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白杨礼赞》教案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白杨礼赞》精品教案设计2. 课文作者:杨洪基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教学年级:八年级5.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白杨树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心。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识。

(3)引导学生从白杨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白杨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3)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杨洪基及课文背景。

(2)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白杨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 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白杨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白杨树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是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它是我们学习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重要篇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白杨树如何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回答,以便更好地把握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对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达主题。然而,我发现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仍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让他们逐步理解这些概念。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课文分析,深入理解;
-第三部分:课文拓展,联系实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通过对《白杨礼赞》的阅读与分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汇描述事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在讨论环节不够活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教学难点
(1)情感把握: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具体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2)写作技巧的运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此外,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采用了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整。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讲授法,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文化认同感的塑造: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白杨礼赞》精品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杨礼赞》。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应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赞美白杨树?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探究学习(1)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白杨树代表了什么?(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白杨树的感悟。

3. 写作训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敬业的老李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白杨礼赞的教案,仅供借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白杨礼赞教案篇二授课教师秦秋丽授课题目茅盾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白杨礼赞》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会、揣摩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揣摩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4.教师点拨引导。

5.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肯定鼓励。

6.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的主旨。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及学习方法。

9.教师小结。

10.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研讨探究:11.本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点题,奠定感情基调,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段: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外形特点。

第三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

第六段:再次点题,呼应开头,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七段:补写白杨树的其他特点及象征意义,并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决心。

第八段:再次点题,呼应开头,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九段:用反问句强调白杨树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主题,突出中心。

第十段:用反复句式再次强调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并抒发作者的感慨和愿望。

第十一段:最后用肯定句再次点题,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呼应开头。

第十二段:再次用反复句式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结束全文。

12.你喜欢哪一段?试从写作特点上分析其作用?本文是一篇优美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选出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赏析。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3.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方法对你今后的写作有哪些启示?五、小结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其中一具体事物来表现其中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其中一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其中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抓住课文的主旨,感悟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而有的同学则对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成功引起了他们对白杨树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讲述得过于抽象,导致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尽量结合生活实例,让理论更加通俗易懂。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针对“白杨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成果分享时,我发现有些小组的代表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类似的活动,鼓励同学们多开口、多分享。
举例: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白杨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了解白杨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了解白杨树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理解其象征意义,并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举例:通过讲解白杨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坚韧、顽强等,让学生体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课堂引导和课后辅导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同时,我也将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课文《白杨礼赞》教案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掌握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掌握生字词及其用法。

1. 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3. 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白杨树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段大意。

(4)讲解生字词,加强词汇积累。

3. 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讨论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情感。

(4)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白杨礼赞》,巩固生字词。

2. 收集其他描写白杨树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3.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树的文章,体现对树木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3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3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3篇)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五篇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散文。

五篇课文诉说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描写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朴素的文字蕴含深沉的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挚的父爱,更重要的是以本文为契机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抒写身边的亲情!学情分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总是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他们习惯了被爱,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不过本文是写实的,贴近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应该是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感情,也能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感悟自己身边的亲情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积累重点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2)细读文本,理解关键的语句所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2)沟通个体体验,感悟亲情,抒写亲情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希望大家仔细聆听,认真体味!播放歌曲《父亲》(意图:这首歌的歌词浅显、朴实,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音乐声中领会父母的爱,从而激情激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父母肯定给与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他们爱得朴实,爱得简单,也许如同歌中唱的,只是那一碗粗茶淡饭,也许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或许这些都不被太多的人关注,却深深印在了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心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让我们在那淡淡的背影中去感受深挚的父爱!二、走进文本,走近父爱-免费资源站: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谁?明确:背影父亲2、文章以“背影”为题,以“背影”为线索,那么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比一比,谁最快(小组协作完成)明确:四次惦记背影(1)——思念父亲—虚写刻画背影(6)——望父买橘—实写惜别背影(6)——父子分别—实写再现背影(7)——别后怀念—虚写第一次,开篇点题,写最不能忘记的便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着力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父亲深深的爱第三次,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失在人流之中,依依惜别背影,惜别父亲第四次,看到父亲的来信,想起了父亲的种。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及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梳理课文结构,分析作者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提高朗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白杨礼赞》2. 板书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 答案:白杨树特点: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

修辞手法分析:例如,课文中的拟人手法:“白杨树伸开双臂,热情地拥抱阳光。

”表达了白杨树对阳光的渴望和热爱,生动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仍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举例:分析课文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句话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来强调白杨树的挺拔和傲然。
(3)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品味课文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等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和美感。
2.教学难点
(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和改进。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或者是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6.创意写作: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以“我心中的白杨”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强化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分析《白杨礼赞》的文本,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觉得本次教学中尝试的实践活动和创意写作练习,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展示成果时显得匆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似乎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您带来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一)、概况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

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课文有:《阿长与。

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赞美)。

(三)深入研读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举例:讨论作者为何选择白杨树作为赞美的对象,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
-难点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可能难以从情感上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举例: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体会到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写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知识。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对比、象征等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举例:解释课文中“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句话中的象征意义,将白杨树与人的品质联系起来。
-难点二: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把握
-学生可能难以领会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所表达的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白杨树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4.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5.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6.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7.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去感受白杨树特有的精神美。

2.解题
“礼赞”:“礼”,敬礼,致敬。

赞,赞美。

礼赞,崇敬与赞美。

以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大毡子zhān 外壳ké锤炼liàn 主宰zǎi 倦怠dài 诸如zhū
虬枝qiú婆娑pósuō楠木nán 秀颀qí刹那chà
参天cān 晕圈yùn 倔强juéjiàng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逸斜出yì无边无垠yín 恹恹欲睡yān
纵横决荡héng
秀颀:美而高。

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通读全文,结合题目“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文章的线索。

4.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5.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5--6段)具体描绘,倾情赞美。

第四部分(7--8段)揭象征意,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白杨树确实是不平凡的,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这节课深入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些白杨树的“不平凡”?
1.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作者笔下的的高原是什么样子?高原风光给了他什么感受?
黄绿错综的大毡子(色彩)、无边无垠(幅员)、坦荡如砥(地势)——雄壮、伟大、单调
★作者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高原风光?
(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下文作者的赞美作铺垫。

生长环境不平凡。

2.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的?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总写:力争上游
分写:
干:笔直丈把高无旁枝
枝:笔直向上靠拢成为一束
叶: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
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
总写: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外部形态不平凡。

3.朗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
★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什么手法?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作者用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深情的赞美了白杨树。

★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张本。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点明象征民族的抗
日精神和意志。

四个“难道”反问句式,层层递进、气势恢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

象征手法: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作用:
(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4.朗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
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楠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品味语言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明确: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2.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明确: “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四、总结
1.主题: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
3.修辞方法:
排比、反问、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