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培养基的使用特点和微生物接种方法
实验五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
![实验五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4ed9f60242a8956bece476.png)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一目的要求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划线分离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菌落(活菌)计数法。
2.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学会微生物的一般培养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1) 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平板分离法。
在食品发酵工业中,通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选育优良的微生物菌种,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食品卫生管理方面,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必须将微生物单一分离出来,加以鉴别和研究。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的分离和接种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技术之一,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否则使得微生物实验毫无意义。
三实验材料1.菌种: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毛霉、曲霉、青霉等含菌样品。
2.培养基: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斜面、平板)、肉汤蛋白胨液体培养基、蔡氏琼脂培养基(斜面、平板)。
3.土壤(自带)或其他物品;无菌水,无菌培养基,无菌吸管,无菌三角瓶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微生物的分离技术1. 平板划线分离法借助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在平板的表面分散开,以获得单个菌落,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倒制平板→制备含菌样品稀释液→划线→倒置适温培养→观察记录(1)倒制平板:将固体培养基熔化→冷却至 50-55℃→注入培养皿内 15ml(无菌操作)→旋匀→静置凝固→即成平板→在皿盖边贴标。
(2)含菌样液制备:样品少许(1-10g),加入盛有无菌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菌悬液即可,能直接划线的样品(如体液、黏液、污水等),可省去这操作。
(3)划线:左手持平板,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以无菌操作取样,迅速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轻轻划线(切勿把平板表面划破)。
然后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37℃,培养24-48 小时,观察平板上出现的现象,注意菌落的形状,并做记录。
霉菌和放线菌的接种、培养及形态观察
![霉菌和放线菌的接种、培养及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d91327402768e9951e738a6.png)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霉菌,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并了 解其基本形态特征.
2、掌握培养基配置,无菌操作,接种与培养,
显微镜观察等各种综合微生物技能的运用。
二、实验原理
1、微生物接种方法:接斜面、接平皿、接三 角瓶。
2、微生物的培养方法:静止培养、振荡培养。
二、实验原理
1、放线菌(玻璃纸法):
制备培养基 倒平板 放玻璃纸,铺平
制菌悬液
培养7d
涂布菌液
28℃倒置
制片观察。
2、真菌(载片法): 准备湿室 融化培养基 整理湿室
点接孢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加水棉球
覆培养基
28℃保湿培养7d
加盖玻片
镜检。
3、形态观察
• 观察内容:
霉菌、放线菌的营养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孢子丝、分生孢子 头、分生孢子、孢子梗、足细胞 等的形态和结构。注意不同微生
物典型结构形态的区别。
五、注意事项
1、本实验步骤均应无菌操作; 2、倒平板时,摇动培养皿要轻,以免溅出;
3、铺玻璃纸时,涂布棒冷却后,才可与玻璃 纸接触;
4、加盖玻片时要轻压,使培养物均匀的分布 在盖玻片下; 5、取玻璃膜观察时,取放线菌最薄的地方; 6、培养时,培养基滴半滴,以保证一周后结 果理想。
3、放线菌的培养观察方法: 插片法、搭片法、玻璃纸法。 4、霉菌的培养观察方法:载片培养法。
三、实验器材
1、器皿:湿室、镊子、平板、无菌滴管、
显微镜、涂布棒、移液器、滤纸、水棉球载 玻片等。 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半固体PDA 培养基。 3、菌种:5406链霉菌、黑曲霉、青霉。
四、实验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培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4be82e9650e52ea541898f0.png)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培养技术一、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目的:掌握微生物接种和分离纯化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内容: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学习斜面接种及穿刺接种等无菌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在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是在互为依赖的关系下共同生活的。
因此,为了取出特定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必须从中把他们分离出来。
微生物接种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实验和相关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
无菌操作是微生物接种技术的关键。
接种是将微生物或微生物悬液引入新鲜培养基的过程。
由于实验目的、培养基种类及实验器皿等不同,所用接种方法不尽相同。
斜面接种、液体接种、固体接种和穿刺接种操作均以获得生长良好的纯种微生物为目的。
分离培养微生物时,要考虑微生物对外界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
即选择该类微生物最适合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在分离、接种、培养过程中,均需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杂菌侵入,所用的器具必须经过灭菌,接种工具无论使用前后都要经过灭菌,且在无菌室或无菌箱中进行。
三、材料及器材(一)菌种: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
(二)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试管斜面,肉汤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固体培养基试管斜面,肉汤固体培养基平板,查氏培养基试管斜面,查氏培养基平板。
易(三)仪器及其他工具: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镊子,酒精灯,火柴,酒精棉,试管架,标签纸,恒温培养箱等。
四、方法与步骤(一)接种。
1、试管菌种转接:试管细菌菌种转接主要用于菌种的活化、分离、纯化。
(1)将菌种试管与待接种的试管培养基依次排列,挟于左手的拇指与其他四指之间,用右手的无名指与小指和手掌边拔出棉塞并挟住。
(2)置试管口于酒精火焰附近。
(3)将接种工具垂直插入酒精火焰中烧红,再横过火焰3次,然后再放入有菌试管中,在管壁上停留片刻待其冷却。
(4)取少许菌种置于另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接种方式把菌种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
(5)取出接种工具,试管口和棉塞进行火焰灭菌。
(6)重新塞上棉塞。
(7)烧死接种工具上的残余菌,把试管和接种工具放回原处。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8cd4e1f27284b73f3425043.png)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一、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的混合基质。
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础,甚至是任何与微生物有关工作的基础。
注意事項–灭菌锅的使用①加水盖过底部铁板—②放入东西—③关门—④調整溫度時間—⑤关紧泄压阀灭菌結束後,等压力降回零時才可打開門進入灭菌锅之物品,蓋子不可關太緊或太鬆拿滅菌後物品請記得帶耐熱手套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营养物质:N源、C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常用的N源:蛋白胨、牛肉膏、肉浸汁、酵母膏常用的C源:糖、醇类物质(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菊糖;醇类:甘露醇、卫茅醇、甘油)水: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凝固剂:琼脂、明胶、血清等抑制剂:1、作用:鉴定细菌、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待检菌的检出率2、种类:盐类:氯化钠、氯化锂、氰化钾、亚碲酸钾(钠)、亚硒酸钠等染色剂类:煌绿、蔷薇酸、结晶紫、孔雀绿、孟加拉红、玫瑰红胆盐类:猪(牛、羊)胆盐、混合胆盐、三号胆盐、去氧胆酸盐、胆石酸盐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指示剂1、作用:用于指示鉴别细菌可否利用分解糖醇类物质和含氮化合物,产酸产碱的能力。
2、常用的指示剂:酚红、溴甲酚紫、中性红、中国蓝、甲基红、复红、伊红、美蓝、孔雀绿等。
培养基的类型:●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1、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培养、鉴别性培养2、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检验杂菌、计数、保藏、生物测定3、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微生物的动力,有时用来保藏菌种4、脱水(商品)培荞基:脱水培养基也称为商品培养基、预制干燥培养基。
●将各种营养成分按比例配制完全,制成脱水的干粉状,装瓶出售;使用时只需按比例加人定量的水溶化、灭菌便可。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增殖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1、增殖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分离接种实验报告
![分离接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f8109e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07.png)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分离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3. 提高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接种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纯种微生物。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稀释分离法:通过将微生物群体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稀释,使每个稀释度内仅含有一个或几个微生物细胞,然后选取单菌落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2. 选择培养法:根据微生物对特定条件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所需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实现分离纯化。
三、实验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等;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琼脂糖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3. 试剂:无菌水、无菌生理盐水、无菌酒精、无菌接种环等;4. 仪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等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2)将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和琼脂糖固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配制,并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3)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等菌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复苏,并制备成菌悬液。
2. 微生物分离接种(1)稀释分离法① 取无菌接种环,蘸取菌悬液,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划线;② 重复上述操作,使菌悬液在平板上形成一系列平行线;③ 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④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选取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2)选择培养法① 将菌悬液接种于琼脂糖固体培养基平板上;②在平板上加入适量抗生素,使平板成为选择培养基;③ 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④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选取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3. 纯化培养(1)将单菌落挑取至新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2)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确认纯化成功。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35f24a602020740bf1e9b20.png)
穿刺接种技术:用接种针从菌种斜面上挑取 少量菌体并竖直穿刺到半固 体培养基中;
接种无菌操作步骤
1. 将菌种斜面和待接种新鲜斜面夹在左手 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大拇指按在两 只试管中间。右手旋松棉塞,便于拔出; 2. 右手拿接种环,竖直伸入火焰中,环端 及伸入试管中部分均充分灭菌;
I
冷却至 45℃左右
每皿约倒入15ml
肉汤培养基
II
III
0.2ml 0.2ml
0.2ml
微生物的计数
血球计数法 平板活菌计数法
计繁殖数法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 或丝状微生物产生的孢子
血球计数法
一、实验原理
血球计数器是一特制的厚载玻片,上面 刻有一定面积的方格,将盖玻片盖上后,由 于两者之间存在着距离使之形成一定容积的 小室。滴入待测样品后,使样品均匀充满小 室,在显微镜下计算小室内的菌数,换算成 单位体积的样品中所含的菌数。
度。
思考题
1.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通常采用那些方法,并说明个 方法的特点。
2. 什么叫微生物的污染?如何防止? 3. 从两种方法计数得出的菌液浓度是否一致?分析
误差产生的原因,由此比较一下两者的优缺点及 各自的适用范围。 4. 平板活菌计数中,为何选择生长有25~250个菌 落的平板?
碰到火焰,以免烧死菌体 6. 血球计数器要洁净干燥,滴入菌液时在盖玻片与
载玻片间不能有气泡 7. 血球计数时显微镜光线不宜太亮
实验安排(三人一组)
斜面接种:每组三支 液体接种:每组三支(大肠、四联、枯草各一支) 穿刺接种:每组二支(四联一支、变形一支) 平板划线分离:每人划一块平板(混合菌液) 稀释分离:I、II、III各一块平板(混合菌液) 血球计数:写出小格数目,并算出酵母菌液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68ff160bceb19e8b9f6ba45.png)
(二)穿刺接种
用接种针挑取菌种(针必须挺直),自培养基的 中心垂直地刺入半固体培养基中,直至接近管底, 但不要穿透,然后沿原穿刺线将针拔出,塞上试管 塞,烧灼接种针。
五、实验结果 1、待接种菌种培养长出后,看划线是否标准 2、观察穿刺接种生长状态 六、思考题 1、什么是无菌操作 2、接种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实验七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一、实验目的熟悉微生物的无菌接种技术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接种是将一种微生物移接到另一灭过菌 的新鲜培养基中,使其繁殖生长的过程。
方法有:斜面接种、液体接种、平板接种、穿 刺接种等。
无菌操作:培养基灭菌后,用灭过菌的无菌工 具将含菌材料接种于灭菌培养基上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c) 2、培养基: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
4、右手拿接种环通过火焰烧灼灭菌,在火焰边用 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小指和无名指分别夹持 试管帽,将其取出,并迅速烧灼管口。
5、将灭菌的接种环伸入菌种试管内,先将环接触试 管 内壁或未长菌的培养基,达到冷却的目的,然后再 挑取少许菌苔。将接种环退出菌种试管,迅速伸入 待接种的斜面试管,用环在斜面上自试管底部向上 端轻轻地划直线,勿将培养基划破,也不要使环接 触管壁或管口。
牛肉膏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 3、器材: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四、操作步骤
(一)斜面接种
1、在斜面试管上,用记号笔写上 将接种的菌名、日期和接种者;
2、点燃煤气灯;
3、将菌种试管和待接种的斜面试 管,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无 名指握在左手中,并将中指夹在 两试管之间,使斜面向上,成水 平状态,在火焰边用右手松动试 管塞,以利于接种时拔出。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1a45cd1aef8941ea76e05cf.png)
注意: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我们只要把蓝色字体部分写在实验报告上即可,黑体字部分自己看一下。
由于11-13周为教学质量检查周,督导随时可能来查,所以预习报告还是要写。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真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一、微生物的接种技术1 目的1.1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1.2 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2 基本原理将微生物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在无菌条件下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为接种。
接种的关键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穿刺接种、平板接种和固体接种等。
3 实验材料3.1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玫瑰暗黄链球菌、曲霉、荨麻青霉的斜面培养物3.2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及高氏1号培养基的斜面和平板3.3 试剂:5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3.4 仪器与其他用品酒精灯、记号笔、试管、橡胶塞、试管架、接种环、培养皿、超净台等。
4 操作步骤4.1 斜面接种法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传代活化、纯化培养、鉴定或保存菌种。
通常先从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或挑取斜面,液体培养基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
操作应在无菌室、接种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4.1.1准备工作将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之间,菌种管在外侧,接种管在内侧,斜面向上管口对齐,并能清楚地看到两个试管的斜面,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
4.1.2接种环灭菌右手持接种环柄,将接种环垂直放在火焰上灼烧。
镍铬丝部分(环和丝)必须烧红,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将除手柄部分的金属杆全用火焰灼烧一遍。
4.1.3拔管塞和烧烤试管口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拨出试管棉塞,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可能沾污的微生物。
4.1.4接种环冷却和取菌将灼烧灭菌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内,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基上,待冷却后再从斜面上刮取少许菌苔取出。
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
![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754186f09b89680203d825f5.png)
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微生物实验中的接种、分离和培养操作步骤一、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分离、接种方法。
2、掌握无菌操作基本环节。
二、实验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呈混杂状态存在,要获得所需菌种,必需从中把它们分离出来。
在保存菌种时不慎受到到污染也需予以分纯。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似的,即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并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以分散状态存在,然后使其长成一个个纯种单菌落。
然而上述工作又离不开接种,即将一种微生物移到另一灭过菌的培养基上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1、恒温培养箱。
2、接种环、玻璃棒、吸管、酒精灯。
3、培养基(上次实验配制的)。
4、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
四、方法步骤(一)接种的操作1、斜面接种(接金黄葡萄球菌)(1)操作前,先用75%酒精擦手,待酒精挥发后点燃酒精灯。
(2)将菌种管和斜面握在左手大姆指和其它四指之间,使斜面和有菌种的一面向上,并处于水平位置。
(3)先将菌种和斜面的棉塞旋转一下,以便接种时便于拔出。
(4)左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以火焰上先将环端烧红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其余部位也过火灭菌。
(5)用右手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将菌种管和待接斜面试管的棉花塞或试管帽同时拔出,然后让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过烫)。
(6)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接种环在试管内壁或未长菌苔的培养基上接触一下,让其充分冷却,然后轻轻刮取少许菌苔,再从菌种管内抽出接种环。
(7)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
从斜面底部向上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
有时也可用接种针仅在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线来作斜面接种,以便观察菌种的生长特点。
(7)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
从斜面底部向上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
有时也可用接种针仅在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线来作斜面接种,以便观察菌种的生长特点。
(8)接种完毕后抽出接种环灼烧管口,塞上棉塞。
实验报告细节接种
![实验报告细节接种](https://img.taocdn.com/s3/m/8c53d8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5.png)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熟悉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接种是将一定量的纯种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已灭菌的培养基上的过程。
无菌操作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接种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微生物特性进行。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培养基:LB培养基、PDA培养基等。
3. 仪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1. 无菌操作台准备:提前清洁无菌操作台,用紫外线灯消毒20分钟。
2. 菌种复苏:将保存的菌种从冰箱取出,用接种环在菌种管中轻轻挑取少量菌落,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
3. 培养基制备:按照实验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分装于试管或培养皿中,高温高压灭菌。
4. 接种操作:(1)斜面接种:将无菌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挑取适量菌液,沿斜面管壁涂抹,使菌液均匀分布在斜面上。
(2)平板接种:将无菌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挑取适量菌液,滴加于平板中央,用无菌涂布棒均匀涂布。
(3)液体接种:将无菌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挑取适量菌液,加入无菌试管中的培养基中,充分振荡混匀。
5. 培养观察:将接种后的试管和培养皿置于适宜的培养箱中,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斜面接种:菌落生长良好,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符合实验要求。
2. 平板接种:菌落生长良好,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符合实验要求。
3. 液体接种:菌液澄清,无沉淀物,菌落生长良好。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微生物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无菌操作技术在实验中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掌握了不同接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d26c7a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1.png)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遗传等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实验室培养。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原理1.营养物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因种类而异,一般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
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有不同的要求。
2.培养基:培养基是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培养基。
3.培养条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温度、pH、氧气、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室培养时,需要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调整培养条件,以利于其生长。
4.无菌技术: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技术包括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等。
三、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方法1.液体培养:液体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使其在液相中生长繁殖。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量繁殖微生物,常用于生产发酵产品、制备菌种等。
2.固体培养:固体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使其在固体表面生长繁殖。
固体培养适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分离纯化微生物等。
3.深层培养:深层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于含有固体填充物的液体培养基中,使微生物在填充物表面生长繁殖。
深层培养适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特性等。
4.挂壁培养:挂壁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于培养瓶内壁,使其在瓶壁表面生长繁殖。
挂壁培养适用于研究微生物的附着、生长特性等。
5.模拟自然环境培养:模拟自然环境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于模拟其自然生长环境的培养基中,使其在人工环境中生长繁殖。
模拟自然环境培养适用于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特性等。
四、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应用1.微生物分离纯化:通过实验室培养,可以从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分离纯化出特定的微生物种类,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微生物细菌接种培养实验报告
![微生物细菌接种培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9d55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e.png)
微生物细菌接种培养实验报告一、实验介绍微生物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实验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细菌接种培养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细菌接种培养实验是通过将细菌接种到含有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繁殖。
细菌在培养基中繁殖所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源、氮源、磷源和微量元素等。
根据不同的细菌,培养基的成分也不同,需要根据实验的需要加入不同的营养成分。
三、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和其他营养成分,将培养基均匀地倒入培养皿中。
2.接种细菌取一支已经生长好的细菌,用吸管沾取适量的细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
如果需要进行斜面培养,可以用细菌接种环将细菌接种到斜面上。
3.标记培养皿在培养皿的盖子上标记好实验的日期、细菌种类等重要信息,避免混淆。
4.封闭培养皿用透明胶带将培养皿的盖子封闭,避免细菌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生长。
5.培养将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根据需要调节恒温箱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培养需要3-5天的时间。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操作规范、注意卫生,避免细菌的污染。
2.在接种细菌前,要先消毒接种器具,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污染。
3.在标记培养皿时,要将重要信息标注清楚,避免混淆。
4.在恒温箱中放置培养皿时,要将不同种类的培养皿分开放置,避免细菌之间的交叉感染。
5.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器具和培养皿的消毒和清洗工作,避免细菌的残留和传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培养皿的观察和细菌的生长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如果细菌长成了光滑、湿润的菌落,可以说明细菌在培养基中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
如果发现有异常生长或变异的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
六、实验总结微生物细菌接种培养实验是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基础操作,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
![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6380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2.png)
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首先,最常见的接种方法之一是平板接种。
平板接种是将微生物接种在富有营养物质的平板培养基表面上,通过均匀涂抹的方式使微生物均匀分布在培养基表面。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微生物营养需求较高的情况,可以有效地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进行平板接种时,需要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外界的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其次,液体接种是另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液体接种适用于对微生物生长环境有一定要求的情况,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实验条件。
在液体接种时,需要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通过摇床或培养箱等设备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模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对于一些特殊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是斜面接种。
斜面接种是将微生物接种在培养基斜面上,通过均匀涂抹的方式使微生物均匀分布在斜面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有一定要求的情况,可以更好地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
在进行斜面接种时,需要注意斜面的倾斜角度和培养基的均匀涂抹,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上述常见的接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接种方法,如深层接种、滴定接种等,它们适用于特定的研究需要,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总的来说,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接种、液体接种、斜面接种等多种形式,科研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
在进行接种时,需要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外界的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接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微生物的研究和实验,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五 微生培养基配制与灭菌
![实验五 微生培养基配制与灭菌](https://img.taocdn.com/s3/m/fb33ce7fdd36a32d737581ef.png)
1、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2)无菌室的消毒和防污染 每日(使用前)紫外线照射(1~2小时). 每周用甲醛、乳酸、过氧乙酸熏蒸(2小时). 每月用新洁尔灭擦拭地面和墙壁一次的方式进行消毒。
2、超净工作台
超净台的使用与保养: (1)风速保持在0.32-0.48米/秒; (2)使用前开启紫外灯照射30分钟以上; (3)让超净台预工作10-15分钟; (4)使用完毕后,用70%酒精将台面和台
培养基和玻璃器材的灭 菌方法
培养基和玻璃器材的灭 菌方法
紫外线灭菌法: 一般30W灯管,9m3空间,距地面2m每次打开紫外线照射0.5h, 就使室内空气灭菌。若照射紫外线时先喷洒石炭酸等化学消毒剂, 可增强灭菌效果。紫外线虽有较强的杀菌力,但穿透力弱,即使 一薄层玻璃或水层就能将大部分紫外线滤除,因此只适用于空气 及表面杀菌。
煮沸消毒法
灼烧灭菌
100℃、5~6min
干热灭菌
巴氏消毒法
接种环、接种针等 金属用具
方法
70~75℃、30min
耐高温需保持干燥的 物品
化学药剂 80℃、15min
160~170℃ 1-2小时
高压蒸汽灭菌
紫外线
培养基,
酒精、氯气、石炭酸等
100KPa、 121℃、15~30min
湿热灭菌的优点
湿热灭菌法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 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水的传热能力比许多非导体的
注意事项 – 生物性废弃物
生物性废弃物
放至正确位置以 便灭菌
二、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 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培养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2e7d572bceb19e8b9f6ba23.png)
实验六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培养一、目的要求1.理解和掌握微生物接种、分离基本技术的原理与操作要领。
2.熟悉微生物接种、分离的无菌操作过程。
3.了解微生物需氧培养的方法。
4.学会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各种培养性状。
二、实验原理1. 微生物接种指将微生物纯种或含菌材料转移到另一营养基质上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目的可采用的不同的接种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斜面划线法、浸洗法、涂布法、倾注法、穿刺法、点植法和影印法。
2. 微生物分离指依据微生物的特征,采用各种方法从含菌样品中获得由单一个体(如单一菌体或孢子)或一段菌丝生长繁殖形成的微生物群体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分离法、稀释倾注平板分离法和单细胞分离法。
平板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方能得到。
3. 微生物培养指微生物被接种到营养基质后,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过程,分需氧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本实验所做的需氧培养法,是采用生化培养箱和恒温摇床进行的。
4. 微生物的培养形状培养性状是微生物在培养基上所表现的群体形态和生长情况。
平板菌落特征、斜面和液体培养特征、半固体穿刺培养特征等培养性状,是鉴定微生物的重要形态学依据。
菌落是由单个或少数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生长繁殖所形成的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菌落形态会因菌种不同或菌种相同但所用培养基、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实验5细菌的接种及分离培养
![实验5细菌的接种及分离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ddc996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7.png)
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和特征
01
菌落形态
观察并记录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形态,如圆形、椭圆 形、不规则形等。
菌落特征
02
03
菌落大小和颜色
记录菌落的色素、透明度、边缘 形状、表面特征(光滑或粗糙) 等。
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大小和颜色, 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不同种类的 细菌。
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
1 2
生长曲线绘制
观察与记录
定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记 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信 息,以便后续分析。
分离纯化
对于需要分离纯化的细菌,可 采用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方 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一菌 落。
保存菌种
将分离纯化后的菌种进行保存 ,以便后续实验使用。可以采 用甘油管藏、冷冻干燥等方法
进行保存。
04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 成功地分离培养出了纯种的 细菌,并观察到了其在不同 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具
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 培养条件 | 菌落数 | 生长情 况|
实验总结
| --- | --- | --- |
| 温度37℃、湿度适宜 | 120 | 良好 |
| 温度4℃、湿度适宜 | 0 | 无生 长|
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细菌之间的差异,探究其原 因。
结论总结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关于细菌接种及分离培养的结论, 并指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足之处。
05 注意事项与实验总结
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外界细菌污染。
使用后的器材和培养基应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学习细菌的接种及分离培养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显微观察技 术,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培养条件。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生物选修一知识点考点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生物选修一知识点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1efd3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c.png)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生物选修一知识点考点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生物选修一知识点考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生物选修一知识点考点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
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
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
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下次实验
请各位同学认真预习以下内容:
微生物的快速生化鉴定 p120 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p204
今天的实验
菌种:大肠杆菌、沙门菌、青霉 采用无菌操作进行移植 学会分区划线 所有平皿和试管必须有标记 18-24小时(真菌下周观察)观察试验结 果,描述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细菌培养 特征
步骤
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接种大肠杆菌,一个 接种沙门菌
LB液体移植 普通琼脂:分区划线 麦康凯:分区划线 半固体:穿刺 克氏双糖:先穿刺后接种斜面 接种沙保劳氏培养基
三糖铁琼脂或克氏双糖铁
三糖铁琼脂含有乳糖、蔗糖、和葡萄糖,蔗糖:区别普
通变形杆菌(+)、沙门氏菌(-)
克氏双糖铁成分 蛋白胨; 牛肉膏 ; 酵母膏 ;乳糖 ;
葡萄糖; 氯化钠 ; 柠檬酸铁铵 ;硫代硫酸钠 ; 琼 脂 ;酚红为指示剂,黄色为产酸,红色为产碱 观察克氏双糖接种后斜面、底层产酸、产气、产H2S的情况, 通常大肠杆菌斜面不产酸、底层产酸产气、不产H2S
操作步骤
1,先将目镜测微尺装入目镜中,方法是:先拨出目镜,旋 下目镜上的透镜,然后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旋好目 透镜,并装上镜筒。 2,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刻度朝上,观察。 3,先低倍再高倍观察,旋转目镜测微尺,使其刻度与镜台 测微尺刻度线平行。移动载物台推动器使目镜测微尺的0点 与镜台测微尺的一条刻度线重合,然后于另一端找重合线, 计算两端重合线之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各有几格, 重复三次,按公式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微米)=(镜台测微尺两重合线格数 ×10 ) /目镜测微尺两重合线格数 4,取出镜台测微尺,取酵母菌悬浮液1滴于载玻片上,盖 上盖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进行测量菌体的大小(测20个 菌体,求平均值)。
2.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家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营养和生 理条件的几乎无穷尽的组合形式可应用于从自然界选择出特 定微生物的需要。
常用的选择培养基
S.S琼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分离用培养基)
组成成分:乳糖、胆盐、柠檬酸铁、柠檬酸纳、煌绿、 中性红、硫代硫酸钠等,强选择性抑制大肠杆菌,分 离沙门菌 煌绿、胆盐、柠檬酸纳抑制非肠道菌 大肠杆菌分解乳糖而产酸,使胆盐析出,菌落中 心浑浊呈深红色,柠檬酸铁可使产生硫化氢的菌 落呈黑色 硫代硫酸钠缓和胆盐对沙门氏菌的有害作用,中 和煌绿、中性红的毒性,使大肠杆菌的红色菌落 更加鲜艳
常用的选择培养基
麦康凯培养基
乳糖、胆盐,弱选择性,中性红,分离肠道致病菌 中性红指示剂 pH感应范围6.8(红色)到8.0(黄色) 分解乳糖产酸,菌落颜色呈红色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分解乳糖,菌落颜色与培养基相 同 胆盐有助于沙门氏菌的生长,抑制其他细菌
常用的选择培养基
沙门菌常用的培养基: 亚硫酸铋琼脂平板(BS): 含有煌绿、柠檬酸铋铵、亚硫酸钠、硫酸亚铁, 具有强选择性,分离沙门氏菌 HE(Heetoen): 柠檬酸铁铵、去氧胆酸盐、硫代硫酸钠、麝香 草酚蓝和复红,分离肠道致病菌
菌落的描述:形态、表面和边缘特征
同一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平板上形成不同的特征菌落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使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单个菌落的基本方法:
1、稀释倒平板法 2、涂布平板法 3、平板划线法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2、涂布平板法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使用较多的常规 方法,但有时涂 布不均匀!
微生物培养
Culture: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纯培养物: 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Pure culture 通常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以重复的结果
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1.5%-2.5% 半固体培养基; 0.2%-0.75%
微生物大小测量原理(P48)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其形态特征之一,也是鉴定的依据之一。 在研究工作中有时要测定显微镜下微生物细胞的大小,使用 工具为显微测微尺。 显微测微尺有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是一块 可放在目镜内的园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 100等分的小格,其目镜测微尺经过镜筒光学系统后,其每格 尺寸随镜筒长度变化而变化,也随放大倍数而变化,因此必 须选定显微镜及放大倍数。然后用已知长度的镜台测微尺来 校准,计算出物镜下接目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然后才可用 接目测微尺直接测量标本的长度和宽度。镜台测微尺是一中 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其每格长度为10um,是专 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
真菌(青霉)
实验报告
作业 1,根据使用显微镜写出: 目镜倍数 ,物镜倍数 ,目镜测微尺 两重合刻度 格,镜台测微尺两重合刻度 格,故目镜测微尺每格为 μm。 2.所测菌体,其长度为 μm,宽 μm 。
思考题
1、无菌操作的关键步骤包括有哪些? 2、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 的菌落特征各是什么?为什么? 3、分区划线的目的是什么? 4、接种真菌的培养基有何特殊要求?
实验五
微生物接种方法及微生物 测量方法
实验目的与要求
(p9/32)
强调无菌操作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掌握微生物移植、纯化的基本方法 了解不同微生物在同一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及同一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掌握几种常用的鉴别、选择培养基的使用 了解显微测微尺的构造;掌握应用显微测微 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与技术
1、稀释倒平板法
操作较麻烦,对 好氧菌、热敏感 菌效果不好!
利用L棒进行涂布
3、平板划线法
3、平板划线法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厌氧罐
厌氧手套箱
二、选择培养分离
对微生物群落中数量占少数的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 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
三、选择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高温下培养:分离嗜热细菌;
培养基中不含N:分离固氮菌;
培养基加抗生素:分离抗性菌;
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被抑制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牛奶平板: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颜色反应:分离特定的菌株;
待分离的微生物的生长特 征明显不同于其它微生物
琼脂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菌落(colony): 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 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 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 生长群体
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菌苔(lawn)
无菌操作: 火焰附近(酒精灯、煤气灯)进行
物( 成 进形 的 行状 菌 不 分、 落 同 类颜 或 微 、色 菌 生 鉴等 苔 物 定) 一 在 的, 般 特 重可 都 定 要以 具 培 依成 有 养 据为 稳 基 对定上 该的生 微特长 生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