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文学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讨论: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二)结论: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一)讨论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二)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文学概论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 文学具有形象性,是一种感 性的具象化的意识形态 • 形象性既是文学在表现形态 上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语 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生活语 言的标志。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为什么 需要形象来表现? • 文学用形象来表达是因为,审美的感 受、体验和领悟往往难以用概念语言 来捕捉和表达,形象语言则有可能解 决这种矛盾。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 2.中西理论家论形象 • 老庄:言不尽意 • 《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 •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 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
2.虚构与文学的主体性: • 艺术虚构使文学既要面对现实,又要 表现理想和追求、个性与情感,由此 形成文学虚构的主体性特征。 • 主体性是文学虚构活动所形成的一种 特质。
三、虚构与艺术真实
文学的主体性: • 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 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 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 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 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 的意识现象和创造活动。
二、审美与文学
•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点,说明实践 活动含有两种意义和内容: • ①社会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满足物质生活的 需要,同时也围绕着实践进行历史活动。 • ②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 合规律性”的统一,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利 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同 时使人类实践活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目的进发 )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LOGO
一、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二、文学的审美性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四、文学的形象性
五、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LOGO
一、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本体的解构危机 文学观念变迁 文学观念与本体 (二)文学观 念的历史变迁
(三)解构时代 的“本体论”危 机
(一)何谓“ 文学观念”与 “文学本体” ?
一、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何为“文学本体”? 1、文学本体并非实体性的具体存在物,不是事 物,也非关于文学的抽象本质,而是一个问 题,即关于文学如何存在、怎样得以存在的 问题。(Being) 2、侧重的是文学如何、怎样存在,关注世界、 作家、作品、读者、媒介等多种因素是否在 场,如何在场等动态内容。 3、因此,‚文学本体‛绝非一个抽象静止的命 题,而是在具体历史语境中,随着观念的变 迁而有所变更。
20
文学观念和文学本体
4、侧重于读者与文本关系—— “实用 说”与接受美学
(1)实用说 实用说的文学观是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 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手段。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文学观念的种类
文学概念三义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 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 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 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 面语言作品。如一些政论散文。
11
文学观念和文学本体
1、侧重于世界与作品关系——再现说 模仿再现说是西方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文学 观念,强调文学(文艺)对生活的反映和依赖关系。 赫拉克利特:“艺术摹仿自然”。创造源于摹仿。 柏拉图:现实摹仿理念,艺术摹仿现实。 亚里斯多德: 一切艺术都是摹仿,可“照事物本来 的样子去摹仿”,也可描述出“可能的事”,艺术 摹仿遵循“可然律”和“必然律”,具有真实性。 达•芬奇、莎士比亚:艺术象镜子一样忠实地复现现 实世界。 别林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本质。 思考:”再现说“文学观有何合理之处和局限?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ppt
“性灵”说
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难 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 所流露者也”。强调:为人不可有我;作诗不可以无我。
“神韵”说
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 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 “得意忘言”。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 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醋),非 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ó (盐),非不咸也,止 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jù 辍chuò (匆忙吃完)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 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 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 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3、各分支之间的地位关系: 文学理论指导和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 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 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是文学的普遍的规律。 具体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 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然而,对于文学的理论认识和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解读方法也层出不穷。
本章将介绍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与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文学理论教程的基础。
1.文学观念的定义与演变文学观念是指对于文学这一现象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还包括对于文学的概念、功能和意义的思考。
文学观念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思潮。
在西方,文学观念在古代就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于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则更加复杂,如《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论著作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都对文学观念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本体的构成与变化文学本体是指文学的实际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式和文学创作理论等。
文学本体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诗歌和戏剧形式出现,而在现代,小说和散文则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
同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学本体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中国文学强调追求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而西方文学则注重表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因此,对于文学本体的研究需要考虑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的关系结论: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于文学观念和文学本体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
因此,学习和研究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文学理论教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literature):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imitation):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形象。
意象(image):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类型,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语象(verbal icon):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文学理论导引》参考资料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导引》参考资料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内容提要”资料库文学理论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对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文学理论学习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早期的文学观念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反映。
在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因为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了不同的解释。
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理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认识文学的方式。
中国文论的“感物说”和西方的“摹仿说”属于这种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客观说”文学观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
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多样性。
但不同的文学观念之间也有共识,即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意识到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承认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越来越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从文学史上看,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成为人们最初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重要标准。
文学概论 文学的观念
4、“客观说”(形式说)
客观说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 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 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 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从文学构成上说,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 体,西方的“客观说”强调的便是文学作品 存在的方式,将文学形式作为关注的中心。 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 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 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
2.从西方文学史上看: 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在西方是浪漫主义运动 之后的事情。 1800 年之前, literature 这个词和它在其他 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 者‘书本知识’。”
(二)几种文学观念
共时性的看,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 了一个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文学 是什么:
中国古代: “观物取象”说;(《易 系 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由此看,西方的“摹仿”说和东方“观物 取象”虽然各有其背景和含义,但共同地 强调文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方面的。
上是 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 是诗人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 · 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 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 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 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 鲁迅《腊叶》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这种观念代
表是形式主义的文学观。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二、审美与文学
1.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2.文学是“人学”两方面的含 义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1.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 于想象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建构艺
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艺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3.“感物说”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用生生 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来解 释文学何以发生的。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4.西方的模仿说主要是在亚里斯多德的 《诗学》中有阐述。
“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
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 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 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
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5.实用说这种文学观“把艺术品主要视为
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 并常常根据能否达到目的来判断其价值。” 6.“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 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7.“ 客观说”文学观重视形式、技巧、语言 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 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
象的媒介。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
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3.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都有 可能受语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受语言的 文化内涵的影响。 4.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 对文 学活动的制约上。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这是思考艺术(文学)的真理性的问题。 即一部艺术作品的表达是否真实的问题。 由于艺术的虚构性,艺术真实的标准、尺 度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标准不同。
文学可以更专注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所在。
精品文档
资料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 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 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 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
——米兰·昆德拉:《小说 的艺术》第4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精品文档
(二)虚构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文学虚构与现实(自然)的关系是,必须用 现实中的材料构筑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 界又是虚构的,不是现实世界的照抄。因此 文学的虚构具有一种超越性。
当我们提出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时,是将艺术 世界与“现实”相比照,但实际上,这个现 实不是中立的,已是我们意识中的“现实”。
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 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人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实践 是人的意识的根源,但实践又是人的实践。
人的实践,关键在于人的自由特性,正是这 一点与其它动物不同。
人的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精品文档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理论体系,它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是指文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首先,文学理论的性质之一是抽象性。
文学理论要从具体的文学现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原则,以指导和规范文学创作和研究。
这就要求文学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
文学理论的抽象性也反映在其研究对象上,它关注的是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意义,而不是具体作品的细节。
其次,文学理论的性质之二是历史性。
文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实践紧密相关。
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艺术追求和社会要求。
文学理论的历史性也意味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和转变。
因此,文学理论既要研究过去的理论成果,也要关注当代的创新思想和理论观点。
此外,文学理论的性质之三是理性。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诠释的知识体系,它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通常是理性的,以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为基础。
理性是文学理论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论证的前提,它使文学理论能够超越主观经验和直觉判断,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同时,文学理论的形态多种多样。
文学理论可以以论述的形式呈现,通过阐释和批评文学作品来揭示其内涵和价值。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愚昧。
文学理论还可以以著作的形式呈现,如西方的“新批评”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它们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文学批评视野和思维方式。
此外,文学理论还可以以讲座、研讨会、学术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以提高学者和研究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互动。
总之,《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中所讲述的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准确把握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
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他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的是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二)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模仿或再现世界。
(二)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实用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种工具和手段。
(四)独立说:对立于实用说,(王尔德、波特莱尔)强调无功利、唯美,游戏、无关现实——难成立。
(五)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六)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时代原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心理变化是根本)。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时代发展。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本节要点 文学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 美意识的,文学的这种具象的、 美意识的 , 文学的这种具象的 、 感性的表 现形态, 称为文学的形象性; 现形态 , 称为文学的形象性 ; 形象性既是 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 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 , 也是文 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 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 , 语言艺术主 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 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 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一、文学和语言
1.人们把媒介的不同作为区分不同艺术的 1.人们把媒介的不同作为区分不同艺术的 一种标准。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对艺术进 一种标准。 行的分类,即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 行的分类,即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 艺术、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四类。 艺术、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四类。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 2.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 , 语言是文学塑造形 象的媒介。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象的媒介 。 它的传达作用上, 它的传达作用上 , 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 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 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本章导航
本章要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的形象性 语言的艺术
本章要点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 , 通过讨 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论文学的存在根据 、 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 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 回答 “ 什么是文学 ” 的问题 。 文学整体 , 是 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 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 、 各种形态和各个时 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文艺学系列课程(2.4.2)--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第一章·教学设计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教学目标】1.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2.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而是要注意各种理论在探讨“什么是文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本章的研讨要关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关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文学观念,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文学观念,提出我们对文学本体的解释。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知识点】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③文学是“人学”;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意四种文学观念介入文学的角度和层次的区别,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对“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判断文学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的真实性有三个不同的测度。
【教学思路】①本节的重点是文学的审美性,讲四种文学观是为了说明文学的审美性,要注意两种内容的衔接。
文艺学系列课程(2.4.17)--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参考资料库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术语解释”资料库1.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表现了人对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感受,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到了钟嵘撰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其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2.“诗言志”和“诗缘情”“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
“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文学所表达的是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3.摹仿说(Imitation theory)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主要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模仿”是希腊语ninesis的译文(因此把这种理论成为“艺术的模仿说”)。
模仿说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首倡,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在艺术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学说包含着一种深层的形而上学内容,所关切的是认识事物是如何使其所是的,同时还认为艺术具有一种认知作用。
然而,关于“模仿”与“再现”的确切含义以及与再现本质相关的种种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论。
有些作家认为模仿就是描绘自然界的可见形式,而有些作家则认为模仿需要理想化的描述。
对模仿说提出批评的基本论点是:并非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模仿或再现。
譬如,音乐在本质上就不是再现性的。
当代抽象画与模仿理论或再现理论更无多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真实的要求、衡量,往 往是以自己所以为、所认为的“现实”为标 准衡量艺术作品、文学世界的真实性。不可 能以中立、纯粹的现实来衡量艺术世界。当 某一作品符合大多数人意识中的现实时,就 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2、文学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体现
文学活动,主要是人的精神实践,其实践 对象直接是人本身。
在文学活动中,人的意识能力(包括情感) 完整、全面地参与其中,感性与理性意识 构成统一的活动。由此而区别于其他意识 形态方式的有所偏向。
也因为文学活动包含着人类意识活动的完整 性,所以,它总能在人们沉迷于某种意识形 态的偏向时为人们展现别样的人生,揭示为 人们所忽视的人行价值;在人们理性迷失时 呼唤人的理性,在人们的情感孤峭枯萎时守 住情感的清泉。文学使人的意识结构平衡健 康,呵护人的精神能力。使人在精神历险中 迷途知返,我们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人 类的精神家园。
艺术真实,应是上述三个方面的融合,从根 本上说,是对人的生存真实样态的揭示或敞 开。
讨论:诗意与“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引用过的这句话,在中国文学理 论界广为流传。
它与艺术的真理性或艺术真实有关。 我们应认真理解这句话,它对我们更好地
理解文学有重要作用。 这句话来自荷尔德林的诗。
即使立足于“形式”理解文学艺术的审美性, 也势必在人的实践中历史性地说明形式的审 美意味。如:美的形式——理解为有意味的 形式,而有意味——则归因于人类社会实践 的历史积淀。
因此我们要在人的实践中理解艺术的审美
1、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 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从理论上阐述“什么是文学”,根据文学本体— —文学存在的根据,阐明文学的基本性质和一般 特征。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 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 是文学”的问题。
任何文学观念都只是逼近而不是穷尽关于文学本 体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本体是一个形而上的对文学本质的设定
文学存在,是我们假设的包括所有文学现象 的概念
根据一个最普遍、最一般、 世界
最根本的本质,界定这些
现象为文学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
作品
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学,
得出不同的文学观念, 艺术家
欣赏者
形成不同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审美性即是教材作者设定的文学本体
学理解为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及其作品,那文 学的表现形态则被认为是虚构。 人具有虚构的能力,即“不用想象某种现实 的东西就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马 克思语,教材第14页) 虚构是人的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文学虚构,是借用或改造现实生活的形态和 模式,按照作家的意愿构筑一个自足的世界。
文学虚构的功能和意义是,人们借虚构展现人 的愿望和理想。一是对现实缺陷的补偿,一 是对未来的展望。
资料(教材第10页)
马克思指出,人的历史与人的现实都因此成 为人类认识自身、感受自己的生命、力量和 本质的对象:“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 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 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 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己的 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 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另一方面,孤立功能提出并界定了材料及其布局 组织所具有的意义。
——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 式问题》,《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第362页
虚构
一般意义上的虚构,是现实地想象非现存的 东西。它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文学创作 也大量使用这种虚构。
审美意义上的虚构,是为审美客体建构形式 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片断孤立出来使之成为 一个独立自足的的世界,由此表达独特的价 值意义和作家的个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对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侧重不同,而形成 不同的文学观念。
2.实用说
从实用的观点看待文学,也就认为文学的价 值取决于外在的目的,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 手段,须根据它依赖的目的确定文学的价值。
各种实用观念,总体上是强调文学传播主导 意识形态、进行道德教化、传授知识、提供 精神享受等功能。
说明
不能如教材所说“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 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康德所 说的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内感官’经验亦 即心理经验的层面上”(第13页)那样理 解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对人生 意蕴的探寻和感悟是整体性的,不仅是心 理层面上的探寻和感悟。
资料(康德一)
康德:“知性,作为思维能力(用概念表 象事物)也被称为高级的认识能力(以区 别于低级的认识能力,即感性)。这是因 为直观能力(纯直观或经验性直观)只包 括对象中个别的东西,反之,概念则包括 对象观念的普遍性,即规律。为了达到对 客体的知识的统一性,感性直观的杂多必 须要隶属于规律之下。”
谣集〉1800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第17页)
由此决定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4.客观说
将作品(或文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足体 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 准来评判它。”(教材,第6页)
艾布拉姆斯的这段话有两个要点:1)作品 是一个自足体;2)作品自立标准
“内在标准”的确立并非无源之水,它与社 会生活存在着非直接,然而更为广泛、深刻 的联系。
3、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是全面的、整体 性的,注意马克思所说的:“人不仅通过 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 自己。”
在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 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注意理解黑格尔的比喻。
(二)文学的审美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总 是受到某种限制的。(人的异化)个体的 人,往往不得不片面发展自己,无法实现 其全面的个性,无法完全实现其本质力量 对象化的全部可能性。
从总体上看,人类的文学活动创造了一个 几乎无所不包的文学世界。以人的思维及 全部感觉创造了一个人造的虚拟世界并其 中肯定自己。体现了人的自由的生存方式, 展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生存方式。这是 文学在根本意义上的审美属性。
在文学活动中,我们进入一个与现实生 活世界相似而更符合理想或更堕落的艺术 世界,是人的可能的存在方式。由此在超 越现实的层面上思考、探寻人的价值和人 生的意义。
文学活动,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而具有充 分的审美意义
说明:
所谓的“文学是‘人学’”的看法是一种 似是而非的论点。
因为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可以说是 “人学”,都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和目的, 只是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因此不能用文学表现的对象来区别文学的 特征。
1、文学的创造性活动(创作与欣赏) 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几种文学观的联系
在严格意义上,自足与关联、再现与表现、 功用与超越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各种观念 在有所侧重中达成理论的自洽。
在想象中可以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在批评实践中却不能不有所侧重。
(第一次课,2007/9/7)
二、审美与文学
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 特性。
文学可以更专注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所在。
资料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 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 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 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
——米兰·昆德拉:《小说 的艺术》第4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最初人们是在语言形式上确认文学作品与其 它文字表达的区别。把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当 成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于是在确定文学的“审美性”时,也就自然 而然地首先关注“语言”了。这更多的是现 代人的观念。
资料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 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 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评文华,事出 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于夫篇什,杂而 集之。” ——萧统:《文选·序》
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也须采用某种无可替 代的方式达到目的。由此重视文学的技艺。
3.表现说
在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念中就有“表现”的内 涵——“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等。
表现说的基本观念:文学本质上是内心世界 的外化,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 体现。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 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抒情歌
由于文学的超越性,通过它总能反观 现实人生的缺陷、遗憾,人们在文学世界 中感受、思索人的各种存在的可能性,从 而领悟(也可能不领悟)人的生存的意义。
这是文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文学还有许 多现实属性,如教化、认识、消遣、宣传等 属性或功能,但随着其它大众媒体的发达, 文学的许多功能或属性被削弱或取代,文学 活动的地盘被占领了,这对文学而言并非坏 事,它或许有利于文学根本属性的凸显和发 挥,文学可以更纯粹化了。
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对象化:表现为人化的自然,社会——“对象成了 他自身” 。(第9页:“无论是实践过程、劳动产 品、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的运作、 地球之外的 茫茫宇宙,只要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或直接、间 接地发生了变化,或与人形成了新的关系,就会成 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 现。”
资料(康德二)
“高级认识能力(质料上的,也就是不仅就 本身来看,而且被看作与对象的知识相关 的认识能力)是由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所 构成的。”
——康德:《实用人类学》第89页,邓晓芒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次课,2007/9/14)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一)虚构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如果把文
审美直觉是对现实的整体把握,艺术世界是 一个自足的世界,具有根本性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