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发酵工程(2)第二章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与扩大培养
华根霉 ( Rhizopus chinentis )
酿酒所必须的重要霉菌,也是 酸性蛋白酶和腐乳生产中的重要菌 种。
2、毛霉 ( Mucor )
鲁氏毛霉 ( Mucor rouxianus ) 能糖化淀粉且能生成少量酒精;能产生
6、醋酸菌 (Acetobacter)
➢ 不形成芽孢,G-,好气性 ➢ 可生产醋酸.
7、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 是谷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高产菌.
8、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氨基酸、核苷酸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菌种,也是酶法 合成生产辅酶A的菌种.
9、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5、假丝酵母 (Candida)
➢能形成假丝,液体培养时能 形成浮膜。 ➢可生产SCP、甘油、脂肪酶。
6、红酵母 (Rhodotorula)
➢有明显的红色或黄色色 素,很多种因生荚膜而形 成粘质状菌落。 ➢可由菌体提取大量脂肪、 -胡萝卜素。
7、棉病针孢酵母 ( Nematspora gossypii )
2、葡萄汁酵母 (Saccharomyces uvarum)
与酿酒酵母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葡萄汁酵母能发酵 棉子糖和蜜二糖。
3、汉逊酵母 (Hansenula)
此属酵母多能产生乙酸乙酯,从而增加产品的香 味,可用于酿酒和食品工业。
4、球拟酵母 (Toruiopsis)
此属酵母有些种能产生不同比例的甘油、赤藓 糖、阿拉伯糖;有的能利用烃类生产蛋白质。
复筛 不纯 第四次平板分离
第三次菌种保藏
第四次原种斜面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应符合以下要求:⑴遗传性状稳定⑵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污染⑶目标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理论转化率⑷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产物分离⑸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并且有利于产物分离⑹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⑺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⑻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以及降低能耗一、从自然界获得新菌种的步骤分离微生物新种的具体步骤大体可分为采样、增殖、纯化、性能测定。
采样菜园和耕作层土壤是有机质较多的土层,常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果园数根土层中,酵母菌含量较高;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分布着较多的霉菌。
豆科植物根系土中,往往存在根瘤菌;河流湖泊的淤泥中能分离到产甲烷菌;油田和炼油厂周围土层中常见分解石油的微生物等。
各种水体也是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来源,许多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以及兼性或专性厌氧微生物都能从各种水体中筛选得到。
增殖才采集的样品中,一般待分离的菌种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为提高分离的效率,常以投其所好和取其所抗的原则在培养基中添加特殊的养分或抗菌物质,使所需菌种的数量相对增加,这种方法称为增殖培养或富集培养。
纯化常用的菌种纯化方法很多,大体可将它们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较粗放,一般只能达到“菌落纯”的水平,从“种”的水平来说是纯的,其方法有划线分离法,涂布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另一层次是较为精细的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它可达到细胞纯即“菌株纯”的水平。
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培养皿或凹玻片等分离小室进行细胞分离。
也可以利用复杂的显微镜操作装置进行单细胞挑取。
性能测定菌种性能测定包括菌株的毒性试验和生产性能测定。
二、基因突变和微生物菌种选育基因是在生物体内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是一个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核酸片段,每个基因约有1000个碱基对。
基因是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通常是指DNA序列)。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课件
诱变育种
总结词
诱变育种是一种通过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诱发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育种方法。
详细描述
诱变育种通常需要处理少量材料,因为诱变剂可以直接诱发基因突变。该方法效率较高,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突 变体。常用的物理、化学诱变剂包括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剂等。生物诱变剂则包括某些细菌或病毒等。
培养条件控制
法规与伦理问题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 ,如温度、pH、氧气浓度等,这些条件的 细微变化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波动。
在某些应用领域,如药物和食品工业,微 生物菌种选育可能面临严格的法规和伦理 要求,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
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通量筛选技术 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未 来可以更快地筛选到具有优良性 状的微生物菌种,提高选育效率 和成功率。
基因组编辑技术
总结词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精确地编辑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育种方法。
详细描述
基因组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和修改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从 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该方法需要一定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基础,但具有高效率和精确性等优点 。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通过 菌种选育可以获得高产抗生素的菌株 ,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疫苗生产
疫苗的生产也需要用到菌种选育技术 ,通过选育具有特定抗原性的菌株, 可以生产出预防各种疾病的疫苗。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治理
通过菌种选育可以获得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 菌株,用于处理各种环境污染,如废水处理 、土壤修复等。例如,通过选育能够降解有 机污染物的细菌和真菌,可以有效治理水体 和土壤污染。
微生物菌种
虽然遗传工程等新的育种方法迅速发展,但诱变育种仍是目 前广泛使用的育种手段。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原始菌株(出发菌株)
活细胞计数 诱变剂处理 活细胞计数 中间培养
突变株分离
诱变预备处 理
初筛 复筛 生产性能试验
工业微生物来源
想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的菌株,从中筛选所需
菌株。
从自然界采集分离。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性分离
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 成产物; 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 的可操作性要强;
分离耐高渗透压酵母菌,可到甜果、蜜饯、甘蔗渣堆积处采样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目的微生物富集的一些基本方法
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 富集的目的: 得可能。
富集的三种方案:
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的微生物富集的
条件(加热、膜过滤等),进行培养。
当不可能采用定向培养时,则可设计在一个分
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 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较多采用,如蛋白酶、淀粉酶、 脂肪酶、核酸酶等;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例如用此法分离产生碱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土壤经巴氏消毒,以减少不产芽孢的微生物;然 后铺在pH8-9的琼脂培养基(含有均匀的不溶性蛋白 质)表面;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能消化平板上的不溶性 蛋白质,产生一透明圈。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 致病 菌无关);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推荐)《微生物的菌种选育》PPT课件
超带的某些特点,
如抗药性初步判断。
特定的质粒提取方
法和后处理使染色
体和RNA均被除掉。
26
质粒的主要功能
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 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27
4. 质粒的主要类型
37
(4)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即诱癌质粒或冠瘿质粒(crown gall plasmid)。
Ti质粒是一种200kb的环状质粒,包括毒性区(vir)、 接合转移(con)、复制起始区(ori)和T-DNA区4部分。
T-DNA区可携带任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Ti质粒是植物基因工程中使用最广、效果最佳的克隆载体。
7
S型
R型
(1)动物实验
S型,著致名病菌的,肺炎球菌转化R型试,验非致病菌,
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smoth)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rough)
加热灭菌
热死S菌+活R菌
8
9
(2)细菌培养试验
10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11
Avery在四十年代以更精密的实验设计重复了以上实验 12
(1)从活的S菌中抽提各种细胞成分(DNA,蛋白质, 荚膜多糖等) (2)对各组分进行转化试验
严紧型复制控制(stringent replication control)
质粒的复制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 在这类细胞中,一般只含1~2个质粒;
松弛型复制控制(relaxed replication control)
另一类质粒的复制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 在这类细胞中,一般含10~15个或更多质粒。
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菌种的选育与保藏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本章知识概要第一节菌种分离与筛选第二节菌种选育第三节菌种保藏第一节菌种分离与筛选1、采样原则:材料来源越广泛,越有可能获得新的菌种。
可寻找已适应各种环境压力的微生物类群。
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都含有微生物。
土壤由于具备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
是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所需要任何菌株。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②采样方法:选择适当地点和场所、用无菌器皿取样十克,装入袋中,记录采样地点、时间、环境等等。
2、富集培养: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是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A:控制营养条件----纤维素酶产生菌B:控制培养条件----施加压力、pH、温度、氧气、根据特殊生理特征、C:添加特殊抑制剂---抗生素3、纯种分离:富集培养而得到微生物,并不能达到纯化标准,杂菌并没有死亡、还需要进一步纯化----纯培养粗放型:菌落纯精细型:菌种纯划线分离法A:粗放型涂布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接种针挑取含有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划线,适当条件培养后,挑取单菌落。
稀释分离法用1ml无菌吸管精确地吸取1ml大肠杆菌悬液放入10-1的试管中,使其混合均匀。
另取一支吸管自10-1试管吸1ml放入10-2试管中……其余依次类推。
涂布分离法用涂棒蘸取培养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平,获得单菌落。
精细型:毛细管分离法:利用培养皿或凹玻片等分离小室进行细胞分离。
也可以利用复杂的显微操作装置进行单细胞挑取。
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和检测、筛选技术。
发酵工程 (第2章)
(b)营养缺陷型的意义 在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中,生物合成途径中的 某一步发生了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末端产 物不能积累,因此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作用被解除。 只要在培养基中限量加入所要求的末端产物,克服 生长障碍,就能使中间产物积累。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具有明显的遗传标记,在杂 交育种中作为出发菌株,有利于杂交重组的分析。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具有明显的遗传标记,可以 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菌,检出克隆基因的表达。
(二)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1、自然选育 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自然突变进行 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简单易行,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 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 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是将菌种制成菌悬液, 用稀释法在固体平板上分离单菌落,再分别测 定单菌落的生产能力,从中选出高水平菌种。
(2)抗肿瘤药物产生菌的分离。 原理一(p21): 临床上抗肿瘤药物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核酸或 抑制核酸生物合成的物质,由于微生物和人的核 酸结构与生物合成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大 部分抗肿瘤药物也具有抗菌活性,据此发展出利 用微生物筛选作用于DNA的抗肿瘤药物的方法。 <1> 生化诱导分析法(BIA) <2> SOS显色法
c 、不形成孢子只通过芽殖的“假酵母”属半知菌。
工业上常用的有: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
4、霉菌(mould)
霉菌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凡生长在营养 基质上形成绒毛状,网状或絮状菌丝的真菌统 称霉菌。 工业上常用的霉菌有: 藻状菌纲:根霉,毛霉,犁头霉 子囊菌纲:红曲霉 半知菌类:曲霉,青霉。
所有菌都长
完全培养基上 长成单孢菌落 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轻压在绒布上 无菌丝绒布 橡皮箍 接上所有菌落的绒布 转印在新鲜 的培养基上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一)样品采集
① 原则
样品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②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的细有菌机、质放线含菌量:和耕通地风、状菜园况和(近5~郊土25壤cm;深度) 土壤的酵p母H和菌植:果被园状树况根的土壤中;
•pH<7.0 :霉菌、酵母菌居多 地理条霉件 菌: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 季•p节H7.条0黑件~曲7.霉5::细稻菌场、、谷放物线堆菌积丰处富。
黑曲霉
黑曲霉 栖土曲霉 根霉 毛霉 青霉菌 木霉菌 黄曲霉菌 红曲霉
产物 谷氨酸 肌苷酸 淀粉酶 蛋白酶
葡萄糖异构酶
酒精 单细胞蛋白 乳糖酶 柠檬酸 柚苷酶、酸性蛋白
酶 单宁酶、糖化酶 蛋白酶 糖化酶、甾体激素 蛋白酶 葡萄糖氧化酶 纤维素酶 淀粉酶 糖化酶、红曲色素
用途 食用、医药 食用、医药 葡萄糖、糊精、酒精发酵、啤酒酿造 酱油速酿、饲料
❖ 控制传代次数:不超过7代,易变异的不过5代 ❖ 砂土管、冻干管保藏的原种,开启不能超过3次,以防污染。 ❖ 选择良好保藏方法:保证菌不死、不衰、保存活性及原有典型性状 ❖ 良好的培养条件:注意斜面菌株的培养条件(保藏、活化培养基) ❖ 采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
产孢子霉菌 细菌
二、菌种的复壮
❖ 自然选育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 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达到纯化与复壮菌种、保持稳定生产性能的目的。其主要原理是微生物 群体分离。
❖ 自然选育的方法
(1)通过表现形态淘汰不良菌株; (2)考察目的代谢产物产量; (3)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考察菌种纯度; (4)传代稳定性试验:斜面传3-5代。
❖ 菌种退化的主要表现 ① 产量下降,目的代谢产物减少,原料转化率下降; ② 生长速度缓慢,目的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 ③ 产孢子能力变弱,孢子形成数量减少; ④ 抗逆性减弱; ⑤ 形态畸形等。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 优良的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和关键,是 显著改善和提高产品种类、产量以及质量 的先决条件。 • 菌种选育,就是要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的特性,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 性状,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工业的菌种类型及来源 •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高产菌种选育 • 第三节 菌种的退化和菌种保藏
土样的采集方法
使预被分解的物质成为唯一的碳源或氮源 pH7.0~7.5适于细菌和放线菌,pH4.5 ~6适于霉 菌和酵母 40℃利于放线菌孢子萌发,却不利于细菌生长 限制通入氧气使厌氧菌数量增加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 通过压力(高温、高压、抗生素)使非目的的 释法,以时间为变量, 类群比例减少 进行纯种分离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如酒醪中 分离淀粉酶或糖化酶的产生菌,从酱油中分 离蛋白酶产生菌,从噬菌体污染的发酵液中 分离抗噬菌体的发酵菌株等。
三、菌种微生物的选择性分离
•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分为以下几步:
采 样 富 集 分 离 筛 选
各种生境下的土壤是 微生物菌种最全面的 来源 人为控制条件使所期 待的目的菌种占据优 势
是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或调节突变菌株或野生菌株,最 好还是抗噬菌体能力强的菌株
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稳定性
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包括 抗生素、激素、毒素等),以保证安全
类型: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等类群,还有担子菌及藻类等
一、工业发酵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担子菌就是人们常说的菇类(mushroom)微生物。
担子菌资源的利用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多糖、 橡胶物质和抗癌药物的研发。
6、藻类(alga)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两篇)2024
引言: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概述: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选择出具有特殊功能或者优良特性的微生物菌株。
其方法包括了菌种筛选、培养条件优化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以此为主线,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
正文内容:1. 菌种筛选1.1 传统筛选方法传统筛选方法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抗性测定等。
通过对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可以初步确定菌株的特性。
同时,通过对菌株的抗性测定,可以筛选出具有耐药或者耐环境逆境特性的菌株。
1.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应用PCR等技术,快速检测目标菌株的特定基因或者特性。
这些特定基因可能与目标菌株的优良性状相关,通过筛选出含有这些特定基因的菌株,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2. 菌种培养条件优化2.1 培养基配方优化培养基是微生物菌种培养的基础,其配方的优化对于菌种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等成分,可以优化菌株的生长条件。
2.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的控制对于微生物菌株的生长和产生特定代谢产物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温度、pH值、培养时间等因素的调控,可以使菌株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长和代谢,从而保证其优良特性的表达。
3. 菌株遗传改良3.1 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可以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菌株中,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特性。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使菌株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或者具有特定的酶活性等特性。
3.2 融合技术融合技术是指将两个或者多个菌株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菌株。
融合后的菌株可能具有不同菌株的优点,如抗性能力、代谢能力等,从而提高菌株的综合性能。
4. 菌株功能验证4.1 体外实验通过在实验室中建立靶点验证体系,对选育出的菌株进行功能验证。
第二节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
1.选择出发菌株
• 出发菌株是指用于诱变的原始菌种。 • 选择原则:菌种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强、变 异幅度大、产量高。 • 获得途径: (1)从自然界的土样或水样中分离出来的野 生型菌种; (2)生产中正在使用的菌种; (3)从菌种保藏机构购买
2.同步培养
• 培养中的细胞不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它们 的生理状态和代谢活动也不完全一样。 • 同步培养法:使培养的微生物比较一致, 生长发育在同一阶段上的培养方法。 • 在诱变育种前,最好选用生理状态一致的 单细胞或单孢界直接分离筛选菌种的步骤
• 1.采样: (1)选择采样地点 中性偏碱:细菌和放线菌多 酸性红土壤及森林土壤:霉菌多 果园、菜园、野果生长区(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沼泽池:酵母和霉 菌多。 (2)确定采样时间 秋初好:温度适中,雨量不多。 夏季或冬季土壤微生物存活量少,暴雨后显著减少。 (3)采样 5cm~15cm处取土。放在牛皮纸袋或玻璃屏或聚乙烯袋中,标明 样品种类、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参数等 采集的样品应及时处理,暂不处理应放在4℃保存。
机械法 (选择法) 离心沉降分离法
同步培养方法 诱导法 温度调整法
膜洗脱法
营养条件调整法
特点:同步生长只能维持几代
机械法
膜洗脱法
通过大小不同 的微孔过滤器
离心沉降分离法
小细胞 沉淀慢
• 主要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温度、营养物质等来诱导同步生 长。 • (1)温度调整法 • 将温度控制在接近最适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缓慢进行新陈 代谢,但不进行分裂。然后再将温度提高到最适生长温度, 大多数细胞进行同步分裂。 • (2)营养条件调整法 • 控制培养基的浓度或培养基的组成以达到同步生长。例如限 制碳源或其他营养物,使细胞只能进行一次分裂而不能继续 生长,从而获得刚分裂的细胞群体,然后转入适宜的培养基 中,它们便进入了同步生长。 • 另外有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如氯霉 素)诱导一定时间后再转到另一种完全培养基中培养;或用 紫外线处理;对光合行微生物的菌体可采用光照与黑暗交替 处理法等。 • 总之:不管采用哪种诱导因子,都必须具有以下特性:不影 响生物的生长,但可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分裂,当移去(或消 除)该抑制条件后,微生物又可立即同时出现分裂。
菌种的选育
土曲霉 土曲霉 链霉菌
金色链霉菌
35.9
54
5、后培养
表型迟延现象
生理性
分离性
遗传物质经诱变处理后发生的突变,必
须经复制才能养才能稳定
变异,使菌株表现出高的突变频率。
55
6、变异菌株的筛选
由于经诱变处理后提高产量的变异株仍属少数,
必须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才能得到需要的菌株。
5
分离某种产生有机酸的菌株时,也通常采用透
明圈法初筛. 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碳 酸 钙 ,使平板呈混浊
状,产酸菌能够把菌落周围的碳酸钙水解,形成 清晰的透明圈.
6
透明圈的大小不能完全作为选择高产菌的依据, 因为在 深 层 培 养 中 的 产 酶 单 位 与 平 板 上
圈的大小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24
4、自然选育的特点
自然选育简单 易行,可以达 到纯化菌种、 防止菌种衰退、 稳定生产、提 高产量等目的。
自然选育的最 大缺点是效率 低、进展慢, 很难使生产水 平大幅度提高。
25
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
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基因突变
29
光复活作用
切补修复
损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系统 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30
前 突 变 ——诱 变 剂 所 造 成 D N A 分 子 的 某 一 位
臵的结构改变。
31
光复活作用
具有校正差错 切补修复 的性质,不利于 突变的诱发。
DNA多聚酶校正 作用
32
重组修复
具有引起差错的 性质,利于突变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及其培养
实例: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国家七五攻关项目) 文献:产生菌为中性芽孢杆菌,嗜碱芽孢杆菌、放线菌及霉菌 →80度30分钟处理 ↓ 0.0075%曲利本蓝+1%CMC(羧甲基纤维素),pH10.5 培养3~4天,选择有凹陷圈的菌落 采样(造纸厂) 26株为组成型 从285个土样中获得62株 36株为诱导型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问题: 高产菌株是正突变高,还是负突变高?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 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 突变。 自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 重要措施。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 平板分离 挑选单菌落(注意形态的观察) 发酵试验
XXX
XX
XX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X
X
XX
X
XX
X
Repeat for multiple cycles
DNA Shuffling与常规定向进化的比较
项目 进化速度 进化对象 进化 周期 影响对象 突变效率
常规定 向进化
缓慢进化
整个基因组
多年 完整基因组
低
特定基因/ DNA 几天 部分基因组 快速进化 操纵子/病毒 Shuffling
产氨短杆菌
它是氨基酸、 核苷酸工业 生产中常用 的菌种,也 是生产辅酶 A的菌种。
(四)放线菌
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放线菌最大的价值在于能 产生各种抗生素。能产生 许多抗生素的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为放线菌 的代名词。
第二章菌种的选育85页PPT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菌株的获得与筛选条件的配合
出发菌株、诱变因素、筛选条件
2.4.3 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使用原理方法 1.紫外线:有效波长260nm左右;诱变 条件,一般选择15W紫外灯,距菌(孢 子)悬液30cm左右,在黑暗或红灯照射 环境下进行。 作用机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以改变 DNA生物活性,造成菌体变异甚至死亡。
2.3 施加选择压力的分离方法 1.富集液体培养法: 连续培养菌种的筛选 比生长速率(u):每克菌体每小时增长的 菌体量.u=1/XdX/dt.
u
比 生 长 速 率
r
A B
基质浓度
当进行流加时基质浓度<r
时,A菌先被洗出;
限
当进行流加时基质浓度>r
制 性
时,,B菌先被洗出;
基 质
培养液
2.固体培养基的使用 主要适用于初级代谢产物菌株的筛选
第二章菌种的选育
内容 1.菌种的来源 2. 菌种的选育 3. 菌种的保藏
2.1 菌种的来源 微生物具有的五大特性 1.种类多,分布广; 2.比面积大,代谢能力强; 3.生长迅速,繁殖快; 4.适应性强,容易培养; 5.易变异.
2.1.1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2.1.1.1微生物---生物产物的来源 两个成功因素
2.复合诱变因素的使用 出发菌株通常有三种: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野生型; 通过生产选育的菌株即自发突变选 育 已经通过诱变选育的菌株.
对于不同出发菌株考虑采用不同的 诱变剂进行处理
3.剂量的选择 变异率与致死率有一定的关系,利
用致死率作为剂量选择的依据. 4. 变异菌株的筛选 初筛:
总结变异的菌落“形态”特性和产 量之间的关系.
1. 指示菌 大肠杆菌BR513(ATCC33313) 2.指示微生物培养 3.指示微生物倒固体检测平板 4.将待测发酵液少量(20ul)涂平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诱变育种
2.2.l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是指 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 异。 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二大类。 (1)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断的缺失、易 位、逆位、重复等。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中的某一部位发生 变化(又称点突变)。
(二)增殖培养
含有目的菌较多的土样不需要富集培养 如果原有样品中目的菌含量低,可以人为地添加相应的 基质,培养使之以较其它微生物更快的速度生长繁殖, 从而提高它们在样品中的比例,便于分离。 富集培养的一般方法:采用有利于目的菌种而不利于无 关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条件,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在群体 中比例上升的目的。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 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 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 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一些有特定物质产生能力的菌种,不容易富集,只有通 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筛选取得。
1、杂交育种的目的在于:
1)通过杂交使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从而改变原 有菌株的遗传物质基础,获得杂种菌株(重组体); 2)可以通过杂交把不同菌株的优良生产性能集中于重组体中,克服长 期用诱变剂处理造成的菌株生活力下降等缺陷; 3)通过杂交,可以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甚至出现 新的品种;
(三)培养分离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 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 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 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 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稀释分离法
• 稀释倒 平板法
• 平板 涂布法 注意:必须要做多个浓度的稀释分离平板。
• 划线分离法——平板划线法
(四)筛
分初筛、复筛。
选
1、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目标微生物 筛选出来的过程。 一般采用平板筛选。 常用的初选方法: • 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将酶的作用底物加在培 养基中,接种后适温培 养,根据菌苔周围是否 产生水解圈筛选出水解 酶产生菌。 • 拮抗菌的筛选—对峙培养: 将病原指示菌与待测菌株 相对接种在平板上适温培 养,根据病原菌的生长情 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诱发突变是指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的基因突变。 诱变因素的种类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见 表2-1。经诱变处理后,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的 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2.2.2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出发菌株的选择 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
– 尿素50 葡萄糖20 葡萄糖20 葡萄糖20,CaCO320 乳酸钠20 乙醇40
好氧,pH7.0
厌氧,pH7.0 好氧,pH8.6 厌氧,pH2~3 厌氧,pH6.5 好氧或厌氧, pH7.0 厌氧,pH7.0 好氧,pH6.0
注:培养基成分为酵母膏10g,KH2PO4或K2HPO4 1.0g,MgSO4· 2O 0.2g,加水1000ml。 7H 一般培养在30℃下。
采取土壤样品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土质肥,微生物含量高,特别肥沃的土壤中细菌多,放 线菌少;在植物残体枯枝落叶下的土壤中较多含有拮抗 性真菌。 离地面5~20cm处的土壤通气良好、不受阳光直射,含 菌量最高。 采土季节以春秋两季最好。 采土方法:选择适当地点、铲除表土、取土样数十克, 盛入事先准备的无菌防水纸袋中,其上记录采土时间、 地点、植被情况等。 多点采土、混合分离,可以代表每一地块上的微生物分 布平均情况
2)摇瓶发酵筛选:将待测菌株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取 发酵滤液进行活力测定。
2、复筛:在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有希望菌株的 生产能力强弱的过程。 • 复筛采用摇瓶培养后,发酵液采用精确的分析方法 进行测定。 • 复筛过程中,要结合培养条件进行。 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 pH值 发酵温度 供氧量等。
B 复合诱变因素的使用
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诱变因素来处理菌种。对野生型菌株单诱变因素有 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对老菌种单一诱变因素重 复使用突变的效果不高,这时可利用复合因素来扩 大诱变幅度,提高诱变效果。
C 剂量选择
• 各种诱变因素有它们各自的诱变剂量单位,如 紫外线剂量单位用焦耳,x一射线剂量单位是库(仑) 每千克,中子剂量单位是戈。 • 化学诱变因素一般是以溶液浓度来计算剂量单 位的。对不同微生物使用的剂量是不同的,致死率 取决于诱变剂量,而致死率和变异率之间有一定关 系。因此可以用致死率作为选择适宜剂量的依据。
D 变异菌株的筛选
诱变育种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获得高产变异菌 株。从经诱变的大量个体中挑选优良菌种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因为不同的菌种表现的变异形式是不同的, 从一个菌种的变异规律去发现那些与产量有关的特性, 并根据这些特性,分门别类地挑选一定数最的典型菌 株进行发酵和鉴定,以确定各种类型与产量之间的 关系。这样,可大大提高筛选的工作效率。
4、突变菌株的筛选 (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生物合成途径的某一步发生了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 末端产物不能积累,因此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作用被解除。 (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 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发生突变,使产生的阻遏蛋白不能再和 终产物结合或结合后不能作用于已突变的操纵基因,因此不 再起反馈阻遏作用; 编码酶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变构酶不再具有结合终产物 的能力但仍具有催化活性,从而解除了反馈抑制。 抗反馈突变株一般通过抗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 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中也可获得抗反馈突变株。
第二节 菌种选育
菌种选育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微生 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而其研究目的是微生物产 品的高产优质和发展新品种为生产不断地提供优良 菌种,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目前菌种选育常采用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等方 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尚属于经典育种的范畴。 随着微生物学、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出现了转化、 转导、原生质体融合、代谢调控和基因工程等较为 定向的育种方法。
E 高产菌株的获得需要筛选条件的配合
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高产菌株的获得还必须有合适的筛选 条件的配合。 诱变与筛选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用辩证的 观点来看待。 总之,在诱变育种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出发菌株,诱变因素 和筛选条件三者的关系。
2.2.4 几种常见的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1)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 电离辐射特点: 导致DNA断裂缺失,造成不可回复 的缺失突变。诱变效率高,但它可能 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紫外线是常用的诱变剂。 2)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5-BU)、脱氨剂(羟胺、 亚硝酸)、 嵌入剂(吖啶类)等。 特点: 碱基类似物:取代相应碱基进入DNA链,具有 很高的特异性,但回复突变率高,很少使用。 脱氨剂:碱基脱氨或脱氮,引起碱基对转换, 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应用的范围较广, 嵌入剂:引起移码突变。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 完全中断。
(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 分批限量加入诱导物法,解除菌株对诱导物的依赖 交替培养法 (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抗生素抗性突变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条件抗性突变 敏感突变
2.2.3 诱变育种工作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A 选择好出发菌株 选好出发菌株对诱变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些微生物比较稳定,其遗传物质耐诱变剂的作用 强。如果用这种菌株于生产是很有益的,而用作出 发菌株则不适宜。 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必须对它的产量、形态、生 理等方面有相当了解。挑选出发菌株的标准是产量 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广,再确定诱 变剂的使用及筛选条件。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 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 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 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 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三、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 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 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筛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目 的菌。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 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 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 适pH值、提取工艺等。
(五)菌种鉴定
经典分类鉴定方法: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 征、血清学试验等。 现代分类鉴定方法:遗传特性、细胞化学组 分、计算机数值分析。
(五)毒性试验
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毒的,将 其作为生产菌种应当十分当心,尤其与食品工业有 关的菌种,更应慎重。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 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 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 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 菌种选育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菌种选育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第一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一、菌种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 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二、分离思路
2、制备菌悬液 待处理的菌悬液应考虑微生物的生理状态、悬液的 均一性和环境条件; 尽可能选择孢子或单倍体细胞作为诱变对象,避免 表型延迟。 表型延迟就是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纯的菌落。 3、诱变处理 根据诱变剂用量对菌体致死率的曲线选择合适的处 理剂量。 一般突变率随诱变剂量的增大而增高,但达到一定 剂量后,突变率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