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研究
蒋 晓 云
5 1 0 9 2 5 广 州城建职业学院
摘 要 :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辰同社会实际工作 部门 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果说,这种合作对于 所有高等学校都十分需要,那么,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使则是不可或缺 的基本条件,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誉属性使然。因为, “ 校企合 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 色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 定. 性因素 。 关 键词 :高职院校;校 企台 作 ;探 索;研 究
校 企合 作模 式的基 本 内涵与现 实意 义 1 . 校 企合 作模式 的基 本 内涵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 《 教育建模 》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 对 什么 是模 式给 出 了一 个全 面 的定 性叙 述 : “ 模 式是 一种 重要 的科 学操 作 与科 学思维 方法 。它 是 为解决特 定 的问题 ,在 一定 的抽象 、 简 化 、假 设 条 件 下 ,再 现 原型 客 体 的 某种 本 质特 性 ;它 是作 为 中 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 法 。从 实践 出发 ,经概 括 、归纳 、综合 ,可 以提 出各种 模式 ,模 式 经 被证 实 ,即有 可能 形成理 论 ;也可 以从理 论 出发 ,经类 比 、演 绎 、分析提 出各种 模式 ,从而 促进 实践 发展 。模式 是客观 事物 的相 似模 拟 ( 实物 模式 ),是 真 实世界 的抽 象描 写 ( 数 学模 式 ),是 思 想观念 的形 象显 示 ( 图像模 式和语 义模 式 J 。” 2 . 校企合 作模 式 的现 实意 义 ( 1】 校企 合 作模 式 实现 了职 业教 育 本质 回 归。 校企 合作 模式 倡导 的 “ 产教 合 作 、工学 结 合 ”是 职 业 教 育职 业 性本 质 的 必 然要 求 ,也 是教 育 与生产 劳动 相结 合原 则在职 业教 育 中的具体 体现 ,实 现 了职 业教 育 的本 质 回归 。 传 统学 徒 制通过 “ 师傅带徒 弟 ” 、 “ 一对 一” 和 “ 自愿 自助 ” 的方式 ,在 工作 过程 中传 授经验 。一 方面 ,在 潜移默 化 中培养 学徒 的职业技能和情感 ,另一方面, “ 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 的 个 体差 异 因材施教 ,强 调 “ 在做 中学 、学 中做 ” ,可 视 为工学合 作 的 雏形 。随 着工业 化大 生产 的到 来 ,生产 方式 发生 了根本 转变 ,企 业 的规模 化 生产取 代 了传统 的手 工作 坊 ,传 统 的学徒 制在促 进人 的 全面发展 、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 教 育模 式开始 占主 导地位 。但 是 ,学校 教 育制度 的建 立使得 教 育与 职 业相分 离 ,理论 知识 与 实践知识 相脱 节 ,特 别是受 普通教 育模 式 的 影响 ,职业 教育 的职业 性本 质难 以彰显 。 ( 2) 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 “ 以就 业 为导 向 ” 的办 学 方 针 。 “ 以服务 为 宗 旨,以就 业 为导 向”办 学方针 的提 出 ,要求职 业教 育 必须 更新 人才 培养观 念 ,把就 业放 在极 其重 要的 位置 ,切实 从专 业 学科 本位 向职 业 岗位 和就 业本 位转 变 ,实现教 育 与就 业的对 接 。而 校企 合作模 式就 是贯 彻这 一办 学方针 的有效 途径 。 校 企 合作模 式可 使职 业 院校学 生获得 实 际的 工作体验 ,帮助他 们 顺 利就 业。在 人 才市场 上 ,诸多 用人单 位希 望 录用具 有一 定工 作 经 验 的人 员 ,这对一 直在 学校 学 习的学 生来说 是 不切 实际 的 ,但 通 过 校企 合作 、工 学结 合 ,使学 生在校 求学 期 间能有机 会 到企 业进行 年或 者 更长 时间 的顶 岗实 习 。按 照企业 实 际的生 产和服 务 要求参 加工作实践 ,获取工作经验 ,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 位 录用 新 员工所需 的工 作经验 。 3 . 校 企合 作模式 重构 了职 业教 育人 才培养模 式 通 过校企 合作 这 一模式 ,教 育界 和产 业界 联合培 养人 才 ,能彻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摘要:本文从中国联通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入手,通过企业、高职学院以及学生三方的合作,构建了三方共赢的三个结合、三员递进、三业一体的“3-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三方共赢教学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三方共赢——优选合作方三方共赢是指用人企业、高职学院和学生在寻找优选对方的过程中,三方通过深度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增长,和谐共赢的局面。

通过合作,可以产生资源的、战略的、文化的、品牌的和整合的等共赢价值。

中国联通公司是我国电信业的龙头企业。

中国联通,具有极高的品牌效益。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服务通信行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完成通信设备安装及通信检测、维修等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从事通信网络传输建设及通信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可为各自带来利益。

以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为联通公司输送合格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又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计划能顺利解决学生就业。

学院与用人单位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学院和学生都是利益攸关者,从而为三方的相互合作共赢提供了战略空间。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了突出能力培养的三个结合、三员递进、三业一体“3-3-3”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学院与联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联通班”,学院教师和联通公司工程师一起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切入点,依托通信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和联通公司,将学生在校3年共6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施和完善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职业工作过程的“3-3-3”的人才培养模式。

“3-3-3”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个“3”指“三个结合”,即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证书标准相结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拓展相结合;第二个“3”指“三员递进”,即从“操作员→技术员→项目主管”的人才培养过程;第三个“3”指“三业一体”,即“学业→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民办高校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以武昌工学院为例

民办高校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以武昌工学院为例

2 6・
科 技 论 坛
民办高校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 —
以武 昌工学 院为例
马华玲 赵宗坤 ( 武 昌工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5 )
摘 要: 民办高校在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不断的探 索和培 养 出符合 企业和社会 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 , 结合 民办高校的 电类专业 的校企合作现状 , 总结 了校企合作 中政 府、 企业 、 高校三 个方 面存在的问题 , 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 词 : 应用型转型 ; 校企合作 ; 民 办 高校 ;
的 问题 。
2 . 1缺少歧府 的政策监管 , 民办高 校寻找校企合作较难 。应 用 型转 型以来 , 虽然政府 也有相关条文引导 , 但相关 的法律和政策 以 及监管 等还不 到位 , 民办高校的 自身条件不 足 , 比如学生理论基 础 差, 动手和实践 能力培 养不 足, 除 了能胜任一些机械式重复 的工作 , 很少有学生能胜任研究型的工作 , 以至于很多 企业并不是很 积极 的 想与 民办高校合作。 解决的方法 : 地方政府应该 出台相应 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 和高 校共同培养应用型 ^ 才, 比如在德 国以法律 的形式规定企业对应用 型人才的培养 , 企业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 的培养是一种义务 。在新 加坡 , 政府 的政 策指引任其校企合 作中起到关键 的作 用 , 有效的保 图 2学 生 在 上 海 剑桥 科技 有 限公 司 实 习 障 了学校 、 企业 、 高校三方 的利 益 。国内对提高企业积极性 的的激 从 以下 几 个 方 丽来 解 决 该 现 象 : 励 政策有减 免税收 , 给予和 高校合作 的企业一些优惠 政策 , 但这些 ( 1 ) 根 本原 在于 民办高校现 目前 的电类课程体 系设置落后, 实 政策还远远 不够 , 政府应该更加深入 的具体的引导校企 合作 , 并 出 训 、 实践课程学时 太少, 无法达 到企业 技术研 究岗位 的要求 , 而企业 台相关 的法 律法规来保障学生 、 企业 、 学校 的三方 的利益 , 并 明确其 以追求利润为 目的, 没有办法将更好 的岗位 提供 给高校 。必须构 建 权 利和义务 。 企业 、 学校 、 政府之 间的关系可由图 1 表 明其三者的关 起以能力为 【 } 1 心的培养理念, 要满足实 际生产 和工程技术开发 的要 系: 求, 要全面改革落后的课程体系, 减 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和实训课 2 . 2校企合作流于表 面, 难 以深层 次长久合作 。在我校校 企合 时, 而传统的实践 课程安排的 内容相对简 单, 所 以应该结合企业 的 目 作中, 大 多采用的是 “ 顶 岗实 习” 的模式 , 大 多数学 生在第 7学 期开 前 对该专业 的需求而制定相关的实践题 目, 并且加大学时量, 保证学 始进入各企业的 岗位 , 但企业提供 的岗位大部分 与所 学专业并 不完 生 能完 成 相 应 的实 践 内容 。 全相符 , 比如剑桥科技提供 的岗位部分为储备 干部 , 有部分 岗位为 ( 2 ) 在课程体 系改 革中. 可 以邀 请企业共 同参与培 养 目标 和课程 车间技术 岗位 , 但对所学 的专业提升并不是很大。 体 系的设 置, 最好与企业槲关 型 师共 同参 与教研 和教改的项 目研 造成企业 提供 了岗位 , 学生参 与了实习 , 民办高 校就业率提 升 究 。企业工 程师能领 先清楚各个 行业 目前的领先技术, 可以指导高 并不高的原 因在于学生的满意程度不高 , 在 每年 的企业 实习调 查过 校 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 程中, 发现一 部分学生无法坚持 到整个实 习期结束 , 排 除小部分学 ( 3 ) 有企业参与的毕业设计 。部分转型高校试行 “ 3 + 1 ” 培养模式 , 生个人因素 , 大多数学生认为与 自己的专业 发展并不相符f 图2 ) 。 是 目前 比较成功的培养模式 , 即学生在三年 内完成理论课程后 , 第 基 金项 目 : “ 民 办高校 转 型与校 企项 目结合 的 电气 自动 化 实践教 学体 系研 究” 湖北 省 高等 学校 省级 教 学研 究 ( 项 目编号

邮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促进策略探索——以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邮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促进策略探索——以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及 增 值 业 务 部 多 次 合 作 开 展 了实 战 营 销 实 践 。本 活 动 由 经 管 系 教
户, 平均每 天营销 6 多户 , O 实际受 理 4 1 , 中优化版套 餐 2 9 8套 其 1
户 ,a 2套餐 1 2户, - 套餐 1 户 , 2 T一 0 xa 1 1 x 套餐 19户 , 4 套餐月价
值约 4 万元 , . 2 年价值约 5 . 万元。第一批学生共完成 3 6 0 4 9 条商家 信息的采集 上传工作 。第二批学生参 与信息推广工作 , 包括现场宣
传 与平台介绍 ,在 2 1个专业大 市场内对 3 8 34家客户进行信息推 广, 使得电信网站会员 的活跃度每 天都在 以上 百的数量增加 , 注 新 册商家会员 4 O户 ,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数字仍在继续增加。 安徽 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 系与中国电信股份公 司合 肥 分公司政企客户部、 互联 网及增值业务部 的多次合作 , 采取 了新 型 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 并且在合作过程 中 , 强了企业合作 的信心 增
校发展 的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体系有很强的实践 参考意义 。
1 安 徽 邮 电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校 企 合 作 模式 概 况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 简称“ 安邮” , )隶属于 中国通信产 业服务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 与多家电信移动运 营商有着 良好的长 期合作关 系, 有着很好 的行业背景 。本院 以面 向生产 、 建设 、 服务 、 管理第一线 , 为企业 培养 合格的高级应用 型技术 人才为 目标 , 极 积 利用行业背景为学生提供实训 机会 ,成立 了 “ 校企联合教育委 员 会” 先后与省内 2 , 4家地市通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实践 教学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 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 是指导学生理论联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专业 实践教 学体 系建设难 以适应新形势 下校企合作的 需要等 问题 。针对 上述 问题 ,我们 以电子信 息工程技 术专业 为基 础,基 于校企合作 ,对 专
业 实践教学体 系的构建和 实施进行 了全 面的研 究和探 索,取得 了显著的教 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实践教 学体 系 校企合作 项 目组成 ,而系列 的实训项 目是分层 推进 ,先易后难 ,层层递进 ,逐 步提高的 。二是从教学环节来看 ,按照 随堂训练 、集 中实训教学 、校 内生产性实训 、校外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来设 计实践教学 内容 ,并 形
践中加 以组织 实施 ,取得 了显著 的教学效果。
序分阶段逐步提高 ;二是职业素质 ;三是 就业创业能 力。通过创业 教 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 ,这是高职 院校 推动就业 的必 然选择 ;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_ I J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要紧紧 围绕这 些 目标来 设置实训的内容以及创建与其相适 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 系是我 国高等职 业教育 面临 的首要 问题 之一 ,
也是我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 临的主要瓶颈之一 。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 实践教学体 系构建要素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的创新 ,就是要 在校企 合 作平 台上 ,以实训项 目为主线 ,按照先易 后难 ,层层递进 的原则构建 实践 教学体系 ,并围绕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 教学 的组织 实施和运行 管理体 系 ,体现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的职业 性 、实践性 和开放性 ,最终 形成 以实践教 学为主线 ,理论 与实践相互 渗透 、相辅相成 、有 机融合
收入分配等人 、财 、物的统一管理权 l 2 J 。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摘要】校企协同创新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背景介绍、校企合作模式探讨、实践案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评价展望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实践案例,探讨了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并评价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校企协同创新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启示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行业需求匹配。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行业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结合,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高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背景介绍、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案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与展望、重要性、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校企协同创新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提出,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是校企协同创新的基础,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更加实用的培养。

实践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探讨校企合作的具体成果和效果,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正文2.1 背景介绍校企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活动,通过共同合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领域,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弥补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了解和影响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有助于企业培养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
烟台市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紧扣烟台蓝色经济区发展 需求袁带动校企技术合作尧共建共管专业尧开展典型合作项目袁探索出
一条校企共赢互惠袁 将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学院的教育利益紧紧捆绑袁 实现校企联姻的道路遥 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袁在学习中工作袁实现了高 职教育野教育尧培训尧就业冶一体化的大学生就业直通车计划遥
3 校企合作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渊1冤政策法规的缺失制约着校企深度合作的进程遥 虽然自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以来袁国家不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校企合作袁但是 这些政策法规都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袁而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细节上 比如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尧学院享有的权利尧参与教学的企业享有的优 惠措施等方面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遥 这就使得在校企合作教学的具 体开展过程中学院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袁企业则在有利可图时处于积极 状态袁无利可赚时则消极迎合遥
渊2冤 高职院校和企业现有的管理机制不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 展遥 目前我国的公立高职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袁企业是属于独 立的法人袁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由市场导向遥 而作为高职院校和企 业之间的桥梁作用的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力度不够袁使得校企合 作长期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袁 因而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权尧渊下转第 80 页冤
科技视界
酸冶袁其代表企业有丰原生化尧八一化工等遥 产品附加值不高袁同时特别 向化工一类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遥 蚌埠市对外贸易发展 仍主要依靠资源尧能源尧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袁资源和环境压力 较大遥 蚌埠市能源资源消耗大袁单位产品能耗高遥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袁 蚌埠市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遥 2.2.2 县域外贸发展不均衡袁总体规模偏小
以 2009 年为例袁怀远县累计实现进出口 558 万美元袁发生进出口 实绩企业 8 家曰五河县累计实现进出口 184 万美元袁发生进出口实绩 企业 3 家曰固镇县累计实现进出口 250 万美元袁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 3 家遥 三县总进出口额不足 1000 万美元且县域外贸发展的不均衡袁这 会制约蚌埠市的对外贸易发展遥 2.2.3 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下校企合作 的模 式和 长效机制 问题。通过分析 当前泉 州地 区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发展 规模和人 才需求. 索适合本地 高职院校 电子信 息类 专业 探 发 展 和 推 广 的 校 企合 作 新 模 式 。
【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 电子信息类 ; 校企合作 ; 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 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行着文化建设的功能, 履 其 泉州是我 国信息产业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 一。随着 旧城 改造 . 传 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 的劳 动者. 为推进我 国 统产业加速迁 出城 区. 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新 兴产业通过加大科技创 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 新力度 , 为泉州产业转型升 级的新引擎 . 成 以打造国家重点 电子信息 对于人才的需要 针 对具体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培养具有专 门 产业基地为 目标 . 依托现有 江南电子信 息高 新产业 、 泉州软 件园等专 技能 、 技巧和其他 实践能力 的高职毕业生_ 高等职业教育 相对于普通 业园区 , l 1 。 规划建设信息产业 服务总部基地 等若干专业 园区 . 整合构建 教育而言 更具有 “ 职业针对性 ” 与地方经济发展 的联 系更加紧密 。 “ , 其 泉州 市 电子 信息产 业园 区” 目前 已有的 电子信息 产业 园区主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这 种培养 目 不仅履行了文化教化 的功能, 标, 更重要 的 有 :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 区电子 信息特色产业 基地 、 泉州 ( 南安 ) 电信 光 是强调 了其 与经济建设功 能的紧密联 系, 现了科学发展 的全面性目 息产业基地 、 体 。 惠安绿谷 台商科技产业 基地、 丰泽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 安 高等职业教育 的这种全面发展 的 目 。 标 必然要 求其发展的方式是协调 溪莲 塘科技园 、 泉州 台商投 资区 、 泉州软 件园 、 台湾学者创业 园 、 洛江 的、 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上, 高等职业教 育应该定位 电子集中区等 . 这些 园区大都初具规模 . 吸引 了一大批著名 的包括 台 资企业 在内的电子信息类企业签约入驻园区 . 形成相关电子信息产 品 于一定的区域, 为一定的区域服务 高职院校人 才培养的途径 、 形式 很多 , 但校企合作模 式显示 了无 研发 、 设计 、 制造 、 装配 、 应用和销售等较 为完整 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比的优势 所谓校企合作 . 是指高 职院校与企业接轨 . 学校和企业 双 2本学院电子信 息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 新模式 . 方共 同参与人 才的培养过程 . 利用 学校和企业 两种不 同 的教 育环境 依 托泉州地 区快速发 展的 电子信 息产业 . 以两 岸 “ 大三通 ” 为契 和教 育资源 ,采 用课堂教 学与学生参 与实际 岗位操作 有机结 合 . 机 . 括台资企业在 内的行业企业 紧密合 作 . 以 与包 积极开展“ 职业能力进 培养 适合企业所 需要 的应用 型人才 的办学模式 . 即是一种 以市场 阶 、 目任务驱动 、 也 项 嵌入企 业行为 ” 的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 不 和社 会需求 为导 向的学校运 行机制 要使校企 合作模 式保持 长期 、 断推进 “ 企业专班 ” 培养工作 。根据泉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化管理局 、 电 良性 、 健康 向前 发展应从 校企合作 途径 、 合作 制度 、 作模式 做好深 子信 息产业 园区的产业规划指导 . 合 依托产业园区与福建神州 电子股份 入 的工作 [ 4 I 。 有限公 司 、 海通 电子设备有 限公司 、 立讯 电子有限公 司等泉州 区域 科 与其 它专业相 比. 电子信 息类专业具有其特 殊性 . 不仅重视学 生 电子信息龙 头企 业进行 紧密校 企合作 , 构建 “ 职业能力进 阶 、 目任 项 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 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的培养 电子信 息产 务驱动、 入企业行为 ” 嵌 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业是 我国国民经济 四大支柱产业 之一 . 也是我 国“ 十一五” “ 、十二五 ” 3本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 的实施 . 规划重点扶持的产业。随着电子信 息产业 的快速发展 . 电子信 息类 对 大一年级依托校 内实训基地 , 通过专业教育 、 企业见 习、 基础课程 专业人才 的需求不断增加 . 年来 . 这些 依托 院校 、 科研 院所 和企业 培养 教学等形式 . 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电子产品生产与工艺管理等职业基 了一 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 才 , 但与我 国信息产业 发展需求相 比, 有 本能力 :大二年级依托校 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课程 的教学 . 仍 培 很大缺 口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 养学生电子产品测试 、 检验与维修等 职业专业能力 ; 大三年级依托校 越 式发展 的客观要求 , 必须 了解 市场 、 适应 市场 、 托市场 和开发 市 外实训 、 依 实习基地. 过拓展课程教学 、 设计 、 通 毕业 顶岗实 习等环节 , 培 场 为了充分 了解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 才需求情况 , 掌握市场动态 , 提高 养学生从事 电子产 品设 计开发应具备 的适合本 区域 电子行业特点 的 办学 的针对性 、 准确性和适应 性, 必须深入基层 、 深入企业 , 行全面 、 职业综 合能力 进 广泛 的市场调研 . 以此作为专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当然 . 校企合作模式仅靠单一的合作形式是不可能长期有效地进 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 育的 日 益重视 . 市场经济 的快速发 行 本学院 电子信 息工程系在与本地 电子信息企业 长期 的合作模式 展.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也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 , 在合作的长效机 制方 中. 但 还邀请企业人士开展专业教育讲座 : 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 参 面还存在 障碍 , 主要为 :1 政策与法规 尚不健全 ; ) () ( 校企 双方难 以真 与企业技术项 目开发等 形式 . 2 不断 积累教师生产实践经 验 . 增强教 师 正形成互动双赢局面 :3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脱节 , () 难以适应 的市场意识 、 质量意识 和产 品意识 , 提高教师技术应用 与服务能 力 ; 要 企业需求 :4学生 职业素养不高 , () 难以适应企业需要 ;5 院校的教学 充分利用寒暑假 . () 组织教师参 加各 类新技术 、 职业 技能和各种教 师培 管理措施不强 :6 校企之 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机制 () 。 训 : 内实训基地实 行企校联办 , 校 采用“ 工学交 替” 形式培养学生对 专 泉州信息职业 技术学 院是泉州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 在对外交流与 业 岗位 的适用性 、 应用性 . 同时基地将面 向社会 和企业提供相关 技术 校企合作中具有 比较丰 富的经验和前期研究成果 . 尤其是电子信息类 服务 . 开展各项技术培训 专业 。 结合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 的特点 , 经过多年来 的努力 和实践 , 电 多年来 的实践证明 . 本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 系研究构建 的“ 职业能 子信息工程系已经探索 出一种适合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 同时也令 力进 阶、 目任务驱动 、 入企业行 为” 项 嵌 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能够有 效进 企业 、 学院 、 学生三者都 比较满意 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 并付诸实践 。现 行 . 值得长期发展和推广。 虽然该研究 已取得一定 的成效 . 由于多方 但 就多年来本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类专 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 究的工作 面 的原 因 , 展还未成熟 . 发 在实施过程 中还存 在一些不足 :1 工学结 () 经验做个总结。 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 够全面和深入 ;2校 内生产性实训和实验实 () 1 地 区 电子 信 息产 业 的发 展 规 模 与 人 才 需 求 . 本 训设备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快速发展 、 ( 不 下转第 4 4页 )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先后与富士康、大唐移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探索建立了一套值得推广的“五级渐进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为移动通信等相关专业订单班建立的需求方,企业尤其渴望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内设立订单人才培养班。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于2000年首届招生,先后与12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多次建立富士康PE专班等,8年培养人数达904人。

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培养取得出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与企业要求有差异。

学校教育理念与思想方面仍然落后,人才培养的重心依然放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岗位技能都不够重视。

另外,课程体系建设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一些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微缩版,没有本质区别,学校所开设的部分课程和企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欠缺,“双师型”教师匮乏。

很多教师理论素养和知识体系比较完备,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大多数非“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并不熟悉,对企业一线的相关技能不能熟练掌握。

订单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企业一线。

因此,订单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作者简介李小强(1977- ),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郑州,450046);李晨阳(1991- ),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助教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五级渐进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7SJGLX157);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645),主持人:李小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小强 李晨阳摘 要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班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存在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差异大、“双师型”师资匮乏、订单班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

“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
活跃 的 教学 过 程 中形 成 自主学 习能 力 ,提 高其 方 法能 力 及社 会 能力 。
7 教学手 段 多样化 、 在 教 学 手 段 上 充 分利 用 教 学 课 件 、 教 学 录像 、 现 场 实 践、
网络 资 源教 学 等 灵 学 生 的 自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 革 的 关键 。 实践 基地 建 设 直 接关 系到 实践 教 学 照 企 业 的管 理 制度 ,制定 了相 关规 章 制度 和 员 工工 作 手 则 ,明 以企 业 为主、 质 量 ,对于 高 素质 人 才 的 实践 能 力和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培养 有 着 确具 体 的工作 岗位 与职 责 以及奖 罚措施 。在考 核时 ,
通 过对 课 程 的开 发 建 设 ,将 《 务 办 公 自动 化 》课 程 建设 商
以现 代企 业 的 办 公事 务 为 教学 项 目,学 习的 内容 即 为 实 际 成 教学 理 念 先进 ,项 目化 课 程结 构 科 学合 理 ,教 学 内容 符 合 高 工作 的 内容 。典 型 工 作任 务 由课 程 组 教 师和 企 业人 员及 专业 课 职 人才 培养 目标 需 要 ,教学模 式 设计 行 之有 效 ,课 程标 准 齐全 , 教 师 共 同确 定 , 由课 程组 教 师 进行 整 合 、序 化 ,形 成 完 整 的项 教学 方 法灵 活多样 ,项 目化教 材具 有 特 色 ,教 学 实践条 件完 善 , 目教 学 内容 ,充 分体 现 了项 目设计 的 科 学性 、 与企 业 实 际工 作 教学 资 源和 自主 学 习 资源 丰 富 ,教学 成 果 丰硕 的优质 课 程 ,达 的融合性 。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学校 为辅 ,按照 对 员工 的考 核 方法 ,参考 学 生实 习 日记 、总结 、

高职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高职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墼_ 。 I _ |
_ 。
根据 经 济 发展 特 点 和 对技 能人 才的 需 求情 况 ,把 工学结合作 为高职 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 革 的 重要 切 入 点 。 通 过 实 践 ,研 究 校 企 合
作有效 方法 ,解 决校 企合 作过程 中 出现 的 问 题 ,探 索培 养 出高素质 的人才 ,建立校 企合
管理 、 学生管理、 教学要求、 实习考核规章 制度 、过 程管理等全套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 市场需求探索教学 改革措施 ,及 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课程设置。 开发 出各
种 工学 结 合 的 实 践 教学 校 本 课 程 。 利用与企业合作机会进行新技术、新
职业人到社会人” 的角色转化 , 受到一定的
制约 。 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 ,市场 经济 与教 学 计 划 难 以 协 调 。 实 习 时 间 与就 业 难 以统 一 协 调 。 企 业 与学 校 合 作过 程 的 矛盾 , 实 岗 位性质难是定位。学生兴趣短暂 与企业难
以融合 。
2 电子 类校 企合 作主 要的模 式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吴弋 曼 张铮 吴红梅 魏滨 杭 州职业技 术学院信息 电子 系 5 o 1 1o 8
实 施 电子 类 校 企 合作 的 关 键 和 难 点 是 在与行业 、企业之间 “ 如何合作”? 目前 , 校企合作模 式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 企 合作 模式 ,远 没 达 到 深 层 次 合 作 。 1 些 有 益 的 尝试 。 展开电子类 “ 双证融合”培养 “ 双高” 人 才 的认 识 与 实 践 的 研 究 ,探 讨 电 子 类 j “ 双证融合”培养模式 。 组织了对 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专业人 才 需 求 状 况进 行 了调 研 工 作 。 写 “ 子类 编 电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方案” 为专业培 , 养人才提供有效的依据 。 发放 了 电子 类 企业 进 行 “ 企 合 作 、 校 工 学结合”调研 问卷 。 对 周 边 的 区 域 近 几 十家 企 业 电子 类 火 中型公司现场 考察 ,建立实习基地的合作 关系。 选择适 合 自己专业 特色的企业 合作 , 安排学生现场 参观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 毕业实习。 典 型 案 例 与成 效 : 找到学校 、企业双方的共赢点 :选择 合适的 、 专业对 口、 能提升核心能力的需求 电子 类 企 业 建立 合 作 关 系 。 专业 人才培养方向按 电子类企业所需 确定 ,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 员会和实 _指 】 导委 员会 。 与企业技术 、管理人 员共同编写教9 币

关于高职IT类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

关于高职IT类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
21 F R CE C EC O O YI O MATO N IN
O高校讲坛 0
科技信息
关于高职 I T类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
范欣楠 王 颖 ( 京吉 利大学 信息 工程 学院 中 国 北 京 北 12 0 ) 0 2 2
【 摘 要】 校企合作是 高职教育发展 的必然趋势 , 目前不少高职 院校 I 但 T类专业的校 企合作仍与深层次的高级 阶段相距甚远 。 本文以北京 吉利 大学信 息工程 学院为例 , 据 自身特点 , 根 结合信息工程学院一校的一方和信息 中心~企的一方各 自的优势 , 学生设计 实习岗位 , 为 开展 深 度校 企合作 . 为探 索和 实践工学结合的人 才培养模式提供 了新思路 。
【 词】 关键 民办; ; 高职 深度校企合作
识 最好能够寻找到与学校有共 同利益 的企业单位 . 让其参 与到实 习 岗位设计 过程 中来 . 不仅提供具 有学习价值 的实 习岗位 . 而且设计符 目 . 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 阶段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 合实际的岗位学习方法。 《 其次 , 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地点分散 、 困难 管理 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 1 — 0 0年1 2 022 0 》 强调 职业教育要“ 实行 工学 结合 、 的问题 . 可以借鉴“ 中厂 ” 校 的实习实训模式 . 分调动学校 的一切 资 充 校企 合作 、 顶岗实 习的人才培 养模 式” 并“ , 鼓励企业 接收学生实习实 源. 取得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 各部 门的积极 支持 和配合, 在校内建立 训”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 的必然趋势 , 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 出 大量实 习岗位 。 的客观要求 . 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 的内在需要 。但 目 前不少高职 结合北京吉利大学的情况 . 我校为浙江吉利集 团出资的民办高职 院校 I 类 专业 的校企合作仍处 于浅层次 的初级 阶段 和中层 次的起步 T 院校 . 内职能部门信息中心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 理的重任 . 校 阶段 . 与深层次 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针 对当前校企合作 的一些 弊 每年都需要 向社会采购大量网络类硬件设备及信息化软件 . 并肩负着 端, 本文 以j 京吉利大学为例 , 出了学校职能部门信 息中心和教学 E 提 整合学 校各二级学院 网站 、 全 校提供 如学生满 意率调查 等类信息化 向 单位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为学生设计实习岗位 的校企 合作模 式 , 索 应用的任务 信息 中心与承担教学任务 的信息工程学 院联 手合作 . 为探 解 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决了企业 与学校没有共 同利益的问题 . 也解决 了实习地点分 散带来的 管理问题 . 为建立优质实 习单 位提供 了重要 的政策支持和物质 、 力 人 1 存在的问题 保证 当前高职院校 与企业 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 . 多的是学 校联 系 比较 些企业 . 然后 安排学生去那里实习。 而 , 然 校方多是考虑如何调动企 3 深度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业的积极性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 , 而对实习教学的组织和效果关 注 如前所述 . 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 院( 以下 简称学院 ) 与信息 中 不多 , 由此引发了一 系列问题 。这种合作方式 由于校企双方 缺乏共 并 心分别担任校 、 的角色 . 企 共同合作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实现方法 同的利益, 学生仅仅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 ,很难学到专业所 需要的知 信息中心可以提供 高质量 的 、 具有学 习价值 和意义的实 习岗位 . 满足 识和技能。同时- 由于管理上 的不足 , 往往使 这种合作 出现学校 、 企业 、 以下条件 : 工作内容包含 了完整的工作 过程 , 包括从 确认 工作任务 、 计 学生都不满意的局 面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划、 决策 、 实施 到评价反馈等所有环节 , 有机会 尝试 改进 自己的职业 且 11 实习时间安排问题 . 行动 : 岗位工作没有过大时间压力 , 工作进程具有较 大 自由度 : 如果需 目 前高职 院校大多实行 的是在校学 习+ 校外实 习的教学模 式, 学 要, 实习学生可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 , 随时暂停 工作而进行学习 . 工 生低年级在校内学 习基本功后 . 高年级参加校外 实习 这种 方式的缺 作岗位有相应 的学习条件及与 同学 、 家( 专 包括教 师和企业实践专 家) 点是学校在安排低年 级学生教学活动时仍然存 在与“ 工作 ” 节的现 脱 交流的可能。 信息 中心网络管理部门和软件开发 部门都能够提供这样 象. 教学很容易陷入“ 理论为 主” 理论与验证性 实验结合 ” 或“ 的传统模 的岗位 . 比如信息 中心工程师选择一些 已在使 用的校园信息化软件产 式。 品. 将部分原始开发版本 交给 由专业教 师带 队的学生 团队. 由其进行 1 工作 岗位缺乏学习价值 . 2 开发和完善 . 这样 既确保 不影响信息 中心 目前的正常工作 . 又能够为 目前高职院校 在与企业合作 中. 很多只是 简单地 将学生安排到企 学院提供真实的、 有实践意义的项 目, 为学生提供专 业教师 、 能够 企业 业任意 岗位上千活 . 的岗位不满足“ 这样 工作和学习一体 化” 要求 .学 “ 线工程师的双重指导 . 同时在实习团队的开发过程 中还可能产生能 习价值 ” 高. 不 这样 的校企合作也就 只停 留在了形式上 的学校 与企 业 够促进信息中心工作 的产 品 合作 . 没有 体现教 育的内涵 . 不能够为学 生的体面就业甚 而职业生 涯 另外 . 学院还可 以牵 头成立“ ”“ ” 校 、企 双方认可 的专业指 导委员 发展服务。可以说 , 企业提供高质量的“ 工作和学 习一体化” 的实习岗 会, 并制定 相应的工作章程 . 为推进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 提高人 位, 甚至必要时设 计这样 的岗位 , 无疑隐含了很 大的人力 成本、 时间成 才培养质量。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包括 学校和学院主管教学领导 、 本 . 以在这一点上 . 与学校通常没有共 同利益 . 所 企业 也不愿意承担相 信息中心主管领导 . 及学 院骨干教师 、 息中心具备丰 富实践 经验的 信 关责任 。 工程师。 专业指导委员会职责是 :1 密切关注社会对高职 院校人才培 () 1 经济问题 . 3 养要求 的变化 , 对学 院的办学思路 . 人才培 养 目标 、 专业建设 、 课程计 校外实习大多是校方 主动 出击 、联系 这样企业便掌握了一定的 划修订提出专业 咨询意见和建议 , 供学院决策 :2参 与人才培养的过 () 主动权 . 且校外实习或多或少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产生一定 程, 对办学模式 、 过程提 出意见和建议 , 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3 () 的影响和干扰 . 不少企业需收取学校的费用或只给予学生象征性的补 对信息中心提供 的实 习岗位进行考核 . 引导其与学院一同建立优质实 助 且校外生活会额外增加学生 的经济负担, 也使学生参加校外实习 习资源 ;4督促信息 工程学院 以自身为主导 , () 寻求信息 中心 的帮助 和 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合作 . 融企业培训 和学校教学于一体。 开发 和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 程 1 学生管理问题 - 4 由于学校教师数量 的限制彳 多实 习点上往往 只有 一个 实习教师 4 总 结 艮 ( 至没有 ) 队 , 在实习点的安全 、 甚 带 学生 生活 、 纪律 、 交通及工作关 系 北京吉利大学根据 自 身特点 , 结合信息工程学院~校的一方和信 协调等 问题 的管理 , 在漏洞 。 都存 息中心—企 的一方各 自的优势 、 特点 , 为学校开发优质实 习基 地提供 帮助 .融实践教 学基地 和生产基地一体。 将产学合作 中心建设成为一 2 解 决 思 路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模块 。该 模 块 具有 明确 职 业 价值 取 向 , 以能 力本 位 和 就
业 导 向为 教 学 内容 ,并 将 职业 资格 证 书 纳入 该模 块 ,使 职业 资格 标 准 与专 业 课 程 标 准相 衔 接 ,直 接 反 映 高职 教 育 的职 业 特 征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采 用 学 工 结 合和 顶 岗实
的校 企 合作 办学 模 式 。 企业 不 断 发 展 壮大 ,企 业 经 营者 越 来 越 倾 向采 取 “ 单 式 ”教 育 的方 式 ,进 行 人 才 储 备 订 和 定 向培 养 ,避 免 人 才选 择 的盲 目性 和 局 限性 ,有 利 于
做 到 专 业 设置 与企 业 需 求相 协 调 、技 能 训练 与 岗位 要求 相 协 调 、培 养 目标 与 用人 要 求 相 协 调 。校 企 合 作 、 订 单 培 养 是 我 国 高职 教 育 人 才培 养 的 新 途 径和 新 模 式 。 电子 信 息 工 程 技 术专 业 以服 务 为宗 旨 , 以就业 为 导 向 ,按 照 “ 学 结合 ”人 才 培 养模 式进 行 改 革 ,积 极 开 展 “ 单 工 订
麓 教学园地
孙 菊 胡 韩 王 秋 高 电信 工 技 专 订 式 才 养 式 探 与 践 世 亦 伟 艳 : 职 子 息 程 术业 单 人 培模 的索 实
4 3
高职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专业订 单式 人 才培养模 式 的探 索与实践术
孙世菊 胡亦 韩伟 王艳秋 北京 10 1 005
步奠定 了中 国作 为全球最大 移动 电话 用户 国家 的地 位 。 产 业增长 强劲 ,社会 对 电子信 息类专 业技 术人才 的 需
求 旺盛 ,相应 地对人 才培 养质 量也提 出更 高 的要求 ,而人 才培 养质 量取 决于 科学 、合 理 的人才 培养模 式 的构 建 。 电子 信 息工程 技术专 业 以 目前 和未来 电子 信息 行业 生产 、 管 理、销 售 、维修第 一 线工作 人员 的素质 与能 力为 导 向,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具体形式、优势、难点以及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化,包括实习就业、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

合作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难点,如信息不对称、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双方合作意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推行项目评估机制。

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具体形式、优势、难点、促进、发展前景、总结1. 引言1.1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推动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人才和科研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壁垒等问题。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育人、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实现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使校园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产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校企合作建设长效机制的相关探究

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校企合作建设长效机制的相关探究

89作者简介:张伟(1986— ),男,汉族,江苏苏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信息化所带来的改变也十分的明显。

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从学生的校园生活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都随处可见信息化的手段[1]。

同时,在教学的发展与规划上,也利用当前信息化的优势,让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提升。

从结合当前技术的发展以及目前教育领域的变化来看,未来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方向信息化校园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应当牢牢把握这个契机,从顶层开始设计发展方向以及制度,提升信息化对于校园建设以及发展的积极性影响。

结合当前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上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首先,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校企合作模式,校际之间的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越来越为积极的作用[2]。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强化院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沟通,院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同时更好的跟踪辅助学生校企合作课程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其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当前教师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的手段给教师实现各种教学效果带来更好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提供教师更具有时效性的教学资源,让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得到极大地改善[3]。

因此,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将教学方式的提升作为重要的一个方向进行发展。

再次,信息化校园应当为学生服务,不仅为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体验。

因此,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在于校园的学生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化相关设备的配备。

这是学生顺利地接受并融入高职院校校园生活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计算机专业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备受瞩目的领域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面临着不断改进和革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便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方面的一种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共同的教学计划、实践课程和项目指导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使学生接受到更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出更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的人才。

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对实际操作和技术实践的掌握。

而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设计相关实训课程和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资源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能够及时反馈市场变化和实际需求。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校可以更多地借鉴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这样既可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也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渠道。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建立起实际的职业关系。

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为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提高这一模式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与培训企业订立培训合 同,整个培训 过程 由行 业协
纵观 国外产学研 结合 ,校企合 作办学 发展 职业
教育 的典型模式 ,大致有德 国 “ 双元制 ”模 式 、美 国 “ 合作教育”模 式 、英 国 “ 工读交替 ”模 式 、澳 大利亚 “ A E”模 式 、 日本 “ 学 合 作 ” 模 式 。 TF 产
成人 教育工作会议 ” 中指出 ,校企合 作可 以解决 当 前职业教育发展 中的一系列 相关 问题 ,高职 院校要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努力 开创职业 教育科 学发展 新
异 ,使其 在校企 合作 的具 体操作上 各有其 特征 ,但
是概括起来 ,主要呈现 为三种不 同的模式 :一 是 以
局面 。我 国高职院校 只有 不断探 索与实践 校企合 作
部 门成为职业教育 的主要组织 者 。它将学 生在企业
与办学 ,如学校 管理 、专业 设置 、师 资培养 、教学
的培训纳入学校 的教 学计划 ,学生 以接受学 校教育
本文是成都职业技术学 院 2 0 0 9年度高职教育研究重点课题—— 《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研究 》 阶段成果之


( )战略思考不足 一 我 国 目前 已形成 的校 企合作 大都是学校 为求生
存 、求发展和适 应市场 经济 的要 求 ,而主动 向企业
寻求教 育合 作 伙 伴 ,而 较 少 有 真 正建 立 在 优 势互
养模式和评价模式 的关 键环节 ,同时他把职业 教育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 发展规划 ,促使 了职业教
课题编号 :C S8一 4 。 J0 O 4
作者简介 :黄永久 (9 9一) 16 ,男 ,成都 职业 技术 学 院科 研处 副处 长 、副教授 。研究 方 向 :汉语 言文学 、高教研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究主要从分析 高职院校 “ 校 企合作” 模 式的本质 内涵与现 实意义 出发 , 整理 当前关 于校 企合作 的模 式类型 , 并探 索其 具体的 实践方
式, 以期为今后 高职 院校 “ 校企合作 ” 的深入进行提供相应 的参考 。最后 , 笔者就该模 式在 实践过程 中所遇到 的问题 , 提 出了 自己的

离 职皖 敕“ 校芷合作’Βιβλιοθήκη ’ 模 式 硇 搽 索 与 实 跬
山 东省 科 学 院情 报研 究所 王珏琛
[ 摘
山 东凯 文科技 职 业 学 院 聂媛 媛
要] 目 前, 越来越 多的 高职 院校在人 才培 养的过程 中, 尝试 采用“ 校 企合作” 的模 式 , 以 实现教 学 目标与市 场需求的接轨 。本研
学校 教师对所教 内容的感性认识 ; 另一方面 , 企业直接提供 各岗位上综 合 素质较 好 、 业务 能力较 强的人 员作 为指导教 师 , 直 接指 导学生 的操 作 。第二 , 共 建课程设 置。主要 是指校企双 方围绕共 同教学 目标 的要 求, 大胆 实行 课程改革 , 对专业进 行岗位工作分析 , 确定课程 的结构 、 内 容, 并开 发专业 教材 , 以确保 课程教 学 的质量 。第三 , 共建实 训基 地 。 主要从 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出发 , 共 同建立与 教学理论 、 技能训练 、 职 业素养培 养 、 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 的一系列教学基地 , 完成 对人 才的一 条龙打造服务 。 三、 高职 院校“ 校企 合作” 办学的思路与展望 1 . 开展校企合作 , 选择合适企业是关键 实行校 企合作 , 最终是要 实现学校 、 学生与企 业的合作 共赢 , 其教 学 的开 展是与企业 定位密切 相关的 , 因此 , 要开展 校企合作 , 选择 合适 的合作企业 是关 键。首先 , 学校要有 自己的教学 目标定位 , 要 明确 自身 的办学条件 。第 二 , 了解企业 的发展理念 、 规模 、 技术及发展趋 势 , 寻求 可长远发展 的合作 对象。第三 , 寻求深层合 作。从 目前来看 , 大部 分高 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 的过程中 , 还处 于较低层 次的合作 , 没有进行 深入 的探讨 , 特别是管理专业 等涉及企业核心 内容 的部分 , 在学生人企 实习 过程 中 , 并不能参 与其 中, 较 多 的还 只是单纯 的基层 工人性 质的操作 , 这对培养 技工性质 的人才较 为有效 , 但 并不能很好 地进行 管理层 面的 人才培养 。 2 .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 价是完善教 学过程 的重要手段 之一 , 特别 在高 职院校校企 合作的教学过程 中 , 对于所涉及的教学 主体 、 内容较 单一的课堂教 学来 说更为复 杂 , 且关 系到校企合作 的进一 步展开 , 因此 , 健全 完善的教学 评价是很 有必要 的, 一方面 , 它能够及 时反映学生 的学习情况 , 有利 于 教师对其进行相应 的指导 , 以促进下一步学 习环节 的顺 利进行 ; 另一方 面, 及时准确 的教学评价 , 还能够使学校及企业反思 自己在教学过程 中 的不足 , 从 而进行调 整 , 以更好 地实现教学 目标 。从评 价 的内容来看 , 首先是对教学 目标及培养 方案的评价 ; 其次是对 教学过程的评价 ; 再 次 是对学生 的学习质量评 价 、 教师 的教学质 量评价 ; 最后 , 还包 括对毕业 学生在企业 中的表现评价 。 3 . 实施“ 一体化” 教师培养 般来 说 , 高职院校 的教 师多为直接从高校毕业 的学术型人才 , 具 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 而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 的高校 教育 , 它注重对人才 实践能力及 职业技能 的培养 , 因此 , 从教师 队伍来看 , 高职 院校教师还 缺乏对职业 的感性认识 , 无法切 身体会所 教内容 。从 现有 的校企合作 模式 中也可看 出 , 大部 分企业都 承担着为 高职院校提 供职业技 术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当下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最后就如何进行电子信息专业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开展、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率做出了研究尝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电子信息专业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该着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体现高职办学特色,并将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

部分高职院校一直秉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形成了集招生、科研、教学、就业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应该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创建供学生实践的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生产实践管理机制,推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首次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中叶,当时欧美国家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的手段,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当时德国所采取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法国独创的“学徒培训中心”制度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都较为成功。

校企合作制度是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是其主要特征,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既充分利用了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又没有忽视学生理论教学资源的运用,把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建设人才。

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培养模式:1.基地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这一模式中,学校具有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决定权,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来进行。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建立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实训基地,企业是其首要选择。

学生通过在企业参加实习活动,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经营状况,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设计和制作各种电子产品,这不仅能改善实践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双向性培养模式。

企业和学校之间要加强沟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出最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市场需要,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员工来校任课,学校也派遣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结果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

3.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首先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签订订单协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企业需要。

企业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如资金、专业教师以及实践设备等。

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所签订的订单协议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工作。

4.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

这一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到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参加实习;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业参加实习活动。

这一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企业参加实习,有利于学生巩固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一旦在实习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客观上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企业培养人才。

权威调查研究显示,在将来的五年之内,我国将会有超过一千万家企业需要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学生,国内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数将会突破三百万。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从另一角度来看,企业一定要紧紧围绕在市场周围,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参加培训的机会。

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在培训员工时所需要的费用。

2.有利于减轻高职院校的压力,培养优质教师。

校企合作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校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更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方案,实现社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完美结合;第二,学校通过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大大减少创建实践基地所需要的资金;第三,教师素质能够获得更大幅度的提升。

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最终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第四,为学校提供了方便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稳定的实训场所。

学生可以在企业内部参加实习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往实习教学分散、学生难以管理等难题。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学生动手参与实际生产活动,为理论知识提供了运用机会,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未进入社会之前先得到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还能够得到企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能大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再次,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道德修养、专业水平以及身心发展等,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才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比如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都不能单纯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形成并发展。

三、推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1.明确培养目标,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识。

第一,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

企业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一切机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学校可以安排科研人员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过程,将最新的生产技术提供给企业,对企业的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等。

企业逐渐会认识到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寻找校企合作共赢点。

不仅要立足于校企双方需求,努力寻找一种最佳的合作方式,把学校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注重满足企业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双方的合作方式不能单一化,应该从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及保证双方利益最大化出发,寻找最恰当的合作模式。

2.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保障机制。

第一,落实政策支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政府应该支持校企合作,设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如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在税收上享有一些优惠,还可以适当给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予补偿。

这能够使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不仅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第二,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参与的机制。

只有政府、企业以及高职院校三方的诚心合作,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实现。

政府可以在中小企业设立实训基地或者产品研发中心,促进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实现。

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方面和技术方面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利于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3.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提升高校自身实力。

第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与企业合作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要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程时间之外,也要注重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二,加强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设置课程专业的时候要将眼光放长远,应该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后再确立相关专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具体方案之前应该与企业做好协商工作。

第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或者经验丰富的员工聘任为本校的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四,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培训新员工,也能够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过程;还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员工提升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使企业获得较大利益。

4.提升责任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

第一,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念。

企业要形成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认识,看到校企合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大大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提升企业的责任意识。

企业之所以选择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是利益推动的结果,所以高职院校要使企业明确看到其在校企合作中得到的利益。

企业如果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会逐渐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共建企业特色实训基地。

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应该认真感受企业的文化特色以及劳动环境,这样才有助于自身创新能力、责任感的形成。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所建设的实践基地应该尽可能展现电子企业的职业氛围,比如可以仿照公司设置不同的部门,每一个部门都由企业人员、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

与此同时,教师建立与电子信息专业“产学结合”的实训内容,并体现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

最终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岗位需求,把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巧妙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获得一定利益。

四、结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供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电子信息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充分感悟到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要在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的平台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最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1]方立友.谈高职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4(4).[2]胡秋初.校企合作在突破高职教育发展瓶颈中的主要作用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2(1).[3]刘小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J].正德学院学报,2009(1).[4]徐雪峰,杜文龙.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9(1).[5]杨艳芳.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钟汉华.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