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文化

合集下载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

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

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

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雷州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雷州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雷州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么,一方水土又孕育了怎样的饮食文化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雷州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雷州的饮食文化特色白斩狗雷州白斩狗是在南宋初年在雷州城兴起的一种传统食俗,把狗宰杀后煮熟,放在砧板上斩碎来吃,称白斩狗。

雷州人很喜欢吃狗肉,市场上卖狗肉摊档比比皆是。

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御寒,是穷人的大补。

甚至有人说:“将钱买狗吃,好过买被盖。

”吃白斩狗很讲究调味,狗肉摊档必备有花生油、酱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制成的调味品,免费供应顾客。

家庭制作狗肉,更讲究烹调方法。

白米乙雷州白米乙是清代雷州半岛兴盛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丝、芝麻、猪肉末、冬瓜糖、生黄皮等作料作馅,捏成?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即成。

雷州白米乙素以馅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馅里椰丝要下足猪油炒熟。

大粽雷州大粽兴盛于明代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雷州城东西洋盛产大米,尤以糯米著称。

城里商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

因雷州粽用料足,体形大,人们称为“雷州大粽”。

雷州大粽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洗净(放在油锅里炒过更佳),用虾米、猪肉等配料作馅,然后用粽叶包裹,再用草绳捆紧,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即成。

旧时雷州摊档卖粽,一般是连锅带粽搬上街头,放在火炉上面,边卖边加热。

糯米软滑可口;虾米、猪肉作馅,香味袭人,且白糖又多,在当时确是一种比较实惠的食品。

顾客吃饱后,档主又免费赠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腻,又可品尝粽叶风味。

如今,雷州城入夜后,街上传统卖粽摊档比比皆是,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

不过,由于人们早已解决温饱问题,雷州大粽风味虽依然如故,但体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雷州甜酒,俗称“甜糟”。

相传始于宋代。

与白?NB36C?、大粽合称雷州三大甜食。

它以糯米酿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为逊色。

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黄糖煮水打底,舀到碗里时,再加适量未经煮过的甜酒。

雷州文化习俗1

雷州文化习俗1

雷祖祠,三元塔,天宁寺,西湖公园等名胜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

雷州姑娘歌,是雷州民俗文化的奇芭。

雷州歌是雷州文化的宝贵遗产。

独树一帜的雷州高跷龙舞。

天。

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

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即今之“雷祖祠”。

祠依山而筑,北构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

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

山门依屋宇三间面宽洞开而三,为硬山顶,硬山檩式结构。

山门门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

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

正殿前设有拜亭,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词三殿”。

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廊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沿着前檐廊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雷祖祠历史悠久,词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

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

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
据史家考证,雷州半岛上的先民是西瓯、雒越人,隋唐后北方人对岭南土著人称俚僚人,即汉族、黎族、京 族的祖先之一。雷州的雒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 击鼓作乐,相娱为乐。雒越人传承,供鼓祭雷,相沿成习。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 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任八年,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并尊陈 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雷 州人还是北来移民中原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陈文玉。雒越人信仰天雷,北方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 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动中,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观念合二而一。雷州雒越人依祖先传统上供铜鼓,北方人从道 教上供猪牛羊牺牲品。北方人念念有词,顶礼膜拜;雒越人呼天唤地,击鼓铿铿。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 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雷传说,雷祖、雷神与天雷已浑然一体,后来祭祀 活动就简称为“祭雷”了。史料显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唐宋二代, 闽人从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与当地雒越人渐渐融合。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嬗变,至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 换鼓”的雷文化高峰。
雷州半岛醒狮(2张)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 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
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 “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 有史料可资查考,但我们可以进行猜想。
常住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万多,常住国内其他地区人口约200万,迁居海外人口约150万。雷州民系有自己 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闽南民系代表的一支。雷州民系与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闽台民系、海南民系颇 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民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和古闽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刚 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长:吴景2011204202组员:罗进列2011204211 毛雪飞2011204214 刘远清2011204236 招宇辉2011204245 洪锡东2011204249我作为雷州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传承雷州文化,使它得以发展。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秦名象郡、汉置徐闻、唐改雷州,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石狗﹑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雷州人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门在外都很团结。

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半岛也曾有幸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

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伏波将军,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功垂史册。

唐宋时期,李邕、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谪官贬宦、商贾骚人的的流入,让中原文化有机会在雷州这个半岛上扎根结果,独放异彩,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

人口覆盖600多万。

为了传承和发扬雷州文化,方便交流,雷州先人编写了《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在低劣的生产力与蒙昧的远古时代,他们面对自然界出现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为图腾,在生产生活中融会了各部族的图腾,于春秋时期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形成与发展为独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员:邓羚羚,高肖玲,黄海燕,梁子珊,肖观弟,叶晓莹。

目的: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东六大、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文化作为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粤西地区珍贵的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并发扬这种珍贵的文化。

正文:雷州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中以雷歌,雷剧,姑娘歌文化,“雷州换鼓”文化,雷州石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为其传统文化的代表。

1、雷歌雷歌,广东省雷州半岛湛江地区民间歌谣,广东“四大民歌”之一,是雷州文化“活化石”。

被誉为雷州半岛人民唐诗宋词。

2008年2月,雷歌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歌历史久远,专家推测已逾千年。

流落民间歌谣有近数十万首,被搜集、整理和出版约有数千多首。

2、雷剧雷剧,是雷州土生土长之文化艺术瑰宝,是粤西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

曾经有过劝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剧的发展过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雷剧经常在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郊各地演出。

其演出人物众多,场面宽阔,内容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

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3、姑娘歌姑娘歌是雷州民间演唱艺术一绝,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所唱之歌便是雷歌。

男为“相角”,执一扇,女称“姑娘”,执一扇一巾,以女角为主,故名为“姑娘歌”。

表演形式为男女相互对唱,相互挑战,比赛歌才。

唱腔古拙粗犷,并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内容有敦情说义、颂神祈福、家长里短等。

姑娘歌之“劝世歌”演变为雷剧。

4、雷州换鼓文化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

雷州文化概述

雷州文化概述

雷州文化概要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

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

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雷城常住人口23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57亿,其中工业产值15.84亿、农业产值43.21亿、社会零售总额26.38亿元、民营增加值32.25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17.5:39.4。

本级财政年收入1.092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

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

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文化表现八大历史脉络: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雷州换鼓”、雷歌、雷剧、姑娘歌、傩舞、头禄花灯、散花舞、蜈蚣舞、雷州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汉代伏波祠、唐代雷祖祠、宋代十贤祠、夏江天后宫、明代三元塔、清代古骑楼、古亭石桥、古牌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汉唐宋明时期促使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陶瓷古都”的南渡河沿岸的古民窑群址为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以“合浦珠还”、“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为代表的传统南珠文化;以宋代真武堂、浚元书院、雷州府学宫、元代海康学宫、明代雷阳书院、清末民初贡院等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以唐代“雷祖”陈文玉、宋代“十贤”、清代“清官”陈瑸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雷阳八景”、鹰峰岭、九龙山、天成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文化。

广东湛江雷州半岛简介

广东湛江雷州半岛简介
雷州特色美食——烤乳猪、白砍狗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清水鸡、白切鸡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狗煲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烤生耗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扇贝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土丹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鱿鱼
民间文化——吴淞舞
〈二〉雷州半岛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走火海
〈二〉雷州半岛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舞龙
〈二〉雷州半岛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吹令
〈二〉雷州半岛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滚棘条
〈二〉雷州半岛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风筝节
〈二〉雷州半岛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滚火海
〈三〉雷州半岛的现代建设
雷州半岛我的家
有个美丽的地方——雷州半岛
这里有着126万人口,这里有三十多个民族,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里有着悠久的古迹同样也有着现代的风格,这里有你流连的美食,这里有 着独特的民间文化,这里有着相亲相爱十分热爱家乡的人儿。这里的这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雷州半岛,这个独特又让人向往的地方。
——雷州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叶搭饼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田艾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大粽、白饼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土丹粥、猪长粉
〈五〉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粽子、鸭子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雷州半岛的特色美食
雷州特色美食——乌石甜糟、合捞饭
〈四〉雷州半岛的游玩看点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在历史文化的渊河中,雷州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雷州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文化宣传,创造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创造雷州原始文化,英良、英楼出土的石斧石凿,象征青铜时期雷州古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楚子熊挥筑石城,建楚阔楼,奠定了雷城为古代雷州半岛甚至岭南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百越五大铜鼓,中国四绝之首"雷州换鼓",印证了雷州南越文化的辉煌。

秦朝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雷州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

唐宗宋祖时,大量汉人南迁,贬官为宦室的流入,商贾骚人的涌进,中原文化在这片红土地中扎根结果,使雷州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独放异彩。

此外,闻名遐迩的雷阳八景,饮誉海外的雷州陶瓷、珍珠,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技艺精湛的石雕木刻,别具一格的雷歌雷剧,奇异独特的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摊舞、石狗等等。

雷州文化成了炎黄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作为雷州人民之一,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大家介绍雷州的经典文化:雷祖祠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只做了七年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去世。

其任职期间,致力于各民族的和睦和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廉洁奉公,爱民惜土,平贼冠,筑防城,使雷州风调雨顺,物阜人丰,民风向上。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皇帝表彰其功绩卓著,下诏为陈文玉建祠堂永世纪念。

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扩建、修缮,使祠堂不断扩大和延续下来。

现在所见到的雷祖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依山而立,坐北向南,气势不凡,古木葱笼,形凝古风。

祠堂分三进三殿两庑和花园,分别供陈文玉、飞将军李广、石神和陈文玉父亲。

祠内石刻碑文楹联众多,其中有宋朝宰相寇准题诗,大文豪苏东坡赋词,宰相李纲碑记,乾隆皇帝御笔匾额等,对“雷祖”给予无限的褒扬。

1996年,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三元塔三元塔位于现在的雷州市区内,是我省著名砖塔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声雷出独一无二的风俗

雷声雷出独一无二的风俗
把 他 当雷 神祭 祀 。
祭祀 “ 雷神 的祠庙 .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 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炅中首届一指。明代冯梦龙曾 在 《 警世通言 》中记载 : 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 .却 是雷卅换鼓 、广德埋藏 、登州海市 、钱塘江潮。 其 中 “ 雷州换鼓 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鐾神祭典 。
还 订 门口 分 为





’ r ~ . ・ I .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 约10公 3
次.雷州半岛上 “ 不立石狮立右狗”和常演不襄的地 方戏曲 雷剧 ,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里的半岛仲八南海 .全境属于热带地区;臂州半岛地
属边睡.向北群 山阳隔,向南茫茫太海.因此营州半
女 、 和 的摹 t

20 0 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 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
国第一.世界第二 f 第—是东南亚岛国印度尼西亚 ) 。 “ 蓄 已成雷州半岛的代名词.昕着霄声长大的半岛居 民.最能理擗什么是 “ 雷霆万钧之势” 外地人难 以想 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 .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 了雷的烙 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 霄神文化 。 想要了解雷州半岛的 “ 雷神文化”,首先要从当 地古老相传的 雷神 传说讲起 :相传南北朝时期. 雷州人陈触 (h ) 6r 无子.以捕猎为生。陈鼹养有一 g i 只九耳猎犬.很是曼验——出发前如~耳动 ,则预测 此次捕猎能获一兽 ,多耳动则能多获 一天出猎,猎 犬九耳俱动.当来到一片荆棘丛中时,更是徘徊不肯
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 是远古 盘瓠图腾崇拜”的最 好表达。图腾奉是神圣 、供人膜拜的.可是现 在雷州 半岛居民却 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 .成为人们桌 上的美味{ . 捕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 了我们解答:盘瓠 崇拜历时几 千年 。到了现在已逐渐 式微 .后人虽然还 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 拜了。特别是历朝 历代雷州半岛外来穆民众多,他们没有 以狗为图腾的 习俗.看到雷州半岛狗 多.便大兴 吃狗之风。从高高

雷州文化简介1

雷州文化简介1

雷州文化简介雷州,一个古老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

这里面有什么神秘、奥妙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让我们来了解雷州文化、学习雷州文化、感受雷州文化、传承雷州文化,共同探索那几千年来的文化溯源,了解其中的历史。

为此,我们对雷州文化进行了一些调查,其中包括了雷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雷州民系、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古文物等等。

让我们走进雷州,走进雷州文化吧!雷州文化,即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名称,它地域包括现今雷州半岛上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由于雷州历史悠久促使形成产生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雷州半岛)――雷州文化;雷州和雷州文化在天下雷人心中都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雷州也成了海内外全体雷人的精神像征所系之处;雷州以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养育”了历史上无数个雷州先贤,促使造就了近现代无数个雷州精英,从而使雷州和雷州文化名满天下。

雷州半岛历代英才辈出,唐代刺史陈文玉“德政彰明”开发雷州半岛,被尊为“雷祖”;宋代广东名画家、诗人白玉蟾;明末清初越南河仙城开拓先驱华侨领袖鄚玖(莫玖);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治理台政,官至闽浙总督,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清代“汉学广东第一人”陈昌齐“著作等身、誉满京华”;清代“蓝旗飘飘,好汉任招。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

雷州雷州半岛半岛 雷州半岛,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

因古雷州得名,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

传说南朝陈太建年间,雷州一名叫陈的猎户,无子,养有一只有九个耳朵的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卜其犬耳,一耳动则获一兽,获兽多寡与犬耳动之数相应。

一天,犬的九耳齐动,陈氏以为今天必大有收获,狩猎时,九耳犬围着一丛林荆棘之地汪汪叫,陈氏惊奇,伐木,得一巨卵,带回家后,雷雨暴作,卵开出一男子,左右手上各写“雷”、“州”二字。

乡人们以为是雷种,神之。

陈氏将其取名为陈文玉,后陈文玉为雷州刺史,死后被雷州百姓奉祀为雷神或雷祖。

狗能呈祥报喜得贵子,实际上反映了雷州先民祈祷繁衍生息发展的愿望,即生殖崇拜。

因狗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有“报喜得贵子”的灵气,故而雷州石狗中也出现了雕刻硕大生殖器的石狗,作为祈祷赐福繁衍发展的灵物。

雌性石狗 雄性石狗雷州半岛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宝岛海南相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888平方公里。

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雷州半岛是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 花生等。

海产品主要有鲍鱼、对虾、龙虾、鱿鱼、蚝、珍珠等。

据史家考证,雷州半岛上的先民是西瓯、骆越人,唐时称俚人,即今天黎族、壮族的祖先。

骆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击鼓作乐,相娱为乐。

俚人传承,供鼓祭雷,相沿成习。

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

陈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

后人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人们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又称“雷州半岛畲族”、“雷州人”,是中国南方的一
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

据2010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387456人。

其中畲民(含
汉族、畲族、回族、壮族、满族等)288977人,非畲民221167人。

在人口众多的民族中,畲族人口占很大比例。

据2006年9
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畲族人口约148.5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

畲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广东雷州半岛建立
了“五都”之一的海澄县,以后历代均有迁徒和屯田定居。

明朝初年,畲民已在雷州半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聚居区。

当时主要聚居在今雷州市海丰县的福山、东乡、雷州三个县境内。

明末清初,大量畲民从福建迁入广东雷州半岛,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东山和雷州半岛西部沿海一带。

—— 1 —1 —。

雷州半岛傩舞文化

雷州半岛傩舞文化

雷州市傩舞文化介绍1、雷州半岛与雷州民系雷州半岛,因古雷州而名,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

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西南。

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

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888平方公里。

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1】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雷州民系是广东四大族群之一。

【2】雷州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包括瑶、獞、峒、獠、黎等人。

“禹贡属扬州为南徼荒服。

”[3]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

据《雷祖志》记述:“雷祖刺史本州,诸贼皆惧,遂自相率归峒远去,至莅任曰,猺老獞老复来贡献方物,求勿捕剿,自是雷无贼患,其教养并行,民皆富庶,难以枚举,贞观八年具疏改古合州为雷州。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雷州半岛。

在明代更有大批移民来此,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逐渐汉化当地的土著居民。

雷州城乡建有天后宫奉祀妈祖,宫门楹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蒲田。

”雷州人民非常认同自己先祖来自闽南莆田。

2、雷州市傩舞的历史渊源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

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逐渐发展为舞蹈形式的祭祀驱邪活动。

傩舞与北宋年间传入闽南地区,后因战乱出现人口大规模迁移,于元、明时期伴随人口迁移带入雷州半岛。

雷州古文化是土著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凝聚的结晶。

雷州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全年有250多天打雷。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殊的人文历史,其产生的民俗文化带有浓重的对天雷崇拜意识。

上古的雷民崇敬雷神,建有雷公庙,每年二月“开雷”,六月廿四日“酬雷”,八月“封雷”,每年新造连鼓雷车置庙内致祭。

古老的雷民崇敬雷神的民俗发展至隋唐之时,雷祖陈文玉的神奇诞降,在雷民的心里成为至高无上的雷神。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最南端, 是我国的一片独特土地。

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研究者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的影响,通过世代相传,为地方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

这一地区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捕鱼业一直是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支柱。

因此,捕鱼活动在雷州半岛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相关习俗。

比如,每年的“渔民节”便是庆祝渔民的丰收和祈求安全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当地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举行演出、舞龙舞狮和其他传统节目。

雷州人通过这些庆祝活动,将渔民的劳动和对未来的期许传承给后代,弘扬了雷州的捕鱼文化。

雷州半岛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当地人的民俗文化。

雷州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丘陵、海滩、湿地等大自然景观给了当地人丰富的启发。

比如,雷州半岛的群山层峦叠嶂,被当地人称为“雷州百山”,山岭峰峦的形状使其成为许多民间传说的背景。

在雷州半岛,有一座名为“雷州大金山”的山峰,据传说那里住着一位神力非凡的金人。

每年的“大金山拜神大会”便是当地人向金人祈福的重要活动。

参与者会登上山顶向大金人行礼,并祈祷丰收、平安与健康。

这种民俗活动既展示了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也丰富了雷州的旅游资源。

雷州半岛的历史背景也为民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雷州的较早历史上,这一地区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众多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传递给当地人,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雷州文化。

比如,在雷州的某些乡村,流行着一种称为“南洋弦歌”的民间音乐。

据说,这种音乐由早期南洋华人引进,后来逐渐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

如今,“南洋弦歌”被当地人视为一种祭祖仪式的一部分,用来纪念祖先并祈求祝福。

这种融合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雷州的艺术氛围,也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岛屿,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而多彩的文化景观。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传承和创新的角色,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雷州文化的传承1. 雷州文化的传统雷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当地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习俗传统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基因。

雷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方言等都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2. 雷州文化的历史价值雷州地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迹和遗产不仅见证了雷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传统节庆活动雷州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雷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的舞狮表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三、雷州文化的创新1. 文化产业的兴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雷州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雷州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文化创新方面,雷州地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演出形式相融合,推出具有雷州特色的音乐节目等等,这些都展现了雷州文化的创新魅力。

3. 文化交流与融合雷州地区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外来文化的也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元素,使雷州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展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岭南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为雷州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总结回顾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在不断发展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雷州半岛简介

雷州半岛简介
● 自然资源
● 雷州半岛蓝天碧海,四季如春,适宜动植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资源丰富,物种众多。
● 特色物种有天然次生樟木林、油茶、红树林、蒲草、剑麻。其中雷州市有原始樟树林3.6万亩,是 全国规模较大的群落樟树林带;剑麻面积7.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剑麻基地。
● 区域交通
● 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 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 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香港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 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 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 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中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 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 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 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 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区域方言
● 雷州半岛方言,包括汉方言(闽南语、粤语、客家语等)及其他少数民族方言(壮语等)。半岛主要的方言 为雷州话,乃属闽南语系一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省西南部 、广西东南 部 、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 ,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 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为中国大陆最南端方言,同时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

语言学、传播学、雷州半岛文化、海洋文化、新闻语言研究等。

语言学、传播学、雷州半岛文化、海洋文化、新闻语言研究等。

语言学、传播学、雷州半岛文化、海洋文化、新闻语言研究等。

一、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是研究语言系统和表达的学科,涉及语言的概念、结构、方言、历史、发展、社会影响等方面。

它既探讨人类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又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语言学家们通过研究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语义、句法、词汇和文化等各方面,探索语言的本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的方法。

语言学的研究主题有:汉语语言学、世界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古代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言发展学、语言理论学等。

二、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媒介传播影响社会的学科。

这门学科研究的是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行为特点,以及在传播中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内容分析、传播规范、传播理论、政治传播、新闻传播、文化传播、信息传播等。

它探究的是传播产品从创作到传播的过程,以及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影响,它也研究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和语言特征。

三、雷州半岛文化雷州半岛文化主要指的是雷州半岛及其邻近地区的文化,它包括文化、宗教、建筑及其它各种人文形态和思潮的活动,也涉及到文学、电影、历史研究及其它文化类别。

雷州半岛的文化源自自古至今的传统文化,如马拉松文化、印度文化和南亚文化,以及欧洲文化,在当地形成和发展了多元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它不仅属于印度文化,而且涉及其他宗教,如佛教、佛教、回教和基督教。

此外,雷州半岛还有其他传统文化活动,如舞蹈、音乐、绘画等。

四、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指该地区的海洋文化,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包括一些特征如海洋文学、海洋历史、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科学技术等。

海洋文化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文化、伦理文化等多方面,它是一种跨国文化,联系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海洋文化有它自身独特的特色,特别是从海洋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其中融合了海洋文化的传统,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半岛文化雷州半岛文化概述摘要:雷州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民俗风情、雷歌、雷剧、雷州方言、雷祖雷神、石狗……雷州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关键词:雷州、文化、奇、交融、历史悠久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远在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作为雷州半岛上的一员,了解雷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州半岛的地理特点。

雷州半岛行政区划上属于湛江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我国第三大半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

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总长达1450公里,海洋资源相当丰富。

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南部为玄武岩台地;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地形平缓。

正是这种地形特征,造成了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且成放射状独流入海。

雷州半岛气候湿热,降雨丰富,属热带气候。

因而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雷州之名的由来。

雷州半岛属于多雷暴地带,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

据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而湛江市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

如此看来,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还是不能妄加推测。

事实上,雷州之名始于唐贞观八年。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

陈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

后人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

人们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

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俚人还是北来移民汉人,都一致尊崇雷祖。

三、红土地文化雷州文化源源流长,独树一帜,又因土壤为红粘土,故文化有红土地文化之称,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1、奇异独特雷州话。

来源于福建的闽南话,汉代已基本形成。

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其特色是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雷州市、徐闻县、东海岛全部,遂溪县、湛江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吴川两市的一小部分,人口约占湛江市总人口的51%。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代表方言,是正音。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

、别具一格的雷歌、雷州音乐、雷剧。

2(1)雷州歌。

即雷州“民歌”——雷州的“红土文化景观”,是南国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是雷州人民的智慧体现。

民歌的魅力正是在于其原汁原味。

其大量作品是研究和认识雷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宝贵资料,是记载着雷州人民生存、劳动、生活的斗争史,被列入第二国家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雷州音乐。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

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话方言区。

按其演奏的形式可分为:1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2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3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4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3)雷剧。

是雷州土生土长之文化艺术瑰宝,是粤西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原名雷州歌剧。

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原海康县),广泛流传于雷州话方言地区。

其演出人物众多,场面广阔,内容丰富,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

初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3、独特的石狗与食狗文化。

作为民间镇邪驱魔的石头崇拜,大多数地方,都是供奉石狮,却唯独雷州人供奉石狗。

在雷州半岛,由石狗驻守门户的现象比比皆是。

据调查统计,雷州境内现存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人们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奇特的是雷州人崇拜石狗,却又爱吃狗肉。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追溯雷州石狗文化的起源,有下列的说法:1雷州石狗源于远古神话和氏族图腾;2雷州石狗源自雷祖的神奇诞降;3雷州石狗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据说,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体魄健壮的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

于是,雕刻高大威猛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向石狗烧香求拜。

既然如此敬石狗,为何又食狗呢,雷州气候湿热,人们吃狗以去湿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雷州半岛居民的祖先原来属于黎族,唐宋以后,又有瑶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迁入,据各宗族族谱记载大多自福建来雷州定居。

雷州至今幸存的大量石狗亦与迁居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有关,如瑶族历来就有敬重狗的风俗。

但后来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独尊的局面,在不以狗为图腾崇拜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习俗,因此因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今天在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背的两种民风。

4、祭祀文化与独特的风俗。

雷州人素来重视祭祀,祭拜雷祖、妈祖、祖先、天地诸神、海神、神狗等,庙宇众多,香火鼎盛。

一年365天,大小祭祀接踵而至,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独特的风俗。

(1)独特的“年例”习俗。

年例是雷州话方言区的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在这里“年例大过年”。

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这里,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又与年宵大不相同。

其仪式庄重而复杂,大致有祭祖、滚(翻)刺床、穿令箭、游神、舞醒狮、舞龙、飘色、武术表演、盛宴宴客等。

具体时间每村并不一定相同,但绝大多数集中在阴历正月,尤以正月十一到正月二十一最盛。

年例当天八方亲友来相会,场面之大,实则一年之首,简直赛过西方的圣诞节。

人们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

“年例”原是祈福,迷信意味很浓;而今已变成人们年末的狂欢节,成为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

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雷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与独具魅力的醒狮文化,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

(2)醒狮文化独具一格。

雷州话方言区内盛行舞醒狮,犹以遂溪醒狮为代表。

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

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

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其中,舞桩最扣人心弦。

湛江醒狮是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已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3)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除了年例外,雷州地区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祭海、傩舞、彩灯、过火山、爬刀梯、风筝节、端午节等,都是雷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都值得探究。

端午节全国都有,不过这里有着其独特的内容。

《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

童子放纸鸢。

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

“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

为角黍相馈。

浴于溪,曰“流疡”。

5、神奇的雷州换鼓。

《嘉禾志》载:“雷州西有雷公庙,百姓岁纳雷鼓车。

”若连月不雨,即到雷王庙祭祀,“问何时当雨”。

现已出土不少青铜鼓器。

《周礼?地官司徒?鼓人》:“以雷鼓神祀”。

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

神祀,祀天神也。

”即以雷鼓祭祀雷神。

“雷州换鼓”又是雷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一环。

可以说是中原鼓祭祀雷神文化逐渐南移,古越文化逐渐汉化的结果。

6、雷州半岛丧事旧俗。

雷州半岛是一个重风俗之地,迷信的意味很浓。

举办丧事亦有一整套流程,而且安葬的日子、地点、仪式都很讲究,外人不许乱说话,否则主人家会与你拼命。

不过,随着国家殡葬改革的深入,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

7、文化艺术。

从史料统计得知,到明代,雷州城区已拥有9所社学和雷阳、平湖、崇文、怀坡、文会等5所书院。

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

这些社学、书院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发展雷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

四、雷州半岛美食。

1、得天独厚话海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用来形容湛江人最适合不过了。

湛江拥有众多港湾,这些港湾成了许多鱼类栖息繁殖的场所,也是渔民养殖海鲜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逐渐形成有“吃海鲜到湛江”的态势。

虽然在广州等城市也能够品尝到海鲜,但湛江人品尝海鲜有其独特的风格。

第一,追求原汁原味。

第二,注重海鲜的营养价值。

第三,继承传统,追求创新。

如开创闻名海内外的炭烧生蚝食法等。

第四,推介特色品牌,广招天下客。

如近年来湛江创办美食节、生态美食旅游等。

2、喜庆日子美食多。

湛江人凡大小喜事,如建房、婚嫁、大寿、孩子满月、考上大学等均大设酒席,宴请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大家同乐。

湛江各圩、镇的酒席大同小异,如麻章镇的酒席,有2汤,一咸一甜,共12到14个菜。

首出咸汤、鱼虾、蚌、叉烧、扣肉、虾米粉丝、鱿鱼等,接着上青菜等,最后才上甜汤和水果。

婚宴上,新娘还会发喜糖和香烟。

湛江自古有凡喜事,乡里同乐,每家办喜事,都做面叶搭或煎堆分送整个家族或村里各户、亲戚、朋友的习俗,就像发喜糖似的。

现在有些县城、乡村也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这种习俗逐渐被淡化了,人们更喜欢的是包红包,而不是选择提一大堆的面叶搭或煎堆作礼了。

3、异彩纷呈的品牌小吃。

湛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作为湛江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湛江饮食文化的百花园中,是一枝灿烂的奇葩。

湛江饮食文化的包容性之强,可谓中西合璧,海纳百川,深受人民的青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