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1)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W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4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标志、条件二、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发展-从欧洲到美洲,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当代-美国与欧洲的发展(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范式-实证、理解、批判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大同社会“思想,出现和传入-康有为、严复译《群学肄言》、章太炎译《社会学》;20世纪前半叶-学院派、实践派社会学、成就;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过程与社会行为;社会制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解释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普遍性与“剩余性”,领域及其发展,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体系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历史唯物主义三、社会学的功能:功能-经世致用(严复),社会规划、社会管理,文明生活方式、指导社会生活;学术与政治;学习方法:对社会的兴趣与敏感、较广的知识、深入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阅读书目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大,1987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袁方,社会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学史,人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人大,2003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高教社,2006波谱诺,社会学,人大,1999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大,20033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阎明,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我国典籍中的“社会”,马克思的社会观,社会学中的社会二、社会的类型:作为经济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具体的社会形式,国家与社会三、社会的特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观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社会行动者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三、具体社会的存在条件:经济与社会活动,社会制度,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第四节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结构:文化的涵义、类型、结构二、文化的功能三、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变迁: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敏感性四、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阅读书目杨心恒,社会学概论,知识出版社,199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C.恩伯等,文化的差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三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对社会化的多层面理解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三、社会化的内容:艾利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内容:生存、谋生、规范(政治)、价值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制与实施机构:机制-弗洛伊德、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实施机构二、基本社会化:概念:青年社会化的问题:社会性断乳、代沟问题、网络迷恋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概念、社会变迁与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个性的概念、气质的类型、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过度社会化、雷同性格、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社会化,重大事件对人的性格的影响-生命历程三、个性与民族性:社会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格)、中国国民性阅读书目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图书公司,1988玛格丽德.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1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章社会互动(6学时)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类型:按性质分,按方式分,集体行为三、社会互动的意义:需要的满足、形成关系与结构(马克思)、镜中自我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生产交往论,交往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米德的贡献;情景定义:布鲁默的总结;戈夫曼的拟剧论三、常人方法学与反思社会学四、人际互动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地位;角色的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三、结构论与建构论的角色观:结构论观点、建构论观点,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四、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差序格局,人情与面子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社会行动”部分,商务印书馆,199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2000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翟学伟等,《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大,200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72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4学时)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群体、社会群体、特征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人类结群的原因:一般解释,荀子的“群论”、结群试验、群体过程、小群体研究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概念与特征:库利提出的概念及角度、初级群体的特征二、类型与维持:类型,维持-规模、互动、持续性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儿童社会化、满足成员需要、进入社会的桥梁、社会控制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本质,家庭的类型(亲密关系?)二、家庭的功能:生物的、经济的、抚育与赡养、精神的三、家庭的变迁:生命周期,宏观变迁(古德),现代化与家庭,变迁中的家庭及问题四、家庭与邻里:家庭及其功能、邻里及其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与邻里阅读书目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刘易斯. 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upert Brown: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大,1994杨善华,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庭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定义与特征:定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特征二、类型与构成要素:分类-帕森斯、布劳、艾兹奥尼;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结构:职位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扁平化、网络组织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的目标:目标的意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目标体系二、组织的运行:敏兹伯格,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涵义,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观,组织间的关系: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学、新制度主义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涵义、特征、产生的原因:家族资本主义二、古典管理理论:泰罗制-经济人假设;韦伯的科层制-涵义、内容、效果、批评:反功能、组织中的非理性因素(后科层制)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霍桑试验的发现: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群体四、组织文化与组织信任:科尔曼与福山-信任与社会资本第四节中国的单位组织一、单位组织:特点,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二、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制的功能,华尔德的研究,当今的单位组织三、单位制改革: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官本位”、帕金森定律、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四、中国的民间组织:现状、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策与发展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彼得.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北京三联书店,1982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5学时)第一节社会分化与分层一、社会分化:分化的概念(斯宾塞)、分化与整合,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化与分层二、社会分层:概念的来源,等级与身份,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的多种原因三、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安全阀),社会平等问题第二节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意识阶级冲突;新中间阶级问题二、韦伯的社会阶级理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三、社会分层的标准:赖特的分层标准,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分层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职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与利益表达,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中产阶级问题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涵义、类型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先赋地位、教育(布劳-邓肯模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米尔斯的精英理论,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三、中国的社会流动: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革命与社会流动,当前的社会流动,我国的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农民工的流动阅读书目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4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第八章社区(5学时)第一节社区概述一、区的概念与构成:概念的来源与演变:从滕尼斯到费孝通、涵义,构成要素二、社区的类型:依功能分、依城乡分三、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中国的社区研究,人文区位学,社区规划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特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社区发展,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二、城市社区:涵义、城市社区、城市、城市体系,社区建设、从单位制到社区制三、中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城乡关系,城乡差别(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涵义-现象与本质,城市化水平,动力-工业化(推拉理论)、社会管理、城市中心、城乡差别、社会方式的吸引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双重城市,城市的贫民窟三、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特点,户籍制,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发展的方针,争论-对乡镇企业的看法;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自然城市化与行政性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名与实,农村城式化;当前中国城市化中的问题-失地农民,农民工在城市。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目的和要求
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类型概念 理解社会化的含义、实质、内容、过程 熟悉社会化的基本制度及作用 初步了解西方的相关理论
重点和难点
角色理论 社会化的含义 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讨论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 西方有关个人成长的理论 讨 论
2、理想社会化与再(重新)社会化
理:完全按照社会需要和遵循固定程序
再:改变个人原有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 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a、主动再社会化:宗教皈依、移民适应 b、被动(强制)再社会化:罪犯的改造
3、反向社会化与反社会化 反社会化(内容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 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身份与角色的联系与区分
身份与角色都是分析社会结构的有力工具 一个人的身份就是社会对他所规定的位置。 角色表示身份的动态性质:指社会对某一 特定身份的行为期待和看法。 一个人可以拥有多种身份; 一个身份可以具有几个角色:教师、领导 一个新身份产生时,与之相配的角色有可 能尚未形成。 某一角色的含义往往会发生变化的。
哈威格斯特
社会化过程六阶段及其任务: 1953《人类发展》:把人的一生划分为6阶, 并指出了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P123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活 到 老 , 学 到
老
社会化中的问题
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价值观多样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变迁(时间压缩) 代沟
社会化的过程
(美)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人生 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性理论”:
将个体心理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如书。 阶段前后相连,前者影响后来,后者也可以补偿。
前沿概念
死亡社会化(临终关怀)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个性 民族性 国民性 阅读:林语堂《吾土吾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存技能4、社会行为规范 5、明确生活目标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关于社会化的机制的三种观点 1、教化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的对象 实施教化的过程,社会化对象是被动接受。 2、学习论--社会化的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强调对象的主动性。 3、互动论--施事者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 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教化(强制性) + 调适(能动性)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 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从社会文化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 向个体传输社会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 文化的过程。 3、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 更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概论作业“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作业“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许靖琦社会学1班 10251216148摘要: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化。
人通过社会化,即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从“生物人”蜕变为“社会人”。
社会则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得以维持稳定并持续发展。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当今时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
关键词:人,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
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
一、对社会化的定义有很多!狭义的社会化重点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推动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而且社会化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在新时期,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强调研究个体社会化对症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一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而“个体”的内涵也超越了以往仅仅所认为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延伸为既可指具体的个人又可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从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所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①安德烈耶娃曾这样界定社会化:它“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 (在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常常强调不够) 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从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化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学概论
(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个人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借助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语言更是 个体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有了语言,可以丰富社会化的内容, 扩大社会化的范围,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二)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 够接受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三)人类具有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学习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①人凭借语言能 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迅速地、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②人在通过各种途 径认识事物的同时,能够迅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自己的 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提 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③人类意识活动的意志能力,可以使人主动 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使个体的社会化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 主动的活动。 (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社会学概论
第二节 社会化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理论
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二)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四)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论 (五)生命历程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在1950年出版的《儿童和社会》一书中,把 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并且以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 理反应来表示社会化的八个阶段。 哈维格斯特在1953年出版的《人类发展》一书中,把人一生的社会化 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并具体描述了各阶段的发展任务。 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 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 大的社会力社会化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识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色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现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8年10月,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中世纪—思想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思想条件;以思想家们对社会的探索为基础学术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3、马克思与社会学从另一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的成就和弊端(较孔德)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①孔德(创始人)(1)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是人的社会学。
(2)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4)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②斯宾塞(英哲学、社会学家)用增长、分化等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进化)规律,强调结构的功能,并以功能为分析的出发点。
③迪尔凯姆\涂尔干(法社会学家)第一个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④韦伯(德社会学、历史学家)开创了理解社会学。
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于欧洲,发展于美国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开始社会学教程四、社会学的特点:①实用化②定量化③本土化④多元化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关系,社会系统,社会制度,社会行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1、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学学科特点:a.整体性观点(社会各部分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孤立研究)b.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c.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d.应用性(务实取向和追求,目的: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e.建设性和批判性(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1)理论作用:认识社会;预测社会发展趋势(2)实践作用: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③提供组织管理知识;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概论1,农村社区答: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
2,法律控制答:法律控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
3,消费答: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答: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4,个人空间答: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答: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以下六点:1)社会性;(2)文化性;(3)普遍性;(4)特殊性;(5)集群性;(6)复杂性6,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哪些?答: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以下七种: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6)游民无产阶级;(7)农民阶级7,社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答:社会网络的特征有以下五种:(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8,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方面?答: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9,家庭的功能主要有哪些?答: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10,什么是社会问题的防治,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是什么?答:社会问题防治指对显露或潜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手段,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综合治理工程。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有以下五点:(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 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 失败
代差问题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4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 化。
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 力,需要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规 范,但现实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 响。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社会化的类型、理论、影响 社会化的条件,以及社会角色的类型,
其中难点是社会化的理论。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
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会化、角色集 掌握社会化的类型 掌握库利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 熟悉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简述社会化的途径 理解不同的角色类型 社会角色的失调包括哪几种情况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7
对库利、米德的评价:
对现代社会学有较大影响,但两个 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今天所真正 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如,库利就 没有充分关注初级群体之外那些迅速 出现的社会力量对自我的影响,米德 关于一般他人的概念,同样没有注意 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0
•
家街 头 卖 艺 的 歌 唱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1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角色确定不当的几种情况: 1、不能胜任角色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2
个人内化——指社会化的主体—人, 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 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行为规则 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 特质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内部动因)
个人内化的基本形式 1、模仿学习 2、主观认同 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 学习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 要扮演的角色。大多发生在青年时期。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8
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为 了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 程。可分为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指晚辈传授文
和知识给长辈。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 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
假如你是一位专业的女性拳击手呢?上述两种情 境下,你觉得自己会将角色的冲突处理好吗?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0
四、社会化的条件
社会化的个体 生物基础
社会化的外部 环境条件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1
讨论
你认为社会化内外部 条件有哪些?哪个更为 重要?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2
(一)个体生物基础条件
特殊生理条件 较长的依赖生活
期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人的需要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3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从获得角
色的方式分)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 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 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 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4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促进个性的形成 培养社会角色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4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
的“人格”。 “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
的总和。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
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52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
也都由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3
社会角色的表现 (一)布景与道具 (二)衣着、仪表与言谈
举止 (三)台前、台后的表现 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5
学校
具有组织严密的 特点
具有教化内容全 面系统的特点
具有群体、规范、 系统、严格的特 点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6
同龄群体(同辈群体)
成员可独立自由选 择自己的朋友和伙 伴
是个体间交流的理 想场所
可以提高自身的独 立意识,接受大量 亚文化的影响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范式 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社会结构与个
体的生命历程之间关系时的要点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0
(三)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1、儿童期 2、青年期 3、成年期 4、老年期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1
三、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教化——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 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的社会化过程, 具体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 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监狱等。 (外部动因)
回到各章安排
45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6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7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据人
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
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 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 意识到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 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 众。
涵义——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 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 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 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狭义和广义研究的发展)
研究社会化的角度(文化、人格发 展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7
二、社会化的类型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即向儿童传授语言和 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 值标准,能正确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要 求。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3
(二)外部环境条件
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职业群体 大众传播媒
介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4
家庭
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构
为儿童的情感培养创造 了条件
可以使儿童获得最基本 的生活技能
社会化的对象,不单指 未成年子女,也包括其 他所有的家庭成员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 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 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 活动。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9
(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从角
色追求的目标上分)
功利性角色——指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 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 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 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 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回到各章安排
54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5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6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7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一)对角色的期望 (二)对角色的领悟 (三)对角色的实践 角色距离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8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思考
运用你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假如你是一名男 护 士,你觉得会遭到怎样的角色冲突?
回到各章安排
17
职业群体
个人可以学会适应 社会生活
可以学会处理职业 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可以促使成员在心 理、思想、态度方 面成熟,实现自我 理想和社会价值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8
大众传播媒介
默
是开放性传播, 为人们提供信息,
多
接受者可自由选
克
择
无强制性
是有控制的
具有非常形象的 特点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
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
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9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0
八成市民称看病贵
受访市民对目前医疗收费水平 的评价(%)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1
受访市民对医院收费存在的不正当行 为的看法(%)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2
角色集——角色不是孤立存 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 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 是角色集。(又称角色丛或角 色组)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另 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范。可分为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9
三、社会化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分析 1、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 经的途径
从社会角度分析 1、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2、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3、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