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解读

合集下载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VS
详细描述
例如成语“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心中 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现在引申为对某事有 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其中“心中有完整的 竹子形象”是原意,“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是引申出的新含义。
03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04
成语的运用
文学作品
1 2
丰富语言表现力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使用成语,文学作品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营造意境
成语的运用有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出自《吕氏春秋》,形容自欺欺人、 不顾事实的行为。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形容多此一举、弄 巧成拙的行为。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的精神。
夸父逐日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人追求目标、不畏艰险的决心。
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形容人悲痛欲绝、情感真挚。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成语被翻译成外文,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 语言财富。
保护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致力于成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 过各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的特点、来源成语:即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上像短语或小句但有了定型的语言备用单位。

1、特点:结构的稳固性,不可改动,如:背信弃义、移风易俗。

意义的整体性,并非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

如:胸有成竹、三人成虎、水中捞月、快马加鞭、得寸进尺、斩草除根、下落不明、口耳相传、心如刀割、不义之财。

古代神话寓言,如: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黔驴技穷、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镜重圆、请君入瓮、闻鸡起舞、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曲高和寡、举案齐眉、东山再起、败军之将、韩信将兵。

古代典籍、诗文,如: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切磋琢磨《诗经•卫风》、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洋洋大观《庄子•天地》群众的口头语言,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敝帚自珍《典论•论文》、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拐弯抹角、分秒必争、爱财如命、安家落户、白纸黑字、百年大计、人山人海、指手画脚、直来直去、大男大女。

3、作用:恰当运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掩耳盗铃”喻自欺欺人、“口蜜腹剑”喻嘴甜心狠、“异想天开”喻想法不切实际、“千言万语”喻话语很多。

能够协调句式,增强节奏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附录一:成语中易写错的字(括号中为正确)出人投地(头)走头无路(投)众口烁金(铄)中流抵柱(砥)乌和之众(合)直接了当(截)(罔)真知卓见(灼)张慌失措(皇(贷)再接再励(厉)运筹帷握(幄)欲盖弥张(彰)(杳)同仇敌慨(忾)投机捣把(倒)图穷匕现(见)(饰)无耻滥言(澜)相形见拙(绌)消声匿迹(销)(销)修茸一新(葺)诩诩如生(栩)暇思迩想挺而走险(铤)叹为观只轻歌漫舞(曼)前踞后恭披肝历胆(沥)篷筚生辉暗然失色(黯)按步就班并行不背(悖)不加思索陈词烂调(滥)穿流不息愤发图强(奋)蜂涌而至感人肺腹(腑)膏梁子弟汗流夹背(浃)好高鹜远涣然一新(焕)积毁消骨 修养生息(休)宣宾夺主(喧)(遐)一张一驰(弛)一愁莫展(筹)言简意该(赅(止)世外桃园(源)如法泡制(炮)磬竹难书(罄(倨)迫不急待(及)破斧沉舟(釜)披星带月(戴(蓬)沤心沥血(呕)奴颜卑膝(婢)弄巧成绌(拙(部)白璧无暇(瑕)别出新裁(心)病入膏盲(肓(假)草管人命(菅)层峦迭嶂(叠)缠绵悱测(恻(川)惮精竭虑(殚)耳儒目染(濡)飞扬拔扈(跋(拥)斧底抽薪(釜)富丽堂黄(皇)肝脑途地(涂(粱)功亏一匮(篑)鬼计多端(诡)海角天崖(涯(骛)和霭可亲(蔼)轰堂大笑(哄)怙恶不俊(悛(销)急流勇退(激)坚如盘石(磐)金榜提名(题)金壁辉煌(碧)精神焕散(涣)苦心孤旨(诣)口干舌躁(燥)烂竽充数(滥)离经判道(叛)礼上往来(尚)历兵秣马(厉)历精图治(励)缭原烈火(燎)留芳百世(流)流言非语(蜚)龙盘虎据(踞)录录无为(碌)落英宾纷(缤)貌和神离(合)美玉无暇(瑕)明辩是非(辨)名列前矛(茅)明火直仗(执)名记不忘(铭)摸糊不清(模)莫不关心(漠)默守成规(墨)目不交捷(睫)脑羞成怒(恼)凤冠霞佩(帔)振人心魄(震)民生凋弊(敝)不温不火(瘟)坐想其成(享)前扑后继(仆)兵慌马乱(荒)融汇贯通(会)巾国英雄(帼)日新月益(异)背景离乡(井)如洪气势(虹)空空如野(也)淋漓尽至(致)蛋丸之地(弹)怨天由人(尤)无可非异(议)洁然一身(孑)直言不诲(讳)锋芒必露(毕)故名思义(顾)相反相承(成)事得其反(适)劳役结合(逸)占了上峰(风)包罗万项(象)轻而一举(易)不可名壮(状)道貌暗然(岸)无精打彩(采)浮想联篇(翩)物及必反(极)无可质疑(置)及及可危(岌)人才倍出(辈)养尊处悠(优)受益非浅(匪)不求慎解(甚)出类拔粹(萃)自立更生(力)不可就药(救)忧心重重(忡)孩啼时代(提)争争日上(蒸)功不可抹(没)致关重要(至)应辨能力(变)珊珊来迟(姗)人至义尽(仁)义气用事(意)余勇可估(贾)永保青年(葆)举旗不定(棋)无则加免(勉)冒然行动(贸)哀声叹气(唉)针贬时弊(砭)当物之急(务)辛辛学子(莘)腆不知耻(恬)彼彼皆是(比)苇编三绝(韦)百孔千窗(疮)炉火纯清(青)自名得意(鸣)胜气凌人(盛)一本万历(利)势均利敌(力)悬梁刺骨(股)名思苦想(冥)珠丝马迹(蛛)全宜之计(权)老声常谈(生)一獗不振(蹶)立杆见影(竿)大气晚成(器)精兵减政(简)委屈求全(曲)棉里藏针(绵)合盘托出(和)举止安祥(详)大名顶顶(鼎)立案侦察(查)勾通南北(沟)纷至踏来(沓)以老卖老(依)口密腹箭(剑)山青水秀(清)不及不离(即)一泄千里(泻)嘻笑怒骂(嬉)滥芋充数(竽)卑躬曲膝(屈)岂人忧天(杞)吊以轻心(掉)震聋发聩(振)惩前必后(毖)坐地分脏(赃)装黄门面(潢璜)。

成语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成语的名称和含义往往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演变,逐渐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固定表达。

一、成语的名称由来成语的名称通常是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寓言或历史背景而来。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中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以防止再次丢失。

这个成语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寓意着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成语的含义成语的含义通常比较深刻,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哲理。

例如,“见义勇为”这个成语指的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为,寓意着要有勇气和正义感。

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勇于维护正义,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有些来自于历史事件,如“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还有一些来自于文化传统,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

四、成语的作用成语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成语简练明了,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使用成语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和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语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富有表现力。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

动宾关系4。

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有固定的词序和概念,可以在短语中传达出丰富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逐渐形成并进入日常使用,成为了中文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它们通常源于古代的文献、传说、典故以及历史事件。

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的诗词,如“风花雪月”;有些则来自于历史故事,如“刻舟求剑”;还有些则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等领域有关,如“如鱼得水”。

此外,成语还可以由名人的言行、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引发的典故衍生而来。

这些典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现今使用的成语。

二、成语的用法1. 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叙述一个人的智慧时,可以使用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形容他的聪明才智。

通过运用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增强阅读体验。

2. 语言衔接成语在语言衔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用于衔接段落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条理性。

比如,当我们阐述两个相对概念时,可以使用成语“有失必有得”来衔接这两个观点,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

3. 文化传承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成语也是对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通过使用成语,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精髓,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意蕴。

4. 共同记忆成语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符号,具有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度。

成语的使用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一些共同认可的成语可以使对方更易理解我们的观点,并在语境中产生共情。

结语成语作为中文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在修辞手法、语言衔接、文化传承还是共同记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可以使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举例说明成语的特点和主要来源

举例说明成语的特点和主要来源

举例说明成语的特点和主要来源
(1)成语的特征
①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②结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

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

③风格典雅性
成语大都来自古代文献,其语体风格至今仍保留着原书面语庄重、典雅的特色。

在构成上大都保留着古语词、历史语词和古代语法结构。

这与惯用语、歇后语通俗、平易的风格不同。

(2)成语的来源
①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
②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
③诗文语句:如发号施令
④口头俗语:如狼子野心。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汉语中,成语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其中每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一些常见的结构包括:
1、并列结构:这种结构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或短语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比较平等的。

例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等。

2、主谓结构:这种结构中,后面的词或短语是前面词或短语的说明或解释。

例如:“胸有成竹”、“口蜜腹剑”等。

3、动宾结构:这种结构中,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词或短语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推心置腹”、“画蛇添足”等。

4、偏正结构:这种结构中,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词或短语的修饰语,表示限定或修饰关系。

例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等。

5、补充结构:这种结构中,后面的词或短语是对前面词或短语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例如:“深入浅出”、“眼高手低”等。

以上仅是成语结构的几种常见类型,实际上成语的结构非常丰富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和总结。

通过对成语结构的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妙趣横生的解析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妙趣横生的解析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妙趣横生的解析汉语成语已经成为汉语的独特之处,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是建立在语言活动中的,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行动,成为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新型词汇。

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们的解析和推理也具有妙趣横生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语成语的来源、发展和解析。

一、汉语成语的来源汉语成语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其中包括了文化、史事、传说等方方面面。

许多成语由于其渊源十分具体,因此能够反映出一定的历史领域。

比如,“六脉神剑”这个成语来源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具有文学和民间神话的色彩;“扫黄打非”这个成语则被广泛用于执法和社会治理。

因而,在随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汉语成语已经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中。

二、汉语成语的发展汉语成语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而逐渐完善。

在传统的汉语文化中,成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对特定实物和事件的表达和描述,更多的是呈现出了一种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价值。

成语除了有对历史事实的反映,还有对人文精神的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意志和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

例如,“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成语,既有教育意义,告诉我们不要在表面上去评价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去了解一个人;又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如美中不足、缺一不可等等。

这些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生活智慧和社会智慧,它们总能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

三、汉语成语的解析解析汉语成语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我们懂得不同成语间的逻辑和联系,同时要能够理性地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释成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结构和形式,如象征、排比、演绎、反叙等。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从字义上来说是画了一只蛇,又在它的脚上添加了一些东西,徒劳无功。

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在一个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过多地增加或修改,反而会使这个事物失去原本的美感和完美性。

成语的来源与解释

成语的来源与解释

成语的来源与解释简介: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之一,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智慧的结晶。

它们由独特的来源和意义组成,既能够丰富语言,又能够传递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诲。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和解释,以展示这些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珍品。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成语来源的几种常见类型:1. 神话传说很多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传说。

例如,成语“井底之蛙”的出处就来自于《庄子·秋水》这个神话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蛙儿生活在井底,对外界一无所知,因此成语“井底之蛙”用来形容见识狭窄、缺乏见多识广的人。

2.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成语来源的另一个重要渊源。

许多成语通过描述历史上的事件或人物来传达特定的含义。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据说,楚国有个画师非常擅长画蛇,但他却在画蛇的画上添了一对脚,这被认为是画蛇添足,成语就因此而来。

3.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成语源头的重要来源之一。

很多成语来自于古代文人的作品,如诗词、小说等。

以“纸上谈兵”为例,出自明代小说《西游记》,形容只会空谈而不实际动手的人。

4.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也贡献了许多成语的诞生。

民间的神怪故事和传说经常成为成语的来源。

比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楚国人范蠡卧薪尝胆,表示坚定决心要复国。

二、成语的解释成语的解释是理解和运用成语的重要基础。

下面将对成语的解释给予一些例子和细致的分析:1. 成语的字面意义成语的字面意义通常是由其组成的字所决定的。

例如,“闭门造车”这个成语字面上是指在门里造车,但实际上意指自己闭门造车,孤立无助,缺乏经验和外界的帮助。

2. 成语的引申意义很多成语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超越了字面上的意义。

例如,“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原本是指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来引申为在一次行动中达到两个目标,具有极高的效率和成果。

成语的演变和起源的另外一种阐释

成语的演变和起源的另外一种阐释

成语的演变和起源的另外一种阐释成语是中文语言中的瑰宝,它们作为固定的词组,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起源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我的观点和理解,对成语的演变和起源进行另外一种阐释。

一、成语的演变1. 成语的形成过程成语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口头传承和书面使用。

一些成语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诗词和文献,通过人们的广泛使用和传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词组。

2. 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成语的演变也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密不可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成语的内涵也因此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以适应当代的语境和情境。

3. 载体和媒介的影响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对成语的演变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成语在网络用语中被重新解读和调侃,成为了流行语,并且可能改变了它们最初的含义。

这种变化体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变通性。

二、成语起源的另类解读1. 寓言故事与人物形象成语的起源有时是与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相关的。

许多成语是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概括和提炼而来的。

这些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成为了人们理解成语的窗口,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成语"亡羊补牢",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发现羊有一只逃跑后,立即修补围栏,并提醒其他农夫也要注意。

这个故事通过羊与农夫之间的关系,告诫我们要及时弥补失误,以免后悔莫及。

2. 历史典故与文化传统成语的起源还与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许多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和文人墨客的智慧。

成语"纸上谈兵",源于宋代文学家陆游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后来,这句话被人们取出其中的"纸上谈兵",成为形容只懂理论而无实践经验的人。

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解读

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解读

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解读成语作为汉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民俗意义。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和寓意,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成语进行解读。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典故:许多成语的词义或寓意源自于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或古代传说。

比如,成语“卧薪尝胆”即来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故事,形容人通过艰苦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2.经典文化: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如《论语》、《诗经》、《史记》等,是成语产生的重要源泉。

这些经典中的名句或格言,经过漫长的流传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相应的成语。

比如,成语“以毒攻毒”就源自于《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

3.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故事也是成语的一大来源。

这些故事中的形象和情节经过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逐渐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成语。

比如,成语“画蛇添足”即来自于一则关于画家的民间故事。

4.文化传统:成语还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体现在成语的寓意中。

比如,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蕴含了儒家的行动主张。

二、成语的寓意解读成语寓意丰富,既有直接的词义,又有深层的文化和道德内涵。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成语寓意解读:1.画蛇添足:此成语源于一则民间故事。

故事中,一位画家为了让自己的画更完美,随意在画蛇的画面中添加了蛇的脚。

结果,画面变得荒谬可笑。

成语“画蛇添足”通过描绘这个形象,表达了不必要的多余行为或过分追求完美的道理。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一位农夫每天都守在自家的柿树旁边,等待有兔子撞树而死。

成语“守株待兔”就用这个故事来形容那些盲目依赖运气、得不偿失的行为。

3.狼狈为奸:成语“狼狈为奸”源自于《后汉书·霍光传》。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解析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解析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解析成语是指在语言运用中形成固定用法的词组,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它们常常来源于历史、传说、典故等,成为中文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析成语的来源与用法,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灵活的应用方式。

一、成语的来源1. 历史典故: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古代典籍、传说故事等。

例如,“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狗急跳墙”出自《世说新语》。

这些成语通过描述特定情境,以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2.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节推动,常常产生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

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出自《古今图书集成·绘事类》,“纸上谈兵”出自《后汉书·王莽传》。

这些成语以鲜明的意象和故事情节,深入人心,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

3. 民间传说:很多成语来源于各种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化。

例如,“画龙点睛”起初是关于画画技巧的传说,“茅塞顿开”则来源于道家的传说故事。

这些成语通过大众转述和传承,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中。

二、成语的用法1. 比喻与比拟:成语的一大作用是用于比喻、比拟,通过类比的方式传达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状态,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亡羊补牢”比喻事后采取的补救行动,“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2. 言简意赅:成语由于其固定的词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能够在短语中包含大量的信息,因此在表达时可以节约空间和时间,言简意赅。

例如,“卧薪尝胆”通过四个字,表达了忍辱负重、不忘初衷的意义。

3. 彰显文化内涵:成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用成语可以显示出人的学问和修养。

例如,在交流中运用典故成语,既能展现自己的学识,又能与他人进行思想共鸣与交流。

4. 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也非常常见。

例如,修辞手法中的夸张手法常用成语来进行修饰,如“人山人海”;反复手法可以通过成语的重复使用增强表达的效果,如“竭泽而渔”、“涸辙之鲋”。

[精]成语的特点、来源、结构和使用中容易犯的错误详解

[精]成语的特点、来源、结构和使用中容易犯的错误详解

成语的特点、来源、结构和使用中容易犯的错误详解(1)成语的的特点意义的整体性。

有些成语不能单纯按字面理解,因为它所表达的是整体的意思。

例如:“破釜沉舟”,表面意思是“打破锅弄沉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结构的凝固性。

因为成语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所以结构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一般应保持原字和构成方式。

例如:“犬牙交错”不能换成“狗牙交错”,“愚公移山”不能说成“愚公挪山”“愚公铲山”“愚公搬山”等。

形成的历史性。

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具有很长的演化时间,一些成语在感情色彩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明哲保身”。

(2)成语的来源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

例如: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塞翁失马(《淮南子》)、叶公好龙(《新序·杂事》)。

来源于历史事件和故事。

例如: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的。

例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

反映楚汉战争历史的,如:四面楚歌、项庄舞剑、取而代之。

反映三国历史的,如:三顾茅庐、望梅止渴、万事俱备。

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

例如:七手八脚、门当户对、少见多怪、半斤八两。

来源于外民族的成语典故。

例如:火中取栗(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

(3)成语的语法结构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冷嘲热讽拈轻怕重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颠倒黑白顿开茅塞如丧考妣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联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借刀杀人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放虎归山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4)成语的使用弄懂成语的意义。

运用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意义和用法。

理解成语的意义,要弄清字义,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整体意义。

小升初专题知识点复习:成语的出处和结构

小升初专题知识点复习:成语的出处和结构

小升初专题知识点复习:成语的出处和结构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富有深刻的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对于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了解成语的出处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语的出处成语的出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神话传说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

这个成语讲述了炎帝的女儿精卫溺亡于海中,死后化作鸟不断衔石填海的故事,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2、历史故事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件被浓缩成了成语,“完璧归赵”就是其中之一。

它讲述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3、古代文学作品不少成语出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像“老骥伏枥”就源自曹操的《龟虽寿》,表达了人虽年老但仍有壮志雄心。

4、民间俗语民间流传的一些俗语也演变成了成语,“病从口入”就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以防生病。

5、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守株待兔”便是一例。

说的是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之后便不再劳作,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讽刺了那些妄图不劳而获的人。

二、成语的结构成语的结构丰富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联合式联合式成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如“风花雪月”“悲欢离合”。

“风花雪月”中“风”“花”“雪”“月”都是自然景观,共同描绘出一种浪漫的情境;“悲欢离合”中“悲”和“欢”、“离”和“合”是相反的情感和状态。

2、主谓式主谓式成语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谓语表示陈述的内容,比如“毛遂自荐”,“毛遂”是主语,“自荐”是谓语,讲述毛遂自己推荐自己的故事。

3、动宾式动宾式成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动词表示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像“暗度陈仓”,“度”是动词,“陈仓”是宾语。

4、偏正式偏正式成语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如“一衣带水”,“衣带”修饰“水”,形容水面像衣带一样狭窄。

5、补充式补充式成语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例如“逍遥自在”,“自在”补充说明“逍遥”的程度。

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通过凝练的词汇和形象的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分析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和文人的创作。

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成语的雏形,比如《左传》、《论语》等,这些经典作品为后来的成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基础。

同时,历史事件也是成语的重要来源,比如“七步成诗”、“背水一战”等,这些事件中的语言表达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相应的成语。

此外,文人在创作中也积极创造成语。

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创作了众多的成语,如“一帆风顺”、“兔子不吃窝边草”等。

这些成语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又成为后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工具。

二、成语的演变成语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演变,表现出语义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变化。

一方面,成语在实际运用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语义范围。

比如成语“亡羊补牢”,原指丢了羊后再去修补羊棚,后来引申为事情发生了损失后采取补救措施。

另一方面,成语在语音和字形上也发生了变化,如“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随着语音的变化,其中的“钟”字被替换为“铃”,但其含义仍然不变。

此外,成语的使用背景也在演变中发生了改变。

比如成语“飞黄腾达”,原指骏马飞黄而上,后来引申为事业腾飞,但在如今的社会中也常用于形容网络赌博等负面行为,这就是成语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的演变。

三、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意义和学习方法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成语。

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运用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成语学习:1. 查阅资料:学生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以及相关的语文辅导资料,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了解成语的故事和来源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2. 多读多用:学生应该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古代的典籍,通过阅读和实际运用成语,提高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摘要: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二、成语的由来:1.古代神话2.历史事件3.文学著作4.民间故事三、成语的分类:1.人物类2.动物类3.自然现象类4.抽象概念类四、如何运用和传承成语:1.学习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注重语境和表达效果3.创新成语运用4.传承历史文化正文: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历史事件、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等,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语成语体系。

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成语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短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和含义。

成语在语句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

我们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成语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

二、成语的由来1.古代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

这些神话故事成为了成语的源头,传达了勇敢、坚持、创新等价值观念。

2.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如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等。

后人将这些历史故事凝结成成语,用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文学著作: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如《红楼梦》中的“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4.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成语,皆来源于民间故事。

三、成语的分类1.人物类:如岳飞、诸葛亮、曹操等,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品质和事迹。

2.动物类:如狐假虎威、马到成功等,以动物为题材,寓意深刻。

3.自然现象类:如春暖花开、雨过天晴等,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

4.抽象概念类: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传达了人们应遵循的道德观念。

四、如何运用和传承成语1.学习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要想运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含义、来源和用法,这样才能使表达更加准确。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它们由多个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词序和固定的词义,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及其在日常用语中的运用。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有些成语来源于历史文献,有些则源于古代文学作品。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成语都承载着古代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1. 历史典故:一些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

比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一个愚笨的农夫守候在树旁,希望兔子会主动撞死,以此来表达被动等待成功的愚昧行为。

2. 文学作品:许多成语来自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例如,“情深意长”这个成语源于《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之间深情的描写,成为用于形容深情厚意的词语。

3. 民间传说:某些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

例如,“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古代的传说,传说中一个画师画了一幅美丽的龙,但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画龙点睛成为形容在作品中做一个关键的补充。

二、成语的用法成语在日常用语中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意思,还能够使表达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形象力。

1. 形容特定情境:成语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境或状态,使表达更加精准简洁。

比如,“步步为营”这个成语,在描述一种谨慎严密,脚步小心的行动策略时非常常用。

2. 比喻生活观念:成语常用来比喻某种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或处世原则。

例如,“知难而进”,用以比喻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表达对人生态度的要求。

3. 抒发情感:成语也常用来抒发情感,表达对某种情感的感受或态度。

例如,“情同手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友情深厚,如同手足兄弟一般。

4. 文章修辞手法:成语在文章中也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以增强表达的文采和语言的生动性。

例如,“月下老人”这个成语,在描写爱情或相思之情时经常被用到,使文笔更加婉转抒情。

汉语成语的来源与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与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

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未点睛者皆(都)在。

注释:张僧繇:南朝时梁人。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主人公简介】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梁武帝天监(502年-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

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

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

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故事】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

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

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

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

张僧繇说画了龙的眼睛以后,那些龙会飞走。

可人们不信,认为他在骗人。

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

只见他在眼白上轻轻一点,过了一会儿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飞上了天!……等天气变回原样后,人们发现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果然不见了!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张僧繇)2图穷匕见(荆轲【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珂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珂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3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9 纸上谈兵(赵括【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成语性质】贬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夸夸其谈【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3、文人作品:5举一反三(论语——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解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灯谜卅;带头;翻两番典故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4不耻下问(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耻:羞耻,耻辱。

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下:谦虚、虚心的意思。

比喻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造句: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造句: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6任重道远(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途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近义词】:全力以赴、负重致远【反义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7春风得意(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春天的和风。

在春风轻拂中洋洋得意。

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

后形容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情。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8、一帆风顺(孟郊——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解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出处】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清·李保嘉《官场现形记》∶“从中进士至今,不上二三十年,就做到副宪,也算是一帆风顺了。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12、集思广益(诸葛亮——?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集:集中。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13逃之夭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解释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示例瞿秋白《乱弹·新英雄》:“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

”近义词溜之大吉,无影无踪反义词岿然不动)14、锦上添花(黄庭坚——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解释在锦上再绣花。

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出处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

”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步需要还不是'~',而是'雪中送炭'。

”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近义词精益求精、如虎添翼反义词雪上加霜)16、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解释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