说创作在现代⽂坛独树⼀帜的原因。
【关键字】⽂化意蕴散⽂化诗化语⾔独树⼀帜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坛崭露头⾓,80年代初期重返⽂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位⼠⼤夫。
1980年⾄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坛和读者的关注。
其实这两篇描述旧⼈旧事的诗意⼩说,并⾮空⽳来风,⽽是作者⼩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的嫡传弟⼦,对现代⽂学史上的⼏位抒情⼩说作家情有独钟、⼗分谙熟。
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创作路⼦,且已是⼀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
与前辈抒情⼩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化素养,并⾃觉不⾃觉地把⽂化融⼊他的⼩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种浓郁的⽂化韵味。
因此他的⼩说是抒情的,⼜是⽂化的。
从⽂学环境看,“新时期⽂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彩和僵硬的表现⽅式犹在,⼈们并不满⾜于这样的⽂学。
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
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了。
有评论家甚⾄认为:“真正使新时期⼩说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受戒》是汪曾祺⼩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部饱含诗情画意的⼩说。
⼩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活以及他们的世俗⽣活,以及⼩说主⼈公⼩和尚明⼦和⼩姑娘⼩英⼦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
无处不在的诗意—解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三 诗意 弥漫 的氛 圈
小 说 的诗意 要靠 情 绪 、氛 围、境界 、语 言 等主 观化 处理 传达 出 来 。尤 其在 诗化 小说 中 ,气 氛的 渲染 就 是作 家创 作 中必须 关注 的 重 要环 节 。事 实上 ,汪 曾祺 通 过一 生 的努力 ,实 践 了 自 己 “ 气氛 即人 物 ”的美 学思 想 。他 的小说 兼具 散 文 、诗歌 的特征 。 四.诗意 的人性 汪 曾祺 说 :“ 我写 的 是美 , 是 健康 的 人性 。美 , 人性 , 是 任何 时 候都 需要 的。”小 说 《 受 戒 》主 要 写的是 明子 到善 因寺 去烧 戒疤 。 受戒 , 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 , 是一种很庄重的 “ 典礼”。 这 一庄 严 的仪 式在 小 英子 看 来无 异于 多 受罪 ,“ 好 好 的头 皮上 烧八 个洞 , 那不疼死啦 ? ”然而小明子对这种仪式却不能不接受 , 尽管 它违背了自然的人性 , 但是 “ 受 了戒 , 就可以到处云游 , 逢寺挂褡” , 而 不受戒 只 能是 野和 尚 , 小 明子 的心 里 已经 明 白受 戒这 一 形 式的 重 要性 , 因此他 完 全能 够接 受 。在 当地 , 和 尚虽 几乎 与 常人 无异 , 但 和 尚之所 以是 和 尚 , 因为他 会做 法 事 , 因此他 必须 首先 接 受烧戒 。 明海和 小英 子两 人之 间 的感情 由友 谊渐 渐发 展 为爱情 , 作者将 两 人真 挚的 爱情 表 现得 淋漓尽 致 , 描 写得 浪 漫温馨 。小和 尚是个普 通人 , 他 有 常人 的七 情六 欲 , 也有 健 康 的人性 。小 英 子是 个 乡村女 孩, 她 的感情 是 非常 健康 的 、单 纯 的 ,不 受任 何拘 束 的 。在小 说 中 作者 大胆 而 生动地 描 写 了小 和 尚明海 和少 女小 英 子 的恋爱 故 事 , 把 花一 世界 , 三藐 三菩 提 ”的佛 地 净界 与生 机 盎然 的世 俗生 活联 系起 来 , 使 人 间 的烟火 气弥 漫于 寺宇 内外 。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如若说到和尚,不知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形象,假使你读过汪曾祺的《受戒》,可曾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那里边的和尚念经如唱戏,过节要吃肉,还能娶老婆,还可唱“花焰口”,就像普通人家的日子,那样的有滋有味,那样的朴实悠长。
《受戒》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是汪曾祺在辍笔40年自己60岁之时反思社会人生后的纯熟创作,在那个文化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受戒》使人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思想冲击。
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绵绵密密的软化了人们僵化的心灵。
那么,这篇与当时主流文坛截然不同的小说到底给我们以哪些文学享受和新的启迪呢?一.情节故事呈现出诗意之美《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人小事,掌故旧闻,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但那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会意和熨帖。
从《受戒》中,我们看到小和尚明子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纯洁质朴的感情,与其说被小说打动,不如说是被自己的青春记忆所感染。
看着明子和小英子一起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扌歪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那些神秘的喜悦是否会让你联想起自己年少时那纯真的恋爱?你也许想起了校园里的凌霄花和冬青树,也许想起了黑板上粉笔的吱嘎声,也许想起了年少的眼中那明亮的光芒,他们就像是冬天里哈出的白雾一样,朦朦胧胧却又依稀温暖。
这,就是一种诗意之美。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汪曾祺是个很难归类的独特的小说家。
所以说,你根本无法用某一种定义去框定汪曾祺的小说,它极力打破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它就是它,无法复制,不可重述。
这也正是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在。
二.风格特色展现出一幅写意风俗画在风格特色上,汪曾祺的小说比较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
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自己曾说画画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并著有《文与画》等书作,而《受戒》就像是一幅写意的风俗画,在写法上看似随意,却精、气、神俱全。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解构《受戒》:汪曾祺佛教文化的文学表现
解构《受戒》:汪曾祺佛教文化的文学表现《受戒》是中国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在佛教寺庙中受戒的经历,展现了佛教文化在汪曾祺笔下的独特表达。
本文将从汪曾祺作品中体现的佛教思想、文化符号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进行解构与分析。
一、佛教思想的呈现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主人公受戒的经历,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启迪和救赎。
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个修行有成的尼姑。
虽然有了修行的成果,她却依然感受到生活的痛苦和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在寺庙中受戒后,主人公重获新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汪曾祺传递了佛教思想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强调个体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二、文化符号的运用《受戒》中大量运用了佛教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以丰富作品的意象与深度。
在故事中,寺庙被描绘成充满佛教气息的圣地,如香烟、经书、佛像等形象的描绘都暗示着佛教的存在。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文化对于人们心灵的影响,如主人公在佛像前面痛哭流涕的场景,表达了内心的无助和对佛教的虔诚。
三、文学技巧的运用汪曾祺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叙事手法,使得《受戒》中佛教文化得以深入人心。
首先,他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将寺庙的环境描绘得令人身临其境。
其次,通过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此外,作者还运用意象的方式,如通过寺庙中的钟声、香烟的销毁等,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四、佛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呼应《受戒》中,汪曾祺将佛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呼应了人们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心理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扰,渴望通过信仰和修行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受戒》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又以佛教文化为支撑,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文化的表达与描写,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影响和启迪,运用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巧妙的文学技巧,将佛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向读者传递了追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情感共鸣。
《受戒》研究述评
《受戒》研究述评【摘要】谈中国文学史,避不开汪曾祺;走近汪曾祺,当绕不过作品《受戒》。
小说初发在《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随即引起文界轰动,直至今日,仍行情看涨。
本文就试图从文体特色,艺术渊源,思想特质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总结与评述,并期望于梳理的过程中有所发见。
【关键词】《受戒》;文体特色;艺术渊源;思想特质;述评观览一部中国文学史,作家汪曾祺可称为文坛“异数”。
他大器晚成,“文革”结束后,因一部《受戒》饮誉当时,却于评论界一片寂然中悄然复出。
而是时,文学之舞台正通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方式表达一代知识分子对已逝时代的思考与反省。
然而,汪曾祺却不随“流俗”,剑走偏锋,以独特的方式发出自己对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里所上演的云波诡谲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呐喊,倒更像沉默。
《受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平和淡泊的风格、和谐优美的意境“颇显不合时宜,它让读者感到陌生,也让批评家感到陌生”[1]。
于是,在80年代初,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研究文章只是作为推介类文章刊登于《读书》、《当代文坛》和大学学报,因为在当时,人们刚从梦魇中走出,似乎并未有足够的准备接受这样的作品,同时对评论者也是挑战。
我们通过研究者陆建华的论文《汪曾祺研究资料索引》,可知较早评介《受戒》的有唐挚的《赞〈受戒〉》以及张同吾的《写吧,为了心灵——读〈受戒〉》,两文分别刊在1980年《文艺报》第12期和1980年《北京文学》的第12期[2]。
但这种情况自1986年左右开始,似乎有所转变,笔者为此对1989年至2013年末的有关《受戒》的研究文章进行了统计,从结果来看,数量上有199篇,其中并不乏硕士论文。
这些研究文章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作品的文体特色、艺术渊源、以及思想特质三个方面。
但也有一些文章从接受学、生态批评、翻译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拓宽了研究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研究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
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重对《受戒》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本文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出发、第二部分通过进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刻画了诗意化的田园生活里率真、活泼的主人翁形象,第三部分诗意化叙事语言分析,第四部分对汪曾祺诗意化的叙事进行总结,说明了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生活形态,借鉴了“中国味儿”的民间语言魅力。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选自《关于(受戒)》汪曾祺】《受戒》小说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化叙事风格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清新风,并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影响。
《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苏北里下河,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懵懂的初恋。
汪曾祺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系的诗意化社会,在这个高度自由的自然环境里所有的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又美好,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性。
“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
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前者依据的是50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借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
突然,出来了一篇充满了内在欢乐的《受戒》,而且这欢乐,是‘四十三年前的旧梦’,是逝去的‘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
小说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生活的纠缠,用水洗过了一般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单纯无邪的青春和古趣盎然的民俗。
悲愤哀伤惶惑、‘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其实是‘粉饰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选自《受戒汪曾祺的意义》黄子平)。
《受戒》放弃同时代小说所热衷的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竭力塑造一片世外桃源般的乐土并借其还原人性的原始风貌,让小说与其作者在当时代脱颖而出。
文中描绘充满诗意的正在离人们远去、被人们渐渐遗忘的纯真与质朴,或许就是作家汪曾祺给予读者的对于人性本善的一丝希望,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各种不尽人意现象的控诉。
《受戒》小说作为一部深有影响力的作品,它的诗意化的艺术特点都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叙事描述中体现出来,也会从小说的情感、结构、语言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小说,就是讲故事。
《受戒》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淳朴、懵懂爱情故事的同时,作者汪曾祺的诗意化的叙事已将故事中蕴藏的情感顺着庵赵庄流淌的河水缓缓驶入各位读者的心中。
本文在密切结合汪曾祺的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汪曾祺的《受戒》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
一、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作家汪曾祺就是一位造梦者,他创造了《受戒》这场梦,用诗意化意境将原始的人性美藏身梦中。
(一)水的意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武陵人误闯桃花源后,再次寻找虽“不复得路”,然世外桃源却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流传至今。
人,已变了;物,亦变了。
唯有那令人忘路之远近的潺潺溪水载着不变的质朴与诗意画卷静静流过千年。
在小说《受戒》的诗意化意境中,水无疑是最重要的意像之一。
在汪曾祺对水的恋爱中,明子与小英子的懵懂情感在碧水间缓缓向读者们驶来。
明子划船的与小英子的对话故事情景中,在水田中挖荸荠的时候,小英子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在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的热闹生活情景中,受戒后小英子划船载明子行驶在芦苇丛中时,小说无不体现了水的意象。
庵赵庄的村民依水而居,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的地方就没有生物种群,没有人类就没有鲜活的生活形态以及心灵情感。
水的意象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一汪汪清澈河水的洗濯下形成了汪曾祺小说清新明快的氛围,他笔下的儿童、女性与水密切相关,有着健康、净朗的人性美,人与水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水意象中和了儒道文化,蕴含了汪曾祺淡泊、宁静的人生理想,营造了小说人物纯净的成长环境,描绘出作者汪曾祺心目中的和谐、安宁。
水在《受戒》小说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人们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随处可见,正是这样的环境产生了如含苞待放莲花般清冽的爱情。
同时,水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小说行文中无不利用水这一流动的景物展现作者的诗意化的叙事结构的展开,泛舟的场景中船桨推开浪花发出的“哗——许”的声响,河岸两边美丽怡人的风景,清脆的鸟儿时不时在耳边传来,芦苇花随风轻扬,作家汪曾祺将自己深沉的追求大自然的自由和人性的自然流露的感情灌注其中,淳朴自然的夜景与真挚浓郁的事情水乳交融,眼前景色与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怀相互交映,使人不难体会到作者心中蕴藏着的寻求返回到生命的纯净和质朴的状态。
河塘中水流潺潺,流入了他们的骨髓里,心灵里,情感深处,水润清凉。
小说作品的行文行间也如水般流畅明快,始终是一汪碧波荡漾的水注入到读者的心,轻轻明亮。
在多水的生长环境长大,是汪曾祺亲水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水之于汪曾祺,意义深远。
水不但影响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是汪曾祺曾在《我的家乡》中谈到的。
汪曾祺曾说“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记忆和梦想,生活的和谐之美,然后来到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和谐时代[1]”,《受戒》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僧侣和民间社会真正的华美乐章的和谐之美,给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和堪称一个完美的范例。
(二)水乡风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仲马笔下的水下藏着仇恨与浪漫,海明威笔下的水下藏着对勇气与意志的考验。
而“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京派”最后一位传人笔下的水是质朴水乡人们衣食住行的点滴。
这代人第一次认识汪曾祺多数是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
赞叹文章细腻与灵动之美的同时,读者们都会感到自己通过这端午节和鸭蛋便看到了作者整个故乡的模样。
文中所写的风俗习惯真实、亲切,是“京派”文学的一大特色。
小说《受戒》同样继承且完美呈现了这一风格。
大英子在家绣花鞋,村民打栗子,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的盂兰会,秋天的时候挖荸荠,收鸭毛的担一副竹筐,串乡串镇等水乡风俗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受戒》第二十二段“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
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
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
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
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
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2]。
天井、白果树、房屋、佛像、对联,恬静的乡村生活如诗似画,宁静怡人的房舍、山石与花相间,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乡村自由生活态势,作者叙事化的描写方式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让整篇小说像一首轻快的歌谣。
《受戒》小说通过简单生活的叙事描摹给读者呈现一个纯朴自然的诗意化世界。
《受戒》诗情画意非常浓,是抒情与叙事的完美交融的结晶。
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刻画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文中有画。
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体会生活,寓情于事、寄情于景和融情入理的诗意化叙事表现方式,往往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到细腻而又朴实感人的体现,整部小说让人觉得随和自在、亲切自然,浑然天成。
《受戒》水乡风俗是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然而这里的描写不仅仅告诉读者当地的风俗。
小说里写风俗,目的还是突出人物形象。
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那样就不是小说,而是风俗志了。
《受戒》在叙事结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等艺术特色上更像是一首田园诗歌,《受戒》最后一段“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3]”。
富有动态的诗情化表现方式,仿佛一串清脆的风铃吹奏在皎洁明月的夏夜,星月明朗,阵阵回响,不绝于耳。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虽写生活场景,却在情节故事中处处体现出诗意化的叙事之美[3];汪曾祺通过对生活中的自然景色的描摹,在诗意化的情境中展开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受戒》在自然生态的乡村生活中描绘了明海与小英子两个纯真的少男少女的朦胧诗情。
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就不是小说。
有些只是人物素描。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一)明子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明子是全文主题的核心,是作家汪曾祺对于美、和谐、纯净心灵阐释所塑造的载体。
全文以明子受戒为明线,以明子与小英子的恋情为暗线讲述了一段不受戒的受戒故事,透明,纯洁,不含杂质。
1、苦提庵的小和尚《受戒》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明子十三岁起就开始在荸荠庵里过着超然世外的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作者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这样的写作方式做为叙事开头,这种生活只能在理想的世界里可以实现,这种生活现状是不能用某个标准化的社会道德观去简单定性地评判这种超然的人性解放的自由状态,在小说勾画的诗意化的家乡生活中,出家的和尚与传统意义上的和尚不一样,小说的像明海那样的和尚在庙里不用受什么清规戒律的约束,在任何一个庙里都可以吃饭,可以打牌、杀生、吃肉、还可以通过手艺攥着零花钱留着,还可以还俗结婚,有些和尚已经有了家室,有些还不止一个,在庄严神圣的寺庙法事活动中,和尚们自在悠闲,把放鞭炮当做日常游戏玩耍一样,一些成长中的和尚们在大型活动中还会想办法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吸引小姑娘小媳妇的注意力。
明子的灵性与聪明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如通过半本《芥子园》学习画画,如学习经书中都体现他的聪明。
2、青春懵懂的少年明海十几岁就去寺庙了,名义上是个和尚,但是在当地淳朴、单纯的庙里庙外的生活环境中使他的内心纯真明净、不染尘埃,没有经历人生的沧桑变故,一副不堪世事的模样,和小英子是单纯的好朋友,童真的单纯美好使得两人有着更多的话语,在一起活泼轻松玩耍,在日渐接触中,对小英子的爽朗、率真、活泼、聪慧的性格逐渐心生好感,这种好感是青春时期的朦胧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