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改方案
浅析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改方案随着大众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也随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等多维度角度,浅析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改方案。
1. 选课对象的分类与评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选课对象一般分为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两类。
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选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分类评估和调整。
•对于专业学生,应注重其音乐理论基础、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为其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非专业学生,应注重其音乐素养和审美体验,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内容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音乐欣赏能力。
2. 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教师作为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其教学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的选拔和培训也是构建教学方案的关键点。
•教师的选拔应以教育背景、课堂表现和教学经验为主要评估指标;•教师的培训应以音乐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为核心,增加教师教学流程和教学管理的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3. 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是课程教改的核心。
课程设计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便利和多样化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参加舞台演出、音乐会、比赛和志愿者服务等音乐活动,以及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4. 考核方式的制定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
考核方式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和客观性。
5. 课程建设的常规评估评估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
要进行常规评估,关注学生满意度、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多维度评价指标,真正达到教学效果良好、持续改进的目标。
结语设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教改方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教改方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对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艺术专业,因此,在高校中针对艺术专业的公共课程,特别是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建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艺术专业的公共课程处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准备和基础。
实用性艺术类课程需要开设丰富和多样的课程,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比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课程可以设置相应的教育与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通过实践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项目实践能力。
实践性课程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目的。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启发和学习的自主性。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让学生在创意构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表现技巧方面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寻求问题的态度、想象力和鉴赏力。
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用性艺术类课程的实践性要求非常高,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有许多种,如实践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团队合作式教学模式、仿真式教学模式等。
针对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各种场景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风险和创新能力。
最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探索 精品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探索摘要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扬州大学为例,探讨了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发现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剖析扬州大学这些年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上的得失,提出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与举措。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通过欣赏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美好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从而培养和陶冶大学生的感性能力,并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完善。
多年来,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战略要求,全国许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以美育为教育目的,为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有序的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以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为例,分析普通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未来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解析从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具备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新意识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1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是以鉴赏的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各个艺术领域中美的解读,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中所蕴含历经人类发展传承下来的高质量的艺术美,从视野拓宽的角度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感,进而获得审美感受[1]。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探索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探索作者:王文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12期摘要: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的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
而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多角度、多元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肩负起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探索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要求各大院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部门,配备专用教室和教学器材,以此来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顺利开展。
公共艺术课程在全国各大院校的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同时对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公共艺术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再以主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定,这种判定是片面的。
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代人才的全面发展要具备知识、智慧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素养,缺一不可,而艺术教育对这些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活动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中外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尊重艺术文化的多元化,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2.对创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探究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国家颁布实施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艺术主要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而产生、发展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追求从艺术欣赏中提升高尚的审美体验。
当代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目标及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大学生艺术品位和艺术空间,把世界的多元文化渗透其间,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教育手段。
作为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任教师,如何更好地在公共选修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艺术课程的功能?在《歌剧欣赏》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探索: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音响、灯光控制、舞台设计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她将历史人物的性格、语言、心理等一系列因素,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得栩栩如生,演绎得激情澎湃,使观赏者如临其境,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
《歌剧欣赏》课程所选歌剧曲目,都有着教育人、鼓舞人的真谛,始终让人不忘努力去凸显自身优秀的品质,去发扬民族精神。
歌剧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它总是对美、对真、对善进行赞扬,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此美好的艺术载体也一定能引起学生共鸣。
文学家说歌剧是用音符描述出的故事,神学家说歌剧是来自天堂的回响,生物学家说歌剧能展示人类声音的极限,哲学家说歌剧是人类集大成之作。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目的。
在文章分析了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概述,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程评估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强调了教学方法在提升课程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综合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重点内容,为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概述、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程评估方法、重要性、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高校教育领域,艺术类公共课程在学生中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这些课程时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探讨和研究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创新和更新。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对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课程评估方法来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高校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当前教育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索更加适合现代高校教学环境的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学科探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葛春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与教学应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贴艺术教育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科学设置课程门类,改革教学内容,全面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人文艺术修养。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现状据调查。
目前多数院校都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
但整体上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
这不利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首先要受到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视,使这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位置。
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进一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推进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
优化教学模式。
再次,要改变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笼统片面的情况,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艺术的启迪中得到全面开发。
最后,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程,结合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点带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
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导语:在⾯对⾼职学⽣这⼀特殊群体和美术鉴赏课程这⼀兼具艺术类课程和普及性教育课程双重特性的教学科⽬时,“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说也是长处。
⼀、背景分析 1.⾼职院校的特点 我国部分⾼职院校是由原本技术型教学基础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来的,由于起步较晚,⾼职教育的实施多受⼯业时代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存在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主义教育观对⽴的现象,导致了⾼职教育中科学教学与⼈⽂教学的割裂。
这种现象在⾼等职业教育中的表现是把受教育者看做是可以被训练成参与⽣产的单向度的“⼯具⼈”,⾼职教育忽视学⽣⼈⽂素质的培育是不争的事实。
种种原因使得⾼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围着市场转。
部分⾼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学科受到挤压,存在边缘化趋势。
这种偏离⼈⽂教育的⼈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些⾼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也已成为制约⾼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改变这样的现状,提升学⽣的⼈⽂素养,正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2.⾼职学⽣中存在的问题 ⽬前我国⾼职院校学⽣与普通⾼校学⽣相⽐,艺术修养⽔平不⾼,主要表现为审美的认知能⼒不强,导致艺术素养整体⽔平偏低;对艺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平不⾼;想象⼒和创造⼒不强。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个⽅⾯:⼀是部分⾼职学⽣受教育及就业⼤环境影响,带有严重的重技能、轻素质观点,对⾃⾝修养提升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是⾼职学⽣与普通⾼校学⽣相⽐进校门槛较低,因此部分学⽣的个⼈学习习惯较差,不太可能主动提⾼⾃⾝的修养⽔平;三是由于缺少学校的教育引导,学⽣难以获得相应的素质培养。
美术鉴赏教学是⼈⽂性的艺术化体现,不仅有助于提⾼⾼职学⽣的审美能⼒和艺术修养,⽽且有助于发展⾼职学⽣的创造⼒和想象⼒,可以开阔⾼职学⽣的视野,扩⼤⾼职学⽣的知识领域,丰富⾼职学⽣的精神世界。
针对⽬前⾼职学⽣的基本状态,⾼职院校要通过美术鉴赏课教学实现新形势下的⼈才培养⽬标,选择真正能够与⾃⾝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探究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学
首先 , 艺术欣 赏课程 对我们 大学 生身体 素质 的提高有 很大 的影 响。如 , 们在欣 赏到古 希腊著 名人体雕 塑时就 能感 受到 我 力量 与健 美的和谐统 一, 的体质 体能在发展过 程 中, 人 就是按 照 美 的原则 、 的规律 塑造 美 、 求美 的。如 , 对《 美 追 在 掷铁 饼者》 鉴 赏和分 析 中 , 师应 以健 康 的美感 引发 学 生强健 体 魄 的 自觉 教 性 。如 , 赏《 洛斯 的维纳 斯》 , 欣 米 时 师生对 人体 美标 准进 行 讨 论 , 学生认识 到美还 具有 时代性 、 让 阶级性和 多层次 性 , 转而 并
欣 赏维纳斯的古典美 、 健康美 和 自然之美 。其次 , 公共 艺术课 对 我们 大 学生健全 心理素质 的培 育也是 至关重 要 的。 如 , 美术 鉴
类寥寥无几 , 就是有那 么几 门课程 , 也是将 学生人数 限制 到百名
以下 , 全校 学 生能选上 的真是凤 毛麟 角 了。其 次是 有些 艺术 学 院的教 师对 于开设公选课 不感兴趣。现在 部分艺术 学院教 师都 不 想开设过 多的课程 , 尤其是不 喜欢上公选课 , 他们很少 积极主 动开设相关 专业的 艺术欣 赏课。 因为他们 可 以节约 时间从事艺 术 创作 , 艺术作 品的收入是相 当可观的 , 有谁愿意 去承 担艺术 还 公 选课 的教 学呢?最后就是 学生对于 艺术公选课 的学习敷衍塞 责。 学生在选 修课 堂上 听音乐 、 玩手机 、 网、 上 做别 的作 业比 比 皆是 , 样一来教 师也就失 去 了教学积极性 。总之 , 这 高校 艺术公
选 课的状况堪忧 。
赏课 在对 大学 生进 行心理 素质教 育 的过 程 中, 养 了他 们 的爱 培
美 之心 , 他们 对 美有 了一个正 确 的认识 和概 念 , 使 学会 了欣 赏 美、 鉴赏美 、 现美。优 秀 的艺术作 品都是 艺术家们 对 自然、 表 人 生和 社会 的理解 , 创作者 心灵 的表 露 , 以在 艺术 欣 赏中 , 是 所 大 学生 可 以通 过 艺术作 品这 一媒 介 与 艺术家进 行 心 灵沟通 与对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之教学方法探讨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之教学方法探讨摘要: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将公共艺术课程设定为普通高校限定性选修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并在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艺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并不适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是固定的,但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却需要不断摸索与创新,因此合理的适合艺术特征的选修课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选修课教学方法一、艺术选修课之意义所在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们长期在实践活动中反映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般来说,是指诉诸人们五官感觉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例如:音乐、电影、建筑、文学、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
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在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可以培养并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艺术修养,发展其个性特点和艺术兴趣爱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完善独立的人格。
二、当下高校艺术类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高校学习不仅仅只是为职业做准备,还应受到全面的人格教育。
只有同时掌握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亚于知识技能教育的价值。
现当下,虽然艺术类公共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开设,但其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所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模式基本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再配合艺术作品的图片或影像欣赏。
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地思考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经典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纯粹的欣赏层面,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艺术作品所带来的震撼与意义,教学效果不佳。
当代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当代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的探索和思考金千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国历经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代高校教育中书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人文教育和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情操的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自2018年开始,开设了书法公选课,文章结合其两学年书法公选课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教学成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建议,希望能对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书法公选课;教学;书法艺术;课程设置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2018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对书法艺术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为例”(136020026)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高校开设书法公选课的意义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意义和艺术价值,是我国文化传承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被视为华夏文化的瑰宝。
书法艺术对教育事业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书法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全国艺术类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操的培养、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高校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多方位的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性强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满、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书法艺术公选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改变现在大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的情况,让更多的学生放下手机和电脑,重新拿起笔来,认识写字的重要性和意义。
书法的实践练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且训练时需要保持心态的平和,戒骄戒躁,这些对学生的意志力、耐性和恒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稳固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力,提升个人素养和审美眼界,而这些正是现在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书法历史知识的理解、书法字体的学习、优秀书法作品的鉴赏弘扬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大力倡导的。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摘要】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教学方法改进方向,强调研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优化策略、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当前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也存在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探讨相关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通过深入研究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求,结合现有的教学现状和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策略,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课程的特点、现状分析、优化策略、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特点,探讨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总结目前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其优缺点,为教学方法的优化提供依据;3. 提出针对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策略,探讨如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习效果;4.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借鉴;5.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利用案例分析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校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学生兴趣,实践能力,教学效果,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艺术的多元化,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课程涵盖了广泛的艺术领域,如设计、文学、音乐、舞蹈等,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由于艺术类公共课程的特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成为一项挑战。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学生参与度低等。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1.2 研究意义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方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探讨高校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更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发展朝着更加实用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研究实用性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育的跨学科交流和发展。
大学公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公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一.主题式教学模式特征与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互惠性面对众多的艺术学科知识领域和有限的学时制约这一对显著的矛盾,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无疑是教育工能够去积极应对的唯一良策。
主题式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方法。
那么,何谓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现代教学概念为基础,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
它具有整体性、灵动性、超越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机整合重塑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结构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见,“有机整合思维方式”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而这也正是解决传统公共艺术课程知识面过窄、过于专业的弊端的关键。
传统公共艺术基于科目基本结构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无论从哪门课程进行艺术教育的学习,都只能偏于一隅,无法构筑整体的艺术审美观,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一时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加之课程学时短,学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既无学习激情也无学习目标,成为了雁过无痕似的所谓艺术审美教育。
以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强调任何一门课或一个课程单元,都应该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不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目标。
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识为限的僵局,为教师跳脱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点,以美育大教育观为目的进行教学打开了思路。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摘要]高校艺术教育不是基本技术技巧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
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材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不是基本技术技巧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很少。
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多年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探索,在选择、推荐、编写教材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技巧的关系。
我们目前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材,应以综合艺术知识为框架,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艺术基础知识,避免太专业的高深内容使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一般的《美术鉴赏》《音乐鉴赏》教材都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是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对非艺术类学生来讲是不适用的。
因此,我们的原则是依据教材但不死搬教材,一是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能掌握的内容,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材。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传统艺术技艺,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发展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是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根本。
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装饰图案”教材的选编中,就
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彩陶图案、青铜器图案、敦煌图案,并通过美术欣赏课加深学生对图案的学习和理解。
3.以民间艺术为补充教材,以开发地方艺术风格为特色。
我校地处中原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着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艺术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我们把身边的艺术精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例如,民间的剪纸、中国结、香草袋、风筝等手工艺的制作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结合我校开展艺术教育所取得的经验研究出一套适合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以文化艺术的传递为历程,将知识作为载体,以趣味为催化剂开始文化艺术传递的历程。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教师介绍艺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等,使学生感到艺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的内涵。
在这种文化的分析与体验中,授课者很自然地给学生渗入了一种责任意识——我们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
2.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契机。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和自我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发现和评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课过程中,尽管是以教师的导入、讲解为主,但教师没有忘记只是在引导学生,而始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第一位。
在学生的主体体验方面,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视觉发现与分析,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审美体验;其次,通过教师的语言,教师所讲的历史故事和影像呈现等,使学生超越时空进入历史情景中,获得历史文化价值体验;最后,将过去与今天、客体建筑与自我主体合一,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自我体验和提升。
3.使用多媒体教学,广泛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的专业状况,创造性地组织个性化教学,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应用,将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如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音像图文并用,视听赏析共享,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校所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较好。
4.强调重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让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强调重点、难点并作主体讲座,让学生参与赏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将历代最有影响的艺术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实现鉴赏直观的最主要方面。
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可选数名学生根据自己手头所见图文材料和专业书籍,就自己对课题的认识作专题试讲,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或动手实践。
5.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以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观看当地民间文艺演出,参与大型艺术活动,实地美术遗迹考察等是很有必要的。
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美中去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
这样可使学生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
6.举办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和校园文艺表演活动等。
适当安排中外美术技法赏析与临摹实践课程,定期举办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和校园文艺表演活动等等,用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感受和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确立自信心,从而正确地认识自身在时空与价值中的地位。
7.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及收集整理图文资料,学会撰写艺术评论及专题论文。
如,在中国民间艺术鉴赏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到农村、街道去收集旧的民歌、年画、剪纸、民间玩具等,以及从报纸杂志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
整理资料后,教师还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参考书目。
8.使学生学会参考书的查找和使用方法。
教师将参考书分为艺术必读书目与当下艺术现场两个部分,指导学生阅读。
艺术必读书目包括:美学原理、中外美术史、中外艺术史、绘画、书法、建筑、工艺、雕塑、艺术理论等。
当下艺术现场包括:世界主要博物馆、歌剧院、文化馆、美术馆、美术机构、艺术品出版社、画廊、画店、艺术拍卖行、艺术类期刊、艺术类报纸等。
这样,便于学生了解当下国内外艺术发展状况。
以上书目只是参考样本性质,目的是提供学生思考的方法,学生可以再另外专门自己独立做一个参考书目。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一种好学和自学的习惯,并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到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而促进学生按美的规律来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
教育过程要以艺术学理论、美学原理为科学依据。
应从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与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与管理、高校艺术教育的艺术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来探索高校艺术教育之路。
具体研究是通过大量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素质及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美感的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
[参考文献]
尤汪洋.美术鉴赏[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