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思路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思路与策略
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大调”为
艺术成就代表的曲牌体传统民歌集群,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2006年海州五大宫调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揭开了对这份珍贵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的新的一页。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对当地的优秀音乐遗产理应义不
容辞地承担起应负的保护责任。我们以“本体研究、活体展示和群体传承并举”为总体构想,多方位地介入保护工程。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的研究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经过反复酝酿,形成了“循本求原,入境寻流,类比识特,审叶知秋”的研究思路,选择与任务相应的研究策略。
循本求原――把探索海州五大宫调的
音乐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为主攻方向
循本求原,就是把对海州五大宫调的音乐特点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一切推论要从音乐本体内部找根据。
循本求原的“循本”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发挥音乐专业的优长,把研究海州五大宫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乐曲的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中最缺乏、最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内容。
海州五大宫调是以“软叠鹂南波”五支民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流传在海州地区的明清江淮牌子曲的只曲和套曲的集群(系统)。目前在社会调查、发掘整理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个例归纳和套用现成的感性认识阶段,我们音乐专业应该下大功夫深入到音乐本体中,进一步认识海州五大宫调的曲调与表演特点及其音乐审美的价值。
“本”的第二重含义――“曲本”。上世纪80年代用简谱记录的“谱本”还不是“一曲多用”的曲牌体曲调的“原本”。我们能见到的、能阅读的这些曲调是演唱者个性化二度创作的书面记录。本体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透过这些个例的学习剖析,认识它们的美质,并力图追寻它们共同的特征与规律。
伍国栋教授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指出:“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传承方式,必然使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出现变异。民间音乐的变异,实则是一系列的创新。”在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对原先存见的音乐进行变革创新,使之发展成为许多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新品种或新曲目。其形态依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某一特定的“母曲”或“无
形母曲”。寻找和发现伍先生所说的“母曲”,恢复依母曲而即兴创造的“流动活力”,在本体研究中非常重要。一味依谱,还不足以让古调复“活”。不了解“特定母曲”,就难以弄清楚“曲本”的原汁原味及其与“二度创造”之间的关系,就缺少可靠的继续创新的基础。因此,“循本求原”成为我们开展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首要策略。
“寻找母曲”的具体办法,就是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论原则,把现有的乐谱一个个都做音乐性的分析,以同一曲牌的不同记录进行对照,提取它们的共同“基因”,找出其中的骨干音调或称基本音调,再和姐妹曲种相对照,并参用已有的专家研究成果,以尽量接近“特定母曲”。这种文本研究,也不能停留在本本上,“死曲要活唱”,要同实验研究的“试唱”结合起来,就如古琴的“打谱”,不过我们是倒过来做,是依据声音的记录和具象来揣摩它的曲调“母体”和变异功能。
入境寻流――把海州五大宫调置于地区
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
入境寻流,就是把海州五大宫调置于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着重弄清楚海州五大宫调的发生、发展和淮盐文化的关系。
伍国栋教授认为“民间音乐生态形貌的地域性特征,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接受地理环境因素出现的文化事实
双重影响和制约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相应地从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各种因素出发,从接受地理环境影响出现的其他文化事实出发,取这两个角度来看它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模式。”
海州五大宫调发掘整理的主持者朱秋华先生说:“海州宫调牌子曲的形成,与当地经济的兴衰,特别是盐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州的板浦镇,不仅是历史上的重要商埠,也是牌子曲流入的一个重要门户。运盐河所到之处,小曲随之流传,这些小曲在海州扎下根来,并不断吸取地方语言的特点和民歌中的丰富营养,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宫调牌子曲。”
这一论断十分精当。用文献法可以找到许多印证。姜昆、戴洪森主编的《中国曲艺概论》:“长江下游的牌子曲在明清之际甚为流行。这里是牌子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江苏各地仍流传着用北方语系中的各种江淮方言演唱的牌子
曲类曲种。
《概论》论及江淮牌子曲和两淮盐业的关系指出“特别是盐运商贾、文化交流甚为频繁。便常常将这一带的曲艺等民间音乐带到大江两岸的广大地区”,“还继续由东向西沿长江流域自下游向中上游两岸传播”。《概论》认为这种传播是
“自由无序的,有交叉的”。我们认为无序中也有序,首先是在同一方言区的流布与丰润。明清俗曲海州五大宫调的姐妹艺术的盐城牌子曲、清淮牌子曲、海州牌子曲、徐州丝弦,正是沿着两淮盐业南来北往的盐运通道分布的。
淮盐文化无疑是海州五大宫调形成与传播的主要文化
背景。正如伍国栋先生所分析城市民间音乐体现“需要的集中”。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到近代海州的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商业繁荣孵化了城镇平民阶层及其文化消费需求。因而活跃在板浦等处的海州牌子曲的生存状态,便具有平民自娱和“俗中取雅”两大特征。它是略有温饱的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性音乐活动。
近年又在盐区收集到的《盐工十叹》、《十劝郎》,在赣榆采集的《大沟南花会》的套曲,描述了当地爆竹之乡民俗节日的盛况,在灌云、灌南收集到的《草虫》系列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类比识特――把海州五大宫调放在
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作比较研究
类比识特,就是把海州五大宫调放在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作比较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个性和独具的价值。管建华教授等编著的《中国音乐文化大观》
中专门论述了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的生态特点:“江河之间,淮河两岸,湖泊遍布,支流交错,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给当地的音乐文化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大观》还指出,这一地区民歌体裁丰富,内容广泛。小调流行,明清时代保留下来的杂曲曲牌数量很多。这一区域特有的文化风格特征,主要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音乐风格也兼容南北特征,在整体上呈现一种“文化过渡带”的特色。五声音阶是本区音乐的主体,音乐风格明显向江南靠拢。这些论述对我们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初步熟悉五大宫调的学习过程中已得到了许多印证。
以五大宫调中最有代表性的“五大调”为例,扬州清曲、盐城牌子曲、清淮小曲和徐州丝弦也都有“软叠鹂南波”五大调,扬州发现了更早的[劈破玉] 的曲谱,便把[叠落]排除在外,其实传统说法还应该是“软叠鹂南波”,还有一首以“软叠鹂南波”命名的集曲。但鲁南五大调就不同了。江南牌子曲也不能归属一类。
又如,许多曲种的套曲多有[满江红]。但以海州五大宫调的[满江红]规范板式最为完整,有头板、二板、腰板、小过板、大过板五个部分,标志着海州五大宫调在江淮牌子曲系统中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在比较研究中,与扬州清曲的比较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扬州清曲和海州五大宫调同属一个体系,曲牌、曲目有许多