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第十六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16章宏观经济
• 《管子·侈靡篇》:“雕卵然后瀹(yue,四声, 煮)之,雕栋然后爨(cuan,四声,烧)之。”
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思想?这种政策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采用?是否与凯恩斯的思想一致?
• 管子认为,让富人穷奢极侈,穷人就能有工作做了, 不必仰赖救济就可以维持生计。他还鼓励厚葬,延长 治丧时间,提高治丧规格,如开挖巨大的墓坑,可以 使用庞大的力工,使大量能工巧匠有用武之地,而这 又是孝子贤孙乐于支出的。
要不惜出现赤字来实行增支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若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政府有责任减支增税, 宁肯增大盈余也要实行紧缩性政策。总之,功能 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 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 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 确制定和实行。 --这种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是对预 算平衡思想的否定。目标与手段。 --特别是对于财政赤字,凯恩斯认为:
1.财政政策工具[2] 第一,政府支出[2]
①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
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 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②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
劳务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 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间接税主要转嫁给消费者
间接税主要转嫁给生产者 12
2.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第一,经济萧条时期的运用
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此时,政府可以提高购 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费 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和消费支出水平;可采取减税措施。以此增加社会整 体需求水平,抑制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经的作用 [3] ①个人所得税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假设甲、乙两个消费者按照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来进行消费决策。
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乙在第一期的收入为0,第二期收入为2100元,储蓄或者借贷的利率均为r 。
(1)如果两人在每一期都消费1000元,利率为多少?(2)如果利率上升,甲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3)如果利率上升,乙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解:(1)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为:()()221111c y c y r r +=+++,其中12c c 、分别为甲乙两人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消费;12y y 、分别为甲乙两人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收入。
将12000c =、22000c =、11000y =和23100y =代入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方程式解得:利率10%r =。
(2)如果利率上升,甲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以增加储蓄,增加第二期的消费,从而在利率上升后其消费状况变好。
分析如下:利率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两期收入的组合(12,y y )点顺时针旋转,变得更加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
如图20-1所示,随着利率的上升,预算约束线由AB 顺时针旋转为A B '',最优消费组合由0E 移动到1E 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
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可以判断出该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变好,因为利率上升以后该消费者的新的均衡点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2I 上。
图20-1 利率上升对甲消费者的影响(3)如果利率上升,乙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第二期的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根据替代效应,利率上升,使得第二期消费相对于第一期消费变得更便宜,故消费者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而增加第二期的消费。
同时,由于乙所有的收入都在第二期,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乙的借贷成本,因此,相当于减少了乙的收入。
根据收入效应,又减少了第二期的消费。
因此,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乙会减少第一期的消费,第二期的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参考答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
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
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
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
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参考答案】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
如图所示,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促使IS曲线右移至IS1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E2。
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
在保持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0上升至r1的水平。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
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答案高鸿业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
现用图1—62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62分上下两部。
上图为IS —LM 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 的数值为时,此时的LM 曲线与IS 曲线相交于点,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 由下降到。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点。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对应于上图的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 和p 。
于是有许多P 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 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1.简释下列概念:稀缺: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NEW)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
目 录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证明题
六、计算题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六、论述题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六、论述题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六、论述题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六、论述题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六、论述题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计算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解答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财《西方经济学》(王哲)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理论一、选择题1.B 2.A 3.C 4.C 5.B 6.B 7.C 8.B 9.D 10.AB二、名词解释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净出口函数:可以表示为WP EP n mY g NX --=,其中,g ,m 和n 均为参数。
m 为边际进口倾向,n 是NX 对E 的敏感性,它表示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净出口将会变动的数量。
J 曲线: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是具有“时滞”效应的。
由于这种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呈现英文字母J 的形状,故被称为J 曲线。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BP 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 曲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
所谓内部均衡,就是使宏观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并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而所谓外部均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既无国际收支顺差.亦无国际收支逆差。
宏观经济的国内外均衡是由r 一y 平面上的IS 、LM 和BP 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
当三条曲线相交于一点时,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达到了均衡,即内部、部同时均衡。
三、计算题1.解:(1)葡萄牙国内价格:一台计算机=60/30=2桶酒;或1桶酒=0.5台计算机。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之欧阳歌谷创编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欧阳歌谷(2021.02.01)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圣才出品】
第18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均衡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答:(1)在经济理论中,均衡价格理论被用来作为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说,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所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
如果外汇的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那么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均衡,如图18-1所示。
图18-1 汇率的决定E 点即为由外汇供给曲线SF 与外汇需求曲线D F 所决定的均衡点,E R 即为均衡汇率。
如果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听任汇率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是通过外汇供给和需求的自发调节,最终实现均衡的。
但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的供求状况使汇率保持在固定的数值上,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办法来实现汇率的均衡。
当然,这种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而实现的均衡汇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2)从一般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和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机等。
①资本流动会影响汇率。
当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如外国人购买本国债券)时,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币供给扩大,对本国货币需求会增加,从而汇率会朝着本国货币升值的方向变动。
②通货膨胀会影响汇率。
如果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外国对本国的出口会增加,减少从本国的进口,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会增加,需求会减少,于是汇率会朝着本币贬值的方向调整。
③利率变化也影响汇率。
如果本国利率上升,外国资金就会流入本国,购买本国资产,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币将会升值。
2.说明固定汇率制度的运行。
答: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为本国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价格,并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维持既定的汇率水平。
当国际收支盈余,本国货币有升值压力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买进外币,维持外汇稳定;当国际收支赤字,本国货币有贬值压力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本币,抛出外币,维持外汇稳定。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答:(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两者分别从个体和总体分析了经济的运行状况,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对个体行为的分析。
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是单个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而投资也同样来源于单个厂商的选择。
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
因而,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②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③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第十六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2.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越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1-t)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 3.57美元=1×11-0.8×(1-0.1),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11-0.8×(1-0.25),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
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4、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采用的政策原则。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周期的赢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不会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也难以实现。
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
反之亦然。
总之。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财政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5、解答:(1)由模型可解得:(2)当均衡收入y=1000时,预算盈余:(3)当i 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这时预算盈余BS=0.25*1125 – 200 – 62.5 = 18.75。
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 – 12.5变为18.75,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使税收增加了。
(4)若充分就业收入,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当i=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没有变化,仍等于37.5。
(5)若i=50,g=250, ,则(6)从表面上看来,预算盈余BS 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预算盈余减少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
然而,如果简单得利用BS 去检验财政政策就不正确了。
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而使BS 也发生变化。
在本题中,当投资从50增加到100时,尽管税率t 和政府购买g 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BS 从赤字( - 12.5)变为了盈余(18.75),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岂不是错误了吗?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了,则是紧缩的dd c 1000.8y y y ty+try=c+i+g=+=-1000.8tr i g 1000.862.550200y 10000.20.8t 0.20.80.25++++⨯++===++⨯BS ty g tr=0.251000-200-62.5=-12.5=--⨯a btr i g 1000.862.5100200450y 11251b(1t)10.8(10.25)0.4++++⨯++====----*y 1200=**BS ty g tr 30020062.537.5=--=--=*BS *y 1200=**BS ty g tr 0.25120025062.5300312.512.5=--=⨯--=-=-*BS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政策。
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37.5,当i=100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衡量的也没有变化,仍等于37.5。
但在本题(5)中,由于未变,但g 从200增至250,故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了,从37.5变为-12.5,因此,显示出财政扩张。
所以我们要用而不用BS 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6、解答: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为:当政府支出减少200亿美元时,收入和税收均会减少,为:亿美元亿美元于是预算盈余增量为:亿美元这说明当政府减少支出200亿美元时,政府预算盈余将增加75亿美元,正好与当前预算赤字相抵消,这种支出的变化能最终消灭赤字。
7、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如果用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货币供给量M 和活期存款D 代入,则 (1) (2)即有: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 ,则有:这就是货币乘数,在上式中,是现金存款比率,是法定准备金,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y *BS *y *BS *tr *BS 11Kg 2.51b(1t)10.8(10.25)===----g y k .g 2.5(200)500=∆=⨯-=-T t.y 0.25(500)125∆==⨯-=-BS T g 125(200)75=-=---=H Cu RR ER =++M Cu D =+M Cu+D H Cu+RR+ER =M Cu /D 1H Cu /D+RR /D ER /D ==+Cu /D RR /D ER /D8、解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我们知道影响货币供给的,一是货币乘数;另一是基础货币。
从货币乘数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不便时影响派生存款量。
从基础货币看,一方面中央银行可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影响准备金;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买进公债券时,市场上基础货币量就会增加,卖出债券时则基础货币量就会减少。
9、解答: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为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一是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二是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三是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习惯(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的),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10、解答:货币乘数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亿美元11、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
于是货币供给M=1000 + 400 / 0.12 =4333亿美元(2)当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 / 0.2 = 2000亿美元,现金仍为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 1000 + 2000 = 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亿美元。
c c 1r 1.38mm 2.46r r 0.380.18+===++M 100 2.46246=⨯=11083.30.12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