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 - 浙江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发性:代偿性:最常见于慢性心肺疾病 非代偿性:某些肿瘤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一种以红系增生 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MPD)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RBC、Hb低于参考值低限, 称为贫血(anemia)
m ature hem atopoietic cells
血液一般检查
红系的发育及代谢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骨髓
外周血
成熟红细胞
参考范围
▪
▪ 成年男性 ▪ 成年女性 ▪ 新生儿
Hb(g/L) 120~160 110~150 170~200
RBC(*1012/L) 4.0~5.5 3.5~5.0 6.0~7.0
(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
1、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细胞
2、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 (neutropenia) < 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 (agranulocytosis) < 0.5×109/L
▪ 生理性 多见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 ▪ 病理性 多由生成减少、破坏增多、意外丢失所致
1、生成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再障(AA) 纯红再障(PRCA)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血液系统恶性可隆性疾病
(2)造血调节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M yeloid stem cells
Pluripotential stem cells Lym phoid stem cells
U n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s
Im m ature hem atopoietic cells
(一)、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下午,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月以上
病理性: (一)反应性增多: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
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的粒细胞 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等。 (3)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 (4)血液病 慢粒、真红、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某些恶性肿瘤 肺癌等 (6)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等 (7)其他 风湿性疾病等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粒、骨纤、慢性溶血及脾切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
Döhleih 小体: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犁形或云雾状,界限不 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m。常见于严重感染。
退行性变: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 核溶解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篮状细胞。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 细菌:伤塞
2、血液系统疾病 再障、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等
3、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线、放射线核素、化学物品、化学药物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积病
5、免疫系统疾病 SLE等
再生性左移:核左移+WBC
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轻度左移伴WBC略,N略,提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中度左移伴WBC,N,提示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伴WBC不/ ,提示极重度感染
退行性左移:核左移+WBC
见于再障、粒减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 严重感染(伤寒、败血症),机体反应低下时。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正常时,外周血N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核象变化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核左移 外周血中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
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等)的百分率超过5%。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染色(cell staining)异常
▪ 正常红细胞 ▪ 低色素性 (hypochromia) ▪ 高色素性(hyperchromia) ▪ 嗜多色性(polychromatophilia)
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何-乔小体 Howell-Jolly body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周围血涂片检查
▪ 红细胞大小异常 ▪ 红细胞形态异常 ▪ 红细胞染色异常 ▪ 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红细胞大小异常
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sphercyte)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AIHA等
wenku.baidu.com
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 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细胞(stomatocyte) 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1、按血红蛋白降低程度可分为: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低于正常最低值 90g/L-60 g/L 60 g/L-30 g/L 低于30 g/L
2、按红细胞形态及染色可分为:
▪健康人 红细胞数(106/ul): 血红蛋白(g/dl)=1 : 3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RBC与Hb成比例减少
如:RBC 3.2×106/ ul Hb 9.7g/dl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Hb减少明显
红细胞本身异常所致 酶缺陷 血红蛋白缺陷 膜异常
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 抗体作用
机械性损伤 生化、物理、化学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 包括温抗体、冷抗体等 异体免疫性 包括血型不相容性输血等
如:RBC 2.9×106/ ul Hb 7.1g/dl ▪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RBC减少明显
如:RBC 3.0×106/ ul Hb 10.1g/dl
正常红细胞 normocyte 直径6~9um
小红细胞 microcyte 直径<6um
大红细胞 macrocyte 直径>10um
3、按病因可分为:
(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 铁缺乏或利用障碍
2 、破坏增多
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异常或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破坏了红细胞 膜的完整性、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而被吞噬细胞辨认和清除或红细 胞的稳定性和细胞变形性减低,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解破 坏。
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造成的溶血。
临床意义
▪ 注意事项 1、患者全身血液容量有无改变 2、患者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 3、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RBC、Hb高于参考值高限
1、相对性:
由于各种原因(如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体液大量 丢失,血液浓缩所致。
2、绝对性: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真性)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 疟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及高温、砷、铜、蛇毒等
3、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急性失血容量达20%时即可有贫血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 人体每天排铁不超过lmg 每毫升血含铁0.5mg
二、红细胞形态检查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6 ~ 9um,中央淡染,其直径约为 红细胞直径的1/3 ~ 2/5,细胞膜面积约为145um2,最大可能容积 为180um3,实际容积为82 ~ 95um3。
生理功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 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 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
【参考值】 成人 (0.05~0.5)×109/L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成人外周血 E >0.5×109/L
(1)寄生虫病 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感染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 (lymphocyte,L)
单核细胞
(monocyte,M)
▪ 白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 ▪ 分类计数:外周血各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数
参考值
1、WBC 4.0~10.0*109/L 2、分类计数 在WBC总数正常前提下,
N 50~70% L 20~40% E 0.5~5% B 0~1% M 3~8%
类白血病反应
机体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表现为 白细胞总数增高﹐周围血液中出现幼稚细胞。是继发于某种疾病的 一种血液学异常。表现颇似白血病﹐随原发病的好转﹐刺激因素消 除﹐类白血病反应也迅速消失。
见于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外伤、休克
(二)异常增多: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消化道大出血、内脏破裂(如脾脏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5、急性中毒
外源性 化学品:药物 生物毒素:植物:毒蕈 动物:昆虫毒、蛇毒、河豚等
内源性 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6、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 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的产生 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
2、分叶过多(hypersegmentation) 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
在10叶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 rods) 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
1 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非淋系急性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 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超过3%。
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化疗后,炎症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检查
1、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
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出现: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空泡形成(vacuolizatien) 杜勒小体(Döhle bodies) 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卡波氏环
Cabot ring
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thocyte
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GRAN)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WBC)
1、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球菌最为明显
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程度、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局限、轻度感染
总数正常
N↑
中等程度感染
10-20×109/L
N↑↑
严重全身感染
20-30×109/L
N↑↑↑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12-36h内)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
3、急性溶血 缺氧、分解产物刺激BM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4、急性失血(1-2h内)
靶形细胞(target cell) 多见于海洋性贫血
镰状红细胞(sickle cell) 见于镰状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红细胞(dacrocyte,teardrop cell) 见于骨髓纤维化
棘形红细胞(acanthcyte)见于棘形红细胞增多症(acanthocytosis)
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 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大小不等: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N大小悬殊,内毒素作 用下骨髓前期细胞发生顿挫不规则分裂所致。
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 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银粗大,与B易混淆;有时又小而 稀少,散杂在中性颗粒之中。中毒颗粒为2~3个嗜天青颗粒的融合, 可能为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性,也可能是自噬体。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一种以红系增生 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MPD)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RBC、Hb低于参考值低限, 称为贫血(anemia)
m ature hem atopoietic cells
血液一般检查
红系的发育及代谢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骨髓
外周血
成熟红细胞
参考范围
▪
▪ 成年男性 ▪ 成年女性 ▪ 新生儿
Hb(g/L) 120~160 110~150 170~200
RBC(*1012/L) 4.0~5.5 3.5~5.0 6.0~7.0
(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
1、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细胞
2、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 (neutropenia) < 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 (agranulocytosis) < 0.5×109/L
▪ 生理性 多见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 ▪ 病理性 多由生成减少、破坏增多、意外丢失所致
1、生成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再障(AA) 纯红再障(PRCA)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血液系统恶性可隆性疾病
(2)造血调节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M yeloid stem cells
Pluripotential stem cells Lym phoid stem cells
U n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s
Im m ature hem atopoietic cells
(一)、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下午,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月以上
病理性: (一)反应性增多: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
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的粒细胞 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等。 (3)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 (4)血液病 慢粒、真红、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某些恶性肿瘤 肺癌等 (6)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等 (7)其他 风湿性疾病等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粒、骨纤、慢性溶血及脾切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
Döhleih 小体: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犁形或云雾状,界限不 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m。常见于严重感染。
退行性变: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 核溶解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篮状细胞。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 细菌:伤塞
2、血液系统疾病 再障、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等
3、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线、放射线核素、化学物品、化学药物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积病
5、免疫系统疾病 SLE等
再生性左移:核左移+WBC
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轻度左移伴WBC略,N略,提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中度左移伴WBC,N,提示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伴WBC不/ ,提示极重度感染
退行性左移:核左移+WBC
见于再障、粒减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 严重感染(伤寒、败血症),机体反应低下时。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正常时,外周血N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核象变化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核左移 外周血中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
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等)的百分率超过5%。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染色(cell staining)异常
▪ 正常红细胞 ▪ 低色素性 (hypochromia) ▪ 高色素性(hyperchromia) ▪ 嗜多色性(polychromatophilia)
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何-乔小体 Howell-Jolly body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周围血涂片检查
▪ 红细胞大小异常 ▪ 红细胞形态异常 ▪ 红细胞染色异常 ▪ 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红细胞大小异常
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sphercyte)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AIHA等
wenku.baidu.com
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 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细胞(stomatocyte) 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1、按血红蛋白降低程度可分为: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低于正常最低值 90g/L-60 g/L 60 g/L-30 g/L 低于30 g/L
2、按红细胞形态及染色可分为:
▪健康人 红细胞数(106/ul): 血红蛋白(g/dl)=1 : 3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RBC与Hb成比例减少
如:RBC 3.2×106/ ul Hb 9.7g/dl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Hb减少明显
红细胞本身异常所致 酶缺陷 血红蛋白缺陷 膜异常
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 抗体作用
机械性损伤 生化、物理、化学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 包括温抗体、冷抗体等 异体免疫性 包括血型不相容性输血等
如:RBC 2.9×106/ ul Hb 7.1g/dl ▪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RBC减少明显
如:RBC 3.0×106/ ul Hb 10.1g/dl
正常红细胞 normocyte 直径6~9um
小红细胞 microcyte 直径<6um
大红细胞 macrocyte 直径>10um
3、按病因可分为:
(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 铁缺乏或利用障碍
2 、破坏增多
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异常或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破坏了红细胞 膜的完整性、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而被吞噬细胞辨认和清除或红细 胞的稳定性和细胞变形性减低,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解破 坏。
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造成的溶血。
临床意义
▪ 注意事项 1、患者全身血液容量有无改变 2、患者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 3、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RBC、Hb高于参考值高限
1、相对性:
由于各种原因(如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体液大量 丢失,血液浓缩所致。
2、绝对性: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真性)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 疟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及高温、砷、铜、蛇毒等
3、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急性失血容量达20%时即可有贫血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 人体每天排铁不超过lmg 每毫升血含铁0.5mg
二、红细胞形态检查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6 ~ 9um,中央淡染,其直径约为 红细胞直径的1/3 ~ 2/5,细胞膜面积约为145um2,最大可能容积 为180um3,实际容积为82 ~ 95um3。
生理功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 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 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
【参考值】 成人 (0.05~0.5)×109/L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成人外周血 E >0.5×109/L
(1)寄生虫病 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感染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 (lymphocyte,L)
单核细胞
(monocyte,M)
▪ 白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 ▪ 分类计数:外周血各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数
参考值
1、WBC 4.0~10.0*109/L 2、分类计数 在WBC总数正常前提下,
N 50~70% L 20~40% E 0.5~5% B 0~1% M 3~8%
类白血病反应
机体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表现为 白细胞总数增高﹐周围血液中出现幼稚细胞。是继发于某种疾病的 一种血液学异常。表现颇似白血病﹐随原发病的好转﹐刺激因素消 除﹐类白血病反应也迅速消失。
见于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外伤、休克
(二)异常增多: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消化道大出血、内脏破裂(如脾脏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5、急性中毒
外源性 化学品:药物 生物毒素:植物:毒蕈 动物:昆虫毒、蛇毒、河豚等
内源性 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6、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 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的产生 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
2、分叶过多(hypersegmentation) 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
在10叶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 rods) 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
1 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非淋系急性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 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超过3%。
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化疗后,炎症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检查
1、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
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出现: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空泡形成(vacuolizatien) 杜勒小体(Döhle bodies) 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卡波氏环
Cabot ring
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thocyte
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GRAN)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WBC)
1、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球菌最为明显
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程度、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局限、轻度感染
总数正常
N↑
中等程度感染
10-20×109/L
N↑↑
严重全身感染
20-30×109/L
N↑↑↑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12-36h内)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
3、急性溶血 缺氧、分解产物刺激BM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4、急性失血(1-2h内)
靶形细胞(target cell) 多见于海洋性贫血
镰状红细胞(sickle cell) 见于镰状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红细胞(dacrocyte,teardrop cell) 见于骨髓纤维化
棘形红细胞(acanthcyte)见于棘形红细胞增多症(acanthocytosis)
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 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大小不等: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N大小悬殊,内毒素作 用下骨髓前期细胞发生顿挫不规则分裂所致。
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 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银粗大,与B易混淆;有时又小而 稀少,散杂在中性颗粒之中。中毒颗粒为2~3个嗜天青颗粒的融合, 可能为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性,也可能是自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