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给学生)要点

合集下载

影视鉴赏 罗拉快跑

影视鉴赏 罗拉快跑

影视鉴赏姓名:学号:学院:班级:记得上第一节课时,老师问我们电影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电影是给人的眼睛吃的冰激凌。

既然要用眼睛来“品尝”,那么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冰激凌”方称得上真正的美味。

短短几周的影视鉴赏课,我们看了五部电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罗拉快跑》确实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电影。

下面就对它的三大亮点——拍摄手法,色彩的运用及极具动感的背景音乐,做逐一的分析。

一,拍摄手法。

对于拍摄手法,我有较多的话要说,因为这是眼睛最直观的感受,任何一个略有敏锐眼光的观影者都会被《罗拉快跑》中的多种镜头所刺激。

而老师讲的快闪镜头及蒙太奇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1.快闪镜头的运用。

快闪镜头指的是多个时间少于一秒的镜头的组合。

该组合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描述一个情节并不完整,但是能让观众的了解其传达要领。

在《罗拉快跑》整部影片中,快闪镜头贯穿始终。

最早使用快闪镜头的地方是罗拉接到男友的电话之后,镜头以罗拉为中心开始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不断的显示出罗拉脑海中闪过的可以向其求助的人选。

在这里,快闪镜头给出的是每个人人物肖像的图片,虽然导演并没有安排出每个人背景资料的一个介绍,但是从每个人的表情着装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女主角罗拉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否能够真正的帮助罗拉。

最后镜头定格在罗拉的父亲上,罗拉下定了主意便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奔跑。

之后的快闪镜头主要运用在罗拉碰到的每个路人之上。

罗拉碰见的妇人,骑自行车的人,乞丐,老人。

这些快闪镜头分别表现出每个人在遇见罗拉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表现出这些人正是在街头这样偶遇罗拉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人生的变化。

快闪镜头的运用在影片的思想表达的方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快闪镜头巧妙的运用了其“快”的思想,表现出这些事情发生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在罗拉的生命中,这些人也像这些快闪镜头一样,都是一闪而过的。

其次,这些快闪镜头给整部影片增加了一种动感,使得整部影片都在快速的闪过中进行。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罗拉快跑》是一部由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创作的电影,于1998年上映。

影片以非线性结构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罗拉挣扎于拯救她男友的故事。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富有创意的摄影手法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对影片的一些主要方面的拉片分析。

首先,影片的非线性结构是《罗拉快跑》的一大特色。

整个故事基于三个不同的重启场景,罗拉通过不断重新经历相同的一段时间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每次故事的重启都展示了她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她面临的各种困难。

这种叙事手法让观众对角色的命运充满了好奇心和紧张感,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可观赏性。

其次,电影的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

罗拉在20分钟内为了拯救男友的生命而奋斗,这给了影片以迅猛的节奏和高度的紧张感。

观众被带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连续动作,电影从一开始就飞驰而过,没有任何停顿时间。

这种连贯的紧凑剧情使观众无法转移目光,充满了惊喜和紧张。

另外,影片在摄影和视觉效果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摄影师弗兰克·冯特拉格通过使用手持摄像机和运动镜头来强调影片的紧张感和动态元素。

他还使用鸟瞰镜头和追踪镜头来展示罗拉在城市中疾驰的场景。

这样的摄影手法增强了观众与角色的亲近感,并使观众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各种特效手法,如平面动画、黑白对比和慢动作等,以进一步增加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

影片也通过音乐来增强其情绪和张力。

由汤姆·提克威和他的乐队“Trinity”创作的原声音乐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另一大亮点。

电影中的快节奏、摇滚和电子音乐与影片紧凑的剧情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音乐和画面之间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听效果,也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情感共鸣。

最后,影片的主题思想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

《罗拉快跑》通过罗拉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的过程,探讨了命运和选择的关系。

影片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通过勇气、创造力和毅力来克服困难的观点。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对电影《罗拉快跑》的赏析《罗拉快跑》是德国导演汤-蒂克的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它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

影片主题是写爱情, 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 三个奔跑过程, 三种不同结果。

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结构、技术等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

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

很多人初次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会感觉比较过瘾,有些人会发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感叹。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这个电影情节也许并不能让人耐人询味地去深刻地思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性。

在德国柏林,混黑社会的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 自己丢10万马克。

二十分钟后, 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 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 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 罗拉在赌场赢到钱, 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故事圆满结束。

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简单易懂的,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地运用确实神乎其技,让我们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

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 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

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 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 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 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

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 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

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 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 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

《罗拉快跑》分镜头 拉片

《罗拉快跑》分镜头 拉片
6.【打电话】0’33’’(5’33’’~6’06’’) 6-1 (近景)曼尼,正脸打电话右手拿电话,看画面
下方 6-2 (特写)罗拉侧脸打电话 6-3 (近景)曼尼手拿电话在画面右侧哭腔
6-4 (特写)罗拉脸向下看 6-5 (特写)曼尼脸哭腔向下看
6-6 (特写)罗拉闭眼嘘声 6-7 (特写)曼尼捂眼睛左手拿着电话擦眼泪哭腔 6-8 (近景)罗拉侧脸闭眼 6-9 (近景)曼尼左手拿电话,眼睛看画面下面,从

声音
10-34 (近景)曼尼向后看电话亭的外面
10-35 (近景)从外面拍曼尼在里面打电话,对焦到对 面的超市
10-36 (特写)罗拉侧脸劝说曼尼等自己 10-37 (全景)从电话亭里的玻璃向外看到超市全景 10-38 (仰拍)曼尼打电话 10-39 (特写)罗拉正脸劝说曼尼等自己 10-40 (仰拍)曼尼打电话 10-41 曼尼从后面掏出一把枪 10-42 (俯拍)曼尼把枪拿到眼前看 10-43 (仰拍)曼尼打电话,抬头看前方 10-44 (近景)罗拉劝说曼尼 10-45 (仰拍)曼尼打电话,抬头低头看地 10-46 (特写)罗拉侧脸劝说曼尼 10-47 (仰拍)曼尼打电话,激动,暴躁,用枪指了一
前滑过
7-12 曼尼左顾右盼,然后向画面里面走,手里反钩着 衣服
7-13 (近景+仰拍+特写)曼尼坐在地铁座位上,眼睛
向画面右侧看,向上看流浪汉的脸,流浪汉左顾 有风铃声夹
右盼,跌倒
杂其中
7-14 (全景)曼尼起身扶流浪汉
7-15 (近景)两个警察上车,第一个双手拿着本子放 在胸前警察朝向镜头
7-16 (仰拍)曼尼扶起流浪汗,眼睛向前看,流浪汉 眼睛向后看
电话亭外拍,哭腔
7.【回忆—曼尼】(6’06’’~8’11’’) 7-1 (中景+拉镜头)曼尼在右侧指挥停车,黑白画面 7-2 保镖站画面左侧,白车里的人在中间,曼尼在于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罗拉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进行的一天的冒险来展现其主题。

故事发生在德国,罗拉的男友曼尼因借款不还而被一名危险的安东尼奥所威胁,他要曼尼在二十分钟之内拿到一笔大量现金,否则曼尼的命就难保。

为了帮助曼尼,罗拉奋不顾身地快速奔跑,企图找到一种方式来解救他。

然而,故事在20分钟结束后并没有停止,而是进入了一个重复循环的状态,每次循环罗拉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决策,每次她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直到最后找到能够解救曼尼的方法。

影片独特的剧情安排和故事结构使得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展开中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片中的每个循环都呈现了不同的变化与挑战,每次罗拉都会做出新的决策,这让观众产生了一种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而紧迫感和紧张感。

这种紧凑动感的剧情结构是电影的一个重要亮点,也是吸引观众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电影的音乐也值得一提。

电影采用了电子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音乐的快节奏和明快的旋律与影片的快速节奏和紧张氛围相得益彰,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吸引力。

电影的主题曲《I Wish》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这首歌曲旋律动听、歌词含义深刻,与影片的主题和情感相呼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影片在表演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莫拉·蒙妮斯托托莉是罗拉这一角色的扮演者,她通过自信、坚定的表演将罗拉这个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她的表演手法使得罗拉这个角色更具可信度和吸引力。

此外,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们的精湛演技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总的来说,《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作品,它以紧凑动感的节奏、紧张刺激的内容和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电影所传达的主题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人生命运的转折和选择的重要性。

不论是作为一部娱乐片还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电影,《罗拉快跑》都不会让观众失望。

以电影《罗拉快跑》为例

以电影《罗拉快跑》为例

以电影《罗拉快跑》为例一、举例理解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特征长镜头:是由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来。

基本上等同于实际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单个镜头的时长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

它排除切换,是一个不经剪辑的画面独立的片断,在一个较长的镜头里往往包含一个完整的段落。

喜欢的例子:1黑泽明在《罗生门》中用各种运动的长镜头形成的不同节奏来强调叙事的主观;2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较完整地运用景深镜头和移动摄影,实现了镜头内的场面调度。

这部影片不仅启示了人们考虑到大景深能为场面调度提供空间,更激起了电影界对长镜头理论的关注;3《火车进站》用的就是一个长镜头。

当时由于摄影技术落后,只能采取固定摄影的拍摄方法。

这个是最初的长镜头的出现,所以被冠名为“原始长镜头”。

蒙太奇: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谈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蒙太奇举例:平行蒙太奇——根据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名著改编的电影《想左走,向右走》使用平行蒙太奇讲述了心灵交汇的一对情人的美丽故事;交叉蒙太奇——《生死速递》第一段落实从电梯中营救乘客,一方面表现电梯即将下落的危急,另一方面表现警察营救乘客的紧张状态,两者快速交替,产出惊心动魄的效果;对比蒙太奇:《我的父亲母亲》中,运用了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影片的主体即过去的回忆是彩色,现代反而是黑色,目的是为了突现父亲母亲纯美的爱情和青春。

二、二者在叙事和表现上的异同(1)叙事方法的异同蒙太奇叙事方法的主要特色是时空的跳跃性。

长镜头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描述同时同地的故事,而不能象蒙太奇镜头那样实现时空的跳跃。

但是,正因为它的镜头没有中断,则使观众不得不相信镜头所描绘的事物的真实性,这种手法一般在纪录片里经常使用。

有时蒙太奇所表现出的优势是长镜头永远无法企及的,比如交叉蒙太奇,这是永远无法用“同时同地”的长镜头表达的。

《罗拉快跑》分镜头 拉片

《罗拉快跑》分镜头 拉片

7-33 (近景)曼尼回头,虚化警察跟接近曼尼
7-34 (中景)回头看两警察,想冲回车厢,被警察架 住
7-35 (近景)曼尼想回车厢被两个警察抓住,手抓住 门边
7-36 (中景)流浪汉呆滞的看着镜头,关门
7-37 关门,从门里拍外面曼尼被警察摁住的场面
7-38 (特写)袋子
7-39 门关着从里拍曼尼和警察的撕扯,被拉走
3-4 左边小窗口出现流浪汉左侧脸右边小窗口出现警 察的左侧脸,三次白屏后变为正脸,在下方出现 全名
3-5 左边小窗口出现洛尼左侧脸右边小窗口出现吉嘉 的左侧脸,三次白屏后变为正脸,在下方出现全 名
3-6 左边小窗口出现银行员工左侧脸右边小窗口出现 父亲合作伙伴的脸的左侧脸,三次白屏后变为正 脸,在下方出现全名
从画面右走出去 9-3 (特写)曼尼悲伤的表情打电话 9-4 (特写)洛尼侧脸,把一个手指做成‘一’状放在曼
尼脸上,洛尼从画面右侧走出,顺手打了曼尼一 耳光
10.【罗拉家】(8’31’’~12’10’’) 10-1 (特写)曼尼悲伤的表情打电话 10-2 (特写)罗拉侧脸,打电话 10-3 (特写)曼尼侧脸打电话 10-4 (特写)罗拉侧脸,打电话 10-5 (特写)曼尼侧脸打电话
有敲锣的声 音并且随着 照片的越远 越快,速度 越来越快
7-71 (仰拍)自由女神像
7-72 (近景)洛尼黑白照片站在墙前
7-73 (大远景)埃及金字塔前有人下跪祈祷,后两人 骑骆驼上
7-74 (近景)洛尼黑白照片站在墙前
7-75 (大远景)泰国佛像
7-76 (近景)洛尼黑白照片站在墙前
7-77 (大远景)泰国驯兽师给大象浇水
头往右下角偏
8.【现实】(8’11~8’16’’) 8-1 (俯拍+特写)罗拉打电话 8-2 (近景)曼尼在电话亭里打电话 8-3 (俯拍+特写)罗拉打电话 8-4 (特写)罗拉打电话,悲伤的表情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

.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结课论文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浅谈《罗拉快跑》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元素学生:子萌学号:2015710056系别: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名称:新闻专业班级:新闻1502指导老师: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摘要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编导及配乐的《罗拉快跑》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所有后现代电影需要的元素。

而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浅析《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动画插入的叙事意义;上帝视角的碎片叙事来解读与浅析《罗拉快跑》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罗拉快跑》1影片《罗拉快跑》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也一直被后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奉为圭臬。

影片甫一开始,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新锐形格——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抽象鲜明的动画片头,MTV风格的画面……无处不体现着上世纪末的欧洲资本主义的骚动和反思。

《罗拉快跑》讲述了一个红发叛逆少女为了帮助自己的男友而在20分钟之筹集10万马克的故事。

作为德国电影中最卖座的实验电影,有人称《罗拉快跑》具有一种“充满力的叙事艺术”1这样的叙事艺术正是《罗拉快跑》之中最具有后现代风骨的电影元素。

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从结构,动画,碎片叙事三个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

一、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罗拉的三次人生游戏《罗拉快跑》与传统电影叙事结构不同的地方就是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一般电影的模式往往是预设一个理性的架构,按照逻辑或者时间的秩序来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

后现代语境中,线性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时间里任意的转换与拼贴,再多繁复的结构都能在这种转换之中融合。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叙事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昆汀的《低俗小说》、《落水狗》等作品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然而是《罗拉快跑》彻底解构了这种传统结构,“颠覆了由所谓的中心本源扩散开来的等级秩序,而让1 刘进《充满张力的叙事艺术——电影板块结构论》《电影文学》2008-01-052一切都显得零乱、模糊、不确定。

浅析《罗拉快跑》视听及蒙太奇的运用

浅析《罗拉快跑》视听及蒙太奇的运用

浅析《罗拉快跑》视听及蒙太奇的运用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关于人生可能性、世界可能性和电影可能性的电影。

同时这又是一部带有强烈的导演个人色彩和技巧的实验片。

本片的导演汤姆·提克威是个电影奇才,他11岁开始拍短片。

13岁正式进入电影界。

《罗拉快跑》是汤姆·提克威1998年的作品。

开放式的三种结局,象征着世事纷繁,机缘巧合,命运交错,无数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相互碰撞。

影片简介: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一、影片镜头语言分析从影片的镜头语言来看,《罗拉快跑》带给我们一种快速的充满想象性的节奏,影片的影像有三分之二是罗拉奔跑的镜头,因此给我们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

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拖沓的镜头(除去几段慢镜头的特写),从而使我们的眼球开始疲于奔命般地跟随着镜头的变迁和调动。

镜头不再专注于被它所纪录的每一个事物:那些街上奔走和间或与罗拉发生关联的人们仿佛是镜头纪录中逃脱的幸存者,只是与情节发生了一点若即若离的关系便匆匆地与故事告别,一切都是那么地迅速和不确定.我在看片子时就会特别想知道在每一次故事重来后,那些与罗拉擦肩而过的人又将会又怎样的命运,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他们今后的生活是不是有着因果联系,这反而会成为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演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的色调-—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

罗拉那一头赤红色的耀眼的头发在乳黄色的天空和大地间不停地跃动,形成了一种强劲的视觉冲击,观众视觉上的兴奋程度容易随着这种明亮的视觉冲击而变得敏感起来,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尽管影像的节奏让我们的视觉兴奋得望尘莫及,但即便在一个相当短的瞬间内,它给我的感觉仍然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虽短暂却完整的影像结构。

《罗拉,快跑》蒙太奇镜头分析

《罗拉,快跑》蒙太奇镜头分析

《罗拉,快跑》蒙太奇镜头分析电影《罗拉,快跑》是蒂姆·伯顿导演的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它的镜头运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使得电影形象生动、曲折多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电影《罗拉,快跑》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摄影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首先,影片中的镜头运用非常多样化,通过抓住角度、距离、速度和切换等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传达出不同情感和氛围。

在多个镜头中,导演采用了极为熟练的快速剪辑和时间流动掌控技巧,为片中强烈的压迫感和急迫感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张力。

在犯罪事件中的追逐段落中,导演巧妙地使用往返闪回和交错镜头等手法,让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混乱的印象感,从而使人感受到超越旁观的亲身体验。

然后,导演的镜头运用了丰富的图像符号,富有情感表达和寓意。

导演采用了丰富的暗示手法,通过在电影中植入各类符号画面,达到视觉上的距离和对故事情节关键的提示作用。

例如,在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那段“罪恶之旅”中,导演使用路标和广告牌等道具构成的大量图形符号,暗示罗拉和男友任意行动所造成的混乱、浪费和破坏等因果联系,更是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与丑恶。

最后,在影片的音乐和音效方面,导演的创新也非常值得一提。

音乐和音效对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音乐和音效时,导演充分借助了兴奋和紧张的元素,通过音乐和音效来制造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充分突显故事情节的急迫感和戏剧性。

另外,在配乐和声音等方面,导演充分考虑了音源与频率,在合成器和合板等处理中充分运用了音乐清晰度和节奏的变化以及静音,给观众带来的是强烈的感性刺激。

总的来说,电影《罗拉,快跑》中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得非常自如,丰富多彩。

导演通过巧妙的构图方式和图像符号的使用,以及音乐、音效的处理,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能够得到深刻的刺激,强烈地感受到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这种电影语言的创新和表达也成为了蒂姆·伯顿导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在影视界拥有不可替代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影视经典赏析系列之结构分析———《罗拉快跑》

影视经典赏析系列之结构分析———《罗拉快跑》

“三分屏幕”
视听语言(视觉效果)

动画影像(片头、片中)

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动画影像? 动画影像的出现对整个电影有什么 影像?
视听语言(音响声效)

具有节奏感的摇滚音乐 对话的紧凑,暗含冲突
四、视听语言
影片多次运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换镜头,贯穿始终 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紧张急促 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从她为 什么奔跑的故事性而转移到她的奔跑状态本身。是电影表现形式对内 容的一次超越。
从表面上看,罗拉为了营救 自己的爱人,不顾一切地奔跑。 罗拉与曼尼之间的爱情看似是 整部电影的故事驱动内核,这 是一个女人拯救一个男人的故 事。
2 、深层主题:世界的不可知,和 人类对世界的无奈与绝望。
从深层来说,爱情被弱化处 理,在爱情的外衣下,整部电 影从无法预知的意外开始,用 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揭示偶然与 必然的关系,表达了面对命运 的无常和不可控性人类的渺小。
“三段式结构”
段落结构: 三条平行线索,三种故事,三个结果

第一次:罗拉没借到钱,赶到地点时曼尼已经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 毙。 第二次: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结构创新
《罗拉快跑》结构创新性分析: 一、“重写式的板块结构”: 不同于任何一种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格局, 每一次叙事就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视听语言(视觉效果)

垂直摄影(24`28``)

运动镜头
80分钟电影时长、约有1581个镜头、 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起来每个 镜头长达2.7秒。

《罗拉快跑》艺术解析

《罗拉快跑》艺术解析

《罗拉快跑》艺术解析一、摘要:电影一开始‎的快节奏,曼尼丢了钱‎,罗拉接电话‎,飞奔着去解‎决问题,一切都在运‎动着,身体、思想,它要我们这‎些青年去行‎动,做一些事情‎,即使现在毫‎无头绪,但毕竟年轻‎,有着无限的‎可能,这也是电影‎有三种不同‎的结果的原‎因吧。

罗拉带给我‎们的正是我‎们这时代的‎印记,青年要行动‎起来,不要荒废的‎青春,我们要什么‎,我们的自己‎争取,没人会替自‎己勇敢。

有人说过,就算不成功‎,也不至于空‎白,这是罗拉想‎要传递出来‎的。

二、关键词:罗拉奔跑时间生命青春罗拉给我的‎印象是敢作‎敢为的女强‎人,她一直在奔‎跑,一直在搜索‎答案,而她确实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或被父亲抛‎弃,和男朋友抢‎银行被警察‎打死的无奈‎,或抢到钱,曼尼被车撞‎死的悲剧,或曼尼找回‎钱,自己在赌场‎发迹,过上幸福生‎活。

《罗拉快跑》用三种可能‎表现了同一‎事件,我个人觉得‎这是在讲述‎人的命运的‎多种可能,这是个人和‎命运的抗争‎——罗拉的奔跑‎是她抗争的‎方式。

于是到现在‎我觉得这是‎在讲生命的‎状态。

三、主题诠释世事难料,一切都没有‎固定的方程‎解;不可预测的‎未来,吉凶难料。

《罗拉快跑》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

电影《罗拉快跑》就像是一个‎让人眼花潦‎乱、异常精彩漂‎亮的牌局。

你可以在尘‎埃落定以后‎转过头来拆‎解,拆解的过程‎当然会兴致‎勃勃,但是,这次牌局已‎经终了,即使是知道‎了不同选择‎的结果,却已盖棺论‎定。

我们的一生‎就是罗拉的‎其中一次奔‎跑,不同的是,当我们站在‎人生中每一‎个十字路口‎上的时候,永远都没有‎机会做第二‎次选择。

电影中关注‎到的不仅是‎罗拉和曼尼‎,还有其他的‎人。

导演用快剪‎的方式将于‎奔跑中的罗‎拉擦身而过‎的人之后的‎生命历程也‎表现了出来‎,并且在三次‎讲述中因为‎罗拉的不同‎行动,与之相关的‎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这更像是一‎种蝴蝶效应‎。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给学生)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给学生)

《罗拉快跑》介绍《罗拉快跑》在我看来是‎一部奉行了‎"简约主义"的电影--因为虽然看‎起来眼睛会‎很疲劳,但却不用动‎太多的脑子‎。

聪明的电影‎人和深刻的‎电影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善于制‎造感官刺激‎和貌似庄严‎实际却简约‎明了的涵义‎,而后者则在‎被诟病为"冗长"的情景延宕‎中暧昧地书‎写着隐晦的‎命题。

《罗拉快跑》只能是前者‎而绝不会是‎后者。

一如《罗拉快跑》带给人们的‎想象性节奏‎,影片的影像‎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

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凝‎滞的镜头(除却几段慢‎镜头的特写‎),从而使观众‎的眼球开始‎疲于奔命般‎地亦步亦趋‎地跟随着镜‎头的变迁和‎调动。

镜头不再忠‎实于被它所‎纪录的每一‎个事物:那些街上奔‎走和间或与‎罗拉发生关‎联的人们仿‎佛从镜像的‎纪录中逃脱‎的幸存者,只是与情节‎发生了一点‎若即若离的‎关系便匆匆‎地与故事告‎别--一切都是那‎么地迅速和‎不确定,影像的纷繁‎使得观众从‎没有机会成‎为这部影片‎的"再创作者",而只能成为‎被动的看客‎,而急于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从一个影像‎到另一个,不知道思考‎和满足。

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的色调--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

罗拉那一头‎赤红色的耀‎眼的头发在‎乳黄色的天‎空和大地间‎不停地跃动‎,形成了一种‎强劲的视觉‎力量,观众视觉上‎的兴奋程度‎容易随着这‎种明亮的视‎觉冲击而变‎得敏感起来‎--影像的一个‎作用在于集‎中观众的视‎觉注意力,这一点上《罗拉快跑》做的不错。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尽管影像的‎速度让我们‎的视觉兴奋‎得望尘莫及‎,但即便在一‎个相当短的‎瞬间内,呈现给人们‎的,仍然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虽短暂却完‎整的影像结‎构。

比如在路上‎每一个匆匆‎的瞬间和噱‎头,尽管如浮光‎掠影般地,但却干净、简约,不会使人们‎的视觉分散‎到其他的地‎方,从而确保了‎每一个镜头‎的高度凝练‎。

《罗拉快跑》拍摄手法分析

《罗拉快跑》拍摄手法分析

《罗拉快跑》拍摄手法分析《罗拉快跑》是一部探索电影,在影片的开头便有下面的字幕:“After the game is before the game.”游戏之后也就是游戏之前。

从这段字幕中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导演汤姆提克威是按照电脑游戏的进行方式拍摄该电影的,罗拉的三次奔跑,分别代表着三次游戏的进行,但因为游戏过程中各种事件的触发,从而导致游戏的结局都不尽相同,这种特性恰好符合了游戏的随机性和互异性。

在另一方面,与同时期其他德国或好莱坞电影不同的是,《罗拉快跑》的影片节奏非常快,根本没给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任何放松神经的机会。

《罗拉快跑》中还运用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大量全新电影手法的运用,让人目不暇接,影片新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到异常的新鲜和兴奋。

下面,让我们从上面三点深入了解《罗拉快跑》的拍摄手法。

一.影片的快节奏《罗拉快跑》有着三段式的剧情结构,前两段剧情,罗拉执行任务均告失败,在第三段剧情中,罗拉终于完成了任务。

三段剧情,罗拉的三次奔跑被紧密充实的压缩在全片有限的时间内,其中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在加上全片是以跑为核心主题,因此,全片71分钟的运动镜头就像是开足马力的发动机一样一直推动着剧情向前发展,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会有丝毫打哈欠的机会。

罗拉的每一次奔跑必定包含以下几个导致剧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转折点:用动画表现的罗拉下楼式和流氓及其宠物狗对视的场景,在大街和推着婴儿车夫人的擦肩的场景,和银行门口的修女队伍及开出车库的车和在银行里发生的事件。

导致每次奔跑的结果不同的原因都是因为罗拉到这些事件点并触发的时间不同,三次奔跑中,这些事件点都悉数登场,一个不落,但都有那么一点的不同,各种由此带来的蝴蝶效应也成为支持观众继续观影的重要动力之一。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在有限的事件内表达的事物如此之多,导致影片的节奏大大加快。

艺术是生活的表现形式,《罗拉快跑》的快节奏恰好迎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

浅析影片罗拉快跑

浅析影片罗拉快跑
影片罗拉快跑是德国女权主义维护运动高潮的体现,讲述了罗拉在20分钟内拼命奔跑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解救男友曼尼的命。长久以来,女性一直被作为他者限定在男权的控制之下,她们是男权压抑、控制和救赎的对象。伴随着女性主义作为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影响的到来,被唤醒的女性主义者们也逐渐开始企图在电影中打破对自我形象的限制,创造属于女性的神话。可电影《罗拉快跑》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印象。电影中塑造一种让女性去除他者身份而实现自我的新女性形象 一·尖叫也是一种武器 “大叫”是一种反抗,一种对现实世界彻底拒绝的反抗。“大叫”更是一种无奈,它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人们的一个神奇、浪漫、美丽的愿望和想象。观众都对罗拉的尖叫影响颇深。尖叫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传统的父权文化中,女性的尖叫让人联想到的是女性的虚弱和无力。通常女性都是在面对着无力改变的事件时,在内心极度恐惧的情况下才发出尖叫。而尖叫就意味着女性的无奈、无力和无助。男性气质往往也是在这个时候介入,顺理成章地成为女性依偎和躲藏的依靠,成就保护女性的幻想,男性的权威和权力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构建起来。对女性主义者来说,这无疑是改造女性形象时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顽固的障碍。《罗拉快跑》中,罗拉曾经三次“大叫”。三次大叫,声音剧烈刺耳之外,并且都产生了神奇的效果,环境中的玻璃器皿发生爆裂。罗拉第一次尖叫是在开场背景交代时,尖锐的声音震碎了瓶子。结果是让惊慌失措的男友冷静下来,同时也让自己从混乱的思考中冷静下来。罗拉第二次尖叫是在第一次拯救行动中,当她面对着父亲的不肯合作时,她尖叫,震碎了墙壁上的时钟的玻璃。结果导致一向软弱的父亲突然坚定决心,告诉她自己准备离开这个家的事实。第三次尖叫是在第三次拯救行动中,罗拉为凑钱来赌场,尖叫的声音震碎了在场虽有人手中的酒杯,并奇迹般地赢回十万马克。从这三次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是作为证明女性弱小而存在的尖叫却变成了女性有力的武器,成为控制男性情绪发展的武器,成为再现女性权利的一种手段,成就了女性自我的权威的确立。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罗拉快跑》成就了女性新的社会地位,重造了传统男权社会中原本女性处于的弱势地位,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表达了女性不被容许的欲望,而且因为它生产和催发了女性更丰富、更强大、更恣肆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的罗拉是女性狂奔者的鲜明形象。那个红发如火,身穿背心长裤的女人,疯狂地奔跑着,穿过灰色的街道,穿过面目不清的人群,穿过那些在角落、阴影处、背后和交叉路口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穿过她迎面撞击、或擦肩而过、一无所知的故事。罗拉的身体像一道闪电,划开了灰色都市晦暗乏味的外部,显露出完全不同的内在。她的红色短发,凌乱恣肆,向各个方向张扬着,和她奔跑的身体一样不羁;罗拉的背心T恤、长裤,是隐藏中性化的打扮,但同时又是暴露和强化性别的。她有着自由的、没有束缚的身体;她有着坚毅的、公之于众的面孔;她还有一种颇具破坏性和摧毁力的高声尖叫;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演示所有的可能性--她的时间之河可以倒退重流,她因此而使一条有头有尾的线,变成了迂回曲折、反复缠绕、无头无尾的一团乱麻--在一个时间里,她可以活不止一次。罗拉在城市、在街道、在人群中的奔跑有着积极的意义。她暴露于公众的目光之下,她公开展示自己的欲望,以无序的狂奔扰乱这个井井有条的有序社会机制,奔跑这种行为与行为空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罗拉在都市街道上的奔跑穿越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自然、非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妇女有权在街上跑步而不受男人的干涉,这是一种政治权利,是她们可以在公共领域自由运作的权利。城市对女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新的危险和诱惑,罗拉让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完全可以成为女性自由驰骋的空间,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她前进的脚步--父亲也不能罗拉狂奔的终点,正是女性历史的新起点。 三·觉醒的女性 红色,代表了太阳,罗拉的红发犹如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高擎的红色火把。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也许罗拉那一头红发从一开始就昭示了她拯救者的身份。当她得知事情经过后,马上就想到了向周围人求助。而这里许多人像与罗拉表情动作的交替出现也很好地表现了罗拉脑中的思考过程。另外,此处还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般人要是有困难需要求助,首先想到的都是父母,尤其是关于金钱上的困难,但在影片中,罗拉似乎先想到了其他的朋友,之后父母的脸才慢慢显现出来,直到最后罗拉才确定了身为银行经理的父亲为求助对象。影片画面中,母亲在家里煲电话煲,父亲在银行出轨,可见这个家庭原本就是岌岌可危的。也许这也是造成罗拉自立、自救意识的原因之一。罗拉身为一个女性,也可以不依靠其他帮助,仅靠自己的双腿去拯救男友。前两次的奔跑,罗拉都寄全部希望于父亲——男性,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奔跑,罗拉终于靠自己的双手——赌博来赢得了10万元,又是女性意识,让她最后成功,并与曼尼过上优裕的生活。凸显了罗拉的女性意识。前两次的奔跑都以失败告终,而且都有人死亡,而罗拉与曼尼死去时想的东西也很耐人寻味。罗拉死后,她想知道曼尼是不是真的爱她,她固执地认为如果她没有遇到曼尼,那么曼尼身边也会有一个女孩完完全全代替她的存在,最后她说:“我想我得做个决定。”于是,她选择再来一次。而曼尼死后,同样也想到了与罗拉的一次对话。他担心的东西截然不同,他担心他死后罗拉会爱上另外一个男人,然后完全忘记他。他介意的是他死后罗拉的忠诚。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异:罗拉考虑的是自己一开始存在与否对现状的影响;曼尼考虑的是自己存在后又消失的影响。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命运。 四·道具的运用 枪历来代表着男性的权利,是体现男性权威的一种标志。在电影中,枪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被女性作为攻击的对象。电影中则很好地地消解枪的男性特质权威的。在电影叙述中,拿过枪的男性有男友曼尼、超市保安,警察,女性有罗拉。对比发现,从表面看拿枪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似乎暗喻着男性掌握着话语权,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效果上来加以分析的话,你会得到完全想反的结论。几乎所有的男性在掌握着权利象征的枪时,几乎没有一次开过枪,唯一一次男性开枪是在罗拉第一次拯救行动中最后被前来抓捕的警察不小心走火打死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相对来说,当罗拉掌握着枪时就大不相同了:罗拉利落地从银行警卫下了男人权威的标志---“枪”。然后,罗拉干脆利落地射击。影片中,罗拉曾经三次射击。第一次拿枪并开枪,帮助抢劫的曼尼控制了局面;第二次拿枪并开枪,制服不肯帮忙的父亲并拿到钱。相比较而言,当枪在男性手中时,原本是权利象征的它反而成了一无是处的摆设,不过是个用其表面来吓唬人的空壳子;而当女性掌握枪时,它成了帮助她控制局面的工具,显示出了它作为权利的象征应该有的力量。通过对枪在男性与女性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的叙述,可以说,电影达到了降低了男性自大的自我存在的意识,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对男性权利和威严地位的消解。 五·镜头的象征与对比 镜头是优美的同时也极具对比和象征。影片中罗拉三次奔跑。第一次奔跑,罗拉没有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察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却交出了象征男权的手枪,罗拉、曼尼成为富人。三次奔跑,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性在逐渐胜利的象征。影片中两个重要的镜头:当罗拉被枪击后,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在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不难发现罗拉的头是躺在曼尼的手臂上,表现得很小鸟伊人,这时的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当曼尼被撞后,也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在床上对话的镜头,所不一样的是,曼尼的头是靠在罗拉的手臂上。这两个相似镜头的对比,诠释出女性与男性地位的转变。

电影《罗拉快跑》简析

电影《罗拉快跑》简析

威尼斯电影节1998Golden Lion (提名) 汤姆·提克威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1998最佳影片(提名) Stefan Arndt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2000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提名) Stefan Arndt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提名) 汤姆·提克威金卫星奖(Golden Satellite Award)2000Best Motion Picture, Foreign Language (提名)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FCA Award)2000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Johnny Klimek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2000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雷恩侯德·黑尔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汤姆·提克威独立精神奖2000Best Foreign Film 汤姆·提克威斑比奖1998Film -National 弗兰卡·波坦特在线影评人协会奖(OFCS Award)2000最佳外语片在线影评人协会奖2000最佳电影剪辑Mathilde Bonnefoy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FFCC Award)2000Best Foreign Film 罗拉快跑年份:1998 导演:汤姆·提克威主演: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L o l a r e n n t影片梗概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

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罗拉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范文

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范文

《罗拉快跑》精彩片段赏析“我总是起始于影像、意念。

在我的脑海中先有影像,我开始想要延续它,绕着这个意像发展出一些故事,从中做出一部电影。

《罗拉快跑》的原始意像是一个奔跑的女人。

我想创造一部充满动感的电影的想法,这是每一位电影创作人的最大欲望。

——汤姆提克威为什么选择这部影片呢?最重要的是:《罗拉快跑》是一部崭新的电影,表面上看,《罗拉快跑》的主题是一个“陈旧”的爱情主题,也就是说《罗拉快跑》是表现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情的营救”。

但是,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又是全新的。

崭新的艺术形式、罗拉与她的“游戏”,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段落解读:1.第一次奔跑(10分—40分):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2.冥界(3分钟、红色):3.第二次奔跑(33分钟—53分):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4.冥界(2分钟、红色)5.第三次奔跑(53分钟—73分):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罗拉快跑》中,罗拉曾经三次“大叫”。

这三次大叫,声音剧烈刺耳之外,并且都产生了神奇的效果,环境中的玻璃器皿发生爆裂。

德国电影大师施隆多夫的影片《锡鼓》中的主人公奥斯卡的经典的“大叫”是一个弱小的孩子在向虚伪丑恶的成人社会和法西斯小丑抗争。

这里,罗拉的“大叫”是为了逆转似乎上天已经安排好了的自己的命运。

奥斯卡的“大叫”与罗拉的“大叫”,从表现形式到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大叫”是一种反抗,一种对现实世界彻底拒绝的反抗。

“大叫”更是一种无奈,它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人们的一个神奇、浪漫、美丽的愿望和想象。

第三次大叫发生在第三段落。

镜头剪辑分析:《罗拉快跑》中罗拉的第三次大叫,白天,赌场,事件:赌场好运赢钱。

时间:(01:07:35—01:08:40)号景别摄法内容音乐音响长度1近景固定,慢速变焦赌场中转动的滚轴低沉的音乐滚轴转动的声音,罗拉开始大叫的声音02秒62全景固定罗拉开始大叫及周围人们的反应低沉的音乐声滚轴的声音,罗拉叫声爆发的声音03秒33特写固定滚轴上白色滚球音乐声渐落滚轴声,罗拉的尖叫声02秒34近景固定赌场发牌员的反应无尖叫声01秒65近景固定赌场保安的反应无尖叫声01秒96全景固定,慢速变焦罗拉大叫及周围人们的反应无尖叫声01秒87特写固定同3无滚轴声,尖叫声01秒58全景固定其他赌桌上人的反应无尖叫声01秒29全景固定同上无尖叫声01秒1 0中景固定桌上的高脚杯被震碎无尖叫声0.8秒1全固定人们手中的高脚杯被震无玻璃杯破碎声,尖叫声0.51景碎秒1 2全景固定同上无破碎声,尖叫声0.5秒1 3近景固定大叫中的罗拉无尖叫声,破碎声01秒51 4特写固定转动的滚轴及显眼的数字无滚球声,尖叫声落,破碎声落10秒21 5近景固定大叫完毕的罗拉音乐声起滚球声渐弱,罗拉叹气声04秒41 6全景固定,超常规俯拍人们向罗拉所在的赌桌走来低沉的音乐声滚轴声,脚步声,扶椅子的声音04秒2镜头一:近景。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给学生)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给学生)

《罗拉快跑》介绍《罗拉快跑》在我看来是一部奉行了"简约主义"的电影--因为虽然看起来眼睛会很疲劳,但却不用动太多的脑子。

聪明的电影人和深刻的电影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善于制造感官刺激和貌似庄严实际却简约明了的涵义,而后者则在被诟病为"冗长"的情景延宕中暧昧地书写着隐晦的命题。

《罗拉快跑》只能是前者而绝不会是后者。

一如《罗拉快跑》带给人们的想象性节奏,影片的影像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

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凝滞的镜头(除却几段慢镜头的特写),从而使观众的眼球开始疲于奔命般地亦步亦趋地跟随着镜头的变迁和调动。

镜头不再忠实于被它所纪录的每一个事物:那些街上奔走和间或和罗拉发生关联的人们仿佛从镜像的纪录中逃脱的幸存者,只是和情节发生了一点若即若离的关系便匆匆地和故事告别--一切都是那么地迅速和不确定,影像的纷繁使得观众从没有机会成为这部影片的"再创作者",而只能成为被动的看客,而急于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从一个影像到另一个,不知道思考和满足。

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的色调--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

罗拉那一头赤红色的耀眼的头发在乳黄色的天空和大地间不停地跃动,形成了一种强劲的视觉力量,观众视觉上的兴奋程度容易随着这种明亮的视觉冲击而变得敏感起来--影像的一个作用在于集中观众的视觉注意力,这一点上《罗拉快跑》做的不错。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尽管影像的速度让我们的视觉兴奋得望尘莫及,但即便在一个相当短的瞬间内,呈现给人们的,仍然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虽短暂却完整的影像结构。

比如在路上每一个匆匆的瞬间和噱头,尽管如浮光掠影般地,但却干净、简约,不会使人们的视觉分散到其他的地方,从而确保了每一个镜头的高度凝练。

在镜头和镜头的切换上,显著的特点在于"闪动"手法的成功运用。

罗拉快跑镜头分析报告

罗拉快跑镜头分析报告

《罗拉快跑》镜头分析在电影的拍摄中,摄像机是一个主要的工具,它由摄像师根据推、拉、摇、移、跟、甩等技巧操纵着,拍摄出不同景别的静态镜头和运动镜头。

一般情况下,运动镜头占电影镜头的大多数,因为它具备一定的节奏感,方便简单的表现一些故事情节。

而且运动镜头的运用,能够产生与故事内容相符的节奏,形成属于镜头本身的动感。

镜头节奏除了具有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和整个电影的节奏保持一致,这和舞台灯光表现的氛围要和戏剧情节氛围保持一致是相同道理的。

下面我就用电影《罗拉快跑》做一下镜头节奏的具体分析。

在电影中,把现实时间顺序用不同镜头的切换打乱,用来丰富镜头语言,同时实现倒叙和前叙的运用,而且这些具有“闪动”性的镜头也能表达出与情节一致的节奏,这一点在《罗拉快跑》中有充分的体现。

纵观这部电影的结构,罗拉在电影中共跑了三次,前两次奔跑情节中镜头的节奏明显比较快,而电影中第54分钟时,也就是罗拉开始第三次奔跑时,镜头的节奏变慢很多。

从家里面跑到大街上的这三分钟镜头与前面两次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电影的第57分钟,那个偷自行车的小偷在一个快餐窗口前与捡到钱袋的流浪汉相遇时,从这开始,电影的镜头内容和镜头切换的节奏明显减慢,这与电影开始时的快节奏形成明显的对比,通过这种节奏快慢的对比能给观众一些感官上和心里上的刺激。

另外,舞台灯光设计也非常讲究对灯光节奏变化的把握,尽管灯光的变化节奏往往会附着于剧情上,但是遇到一些特殊剧情的剧本时,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就在考验灯光设计师了,所以我们也要对节奏的变化进行研究和学习,我认为电影《罗拉快跑》中对节奏变化特点的把握值得灯光设计师去研究些许。

在《罗拉快跑》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和频繁的镜头切换来表现罗拉救男友的急迫感,电影在第12分钟、第35分钟和第55分钟,罗拉从家里跑近小区大门时,镜头由俯拍向下移动镜头到近拍,然后运用前跟和后跟镜头,再由近拍到远拍,表现了罗拉奔跑的速度感和画面的空间感,在街道上又运用一些全景的景别,让瘦小的罗拉与高耸的建筑物相比,显示出罗拉在城市中显得很渺小,用镜头表现出了罗拉无助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拉快跑》介绍《罗拉快跑》在我看来是一部奉行了"简约主义"的电影--因为虽然看起来眼睛会很疲劳,但却不用动太多的脑子。

聪明的电影人和深刻的电影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善于制造感官刺激和貌似庄严实际却简约明了的涵义,而后者则在被诟病为"冗长"的情景延宕中暧昧地书写着隐晦的命题。

《罗拉快跑》只能是前者而绝不会是后者。

一如《罗拉快跑》带给人们的想象性节奏,影片的影像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

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凝滞的镜头(除却几段慢镜头的特写),从而使观众的眼球开始疲于奔命般地亦步亦趋地跟随着镜头的变迁和调动。

镜头不再忠实于被它所纪录的每一个事物:那些街上奔走和间或与罗拉发生关联的人们仿佛从镜像的纪录中逃脱的幸存者,只是与情节发生了一点若即若离的关系便匆匆地与故事告别--一切都是那么地迅速和不确定,影像的纷繁使得观众从没有机会成为这部影片的"再创作者",而只能成为被动的看客,而急于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从一个影像到另一个,不知道思考和满足。

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的色调--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

罗拉那一头赤红色的耀眼的头发在乳黄色的天空和大地间不停地跃动,形成了一种强劲的视觉力量,观众视觉上的兴奋程度容易随着这种明亮的视觉冲击而变得敏感起来--影像的一个作用在于集中观众的视觉注意力,这一点上《罗拉快跑》做的不错。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尽管影像的速度让我们的视觉兴奋得望尘莫及,但即便在一个相当短的瞬间内,呈现给人们的,仍然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虽短暂却完整的影像结构。

比如在路上每一个匆匆的瞬间和噱头,尽管如浮光掠影般地,但却干净、简约,不会使人们的视觉分散到其他的地方,从而确保了每一个镜头的高度凝练。

在镜头与镜头的切换上,显著的特点在于"闪动"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种"闪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镜头切换,它的意义在于制造一种"虚拟"的场景意识--因为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镜头转换方式,实际上都是对前后情节逻辑关联的一种解说策略--无论这种解说的策略是出于叙事进行的要求还是导演的表现意图。

然而"闪动"则颇具虚幻和"闪烁其辞"的虚拟意味,它可以提醒观众,下一个场景随时地替换上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结束后等待它的不是顺承的叙事,而是在虚幻之后的另一个新的开端(尽管在"闪动"的前后,仍然可能是顺承或关联的情节发展)。

它不断地提醒观众在用眼球贪婪捕捉每一个场景的同时不要轻易地认同或相信它们,这不过是一个个虚拟的假设和叙事的游戏。

观众在"闪动"的刺激与迷惑中最终被影像和特殊的"蒙太奇"方式所任意地驱使,变得兴奋而没有判断力。

下面可以谈一谈《罗拉快跑》中的mtv风格--主要是关于它的音乐。

不能否认《罗拉快跑》的音乐很有重金属的味道。

罗拉的奔跑的急促没用喘息和心跳声来表现,那只会让人们想起《庭院中的女人》那般的煽情和劣质警匪枪战片中被戏仿的搞笑音乐--《罗拉快跑》用的全是摇滚,有节奏的鼓点和金属乐器的声声断断。

他们的作用与其说是来烘托"跑"这一贯穿动作的紧张气氛,倒不如说是追求一种从整体而言的,对叙事本身的破坏和干扰--因为本来很零碎的、追求片断效果的场景已经透露了影片本身(或说是导演汤姆提克威)对叙事的不信任和虚拟性观念,而这样的声音布景则使这样的一种观念变得更加完美和可靠--它可以使一部分观众不再将它当作一部叙事的电影,而将它看作是一部传递了某种意图和形式美感的mtv,因为虚拟的场景、零碎化的影像语言和相关的声音注解正是构成一部mtv作品的主要元素--而这些在《罗拉快跑》中甚至已经齐备。

如果看过徐克导演为欧洲女歌手milan farmer拍摄的一部关于女同性爱题材的mtv,便会觉得它们在风格上或许有些相似。

《罗拉快跑》的叙事形式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也是最乏善可陈的--我之所以不愿意称《罗拉快跑》的叙事是一种新鲜的叙事形式是因为,这部影片是不信任叙事的。

如果我们过于沉迷于它的叙事结构,我们便轻而易举地将自己陷入了一个意义的网络中,我们会向自己不断地提出这样的疑问: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偶然决定命运?我们能不能去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事物的可能性由什么来决定?这些意义的负载对于《罗拉快跑》本身的叙事来说似乎成为了一种必须--而对于《罗拉快跑》的叙事结构,我却宁愿将它看作是一种形式的表演,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德国人的东西表现主义的色彩可能会浓一点。

影片不仅颠覆了经典影片中的"宏大叙事",而且把通常意义上的叙事结构也简约到了最简单的程度--即一个叙事的骨架,完全单向的、线形的叙事方式,一切有可能出现旁逸的情节都被以"照片"的形式压缩。

这其实是对已有叙事模式的一种调侃和一种嘲弄--在人们更多地看到不同的叙事带来不同的命运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叙事本身的一次解构。

它与其说是表现了有关"命运"之类的宏大命题,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事件被得以不同叙述的几种可能,或一个事件在叙述中被不断改写的集中可能--"虚拟"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被不断地提示,叙事本身的无力和不被信任可以浮现。

或许影片开始的一段话语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些--"数不尽的没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只会衍生另一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下一个问题,但最终会否原来只是同一问题?"《罗拉快跑》在影片本身的技巧和创意已经超越了我能力所可谈及的范围。

如果站在一个观众的立场上,这部电影的特点在于它正在改写着观众(接受者)的欣赏习惯和欣赏动作。

首先,它使观众在欣赏中心甘情愿地放弃"民粹"的和"犬儒"的立场,即不论它的表达策略和艺术形式,而直抵它的内容--然而在《罗拉快跑》中,如果我们放弃了对形式和表达策略的关注,便无法进行与形式形成嵌套的对内容的追问,更何况它的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眩目的,为大众所迷醉的舞蹈,使人们不能笔直地穿越艺术而直达内容和主题的彼岸。

其次在于观众在对影片的接受中丧失了以往所拥有的"读解"功能,观众参与影片的创作(读解和叙述)被称为"怪异"的种种形式所阻断,所能做的只是被动地尾随着作者带有调侃意味的叙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影像。

摘自:《新青年》《罗拉快跑》的段落读解开头:(1分—10分)。

分三个部分:1.引子:(2分钟)。

字幕:文字明确表明:本片是一场游戏,是一部探索电影。

字幕之后,镜头推向时钟,然后从时钟进入时空隧道。

进入时空隧道:如何进入时空隧道:①钟表的道具:首先,钟表是一个时间的标志。

其次,制作者把钟表作成一个尖牙利齿的小怪兽。

不仅表现岁月无情,表现时间对人生命的吞噬;更反应出制作者追求视觉刺激,追求热闹、"好玩"的"游戏心态"。

②镜头的前推和升起。

镜头逐渐推近钟表的挂摆,最后是钟表挂摆的大特。

然后,镜头沿着钟表表挂的金属杆上升,先升至钟表的表盘,此时,钟表表针在非正常速度地快速旋转。

表针的快速旋转,表现本片时间的非客观性,和影片的非纪实性。

镜头从钟表表盘再继续上升,最后升至表盘上方的小怪兽。

小怪首张嘴,露出尖牙利齿。

镜头从小怪兽的嘴推入。

影像全黑,进入时空隧道。

时空隧道内:如何表现时空隧道内的景象:①十字路口。

地点选择在十字路口,主要是十字路口的象征意味。

②众多人。

镜头内,黑压压的众多的人,表现人口的膨胀和人的无目的性。

③降格(快镜头):降格造成众多的人如木偶般地机械地涌动。

人们行履匆匆,如世间的匆匆过客。

人们面无表情,如无生命的"行尸走肉"。

总之,这里的时空隧道,表现出制作者眼中的世界的混乱,人类的无目的性,以及整个人生的可笑荒诞。

十字路口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中,影片中的几个次要人物相继出现:女职员,推车妇人,偷车男孩,梅耶叔叔......思辩性的旁白:"我们是谁?我们何往?人是什么?"银行警卫:镜头速度逐渐正常,镜头最后停止在银行警卫身上。

银行警卫虽然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不多,但是,他是整部影片的旁观者,由他来监督整个"游戏"(电影)的进行。

银行警卫踢起一只足球,(趣味性),并宣布游戏(电影)的开始。

足球高高升起,下面十字路口匆匆的行人组成影片的片名字幕(电脑完成组字)。

足球落下,足球落入动画制作的时空隧道。

2.片头:(动画,2分钟)。

快节奏的音乐声中,动画制作的罗拉(红色头发、蓝色上衣、绿色裤子)在充满牙齿的时空隧道中奔跑。

节奏、速度不断加快,牙齿开始旋转,罗拉开始旋转。

牙齿、罗拉越转越快。

最后,罗拉被时空隧道吞噬。

陆续出主创人员姓名字幕。

3.故事开始:延续前面足球的快速降落,镜头落入一座城市,落入一幢楼房,落入一个房间——罗拉的房间。

罗拉房间急促的电话铃声,真人罗拉(不是动画罗拉)冲进自己的房间。

快速镜头:罗拉在房间接电话。

下个镜头是街道,镜头如飞驰的子弹,疾速推向街道的电话亭。

曼尼在电话亭内打电话。

镜头前推速度之快让人惊异。

镜头的速度是罗拉思想的速度。

局部色相:这边,红色头发的罗拉手举着红色的电话话筒。

电话那边,曼尼站在街道电话亭打电话。

黑色上衣的曼尼手举黑色话筒,他哭着告诉罗拉:他的钱丢了,拾钱的是一个流浪汉。

流浪汉的幸福:本段落用一组快速跳切表现曼尼想象中的流浪汉拾到10万马克后的喜悦和所作所为:定格跳切:飞机升空,列车飞驰。

纽约的自由女神象,巴黎的埃佛尔铁塔,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海滩,绿色的棕榈树,美味的食物,肉感丰盈的胖女人......这是一组电视广告和mtv中常用的、观众几乎无法看清楚拍摄对象的定格跳切。

让观众看清楚拍摄对象、拍摄内容,这是常规电影必须遵循的"铁律"之一。

这里,汤姆·提克威不是没做到,或者说没完成好这一"铁律"。

而是,汤姆·提克威根本就没有想要让观众看清楚拍摄对象。

影片只是给观众一个大致的状态和感受。

反应出汤姆·提克威与常规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制作观念上的不同。

嘘声:在曼尼哭诉的时候,罗拉象母亲哄一个婴儿那样,对电话那边的曼尼发出轻轻的"嘘——"声。

(女权主义)第一次大叫:曼尼告诉罗拉:如果20分钟内不还钱,自己将没命。

曼尼乞求罗拉救自己,曼尼甚至讥讽罗拉:"你说过,爱情能够解决一切"。

罗拉让曼尼等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