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二)虚构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文学虚构与现实(自然)的关系是,必须用 现实中的材料构筑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 界又是虚构的,不是现实世界的照抄。因此 文学的虚构具有一种超越性。
当我们提出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时,是将艺术 世界与“现实”相比照,但实际上,这个现 实不是中立的,已是我们意识中的“现实”。
从总体上看,人类的文学活动创造了一个 几乎无所不包的文学世界。以人的思维及 全部感觉创造了一个人造的虚拟世界并其 中肯定自己。体现了人的自由的生存方式, 展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生存方式。这是 文学在根本意义上的审美属性。
在文学活动中,我们进入一个与现实生 活世界相似而更符合理想或更堕落的艺术 世界,是人的可能的存在方式。由此在超 越现实的层面上思考、探寻人的价值和人 生的意义。
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对象化:表现为人化的自然,社会——“对象成了 他自身” 。(第9页:“无论是实践过程、劳动产 品、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的运作、 地球之外的 茫茫宇宙,只要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或直接、间 接地发生了变化,或与人形成了新的关系,就会成 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 现。”
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也须采用某种无可替 代的方式达到目的。由此重视文学的技艺。
3.表现说
在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念中就有“表现”的内 涵——“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等。
表现说的基本观念:文学本质上是内心世界 的外化,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 体现。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 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抒情歌
最初人们是在语言形式上确认文学作品与其 它文字表达的区别。把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当 成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于是在确定文学的“审美性”时,也就自然 而然地首先关注“语言”了。这更多的是现 代人的观念。
资料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 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 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评文华,事出 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于夫篇什,杂而 集之。” ——萧统:《文选·序》
文学可以更专注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所在。
资料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 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 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 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
——米兰·昆德拉:《小说 的艺术》第4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审美直觉是对现实的整体把握,艺术世界是 一个自足的世界,具有根本性的真实。
文学的虚构,与我们各种意识形态中的“现 实”相比,它揭示了更为真实的人的生存。 因此说“艺术高于生活”应该在这个意义上 来理解。
在艺术的语境中虚构与真实是对立的统一。 真实是虚构的,虚构也是真实的。
(三)艺术真实
这是思考艺术(文学)的真理性的问题。 即一部艺术作品的表达是否真实的问题。 由于艺术的虚构性,艺术真实的标准、尺 度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标准不同。
本体是一个形而上的对文学本质的设定
文学存在,是我们假设的包括所有文学现象 的概念
根据一个最普遍、最一般、 世界
最根本的本质,界定这些
现象为文学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
作品
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学,
得出不同的文学观念, 艺术家
欣赏者
形成不同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审美性即是教材作者设定的文学本体
资料(教材第10页)
马克思指出,人的历史与人的现实都因此成 为人类认识自身、感受自己的生命、力量和 本质的对象:“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 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 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 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己的 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 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三)几种文学观的联系
在严格意义上,自足与关联、再现与表现、 功用与超越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各种观念 在有所侧重中达成理论的自洽。
在想象中可以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在批评实践中却不能不有所侧重。
(第一次课,2007/9/7)
二、审美与文学
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 特性。
虚构是为审美客体建构形式。
审美意义上的形式创造是使作品的内容从存 在事件系列中“孤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个 自足的整体。表达完整的意义。这是虚构的 重要形式。
资料
孤立首次使艺术形式的正面实现成为可能,因为 这里可能实现的,不是对事件的认识态度,也不 是伦理态度,而是有了可能为内容自由地造型; 我们感知事物、感知内容的积极性得以解放。因 此从反面来说,孤立也是形式获得个体性、主观 性(不是心理学上的主观性)和条件,孤立使得 作者兼创造者成为形式的基本因素。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从理论上阐述“什么是文学”,根据文学本体— —文学存在的根据,阐明文学的基本性质和一般 特征。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 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 是文学”的问题。
任何文学观念都只是逼近而不是穷尽关于文学本 体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资料(康德二)
“高级认识能力(质料上的,也就是不仅就 本身来看,而且被看作与对象的知识相关 的认识能力)是由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所 构成的。”
——康德:《实用人类学》第89页,邓晓芒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次课,2007/9/14)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一)虚构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如果把文
艺术真实,应是上述三个方面的融合,从根 本上说,是对人的生存真实样态的揭示或敞 开。
讨论:诗意与“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引用过的这句话,在中国文学理 论界广为流传。
它与艺术的真理性或艺术真实有关。 我们应认真理解这句话,它对我们更好地
理解文学有重要作用。 这句话来自荷尔德林的诗。
2、文学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体现
文学活动,主要是人的精神实践,其实践 对象直接是人本身。
在文学活动中,人的意识能力(包括情感) 完整、全面地参与其中,感性与理性意识 构成统一的活动。由此而区别于其他意识 形态方式的有所偏向。
也因为文学活动包含着人类意识活动的完整 性,所以,它总能在人们沉迷于某种意识形 态的偏向时为人们展现别样的人生,揭示为 人们所忽视的人行价值;在人们理性迷失时 呼唤人的理性,在人们的情感孤峭枯萎时守 住情感的清泉。文学使人的意识结构平衡健 康,呵护人的精神能力。使人在精神历险中 迷途知返,我们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人 类的精神家园。
人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实践 是人的意识的根源,但实践又是人的实践。
人的实践,关键在于人的自由特性,正是这 一点与其它动物不同。
人的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于其实践对象中,这就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指人的一切思维感觉
即使立足于“形式”理解文学艺术的审美性, 也势必在人的实践中历史性地说明形式的审 美意味。如:美的形式——理解为有意味的 形式,而有意味——则归因于人类社会实践 的历史积淀。
因此我们要在人的实践中理解艺术的审美特 性,理解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人及其社会实践
1、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 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说明
不能如教材所说“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 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康德所 说的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内感官’经验亦 即心理经验的层面上”(第13页)那样理 解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对人生 意蕴的探寻和感悟是整体性的,不仅是心 理层面上的探寻和感悟。
资料(康德一)
康德:“知性,作为思维能力(用概念表 象事物)也被称为高级的认识能力(以区 别于低级的认识能力,即感性)。这是因 为直观能力(纯直观或经验性直观)只包 括对象中个别的东西,反之,概念则包括 对象观念的普遍性,即规律。为了达到对 客体的知识的统一性,感性直观的杂多必 须要隶属于规律之下。”
文学活动,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而具有充 分的审美意义
说明:
所谓的“文学是‘人学’”的看法是一种 似是而非的论点。
因为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可以说是 “人学”,都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和目的, 只是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因此不能用文学表现的对象来区别文学的 特征。
1、文学的创造性活动(创作与欣赏) 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学理解为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及其作品,那文 学的表现形态则被认为是虚构。 人具有虚构的能力,即“不用想象某种现实 的东西就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马 克思语,教材第14页) 虚构是人的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文学虚构,是借用或改造现实生活的形态和 模式,按照作家的意愿构筑一个自足的世界。
文学虚构的功能和意义是,人们借虚构展现人 的愿望和理想。一是对现实缺陷的补偿,一 是对未来的展望。
从认识的角度看,艺术真实要求反映事物 内在的真实;从表现的角度看,要求传达 艺术家的真切情思;从审美的角度看,要 求创造审美客体。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真实的要求、衡量,往 往是以自己所以为、所认为的“现实”为标 准衡量艺术作wenku.baidu.com、文学世界的真实性。不可 能以中立、纯粹的现实来衡量艺术世界。当 某一作品符合大多数人意识中的现实时,就 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孤立功能提出并界定了材料及其布局 组织所具有的意义。
——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 式问题》,《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第362页
虚构
一般意义上的虚构,是现实地想象非现存的 东西。它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文学创作 也大量使用这种虚构。
审美意义上的虚构,是为审美客体建构形式 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片断孤立出来使之成为 一个独立自足的的世界,由此表达独特的价 值意义和作家的个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对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侧重不同,而形成 不同的文学观念。
2.实用说
从实用的观点看待文学,也就认为文学的价 值取决于外在的目的,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 手段,须根据它依赖的目的确定文学的价值。
各种实用观念,总体上是强调文学传播主导 意识形态、进行道德教化、传授知识、提供 精神享受等功能。
3、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是全面的、整体 性的,注意马克思所说的:“人不仅通过 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 自己。”
在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 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注意理解黑格尔的比喻。
(二)文学的审美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总 是受到某种限制的。(人的异化)个体的 人,往往不得不片面发展自己,无法实现 其全面的个性,无法完全实现其本质力量 对象化的全部可能性。
谣集〉1800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第17页)
由此决定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4.客观说
将作品(或文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足体 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 准来评判它。”(教材,第6页)
艾布拉姆斯的这段话有两个要点:1)作品 是一个自足体;2)作品自立标准
“内在标准”的确立并非无源之水,它与社 会生活存在着非直接,然而更为广泛、深刻 的联系。
由于文学的超越性,通过它总能反观 现实人生的缺陷、遗憾,人们在文学世界 中感受、思索人的各种存在的可能性,从 而领悟(也可能不领悟)人的生存的意义。
这是文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文学还有许 多现实属性,如教化、认识、消遣、宣传等 属性或功能,但随着其它大众媒体的发达, 文学的许多功能或属性被削弱或取代,文学 活动的地盘被占领了,这对文学而言并非坏 事,它或许有利于文学根本属性的凸显和发 挥,文学可以更纯粹化了。
然而文学的审美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 文学以话语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人的实践活 动,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现实建立了 种种关系。
人的实践可分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两大类。 在精神活动中,人形成了理论(性)、宗教、 艺术、伦理等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主 要是审美的方式。
(二)虚构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文学虚构与现实(自然)的关系是,必须用 现实中的材料构筑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 界又是虚构的,不是现实世界的照抄。因此 文学的虚构具有一种超越性。
当我们提出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时,是将艺术 世界与“现实”相比照,但实际上,这个现 实不是中立的,已是我们意识中的“现实”。
从总体上看,人类的文学活动创造了一个 几乎无所不包的文学世界。以人的思维及 全部感觉创造了一个人造的虚拟世界并其 中肯定自己。体现了人的自由的生存方式, 展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生存方式。这是 文学在根本意义上的审美属性。
在文学活动中,我们进入一个与现实生 活世界相似而更符合理想或更堕落的艺术 世界,是人的可能的存在方式。由此在超 越现实的层面上思考、探寻人的价值和人 生的意义。
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对象化:表现为人化的自然,社会——“对象成了 他自身” 。(第9页:“无论是实践过程、劳动产 品、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的运作、 地球之外的 茫茫宇宙,只要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或直接、间 接地发生了变化,或与人形成了新的关系,就会成 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 现。”
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也须采用某种无可替 代的方式达到目的。由此重视文学的技艺。
3.表现说
在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念中就有“表现”的内 涵——“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等。
表现说的基本观念:文学本质上是内心世界 的外化,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 体现。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 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抒情歌
最初人们是在语言形式上确认文学作品与其 它文字表达的区别。把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当 成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于是在确定文学的“审美性”时,也就自然 而然地首先关注“语言”了。这更多的是现 代人的观念。
资料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 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 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评文华,事出 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于夫篇什,杂而 集之。” ——萧统:《文选·序》
文学可以更专注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所在。
资料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 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 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 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
——米兰·昆德拉:《小说 的艺术》第4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审美直觉是对现实的整体把握,艺术世界是 一个自足的世界,具有根本性的真实。
文学的虚构,与我们各种意识形态中的“现 实”相比,它揭示了更为真实的人的生存。 因此说“艺术高于生活”应该在这个意义上 来理解。
在艺术的语境中虚构与真实是对立的统一。 真实是虚构的,虚构也是真实的。
(三)艺术真实
这是思考艺术(文学)的真理性的问题。 即一部艺术作品的表达是否真实的问题。 由于艺术的虚构性,艺术真实的标准、尺 度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标准不同。
本体是一个形而上的对文学本质的设定
文学存在,是我们假设的包括所有文学现象 的概念
根据一个最普遍、最一般、 世界
最根本的本质,界定这些
现象为文学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
作品
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学,
得出不同的文学观念, 艺术家
欣赏者
形成不同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审美性即是教材作者设定的文学本体
资料(教材第10页)
马克思指出,人的历史与人的现实都因此成 为人类认识自身、感受自己的生命、力量和 本质的对象:“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 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 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 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己的 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 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三)几种文学观的联系
在严格意义上,自足与关联、再现与表现、 功用与超越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各种观念 在有所侧重中达成理论的自洽。
在想象中可以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在批评实践中却不能不有所侧重。
(第一次课,2007/9/7)
二、审美与文学
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 特性。
虚构是为审美客体建构形式。
审美意义上的形式创造是使作品的内容从存 在事件系列中“孤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个 自足的整体。表达完整的意义。这是虚构的 重要形式。
资料
孤立首次使艺术形式的正面实现成为可能,因为 这里可能实现的,不是对事件的认识态度,也不 是伦理态度,而是有了可能为内容自由地造型; 我们感知事物、感知内容的积极性得以解放。因 此从反面来说,孤立也是形式获得个体性、主观 性(不是心理学上的主观性)和条件,孤立使得 作者兼创造者成为形式的基本因素。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从理论上阐述“什么是文学”,根据文学本体— —文学存在的根据,阐明文学的基本性质和一般 特征。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 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 是文学”的问题。
任何文学观念都只是逼近而不是穷尽关于文学本 体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资料(康德二)
“高级认识能力(质料上的,也就是不仅就 本身来看,而且被看作与对象的知识相关 的认识能力)是由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所 构成的。”
——康德:《实用人类学》第89页,邓晓芒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次课,2007/9/14)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一)虚构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如果把文
艺术真实,应是上述三个方面的融合,从根 本上说,是对人的生存真实样态的揭示或敞 开。
讨论:诗意与“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引用过的这句话,在中国文学理 论界广为流传。
它与艺术的真理性或艺术真实有关。 我们应认真理解这句话,它对我们更好地
理解文学有重要作用。 这句话来自荷尔德林的诗。
2、文学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体现
文学活动,主要是人的精神实践,其实践 对象直接是人本身。
在文学活动中,人的意识能力(包括情感) 完整、全面地参与其中,感性与理性意识 构成统一的活动。由此而区别于其他意识 形态方式的有所偏向。
也因为文学活动包含着人类意识活动的完整 性,所以,它总能在人们沉迷于某种意识形 态的偏向时为人们展现别样的人生,揭示为 人们所忽视的人行价值;在人们理性迷失时 呼唤人的理性,在人们的情感孤峭枯萎时守 住情感的清泉。文学使人的意识结构平衡健 康,呵护人的精神能力。使人在精神历险中 迷途知返,我们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人 类的精神家园。
人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实践 是人的意识的根源,但实践又是人的实践。
人的实践,关键在于人的自由特性,正是这 一点与其它动物不同。
人的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于其实践对象中,这就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指人的一切思维感觉
即使立足于“形式”理解文学艺术的审美性, 也势必在人的实践中历史性地说明形式的审 美意味。如:美的形式——理解为有意味的 形式,而有意味——则归因于人类社会实践 的历史积淀。
因此我们要在人的实践中理解艺术的审美特 性,理解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人及其社会实践
1、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 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说明
不能如教材所说“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 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康德所 说的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内感官’经验亦 即心理经验的层面上”(第13页)那样理 解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对人生 意蕴的探寻和感悟是整体性的,不仅是心 理层面上的探寻和感悟。
资料(康德一)
康德:“知性,作为思维能力(用概念表 象事物)也被称为高级的认识能力(以区 别于低级的认识能力,即感性)。这是因 为直观能力(纯直观或经验性直观)只包 括对象中个别的东西,反之,概念则包括 对象观念的普遍性,即规律。为了达到对 客体的知识的统一性,感性直观的杂多必 须要隶属于规律之下。”
文学活动,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而具有充 分的审美意义
说明:
所谓的“文学是‘人学’”的看法是一种 似是而非的论点。
因为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可以说是 “人学”,都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和目的, 只是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因此不能用文学表现的对象来区别文学的 特征。
1、文学的创造性活动(创作与欣赏) 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学理解为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及其作品,那文 学的表现形态则被认为是虚构。 人具有虚构的能力,即“不用想象某种现实 的东西就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马 克思语,教材第14页) 虚构是人的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文学虚构,是借用或改造现实生活的形态和 模式,按照作家的意愿构筑一个自足的世界。
文学虚构的功能和意义是,人们借虚构展现人 的愿望和理想。一是对现实缺陷的补偿,一 是对未来的展望。
从认识的角度看,艺术真实要求反映事物 内在的真实;从表现的角度看,要求传达 艺术家的真切情思;从审美的角度看,要 求创造审美客体。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真实的要求、衡量,往 往是以自己所以为、所认为的“现实”为标 准衡量艺术作wenku.baidu.com、文学世界的真实性。不可 能以中立、纯粹的现实来衡量艺术世界。当 某一作品符合大多数人意识中的现实时,就 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孤立功能提出并界定了材料及其布局 组织所具有的意义。
——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 式问题》,《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第362页
虚构
一般意义上的虚构,是现实地想象非现存的 东西。它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文学创作 也大量使用这种虚构。
审美意义上的虚构,是为审美客体建构形式 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片断孤立出来使之成为 一个独立自足的的世界,由此表达独特的价 值意义和作家的个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对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侧重不同,而形成 不同的文学观念。
2.实用说
从实用的观点看待文学,也就认为文学的价 值取决于外在的目的,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 手段,须根据它依赖的目的确定文学的价值。
各种实用观念,总体上是强调文学传播主导 意识形态、进行道德教化、传授知识、提供 精神享受等功能。
3、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是全面的、整体 性的,注意马克思所说的:“人不仅通过 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 自己。”
在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 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注意理解黑格尔的比喻。
(二)文学的审美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总 是受到某种限制的。(人的异化)个体的 人,往往不得不片面发展自己,无法实现 其全面的个性,无法完全实现其本质力量 对象化的全部可能性。
谣集〉1800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第17页)
由此决定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4.客观说
将作品(或文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足体 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 准来评判它。”(教材,第6页)
艾布拉姆斯的这段话有两个要点:1)作品 是一个自足体;2)作品自立标准
“内在标准”的确立并非无源之水,它与社 会生活存在着非直接,然而更为广泛、深刻 的联系。
由于文学的超越性,通过它总能反观 现实人生的缺陷、遗憾,人们在文学世界 中感受、思索人的各种存在的可能性,从 而领悟(也可能不领悟)人的生存的意义。
这是文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文学还有许 多现实属性,如教化、认识、消遣、宣传等 属性或功能,但随着其它大众媒体的发达, 文学的许多功能或属性被削弱或取代,文学 活动的地盘被占领了,这对文学而言并非坏 事,它或许有利于文学根本属性的凸显和发 挥,文学可以更纯粹化了。
然而文学的审美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 文学以话语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人的实践活 动,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现实建立了 种种关系。
人的实践可分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两大类。 在精神活动中,人形成了理论(性)、宗教、 艺术、伦理等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主 要是审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