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件12第四章42010
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1963e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8.png)
自然地理学课件绪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经济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
二、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研究某一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尽管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为研究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基础。
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除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外,还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自然地理课件
![自然地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aaa24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9.png)
一、自然地理第一章地球运动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2.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①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②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在人烟稀少处。
3.日期范围的速求法因为新的一天是从180°开始的。
因此,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注意:如果计算出的结果超过24,则表明有更新的一天出现了。
4 地理现象关于日期的对称性:a.求某地(非极地地区)昼夜长短相等的两个日期:材料一般会给出一个日期:如果是在夏半年(3.21—9.23)的日期范围,则以夏至日(6月22日)日期为对称:如果是冬半年(9.23—次年3.21)的日期范围,则以冬至日(12月22日)日期为对称;如果是求某地昼夜长短刚好相反,则是以二分日日期为对称。
对于极地考察的是极昼极夜开始或结束的时间。
(例如已知极昼开始的时间,求极昼结束的时间),也是关于二分日的对称(具体方法与上述相同)。
b.日出日落方位再一次出现同样的位置。
原理与昼长相同。
5正午太阳方位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永远在正午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永远在正午太阳在正北;回归线之间的正南正北均有,具体得看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南北位置。
直射点一个月大致走8°,可通过已知时间与二分二之日的时间差推测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受热不均产生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1.图示: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二、热力环流模式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第二节大气环流1.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2.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3.气候的描述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1)日变化: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88a04cc850ad02de80412a.png)
第九节 冰川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海洋:96.5%(咸水) 冰川:1.7% (固体淡水) 地下水:1.7%(包括淡水0.8%和咸水0.9%)
湖泊水:0.013%(淡水和咸水基本各半)
河川水:0.0002%
能直接取用的河、湖、浅层地下淡水(水资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陆架制度确立了沿海国家在其大陆架上的主权地位。 沿海国家在其大陆架上行使的主权既不同于领土主权,也非 单纯的管辖权,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对其大陆架的上自然资 源的所有权以及勘探开发这些资源的专属权。 重新确立的大陆架制度自然衔接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制度。《公约》正式提出并肯定了专属经济区制度,对其宽 度、法律地位等做出详细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 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受国际海洋法规定的特定法律制度酌限 制,其宽度不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既非公海,也非领 海,其地位自成一类。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主要是经 济性的。沿海国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 源享有所有权,行使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权;对其内的设 施、人员和活动也享有一定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 区内享有航行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毛细血管每分钟润滑你的眼睛25次。没有水,人不可能看见东西, 也不能哭泣。 人的一生中,喝下大约80吨水。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 河流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第八节 地下水
与能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4.1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4.1](https://img.taocdn.com/s3/m/2eeb71d480eb6294dc886c05.png)
◆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也 称为海陆间循环。 ◆小循环——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 内完成的循环过程。 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水分循环对于地球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意 义重大,犹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
(二)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指任一区域(如一个流域)在 任一时段(如一年)内,其收入水量等于 支出水量和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
潮汐的成因
●内因:海洋水体; ●外因:天体引潮力。月球引潮力是 太阳的2.17倍。
顺潮
对潮
潮汐的类型
◆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24小时50分)内, 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两相邻高潮或 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也几乎相等。 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故又称为赤道 潮或分点潮; ◆全日潮:半个月内,有连续7天以上在一 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这 样的潮汐称为全日潮。北部湾是世界上最典 型的全日潮海区之一。 ◆混合潮:在一个太阴日内,也有两次高潮 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 也不等。
★按成因分类
①风海流:海水在风的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 运动。又称漂流或吹流。风力作用于海面,同时 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厄克曼(Ekman) 螺旋。风海流水体 输送方向与风向成 90°夹角。在北半 球偏风向的右侧, 而在南半球则偏风 向的左侧。
风海流会造成岸边的升降流
南半球南美沿岸的升降流
波浪折射
岬角波能辐聚导致侵蚀,海湾波能辐散引起堆积
折射
塞班-情人岛
沿岸流
泥沙流搬运
海岸裂流
海岸裂流照片
三、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洋流指海水速度相对稳定、沿着一定方向有 规律的水平流动。洋流又称海流。洋流产生的主 要原因是风力和密度差异。 (一)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1. 按照成因分:摩擦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风海流)、 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 重力-气压梯度流包括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 2. 根据温度的高低:分为暖流和寒流。
自然地理学 4
![自然地理学 4](https://img.taocdn.com/s3/m/df06aa149ec3d5bbfd0a74d0.png)
①气候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 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
②洋流因素 ——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 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 ——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 偏低。
盐度最高——红海,盐度最低 ——波罗的海
表面海洋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线分布的曲线图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温度(o C)
盐度(‰)
30 20 10 0 10
36 35 34
南 60o 40o 20 o 0o 20o 40o 6北0o(纬度)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潮汐、海浪、洋流
一、潮 汐
? 含义: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潮力指两个天体 之间的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 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 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人们 把白天海水的涨落叫做潮,晚上海水的涨落叫做汐。
问: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 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问: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日子?
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 3月22-28日 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的 2010年“世界水日”主题是
“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 (Communicating Water Qua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
一、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海洋、陆地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通过相变和运动进
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1815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4.png)
3
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了解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
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探讨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 治措施
大气环境与自然灾害
1
大气环境与气候灾害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PPT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讲解地球的大气圈,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圈的构成和功能。
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讲解地球的大气圈
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大气圈的构成和功能
大气层的构成
大气圈的组成
了解地球大气圈的主要成分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
深入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和特点
大气环境的变化
1
大气圈的动力学
探索大气圈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原理
探索大气环境与气候灾害之间的关联
2
大气环境与大气灾害
了解大气环境对大气灾害的影响和发展
总结
1 本章综述
总结本章内容和要点
2 本章知识点回顾
回顾并巩固本章所学的关键知识点
参考资料
• 《自然地理学》 • 《环境科学基础》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5a02075a417866fb84a8e88.png)
自然地理学重点绪论 (2)第一章地球 (2)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4)第二章地壳 (4)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4)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5)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5)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5)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6)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7)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7)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8)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8)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9)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0)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0)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0)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0)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11)第六节河流 (11)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1)第八节地下水 (12)第九节冰川 (12)第五章地貌 (12)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2)第二节风化作用 (12)第三节流水地貌 (13)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13)第五节冰川与冰原地貌 (14)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14)第六章土壤圈 (15)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15)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15)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6)第一节地球的生物界 (16)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16)第四节生态系统 (16)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7)绪论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理表层: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可分为:1、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包括:1、研究个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认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5503581c758f5f71f678a.png)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2966f058fb770bf68a5539.png)
波浪的要素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等。
2、海洋波浪分类
按成因分类:
风浪:由风的作用而产生的波浪。
海啸:因地震或风暴而产生的波浪。
精品课件
47
潮波:月球引潮力引起的。
海浪要素 海浪是海水运动形式之一,它的产生是外力、重力与
海水表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品课件
48
2/4
根据波浪行进海岸时的变化,对于坡岸较缓的海滩,近岸水域按不同 水深可分为:深水区、浅水区、击岸波区及岸边区。
第四章
精品课件
1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1.地球水圈 ① 活动水(液态与固态水):海洋、河流、湖泊、沼泽、
地下水、冰雪 ② 气态水: 大气水分 ③ 矿物化合水、结合水 ④ 2.地球总水量 ⑤ 国际水文协会认为15×108 km3 ⑥ 3.地球的水量分布 ⑦ 非均匀性 以海水为主体,海水占97%以上
海洋资源: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化学元素,海洋生物,矿藏,能量,热量。
一.海洋资源
(一)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中含量最大的化学物质是水,水本身就是一项重 要而宝贵的资源。除水以外,海水中含有大量溶解 固体和气体物质,其中包括80多种化学元素。
1.水资源:即海水淡化
2.化学物质资源
①盐
② 常量化学物质:镁、钾、重水、溴、铀
② 盐度
③
海水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
之比。
④
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
⑤ 4.物理性质
① 温度:海水表层平均温度变化于-1.7-30度间
② 密度:1.022-1.028g/cm3 ,是温度,盐度,压力 的函数。
自然地理学04-PPT转PDF课件_40
![自然地理学04-PPT转PDF课件_40](https://img.taocdn.com/s3/m/56199cfd227916888586d7a0.png)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ARBON DIOXIDE
—— 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
Climate Change Reconsidered
The Report of the 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美〕C. D.伊狄梭〔澳〕R. M,卡特〔美〕S. F.辛格 主编 张志强曲建升段晓男等译
1600
。 1700
1900
180
2000
不同的CO 2曲线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400
u 380
o
£ 360
SL
栓 S. 340
320
CO2 1920-1961, Northern hemisphere, chemical
Temperature IPCC
490-r
(1) 几个事实,几个疑问 (2)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 (3) 气候变化中的人类影响 (4) 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 (5) 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
NIPCC
S. Fred Singer
NIPCC vs. IPCC
Addressing the Di$f>arity between Climate Models and Observations: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Anthropogenic Globa! Warming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a52b58e1d1f34693dbef3e14.png)
第四章xx和陆地水1、水的作用?1)灌溉2)运输3)医疗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冰川。
• 冰川的分类: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 大陆冰川是由于所处的纬度高,冰雪长年难以融化而
形成,呈盾形,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 山岳冰川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而形成的,呈舌状,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
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1、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地带和高海拔地区 世界冰川分布的规模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两种方式:
重力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 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称为重力流。山岳冰川以重力 流为主,也有挤压流。 挤压流——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 均,引起的冰川运动称为挤压流。大陆冰川以挤压流为主。 冰川运动的影响因素:
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人工补
给等
形成条件:首先要满足一定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 其次,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对地下 水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利用及其效应:重要水源,利用不当造成环境问题。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温度 冷水、温水、热水 矿水分为: 冷水、低温水、温水、 高温水 2、颜色 地下水中含有离子、悬浮物或含胶体物质时可显示不同的 颜色。 3、透明度 决定于水中所含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的数量。 4、相对密度 决定于水温和溶解盐类。 5、导电性 决定于所含电解质的数量和性质。 6、放射性 7、嗅感和味感
水温变化) 2、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湖水的水位与水量平衡紧密联系,湖水收入大于支出时 水位上升,湖水收入小于支出时,水位下降。
二、沼泽 (一)沼泽的成因
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沼 泽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1、水体沼泽化:由水体演化为沼泽
2、陆地沼泽化:森林或草甸区,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 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
(一)湖泊的形成和分类
1、定义: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成为湖泊。 2、形成条件:湖泊的形成需要有湖盆和湖水,即要有有利
于积水的洼地(盆地)地形和充足的水分来源。内力作
用和外力作用都可以形成湖盆。 3、湖泊的分类:按照湖水来源(海迹湖和陆面湖);按湖 水与径流的关系(内陆湖和外流湖);按湖水的矿化度 (淡水湖和咸水湖);按湖水温度状况(热带湖、温带 湖和极地湖);按湖水存在时间(间歇湖和常年湖)。
冰量、坡降及冰槽断面面积等,季节变化。
第九节
一、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冰
川
(一)成冰作用
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重结晶、渗浸、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渗浸 ---重结晶、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二)冰川类型 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
• 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沿地表缓慢运动就形成
紊流运动
达西公式 薛齐公式
四、地下水的类型
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 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三 类。上层滞水是指存在于包气带 中局部隔水层之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力水。潜 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 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 水。潜水和河水间一般具有互补 关系。承压地下水是指埋藏在上 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承 压水水位高于上部隔水层,在地 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 人工凿井喷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二)沼泽的水文特征
沼泽排水不畅,沼泽水运动十分缓慢
沼泽径流量极小,只有蒸发量的1/3
沼泽对河川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沼泽中地下水潜水位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
(三)沼泽的分类
第八节 地下水
2010年5月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定义: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
的水,统称为地下水。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1、容水性 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质,用容水度表示。岩石容纳水的体积与
岩石体积之比。
2、持水性 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 定水量的性质,用持水度表示。 3、给水性
4、透水性
三、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一)地下水的动态 地下水流量、水位、温度和化学成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 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称为地下水的动态。 (二)地下水的运动 层流运动
2、雪线的概念及雪线的高度的影响因素
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就叫做雪线。
气温、降水和地形是影响雪线的三个主要因素。
3、粒雪线:在冰川上,雪线又叫粒雪线
三、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冰川作为一种特殊下垫面,具有特殊的热力学性质 冰川的进退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冰川的进退形成冰川地貌 冰川的利用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气体
地下水中溶解的气体,按成因分为四类。 2、氢离子浓度 地下水的酸碱度(pH值) 3、离子成分和胶体物质 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硅酸根离子等。
(三)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
1、总矿化度 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用水烘干后所得残 渣来确定,单位为g/L。 按照总矿化度,天然水可分为五类:淡水、弱矿化水、中等矿化 水、强矿化水、盐水。 2、硬度 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包含暂时硬度和永久硬 度两部分,单位为mmol/L。 按照总硬度,分为五类:极软水、软水、弱硬水、硬水、极硬水。
(二)湖水的性质
1、颜色和透明度:湖水颜色决定于湖水中泥沙含量、泥
沙颗粒大小、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透明度取决于含 沙量、温度及浮游生物等。 2、温度 3、化学成分:水、溶解气体、各种盐类
(三)湖泊水文特征
1、湖水的运动 (1)定振波: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而摆动 的现象。
(2)湖流:湖水的定向流动(河水流入、风力、定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