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村满族守陵人后裔生活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满族喜塔腊氏家族研究
满族喜塔腊氏家族研究作者:徐芳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6期摘要:现今各地收藏的满族家谱众多,作为满族史的一部分被学者进行研究,以家谱为佐证来看满族家族的发展。
以记载阿古都督的《永陵喜塔腊氏家谱》①为载体,辅以喜塔腊氏家族历史之人,结合来看喜塔腊氏家族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满族喜塔腊氏国戚章京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68-03满族历史悠久,家族众多,其中,在史料中被誉为“国戚章京”的喜塔腊氏家族以清帝祖陵——永陵为依托,繁衍生息。
喜塔腊氏家族或从龙入关,或例行防御,曾为清朝的统一与巩固奉献力量。
喜塔腊氏家族的历史影响毋庸置疑,如今其族人仍在我国的文化发展方面继续贡献。
永陵喜塔腊氏在谱书上有详细记载是在十世祖图黑之后,在十世祖图黑之前记载于谱单之上。
上面用满文写着“hitala hala nakcu omlo booi durugan”,译为“喜塔腊氏舅孙之家谱”,被誉为清廷的“国戚章京”之家。
一、喜塔腊氏家族族源喜塔腊用满文的罗马转写表现为“hitara”,又称西塔喇、奇塔拉、奇塔喇、祁他。
奚滩氏是喜塔腊氏的旧称,又作“喜特勒那”。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中详细说明“喜塔腊氏为满洲一姓,其氏族散处于尼雅满山等地方”。
②而尼雅满就是今辽宁新宾。
《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喜塔腊氏,凡十五派:一出尼雅满山,一出瓦而喀,一出长白山……一出耀州,一出浑发。
”③《永陵喜塔腊氏家谱》中记载,在明朝中叶迁到长白山名为喜塔腊之地,在此居住繁衍,故以喜塔腊为氏,而喜塔腊就是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苏子河南岸。
综合来看,喜塔腊氏家族长期居住在辽宁新宾。
在家谱中记载始祖昂武都理巴彦德于明朝中期迁居长白山喜塔腊地方,二世祖都理金及其后代于顺治元年奉命守护福陵,其余各支从龙入关,分驻各地。
都理金后代十世孙图黑于康熙二十六年升任永陵防御,四子及一侄随任驻防。
哈尔滨市日本遗孤养父母生活实态的调查研究
哈尔滨市日本遗孤养父母生活实态的调查研究摘要:哈尔滨市作为我省健在养父母最多的地区,近年来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有关遗孤回国以后养父母生活状况的研究,特别是近10年来的生活状况专门研究少之又少。
本文以15名养父母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新意。
关键词:遗孤;中国养父母;中日关系在中国东北地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敌对状态下收养了敌国的孩子,又在历尽艰辛将这些年幼无知的孩子抚育成人后,忍痛将其送回了自己的国家,而他们自己却不得不在老后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中度日。
他们就是日本残留孤儿中国养父母(以下简称遗孤养父母)。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像他们这样的遗孤养父母约有10000人(根据国内方面有关遗孤的统计数字5000人推算得出)。
其中,尤以黑龙江省为最,而哈尔滨市是目前遗孤养父母健在最多的地区。
在遗孤回国以后的20多年间,遗孤养父母是如何渡过的?这些年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这既是以往研究的盲点,也是在遗孤养父母及遗孤已进入高龄之际亟待进行的一项抢救性研究课题。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笔者从2008年10月开始对6名健在的养父母和9户刚去世不久的养父母家庭进行了跟踪调查。
一、调研途径与方法本调查旨在探索日本遗孤回国以后,遗孤养父母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及其与在日遗孤及日本政府战争责任认识的关联。
调查任务是围绕着“养父母收养遗孤状况”、“养父母的生活状况”、“遗孤与遗孤养父母及其家庭关系”等问题展开的。
对“养父母收养遗孤状况调查”,主要了解收养遗孤的时间、年龄、健康状况、收养时有无孩子、接收教育情况等;对养父母生活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对养父母年龄、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社会活动情况、精神状况的调查;对“遗孤与养父母及其家庭关系调查”,主要包括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亲子状况(年龄、工作状况、身体状况、赡养情况)的调查、对遗孤在日生活状况(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状况、回国状况)的调查等。
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_张新阳_李秀彦
网络出版时间:2012-08-28 18:45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64.1002.D.20120828.1845.001.html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张新阳李秀彦(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110034)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进行SWOT 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辽宁满族文化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对深度挖掘、传播满族的民俗文化,发展辽宁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从而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满族;文化旅游;SWOT分析赵志忠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个满族中心是在中国;中国的满族中心则在辽宁,而辽宁的满族研究中心当之无愧的是在沈阳。
”满族的崛起带来了辽宁的振兴,作为关外陪都的沈阳为辽宁的满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奠定重要的经济、文化的基础。
一、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th)(一)清前史文化景观丰富,“满韵清风”旅游形象突出辽宁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在辽宁的发展历史中,满族文化成为白山黑水间最强悍的民族,也成为辽宁地域的品牌文化。
后金的兴起,清前文化的发展,在辽宁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清前文化承载着辽宁的发展,满族风格的建筑,如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赫图阿拉老城、抚顺清永陵、辽阳东京城等厚重的伫立在辽宁的黑土之上。
其中, “一宫三陵”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古迹。
沈阳故宫成为区别北京紫禁城和台北故宫最重要的文化古迹最大的特色是最完整的满族风格的皇家宫殿,清宁宫至今仍然保留着满族得居住风格,祭祀文化。
“满韵清风,多彩辽宁”成为辽宁旅游文化的宣传口号,足以见得辽宁满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满族民俗文化成为辽宁旅游文化的主体。
这种形象定位以满族文化为核心的,对满族后裔,尤其是移居美国日本的清朝皇脉后裔的寻祖以及对清朝历史情有独钟的游客、寻找民族文化气息的文化旅游爱好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清西陵旅游开发初探
清西陵旅游开发初探作者:何芙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清西陵2000年成为世界遗产后开始发展旅游,但发展效果一直不显著,这与其世界级的资源价值不匹配。
主要原因在于旅游开发进程缓慢,开发方向把握不准确。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开发应当与目标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对接,实现按需供给。
文章分析了清西陵景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及其目标客源市场的旅游偏好,再根据其客源偏好和资源特性为清西陵的旅游开发提出方向性建议及相关意向性产品。
一、清西陵概述清西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第二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位于今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以西永宁山下,距离北京120公里左右。
清西陵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到1914年崇陵竣工,历时185年。
建有帝陵4座(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园寝3座、王爷园寝2座、皇子园寝1座、公主园寝1座,共14座陵寝,葬皇帝4位、皇后9位、妃嫔57位,亲王2位、皇子5位、公主2位,共79人。
清西陵历来被皇家视作“万年龙虎抱,日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和神圣禁地。
整个清西陵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金壁玉柱,碧瓦红墙,若隐若现,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将建筑的人文美与山水的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的典范。
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清西陵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清西陵主要资源分析清西陵规模宏大,周边资源丰富,以皇陵古建筑群、山水植被和人文风水为主要代表。
(一)皇陵古建筑群历代皇帝都为自己的陵寝竭尽全力,只为求得一处风水上佳、万世敬仰的绝佳圣地。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旧的皇陵始终会衰败。
明清以前的中国皇陵大多只留下了一个土冢,明皇陵经历明末农民战争的摧残和清朝的衰败后,原真性的地面建筑已经很不完整了,宫殿和明楼建筑大部分就修复过,已失去了明朝的陵寝原真性。
《清史稿·忠义传》既往研究述评
秦翠红(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摘要:《清史稿》自上世纪20年代末编成付梓至今,一直为清史学界普遍关注,相关著述层出不穷。
其中对《清史稿·忠义传》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形:评议《清史稿》时简略论及《忠义传》;评议《清史稿》时涉及对《忠义传》中具体人物的评述;对《忠义传》部分内容的校注、考订。
总体而言,《清史稿·忠义传》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有待于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进一步拓展与加深。
关键词:《清史稿·忠义传》;考订;评议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3-0037-03 《清史稿》自上世纪20年代末编成付梓至今,一直为清史学界普遍关注,相关著述可谓不绝如缕。
然观其大概,不外三类:一为对《清史稿》通篇或其中某一类目的总体评价;二为对其具体内容的辨正考补;三为对其编纂过程、编撰人员及其版本的论述。
具体到对《清史稿·忠义传》的探讨,则主要集中于第一类与第二类。
《清史稿·忠义传》的相关研究,总体来说十分复杂。
从研究程度上看,或简要论及,一带而过;或稍加分析,未曾深入。
就研究广度而言,或择数个忠义人物传记予以评判,或取部分所载内容进行考订。
现依前人研究的角度及深广度,将相关成果简要分析如下。
一、评议《清史稿》时简略论及《忠义传》此类论述不多,笔者目力所及仅李权《清史稿管见》①、傅振伦《清史稿评论(下)》②、王梦林《赵尔巽与<清史稿>》③三篇论文。
李文从传人叙事角度,认为《清史稿·忠义传》第一卷主次不分,不知所谓,“忠义传一卷,自特晋殊至许友信,皆杂序战功及其他诸战役,而于本人死事状况,仅略提之,令阅者不知其为忠义传,并不知其为何人立传也。
”④王文更是认为“传统的体例十分陈腐,有的毫无价值,例如《忠义传》、《忠孝传》、《列女传》等皆属”,根本无需保留。
而傅文却从选人编次角度,认为其全面得当,“文武臣一二品以下,凡死守土,或死临阵者,均记之。
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_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_刘明新
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年度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10301-01404001)经费支持。
刘明新1马莲2(1.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是在对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家谱保存状况、持有者对北城家谱的口述情况以及近年来满族家谱新修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北城历史发展、社区人文环境来分析散杂居满族家谱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满族家谱如何提供一个开放的结构,借由持有者的不断回忆,叙述家谱祖先的故事,参照其他文献资料,构建一种“集体记忆”,并通过这种“集体记忆”不断维持、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散杂居;满族;家谱;北城;青州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15)02-0078-072015年2期满族研究№2,2015(总第119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 (Gereral №.119)在总数为1.05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散杂居人口约占1/3,人数在3千万以上,这些人口散居于各地,拥有各自历史,和周边环境进行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适应。
因此,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的强弱趋势、维持民族自身认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视角等不尽相同。
尤其是80年代以来,政治环境更加包容,社会分层现象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寻求从历史的、传统的角度来重新给自己定位,与之相伴的就是民族情感在此时代背景下的增强。
尽管满族编修家谱的行为是效仿汉族,但经过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已经渗入到满族文化核心,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熙时代起,满族人就自发地兴修家谱,乾隆时期最为昌盛。
乾隆帝为了动员满族人修家谱,还特意颁布《八旗氏族通谱》,以此为范本令官员百姓效仿,此后满族家家户户都有家谱。
清王朝覆灭后,满族在经历中国近代动荡的历史之后,大部分家谱遗失或销毁,很多满族氏族也在家谱遗失的过程中逐渐解体。
宁安依兰岗关氏萨满祭祀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0 年1期(总第138 期)No 1,2020()Gereral 138No.满族研究MANCHU MINORITY RESEARCH 宁安依兰岗关氏萨满祭祀的传承现状研究*尹立娜1 韩淼2(1.2.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要: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的萨满祭祀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2年恢复祭祀后,宁安关氏家族最早开放祭祀以供外人参观学习,因此关氏萨满祭祀为宁古塔地区较为典型的研究范本。
本文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关氏萨满祭祀仪式进行真实的记录,并指出关氏萨满祭祀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包括忠于传统的传承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语言中断增加了传承的难度、形式传承对文化内涵的消解等。
关键词:宁安关氏萨满祭祀;实录;传承中图分类号:K89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20)01-0090-05*基金项目:黑龙江省 2017年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靺鞨绣的艺术题材研究”(项目编号:2017C008)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 2017年教育厅科研备案项目(指导)项目“靺鞨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352MSYZD010);“渤海上京城遗址数字化修复中的影像叙事与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53PT004);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8@ZH011)子课题“乡村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渤海镇江西村为例”。
宁安,清朝时称宁古塔,汉译为“六居址”,指当时的沙兰、牡丹、交罗、沙尔虎、旧街、泥浆六个部落,为满族祖居地之一。
“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a 依兰岗满族自治村地处于宁安市海浪镇,濒临牡丹江畔。
“这里主要居住着满族关氏家族,其先民为女真讷殷部一支,后金时期关氏始祖尼雅哈那归顺努尔哈赤,初被编入正红旗,后派往辉发(今吉林省辉南县境内)驻防,其中一支于顺治年入关。
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_蒋蕾
满族研究2006年 第1期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蒋 蕾 荆 宏( 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宁安市满族关姓家庭萨满祭祀活动的全过程作了真实的记录。
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采访,了解到萨满祭祀活动的程序、规则和诸多禁忌以及满族家祭活动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同时阐述了满族萨满祭祀对祖先的英雄崇拜,并揭示这一活动对族人产生凝聚力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满族关姓;萨满祭祀;程序特征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1-0091-08 2003年11月28日至30日三天,我们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伊兰岗村参加了一次颇为完整的满族关姓家族的萨满祭祀活动。
伊兰岗满族自治村毗临宁安市郊牡丹江畔,主要住着满族关姓家族,其满姓瓜尔佳氏,正黄旗,现有二百多人口,在这里居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先祖尼雅哈那,曾随努尔哈赤征战屡立战功。
为崇敬祖先的功德,这个家族一直以“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方式举行萨满祭祀活动。
满族关姓家祭从1946年停止,直到1993年才逐渐恢复。
关姓满族家祭历时三天,基本程序是:第一天晚上“星祭”;第二天白天祭祖,晚上“背灯祭”;第三天上午祭天,下午“换锁”。
这是一次原生态的满族祭祀,既保持了古朴的形式,又有关姓家族独特的个性,是研究萨满文化的难得实例。
现将该家族家祭实况详述如下: 一、星祭整个祭祀从“挂草把”开始。
28日中午1时30分,在伊兰岗村满族文化室的院门前,关姓家族的穆昆达(族长)关君泰用绳子将—束红线绳扎着的谷草拽着,挂到高高的杆子上。
祭祀的象征意义由此展开——“草把”将在祭祀结束后烧掉或扔到牡丹江里,以此宣告家祭的顺利结束,亦祈祝吉庆有余的新生活的开始。
据传,每次家祭时,都会恰逢一场大雪。
这一次也不例外,祭祀活动刚刚开始,天空中就飘起雪花,颇有点神秘色彩。
伊兰岗满族文化室的院子里,人越聚越多。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
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越关系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广南府是清代中国边疆重要的一个行政区,而夷人则是广南府中的重要民族群体。
对于清代中越边界的研究,夷人的构成和情况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广南府夷人的分布、特点、与中越边界的关系、生活和文化、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清代中越边界的情况,从而为今后研究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构成和特点,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夷人与中越边界的关系,夷人的生活和文化,以及夷人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通过研究夷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清代中越边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揭示当时夷人对中越边界的影响,为探索清代中越边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研究还旨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夷人在清代中越边界的地位和影响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清代中越边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揭示清代中越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夷人作为广南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特点、生活、文化、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研究,对于揭示当时社会的整体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广南府夷人的构成有助于深入探讨清代中越边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
夷人作为清代边疆少数民族的代表之一,其与中越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反映了当时中越两国的交往模式和政治策略,对于研究清代中越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研究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的构成还可以为今后的边疆研究和民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今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融,为维护和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寻访皇族村体味兴亡痛
寻访皇族村体味兴亡痛2002-06-10 09:09:01南方网讯近日记者为寻访宋朝王族后裔来到了新会崖门。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新会崖门,一个王朝在这里终结,多少兴衰往事令人怆然涕下。
我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参观了崖门古战场后,挥毫写下感慨诗作《七古·游崖山》。
他在"江裕时代论坛"开山演讲中提出,要好好开发这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附近一带的赵氏村庄,与宋朝皇室渊源颇深,可以建成"皇族村"。
这一颇有见地的提议,触发了本刊编辑部灵感:探访承载着宋朝历史遗脉的皇族村--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之后,宋代皇室后裔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又是什么?官冲无皇族赵姓后代寻访皇族村,并不容易。
我们一行首先来到离崖门最近的官村,这里曾是流亡宋朝行宫所在地。
当我们来到这里时,却发现这里村民并不姓赵。
找来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后来从别处搬过来的,与宋朝皇室根本不沾边。
倒是一位姓雷的村民说"教马坪"、"军场"、"旗杆山"等几个地名与南宋行朝有些关系。
后来在彼岸的黄冲采访时,才知这里虽不姓赵,但与皇室也曾颇有渊源。
该村开山祖先是南宋度宗皇帝胡贵妃(因疑作乱出逃南雄珠玑巷)与富商黄储万的后裔,从南雄走难来的,与黄冲开族祖先是亲兄弟。
就在古战场脚下,且又是行宫,官冲为何没有皇室赵姓后代血脉?据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当年元军追杀赵氏后裔如此之急,作为行宫之地,这里当然不容赵氏生存。
其二,清朝闭关锁国,坚壁清野,让海边的老百姓迁徙到会城一带。
赵氏后裔则因"清野"而躲藏、迁移别处了。
慈溪皇族渊源深厚告别官冲,记者速赶赴据说与皇室渊源甚深的赵姓大村--古井镇慈溪村。
一路走来,只见远处山的青黛与近处田园的翠绿交相辉映,是那般清新爽。
慈溪是个很大的村子,房屋密密麻麻的,以砖瓦结构老房子居多,这就使得那些为数不多的外表装修很好的房子显得特别醒目。
古村落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构想——以河北省易县护陵村为例
古村落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构想——以河北省易县护陵村为例作者:杨柳,史小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4期杨柳史小建作为清代帝王陵寝的主要管理机构,易县护陵村文化资源丰厚,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当前,护陵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凸显,开发模式单一,公众认知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诸多问题叠加而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基于此,应在科学规划的规导下,加强古村落文化保护,优化传播策略,加强资金保障,努力实现护陵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的互促共进。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
古村落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合理开发古村落文化资源,使之有效融入乡村旅游,既是保护我国民俗文化命脉的根本,也是避免“千村一面”现象,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易县护陵村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位于清西陵腹地的太和庄、五道河等14座清代古村落,作为当时西陵陵寝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工程管理、祭祀、守卫等各项事务,被称为护陵村。
2000年11月30日,护陵村随清西陵皇家陵墓群一起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9月23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护陵村忠义村、凤凰台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1730年清西陵始建到1737年陵区建成,为对陵寝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防护,清政府在陵区周边设立了由宗室王公、大臣和员役等各级官员执掌的专门管理机构,如东西府、八旗、礼部、内务府等。
这些机构中管理人员及相关随行人员的居住场所最初被称为营房。
随着时代变革,清政府与其各级管理机构不复存在。
辛亥革命后,改陵制为村制,营房的性质和名称都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对村落进行了规划。
董泉沈氏赴祖陵实地调研家族历史成果
董泉沈氏赴祖陵实地调研家族历史成果长岗岭祖陵古墓碑再铁证本族2018年《沈氏族谱》编修符合历史事实董水头沈氏历代《沈氏族谱》家族的振兴,传承的使命!是每一个董泉沈氏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沈氏斌公十八世裔孙的我沈文东,与志同道合的族贤们一直秉承着热爱、关心家族的初心,期望能一直服务于本族的公益事业发展和家族历史文化传承。
董泉沈氏始祖斌公神像多年来,我们通过对本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探究,被历代先人的善迹深深感动,并引以为自豪。
吾先祖七世祖澜定公、八世祖会梅公、十二世祖名扬公、十四世祖龙章公和十五世祖沛霖公相继为撰修本族《沈氏族谱》的主要先辈。
本族历代《沈氏族谱》中列先祖的记载民国族谱先祖沛霖公撰《续修族谱序》今董水头三村收藏的民国三十二年《沈氏族谱》套量较多和谱书非常完整,我有幸得以借览拜阅学习,吾太爷爷沛霖公是此届续修《沈氏族谱》的纂修。
我在研读了民国三十二年《沈氏族谱》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先祖沛霖公对本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历代真理的执着追求。
吾先祖通过自撰“续修族谱序”和“谱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传承本族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序”、“跋”阐述了光绪乙巳岁三十一年以上历代《沈氏族谱》中的历史记载孰昭孰穆固有明微、易查易考井然弗紊,以上伏笔又似透发出吾太爷爷在撰文时的一丝无奈和遗憾,此激发了我对民国三十二年《沈氏族谱》以上历届《沈氏族谱》的寻找和探访之决心。
民国三十二年《沈氏族谱》中沛霖公撰“谱跋”记载幸得祖先庇佑!我在董水头新兴坝村,湖南炎陵中村、西垅村和湖南资兴先后寻回了本族历代刻板印制的《沈氏族谱》,后又在四川邻水、大竹和江油,重庆渝北、开州和湖南湘潭寻找到许多珍贵的手抄本老家谱,这些本族历史资料已成为本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手抄本老家谱记载的早期历史均早于董水头刻板印制《沈氏族谱》的历史记载。
家族族贤们讨论家族历史文化我们对收集的本族老谱加以相互参阅学习、研究和核对,从中发现民国三十二年《沈氏族谱》合谱编修的历史与本族历代老族谱记载出现多处出入,明显与历史不符。
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变异——以广西东兴市山心村为例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总第164期)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变异*——以广西东兴市山心村为例郭仙芝张先清【摘要】近些年京族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京族的祭祖习俗。
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有家祭、墓祭、亭祭三种祭祖形式。
家祭和墓祭是“同宗共祖”观念下的同祖共祀,为理想型的祭祖活动,且墓祭的组织形式鲜明地展示了血缘共同体的基本结构。
而哈亭的“诸家先灵”之祭祀为异祖共祀,为传统祭祖方式的变异类型,是京族先民根据意识形态模型建构而做出的适当调适,从而使京族地区的祭祖习俗呈现延续和变异的特征。
与同祖共祀相比,异祖共祀则侧重于形成横向联盟式的共同体认同。
这与京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关键词】京族;血缘共同体;异祖共祀;祭祖习俗;变异【作者】郭仙芝,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张先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2)01-0103-0010一、社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京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和山心三个近海岛屿上,俗称“京族三岛”。
三岛位于祖国南疆的海边防地区,濒临北部湾,与越南芒街隔北仑河相望。
约从十六世纪开始,京族的先民因生活所迫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入这一带。
[1]7宋代,三岛一带为广南西路钦州西部七峒之地;明代,因推行里甲制度及宣德年间的弃交趾事件,使七峒中的四峒叛附安南;明朝后期,越南发生内乱,安南王将这些地区(现广西北仑河以北一直到广西的江平)归还中国;中法战争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清朝设防城县,并置江平巡检司,直接管辖京族三岛。
[2]35需要说明的是,中法战争之前,“京族三岛”的地方主权虽属中国,但由于该地属偏远海岛,开发程度很低,明清中国政府并没有设置官吏直接管理,于是当地社会形成了京族居民自治的局面。
被遗忘的满清祖陵400年的守陵誓约
被遗忘的满清祖陵400年的守陵誓约东京陵所在的阳鲁山在辽宁省辽阳市,有一座好似与世隔绝的小村落,村子里随处可见与太子、古陵有关的文字,太子广场、古陵饭店……在村子里正中间,坐落着三座古陵,村里人不知道这古陵到底有多少年,只知道这三座古陵与努尔哈赤有关,其中有一座陵是被努尔哈赤处死的废太子的坟墓。
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近些年来村民们陆续发现,他们中很多人竟然有着满族的身份。
而在这背后,是一段已被遗忘的满清祖陵与3000名满清士兵留下的神秘守陵家族之间近400年的守陵誓约。
少有人知晓的东京陵,可以说是满清第一坟。
这个被遗忘的满清祖坟内,至今仍充满着不甘、怨恨与愤怒。
被发落而归不了祖坟的努尔哈赤的兄弟和儿子,在这里孤零零地与荒草为伴。
陪伴他们的还有神秘守陵家族世袭传承的传说故事。
而围绕这座东京陵,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团。
满着第一悬案'囚弟之谜',努尔哈赤的胞弟舒尔哈齐是怎么死的?满清第一太子褚英陵园为何小得可怜,迁陵时为何没让褚英陪葬在父亲努尔哈赤陵边;鳌拜挟顺治帝迁陵,意欲何为?重重迷雾笼罩在这座曾是满清风水宝地的东京陵上。
随着史料的大量发现和墓主后人、守陵人的讲述,真相迎面袭来。
1、一群被遗忘的满清皇族神秘的村落遍布满族姓氏墓主的后人杨中辽宁省辽阳市,城区东北约3.5公里有一个建在山岗上不知名的小村落,这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子很多人都有着满族的姓氏,尤其是一些老人,还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满语。
村子里的人不明就理,都在猜测,这可能与村子里三座古陵有关。
而让人惊奇的是,村子的名字也与古陵有关,这个村子叫东京陵村。
今年年过七旬的杨中,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他见到生人时更喜欢介绍自己的满族姓氏'郭络罗氏'。
杨中是辽阳市东京陵村土生土长的人,对于东京陵,杨中是村子里唯一能说出来龙去脉的老者。
'我们为什么会说满语,为什么会有满族的姓氏,因为我们是满族人,我们是墓主和守陵人的后代。
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是满清的祖陵。
陵邑村落空间生长机理及其保护策略--以北京郊区长陵村及景陵村为例
陵邑村落空间生长机理及其保护策略--以北京郊区长陵村及景陵村为例戴林琳;向林;石春晖【摘要】This passage takes Changling Vilage and Jingling Vilage which lie in Beijing Ming Tombs scenic area as examples, tries to analyze their spatial growth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vein, to reveal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between vilag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heritage activation and protection in mausoleum vilages.%以位于北京十三陵景区的长陵村和景陵村为例,剖析陵邑村落空间生长机理和发展脉络,揭示村落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陵邑村落的遗产活化与保护策略。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陵邑村落;空间生长;遗产活化;十三陵【作者】戴林琳;向林;石春晖【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陵邑设置始于汉代,原为守奉山园陵寝而设,最初多为军事驻地。
俟后因人口众多,工商业亦甚发达,已演变而为经济实体,故元帝时改为长安三辅地方行政建制,成为村镇实体[1]。
帝皇陵寝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多已开发为旅游景区(点),而附属于这些陵寝的陵邑村落,也随之发生功能业态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变。
旅游业为这些传统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作为陵寝类文化遗产重要的景观元素和功能组成,陵邑村落是进行陵寝制度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托,如何引导其在保持传统村落特色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祭祀探析
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祭祀探析
郭孟秀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10()6
【摘要】作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祭祀经数代传承,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满族传统的祭祀文化风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氏家族祭祀仪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性质与功能上的转变,禁忌的松弛,程式的简化等方面。
【总页数】8页(P116-123)
【关键词】满族;家族祭祀;萨满;关氏;宁安依兰岗
【作者】郭孟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
【相关文献】
1.萨满和萨满祭祀文化——访宁安兰岗镇东升村杨氏家族大萨满杨学勤有感 [J], 刁丽伟
2.宁安依兰岗满族旅游村开发建设对策研究——黑龙江省民俗村模式的实践 [J], 于春英
3.论宁安满族关氏家祭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J], 徐立艳
4.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 [J], 蒋蕾;荆宏
5.宁安依兰岗关氏萨满祭祀的传承现状研究 [J], 尹立娜;韩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期(总第44期)满语研究 M ANCHU STU D IESl 1,2007(G enera l l .44)收稿日期:2007-01-10作者简介:明宏伟等,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民族学与生态学双学位专业本科生。
*本项调查和本文写作是在中央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团0带队和指导教师祁惠君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忠义村满族守陵人后裔生活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明宏伟 马宏 陶亚 兰建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忠义村是河北易县一个满族村,它作为一个因守陵而建起来的非自然形成的村落,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时期与我国其他的村落在政治上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并注定了该村的经济生活与普通农村的不同。
关键词:满族;守陵人;参政意识;生计方式;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07)01-0132-09易县忠义村位于河北省北部,距北京市110公里,易县县城15公里,地处著名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景区中的泰陵与崇陵之间,环陵公路沿村西而过。
忠义村最初是由清代满族八旗守陵人组成的村落,现在村民基本上均为清陵守陵人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满族文化习俗。
近年来,忠义村村民利用文化优势及紧依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多次予以报道。
2006年7月4日至20日,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生态学专业的4名同学在祁惠君副教授指导下,对忠义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传承、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
忠义村共计103户,我们组访谈67户(其中村干部4户、普通村民63户),涉及243人,完成村级问卷4份、家庭问卷60份,平均每户访谈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因问卷调查采用调查者提问并记录的方式,问卷有效率达100%。
一、忠义村历史与现状概述(一)清王朝时期的泰妃园寝内务府(1723)1912年)忠义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雍正皇帝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将几十户上三旗(正黄、正白、镶黄)的满族子弟从千里之外的沈阳,百里之外的北京迁到了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一带,于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先后在陵区周围设立东西府、承办事务衙门、泰宁镇总兵、工部、礼部、内务府等陵寝管理机构。
忠义村原即为建造泰陵、泰东陵、泰妃陵的内务府#132#衙门。
各陵建成完工后,因雍正的泰妃陵紧邻忠义村西侧仅百米,随后改为泰妃园寝内务府。
因当年建陵官员偷工减料、贪污受贿,著名朝臣刘庸曾在内务府半夜设公堂断案,因此该村历史上也被称为妃衙门。
当时衙门占地约21000平方米,呈四方结构。
设西南两门,其中西门为喜门,迎娶婚嫁由此门进出;南门为丧门,出殡从此门过。
设有内务府衙门、老爷院、御膳房、关帝庙、更房、龙凤呈祥影壁、东西古井等建筑。
该村建筑均座东朝西,每个院落内均为统一的3间东朝房,床铺也是东西走向,守陵人睡觉时均保持头朝西(即朝向泰陵、泰妃陵)的方向,以示对于皇陵的敬重。
泰妃园寝内务府历经雍正宣统8个朝代,守陵村的居民由朝廷按期供给俸禄,主要负责陵区的建造、保护、维修以及祭祀活动的安排。
守陵人工作清闲,衣食无忧,养成了讲究衣着饮食的习惯。
现今村内的居民精于厨艺,满族饭菜传承至今,成为忠义村的一个重要品牌。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忠义村(1912)1949年)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陵制兴村制,当时该村一姓尤名润波的举人将泰妃园寝内务府衙门定名为忠义村并即兴题写西门和南门对联两副,其中西门对联为:村落新成仍是当年梓里,禾麻遍植居然今日桃园南门对联为:远山依水无异伊颖之地,耕田凿井同游西t 之天自此,忠义村村名正式形成。
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袁在位期间,忠义村村民仍享受少量俸禄。
1924年以后,守陵人不再享受任何优待。
虽然民国政府按人口给他们分配了土地,但守灵人并不擅长耕种,当时很多村民主要采用两种谋生方式:一是靠出租土地的租金为生,一是外出做小生意。
也有少部分人依靠修建古建的手艺从事瓦工、油漆工工作。
至今忠义村仍有很多人在古建筑队工作。
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时,曾和民国政府签订八项优待条款,其中第四条为:/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善保护。
01933年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后,西陵成立/满洲队0保护陵寝。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成立的龙华县(即现在的易县)县长赵鹏飞与当时担任满洲队长的溥安达成协议,即共产党不在陵区内打仗,西陵组织不抓共产党。
同时守陵村村民也还在守护着西陵。
在此时期,西陵及忠义村均未遭到巨大破坏。
(三)建国后的忠义村(1949年至今)由于村民的自然繁衍,人口增多,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已有部分村民迁到古村墙以外建房,在该村古村墙东面和北面依山落户。
现在全行政村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共辖一队、二队两个生产组(搬到村外居住的村民依然以原来家族所在生产小队为名,因此该村生产小队没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划分,其中菜园地在古村墙西面的民户属于二队,南面的则属于一队),设置有村支部和村委会两个管理机构,不设生产组。
该村耕地面积400亩,全部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红薯等作物。
林业面积60亩,主要种植松树、柏树、杨树、果树。
该村饲养家畜较少,仅有1家饲养了2头牛,用来出售幼牛。
该村因开办民族风情村的缘故,基本不饲养家畜,该村之外的部分村民饲养少量鸡、鸭、猪。
该村现有私人卫生所1所,公共健身场所1处,面积约20平方米左右。
村墙至今保存较为完好,但村墙内的建筑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
为采光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村建筑基本上采用了座北朝南式的传统风格。
该村现有村民103户,四百余口人,年龄分布见/忠义村年龄结构图0。
其中劳动力人口约180人,男劳动力约有100人。
该村有满、汉两个民族,其中男性均为满族,在所调查的60户243人中,有33人为汉族,均为外村嫁来的媳妇,占14%,且这些汉族媳妇集中在30-50年龄段(30人)。
该村姓氏较为集中,其中贾姓12户,郑、吴姓各11户,刘、梅、崔姓各8户,其他姓共45户。
#133#忠义村年龄结构图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忠义村村民逐渐转向从事农业生产,因清西陵由国家负责维护保护管理,忠义村村民与清西陵失去了实际联系,守陵人身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文革0时期,该村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冲击,许多满族习俗、节日被迫中断并逐渐失传,满族家谱也被焚烧殆尽。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忠义村获得了较大发展。
村民依靠从其他守陵村(凤凰台村、小新村等)学来的古建手艺,依靠外出打工等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
2002年,村里凭借紧邻清西陵的资源优势发展农家屋经济,打出满族风情村的品牌,村民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村建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二、政治生活忠义村作为一个特殊的村落,在不同的时期与我国其他的村落在政治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历史上的政治身份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守陵人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
从/八旗制度0来看,他们属于满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均为建陵后从北京和东北派调而来,专门为皇帝家族守陵,以朝廷俸禄为生。
他们按照品级高低按月俸饷和生活用品。
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和清闲的工作,使得他们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特殊的政治地位。
从职务来说,守陵人的地位和职位依然可以显示出皇族的气派。
清代守护陵寝官员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员役,根据《八旗通志》记载,宗室分爵十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根据《清代国家中央机关概述》记载,文、武职大臣各有正一品、从一品至正九品、从九品等级别。
守护陵寝的宗室王公有亲王至辅国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
晚清时期,由于朝廷库存银两支绌,守陵人员银两减少,生活水平开始下降,同时官员的权威和守灵人的政治身份受到了相对的影响。
1924年以后,守陵人员彻底失去了令其自豪的政治身份,同时也失去了经济生活的依靠和来源,民国政府虽然按人口分给了他们土地,但此后,守陵人不再享受特殊的待遇。
(二)建国至现阶段的政治管理和参政意识建国后,忠义村守陵人的后裔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987年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上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农村村民自治由此拉开帷幕,从此走上了农村基层民主化道路。
忠义村也不例外,村务管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全面贯彻实施村民自治政策,人民真正开始当家作主。
由于先前的身份和特殊的地位,使守陵人后裔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参政意识。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对村民的访谈发现,忠义村村民普遍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十分关注,有78.33%的村民表示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分老人用收音机收听新闻。
同时我们#134#①按我国目前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
国际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均定为15-64岁。
本文采用前一种定义标准,且附加具有劳动能力的条件。
发现,村民们法律意识很强,对于法律的认识和遵守相当突出,例如:老人知道通过法律的手段要求子女赡养自己,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等均比较了解。
目前,该村实施/一制三化0的管理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其核心要求是:/两委联席决策,群众全程监督0。
/一制三化0的基本内容是/四项机制0和/十二项规范0,即:核心领导机制、制度约束机制、教育管理机制、考核评议机制;支部自身建设、党员大会、两委联席会、村委会重大事项向党支部请示报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村民管理、村务公开、民主议政日、民主评议村干部、会计委托代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很幸运地参加了一次村民代表选举大会,大会召开于2006年7月9日下午4:30,会议由新一届村支部书记贾立飞、村主任崔振江、村会计郑庆坤组织进行。
这次会议要求二队各户派一名代表参加。
39户派人参加会议,其中男性代表16人,女性代表23人。
通过民主投票、现场唱票选举产生出本队村民代表5名。
随后又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
本次选举是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的,村民们也严肃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选举权,充分体现出村民较强的参政意识和对于村务工作的重视。
三、经济生活忠义村作为一个因守陵而建起来的村落,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样一个非自然形成的村落,注定了该村的经济生活形式与普通农村的不同。
(一)建村初期的经济生活方式1723年(雍正元年)为建造雍正的陵寝,在今河北易县成立了/陵寝筹备处0,即后来的泰妃园寝内务府,现今的忠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