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应用中角反射器研究
InSAR应用中角反射器研究
InSAR中人工角反射器研究摘要:传统的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受到时间和空间失相干以及大气效应影响,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人工角反射器(CR)在SAR图像上能够显示稳定的、清楚的、较高的振幅信息,特别适合于低相干区域的形变监测,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西安市布设的三面角反射器,研究了城市中角反射器的识别问题,同时应用CR对地理编码后的影像通过仿射模型进行了校正,最后求解了CR点间的形变量。
关键词:InSAR 人工角反射器地理编码 LAMBED 地表形变1 引言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在最近10来年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失相干以及大气效应的影响,传统的差分干涉测量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利用离散的、相位稳定的目标点作为研究对象的新技术[1]。
人工角反射器(CR)由于可人为地控制其几何形状、尺寸、结构和安放位置,因此在SAR图像上显示出稳定的、清楚的、较高的振幅信息,能够实现在低相干区域进行InSAR技术监测地表微量形变的潜力,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CR被安装在研究区域,雷达入射光线照射到CR相互垂直的两个或三个表面,经过几次反射,入射光线将沿原路径的逆方向反射回去,在图像上形成十字丝形状的亮点,亮点尺寸和亮度宽度均为一个分辨单元[2]。
目前,许多InSAR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利用CR来探测城市地表微量形变、滑坡变形监测等,也相继布设了一系列的CR点。
然而很多时候在SAR图像上找不到相应的CR点,特别是在城市布设的CR点,由于周围地物的强反射特性,很难准确识别出真正的CR点。
为此,需要专门对城市布设的CR点做探测研究。
同时,CR本身被当做地面控制点,还可以对地理编码后的结果进行校正,以满足SAR图像平面上的精度要求。
基于CR原理求解形变量的理论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中的难点就是CR点的相位解缠问题,LAMBED法可以快速准确求解出GPS整周模糊度,在CR 解算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相位缠绕问题[3]。
InSAR 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InSAR 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教育部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简介:
雷达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军事技术,近年发现雷达干涉测量(InSAR)可以快速测绘 几百乃至几万平方公里大范围内地表形变,因而得到民用领域的高度关注。但要达到 监测毫米级形变的目标,有诸多关键技术难题需要解决。面对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和国 际性技术难题,该项目在国家 863 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创新性地引入 了测量平差技术,系统研究了 InSAR 大气误差抑制、去相干噪声滤波、复杂形变建模 及三维形变测量等,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InSAR 毫米级形变测量数据处理 的成套技术和软件体系。具体创新如下:
在国内,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湖南、安徽、山西、四川、重庆、广东、辽宁等多 个省份,及城市、电力、矿山、国土、减灾、公路铁路等多个行业,为相关项目的安 全运营和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相关行业部门的技术指南、政府部门 的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且节约了由传统地面测量导致的大量人工成本。应用 于面积约 1687 平方公里的大同采煤沉陷区监测,有力支持了“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 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为光伏基地选址、建设、安全运行和维护及灾害防 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应用于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地质灾害最为 严重的宝大兴塌陷区监测,为国家重点治理项目(3.2 亿)宝大兴塌陷区的监测预警、 塌陷区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 降地质灾害监测,为《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投入 8000 万)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珠三角地面沉降的监测、预警、控制与治理提 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应用于太原市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监测,为太原 市的防灾减灾、城市规划、水利防洪设施建设、管线建设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太 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应用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 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的电力工程变形监测,为湖南湘潭换流站、四川双龙换流站、四川 乌东德水电站等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营和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且节约 了由传统地面测量导致的大量人工成本;应用于重庆市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为滑坡灾 害的监测、预报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在重庆市地灾普查和重要灾害点应急预 案编制中也获得应用,对各区县的地灾防治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于安徽省皖 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煤矿的塌陷区监测,为矿区地表规律系列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为 塌陷区治理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InSAR中角反射器的识别策略研究
InSAR中角反射器的识别策略研究杨魁;陈楚;张鑫鑫;吴正鹏【摘要】According to the corner reflector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reflectivity and strong stability ,an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from coarse-to-fine is advanced .Corner reflector is approximately identified by pre-processing;its position ac-curacy is improved by visual interpretation;and its precise location is extracted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Cosmo data is used to verify th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and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seven corner reflectors are recognized .Then from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result ,th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is very effective .%根据人工角反射器高反射率、强稳定性的特点,提出由粗到精的识别策略,基于预处理实现角反射器的粗识别,通过目视解译优化角反射器的位置,利用其时空特点开展统计分析提取出精确的位置。
并利用Cosmo数据为例对识别策略进行了实验研究,有效地识别角反射器的精确位置信息,从而验证了本文角反射器识别策略的有效性。
【期刊名称】《城市勘测》【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角反射器;识别;统计分析【作者】杨魁;陈楚;张鑫鑫;吴正鹏【作者单位】天津市测绘院,天津 300381;天津市测绘院,天津 300381;天津市测绘院,天津 300381;天津市测绘院,天津 3003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4.4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在过去的20年里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PSInSAR技术的提出,通过对可靠稳定的永久散射体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来获取高密度、高精度的地面沉降信息,使得InSAR技术成为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D_InSAR技术及其在监测地表形变中的应用
B′‖
B‖
(5)
如果在第三次成像之前 ,地表发生了形变 ,并
假定这种变形与雷达分辨单元相比很小 ,可以认为
雷达信号仍是相关的 ,那么这时相位信息除了与地
形有关外 ,还包含雷达视线方向的形变分量 Δρ。
第二幅干涉图的相位可以表示为 :
Δφ′= - 4λπ( B′‖ +Δρ)
(6)
将 (3) 式带入 (6) 式得 :
D2InSA R 技术及其在监测地表形变中的应用3
黄其欢 ,何秀凤
(河海大学卫星及空间应用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 :首先介绍了 D2InSA R 技术的基本原理 , 分析了该技术在地震监测 、火山研究和 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以及大型工程形变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 ,并展望未来 D2InSA R 技术 的应用前景
4 D2InSA R 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 的应用
41 1 地震研究 D2InSA R 技术应用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是测量
地震形变场 。Masso nnet 等 (1993) 首先报导了 In2 SA R 用于 Lander s 地震形变研究的成果 , 用 In2 SA R 方法检析出精细的地震位移 ,获得的地面至 卫星方向上的变化量与野外断层滑动测量结果 、 GPS 位移观测结果以及弹性位错模型比较都非常 一致 。与之相比较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 (J PL ) 的 Zebker 等人 (1994) 应用 D2InSA R 方法获得了类 似的结果 。D2InSA R 不仅已能从精细的干涉条纹 检测出强震位移 ,亦能以厘米级精度检测出余震变 形信息 。Masso nnet 等 (1994) 清晰地检测出 1992 年 Lander s 余震所引起的位移 。随着地震强度的 增加 ,地面变形量将以指数增大 ,更容易探测 。对 于 M = 4. 0 地震 ,根据地震机制经验模型 ,其形变 半径 、断层长度及断层偏移分别为 :0. 65km 、1. 73 km 、3. 8cm 。这一量级水平的形变完全可以用 D2 InSA R 方法检测到 。目前 ,世界上较为活跃的几 个地震区已使用 D2InSA R 技术对形变场成图 ,如 1993 年美国 California Eureka Valley 地区的 M = 6. 1 级地震 ,1994 年美国 California Northridge 地区 的 M = 6. 7 级地震 ,1995 年土耳其的 Dinar 地震 , 1997 年中国西藏玛尼地震 、1998 年中国的张北地 震等 。研究发现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和断层位错模 型模拟的形变图与 D2InSA R 所得结果极为相似 ,
探讨InSAR技术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探讨 InSAR技术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和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InSAR技术及其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另外还介绍了其升级版PSInSAR技术,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中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和技术工作流程和优势。
有效针对城市地区的地表变形和沉降监测、火山和地震监测、冰川运动、矿山和油田非法采矿事件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同时利用卫星,还可以获取大规模全天候动态监测数据,全球定位系统为InSAR提供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的可靠数据。
关键词:InSAR;自然灾害监测;生态监测;应用进展InSAR在数字高程模型、洋流、水文、林业、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火山地震活动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有许多应用。
该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大面积高精度、快速准确的数字高程模型,尤其是针对一些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实现的偏远地区。
1.InSAR技术的基本测量原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的物理机制来源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电磁波或光波通过两条狭缝以不同的传播距离到达接收屏上的同一位置,使两路光波产生一定的相位差,造成相位重叠或抵消,出现明暗条纹。
InSAR是基于这一原理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观测中,干涉实验的两条缝与两颗相邻城市卫星的轨道空间位置相同,光波成为雷达电磁波,地表类似于接收屏幕。
在数据处理中,通过对沿卫星重复轨道获得的两幅SAR图像中对应像素的相位值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相位差图,一般称为干涉相位图。
干扰相位是参考椭球、地形起伏、大气和地面异常等因素的实现。
将InSAR技术应用于地表变形监测时,常用的地表信号提取方法主要有2轨配合外DEM法、3轨法和4轨法。
其中,双轨配合外部DEM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利用变换周期内的两幅SAR图像和对应区域的外部DEM完成微分干涉处理,使用跨越变形周期的两幅SAR图像进行干涉,去除椭球相位,然后在图像干涉域范围内对外部DEM配准进行采样,并根据干涉基线和外部计算该信息,通过从DEM高程信息干扰相位中减去地形相位信息,最终得到包含变形信号的干扰相位。
一种用于CR-InSAR角反射器的角度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862997.2(22)申请日 2020.05.21(73)专利权人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地址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24号(72)发明人 曹颖 南赟 王晟宇 焦润成 马晓雪 郭学飞 闫驰 赵佳 赵丹凝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3代理人 齐胜杰 李会娟(51)Int.Cl.G01S 7/40(2006.01)G01C 1/00(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用于CR-InSAR角反射器的角度测量装置(57)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CR ‑InSAR角反射器的角度测量装置,包括互相垂直且固定为一体的横向固定杆和纵向固定杆,横向固定杆的两端连接左右伸缩杆。
纵向固定杆上有与其垂直且可上下移动的定位板;纵向固定杆的末端安装测量角反射器的方位角和仰角的三维电子罗盘。
在使用时,横向固定杆和纵向固定杆角与角反射器的底面相贴,定位板所在的平面与角反射器的底边相贴,左伸缩杆和右伸缩杆抵接于角反射器的左右内壁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在角度测量装置上的三维电子罗盘对角反射器的方位角、俯仰角进行测量,辅助调节角反射器的角度,简单精准,减少了传统目视遥测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和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调节精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CN 212723318 U 2021.03.16C N 212723318U1.一种用于CR -InSAR角反射器的角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横向固定杆(1)、纵向固定杆(2),横向固定杆(1)、纵向固定杆(2)相互垂直,且固定在一起;纵向固定杆(2)平分横向固定杆(1);纵向固定杆(2)上、在横向固定杆(1)的下方安装有可沿纵向固定杆(2)上下移动的定位板(11),定位板(11)所在平面始终与纵向固定杆(2)垂直;所述横向固定杆(1)的两端分别设置左伸缩杆(3)和右伸缩杆(4),在使用角度测量装置时,横向固定杆(1)通过其两端的左伸缩杆(3)和右伸缩杆(4)抵接于角反射器的左右内壁面,同时利用定位板(11)使纵向固定杆(2)垂直于角反射器的底边;横向固定杆(1)、纵向固定杆(2)均与角反射器的底面相贴合;当所述横向固定杆(1)抵接于所述角反射器的左右内壁面时,定位板(11)所在平面与角反射器的底边相贴合;纵向固定杆(2)的末端安装三维电子罗盘(14),三维电子罗盘(14)的指向与纵向固定杆(2)平行,三维电子罗盘(14)用于测量角反射器的方位角和仰角。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概述近年来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后期,空间影像雷达在遥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1978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SEASAT卫星。
而后发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广泛地用于研究陆地、冰川和海洋、由于空间影像雷达使用微波信号(厘米至分米波段)很少受气象条件及是否有太阳照射影响,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全球表面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地表面监测工作。
侧视成像、脉冲压缩技术及合成孔径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空间影像雷达获得几米到几十米精度的地面几何分辨率。
InSAR英文全称为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中文含义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一种使用微波探测地表目标的主动式成像传感器,InSAR传感器可以通过记载或星载的方式对地球表面成像,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商用卫星的InSAR系统已投入应用,并不断地趋于完善,使该项技术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观测技术。
研究表明:其能够生成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InSAR用于差分模式(D-InSAR)能以cm级甚至毫米级精度在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探测到地球表面位移,并已应用于地震与火山研究、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
Goldstein等人应用欧洲遥感卫星(或称地球资源卫星)ERS-1间隔6d的数据在没有地面控制点情况下直接测定冰川速率。
Massonnet等人首先利用ERS-1资料计算出1992年美国Landers 地震的同震位移,获得的地面至卫星方向上的变化量与野外断层滑动测量结果,与GPS观测结果非常一致。
Massonnet等人的方法在SAR数据处理时应用了已有的数字地面模型。
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InSAR融合方法研究
交通与土木工程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第874期第3期2024年2月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InSAR 融合方法研究夏 锦1 王峥辉2(1.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7;2.江苏衡通勘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摘 要:【目的】PS-InSAR 和SBAS-InSAR 在应对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沉降区域时均存在解算局限性,有必要通过对比两者技术差异和适用性,开展融合方法研究。
【方法】根据不同地物散射特征区域PS 点分布的相干系数统计特性,寻找与强地物散射特征区域强关联的PS 点数据簇,再根据不同散射特征区域PS 点分布的密度差异,采用空间聚类算法识别覆盖城镇用地的数据簇,并采用三角网格法对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确定监测数据融合的边界,剔除边界外低密度、低质量的PS 点数据簇,在边界外采用SBAS-InSAR 解算出SDFP 点数据,得到最终结果。
【结果】数据融合后,弱地物散射区域高质量监测点数据大幅增加,强地物散射区域内高质量、高密度PS 点被保留,该部分PS 点解算位置精度更高,可在建成区实现小尺度精细化监测,最终实现根据区域内的可变散射特征自动选择匹配的干涉测量数据的结果。
【结论】InSAR 融合方法在应对复杂多变地物散射特征区域时,可兼顾监测点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地面沉降;SBAS-InSAR ;PS-InSAR ;地物散射;融合方法中图分类号:TU1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3-0052-08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4.03.011Research on InSAR Fusion Method fo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 Regions of Complex and Variable ObjectsXIA Jin 1 WANG Zhenghui 2(1.Nanjing Metro Construction Co., Ltd., Nanjing 210017,China; 2.Jiangsu Hengtong Engineering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 Co., Ltd., Nanjing 210012,China )Abstract: [Purposes ] Both PS InSAR and SBAS InSAR have computational limitations when dealingwith complex and variable terrain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subsidence area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fusion methods by comparing the technical differenc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two. [Methods ]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herence coefficien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S points in different scattering feature areas, find the PS point data cluster that is Strongly correlatedmaterial to the strong scattering feature area. Then, according to the density differ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S points in different scattering feature areas, this paper uses the spa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data cluster covering urban land. This paper uses the Triangle mesh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boundary of monitoring data fusion against the national land use status data, and eliminates the low den⁃sity low quality PS point data cluster, and use SBAS InSAR to calculate SDFP point data outside theboundary and obtain the final result.[Findings ] After data f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igh-收稿日期:2023-06-14作者简介:夏锦(1996—),男,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下工程病害与地质灾害防控。
GPS与InSAR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用 站点 A作 为参 考点 , 利用 式 ( ) 以计 算其 1可
他 GP S站 点 与 A 点 之 间 的 单 差 分 延 迟 , 些 单 差 这
进行修 正 。 2 )用 G S改正 后 的 IS P n AR 数 据作 为地 面 沉
降 变 形 的 空 问 分 布 模 型 , 空 间域 内 以 网格 为 主 要 在
一
1 1 1 单 差 分 ( ig ed fe e c s . . S n l— ifr n e )
假 定 A点 在 S AR影 像上 是 固定 不 动 的 , 为 作
个参 考点 。B 是 S AR 影 像 上 的 另 一 个 点 , 果 如
从 GP S估 计 出的站 点 A 和 B 在 S AR影 像 时 的 对 流层 延迟 分别 为 D 和 D ,则 站 点 之间 的延迟
不 到连 续 的定 位 结 果 , 了 提 高 监 测 的 空 间 分 辨 为
率 , 要 布 设 大 量 的 G S监 测 点 , 费 用 抑 制 了 需 P 高 GP S对地 表形 变 的监 测 能力 。两种 对 地 观测 技术 信 息获 取 的 侧 重 点 有 所 区别 , 带 有 一 定 的 片 面 并 性 。根 据二 者互 补 性 的特点 , 两种 技术 进行 组 合 将
1 3 G S与 IS . P n AR 数 据 融 合 的 方 法 由 上 述 可 知 , S 和 IS GP n AR 在 空 间 域 和 时 间
插 , 是城 市地 面沉 降 范 围 大 , 空 间 分辨 率要 求 但 对 较高 。在矿 区 , 下矿物 开采 引起 的地 面沉 降变形 地 的速 度 比城市 的沉 降变 形要 大 的多 , 一个 月左 右 的 重复 监测周期 可 以满 足要 求 , 了求 取 移 动参 数 , 为
基于角反射器的越江大桥InSAR_形变监测方法研究
第11期2023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No 11April,2023作者简介:吴铭飞(1988 ),男,江苏江阴人,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桥梁变形监测技术㊂基于角反射器的越江大桥InSAR形变监测方法研究吴铭飞(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23)摘要:星载InSAR技术具有获取地表大范围㊁高精度形变位移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对地形变观测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㊂文章将C波段SAR影像用于越江大桥形变监测,利用角反射器提高监测结果可靠性与精度㊂以上海长江大桥作为监测对象,在大桥主桥和邻近区域安装4台角反射器,采用大桥区域时间跨度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通过多时相InSAR分析技术,获得了角反射器所在位置大桥形变速率与时序变化情况㊂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角反射器的越江大桥InSAR形变监测方法可以实现越江大桥高精度形变监测㊂关键词:InSAR;角反射器;越江桥梁;形变监测中图分类号:U446 2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种微波成像遥感技术㊂微波遥感可以穿透云雨,不受昼夜和气候的影响,能够实现全天时㊁全天候观测成像,甚至能够穿透植被和地表获取信息㊂另外,合成孔径技术极大改善了雷达成像分辨率,星载SAR卫星被广泛应用于远距离㊁大范围的对地监测中,尤其在灾害监测㊁环境监测㊁海洋监测㊁资源勘查㊁农作物估产㊁测绘和军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㊂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InSAR)技术在近30年内发展迅速,尤其是时序InSAR技术的提出,通过对永久散射体(PermanentScatterer,PS)的干涉相位时序分析,获取高密度㊁高精度的地表沉降信息,使得InSAR成为地表形变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1-2]㊂InSAR形变计算的精度与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S点的相位相干性和信号稳定性,可以利用散射信号稳定㊁相干性高的角反射器(CornerReflector,CR)来提高PS点密度与InSAR形变监测计算精度㊂本文将对现有InSAR变形监测技术特点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上海长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利用越江大桥及周边区域布设的角反射器作为辅助手段,基于星载InSAR技术监测上海长江大桥结构变形,并对角反射器散射效果和越江大桥形变特征进行分析㊂1㊀InSAR变形监测技术原理㊀㊀InSAR技术基于时间测距成像机理,通过卫星上装载的两副SAR天线同时观测(单轨双天线模式),或两次平行的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得同一区域的重复观测数据,即单视复数影像对㊂由于两副天线和观测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发生变化,同一目标对应的两个回波信号之间产生相位差,由此得到的相位差影像通常称为干涉图,结合观测平台的轨道参数和传感器参数等可以获得地面高程信息[3]㊂在此基础上,若需进一步获得地面目标几何位置相对于SAR传感器发生的变化(即形变),则需要去除干涉相位中平地㊁地形等因素对相位的影响,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差分干涉测量(DInSAR)㊂根据地形相位去除方法的不同,DInSAR可以分为二轨法㊁三轨法和四轨法,其中以二轨法最为常见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SAR卫星发射并投入使用,InSAR监测领域由宏观㊁大尺度的区域地表监测拓展至更微观㊁局部的城市基础设施监测㊂交通基础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健康问题关乎市民出行安全㊂多时相InSAR(Multi-TemporalInSAR,MT-InSAR)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基础设施监测的精准化与精细化㊂时至今日,InSAR已经成为道路设施全天时㊁全天候㊁大范围㊁高精度变形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㊂2㊀基于角反射器的InSAR数据处理流程2 1㊀角反射器设计原理㊀㊀角反射器是SAR定标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无源点目标,一般具有大且稳定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Section,RCS),其RCS远大于周围环境的散射,并且表现出与雷达波长和角反射器尺寸无关的3dB波束带宽(见图1)㊂角反射器一般采用铝制金属面板,结构简单㊁性能稳定㊁架设容易㊁成本低廉,固定安装于待监测区域㊂由于角反射器的散射特征和空间位置稳定,不仅可以作为SAR辐射标定参考目标,还可以作为几何参照物,用于几何定标和InSAR形变参考㊂图1㊀角反射器工作原理目前,使用的角反射器大多采用三条棱边等长的三面角结构形式㊂常见的角反射器有矩形三面角反射器㊁扇形三面角反射器和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其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4]㊂表1㊀三类角反射器性能参数类型RCS最大值3dB带宽/(ʎ)平均RCS矩形三面角反射器12πb4/λ2250 7b4/λ2扇形三面角反射器15 6b4/λ2320 47b4/λ2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b4/3λ2400 17b4/λ2㊀注:b分别为矩形角反射器的正方形边长㊁扇形角反射的扇形半径和三角形角反射器的直角边长;λ为工作波长㊂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的3dB带宽大于矩形和扇形三面角反射器,但其RCS值小于另外两种角反射器(见表1)㊂相关研究表明,当入射角度变化时,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的RCS值缩减速率最小,在较大的角度范围内可以获得较大的回波功率㊂在实际定标过程中,角反射器朝向不可避免偏离SAR雷达波入射方向,必须保证角反射器在较宽入射角度范围内都能取得较大的RCS㊂因此,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的使用最为广泛㊂本文亦选取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作为形变参考点进行形变监测解算㊂2 2㊀InSAR数据处理方法㊀㊀干涉相位是InSAR处理分析的基础㊂在理想情况下,两幅SAR影像的干涉相位只与参考面㊁地形及地表形变有关㊂但在实际观测过程中,两次观测期间的目标散射特性㊁观测视角㊁大气条件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干涉相位受失相干㊁大气延迟㊁地形相位补偿误差㊁卫星定位误差㊁相位解缠误差等因素综合影响㊂为了消除上述误差对真实形变相位解算的影响,产生了以PS和SBAS技术为代表的MT-InSAR时序分析技术[5-6]㊂MT-InSAR技术对构成干涉相位的各相位分量进行建模,真实的干涉相位组成如下:φ=φflat+φtopo+φdefo+φorb+φatm+φnoise式中:φ为干涉相位;φflat为平地相位;φtopo为地形相位;φdefo为形变相位;φorb为轨道误差相位;φatm为大气影响相位;φnoise为噪声相位㊂基于差分相位信息建立相位函数模型,将φtopo地形相位㊁φorb轨道相位以及φatm大气延迟相位从干涉相位中分离出来,得到φdefo形变相位,进而计算出地面各点的形变信息,其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㊂图2㊀MT-InSAR时序分析处理流程3㊀角反射器布设方式3 1㊀上海长江大桥简介㊀㊀上海长江大桥位于中国上海市,东起上海市崇明岛,上跨长江水道,北至长兴岛与陈海公路相接后,汇入向化公路跨线桥㊂大桥于2004年12月28日动工兴建,于2009年10月31日通车运营㊂大桥总面积34 23万平方米,线路长16 63千米,跨越长江部分正桥长9 97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每小时㊂大桥选择了独特的 人 字形结构斜拉桥造型,相应于桥塔构型,主梁采用了分离结构,是上海市地标性建筑㊂大桥所处位置与实景照片,如图3所示㊂3 2㊀角反射器的安装㊀㊀为提高上海长江大桥InSAR形变监测精度,项目组在上海长江大桥及附近区域安装了4个三角形角反射器,角反射器直角边长为1 2米㊂其中,一个布设于上海市长兴岛隧桥管控中心,编号CRCX,如图4a所示;另外,3个角反射器布设在长江大桥上,编号图3㊀上海长江大桥位置与实景为CR1,CR2和CR3,3个角反射器的现场安装情况分别如图4b,4c和4d所示㊂图4㊀角反射器安装现场考虑到野外防风和防积水,角反射器上安装了电磁波可穿透的聚乙烯塑料材质盖板㊂此外,大桥上安装的角反射器设计了专门的固定支架,可在不损害大桥表面结构的情况下,将角反射器平稳地固定在桥梁上下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和叠合梁上㊂为了达到对SAR卫星发射微波脉冲最佳的反射效果,角反射器安装的朝向垂直于卫星航向,并通过调整倾角使得角反射器的中心指向线对准雷达微波的入射方向㊂4㊀基于MT-InSAR的上海长江大桥形变监测4 1㊀影像数据㊀㊀为了充分利用上海长江大桥及周边区域安装的角反射器,本文选用2020年9月 2022年3月覆盖上海长江大桥的44景Sentinel-1A卫星平台升轨SLC单视复影像为数据源,观测模式为IW宽幅干涉,分辨率为5米ˑ20米,极化方式为VV极化㊂选取2021年6月30日的影像为PS处理主影像㊂本文采用由欧空局开发的SAR影像处理软件(SeNtinelApplicationPlatform,SNAP)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基于USGS发布的30米分辨率SRTMDEM数据去除地形相位并进行地理编码,完成轨道校正㊁条带选择㊁主影像选取㊁配准与干涉图生成等处理步骤㊂辐射定标前后角反射器所在区域影像如图5所示㊂在强度影像中,角反射器区域表现为非常明亮的十字光斑,所在区域信噪比有极大的提升,可以作为稳定的干涉测量形变参考点㊂本文采用StaMPS进行时序分析与形变提取㊂StaMPS/MTI(StanfordMethodforPersistentScatterers/Multi-TemporalInSAR)方法由英国利兹大学Hopper教授等学者于2004年提出,该方法采用三维时空解图5㊀角反射器安装前后强度对比缠算法获取目标的时序形变信息,同时支持PS与SBAS处理方法,能提高时序InSAR在低相干区的监测能力㊂基于该方法,本文得到区域形变速率解算结果如图6所示㊂图6㊀区域形变速率4 2㊀形变监测结果分析㊀㊀在默认情况下,StaMPS方法以解算得到的区域内所有PS点的 相位 形变 量平均值作为相对值,计算各点的相对形变量㊂为了更准确地获取越江大桥重点位置真实形变量,本文将长兴岛角反射器作为形变参考点,计算角反射器所在3处桥梁位置在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间的绝对形变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7所示㊂由形变时序曲线图可见,CR1,CR2和CR3在监测期间内形变波动较小,形变区间基本处于以形变量0为对称轴ʃ10mm范围内,符合正常运行状态下越江大桥形变变化特征㊂其中,CR1,CR2的形变波动范围比CR3更小,其主要原因是CR3安装于主桥斜拉桥段,相比于非斜拉桥段,斜拉桥形变状况更容易受温度㊁荷载变化影响㊂因此,利用角反射器可以实现对越江大桥形变的有效㊁高精度监测㊂监测结果表明,上海长江大桥主桥结构稳定,未产生明显的沉降趋势㊂图7㊀角反射器位置示意及形变曲线5 结论㊀㊀本文基于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平台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共44景SAR影像对越江大桥变形监测方法开展研究㊂以上海长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在大桥主桥和周边区域安装角反射器,采用MT-InSAR时序分析技术,得到角反射器位置大桥形变监测结果,上海长江大桥结构稳定,无明显沉降位移趋势㊂研究结果表明,角反射器可以极大地增加监测位置的雷达反射信号强度,有助于提高越江大桥InSAR变形监测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㊂本文提出的基于角反射器的越江大桥InSAR变形监测方法对于运营期特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风险管控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㊂参考文献[1]何秀凤,高壮,肖儒雅,等.InSAR与北斗/GNSS综㊀㊀合方法监测地表形变研究现状与展望[J].测绘学报,2022(7):1338-1355.[2]李振洪,朱武,余琛,等.雷达影像地表形变干涉测量的机遇,挑战与展望[J].测绘学报,2022(7):1485-1519.[3]朱茂,沈体雁,黄松,等.基于COSMO-SkyMed数据的水库边坡InSAR形变监测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18(12):11-21.[4]张婷,张鹏飞,曾琪明.SAR定标中角反射器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0(3):38-42.[5]路聚峰.时间序列高分辨率COSMO-SkyMed影像地表形变监测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6]潘超,江利明,孙奇石,等.基于Sentinel-1雷达影像的成都市地面沉降InSAR监测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0(2):198-203.(编辑㊀何琳)InSARdeformationmonitoringmethodofcross-riverbridgebasedoncornerreflectorWuMingfeiShanghaiUrbanOperationGroup Co. Ltd. Shanghai200023 ChinaAbstract SpaceborneInSARtechnologyhastheabilitytoacquirelarge-scaleandhigh-precisionsurfacedeformationanddisplacementinformation andhasbecomeoneoftheeffectivetechnicalmeansforterraindeformationobservation.Inthispaper C-bandSARimagesareusedtomonitorthedeformationofthecross-riverbridge andcornerreflectorsareusedtoimprovethereliabilityandaccuracyofthemonitoringresults.ShanghaiYangtzeRiverBridgeisusedasthemonitoringobject andfourcornerreflectorsareinstalledonthemainbridgeandaroundtheadjacentareaofthebridge.UsingtheSentinel-1AsatelliteimagesofthebridgeareawithtimespanfromSeptember2020toMarch2022 thedeformationrateandtimingchangesofthebridgeatthepositionofthecornerreflectorareobtainedbasedonthemulti-temporalInSARanalysistechnology.TheresearchresultshowsthattheInSARdeformationmonitoringmethodofthecross-riverbridgebasedonthecornerreflectorproposedinthispapercanrealizehigh-precisiondeformationmonitoringofthecross-riverbridge.Keywords InSAR cornerreflector cross-riverbridge deformationmonitoring。
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技术研究
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全极化SAR数据定标处理中应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定标算法的参数估计稳定性以及应对不同场景数据的能力。提出了一种主辅空间极化通道间极化干涉相位校正算法。
该算法利用极化差分干涉相位的统计特性解决参数k引起的交叉极化通道干涉相位不一致问题,同时,利用无垂直结构分布区域极化差分干涉相位为零的特性解决极化定标残余相位误差引起的极化干涉相位不一致问题。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实现对极化干涉相位不一致性的有效校正。
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技术研究
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通过发射正交极化电磁波获取地物的全极化散射信息。全极化干涉SAR(Interferometric SAR,InSAR)系统在获取全极化散射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物干涉信息的获取。
基于理论和实测分析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高频波段下,裸露地表的HH极化通道与VV极化通道间的幅度差和相位差较小,而且后向散射能量中的螺旋散射分量很低。因此,裸露地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布目标定标体。
提出了一种面向X、Ka等高频波段全极化SAR数据的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估计定标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裸露地表的相位散射特性,将Shi算法中的二维搜索降为一维搜索,实现了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的稳定求解。
该算法在考虑交叉通道噪声功率不一致以及低信噪比情况的基础上,修改了迭代过程中交叉极化通道不平衡参数估计公式,并对原有的迭代过程进行了修订。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参数估计性能。
干涉雷达人工角反射器技术
干涉雷达人工角反射器技术赵俊娟;李成范;尹京苑;张桂芳;单新建【摘要】Among many radar targets,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s construction is a special kind of scatter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ions of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 technique in interferomet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CR - InSAR) are introduced, the features of common used dihedral corner, triangular pyramidal trihedral corner, cubic trihedral corner and rectangle trihedral corner reflectors and their radar cross section ( RCS ) computer simulation are expetiated. Finally, the major area of application and some problems which are in the production and erection process of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s are discussed.%人工角反射器是众多雷达目标中的典型散射结构.本文介绍了人工角反射器技术应用在雷达干涉测量(CD-InSAR)的基本概念,描述了其中常用的二面角、三角锥形三面角、正方体三面角和长方体锥形三面角等四种典型的人工角反射器特点和最大雷达散射截面的计算机模拟,最后对人工角反射器制作和布设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5页(P403-407)【关键词】干涉雷达;角反射器;制作与架设【作者】赵俊娟;李成范;尹京苑;张桂芳;单新建【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上海200072;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上海200072;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上海20007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70 引言我国是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地面沉降和滑坡是以地面形变为直接特征的典型地质灾害。
一种角反射器[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1917085.X(22)申请日 2018.11.21(73)专利权人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1路1号大中华国际交易贸易广场北座11楼(72)发明人 叶凯 金典琦 习树峰 张勇 张会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代理人 周雷(51)Int.Cl.G01S 7/40(2006.01)G01S 13/90(2006.01)G01C 15/00(2006.01)G01C 5/00(2006.01)G01S 19/14(2010.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角反射器(57)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InSAR监测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角反射器。
该角反射器包括底座、设于该底座上的圆盘、第一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和角反射体;其中,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中包括了三根可调节高度的支柱,通过这三根支柱实现对角反射体进行俯仰角调节、翻转、水平调节和升降调节,其中升降调节的数值可以用于验证或校正InSAR监测精度;该角反射器还适用于一些植被茂密的低相干区域,以避免被植被遮盖。
底座包括水泥墩座和位于水泥墩座上的钢管,在钢管顶端中心的螺纹柱上预留了连接器,将角反射体翻转后,可以实现与各种仪器进行联测,获取更多的监测信息;该角反射器在安装时多选用螺纹固定连接的方式,结构稳定,拆穿方便,实用性更强。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CN 209400689 U 2019.09.17C N 209400689U1.一种角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圆盘、第一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和角反射体,所述角反射体包括一个底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一端设于所述圆盘边缘、另一端沿着所述圆盘的半径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横杆,垂直贯穿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并与至少一个第一螺母螺纹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杆的第一支柱,以及通过万向轴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连接的支耳,所述支耳设于所述角反射体的两个侧面的交界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分别垂直贯穿所述圆盘的两根第二支柱,连接所述两根第二支柱顶端的第二横杆,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横杆外并可以围绕所述第二横杆旋转的圆管,所述圆管设于所述角反射体的底面上,每根所述第二支柱均与至少一个第二螺母螺纹固定于所述圆盘。
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形变监测与应用研究进展
获取更精确、高分辨的大地高度数据,同时通过差分
用I
nSAR 技术来对矿区进行沉降监测,保证矿区生
干涉技术也能够精确计算地表的沉降量。
收稿日期:
2023-05-05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 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 计 划 项 目 (
XDC2022087);山 西 大 同 大 学 博 士 科 研 启 动 项 目 (
I
nSAR(小基线集技术)。SBAS 方法
的命名 源 自 对 于 基 线 所 选 择 角 度 的 考 虑:最 小 基
线 [11],即最小时间、角度上的偏差,从 而 最 大 限 度 地
减小 去 相 关 高 程 误 差 带 来 的 损 失,这 也 是 它 与 PS
方法的另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此方法是一个利用牺
(
1)
式(
1)中下 标 的 r 和 t 分 别 表 示 收 发 信 号 的 相
关参数,接着可以得出式(
2)两部天线接收信号的相
位差为(单位:
°):
2
π
φ =φ1 -φ2 = λP (
ρ1 -ρ2)
(
2)
P 指的是系数 (与 天 线 数 量 有 关),假 如 用 同 一
个天线来发出讯号,在干涉图中表现出单程(信号的
向的均方差根分别约 为 9
.28 mm 和 13
.10 mm,发
现远小于采矿引起 的 位 移,表 明 这 种 方 法 可 以 为 矿
图 3 SBAS
I
nSAR 处理流程
[
20]
区变形监测提供依据。2022 年,
Juna
i
d 等 采用永
2 I
nSAR 矿区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GPS/InSAR
GPS/InSAR摘要:文章探讨了由和GPS/ InSAR 数据融合的组合系统,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PS和(InSAR)原理的描述,及对两者数据融合的分析,对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关键词:沉陷滑坡监测数据融合0前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G lobal Posit ioning System)的英文名称为/ N av igat ion Sate llite T im ing A ndRang ing /G loba l Position ing System0, 即/ 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0, 简称GPS系统。
它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功能。
能为各种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InSAR 根据复雷达图像信息的相位差信息,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影像处理和几何转换来提取地面目标区地形的三维信息。
其特点是主动式遥感,全天候成像,空间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
GPS 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主要有经典静态测量方法和动态测量方法。
GPS 和InSAR 技术的融合将在变形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系统简介GPS 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System) 是美国国防部研制发展的以卫星为基础的新一代导航定位系统。
该系统能满足军事部门和民用部门对连续实时定位以及三维导航的迫切要求,于1995 年4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GPS 是一种高精度的对地观测技术, 能较精确地确定电离层、对流层参数, 具有非常好的定位精度和时间分辨率。
GPS 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①空间部分,由21 颗工作卫星和3 颗备用卫星组成,分布在20200 km 高的6 个轨道平面上;②地面监控分,由主控站、监测站、注入站、通讯及辅助系统组成; ③用户部分,由GPS 接收机、天线单元、接收单元组成。
InSAR变形监测方法与研究进展
InSAR变形监测方法与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已成为地表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InSAR技术利用雷达卫星获取的地表反射信号,通过相位干涉处理,可以高精度地提取地表的三维形变信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InSAR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从InSAR技术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其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分析不同InSAR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InSAR变形监测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动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InSAR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变形监测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获取的相位信息,通过干涉测量技术,提取地表微小形变信息的一种非接触性测量技术。
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原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SAR的相干性,即同一地表区域在不同时间或不同视角下的SAR图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关系。
当地表发生形变时,这种相位关系会发生变化,通过解算相位差异,可以获取地表形变信息。
数据处理流程:InSAR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获取不同时间或不同视角下的SAR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配准和滤波处理,提高图像的相干性;接着,通过干涉测量技术,生成干涉图,提取相位差异;利用相位解缠技术和地表形变模型,将相位差异转换为地表形变信息。
监测方法:InSAR变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和小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BAS)等。
DInSAR技术利用多幅SAR图像生成干涉图,通过相位差异提取地表形变信息。
PSInSAR技术则利用永久散射体(如角反射器、裸露岩石等)在SAR图像上的稳定散射特性,提高相位解缠的精度。
差分InSAR处理及其应用分析
差分InSA R 处理及其应用分析①张景发 李发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刘 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4)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和介绍了影响InSA R 处理结果的几个重要环节。
如:数据源及像对选择;影响InSA R 处理的因素等。
目前有4~5种雷达卫星数据可以用于InSA R 的处理,ER S -1 2卫星数据效果最好;差分InSA R 处理的工作步骤中,亚像元精度的配准、相干性分析、全相位恢复等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InSA R 的精度和噪声水平是InSA R 能否实用的重要条件,噪声影响地物的相干性,噪声较大部位相干性消失,在整幅图像中噪声区域不大于30%,将不影响整体的InSA R 测量结果。
关键词:雷达卫星(SA R ) InSA R 地壳形变 同震形变1 引言InSA R 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使用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提取地球表面三维信息。
主要应用于地面高程变化的测量。
差分In 2SA R 技术能测量大范围垂直位移数据,在测绘、地质灾害、地震研究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受很多条件限制,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远未成熟,国内外真正取得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
本文作者通过完成InSA R 的课题,掌握了InSA R 的技术,针对国内InSA R 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的实际情况,讨论和分析了影响InSA R 处理的几个关键环节,并给出InSA R 处理的部分结果,可能对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助益。
2 SA R 数据源分析及像对选择211 可用于InSA R 处理的卫星及其参数几种商业卫星SA R 系统参数如表1所示:表1 几种商用卫星SA R 系统卫星SA R 系统发射时间设计寿命轨道高度(km )波段极化方式侧视角(度)幅 宽(km )备 注ER S-11991年7月17日5785C 波段(517c m )VV 20~23100ER S -21995年4月20日4785C 波段(517c m )VV 20~23100ENV ISA T -12000年11月5799.85种模式HH 或VV15~45100~405待发射JER S-11992年2月2570L 波段(2315c m )HH 35~3875RADA R SA T1995年11月4日5793~821C 波段(517c m )HH20~5945~500212 数据源可利用性分析可利用的SA R 数据是InSA R 处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SAR中人工角反射器研究摘要:传统的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受到时间和空间失相干以及大气效应影响,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人工角反射器(CR)在SAR图像上能够显示稳定的、清楚的、较高的振幅信息,特别适合于低相干区域的形变监测,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西安市布设的三面角反射器,研究了城市中角反射器的识别问题,同时应用CR对地理编码后的影像通过仿射模型进行了校正,最后求解了CR点间的形变量。
关键词:InSAR 人工角反射器地理编码 LAMBED 地表形变1 引言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在最近10来年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失相干以及大气效应的影响,传统的差分干涉测量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利用离散的、相位稳定的目标点作为研究对象的新技术[1]。
人工角反射器(CR)由于可人为地控制其几何形状、尺寸、结构和安放位置,因此在SAR图像上显示出稳定的、清楚的、较高的振幅信息,能够实现在低相干区域进行InSAR技术监测地表微量形变的潜力,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CR被安装在研究区域,雷达入射光线照射到CR相互垂直的两个或三个表面,经过几次反射,入射光线将沿原路径的逆方向反射回去,在图像上形成十字丝形状的亮点,亮点尺寸和亮度宽度均为一个分辨单元[2]。
目前,许多InSAR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利用CR来探测城市地表微量形变、滑坡变形监测等,也相继布设了一系列的CR点。
然而很多时候在SAR图像上找不到相应的CR点,特别是在城市布设的CR点,由于周围地物的强反射特性,很难准确识别出真正的CR点。
为此,需要专门对城市布设的CR点做探测研究。
同时,CR本身被当做地面控制点,还可以对地理编码后的结果进行校正,以满足SAR图像平面上的精度要求。
基于CR原理求解形变量的理论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中的难点就是CR点的相位解缠问题,LAMBED法可以快速准确求解出GPS整周模糊度,在CR 解算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相位缠绕问题[3]。
2 CR的探测研究表明,即使三面角反射器物理大小大于SAR的空间分辨率,它在SAR图像上仍然表现为一个单独的点目标[4]。
为了准确地找出这个点目标,可以根据CR安装前后的SAR影像的强度信息进行对比研究,进而确定CR点[5]。
为此,需要对获得的包含研究区域的6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以探测CR点,具体影像以及CR安装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 六幅影像CR安装情况CR点名20061125 20070310 20071006 20071110 20090103 20090314XJ07 没安装没安装安装安装安装安装XJ08 没安装没安装没安装没安装安装安装从表中可以看到,影像20090103、20090314上全部安装了角反射器,20061125、20070310影像两个角反射器都没有安装,20071006和20071110影像只安装了XJ07。
下图1为安装在西安污水处理厂的XJ07和XJ08两个角反射器在Google earth上的大体位置,图2为具体的CR示意图。
CR的初始坐标由GPS精确测定,单视复数影像图(SLC)经过裁剪、配准、重采样、坐标转换、提取强度偏差后[6],得到了XJ07和XJ08两个角反射器在上述六景SAR图像上的位置(图3)。
图 1 Google earth 上CR 的位置 图 2 安装的CR20061125 20070310 2007100620071110 20090103 20090314图3:CR 点在强度图上的影像3 利用CR 做地理编码校正经过成像和干涉处理得到的InSAR 数据在方位-距离成像几何坐标系中可以表示为(i, j,H,σ),其中: i 表示方位向的序号; j 表示距离向的序号;H 表示该像素对应的高程;σ表示雷达的后向散射量,即图像的灰度。
地学编码处理就是将成像几何坐标系中的数据变成(x,y,H,σ),x,y 表示通用的参考坐标系(我国一般都采用高斯平面坐标)[7]。
目前地理编码采用的方法很多,多项式、共线方程和雷达成像几何模型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多项式模型和共线方程模型都必须依赖地面控制点来反演出模型参数,XJ07XJ07北北XJ07XJ08北北北北XJ07XJ08然后才能进行图像的定位纠正,是一种“地-空-地”的地理编码处理方法,不能直接进行地学编码处理,必须依赖一定的地面控制点。
在InSAR 地理编码中由于很难找到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因此经常采用距离-多普勒的地理编码方法[8]。
这种方法主要由椭球方程、斜距方程、多普勒三个方程建立地面点和SAR 图像之间的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多普勒方程)(斜距方程)(椭球方程))()(2)()(1)(222122121s r s r D s r s r ij pe V V R R Rf R R R R R R z h R y x -⋅--=-⋅-==+++λ (1)只要给定SAR 图像上每个像素的斜距ij R 和多普勒中心频率D f ,联立求解椭球方程、多普勒方程、斜距方程,即可求得每个像素对应的位置地球惯性坐标系中的坐标)(1,1,11z y x R 。
其中,e R 表示地球半径,))(/11(h R f R e p +-=,h 为该点的地面高程值,f 为平坦度因子,S S V R 、为卫星飞行时间的函数,可以通过卫星提供的轨道数据得到[9]。
然而,通过这样的地理编码计算,得到的WGS84坐标系下的地理坐标(B,L)与实际的地理坐标相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不精确的轨道数据产生的。
在西安布设的四个角反射器,这些角反射器都是安装在GPS 观测墩上的,因此很容易通过GPS 精确测定这些角反射器的WGS84坐标,同时可以得到经地理编码后的CR 点WGS84坐标,对比后的结果如下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纬度偏移量约为0.72秒,经度偏移量约为:-7.4秒,经度上的偏移量相对来说较大。
图4:CR 点上地理编码误差角反射器点最初的应用目的在于作为地面控制点,进而对影像图进行校正。
这里可以借用CR 点作为控制点,对地理编码后的SAR 影像图做校正。
为此,引用仿射变换模型对纬度和经度进行拟合,利用XJ02 、XJ03、XJ07和XJ08点作为已知点,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
模型公式如下:221321b L b B b L a L a B a B SAR SAR GPS SAR SAR GPS +⨯+⨯=+⨯+⨯= (2)其中GPS GPS L B 、表示由GPS 测得的CR 点经纬度,认为是真值,SAR SAR L B 、表示地理编码后SAR 影像上的CR 点经纬度,321321b b b a a a 、、、、、表示相应的参数,代入相应的值可解得参数值为:⎥⎥⎥⎥⎥⎥⎥⎥⎦⎤⎢⎢⎢⎢⎢⎢⎢⎢⎣⎡=⎥⎥⎥⎥⎥⎥⎥⎥⎦⎤⎢⎢⎢⎢⎢⎢⎢⎢⎣⎡5759780.00607545 8360361.00045853 5806430.00157584- 1437010.00984951 6607100.00016232- 8821651.00022322 321321b b b a a a 为检验校正后的效果,根据GPS 坐标求取精确的CR 点坐标在SLC 图像上的统计结果,提取了三个GPS 点在SLC 图像上的斜距多普勒坐标,经地理编码,再利用仿射变换模型进行校正,最后的到得结果如表2所示:表2:地理编码校正结果点号GPS 坐标(度)地理编码坐标(度)仿射变化后坐标(度) 地理编码差值(秒) 仿射校正后差值(秒) 1纬度 34.232010 34.232213 34.2320202 0.7305999 0.036555297 经度108.94251 108.94035 108.942439 -7.7637999 -0.26104641 2纬度 34.232015 34.232206 34.23201313 0.68749999 -0.006822 经度108.94293 108.94082 108.9429053 -7.6142999 -0.110737 3纬度 34.232086 34.232275 34.23208210 0.68029999 -0.0141086 经度108.94326108.94106108.94314732-7.9269-0.4233294从表中看出经过校正后点位的地理编码结果得到明显改善,能够满足SAR 影像平面精度的要求。
4 CR 点间提取形变量角反射器点在InSAR 中的主要应用还是提取CR 上的形变量。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CR 的模型以及算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应用较为典型的是德国波茨坦地学中心xiaye 博士、希腊NPA 团队以及香港理工大学丁晓利教授提出的模型及其算法[10]。
xiaye 博士利用安装在三峡地区的二十多个三面角反射器监测了新滩、树平、卡子湾等地区的滑坡形变,得出树平月最大沉降量可达到50mm ,卡子湾月最大沉降量可达46—53mm 的结论[11]。
丁晓利教授基于荷兰Delf 大学KAMPES 博士关于PS 的解算思想提出了一套新的关于CR 的解算模型和算法,并且成功应用在香港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中[12]。
公式(3)是通用的差分干涉相位方程。
在进行CR 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只把地形相位误差和形变相位作为模型参数参与解算,其他相位都作为随机相位的一部分参与处理[13]。
在实际的差分干涉相位方程中,大气延迟相位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量,但是通过二次差分相邻的CR 点,可以有效地减弱甚至是消除大气延迟相位。
CR 点的高程可以由GPS 精确测定,因此地形相位贡献认为是确定的。
轨道相位和目标点散射相位通过一定的措施可以减弱。
因此方程中只剩下形变相位贡献和噪声相位,噪声相位认为是均值为0的高斯噪声。
公式(4)表示为最终的需要求解的参数值。
}{,,,,,,φφφφφφφkn o i s ex ko r b i tx ka t m o sx k objx k defox k topox k x W +++++=φktopo x ,=h h R B k x k incx k x K X∆=∆⊥βθλπ,sin 4φk defox ,=k x r ∆λπ4 (3)m k m k k obj x x x ,,,ηξφφφ+==x m x mk x kx m x mk x kηϑλπϑλπξϑλπϑλπ⋅-+⋅-)sin 4sin 4()sin 4sin 4(φko r b i tx ,=ηξ⋅+⋅+c b aijnoi ij ij ij t v k φλππφ++-=42 (4) 相位解缠的目的就是要解得方程中的整周未知数ij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