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作文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示例
![材料作文审题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f4c4508e9951e79b8927a8.png)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96年春,瑞典的克洛普和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峰。
克洛普以登山为生,为了这次攀登珠峰,他做了很多准备和努力,若前功尽弃,将损失惨重,贻笑大方。
可是,在距离珠峰仅剩下300英尺时,他却转身而返。
原因在于他得到信息:天黑前将有暴风雪。
虽然再用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却无法在暴风雪降临前下山。
事实证明,克洛普是对的,虽然另外的12名登山者大多数登上了顶峰,但最终都因错过了返回的时限而葬身于暴风雪中。
而几周后,克洛普等待天气好转、条件合适时顺利登上了珠峰,并毫发无损地返回。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
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
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
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
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珠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骑自行车回家,由于想着工作的事情走神闯了红灯。
一位老交警面带微笑走过来说:“同志,骑车想事可不行啊,多危险!”而另一次他闯了红灯,一位交警黑着脸大声呵斥:“找死啊,你!”按理说,他们都是善意的劝告,但表达方式不同,就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俄国人最近在莫斯科开展了一场“百万人微笑”活动,他们的口号是:“微笑是无价之宝,是催生幸福的永动机。
”有一首英文歌曲唱道:“微笑意味着对每一个人的友谊。
高中作文赏析《登山》
![高中作文赏析《登山》](https://img.taocdn.com/s3/m/03d6ab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7.png)
高中作文赏析《登山》
标题:《登峰造极,心向璀璨——记一次登山之旅》
正文:
人生就如同攀登一座座山峰,每一步的前行都伴随着汗水与坚持,而每一次的登顶,又饱含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喜悦。
那一次的高中登山活动,便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天清晨,阳光初照,我们一行人背着行囊,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和挑战的决心,踏上了那条蜿蜒曲折的山路。
沿途,翠绿的树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鸟儿的歌唱犹如大自然的交响乐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生机盎然。
然而,登山的过程并非如诗如画般轻松惬意,陡峭的山路、湿滑的石阶、沉重的步伐都在考验着我们的体力与毅力。
当我们攀至半山腰,疲惫与困顿如同阴云笼罩心头,有的人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然而,我想起了一句话:“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
”我们互相鼓励,携手并进,用坚韧不拔的精神驱散心中的阴霾,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着山顶迈进。
终于,当那一抹金色的曙光洒在我们脸上,映入眼帘的是无尽的苍穹与壮丽的大地,那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为了无比的喜悦与自豪。
站在山顶,俯瞰世界,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高峰并不只是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沿途的经历和那份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次登山之行,不仅锻炼了我的体质,更磨砺了我的意志,使我深刻理解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生活就像这场登山之旅,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崎岖艰难,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登上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收获那片属于自己的璀璨天空。
高中作文赏析《登山》
![高中作文赏析《登山》](https://img.taocdn.com/s3/m/6b73ca5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7.png)
高中作文赏析《登山》在众多高中作文中,这个主题总是能引发各种有趣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分享。
有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作文,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他的登山之旅。
这位同学开篇就直言,自己原本对登山毫无兴趣,觉得那不过是耗费体力的无聊活动。
然而,架不住好友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踏上了这趟“艰难”的旅程。
他们选择的山并非什么名山大川,只是城市周边一座普通但也颇具挑战性的山峰。
出发的时候,作者满心不情愿,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里面装满了水和食物,觉得那是个沉重的负担。
一开始的路程还算轻松,脚下是修好的石阶,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偶尔还有鸟儿的啼叫声传来。
但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石阶变得越来越陡峭,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有铅块绑在腿上。
作者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气喘吁吁,像个破旧的风箱,呼哧呼哧地直冒粗气”。
而他的好友呢,倒是精力充沛,一直冲在前面,还时不时回头嘲笑他的“蜗牛速度”。
这可把作者气得够呛,咬着牙加快了脚步,结果没一会儿就累得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灌着水,心里暗暗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答应来受这份罪。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了一股淡淡的花香。
他抬起头,发现路边有一丛不知名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那一瞬间,他仿佛忘记了疲惫,被这小小的生命所吸引。
继续往上爬,山路越发崎岖,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
作者的手被石头划破了,膝盖也磕得生疼,但他竟然没有像之前想的那样转身下山,而是选择了坚持。
终于,他们登上了山顶。
那一刻,作者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
连绵的山峦在脚下延伸,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远处的城市变得渺小而遥远,平日里的喧嚣和烦恼似乎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在作文中写道:“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登山的意义。
不是为了到达山顶,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那些汗水、那些疲惫,都成了此刻胜利的勋章。
”从这篇作文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抵触,到途中的挣扎,再到最后的释然和感悟。
“登山”作文评讲
![“登山”作文评讲](https://img.taocdn.com/s3/m/858accceb9f3f90f76c61ba0.png)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 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 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 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 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 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 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如 有其他立意,符合材料亦可)
四、阅卷实时评析: 优点: 1、同学们大多选择山顶,这种心态,很积极,值得点赞。如否定佛系青年的做法。
2、第二段都会用“不可否认”“诚然”进行权衡,体现辩证思维。
3、主题部分会按照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现实意义的思路去写,有层次,有深度。 不足: 1、对山顶、山腰、山脚的本质理解不到位。如:在山腰、山脚不能说志存高远。 (参考立意) 2、只在第二自然段权衡,其他地方没有体现权衡。
三、立意:
可以立意为: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 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 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 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 为 了 经 历 。 也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 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 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 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 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父子爬山》材料作文审题
![《父子爬山》材料作文审题](https://img.taocdn.com/s3/m/919389dd84254b35eefd34af.png)
《父子爬山》材料作文审题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汤春耐编写作文回顾父亲带儿子爬山,到达山顶后,父亲指着山下说:“看,那里多美!”儿子说:“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6)不少于800字。
抽丝剥茧——父亲的角度1.父亲和儿子之间,儿子单纯率真,父亲深沉厚重,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使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必然迥乎不同。
父亲明显是有更多的人生阅历的一个人,同样是欣赏生活的美,父亲以登高的行为来教育儿子。
虽然儿子的观点是:既然在山脚也一样可以欣赏到美,那么何必爬到山上,劳神苦思?虽然二者欣赏到的都是美,但是这两者是一个内涵的美吗?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就无法弹出世间绝唱”,似乎是同样的谱子,弹奏出的音乐却千差万别。
山脚下的美,登高望远的美,境界也完全不同。
你的位置不同,你视野自然也不同,而你所能感受到的美也不同,甚至,你面对同一个对象,你的理解也不同。
其次,从二人的位置来看,一个是在山顶观景,一个则是在山脚寻美,这里有个距离、高度的差别。
其实“高度”我们可以看成是实的,也可以看作是虚的。
你可以写地理位置高,自然能看到世间大美,比如可以记录你的某次旅行的经历,让你领略到换一种视角,看到这个城市、大地的与众不同的美。
一个也许你生活了很久很久的城市、一块被你踩了无数遍的大地,当你用一次登山,登高来俯视它时,你是否也会像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大声高喊“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2.当然,你也可以写你的身份地位高,自然,所谓“下着一盘很大的棋”,是必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下的。
这可以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各种政治局势,不过因为容易流于政论性,故不推荐写;不过你倒是可以写你的观念境界高,更有大局观,运筹帷幄,能通观全局,如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了然,面对同样的局势,这与那些井底之蛙的普通谋士,所领略到的境界完全不同。
“登高类”作文命题的分析和范例
![“登高类”作文命题的分析和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17094e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f.png)
“登高类”材料作文一、作文命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
视角的变换常常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
王之涣登鹳雀楼,极力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豪情满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此,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登高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任务二】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議论性文章;【任务三】发挥联想及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二、命题分析这是一道“登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王之涣、王安石的登高经历,正是由于登高望远,他们才有所思、有所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最后引出“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的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王之涣诗中一字“更”,王安石诗中一字“最”,从过程、结果两个角度,将高度、视界、世界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也就是说,高度不同,视角不同;高度达不到,视界受限制;视角所不及,高度也有视野死角,视界同样受限。
考生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思维结构、思辨逻辑素养都得到了一种提升。
拓宽视界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智力、情感追求的过程;改变视界意味着位置、境界的改变,更意味着意志的坚持。
所以,这既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更是战胜内在的自我。
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个人、自我,无不在攀登中表现“自我”。
记叙文写作,可以叙述自己某一次登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在所感,要具有如上所说的启示性、深刻性,需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
若选择议论文写作,于登高的话题,一般使用的是攀登的比喻意义,比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从过程中所悟出的道理;也可以从视界的角度,阐述审视人生的不同高度。
当前同学们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论据,特别是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体验的实践论据的缺乏。
三、构思建议⒈从登高的结果来写:勇于攀登才能成功,止步不前只能失败。
⒉从登高的过程来写:侧重登高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努力攀登的过程等。
⒊从改变视界、拓宽视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角度来写,适当援引论据,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2021高三联考作文“三种登山态度”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三种登山态度”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2ed0eaeff9aef8951e0600.png)
2021高三联考作文“三种登山态度”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审题:本材料是关于登山的三句名言。
分析可知:(1)尼采认为从半高处看世界更美,是因为视野开阔,又可催人奋进,最大可能延展生命。
“半高处”指身处半山腰,仰可见山峰之雄奇,俯可察山脚之隽秀,由此延展到人生处世的体验及启迪。
为了体现肯定山腰的态度,则需与山脚、山顶进行比较,如果仅陈述山腰的优点,山脚及山顶的劣点,那么这种比较价值就不大,这就要对三者进行优中选优,才更显山腰之优势。
比如山腰的优点相较于山脚,既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又亲历了登山之艰难与快乐,在付出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爬至山腰视野开阔,又超越了山脚的安于现状,心甘平庸。
而相较于山顶,有催人奋斗的动力,更大可能地延展生命,避免了登顶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种种诱惑危险。
这些谈了三者优点之余,也要谈些不足,比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之嫌,斗志疲软的消极心态。
这样才会更客观理性地体现思辨性。
(2)杜甫认可凌绝顶,是因为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锻炼心志处变不惊,确立了人生的大器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作文审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作文审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9e90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c.png)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作文审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可真要细究起来,其中的深意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登山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去征服附近的一座高山。
这座山在我们当地小有名气,不少登山爱好者都喜欢去挑战。
我背着鼓鼓的背包,里面装满了水和食物,满心欢喜地踏上了登山的征程。
一开始,山路还算平坦,我哼着小曲,步伐轻快,心里想着这山也不过如此嘛。
可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脚下的石头也变得不那么稳当了。
我开始大口喘气,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浸湿了我的衣服。
周围的树木越来越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我抬头望去,山顶似乎还遥不可及,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就在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带来了丝丝凉意,也让我清醒了不少。
我想,既然已经走到这里了,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我咬咬牙,继续往上爬。
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遇到了一大片浮云。
这些浮云就像白色的棉花糖一样,把山峰包裹得严严实实。
我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起来。
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
我心里开始着急,在这片浮云中乱转。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
我想,我不能被这些浮云迷惑了双眼,我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清前方的路。
于是,我鼓起勇气,继续往上爬。
每走一步,我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能看到山顶的风景了。
终于,我爬上了山顶。
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连绵起伏的山脉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像一个个小盒子,整齐地排列着。
天空湛蓝湛蓝的,洁白的云朵像棉花一样飘浮着。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的温柔,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我想,如果我在半山腰被浮云遮住了眼睛就放弃了,就永远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了。
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常常会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迷惑,觉得自己走投无路。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登山”三种态度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登山”三种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856bf26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8.png)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登山”三种态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一座高山,人们会有三种态度:一是畏惧攀爬艰难选择放弃,错过了山上美景,却可以将时间用于领略别地的风景;二是选择出发,但在最险峻之处选择后退,虽没有看到最美的风景,但可以无悔矣;三是敢于“犯其至难”,可能登上巅峰,领略奇伟、瑰圣之景观,但也可能遭遇生命之险。
人生如登山,这三种态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审题(相似材料对比)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去,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
三则材料无轻重高下之分所给三则材料无分高下,意在强调三种选择是等价的,这也就成为了整体材料的核心。
这种等价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讲“人生规划”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人生的核心问题就是:幸福观和价值观。
所谓等价就是人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幸福观,或者不同的价值观。
而选择来自于人的内心萨特说:人之自由在于选择!审题的问题1、将三则材料分三段一一加以列举扩写,没有偏重,没有核心观点。
2、只取其一,尤其是第三则,改变了话题的实质,堆积材料,强调坚持和勇往直前。
(强调追求,但必须论述的核心是在享受其可能得荣光时,也甘愿承担失败后粉身碎骨的后果,非因其完美,而是内心的渴望,或者说自己觉得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攀登。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3、偷换话题为选择(不是泛谈选择,而是强调选择来自内心,选择没有高下,不同选择是对幸福、价值的不同定义)以“登山”解释“登山”王小波:我为什么要写作?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高考材料作文登山类的作品评析
![高考材料作文登山类的作品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98dfbdd4d8d15abe234ed2.png)
注意:
一定认真分析对于自己哪一个最好写。
到底哪一个立意更好?我们应该根据应试作文的 特点作分析:C立意因为要融合两者的观点,写作时 逻辑思维的要求十分高,稍有不逊就容易陷入观点 模糊不鲜明,导致两头不到岸;B立意观点没问题, 但直接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话作观点不够明确,必须 另拟一句话明确表达此观点。
另外,用B立意写议论文在论据选择的空间方面 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名人事例”中的名人一般 情况下都是攀上了人生高峰的人。所以,我们认为, 选A立意更有利于发挥,且相对而言立意的品位更 高。
应试作文就要求观点清晰,立意高远,材料丰富, 便于使用名人立论。
好标题
比山更高的是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高人为峰 触摸蓝天的梦想 用脚步丈量喜马拉雅山 人生如登山 步步留印/走过,留下脚印足矣
诚地为百姓服务,方便百姓生活。一次, 当发现其7000多台电冰箱出现了质量问题 时,海尔毅然召回全部售出商品,为的就
是“让百姓舒心,让百姓放心”。也正是
海尔集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自
己的创业之路,才有了海尔今天的令世人 瞩目的成绩。
重点段的结构模式:
1.主旨句:表明自己的观点的话,要鲜明,放在段首。
B以易中天教授的观点立意(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 爬了就好)
①做任何事情都重在参与
②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③
力所能及无遗憾
④量力而行,尽力就可 ⑤享受
过程,别有洞天 ;
C融合两者的观点立意:(都有可取之处)
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认为最佳(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
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的一点来作为将写文章的主旨。准
翻过那座山审题立意作文
![翻过那座山审题立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9fe23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7.png)
翻过那座山审题立意作文When it comes to conquering a mountain, it's not just about physical strength, but also mental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登上一座山并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更需要心理的坚韧和决心。
The journey of climbing a mountain often starts with careful preparation. Proper equipment, physical training, and knowledge of the terrain are all essential. 登山之旅往往以认真的准备开始。
适当的装备、体能训练和对地形的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
However, the physical challenges are only part of the battle. The mental fortitude required to keep moving forward when every step feels like a struggle is equally important. The doubt and fear that can creep into your mind must be overcome. 然而,身体上的挑战只是战斗的一部分。
当每一步都感觉艰难时,继续前行所需的心理毅力同样重要。
必须克服心中可能产生的怀疑和恐惧。
As you ascend higher, the air becomes thinner and breathing becomes more difficult. The physical strain can feel overwhelming,but the beauty of the surroundings and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push you forward. 随着海拔的提高,空气变得稀薄,呼吸变得更加困难。
半山与绝顶作文审题
![半山与绝顶作文审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0c6a8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4.png)
半山与绝顶作文审题《半山与绝顶》篇一《半山的风景》每次爬山我都觉得这就像是一场冒险,而半山是这场冒险里一个特别的站点。
我记得那次爬黄山,从山脚下开始,一路哼哧哼哧地往上爬,半路上就已经累得像条狗。
那时候,周围的景色都是半山独有的美。
半山的树特别多,各种各样的,绿得发亮。
我靠着一棵大树坐下喘口气,仔细一瞧,树干上有好多小昆虫在爬来爬去,像在开运动会似的。
有只小蚂蚁拖着一块比它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残渣,一步一挪,那认真的样子让我看了直乐。
再往旁边看,半山的泉水潺潺地流着。
那水清澈得很,水底的小石子儿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我把手伸进去,凉飕飕的,冷得我一哆嗦。
旁边有几个小孩拿着小网兜在水里捞着什么,我凑过去看,原来是在捞小鱼苗呢。
那些小鱼苗灵活得很,在网兜周围窜来窜去,小孩们捉了半天也捉不到一条,急得脸都红了,家长们就在一旁笑。
半山的路不像山脚那么平坦,也没有绝顶那么陡峭,它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我看到一些和我一样在半山休息的人们,大家脸上都带着汗水,但是又有着惬意的神情。
在半山,你能看到远处连绵的山峰,云雾缭绕在山间,就像给大山围上了白色的纱巾。
这种感觉很妙,虽然没有到达山顶看到极致的景色,但是半山有着它独有的韵味,在这里能看到山的不同面貌,感受到山的生机与活力。
篇二《向绝顶冲刺》在半山休息够了之后,我决定向绝顶进发。
从半山到绝顶的路可真不简单,坡度陡然变陡了,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的。
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但是心里又有着一股劲儿,想要看看绝顶到底是啥样。
这一路可没啥心思看风景了,光专注脚下的路。
有一段路特别窄,旁边就是悬崖,我往下瞅了一眼,妈呀,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了。
我紧紧抓着旁边的铁链子,一步一步地挪着。
这个时候看到不少年轻人在互相鼓励着往上爬,其中有个小伙子还大喊着“征服黄山,就在今日”,那架势就像是要去打仗似的。
随着离绝顶越来越近,风也越来越大。
我被吹得东倒西歪,这风像是要把我这小身板给吹下山去。
我心里想着,这绝顶还真不是那么好上的。
半山与绝顶作文审题
![半山与绝顶作文审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28f58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5.png)
半山与绝顶作文审题《半山与绝顶》篇⼀:《登⼀之旅:半山的乐趣》我这个人一直挺喜欢爬山的,就拿上次爬那座不算小的山来说吧。
那山就在我老家附近,名字普通,就叫老青山。
一开始爬山的时候,我是动力满满,哼着小曲儿,脚步轻快得很。
我沿着那蜿蜒的小路上去,路边时不时冒出一些小野花,红的黄的紫的,我还凑近去看那花瓣上有没有小昆虫。
没多会儿,就到了半山。
半山这儿有个小亭子,那亭子看起来有点旧了,亭子的柱子上还有人刻了字,这可不好。
不过亭子周围的风景那叫一个美啊。
从这儿能看到山下的小村庄,那些房屋就像小盒子似的,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农舍的烟囱里还冒着烟,估计是哪家在做饭呢。
田地里也是花花绿绿的,一块一块的像拼图。
我还看到几个小孩子在田边的小路上追逐打闹,那笑声都隐隐约约能传到半山呢。
我在半山这个地方找了个大石头坐下,晒着太阳,吹着小风,吃着我带的面包。
这时候,我就觉得半山的感觉真好。
不用像那些登顶的人那么累得气喘吁吁,还能看到这么美的风景,看来半山也有半山的妙处。
篇⼀:《向绝顶进发:半山后的渴望》我在半山歇够了,也看饱了风景。
突然就心痒痒,想着那绝顶会是啥样的呢。
于是我又站起来继续赶路。
这后半段可比前半段难多了。
你想啊,路变得更陡了,而且我也有点累了。
我的脚步不像刚开始那么轻快,像绑了铅块一样。
可这时候我就有股子执念,就是要到绝顶看看。
我双手撑着膝盖,一步一步地往上挪。
途中看到几只松鼠在树上乱窜,它们可不怕我,还停下来看着我,好像在嘲笑我这狼狈的样子。
我就下定决心要到顶上去,让这些小家伙看看我的厉害。
越往上走,那风就越大,吹得我的头发乱乱的,衣服也鼓起来了。
这时候我也顾不上好看不好看了,只管朝着绝顶的方向。
那感觉就像是被什么东西在前面勾引着,我有一种渴望,就想着一定要站在那最高的地方。
篇三:《绝顶之风:半山与绝顶都值得》终于,我爬到了绝顶。
这上面的风呼呼地吹,那力度感觉能把我给吹跑似的。
这绝顶的视野可真开阔啊,一眼看过去都看不到边。
登山作文题目
![登山作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2200ad9b960590c69ec37656.png)
登山作文题目【篇一:登山作文审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
结束时,特约佳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登山感悟: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
另一位特约嘉宾,《百家讲坛》评《三国》的主讲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新材料作文”这种新的考查形式,其写作要领是:尽可能多的找出材料的含义,即意义点,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认为最佳(或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一点来作为将写文章的主旨。
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和体会。
这当中,有的人能奋勇争先爬上山顶,有的人爬爬歇歇,最终也爬到山顶,目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也有的人爬山只是重在参与,为了享受爬山的过程,至于能否爬到山顶并不在乎。
爬山如此,人生的每一项活动、工作、事业也是如此。
由此拓展引申,我们对这则材料的审题可以有如下的立意:于丹的角度:①勇攀高峰,志存高远②要有奋勇争先的豪迈气概③争强好胜,永不服输④勇立潮头,做社会的变革者⑤成功属于不屈不挠者易中天的角度:①做任何事情都重在参与②走好人生的每一步③力所能及无遗憾④量力而行,尽力就可⑤享受过程,别有洞天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
登山小学作文参考答案
![登山小学作文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833c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1.png)
登山小学作文参考答案登山小学作文参考答案登山是一项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户外活动,很多学生都喜欢参加登山活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登山的作文参考答案,希望能给同学们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灵感。
作文一:登山的乐趣登山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户外活动。
当我踏上山脚时,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兴奋和期待。
一路上,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登山的过程中,我还能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意志力,克服困难,不断向前。
当我终于登上山顶时,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登山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面对挑战。
作文二:登山的挑战登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
有时候,山路崎岖不平,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前行;有时候,天气突变,我们需要应对恶劣的环境;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疲惫和无助,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我们需要坚持下去。
登山教会了我们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登山的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作文三:登山的安全登山是一项需要注意安全的活动。
在登山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所要攀登的山的情况,包括山势、天气等。
其次,我们要穿着合适的衣物和鞋子,带上必要的装备,比如登山杖、头盔等。
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我们要及时向导师或者同伴求助。
登山的安全意识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学会了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作文四:登山的意义登山不仅仅是一项户外活动,它还有着深远的意义。
登山可以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登山可以让我们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增强体魄。
登山可以让我们学会坚持和勇敢面对困难,培养意志力和毅力。
登山可以让我们学会团队合作,与同伴一起攀登,共同面对挑战。
登山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每一次机会去探索和发现。
登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次登山活动本身,它是对我们成长和人生的一次有益的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
结束时,特约佳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登山感悟: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
另一位特约嘉宾,《百家讲坛》评《三国》的主讲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新材料作文”这种新的考查形式,其写作要领是:尽可能多的找出材料的含义,即意义点,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认为最佳(或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一点来作为将写文章的主旨。
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和体会。
这当中,有的人能奋勇争先爬上山顶,有的人爬爬歇歇,最终也爬到山顶,目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也有的人爬山只是重在参与,为了享受爬山的过程,至于能否爬到山顶并不在乎。
爬山如此,人生的每一项活动、工作、事业也是如此。
由此拓展引申,我们对这则材料的审题可以有如下的立意:
于丹的角度:①勇攀高峰,志存高远②要有奋勇争先的豪迈气概③争强好胜,永不服输④勇立潮头,做社会的变革者⑤成功属于不屈不挠者易中天的角度:①做任何事情都重在参与②走好人生的每一步③力所能及无遗憾④量力而行,尽力就可⑤享受过程,别有洞天
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
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立意(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意义点”),即可构思作文。
成功之花属于不屈不挠者
人生就像登山,有的人能一鼓作气到达山顶,而有的人爬爬歇歇,不屈不挠,最终也爬上山顶,目睹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领略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胜境。
前者,“敢为人先”的气概值得称道;后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值得赞赏。
成功之花同样在不屈不挠者面前
绽放。
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付出。
“圆梦八金”这是美国健儿菲尔普斯创下的辉煌。
当我们看到那金镶玉挂在他的脖颈时;当我们看到那充满春天般的笑容时。
我们是否曾想过在那金光闪闪的背后,他的不屈不挠的付出?其实菲尔普斯的八金梦并非偶然,正是他的努力所得,而那金牌便是对他付出的肯定。
谢延信,付出了忠贞与孝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钱学森,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难道他们没有不屈不挠的付出,能感动中国、赢得世人的尊敬?
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发明大王。
他为了研制灯丝,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研制蓄电池花了9年的时间,实验了9000多种材料,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后连他最好的助手也都坚持不下去了。
可是他仍不屈不挠的坚持着,最终成功之花在他面前绽放。
西汉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清代的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惊世巨著《红楼梦》;……难道他们没有不屈不挠的坚持,能有这世界名著的诞生?
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拼搏。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110米跨栏冠军刘翔在2008年奥运会中,因脚受伤退出比赛的赛场。
刘翔是否是失败者呢?他不是失败者,依然是我们的
骄傲,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他虽然受伤退出赛场,但他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犹在。
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依然会不屈不挠的拼搏,依然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成功之花依然会在他面前绽放。
鲁迅能够在文坛上吒咤风云,因为他曾不屈不挠的拼搏;霍金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因为他曾不屈不挠的拼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岂不知只要你不屈不挠的付出、不屈不挠的坚持、不屈不挠的拼搏,成功之花就会在你面前绽放。
[点评]作者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以主体段各段的中心句“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付出”、“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持”、“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拼搏”领起各段,多侧面、多角度的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从而集中鲜明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只要你不屈不挠的付出、不屈不挠的坚持、不屈不挠的拼搏,成功之花就会在你面前绽放。
”。
文章段落之间匀称整齐,思路清晰,给人很强的外在结构美感,更让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走过,留下脚印足矣
常感叹夕阳的无限前景,却抓不住她们的一丝倩影。
常陶醉于昙花一现的无限娇柔,却留不住她绝美的一瞬
间。
常徘徊于河水之畔聆听水的声音,却捧不住她澄澈充满韵味的身姿。
但,我们不需有任何的感伤,我们只要走过,留下脚印足矣。
正如易中天的登山感悟: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
走过童年,我留下了快乐的脚印……
小时候,眼睛里总是纯纯的东西,无论大千世界如何多彩,我都不曾感知,因为我的世界里充满孩童时代的天真的幻想。
我从不曾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颤颤发颤。
只要妈妈给几个糖果哄哄我,每一天都有我的快乐在周围回荡。
考试时,也只要拿一个老师用红笔画的小红旗就会欣喜若狂;玩耍时,只要与邻家小朋友一起玩个过家家,我就会忘乎所以;吃饭时,只要从哥那里多抢一块瘦肉,我就会美滋滋的……童年,留下了我快乐的脚印,留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走过少年,我留下了坚强的脚印……
少年时代最轻狂,既有孩童时代的天真亦不乏大哥大姐身上的理智。
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时,摔得两膝血淋淋,爸爸见着心疼,叫我不要学了,而倔强的我硬撑着,带着两边伤痕累累的疤,叫哥扶着,又坚强的骑自行车,很快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第一次代表班级去参加演讲时,我没有领到梦寐以求的奖状,但我没有气馁,一次次的考验,我学会了坚强,
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拼搏……少年,留下了我坚强的脚印,也彰显了我年少的狂放。
未走完的青春,我留下了奋斗的脚印……
年轻就是资本,有资本即可成大业。
我一直很相信这句朴实的话,高中充满了挑战,有人说恐怖,有人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溢满竞争,填满许多泪水与汗水,但我觉得风华正茂,就需用奋斗来装饰这每一天,让青春无悔,让世界再多一丝奋斗的背景,用努力来点缀属于十八岁的梦,让每一个夜晚在灯光下都有自己孜孜不倦的身影。
青春,留下了我奋斗的脚印,它将是我人生旅途上最美的脚印。
走过,留下脚印足矣。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
我们走过,留下快乐,坚强,奋斗的脚印,就足矣。
[点评]本文作者在开头创造亮点的同时在行文过程中,主体部分用相似的词语、句子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出现来串联全文“走过童年,我留下了快乐的脚印……”“走过少年,我留下了坚强的脚印……”“未走完的青春,我留下了奋斗的脚印……”。
变化的是文字,反复吟咏的是基调,不仅强化了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丰富生动的感受,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审题立意:
材料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做了什么或与这些对象相关的信息是什么,对象的结果是什么或材料对那个对象表示的态度(表扬与批评)所给的材料涉及
的对象:于丹和易中天
于丹:山登绝顶我为峰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材料对其态度:不表扬也不批评从于丹的角度分析,可以有以下立意:要立志高远;要敢于争先;要志攀高峰;要勇立潮头等等。
论据:
史学的高峰――司马迁
文坛的高峰――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
政坛的高峰――毛泽东、林肯、罗斯福、康熙
艺术的高峰――梵高达芬奇贝多芬
科学的高峰――牛顿爱迪生达尔文
体育的高峰――姚明林丹郭晶晶
易中天: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材料对其态度:不表扬也不批评从易中天的角度分析,可以确立以下中心:做任何事都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要量力而行,只要尽力就好;力所能及无遗憾等等。
论据:
诸葛亮项羽文天祥辛弃疾岳飞奥运会中未只拿到银牌的运动员历史上大量失败的英雄
选择角度: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是最好写一定认真分析对于自己哪一个最好写。
到底哪一个立意更好?我们应该根据应试作文的特点作分析:从于丹角度立意写作时逻辑思维的要求十分直接,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材料与现实例子,较为容易;易中天角度立意观点没问题,但直接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话作观点不够明确,必须另拟一句话明确表达此观点。
另外,这个立意写议论文在论据选择的空间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名人事例”中的名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攀上了人生高峰的人。
所以,选于丹角度立意更有利于发挥,且相对而言立意的品位更高。
材料补充:1.无限风光在险峰
2.登的反面:不登山庸碌一世,一步登顶坐享其成,坐缆车登山不能领略登山之乐。
3.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胜人者力,为征服世界。
自胜者强,为征服自己。
5.人从生下来就在登山,翻身,爬行,摔倒后继续走,学拚音,背唐诗。
求学阶段,学业是高山,工作阶段,事业是高山。
6.补漏:登属于自己的山,不攀比,不登别人的山。
盖茨的山就不能登。
7.把登山泛化,陆游临终前“死去原知万事空”,没有登上恢复中原之山,但他努力一生。
(另有辛弃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