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格,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行为的具体因素和来源。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
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
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水准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天性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水平,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准确理解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
有研究说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水平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水平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
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小朋友就对其实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因为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致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实行攻击。
2、溺爱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其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教育科学学院陈霞一. 什么是攻击性: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
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
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攻击性行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式,让我深入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类型、危害及应对策略。
二、实训内容(一)理论学习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有伤害性的行为。
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 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其中,心理因素如挫折感、愤怒情绪、焦虑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都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3.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网络攻击等。
其中,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
4. 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周围的人造成身心伤害,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校园欺凌该案例中,一名学生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问题遭受同学欺凌,导致其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2. 案例二:家庭暴力该案例中,夫妻双方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丈夫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妻子,导致妻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模拟训练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提高我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
2. 应对策略训练学习如何识别攻击性行为,掌握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
三、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收获颇丰:1. 提高了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通过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危害等知识,我对攻击性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会了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通过模拟训练,我掌握了识别攻击性行为、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心理素质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加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行为;到两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 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 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如玩具、手巾,甚至为争座位而发生的。
例: 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 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 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 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 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 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 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观察者发现: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比女孩多,而 且他们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在 受攻击后则表现为哭泣、退让,或是向老师报告。男 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参加 同伴间的战斗。较大的男孩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 果对方也是男孩,他们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但如 果对方是女孩,他们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少一些。
开展多种游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可 以得到合理的宣泄,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一些愿望,可以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 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 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 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 走别人 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攻击性行为从意向性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 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 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 到伤害以外的目的。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 指向的,采用嘲笑、骂 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 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1)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所表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理论对攻击性的形成具有良好的解释性。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性反应。
如果攻击是采用社会允许的方式来表达,如打球、射击等就会得到成年人的奖励;如果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如打人、破坏等,就会受到批评、惩罚等。
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会注意什么样的攻击行为会被强化,凡是得到强化的模式便会增强模仿。
(2)对于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班杜拉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第二,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的可能,情绪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第三,接触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另外,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还受家庭,社区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工具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在心理学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也就是说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还击报复、保护自已的物品、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活动产生纷争、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获取他人物品、空间争夺、帮助朋友和受人指使。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比如,一但他们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
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4.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极显著地多于敌意性攻击,中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行为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次数极显著地多于工具性攻击。
5.年龄较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幼儿。
那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有时也碰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这时,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
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
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法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法
处理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以下的一些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1. 保持冷静: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
不要争吵或激怒对方,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2. 安全第一: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果攻击性行为威胁到你的身体安全,立即离开危险区域或联系安全人员。
3. 制止对方:如果可能,尝试制止对方的攻击行为。
可以使用适当的言语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试图平息对方的情绪。
4. 寻求支持:如果无法应对攻击性行为,尽快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向身边的朋友、家人或工作同事寻求帮助,或向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或安全人员寻求专业建议。
5. 了解原因:尽量理解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情绪压力、沟通问题、不满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了解原因可以帮助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
6. 沟通和解决问题:在冷静和安全的环境下,尽量与对方进行积极的沟通。
听取对方的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寻求双方的满意。
7. 寻求适当的纠正措施:针对攻击性行为,适当的纠正措施是必要的。
这可能包括向相关当局报告,寻求法律援助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8. 考虑预防措施:预防攻击性行为是更好的选择。
这可能包括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寻求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帮助,以减少冲突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I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只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要人,抓人、踢人、冲撞他人、夺取他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
引起同伴或成人与其对立和争斗。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
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儿童。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园的环境不良,激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的不良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
物质环境方面: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大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狭窄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感觉压抑,彼此间的碰撞机会多,发生争斗的几率也会变大。
心理环境方面: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压力,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可以安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然而,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
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教师的教育不当,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教师不恰当的教学安排,直接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
在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率安排教育活动,就会激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B、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间接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教师在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几经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信心,往往认为“这孩子就这样,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甚至还为这样的孩子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在老师的影响下其他幼儿也会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比如,当其他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时,他会用手推搡对方;当老师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会大声哭闹并试图咬老师。
这些行为给幼儿园的师生带来了困扰,也让小明的家长感到焦虑不安。
首先,我们来分析小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身体和言语上。
他会用手推搡、咬人,还会大声哭闹。
这些行为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秩序。
其次,我们来探讨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他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只能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另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家庭中长辈的冲突、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处理小明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首先,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小明的情绪引导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冲突解决。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积极调整家庭氛围,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同时,幼儿园老师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他们还小不懂事,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园的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幼儿攻击性行为
说一说:你的看法?
• 家长对孩子说:“别人打你,你就打他。”
• 我的看法: 既不能让孩子主动欺负别人,也要教他自我保.家长要以身 作则
2.正确引导 幼儿与他人 交往
3.提高幼儿 的自控能力
4.坚持正面 引导
【情景再现】
晨间活动时,小朋友都在交换着各自的玩具。今天,凌静带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遥控警 车”,小朋友们围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这时,班上的“调皮大王”王大胆冲过来,一把拽 过凌静手里的遥控开关,哪知用力过猛,遥控开关“啪”地摔在地上坏了。凌静呜呜哭了起 来。这时,于老师走过来.......................................................
她没有简单地王大胆抢别人的玩具不对,而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凌静的情绪情感。“凌 静的玩具坏了,她心里怎么样?”然后启发幼儿想一想:“我应该怎么做?”幼儿有的替她 擦眼泪,有的说:“让我爸爸帮你修一下吧!”有的说:“我的玩具给你玩吧!”大家对凌 静的关心和安慰,渐渐感染了王大胆悄悄地走过去,拉着凌静的手,轻轻地说:“对不起, 我下次不抢你的玩具了。”
幼儿园班级管理
幼儿园中班班级管理
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 推人、踢人、大声叫嚷、叫喊名字、暴力、抢别人的玩具或食物。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1 幼儿生理特征的影响 2 受不良的学习环境影响 3 成人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4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的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简单,也往往难以完全掌控情绪和行为。
因此,幼儿时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攻击性行为。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侵犯他人身体或财产的行为,包括推搡、抓挠、打骂、抢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情绪比较激烈、活跃、好动,容易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较为剧烈的反应。
2. 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会因为遇到了某些挫折,比如说家长的离异、换学校、换老师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身处的环境比较贫困、吸烟、酗酒、吵架等不良习惯比较多,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 物质性攻击行为比如砸坏、打爆、摔坏等。
2. 言语攻击行为比如打骂、辱骂、贴标签(比如说“笨”、“傻”等)等。
3. 身体性攻击行为比如推、拍、打、掐、抓、拉等。
4. 关系攻击行为比如排斥、抢夺、说闲话等。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1.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尝试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其他地方,比如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尝试与他交流、玩耍等。
2. 认真聆听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避免过度严厉的惩罚,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不被关心。
3. 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个体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要透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自控力等能力。
4. 保持平和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度紧张和惊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加重孩子恐慌心理,增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推搡等。
2. 破坏性行为:如故意损坏物品、撕书、乱涂乱画等。
3. 抗拒性行为:如不听从指令、不合作、发脾气等。
4. 依赖性行为:如过度依赖父母、过分要求关注等。
5. 退缩性行为:如害羞、害怕与人交往、过分依赖玩具等。
6. 逃避性行为:如躲藏、避开目光等。
7. 刻板性行为:如重复某些动作或言语、偏执地遵守某些规则等。
这些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导致他们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幼儿的行为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纠正。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对社会线索的 解码过程
对社会线索的知觉 寻找线索 对线索的集中注解 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 据进行整合寻找解释 数据域程序的反应 寻找反应 生成潜在的反应
对社会线索的 解释过程
寻找反应的过 程
决定反应的过 程 编码过程
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 出评定 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 估决定最终反应 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 解释反应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二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婴儿攻击行为无法定义,学龄前儿童男孩更具攻击性。
1.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
• 青少年攻击性的差异比成年显著。但是青春期和成年以后 的攻击危险性更高。(使用武器、触犯法律的可能) • 童年中期,男女儿童喜欢用不同方式表达攻击性。男孩希 望得到父母认同(男孩间的攻击、而非男孩对女孩的攻 击),而非全盘否定。学会察言观色。 • 青春期,男孩受到社会监管(家庭、学校)更多、更严格。 这种区别对待是促成男孩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 青春期,男孩希望在攻击行为中扮演厉害的角色。男性用 攻击行为控制他人,而女性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情绪的失 控。 • 在童年向青少年过渡期,男孩女孩用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方 式表现攻击性。男孩正面攻击,女孩间接攻击。
• 研究1
阶段3,研究对象30岁后评估结果显示,童年期被观察到的攻 击行为在成年后有所表现。交通违规、非法行为、犯罪、家 暴等。
8岁 缺少教养和父母的关爱 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
18岁 对同辈人有攻击性 评价自己有攻击性 认为他人有攻击性 把世界看作危险的地方
第七章 攻击性 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什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 Dollard: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原因) • 章志光:攻击是指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法所许可的行为。
人们普遍如何看待攻击性行为?
人们普遍如何看待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特点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以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为目的的言语、行为或动作。
这种行为常伴随着愤怒、敌意和冲动。
攻击性行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激烈性,表现为行为的暴力程度高;二是目的性强,攻击行为往往是出于一种目的或意图;三是行为原因多样,攻击性行为既可以由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引发,也可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影响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身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体力消耗过大、身体伤害甚至是死亡。
心理层面,攻击性行为会引发情绪紊乱、心理创伤等问题,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攻击性行为还可能对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声誉等方面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类型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
心理因素是主要的成因之一。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征、自尊心受挫、压力积聚等都可能成为攻击性行为的诱因。
外部环境也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暴力电视节目、虐待和忽视行为都可能促使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和心理攻击等。
四、社会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社会对攻击性行为普遍持反对态度。
攻击性行为违背道德伦理,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遭到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法律层面,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打击攻击性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此外,社会也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提倡和促进人们树立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与策略减少攻击性行为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与策略。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与压力。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改善社会环境也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以友善和和谐为导向的宣传活动、倡导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等,都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攻击性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特点、成因和类型,以及社会的态度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应对攻击性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动物园工作中的动物行为异常判断
动物园工作中的动物行为异常判断动物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展示给游客们观赏。
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除了负责动物的照顾和日常管理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动物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判断动物行为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动物园工作中常见的动物行为异常,以及如何判断并处理这些异常情况。
一、动物行为异常的分类在动物园的工作中,我们通常将动物的行为异常分为以下几类: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焦躁不安行为、食欲异常和运动异常。
下面将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 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动物具有攻击性、咆哮或追逐等表现的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处于繁殖或保护领地的季节,或者是处于压力、焦虑等状况的结果。
这种行为异常会对动物园的其他动物和游客安全造成威胁,需要及时判断并采取措施。
2. 退缩性行为退缩性行为是指动物不愿与其他同类或人接触,常常躲在角落或避开它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的身体不适或精神问题导致的。
工作人员需要观察动物的退缩性行为,并及时与兽医团队合作,进行检查和治疗。
3. 焦躁不安行为焦躁不安行为是指动物表现出烦躁不安、来回 pacing、哼唧或啃咬等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环境的改变、缺乏刺激或习惯被打破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这种行为,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增加动物的环境丰富性,或者提供一些游戏和玩具来分散它们的注意力。
4. 食欲异常食欲异常是指动物拒绝或者减少摄食的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生病、消化系统问题、环境不适或者饮食不适宜等原因引起的。
对于食欲异常的动物,工作人员需要与兽医团队合作,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5. 运动异常运动异常是指动物的运动方式和习惯发生改变。
例如,动物的步态不正常或者不再活跃。
这可能是由于骨骼或肌肉等身体问题,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
对于运动异常的动物,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观察并与兽医团队合作,进行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二、判断和处理动物行为异常的方法判断和处理动物行为异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
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或物体进行具有敌意或暴力倾向的行动。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肢体冲突、恐吓、欺凌、辱骂、破坏或伤害他人的财产等。
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出于某种内外因素的刺激或心理冲动,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攻击性行为包含了一系列的名词解释,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1. 暴力:指直接的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旨在伤害他人或造成破坏。
暴力可以是肢体冲突,如打斗、殴打、拳打脚踢,也可以是使用武器造成伤害,如刀、枪等。
2. 恐吓:指通过言语、肢体动作或其他方式来威胁、吓唬他人,以达到控制或胁迫对方的目的。
恐吓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威胁,如言语上的威胁,也可以是暗示性的威胁,如目光、姿态等。
3. 欺凌:指对他人进行反复的、有意识的虐待、嘲笑、侮辱或排挤行为,通常是在学校、工作场所等集体环境中发生。
欺凌行为使受害者感到困惑、孤立和羞辱,并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和情绪伤害。
4. 辱骂:指通过语言上的侮辱、羞辱或嘲笑来伤害他人的尊严和自尊心。
辱骂可以是直接的言语攻击,如恶言恶语,也可以是隐晦的挑衅,如讽刺、嘲笑等。
5. 破坏:指有意地损坏或摧毁他人的财物、环境或成果。
破坏行为可能是一种释放负面情绪或达到报复的手段,也可能是一种示威或展示自我力量的表现。
6. 侵犯:指非法或未经允许地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财产或身体,违反他人的个人权利和领土安全。
侵犯行为可能包括闯入他人的住宅、窃取他人的财物或触碰他人的身体等。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各不相同,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个体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都可能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倡导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学会控制和管理攻击性行为,并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与分析张改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
事例一:“我要玩毛毛虫”地点:活动室手工活动时,王老师正和孩子们商量两个人合作完成作品,薛榆浩根本不听老师在说什么,而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子上的袜子,当王老师说开始,薛榆浩小朋友赶快拿起材料制作起来,不让薛懿轩小朋友动手和他一起做。
老师再三强调要两个人合作完成,这才让薛懿轩小朋友贴了两个毛毛虫的眼睛。
作品完成了,老师让小朋友把作品拿起来展示。
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
薛榆浩大喊:“是我先抢到的。
”薛懿轩说:“不对,是我先拿到的。
”薛榆浩仍大叫:“我要玩。
”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
”于是薛懿轩用商量的口气对薛榆浩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薛榆浩松开拿着毛毛虫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薛懿轩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推开薛懿轩,抓起毛毛虫就跑了。
分析: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
案例中薛榆浩的表现应属于这类。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
薛榆浩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毛毛虫”,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推开他,我就能得到毛毛虫。
”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事例二:“他先打我的”地点:盥洗室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
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赵秋江站在王烽先后面挨得很紧,两个都想快点上厕所。
不一会儿,王烽先抢先站在尿池边上,赵秋江没地方站了,就用手打了王烽先的肚子,王烽先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就向赵秋江的胳膊上咬了过去,赵秋江哇哇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一边观察着赵秋江的胳膊。
我问王烽先:“你为什么要咬赵秋江胳膊?”王烽先理直气壮地说:“他先打我的。
”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
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
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
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
此案例中王烽先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事例三:“我是奥特曼”地点:活动室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薛榆浩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薛榆浩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薛榆浩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薛榆浩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薛榆浩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薛榆浩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薛榆浩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薛榆浩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薛榆浩的边上。
薛榆浩拿着他插的宝剑在沫沫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沫沫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薛榆浩用手当宝剑,在沫沫身上乱打,沫沫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沫沫的妈妈看见沫沫哭了,站起身来,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薛榆浩嘴巴一咧,大哭起来......薛榆浩的妈妈生气地拉起薛榆浩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事例四:“我不想和她玩”地点:活动室一天下午幼儿离园时,李佳慧和郝子月挨着站队,李佳慧总是对着郝子月说个没完没了,郝子月开始时不理睬,可是李佳慧还是继续说,可怕的一幕出现了,郝子月拉起李佳慧的手咬了一口,幸亏发现及时,不然后果就严重了。
老师问郝子月,“你为什么要咬她?”“我不和她玩,她就要和我玩了”郝子月说。
小朋友和小朋友玩很正常啊,可是怎么会有这种过激的行为呢?分析:郝子月性格沉闷,平时就不怎么喜欢说话,也不见她和小朋友们玩,心里还这么偏激。
我觉得她不会表达,所以就用这种过激的行为来处理事情。
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他们培养好的人格。
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
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
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
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
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
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
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
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
2、判断。
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
3、自我反应。
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
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
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